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化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对政策科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大量引入西方政策科学理论,并结合我国政策运行实践,在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政策运行各个环节研究上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环节方面研究投入较多,理论建树也较明显,研究深度、广度远远超过政策评估研究,这为本论文深入研究“政策评估”提供了较大空间。
     政策评估研究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政策方案预评估(前评估);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评估(阶段评估);三是政策实施以后绩效评估(后评估)。本文中政策评估主要是将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和效益评估(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绩效)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政策评估放到我国地方政府视域中进行研究,籍此推进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化建设。
     地方政府政策评估是指按照一定客观标准,对政策实施后的效益、效率、效果等进行评估,确定政策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对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等,以此来判断政策方案本身的优劣、政策执行中的效率,根据政策评估结果来决定地方政府政策延续、调整、废止、替代等措施。政策评估的主要功能有检验政策效果、确定政策走向、明确政策责任、推进民主参与、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和动员公众等。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研究尽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有些地方政府对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评估,在实践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因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中存在诸多不足,诸如,评估理论不成熟、评估的法制缺乏、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评估主体缺失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动力和积极性。
     为了发挥政策评估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和功能,激发地方政府进行政策评估的动力,从政策生态学和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对政策评估中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探寻其中深层原因,力图探索有效治理对策。其中,从政策生态学来看,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所处政治环境里缺乏推动政策评估的内部和外部政策生态要素;从新制度主义理论来看,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支撑评估行为运行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诸如,监督政策行为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问责制等不完善,难以发挥政策评估相关制度的整体合力,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进程。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选择了上海市政府私车牌照拍卖政策作为个案,运用政策生态学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方法剖析了该政策评估中不足及其深层原因,为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动力不足的原因提供启示。
     在分析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后,撷取了美国、日本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建设为例,分析这两个国家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国外政府政策评估制度的经验和措施,借此为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化建设提供借鉴。
     为了解决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动力,我们可以制度设计为路径,建构适合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政策生态,加快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化建设进程。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建设性对策和建议:其一是完善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地方政府政策评估为,提高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其二是以政策网络理论为指导,加强政策评估中政策评估网络建设,完善公民参与政策评估制度体系,提高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公民参与度。其三是大力发展现代行政文化,健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监督管理制度,为地方政府政策评估提供持久的动力;其四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预评估制度、政策评估甄别制度、信息公开和政策评估申诉制度,为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地方政府政策评估行为顺利运行;其五是健全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结果运用机制,为保障地方政府政策评估持久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生态。
     总之,地方政府政策评估是政策运行中重要环节,它是对地方政府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的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和判断,目的促进政策运行过程更加优化,合理配置地方政府的有限资源,提高地方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和责任性。为此,我们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评估体系建设,以政策评估制度建设为路径,建构适合政策评估的生态环境,推动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化,提高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力,逐步实现地方评估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并通过评估型政府建设来深化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地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和载体。
The research of policy science began in 1980's. Under the guide of policy science theory in west countries, We have been mading progr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policy proces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policy experience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ome unbalanc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process of policy ,we have bee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he policy making and policy implementing instead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So there are more space to make research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in my dissertation.
     There are there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of policy evaluation , such as the pre-evaluation of policy program ;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ost-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use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c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policy evaluation means that evaluates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n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by the objective standards.So we can make a decision whether th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evaluation will be continued ,be adapted or be stopped and so on .The function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are that examining the effiency of policy ,deciding the trend of the policy ,confirming the obligation of the policy and optimizing the disposal of the resource.
     There are som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policy evaluation in some local government while we have paid a lot of attention on the policy making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the problems which including the insufficient theory of evaluation , lacking the law of policy evaluation ,failing the openness of the information during the policy evaluation, have impacted the process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in local governme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further function of policy evaluation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 We should anlysis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s of policy evaluation and provide some countmeasures.Therefore,we anlysis the potential reason of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olicy ecology and Neo-institutionalism theory . They affect deeply the process of policy evaluation because there are short of efficient systems as the supervising the policy behavior ,civil severants managemen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administration.
     We select the auction policy of the aotomobile cards permission in Shanghai as a case for explaining the reseaons of problems in the policy evaluation .
     After anlysising the reasons of problems in the policy evaluation, introducing the example of USA and Japan on the policy evaluation so that we can make a conclusion about the intems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So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m for reference to optimize the evaluational systems of policy for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For the sak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for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and stimulating the impetus of promotoing the policy evalua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s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policy evaluation and propel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al systems of policy for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There are some contrete countermeasures for perfecting the systems of policy evaluation . First, completeing the systems of law of policy evaluation for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policy evaluation ;Seco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ng of policy networks for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rd ,developing the modern culture, supervising systems of policy evaluation for providing the impetus to the policy evaluation ; Fourth, perfecting the systems of pre-evaluation of policy ,of slecting systems for policy evaluation and of the administrative appeal system for ensuring the policy evaluation for local government;Fifth,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sults of policy evaluation to guarantee the lasting process of policy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In brief,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process of policy evaluation smoothly ,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al systems of policy for local government and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olicy evaluation relying on the way of systems setting. On the basis of the policy evalua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policy evaluation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evaluational government.
引文
[1]参阅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1]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2]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关于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的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1]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5-436页。
    [2]同上,第436页。
    [1]徐志明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
    [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1页。
    [2]《大日本百科辞典》第十五册,第12页。
    [1]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1]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1]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属于中国的地方政府,但因其特殊性,不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2]转引自伍启元:《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页。
    [3]H.D.Lasswell,A.K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
    [4]Davi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p129.
    [5]转引自朱崇实、陈振明:《公共政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2页。
    [2]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郭剑鸣:《地方公共政策研究——一种政治学的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徐凌、张继:《公共政策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Carl J.Friedrich:Man and His Government,New York:Mc Graw-Hill Book Co.,1963.p.79.
    [1]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和马克·李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华夏出版社版2002年版,第16页。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3]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388页。
    [1]转引自: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页。
    [2]Charles O.Jon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North Scituate Ma:Duxbury Press)。1977.p9.
    [3]Anderson,James E.Public Policy Making.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lson,1979 PP.9-10)
    [1]转引自王学杰:《论政策评价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转引自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6页。
    [3]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4]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页。
    [5]貟杰:《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65页。
    [2][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9页。
    [3]陶学荣主编:《公共政策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1]William N.Dunn:Public Analysis:An Introduction,2nd.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1994.
    [1]Howard E.Freeman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ies",in Gene M Lyons ed,Social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The Public Affairs Center,Dartmouth college.Hanover,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5.pp146.
    [1]贠杰、杨虎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1]贠杰等:《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
    [1]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1]张劲松:《论公民参与公民管理的有序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李永刚:《公共政策评价的困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澳]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等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2]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1]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美]约翰·M·高斯:《公共行政学的思考》,阿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页。
    [2]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页。
    [2][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页。
    [3][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页。
    [4][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7-18页。
    [1][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7贝。
    [2][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页。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页。
    [4][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5页。
    [1]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1]徐中奇:《行政生态学研究述评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发》,《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Ronald.D Brunner,book review:milestone in the policy science,Policy science Vol 29PP45-68,1996.
    [2]van Horn、Baumer: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2.
    [3]严荣:《公共政策创新与政策生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1]弗里蒙·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49页。
    [1]杨畅,钟瑛:《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与政府管理绩效评估》,《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唐检云等:《政府绩效评估的文化基础分析——一种基于中西方公共行政文化差异的视角》《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331-333页。
    [1]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刘长木:《论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5页。
    [1]刘铁民:《地方政府官员看宏观体制改革与政企关系》载孙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调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84-85页。
    [1]Gordon White,Civil Society,Democratization and development,Democratization,No.3 Autumn 1994,PP375-390.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3]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2期。
    [1]资料来自http://www1.mca.gov.cn:9090/forum/posts/review/0/434.page
    [1]徐宗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263页。
    [1]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2]唐检云等:《政府绩效评估的文化基础分析——一种基于中西方公共行政文化差异的视角》《江西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215页。
    [2]贠杰:《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1]Veblen 1899,The preconception of Economic Science(1)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in The place of Science P139.
    [2]Veblen 1914,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reprinted by London:Routledge P49.
    [3]Commons John R Myself,New York:Macmillan。1934 P92.
    [4]Commons John R Commons Selected Essays,edited by Malcolm Rutherford and Warren J。Samuels,London:Routledge 1996 P76.
    [1]Tool,Marc R The Discretionary Economy:A Normativ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Californi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9 P74.
    [2]Tool,Marc R Essays in social Value Theory:Neoinstitutionalist Contribution.New York:M.E.Sharpe,Inc 1986,PP7-8.
    [3]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32页。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36页。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37页。
    [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142页。
    [5]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34页。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144页。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145页。
    [3][美]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引自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1]转引自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2]L.Kiser & E.Ostrom,The Three Worlds of Action:A Meta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in E.Otrom,ed.,Strategies of Political Inquiry,Beverly Hills,CA,1982,p.179.
    [1]转引自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2]W.R.Scott,the Adolescence of Institutional Theor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2,pp.493-511.
    [1]转引自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2]P.S.Tolbert and L.G.Zucker,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Theory,inS.Clegg,C.Hardy,ed.,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Studies,Thousand Oaks,CA:Sage,1996.
    [3]JAMES G MARCH&JOHAN E 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ions:IheOrganizational Basis Politics,The Free Press,NewYork,1989.
    [1][美]威尔逊:《国会政体》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4页。
    [2][美]希尔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90年版,第389页。
    [1]《马克思恩恪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2页。
    [2]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1]周汉华:《中美政府公开制度异同》,《公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4页。
    [1]Matthew Hale.Developing digital democracy:evidence from Californian municipal web pages.Barry Hague.Digital democracy.New York:Routledge,1999.p97。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1]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1][英]诺曼·弗林著:《公共部门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2]注:此处将“美国政府政策绩效评估制度”作为绩效评估重要内容来进行研究的。
    [1][荚]弗兰克·费希尔,吴爱民译:《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笫5页。
    [1]娄成武、魏淑艳主编:《公共政策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5页。
    [2]吴江:《国外政策科学研究与我国政策科学教育》,《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
    [1]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Definitions and Relationships.GAO/GGD-98-26,April 1998.3.
    [2]See OECD:Improving Evaluation Practices.Paris:PUMA/PAC(99)1,1999.
    [3]部分GPRA法律内容来自于林鸿潮:《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述评》,《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Barry White,Perfomance-informed managing and Budgeting for Federal Agencies An Update.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government 2003.
    [1]弗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该评估案例来源于:朱立言,张强:《当代美国联邦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注:此处的“政策评价制度”可以被理解为“政府政策评估制度”。
    [2]何凤秋:《日本的行政评价制度》,《暸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9期。
    [1]《政策评价法》条文译自于日本总务省网站上公布的日文版、英文版。
    [1]材料出自:龚深弟编译:《日本实施政策评价工作——《城市铁道建设应有状态》评论概要》》,《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6年第2期。
    [1]奚长兴:《对法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初步探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转引自贠杰:《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政府政策评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转引自朱亚鹏《西方政策网络分析:源流、发展与理论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1]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Pepublic of Korea.The System for Government Perform ance Evalution and the Evalution Results for 2000,JUNE 2001.p10.
    [1]任勇:《政策网络:流派、类型与价值》,《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2]杨代福:《美国政策网络研究及启示》,《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李瑞昌:《关系、结构与利益表达——政策制定和治理过程中的网络范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迈克尔·豪特力等:《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0页。
    [1]李瑞昌:《关系、结构与利益表达——政策制定和治理过程中的网络范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任勇:《政策网络:流派、类型与价值》,《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3]崔先维:《政策网络中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对策与启示》,2007年硕士论文,第6页。
    [4]Klijn.E-H.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s and its problems,Administration & Society,May 1996,Vol 28.No1 PP90-119.
    [1]W.J.M.Kickert,E.-H.Klijn and J.F.M.Kop—penjan1(eds),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p5.
    [2]胡伟等:《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转引自胡金荣:《政策网络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7年13期。
    [1]蔡晶晶,李德国:《政策网络中的政府治理》,《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2]王春福:《政策网络与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机制》,《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3]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公共管理学报》,2007第1期。
    [4]朱亚鹏:《西方政策网络分析:源流、发展与理论的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1]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公共管理学报》,2007第1期。
    [2]Nemi-lilahti A.Will Networks and Hierarchies ever Meet[c]//SALMINMEN A Governing Networks o Amsterdam:IOS Press 2003,pp62.
    [3]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治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8页。
    [1]引自于白常恺:《公共政策评估程式》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来自于白常恺:《公共政策评估程式》,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公共管理学报》,2007第1期。
    [2]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1]转引自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205页。
    [2]张金鉴:《行政学新论》,三民书局1984版,第292页。
    [3]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第325页、第324页、第197页。
    [1][英]S·密尔:《代议制政府》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页。
    [1]张娟等:《政治合法性:源泉、功能与特征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胡启生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1]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蒋碧昆,鲁志坤:《初析公民的了解权利》,《宪法与国家机构改革》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89页。
    [1]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
    [1]李静芳:《当前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12月。
    [1]王学杰:《论我国政策评价工作的特点及其政府对它的引导》,《理论探讨》,1998年第2期。
    [1]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程序的制度安排》,《求索》,2004年第10期。
    [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339页。
    [1]译自于日本总务省网站《政策评价法》英文、日文版。
    1、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桑玉成等:《公共政策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胡象明:《地方政策分析:体制、文化与过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马德普等:《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8、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研究》(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郑传坤:《公共政策学》,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3、宁骚:《公共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14、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孙兰芝:《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6、胡象明:《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谢明:《公共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貟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论》,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3年版。
    22、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23、伍启元:《公共政策》(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4、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2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
    26、[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7、[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张丹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第38页。
    28、[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29、[美]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0、[美]斯图来亚特·S·内格尔著:《政策研究:整合与评估》,刘守恒、张福根、周小雁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1、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2、[德]埃瑞克·C·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4、[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吴忧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美]卡尔·帕顿、大卫·萨维奇著:《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彼得·罗西等著:《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8、[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美]托马斯·戴伊著:《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彭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40、[美]苏珊·韦尔奇、约翰·科默著:《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技术:技术与应用》(第3版)郝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Evert Vedung: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valuation,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2.William N.Dunn: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2nd ed),Englewood Cliff,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4.
    3.E.R.House,Evaluation with Validity(Beverly Hills:Sage,1980)
    4.Charles O.Jon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DuxburyPress).1977.
    
    5.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rnesh: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 . B. Barry and D.W.Rae, "Political Evaluation"in F.L Greenstein and N.W.Polsby(eds.), Handbook of Science(Melon Park, Calif Addison-Wesley, 1975).
    
    7. Carol H. Weiss, "Where Politics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Meet",in The Polit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 ed. Dennis 3. Palumbo(Newbury Park, CA:Sage,1987).
    
    8. Charles E.lindblom: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ece-Hall Inc., 1968.
    
    9. Richard J. Fischer: An Overview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ublic Management 76, 1994. (9).
    
    10. Donald E. Chambers, Kenneth R. Wedel, Mary K. Rodwell:Evaluating Social Program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1992.
    
    11. Kathryn Newcomer. Edward T.Jennings.Jr. Cheryle Broom. Allen Lomax: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Performance-Oriented Government.Zhongshan University .2003.9.
    
    12. Dennis J . Palumbo(ed.):The Polit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87.
    
    13. Michael Q.Patt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Beverly Hills :Saga Publication, 1980.
    
    14. E.GGuba&Y.S.Lincoln: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Saga Publications ,1989.
    
    15. E.R.House:Evaluating with Validity ,Beverly Hills:Sage,1980.
    
    16. Caro H.Weiss: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 for Assess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 .Englewood Cliff, Prentice-Hall ,Inc,1972.
    17.L.Rutman,Evaluation Reasearch Methods: A Basic Guide ,London:Saga,1977.
    
    18. E.S.Quade:Analysis for Public Policy Decision (2nd ed),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 1982.
    
    19. James P.Lester and Joseph Stewart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 pproach ,Second Edition ,JR,1998.
    
    20. B.Hogwood and L.Gunn,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OUP,1984.
    ##属性不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