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汲取了人类关于读书的一切优秀思想,并借鉴生命教育、解释学、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理论,创立了科学读书观。科学读书观是“营造书香校园”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对“营造书香校园”的实施策略和典型个案进行了研究,并对“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理性分析。因此,本研究对“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和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第一章,“营造书香校园”的基本内涵。对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作了概括性的介绍,重点论述了读书与“营造书香校园”的关系、“营造书香校园”的缘起、概念界定、基本价值判断和对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习化社会形成的作用。
     第二章,“营造书香校园”的思想源流。对古典时代、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读书思想作了一个历史考察,认为古典时代的先贤们的许多读书思想闪耀着诗性的光辉,现代性语境中的读书充满对理性的崇尚,后现代性的读书特征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这些读书思想既有它的可贵之处,又有它的历史局限。因此,时代呼唤创立科学读书观。
     第三章,“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基础。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史、主要精神及其方法论意义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对读书或读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营造书香校园”的当代意蕴。本章阐述了生命教育、解释学、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对读书的借鉴意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汲取了人类关于读书的一切优秀思想,构建了新的读书观——科学读书观,并阐明科学读书观对“营造书香校园”的作用。
     第五章,“营造书香校园”的策略研究。本章依次论述了“营造书香校园”的七种策略,即一般性阅读策略、阶段性阅读策略、环境营造策略、活动推进策略、课程建设策略、评价激励策略和项目开发(实施)策略。
     第六章,“营造书香校园”的个案研究。选择了经典阅读、专题阅读、亲子阅读和教师阅读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实验学校开展“营造书香校园”行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快乐成长的情况,并作理性的阐述。
     第七章,“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展望。一是对“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走向作理性的思考,并认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本义是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二是对本研究进行全面反思,既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又明确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This article is on how to creat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n one hand, guided by Marxism theory about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drawing inspirations from all good ideologies on studies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the theories of life education, hermeneutics, life learning and learning society, scientific views on studies are established which is indeed an ideal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researches are being done on the typical cases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in practice and their strategies, and rational analysi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re being made. Thus, this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hapter 1: Basic connotation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Her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educational experimental activity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ies and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origination, conception definition, basic value judgment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and its effects on human development, school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Chapter 2: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es on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Through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classic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ideologies of studi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many study ideologies of ancestral sages in classical period shine with poetic brilliance, studies in modern content is filled with rationality advocating and the post-modern studies feature in an experience of life. These ideologies of studies have precious points as well as historical limitation. Thus the time calls for scientific ideology of studies.
     Chapter 3: Basic theory for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The basic theory for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is Marxism theory about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Through a systematic sor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veloping history, main spirit and its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n Marxism theory on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considered that Marxism theory on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directs the fundamental route of 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has methodology guiding reading significance on studies and study research.
     Chapter 4: Current implication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meaning life education, hermeneutics, life-long study and learning society have on studies, and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ory about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derives all the splendid ideologies on human studies, constructs a new ideology of studies---- scientific ideology of studies, and explains the effect of scientific ideology of studies on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Chapter 5: Strategic research on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This chapter deals with seven strategies----general reading strategy, stage reading strategy, environment-creating strategy, activity-promoting strategy, curriculum-constructing strategy, evaluation strategy and project-developing strategy.
     Chapter 6: Case research on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This chapter selects classical studies, subject studies, parent-offspring studies and teachers’studies and other representative cases, applie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research to represent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carry out the activity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to promote teachers’career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healthy growth truly and vividly, and makes rational explanation.
     Chapter 7: Prospects for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First is to make reasona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spective trend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and deems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is to let education return to simplicity and make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an access to a happy and perfect education; second is to do comprehensive reconsideration on this research, which indicates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is research and clears the further research trend in future.
引文
①泰戈尔:《飞鸟集》。
    ②鲁迅:《雪》。
    ③李民:《孩子有时间读书吗?》,《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4日。
    ④厉承贵:《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光明日报》2005年5月10日。
    
    
    ①王会:《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就是残缺的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5日。
    ②黄梦佳等:《大学生爱读什么书》,《文汇报》2004年12月30日。
    ③曾念长:《关注中小学教师阅读》,《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第7期。
    ④朱寅年:《老师您读书吗?——百名中小学教师读书状况的网络调查》,《现代教育报》2004年9月8日。
     ①杨学杰、高耀彬:《课外书为什么进了课堂?》,《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9日。
     ①曾祥芹、韩雪屏主编:《国外阅读研究》,大象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版,第1页。
     ①此处所列四篇报道分别刊于《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7日、《光明日报》2005年2月23日、《姑苏晚报》2005年5月11日。
    
    ①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一)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91页。
    ②林文宝(台湾台东大学教授):《儿童阅读在台湾走过的路》,《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3日。
    ①《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07页。转引单中惠的《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②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朱永新著:《朱永新文集(十卷本)》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299页。
     ①林文宝:《儿童阅读在台湾走过的路》,《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3日。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67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604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04年4月第9次印刷,第10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04年4月第9次印刷,第167页。
    ⑤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04年4月第9次印刷,第395页。
    ⑥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寄语后来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596—597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我的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580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213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679页。
    
    
    ①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十卷本文集之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②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十卷本文集之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①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十卷本文集之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192页。
    ①朱永新著:《享受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285页。
    ②朱永新著:《享受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283页。
    ③苏立康:《在阅读中追求高品质生活——一个好的精神底子会对一生产生影响》,《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1日。
    ①朱永新著:《享受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284—285页。
    ②转引:苏立康:《在阅读中追求高品质生活——一个好的精神底子会对一生产生影响》,《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1日。
     ①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书石川卷》
    ①夏丐尊:《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博览群书》杂志编的《读书的艺术》,九州出版社,第31-32页。
    ②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③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99页。
    ④陈建功:《情痴不关风与月》,肖东发、杨承运编的《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31—232页。
    
    
    ①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300页。
    ②杨咏梅、王富仁:《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文学?》,《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6日。
    ③转引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301—302页
    
    
    ①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306页。
    ②鲁迅的《读书杂谈》,肖东发、杨承运编的《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③赵丽宏的《躲进书里》,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④转引肖东发、杨承运编的《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①石涛主编:《我为书狂》,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0月,第87—93页。
    ②柯灵的《书的抒情》,杨耀文选编:《我的书斋生活》,京华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③冰心的《忆读书》,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④萧乾的《关于书》,肖东发、杨承运编的《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①曹正文主编:《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6页。
    ②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6页。
    ③燕国材主编:《新编普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05页。
    ④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页。
    
    
    ①宋希贵著:《人生哲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315页。
    ②李醒民著:《爱因斯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7—98页。
    ③李醒民著:《爱因斯坦·自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5页。
    
    
    ①皮松、普森著:《一生的护照:终身学习与未来社会的个人生存》,新世界出版社2003版,第3页。
    ②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①S.B.Merriam & P.M.Cunningham,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Jossy-Bass Publishers,1990,p.427
    ②王向军:《美国的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5期。
    ③郑宏伟:《产学研结合的新观点:美国的企业大学》,《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第49页。
    
    
    ①[美]丹尼尔·马根著,徐新明编译:《美国网络大学的发展现状》,《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②[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107页。
    ②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106页。
     ①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页。
    
    
    ①《论语·阳贷》。
    ②《论语·阳贷》。
    ③《国语·楚语上》。
    ④《法言·吾子》。
    ⑤《欧阳修全集·读书》。
    
    ①《欧阳修全集·春秋论》。
    ②《论衡·谢短篇》。
    ③《论衡·书解篇》。
    ④曾国藩:《谕纪泽》(咸丰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⑤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答曾子固书》。
    ⑥苏轼:《苏东坡全集·嘲子由》。
    
    ①苏辙:《栾城集·上枢密韩太尉书》。
    ②廖燕:《二十七松堂集·答谢小谢书》。
    ③严复:《严几道诗文钞·西学通门径功用说》。
    ④《子思子全书·外篇·无忧》。
    ⑤《昭明文选序》。
    
    ①《杨园先生全集·训子语下·重世业》。
    ②《宋诗钞·西塘诗钞·教子孙读书》。
    ③《朱子语类》卷八。
    ④《老生常谈》。
    ⑤《论语·泰伯》。
    ⑥《说苑·建本》。
    
    
    ①《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引《魏略》。
    ②《欧阳修全集·归田录》。
    ③许慎:《说文解字·叙》。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②江藩:《师郑堂集》。
    ③章学诚:《报黄大俞先生书》。
    ④陈亮:《陈亮集·赠武川陈童子序》。
    ⑤唐彪:《读书作文谱》。
    ⑥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
    ⑦徐干:《中论·治学第一》。
    
    ①胡居仁:《居业录》卷八。
    ②《孟子·告子上》。
    ③桑调元:《弢甫文集·大梁书院学规》。
    ④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⑤《陆九渊集》卷十,《书》。
    ⑥《礼记·中庸》。
    ⑦《汉书·董仲舒传·贤良对策》。
    ⑧《论语·为政》。
    
    
    ①《薛文清公读书录》卷六。
    ②唐彪:《读书作文谱》。
    ③《论衡·虚妄》。
    ④《朱子类语》卷十一。
    ⑤陆世仪:《桴亭先生遗书集·许舜光是正录序》。
    ⑥崔学古:《学海津梁》。
    ⑦《孟子·离娄下》。
    
    ①《象山先生全集·“学说”》。
    ②叶燮:《原诗·内篇下》。
    ③《论语·子路》。
    ④胡居仁:《胡敬斋集·芸阁记》。
    ⑤荀悦:《申鉴·时事》。
    
    ①《吕氏春秋·尊师》。
    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张元德》。
    ③《朱子类语》卷十。
    ④《朱子类语》卷八。
    ⑤《朱子类语》卷十。
    ⑥《韩昌黎文集·进学解》。
    ⑦《苏东坡文集·又答五庠书》。
    
    ①《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
    ②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
    ③陆世仪:《思辨录》卷四。
    ④王筠:《教童子法》。
    ⑤张尔歧:《蒿庵闲话》。
    
    
    ①王筠:《教童子法》。
    ②陈善:《扪虱新话》。
    ③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六,《示大儿定征》。
    ④《论语集语·意林》
    ⑤《国语·晋语四》
    
    
    ①《朱文公文集·行宫便殿奏劄二》
    ②《荀子·劝学》。
    ③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④《论语·宪问》。
    ⑤《礼记·经解》。
    ⑥《孟子·公孙丑上》。
    ⑦徐干:《中论·治学第一》。
    
    
    ①陆世仪:《思辨录》卷四。
    ②《论语·学而》。
    ③梁启超:《饮冰室全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④《荀子·劝学》
    ⑤《吕氏春秋·尊师》
    
    ①唐彪:《父师善诱法》。
    ②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送石赓归宁》。
    ③《欧阳修全集·东斋论》。
    ④《论语·先进》。
    ⑤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进<孝经>指解劄子》。
    ⑥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与薛子立秀才书》。
    ⑦陆游:《剑南诗稿校注·读书》其二
    
    ①《朱子类语》卷十九。
    ②钟嵘:《诗品·序》。
    ③王昌龄:《诗格》。
    ④《白居易集·与元九书》。
    ⑤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
    ⑥金圣叹:《水浒传》第五回回批。
    ⑦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回批。
    
    
    ①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回批
    ②金圣叹:《水浒传》第七十回回批
    ③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
    ④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序二》
    ⑤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⑥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⑦李渔:《闲情偶寄·审虚实》。
    ⑧《孟子·尽心上》。
    
    ①《朱子类语》卷八。
    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张元德》。
    ③《论语·为政》。
    ④魏征:《群书治要·序》。
    ⑤《孟子·离娄下》。
    ⑥陆世义:《桴亭先生遗书文集·古今文选要序》。
    ⑦章学诚:《文史通义·与林秀才》。
    
    ①《论语·卫灵公》。
    ②《春秋繁露·精华》。
    ③《朱子类语》卷十。
    ④《朱子全书·学三》。
    ⑤《论语·学而》。
    ⑥谭献:《复常词录序》。
    ⑦《孔子集语·中论·治学》。
    ⑧《论语·学而》。
    ⑨《礼记·中庸》。
    
    ①《荀子·儒效》。
    ②刘向:《说苑·谈丛》。
    ③陆游:《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律》。
    ④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九。
    ⑤《孟子·万章下》。
    ⑥王充:《论衡·佚文》。
    ⑦《易·系辞上》。
    
    
    ①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②黄庭坚:《诗人玉屑》十七。
    ③王夫之:《斋诗话》卷一。
    ④薛雪:《一瓢诗话》。
    ⑤尹会一:《建余札记》卷一。
    
    
    ①凯尔纳、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吉登斯著:《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③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④福柯:《何为启蒙》,引自《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第430页。
    ⑤转引自凯尔纳、贝斯特的《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302页。
    
    
    ①任平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9页。
    ②任平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9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3页。
    
    
    ①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1页。
    ②Immanuel Kant,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New York,Macmillan,1965,pp.43-44.
    ③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53页、第291页。
    ④见《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①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5页。
    ②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③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④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⑤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⑥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①Bacon,F.,The New Organon and Related Writings,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c1960,p39.
    ②Browhill,R.J.,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in,c1983,pp.11-13.
    
    
    ①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②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43页。
    
    
    ①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37页。
    ②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③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④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⑤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⑥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⑦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①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②[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译:《书籍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③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④[英]玛丽那·弗拉斯卡—斯帕达等著,苏贤贵译:《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译后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81页。
     ①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译编出版社2005年,第270页。
     ①任平著:《交往实际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①陆扬著:《后现代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24页。
    ②德里达:《立场》英文版,第44—45页。
    
    
    ①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pantheon Books,1972.p.138.
    ②汪安民著:《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27—128页。
    
    
    ①任平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②高宣扬著:《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第120、123、124、126、12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第92—9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第93-9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第96-97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第97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第96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98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③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页。
    ④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316页。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5页。
    ②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5页。
    ③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3页。
    ④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⑤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第22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①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8—109页。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页。
    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5页,并参见第302—305页。
    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101页、第297—300页、第318—319页、第576页。
    ③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④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9页。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页。
    ④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8页。
    
    
    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8页。
    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6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164页。
    ①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201页。
    ②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2-73页。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209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2页。
    ⑤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113页。
    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
    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42页。
    
    ①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118页。
    ②转引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5页。
    ①卢梭:《爱弥尔》,张焕庭主编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97页。
    ②圣西门:《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圣西门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17页。
    ③傅立叶:《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或按情欲谢利叶来划分的、诱人的和符合人的本性的劳动方式的发现》,《傅立叶选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17页。
    ④李放著:《教育的困惑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
    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第104页,并参见第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④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①列宁:《民粹派空想计划的典型》,《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58页。
    ④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①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②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③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12页。
    ⑤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①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①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4页。
    ②尼采著,张念东译:《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00页。
    ③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9页。
    ④柏格森著:《创造进化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①黄颂杰著:《西方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376页。
    ②M.Scheler,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Berlin,Verlag,1928,S.45.
    ③M.Scheler,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Berlin,Verlag,1928,S.49.
    ④欧阳谦著:《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⑤[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版,第49—50页。
    
    ①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10页。
    ③张曙光著:《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②张曙光著:《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①刘济良等著:《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德国]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页。
    ③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①[德国]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7—38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
    
    ①刘济良等著:《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迷失的范式:人性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③刘晓东著:《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①[德国]兰德曼著,阎嘉等译:《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页。
    ②《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③杜威著:《我的教育信条》,载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①杜威著:《我的教育信条》,载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②杜威著:《我的教育信条》,载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③杜威著:《我的教育信条》,载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④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⑤周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①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②诺尔曼·丹森著:《情感论》(序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转引王北生等著:《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④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301页。
    ⑤曹正文主编:《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王北生等著:《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②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①蒋夫尔:《“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3日。
    ②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英]弗兰西斯·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3页。
    ②曹文轩:《闲话读书》,转引肖东发、杨承运编的《北大学者谈读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238页。
    ①伽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第714页。
    ②李镇西:《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3608
     ①陈海飞著:《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博士学位论文),第99页。
     ①陈海飞著:《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博士学位论文),第116—117页。
     ①伽达默尔:《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严平主编《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陈海飞著:《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博士学位论文),第144页。
     ①殷鼎著:《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1页。
    
    
    ①曹明海、李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②转引曹海明《理解与建构》,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①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1页。
    ②《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321页。
    ③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6页。
    ④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曹明海、李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①《感动——北京市六一中学学生读书随笔选》,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②《感动——北京市六一中学学生读书随笔选》,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曹明海、李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第223页。
    ②Hutchins,R.,The Learning Society.Frederick,Inc.,Publishers,1968,p.134.
    ③Robert M. Hutchins,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Sharan B Merrian,Selected 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Adult Education.Malabar,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p.8.
    ④Hutchins,R.,The Learning Society.Frederick,Inc.,Publishers,1968,p.91.
    ⑤转引自吴遵民著:《现代国际教育终身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203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第223页。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第200页。
    
    
    ①转引高志敏等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②转引高志敏等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第201页。
    ④引自黄健《世纪之交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态势》。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①转引高志敏等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②引自黄健《世纪之交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态势》。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③P.Jarvis: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London:Routiedge,1990,p.199
    ④Tight,M;Key concept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London and New York:Routiedege.
    
    
    ①郝克明主编:《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928页。
     ①郝克明主编:《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①赵弘、郭继丰著:《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①徐雁、钱军主编:《中华读书之族》(三星卷),海燕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②却咏梅:《网络冲击下的阅读革命》,《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8日。
    ③却咏梅:《网络冲击下的阅读革命》,《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8日。
    
    
    ①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373页。
    ②李云才著:《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③吴季松博士语,转引李云才著:《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④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宪问》。
    ③《孟子·尽心下》。
    ④《温国文正司马公集·进〈孝经〉指解箚子》。
    ⑤《朱文公文集·行宫便殿奏箚二》。
    ⑥曾国藩:《谕纪泽》(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⑦曾国藩:《谕纪泽》(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①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第94页。
    ②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68页。
    ③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第16、23页。
    
    ①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第81页。
    ②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第99页。
    ③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①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53页。
    ②周国平:《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9—4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2页。
    ④詹福瑞:《功利性读书与非功利性读书》,《光明日报》2006年4月24日第7版。
    ⑤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09页。
    
    
    ①詹福瑞:《功利性读书与非功利性读书》,《光明日报》2006年4月24日第7版
    ②崔茂新:《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8日。
    ③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241页。
    
    
    ①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②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58页。
    ③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09页。
    
    
    ①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78页。
    ②转引徐雁、钱军主编的《中华读书之旅》(三星卷),海燕出版社,第96页。
    ③杜悦:《网络阅读:让大学生人文素质“很受伤”》,《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
    
    
    ①杜悦:《网络阅读:让大学生人文素质“很受伤”》,《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
    ②陈晓波:《网络无法承担阅读之重》,《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
    ③陈晓波:《网络无法承担阅读之重》,《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
    ④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61页。
    
    
    ①《孟子·尽心下》。
    ②《象山先生全集·取二三策而已矣》。
    ③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等译:《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④余党绪:《阅读中的经典》,《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
    
    
    ①杨咏梅:《为什么孩子偏偏喜欢这些?》,《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5日。
    ②徐启建:《经典,我们爱得是否茫然?》,《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日。
    ③徐启建:《经典,我们爱得是否茫然?》,《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日。
    ④徐启建:《经典,我们爱得是否茫然?》,《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日。
    ⑤曹亚军:《要有自己的经典》,《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日。
    
    
    ①《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第330页。
    ②《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第308页。
    ①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24—31页。
    ②《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第70页。
    ③《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第90页。
    ④转引周叶惠编著的《一生的阅读计划》,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⑤《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第75页。
    ⑥转引曾祥芹主编的《阅读技法系统》,大象出版社,第11页。
     ①《“新教育实验”全国第六届研讨会大会手册》,北京,2006年7月,第11—12页。
    
    ①孙英著:《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孙英著:《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③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2页。
    
    ①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页,第188页。
    ②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页,第187页。
    ③Victoria S. Wike: Kant on Happness in Ethic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p.2.
    ④Ignacio L. Gotz:Conceptions of Happines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Lanham, New York,1995,p.21
    
    
    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②胡佛的《读书乐》,转引金元浦《阅读的欣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182页。
    ①于伟:《终极关杯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②刘济良著:《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76页。
     ①孔子:《论语·子张》
     ①顾佩娅等编译:《英文名篇诵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版,“前言”的第1页。
    ①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等译《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版,第2页。
    ②周建华主编:《行动与收获——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纪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6页。
    ③参见[美国]吉姆·崔利斯著的《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此书提出“大声为孩子读书吧”的阅读思想。
    ①刘畅编著:《最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②陶行知:《新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页。
    ③温迪·威廉姆著《读书,从小养成的习惯》,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85页。原书写“让孩子喜欢上读书的七十五种快捷方式”,而实际上有“七十九种快捷方式”。
     ①刘畅《最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①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①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391页。
     ①阿甲等著《儿童阅读的100个关键问题》,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6页。
     ①转引周叶惠、爱知堂编著的《一生的阅读计划》,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①刘畅编著《最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①刘畅编著《最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第94—95页。
    ①转引周叶惠著的《一生的阅读计划》,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第166页。
     ①周建华著《行动与收获——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纪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5页。
     ①周建华著:《行动与收获——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纪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2页。
     ①陈莉:《老师,你是否点亮了儿童经典阅读的灯?》,《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3日。
    
    
    ①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②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①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①周益民主编:《上读书课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6页。
     ①周益民主编《上读书课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52—53页。
     ①周益民主编《上读书课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52—53页。
     ①岳乃红著:《班级读书会AB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202页。
     ①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运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100页。
     ①本表根据岳乃红《班级读书会ABC》的相关资料制成,参见《班级读书会AB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8页。
     ①岳乃红《班级读书会AB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4—25页。
    ①“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用故事、图画编织童年》(儿童阶梯阅读研讨会材料)。
    
    
    ①莫提默·J.艾德勒等著,郝明义等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71页。
    ②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①[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之序,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高志敏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279页。
     ①参见阿甲等著的《儿童阅读的100个关键问题》,北京出版社2006年。
    
    
    ①[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②[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③[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8—132页。
    
    
    ①[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②周叶惠、爱知堂编著:《一生的阅读计划》,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①王金福著:《实践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解》,苏州大学出版1996年版,第199页。
     ①2006年“新教育实验”全国第六届研讨会(即“北京会议”)大会手册,第22页。
     ①章敬平主编:《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实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①[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②[德]马克思著,刘丕坤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③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④章敬平主编:《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实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①《中庸》。
    ②《大学》。
    ③转引袁振国著的《教育的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第146页。
    ①白恩斯、白劳纳著,瞿菊农译:《当代资产阶级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117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241页码。
    ③贾海红:《做人要善良,读书要用心》,载《人民教育》2004年3、4期。
    ④唐建新:《迷失在功利中的阅读教学》,《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
     ①金元浦:《阅读:选择一种别样意义的孤独》,《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0日。
    
    ①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第18页。
    ②袁仁贵:《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③赵丽宏:《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载《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④刘定姝:《游走的状态,游走的存在》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8日。
    
    ①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Ⅲ页。
    ②金元浦主编:《阅读的欣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224页。
    
    
    ①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Ⅲ页。
    ②巴丹著:《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③金元浦主编:《阅读的欣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6页
    ④曹保印:《提高阅读品味,打造美好生活》载《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7期。
    ⑤金元浦主编:《阅读的欣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①沙柳:《一生需要光明》,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
    ②鲁迅:《雪》。
     ①胡塞尔:《理念:纯粹现象学的一般导论》,1960年伦敦版,第243页。
    
    
    ①陈晋著:《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陈晋著:《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242页。
    
    
    ①龚育之、逄选知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3页。
    ②王炯华著:《毛泽东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③张贻久著:《毛泽东读史》,第14页。
    ①王炯华著:《毛泽东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②转引自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456页。
    ③王炯华著:《毛泽东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④让·米斯特莱主编:《拿破仑和帝国》,巴黎,1968年版,第22页。转引李元明《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①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②宿春礼、邢群麟编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293页。
    ③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9页。
    ④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⑤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⑥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⑦转引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①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②宿春礼、邢群麟编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③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④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①宿春礼、邢群麟编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②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③宿春礼、邢群麟编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④《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29页。
    ①《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43页。
     ①所谓“村落主义”,用张謇的话说:“以一地自效”(《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12页),建设家乡,“窃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张謇全集》第四卷,第457页)。
    ②卫春回著:《张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金惠良编译:《世界首富们的年轻时代》,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8月,第7页。
    ②金惠良编译:《世界首富们的年轻时代》,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8月,第6页。
    
    ①金惠良编译:《世界首富们的年轻时代》,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8月,第36页。
    ②何锡章著:《鲁迅读书记(卷首语)》,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版。
    ①何锡章著:《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版,第97—98页。
    ②幻灯事件:一次,幻灯片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人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有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16页)“万岁!”日本学生照例鼓掌欢呼起来。这深深地刺痛了鲁迅的心灵。
    ③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第417页。
    ④何锡章著:《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鲁迅回忆录·北平时期的读书生活》,引自《回忆鲁迅资料辑录》第80页。
    ②何锡章著:《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③何锡章著:《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卷首语第1页。
    ①鲁迅:《读书杂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②鲁迅:《给颜黎明》。
    ③鲁迅:《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463页。
    ④鲁迅:《“题未定”草(七)》,《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⑤鲁迅:《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页。
    ⑥鲁迅:《给曹白》,转引王光余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①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340页。
    ②博尔赫斯:《我的生活》,载《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第101页。
    ③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35页。
    ④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43页。
    
    
    ①博尔赫斯著,王永年译:《沙之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386页。
    ②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29—130页。
    
    
    ①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18、第319页。
    ②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3页。
    ③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72页。
    ④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30页。
    
    ①王增藩著:《苏步青》,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13—114页。
    ②王光余、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第128页。
    ①王增藩著:《苏步青》,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116页。
    ②王增藩著:《苏步青》,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64—65页。
    ③王光余、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第293—294页。
    ④王光余、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第128页。
    ⑤李醒民著:《爱因斯坦》,商务印书馆2005版,自序第5页。
    ⑥H.杜卡斯、B.霍夫曼编,高志凯译:《爱因斯坦谈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4页。
    ①B.Hoffmann, Albert Einstein,Creator and Rebel, pp.19—20.
     ①李醒民著:《爱因斯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22页。
    
    ①何锡章《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293页。
    ②何锡章《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2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980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8.列宁:《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1.《论语》。
    2.《礼记》。
    3.《易》。
    4.左丘明:《国语》。
    5.孟子:《孟子》。
    6.荀子:《荀子》。
    7.吕不韦:《吕氏春秋》。
    8.董仲舒:《春秋繁露》。
    9.刘向:《说苑》。
    10.扬雄:《法言》。
    11.王充:《论衡》。
    12.许慎:《说文解字》。
    13.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4.荀悦:《申鉴》。
    15.徐干:《中论》。
    16.陶渊明:《陶渊明集》。
    17.刘勰:《文心雕龙》。
    18.钟嵘:《诗品》。
    19.萧统:《昭明文选序》。
    20.颜之推:《颜氏家训》。
    21.魏征:《群书治要》。
    22.王昌龄:《诗格》。
    23.韩愈:《韩昌黎文集》。
    24.白居易:《白居易集》。
    25...:《子思子全书》。
    26.欧阳修:《欧阳修全集》。
    27.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28.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29.苏轼:《苏东坡全集》。
    30.苏辙:《栾城集》。
    31.郑侠:《宋诗钞·西塘诗钞·教子孙读书》。
    32.黄庭坚:《诗人玉屑》。
    33.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
    34.陈善:《扪虱新话》。
    35.陆游:《剑南诗稿校注》。
    36.朱熹:《朱子全书》。
    37.朱熹:《朱子语类》。
    38.朱熹:《朱文公文集》。
    39.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40.陈亮:《陈亮集》。
    41...:《.文清公读书录》
    42.胡居仁:《胡敬斋集》。
    43.胡居仁:《居业录》。
    44.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45.冯班:《钝吟杂录》。
    46.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47.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48.延君寿:《老生常谈》。
    49.李渔:《闲情偶寄·审虚实》。
    50.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
    51.陆世仪:《桴亭先生遗书集》。
    52.陆世仪:《思辨录》。
    53.王夫之:《四书训义》。
    54.王夫之:《.斋诗话》。
    55.叶燮:《原诗》。
    56.陆陇其:《三鱼堂文集》。
    57.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
    58.廖燕:《二十七松堂集》。
    59.张尔歧:《蒿庵闲话》。
    60..雪:《一瓢诗话》。
    61.尹会一:《建余札记》。
    62.桑调元:《.甫文集》。
    6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64.章学诚:《文史通义》。
    65.章学诚:《报黄大俞先生书》。
    66.江藩:《师郑堂集》。
    67.王筠:《教童子法》。
    68.曾国藩:《谕纪泽》。
    69.谭献:《复常词录序》。
    70.唐彪:《父师善诱法》。
    71.唐彪:《读书作文谱》。
    72.严复:《严几道诗文钞》。
    73.崔学古:《学海津梁》。
    74.梁启超:《饮冰室全集》。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李元明著:《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邓拓:《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5..育之、.选知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6.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殷鼎著:《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版。
    8.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
    9.曾祥芹、韩雪屏著:《古代读书论》,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0.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技法系统》,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1.曾祥芹、韩雪屏著:《文体阅读法》,大象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2.曾祥芹、韩雪屏主编:《国外阅读研究》,大象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版。
    13.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4.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王金福著:《实践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解》,苏州大学出版1996年版。
    18.陈晋著:《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22.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燕国材主编:《新编普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24.刘晓东著:《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赵弘、郭继丰著:《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26.李云才著:《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任平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8.尚杰著:《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陆扬著:《后现代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0.申洁玲著:《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1.顾佩娅等编译:《英文名篇诵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徐含之选编,张中行审订:《中华经典诵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4.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5.张曙光著:《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周国平:《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37.卫春回著:《张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的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40.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3.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社2001年版。
    44.俞吾金等著:《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安民著:《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6.黄颂杰著:《西方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欧阳谦著:《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李锐著:《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9.徐雁、钱军主编:《中华读书之族》(三星卷),海燕出版社2002年版。
    50.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51.曹正文主编:《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52.袁振国著:《教育的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欧阳谦著:《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张能为著:《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2年版。
    56.阿甲等著:《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8.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9.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0.吴盛国著:《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1.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2.宋希贵著:《人生哲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3.孙英著:《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4.王炯华著:《毛泽东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5.金惠良编译:《世界首富们的年轻时代》,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
    66.何锡章著:《鲁迅读书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7.王增藩著:《苏步青》,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69.《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70.石涛主编:《我为书狂》,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71.金元浦主编:《阅读的欣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鞠玉翠著:《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尹艳秋著:《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4.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刘济良等著:《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王北生等著:《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赵亚红著:《迈向学习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陈海飞著:《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届)。
    81.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译编出版社2005年版。
    82.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三卷、第六卷、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朱永新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4.高宣扬著:《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李醒民著:《爱因斯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6.宿春礼、邢群麟编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87.周叶惠、爱知堂编著:《一生的阅读计划》,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8.林格主编:《一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
    89.侯焕闳、张祖武编译:《书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0.周建华主编:《行动与收获——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纪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1.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2.高志敏等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凤炎著:《德化的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4.章敬平主编:《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实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5.刘畅编著:《最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96.阿甲等著:《儿童阅读的100个关键问题》,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97.彭懿编著:《图画书——阅读与经典》,21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98.北京市六一中学“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感动——北京市六一中学学生读书随笔选》,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99.郝克明主编:《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0.李放著:《教育的困惑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1.涂成林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02.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03.康长运著:《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周益民主编:《上读书课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岳乃红著:《班级读书会AB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6.卜延中、丁林兴主编:《与崇高对话——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7.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德国]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英国]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3.[德国]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德国]莱布尼茨著:《人类理智新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德国]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德国]兰德曼著,阎嘉等译《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美国]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8.[德国]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9.[德国]尼采著,张念东译:《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0.[英国]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阿根廷]博尔赫斯著,王永年译:《沙之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法国]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德国]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德国]费迪南·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国]凯尔纳、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6.[苏联]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8.[美国]克利夫顿费迪曼著,乔西、王月瑞译:《一生的读书计划》,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19.[英国]弗兰西斯·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版。
    20.[英国]罗素著,亚北译,《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21.[英国]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德国]伽达墨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3.[法国]亨利·柏格森著:《创造进化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等著,郝明义等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5.[美国]温迪·威廉姆著:《读书,从小养成的习惯》,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26.[英国]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单中惠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7.[法国]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译:《书籍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英国]玛丽那·弗拉斯卡—斯帕达等著,苏贤贵译《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9.[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0.[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等译《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国]吉姆·崔利斯著:《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刘定姝:《游走的状态,游走的存在》,《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8日。
    2.青思羽等:《三年高中怎样“读过”?》,《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4日。
    3.朱学坤:《作为教师,我为什么要读书?》,《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0日。
    4.徐启建:《经典,我们爱得是否茫然?》,《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日。
    5.朱寅年:《老师您读书吗?——百名中小学教师读书状况的网络调查》,《现代教育报》2004年9月8日。
    6.郭萍:《十年引领读书风——记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0日。
    7.曹亚军:《要有自己的经典》,《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日。
    8.李民:《孩子有时间读书吗?》,《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4日。
    9.夏德源:《怎样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日。
    10.黄梦佳等:《大学生爱读什么书》,《文汇报》2004年12月30日。
    11.金元浦:《阅读:选择一种别样意义的孤独》,《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0日。
    12.陈莉:《老师,你是否点亮了儿童经典阅读的灯?》,《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3日。
    13.孙松波、尚海涛:《小学生阅读时间越来越少》,《光明日报》2005年2月23日。
    14.《满校书谜——济南市育贤小学的阅读故事》,《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7日。
    15.林文宝:《儿童阅读在台湾走过的路》,《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3日。
    16.杨咏梅:《台湾小学教师怎样上阅读指导课》,《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3日。
    17.冷学宝:《给个性化阅读一个力》,《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7日。
    18.杨学杰、高耀彬:《课外书为什么进了课堂?》,《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9日。
    19.张育红:《阅读感悟人生——盲人陆舒昊的读书故事》,《姑苏晚报》2005年5月11日。
    20.厉承贵:《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光明日报》2005年5月10日。
    21.杨咏梅、王富仁:《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文学?》,《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6日。
    22.卜延中:《环境让你不知不觉读起来》,《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3日。
    23.谢有顺:《经典阅读唤醒心灵》,《文汇·书缘专刊》2005年7月9日。
    24.马小平:《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1日。
    25.杜悦:《网络阅读:让大学生人文素质“很受伤”》,《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
    26.陈晓波:《网络无法承担阅读之重》,《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
    27.钟能文:《经典,我们灵魂的依托》,《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31日。
    28.王会:《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就是残缺的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5日。
    29.蒋夫尔《“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3日。
    30.詹福瑞:《功利性读书与非功利性读书》,《光明日报》2006年4月24日。
    31.裴伟:《“读书得间”多年不见了》,《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25日。
    32.杨九诠:《守望:对待儿童阅读的必要姿态》,2006年6月1日。
    33.崔茂新:《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8日。
    34.杨咏梅:《为什么孩子偏偏喜欢这些?》,《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5日。
    35.杨咏梅:《网络冲击下的阅读革命》,《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8日。
    36.茅卫东:《总得有人去擦星星——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中国教师报》2007年1月10日。
    37.王向军:《美国的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5期。
    38.张曙光著:《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39.郑宏伟:《产学研结合的新观点:美国的企业大学》,《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
    40.于伟:《终极关杯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9.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41.王金福、陈海飞:《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2.洪汉鼎:《诠释学与中国》,《文史哲》(济南),2003年第1期。
    43.曹保印:《提高阅读品味,打造美好生活》载《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7期。
    44.曾念长:《关注中小学教师阅读》,《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第7期。
    45.唐建新:《迷失在功利中的阅读教学》,《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
    46.贾海红:《做人要善良,读书要用心》,《人民教育》2004年3、4期。47.沙柳:《一生需要光明》,《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
    48.朱永新、丁林兴:《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研究》,《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9.余党绪《阅读中的经典》,《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
    50.赵丽宏:《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51.张荣伟:《精神·共同体·行动:“新教育实验”理论结构解读》,《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
    52.丹尼尔·马根著,徐新明编译:《美国网络大学的发展现状》,《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53 .李镇西:《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解释学读书笔记》,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3608。
    1.M.Scheler,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Berlin,Verlag,1928
    2.Bacon,F.,The New Organon and Related Writings,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c1960
    3.Immanuel Kant,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New York,Macmillan,1965
    4.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pantheon Books,1972
    5.The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Alternative Channels To Life,Work,and Service,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3
    6.Richard E. Palmer:Hermereutics: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Schleiermacher,Dithey, Heidegger and Gadamer.Evanston,Illino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ixth Printing,1982
    7.Browhill,R.J.,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in,c1983
    8. S.B.Merriam & P.M.Cunningham,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Jossy-Bass Publishers,1990
    9.Victoria S. Wike: Kant on Happyness in Ethic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10.Andrew Garrod,Learning for Life,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Praeger,1992
    11.Ignacio L. Gotz: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Lanham, New York,1995
    12.Haydon,G. ed.,50 Years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c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