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韩两国关于新词语的学术研究各具特点,近20年两国关于新词语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中韩两国新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分别研究和汉、韩跨语言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别总结了截止到2010年的汉语和韩语新词语的词形词义特点,对比汉、韩语新词语在词汇学方面的异同点,并通过两国各时期时代特点的新词语的分析,探讨两国受到国际化时代的影响和人们的意识变化和发展。
     本文研究对象为到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和韩语新词语。主要参考《最新中韩新造语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新词语词典》、《2008年汉语新词语》、《2009年汉语新词语》、《2010年汉语新词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韩国国立国语院1994-2010年“新语”调查中的韩语新词语。
     本文主要通过汉、韩语新词语研究、汉、韩语新词语语言学的词形词义对比研究和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讨论相结合,微观调查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了汉、韩语新词语的特点,集中分析和总结了两国新词语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异同点。
     在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综述部分,分别总结了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特点。
     汉、韩语新词汇言学的对比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词类特点、造词法特点、词义形态、产生渠道和生成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
     (一)中韩两国新词语词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数量较多。
     (二)汉、韩语新词语在造词法上的特点如下:
     汉语新词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语新词语分为“单一词”和“混种词(hybrid、复合词)①”。汉、韩语新词语大部分是已有词(素)的合成词,少有“完全新的词”,合成方式大部分相同,但因动宾顺序不同也存在不同点。
     汉、韩语新词语大致分为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和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中分为原形词根合成方式和变形词根合成方式。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分为接头派生(前缀)法和接尾派生(后缀)②法生成的新词语。
     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原形词根合成方式中,汉、韩语新词语相同的合成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名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动词素结合;名词素和形容词素结合。韩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副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不完全词根和名词的结合;副词素和补助用言结合;直接写出“连音”的合成词。汉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形容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变形词根合成方式中,包括缩略方式和混合方式生成的新词语。缩略方式包括提取法、节略法和音节的缩略;合成方式包括接头派生法和接尾派生法。
     派生法生成新词语,接头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头派生词;汉字接头派生词;外来词接头词。接尾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尾词;汉字语接尾词;外来词接尾词。(接头词也可叫“前缀”,接尾词也可叫“后缀”)
     (三)汉、韩语新词语词义形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四个方面。
     (四)汉、韩语新词语产生渠道形式和生成途径研究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形式主要有: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外来词的介入、方言的引入和修辞法。本文主要从“借用”、“修辞造语”、“类推”对比分析汉、韩语新词语的生成途径。借用分为“外来词的借用”和“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修辞造语分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婉曲造语。类推包括反意的类推和类似的类推。
     在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对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变化分析、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人们意识和外来词产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从政治、社会、军事、通信、经济、科技、医学、娱乐、生活、文化、地理及其他12个词义类别,分别对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异同点。
     (二)分析总结了中韩两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分析了各时期两国杨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具体分析了80年代初期、1990年前期、2000年、2010年的中国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80年代后期、1990年、2000年、2010年韩国的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总结了只在中国使用的新词语、只在韩国使用的新词语、两国共同使用的新词语以及原来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但现在两国都通用的新词语和新词语族。
     (三)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外来词新词的使用现状,窥探了中韩人民对外意识的变化,比较了两国人民意识变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共同的新词语“酷”,总结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的变化发展原因,即新事物的流入、接受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变化;中国和韩国“新一代人”的人际关系变化;两国经济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neologism started since1930s in China andSouth Korea, and both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mu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for the past20yea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eology in the Chineseand South Korean lexicons with a view to discove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changes of ideology in terms of lexicology and sociolinguistics.
     The paper features in the new words in Chinese and Korean lexicons up to2010,and the lexicons include The Latest Chinese-Korean Neologisms Dictionary、ModernChinese Neologisms Dictionary、Modern Chinese Neologisms Dictionary1978——2000、21st Century Chinese Neologisms Dictionary、Neologisms Dictionary、2008Chinese Neologisms、2009Chinese Neologisms、2010Chinese Neologisms, and alsomakes reference to the Survey of Neology (1994—2010) made by Korea NationalMandarin Court.
     This paper, by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discussion, microcosmicresearch and macroscopic analysis, firstly makes a description of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eologies respectively, and analys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neologies in terms of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The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neologism in China and SouthKorea in2001,2005,2009and2010respectively. And the lexicology analysis isfocused on word category, word formation, morphology, and vocabulary generationand expansion.
     (1)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nouns in both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neologies.
     (2) The word formation show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New Chinese words include single-morpheme words and compound words. NewKorean words include single-word and composite words. Most compound words arecreated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morphemes. The complete newly-generated words arefew. The compound words are formed in the rather same way from the view oflexicology, and the only differences lie in the order of verb-object in each country’swords.
     The new words are created by way of combining and deriving. The former refersto the words with original structure of root and words with modified structure of root.The latter refers to two kinds of words: prefix-generated words and suffix-generatedwords.
     New Chinese and South Korea words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nouns; a combination of adjectives and nouns; a combination of verbs and verbs; acombination of verbs and nouns; a combination of nouns and verbs and a combinationof adjectives and verbs. Korean new words feature in a combination of adverbs andnouns; a combination of incomplete root and nouns while Chinese new words featurein a combination of adjectives and adjectives; verbs+adjectives binding; nouns+adjectives binding.
     The derived new words mainly include the prefix-generated words andsuffix-generated words, the former includes the inherent words plus derived words;Chinese character plus derived words; loanwords prefix. Suffix-generated wordsinclude the inherent language plus suffix; Chinese character suffix; loanwords suffix.
     (3) This part includes the expansion of meaning, the shrink of meaning, the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 and the variety of word connotation.
     (4) The last part is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generation of the new words.
     The word formation includes the creation of new words, old words containingnew meaning, the intervention of loanwords, the introduction of dialect and rhetoric(metaphor and metonymy). This part aims to analyze the new-words formation byborrowing, rhetoric-made words and analogy. Borrowing refers to the borrowing ofloanwords and the borrowing within the same language. Rhetoric-made words includesimile, metaphor, metonymy, hyperbole and euphemism. Analogy includes antisenseanalogy and similar analogy.
     The last part of paper analyses the new words coming into the society for thepast15years in3aspects: changes of word catego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representative words in different social period, and the ideology of people andgeneration of loanwords.
     (1) This section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category changes of newwords up to year2001,2005,2009,2010from12fields: politics, society, military,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entertainment, life,culture, geography and the others.
     (2) This section summariz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s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and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ve words of various periods of two countries, especiallyon the period of the1980s, the1990s,2000,2010. The paper lists the new wordssolely used in China, solely used in South Korea, the words double used in two countries and words originally used in a country, now used in two countries.
     (3) This section analyzes the use of loanwords, thu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Chinese and Korean ideology, showing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y takingthe example of酷(coo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nges of people’s viewpointsas to the acceptance and attitude towards new idea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a new generation”, chang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twocountries.
引文
①汪榕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选自《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①周光庆:《试论从本体论角度研究汉语词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J],2002年02期。
    ②也叫外来词。指从外民族语言(包括外国语言和国内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本民族语言的词。张紫晨、李德芳、刘象愚、陈绂等,《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M],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
    ③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①Martine,《Webster dictionary》(第3版)[M],1964年。
    ②韩国人将自己国家的语言叫做“”,在此笔者直接将其译为“国语”。
    ③论文中提到的汉语新词中包括公认的新词语,也包括还没公认的新词语。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此不做具体区分,统一称为“新词语”。
    ①详见附录3:1977年到2007年的汉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分析《最新中韩新造语词典》(学古房,2009年版)。
    ①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8月。
    ①熊忠武:《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②详见附录3:1977年到2007年的汉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分析《最新中韩新造语词典》(学古房,2009年版)。
    ①详见附录2: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新词语统计。
    ①《2008年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09年,侯敏、周荐)、《2009年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0年侯敏、周荐)、《最新中韩新造语词典》(学古房,2009年版)中从2006年到2008年的总计。
    ②详见附录2: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新词语统计。
    ①详见附录6:2010年汉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及外来词新词语分析《2010年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1年。
    ②详见附录2: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新词语统计。
    ①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咬文嚼字》编辑部,2010年12月。
    ①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M],龙门书店,1966年。
    ②国立国语院《2001年新语》。
    ③国立国语院《2001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1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01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5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05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5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05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5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9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09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9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09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09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③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②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①国立国语院《2010年新语》。
    ①邹嘉彦、游汝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国立国语院2001、2005、2009、2010年新语调查的5915个新词语中除“句”以外的5760个新词语。
    ③《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邹嘉彦、游汝杰著。
    ④国立国语院2001、2005、2009、2010年新语调查的5915个新词语中除“句”以外的5760个新词语和《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的统计。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17页。
    ①王冠霞、黄婉梅:《隐喻思维与新词新语中的“名1+名2”结构》[J],选自《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三期,第178页。
    ①金大中:1924年1月6日—2009年8月18日,韩国第15届(2003年—2008年)总统。
    ①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社会学科教授,《朝鲜日报》[N],2015年5月。
    ⑥王铁昆:《十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第4期。
    ⑦李善荣:《试论新词新语的生命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1年。
    ⑧常志斌:《流通于报纸的新词语》[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①何苗:《现代汉语二十年新词语管窥》[D],西南大学,2001年。
    安志伟《网络词语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M],语文出版社,2000年。
    陈原《新词语》[M],语文出版社,2000年。
    陈文博《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方燕勤《新词新语的来源及发展》[J],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何苗《现代汉语二十年新词语管窥》[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侯敏、周荐《2008年汉语新词语》[M],商务印书馆,2009年。
    侯敏、周荐《2009年汉语新词语》[M],商务印书馆,2010年。
    侯敏、周荐《2010年汉语新词语》{M],商务印书馆,2011年。
    焦佳《试论近年来产生的新词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解江红《汉法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原则》[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劲松《流行语新探》[J],选自《语文建设》,1999年03期。
    亢世勇、刘海润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李行健、曹聪孙、云景魁主编《大陆新词新语8000则》[M],五南出版社,1998年。
    李晓英《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李晓燕《新词新语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新貌》[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刘娅莉《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李如龙、苏新春编《词汇学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
    
    李善容《试论新词新语的生命力》[D],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
    鲁东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新词语研究的现状》[D],2008年7月。
    林轮伦、朱永锴、顾向欣《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M],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
    林庭龙《新词新语的特点及其规范》[J],世界汉语教学,总第19期。
    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刘娅莉《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刘晓梅《新词语的词源研究概述》[J],辞书研究,2003年第2期。
    刘杰《现代汉语缩略语论析》[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沈孟璎《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
    沈孟璎《新词新语词典》[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
    申京爱《韩汉同形前缀对比》[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商务印书馆,2000年。
    苏向红《汉语新词新语整理和研究进一步面向世界》[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第二章,2006年7月。
    王保和《新时期新词语及其规范》[J],理论观察,2000年第2期。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王均熙《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精)》[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01月。
    汪榕培《词义变化的社会和语言原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1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10年。
    许维翰《现代韩国语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夏莹《近十年汉语新词语族研究综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选自《语文建设》,1985年。
    衣玉敏《从词汇学角度浅论现代汉语中新词新语的特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杨绪明、杨文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选自《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章宜华《信息时代新词的产生与构造理据》[J],辞书研究,2003年第5期。
    张政英《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新词语》[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4期,2005年)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周荐《2006年汉语新词语》[M],商务印书馆,2007年。
    周君《新词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3年。
    邹嘉彦、游汝杰《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10年汉语新词语公示表》(中国国家语言文字网)[EB]
    China NBS Database[DB]
    华经视点研究中心[OL]
    中国通信行业季度分析报告(2010年01季度)[EB],国研网。
    科技网《2010年发展中国论坛》专题[OL],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KOTRA2004年统计[DB]
    IDC(市场调查机构)[DB]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