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抗战前士绅与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农业就一直是中国人的根本生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农民,国民生产总产值的大部分也都来自农业,这就是中国人生活的实质。只有农业发达了,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才是有希望的。在以农立国的传统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问题。推动农业近代化的力量有很多,士绅便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由他们来组织和领导农业改良,推动农业的近代转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
     江苏是中国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比较成功的地区。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有着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禀赋,传统农业比较发达,是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农业资本主义产生较早、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此外,江苏地区还是西学东渐中的一个重要港口,士绅阶层较早受西方农学的影响,其开明程度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高于国内其他省份。研究士绅对江苏农业近代化的影响,可以为当今江苏乃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与启发意义。
     论文以士绅为视角,以农业近代化为研究主线,系统探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江苏士绅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译介及倡导,并考察了士绅对推动江苏农业科研、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江苏士绅近代化农业实践的动因、成效及历史局限性。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研究法,成为本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并结合现代化的理论方法。同时,由于研究对象是近代士绅和近代农业,所以历史文献法便成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有关近代士绅及江苏农业的档案、专著、期刊、报纸等历史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和研究,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士绅在江苏农业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既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也是论文企求达到的学术目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著名的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成熟早、水平高,曾经在一千多年中是世界领先的。明清以来,农业生产工具一直没有大的改进,农业技术也未见大的改观。清朝后期,西方近代化机械、电气、化工等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西方产生了以机械化、电气化和化肥的使用为主要特色的近代化农业,并且又有了与之相适应的近代化农业教育体系,再加上人口、耕地等诸多问题开始困扰中国农业,所以晚清时期江苏传统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没有大的改观;农业品种缺少改良,无法与西方科学选育良种相比;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资金贫乏,生产分散,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昂,以致无论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国内市场上,都无法与洋货竞争。另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从而妨碍了江苏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成了制约江苏农业近代化的“瓶颈”。
     晚清时,江苏不少士绅第一次迈出了国门,踏上了出洋考察或修学的征程。尽管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考察西方的近代化农业,然而在游历过程中却不断地看到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无不观之而惊叹。他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在农业方面的差距,是最早受近代化农业启蒙的一批人。出洋的所见所闻,为他们日后著农书、立农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通过著述,一方面向世人介绍了西方的先进农业科技,另一方面也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农业,倡导推行近代化农业。他们对近代化农业的译介和倡导,为江苏士绅实践近代化的农业奠定了舆论基础。
     农业科技离不开实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步骤,就是建立农事试验场。近代化农业科技传入中国之后,江苏士绅或是协助地方政府筹建近代化农事试验场,或是资助农事试验场,或是自己创办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试验场,大大推动了江苏农业科研的发展。此外,中国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式生产,缺乏合作与交流,从而影响农业技术的提高。随着士绅们对西方国家农业经营管理方式认识的不断深入,加上中国小农生产面临的挑战,他们开始仿效西方和日本兴办农会,创建农业公司,实施规模化经营管理。
     农业近代化或现代化能否实现,农业能否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和能力,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因此,江苏士绅们对发展近代化农业教育,传播和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非常重视。他们不仅创办了各种近代化的农业学校,还很注重农业的社会教育,筹办了农业博览会。他们兴办的一些农务组织也发挥了教育功能,起到了推广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近代以降,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比较缓慢,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进行农业科学试验,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传播和推广近代化的农业科技知识,这只是士绅们力图改造江苏传统农业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的步骤,而要真正实现对江苏传统农业的改造,使其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则必须将近代农业技术运用到生产中。为此,江苏士绅们大力推广近代化的农业技术,期望能够早日实现农业的近代化。
     晚清民国时期,江苏士绅开展了一系列的近代化农业实践。他们之所以要致力于近代化农业的推广,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科举废除以后士绅在职业、知识结构、生存空间和价值观上都发生了转变,三是士绅的传统功能在近代得以延伸,四是地方自治下士绅的权力不断扩张。这些都为士绅们传播和推广近代化的农业创造了条件。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在推广近代化的农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是在推行近代化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往传统社会内部所不具备的新兴事物。另一方面,传统农务事项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士绅们的农业实践,推动了江苏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当然,相对江苏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士绅们的农业活动还不足以使江苏农业完全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他们在发展近代化的农业中倾心倾力,出钱出地,然而论及业绩,倡导启蒙的意义远大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依然只是沧海中之一粟,晨曦中之一抹亮光而已。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制度、人口问题、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以外,与士绅自身的局限性也有很大关系。回顾和总结士绅在江苏农业近代化中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今天的乡村地方精英们提供不少珍贵的历史启示。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 Agriculture have been Chinese basic livelihood and economy and lifestyle soul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st Chinese are farmers. Most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re also from agriculture. This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ife. Only rural developed,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s hopeful. S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blem basically is a problem how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n agricultural China. Many forces can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gentlemen is one important force of them. They organize and lead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s,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i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ir burden given by the history.
     Jiangsu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intensive cultivation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and it is successful that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famous land of fish and rice in the history.It has goo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dowment, it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relatively developed. It is one of the areas of high degree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agricultural capitalist producing earlier, and biggest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invasion of foreign capitalist. In addition, Jiangsu is an important port of western academic ideas spread to China. The gentlemen earlier influence by the western agriculture, and i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domestic other provinces on the enlightened degree and ability of accepting the new things. It can play a certain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or Cnina that studying the influences on the gentleme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This paper as a perspective of the elites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main line for the study, explores that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Jiangsu how to declin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elites in Jiangsu how to influence by Western agriculture, the city elites in Jiangsu how to preliminarily spread modern agricultural knowledge, the grassroots elites how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n it studys how the elites in Jiangsu practic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n it evaluates that the elites populariz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ded by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ethods empoyed in the paper including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deduction in history become the basic tools of explaining the subject and history, supplemented by a combination of micro and macro research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has become the most basic research method because this paper studys modern gentlemen and agriculture. It will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restore the role of the gentlemen in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studying the files, monographs, journals, newspapers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modern gentlemen and agriculture in Jiangsu. This is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selected topic, which also seeks to reach the academic target of this paper.
     China is a long history of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it is the world's leading centers of origin of cultivated crops.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ture early, level is high, once in a thousand years is the world's leading. But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 lar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ols improvem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original basis more precise and perfect improvement.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chemical and other development to a higher level, on this basis, the West had to mechanization, electrification and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re has been a corresponding Agriculture to adapt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coupled with the population, farmland, and many other problems began to haunt the agriculture, so the late Qing period, Chin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gone downhill, and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ericulture technology, fishing technology, agro-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on tools, have lagged behi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Japa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lack the money, their production spread, their technology is backward, their product quality is poor, their production costs is high and can not compete with foreign goods, so whether it i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r in the domestic market, the decline of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emerged.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ducation lagges behind, the farmers generally cultural knowledge level is very low, so that it is continuously filled with supersti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y lack of awareness and skills of improv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hich hinder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and become a "bottleneck".
     Many elites in Jiangsu firstly embark on a a journey of going abroad in Late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is not to investigate the Western modern agriculture, they marvel at the Western advanc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en travelling. They firstly feel the gap in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y are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enlightened by the modern agriculture at the earliest. The experiences of going abroad provide a wealth of materials for writing books later. They introduce to the world of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al researches, hort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by writing books. A group of the gentlemen actively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fter the Sino. They recognize that the Western and Japanese agriculture develop rapidly because of using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modern science. They begin to reflect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advoca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the backwardnes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So, they make a series of idea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annot leave the experiment. The progress and basic step of promoting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s to establish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 After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elites in Jiangsu assist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build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 or fund th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 or set up different levels and sizes experiment stations, which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mode of operation, is a household family production,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reby affecting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s for western countries the elite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ethod known unceasingly thorough, plus China smallholder production challenges, they begin to imitate western and Japanese cdfis, create agricultural companies, establishe scale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Wheth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an realize, depends largely on the farmer's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master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is to improve farmers'sci-tech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premis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elites in Jiangsu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pread and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modern take very seriously. They not only establish various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schools,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ing agricultural expositions. The farm organizations also play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play a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eriod,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 slowly, and the gap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is increasing large. To achiev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 agriculture,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business management,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knowledge, this is only the first step,but also the basic steps, that the elites seek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make it onto 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 it must us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to production. So, the elites in Jiangsu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look forward to realize modern agriculture early.
     In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lites in Jiangsu conduct a seri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ey want commitment to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mainly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Firs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and second,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gentry in the imperial occupation, knowledge structure, both living space and a shift in values the third is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the gentry can be extended in modern times, fourth, local self-government powers under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gentry. These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disseminating and promoting modern agriculture for the elites. The elites promoting modern agriculture has made notable achievements. On the one hand, newly sprouted things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odern agri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issues also gained new development. Their agricultural practic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angsu. Of course, for the relatively rural areas in Jiangsu, thei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re not enough to make the agriculture in Jiangsu run into the way of early modernization. They make their all efforts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the elites promoting modern agriculture can provide valuable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s for today's emerging elites.
引文
①也有学者将“近代化”称为“现代化”或“早期现代化”
    ②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一)[Ml.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1页。
    ③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2页。
    ①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②罗晓华:《科举制废除后的乡村士绅》[J].《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
    ①[美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②费孝通:《中国绅士》[M].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③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0页。
    ①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②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3页。
    ③陈世华:《简论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④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5页。
    ⑤魏光奇:《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⑥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①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463页。
    ①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464页。
    ②卢家彬:《谈晚清农业科技出版物在中国近代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的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论中国日本效行西法事》[N].《申报》,1877年月9日。
    ④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16页。
    ⑤跨塘镇志编纂委员会:《跨塘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29-130页。
    ⑥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371页。
    ①跨塘镇志编纂委员会:《跨塘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②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9页。
    ③唯亭镇志编纂委员会:《唯亭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④长芦镇志编纂委员会:《长芦镇志》[Z].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第127-128页。
    ⑤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⑥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⑦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下)[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54页。
    ①《中国蚕桑情形》[N].《农学报》,1897年第8期。
    ②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③[日]本多岩次郎:《清国蚕丝业视察复命书》[M].东京:农商务省,1899年,第143-153页。
    ①上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5页。
    ②上海市档案馆藏:《嵊泗列岛视察团报告书》[Z].全宗号Q464,目录号1,案卷号568。
    ③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4年,第39页。
    ④王钟琦:《民国宝山县再续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694页。
    ⑤李勇:《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渔民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7年,第54-55页。
    ⑥上海市南汇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南汇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4页。
    ⑦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水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①跨塘镇志编纂委员会:《跨塘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②孙星衍,莫晋:《嘉庆松江府志》(一)[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55页。
    ③《改良推广江苏蚕业计蛊》[J].《农学杂志》,1924-25年第1期。
    ④闵宗殿,王达:《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⑤高景岳:《中国旧式丝厂之批评》[N].《钱业月报》,1932年第8期。
    ⑥张茂元:《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1860-1936)》[D].北京:北京大学,2008年,第10页。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94页。
    ②《饬商务局申劝茶商购置制茶机札》[N].《农学报》,1899年第78期。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Z].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第369-370页。
    ④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如东县志》(修订本)[Z].内部发行,1985年,第158页。
    ①扬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中县志》[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76177页。
    ②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4年,第63页。
    ③杨树屏:《改良江北农业几个先决的问题》[N].《中华农学会报》,1929年第68期。
    ④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86-587页。
    ⑤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4页。
    ⑥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如东县志》(修订本)[Z].内部发行,1985年,第159页
    ⑦《溧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溧阳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8页。
    ⑧金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坛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2页。
    ①扬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中县志》[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粮食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③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6页。
    ④江苏省南通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粮食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⑤南京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等:《南京粮食志》[Z].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⑥《江阴市粮食志》编纂办公室:《江阴市粮食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81页。
    ⑦江苏省南通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粮食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30页。
    ①无锡市粮食局:《无锡粮食志》[Z].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
    ②连云港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粮食志》[Z].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2页。
    ③灌云县粮食局:《灌云县粮食志》[Z].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212页。
    ④张家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沙洲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8页。
    ⑤唯亭镇志编纂委员会:《唯亭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①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5、38页。
    ②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盛泽镇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8页。
    ③政协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Z].内部发行,1988年,第78页。
    ④[日]曾田三郎:《世界生丝市场上的上海机械丝》[A].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⑤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农村经济变革的系统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①张援:《大中华农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第147页。
    ②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M].出版社不详,1930年,第1页。
    ③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18-419页。
    ④朱祖荣:《通属种棉述略》[N].《农学报》,1897年第17期。
    ⑤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19页。
    ⑥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9页。
    ①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②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③周亚文:《陕西棉花产销情形及棉运合作概况》[J].《合作界》,1935年第1期。
    ④胡竟良:《世界棉产与中国棉产》[J].《棉业月刊》,1926年第7期。
    ⑤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⑥陈燕山:《世界各国棉业之概况》[N].《华北棉产汇报》,1937年第7期。
    ⑦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⑧傅焕光:《江苏省新农业建设计划大纲草案》[M].出版社不详,1927年,第5页。
    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良种繁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年,第11页。
    ①刘家璠:《改良棉业意见书》[N].《农商公报》,1922年第99期。
    ②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南京: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第52页。
    ③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29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5编)》[Z].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161页。
    ⑤王庄穆:《民国丝绸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53页。
    ②[美]李明珠:《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M].徐秀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94页。
    ③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嫘祖传人——镇江蚕桑丝绸史料专辑》[Z].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第93页。
    ④卢维礼:《徐海蚕业的弊病及其改良之方法》[J].《农学杂志》,1924-25年第2期。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7页。
    ②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③政协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z].内部发行,1988年,第73页。
    ④扬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中县志》[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48页。
    ⑤泗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泗阳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1页。
    ⑥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_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92页。
    ⑦钱承绪:《中国蚕丝业问题之总检讨》(上)[J].《经济研究》,1940年第9期。
    ⑧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6页。
    ⑨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8页。
    ⑩《掘港镇志》编纂委员会:《掘港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65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2页。
    ②《白茆镇志》编纂委员会:《白茆镇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③锦溪镇志编纂委员会:《锦溪镇志》[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年,第56-57页。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畜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畜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⑥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畜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⑦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畜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①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关十年报告>译编》[Z].匕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
    ②《书南皮制军申劝商人购机制茶札后》[N].《申报》,1901年1月15日。
    ③顾亦亭,朱堉:《华丝对外贸易之趋势》[J].《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3页。
    ①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51页。
    ②李安:《二十年来日本之蚕丝业》[N].《国际贸易导报》,1931年第1期。
    ③[苏]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陈代青,彭桂秋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510页。
    ①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23)[Z].1902年石印本,第1页。
    ②费孝通:《中国绅士)》[M].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8-79页。
    ③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2页。
    ①姚光发等:《光绪松江府续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②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③杨震福等:《光绪嘉定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④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卷149)[Z].上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年,第7页。
    ⑤王延熙,王树敏:《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27)[Z].上海:久敬斋,1902年,第32页。
    ⑥夏孙桐:《观所尚斋文存》[Z].出版社不详,1939年,第14页。
    ⑦薛福成:《庸盒海外文编》(卷2)[Z].上海:醉六堂,1896年,第9页。
    ⑧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32页。
    ⑨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3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68页。
    ⑩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①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78-179页。
    ①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5页。
    ②游修龄:《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A].游修龄:《农史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248页。
    ③杨树屏:《改良江北农业几个先决的问题》[N].《中华农学会报》,1929年第68期。
    ④殷惟稣:《江苏六十一县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6、126页。
    ⑤《论农为工商之本而农人识字尤为务农之本》[N].《申报》,1897年1月5日。
    ⑥周辉湘:《西学东渐与近代农村社会变化》[J].《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①王南屏:《江北农村实况》[A].见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618页。
    ②政协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Z].内部发行,1988年,第91页。
    ③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④扬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中县志》[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48页。
    ⑤《溧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溧阳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5页。
    ⑥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页。
    ①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②吴敬恒,蔡元培,王云五:《农业经济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89页。
    ③卢维礼:《徐海蚕业的弊病及其改良之方法》[J].《农学杂志》,1924-25年第2期。
    ④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
    ⑤黄炎培:《川沙县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10页。
    ⑥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2页。
    ⑦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金陵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行政联合会,1923年,第44页。
    ①李克访:《沛县农村经济调查》[J].《苏农》,1930年第7期。
    ②金维坚:《铜山》[M].[出版地不详]: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第45页。
    ③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
    ④江昇远,王桂馨:《民国六合县续志稿》[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3页。
    ⑤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淮扬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5年,第74页。
    ⑥张相文,王聿望:《民国泗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7页。
    ⑦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卷214)[Z].上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年,第12页。
    ⑧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8页。
    ①焦忠祖,庞友蘭:《民国阜宁县新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5-236页。
    ②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4年,第61页。
    ③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下)[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51页。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7-148页。
    ⑤《蚕市减色》[N].《申报》,1905年6月8日。
    ①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第125页。
    ②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①王韬:《漫游随录图记》[Z].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②王韬:《漫游随录图记》[Z].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③缪祐孙:《俄游汇编》(卷11)[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89辑)(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639-640页。
    ④李圭:《环游地球新录》[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29页。
    ①李圭:《环游地球新录》[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31页。
    ②杨芾:《扶桑十旬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正编》(第1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547页。
    ③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2)[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434-435页。
    ④薛福成:《庸盒海外文编》(卷2)[Z].上海:醉六堂,1896年,第9页。
    ①王韬:《漫游随录》(卷2)[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05-106页。
    ②李凤苞:《使德口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正编》(第1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59页。
    ③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2)[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46页。
    ①赵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②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5页。
    ③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9)[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904页。
    ④载振,唐文治:《英轺日记》(卷11)[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338-339页。
    ①周家禄:《寿恺堂集》(二)[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658页。
    ②王钟琦:《瀛洲百日潭》[Z].出版社不详,1907年,第75-76页。
    ③罗振玉:《雪堂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①王韬:《漫游随录》(卷2)[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10页。
    ②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卷1)[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35页。
    ①李筱圃:《日本纪游》[Z].长沙:岳簏书社,1985年,第170页。
    ②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4)[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528-529页。
    ③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0页。
    ①载振,唐文治:《英轺日记》(卷9)[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256-257页。
    ②杨芾:《扶桑十旬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551553页。
    ①罗振玉:《雪堂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②王钟琦:《瀛洲百日谭》[Z].出版社不详,1907年,第36-38页。
    ①甘韩:《皇朝经世文新增时、洋务续编》[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433页。
    ②王韬:《漫游随录图记》[Z].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③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卷1)[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33页。
    ④杨芾:《扶桑十旬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550-551页。
    ①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卷2)[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68页。
    ②李凤苞:《使德日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正编》(第1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78-80页。
    ③周安伯等:《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④《总理衙门议覆曾侍御条奏农工二务摺》[N].《农学报》,1898年第41期。
    ①李晓英:《晚清绅士与近代报刊》[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②陈世华:《简论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Z].出版社不详,1982年,第238页。
    ④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页。
    ⑤夏良才:《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J].《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①袁新洁:《<循环日报>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谢恩隆:《普及农林智识与国民生计之关系论》[N].《农林公报》,1913年第19期。
    ①《批准饬购农学丛书》[N]_《申报》,1907年7月22日。
    ②《北洋官报局遵饬核议开办农学报公文》[N].《农学报》,1904年第259期。
    ③钟祥财:《对上海地区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339页。
    ④张剑:《上海近代农业科技的繁衍与社会变迁》[A].见上海中山学社:《近代中国》(第10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⑤谢恩隆:《普及农林智识与国民生计之关系论》[N].《农林公报》,1913年第19期。
    ⑥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盛泽镇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6-377页。
    ①《江宁府刘太守饬各属购阅<时务报>、<农学报>并分给各书院札》[N].《农学报》,1897年第5期。
    ②《振兴农学》[N].《申报》,1898年6月17日。
    ③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96-297页。
    ④上海市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⑤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71页。
    ①潘咏雷:《振兴农业宜先开通农民智识说》[N].《农林公报》,1913年第8期。
    ②郭欣旺:《清末西方农学引进述论——兼论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的作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第35页。
    ③[日]榕菴宇田川榕:《植学启源》(卷1)[M].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①[日]松村任三:《植物学教科书》(上卷)[M].刘大猷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六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①《农业与日光之关系》[N].《农学报》,1904年第270期。
    ②[日]高田鉴三:《作物篇·营养第二》[M].罗振玉:《农学丛书》(第五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③邹振环:《近代最早百科全书的编译与清末文献中的狄德罗》[J].《复旦学报》,1998年第3期。
    ④[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228页。
    ⑤《部批》[N].《农林公报》,1913年第7期。
    ①[日]横尾健太郎、镝木由五郎:《美国养鸡法》[M].藤乡秀树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六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①[日]生驹藤太郎:《寄生虫学》[Ml.樊炳清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四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②[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228页。
    ③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39页。
    ④陈寿彭:《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N].《农学报》,1899年第87期。
    ①[日]铃木审三:《林业篇》[M].沈紘译.罗振玉:《农学从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②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广州:暨南大学,2006年,第76页。
    ③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种印度粟法》[M].直录臬署译.罗振玉:《农学从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②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③《上海农业科研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科研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18页。
    ④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69页。
    ①卢寿篯:《实业致富新书》(下)[M].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251、240页。
    ①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期。
    ②[日]佐佐木佑太郎:《蔬菜教科书》[M].赖昌译.上海:新学会社,1913年,第2-3页。
    ①[日]佐佐木佑太郎:《蔬菜教科书》[M].赖昌译.上海:新学会社,1913年,第9-10页。
    ②[日]内田郁太:《实验葡萄栽培法》[M]_新学会社编辑部译.上海:新学会社,1926年,第8页。
    ③[日]内田郁太:《实验葡萄栽培法》[M].新学会社编辑部译.上海:新学会社,1926年,第11页。
    ④[日]内田郁太:《实验葡萄栽培法》[M].新学会社编辑部译.上海:新学会社,1926年,第12页。
    ①《论道宪劝谕上海习种蚕桑事》[N].《申报》,同治(1873年)癸酉正月廿七口。
    ②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卷2)[Z].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90-91页。
    ③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广州:暨南大学,2006年,第100页。
    ①[法]喝茫勒窝滂:《喝茫蚕书》[M].郑仲甫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二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②②[奥斯马加国]保卜鲁入一育哈昂五:《奥国饲蚕法》[M].[日]佐佐木忠二郎译、井原鹤太郎重译.罗振玉《农学从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③《泰兴县志》编纂委员会:《泰兴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74页。
    ④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31页。
    ⑤《上海出版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出版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①海尔布罗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M].俞新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②蒋国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J].《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③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1-382页。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页。
    ②王韬:《弢园尺牍》[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3-85页。
    ③王双:《近代沿江三家的商本思想——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经济思想试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④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48-49页。
    ⑤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卷2)[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⑥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卷5)(上)[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①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1、131、49页。
    ②《书论印度自设机器织造厂后》[N].《申报》,1874年10月17日。
    ③《论中国理财不如西国》[N].《申报》,1876年12月25日。
    ④惠富平:《清末民初兴农思想述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⑤冯桂芬:《校邠庐抗议》[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99、92页。
    ①王韬:《弢园尺牍》[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5页。
    ②叶世昌,施正康:《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3页。
    ③杨曾勗:《无锡杨仁山(楷)先生遗著》[ZJ.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5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④《论机器》[N].《申报》,1874年7月20日。
    ①求新制造机器厂:《求新制造机器厂》(自序)[M].出版社不详,1911年。
    ②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10)[Z]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927-928页。
    ①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5)[Z].长沙:岳簏书社,1985年,第275-276页。
    ②载振,唐文治:《英轺日记》(卷4)[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正编》(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04页。
    ③罗振玉:《农事私议》(卷上)[M].出版社不详,1900年,第18-19页。
    ①李凤苞:《使德日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00页。
    ②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6)[Z]长沙:岳簏书社,1985年,第709-710页。
    ③罗振玉:《农事私议》(卷上)[M].出版社不详,1900年,第11页。
    ①罗振玉:《论农业移植改良》(下)[N].《农学报》,1899年第95期。
    ②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2页。
    ③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0-481页。
    ①罗振玉:《德意志农会记略》[N].《农学报》,1900年第105期。
    ②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29、132页。
    ③赵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①冷眼旁观人:《书论创设格致书院事后》[N].《申报》,同治(1874年)甲戌二月六日。
    ②赵诒瑞:《复罗君叔耠论中国农学办法书》[N].《农学报》,1901年第147期。
    ③叶世昌,施正康:《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3页。
    ④赵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3页。
    ⑤周家禄:《寿恺堂集》(二)[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659页。
    ⑥杨曾勗:《无锡杨仁山(楷)先生遗著》[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①罗振玉:《记巴黎世界大博览会农产馆》[N].《农学报》,1900年第126期。
    ②罗振玉:《农政条陈》[N].《农学报》,1901年第153期。
    ③赵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
    ④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J].《古今农业》,2003年第2期。
    ①苑朋欣:《清末直隶农事试验场》[J].《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
    ②邓植仪:《农事试验与土壤调查》[N].《中华农学会报》,1932年第96-97合期。
    ③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41页。
    ①盐城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县志》fZl.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②江振华:《参观吴江稻作试验场记》[N].《中华农学会报》,1921年稻专刊号。
    ①吴葭等:《宝山县再续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59页。
    ①《淮兴农学》[N].《农学报》,1898年第22期。
    ②《如皋捐地》[N].《农学报》,1897年第4期。
    ③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44页。
    ④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64页。
    ⑤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⑥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9页。
    ⑦《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6年第3期。
    ⑧《禀准设立农务试验场》[N].《申报》,1907年10月22日。
    ①《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8年第4期。
    ②《批奖捐廉创办试验场》[N].《申报》,1908年2月5日。
    ③张允高,钱淦,吴葮等:《宝山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387页。
    ④吴宏吉:《改良我国农业之管见》[J].《农业丛刊》,1922年第1期。
    ⑤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83-84页。
    ⑥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39页。
    ①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83-84、139、210页。
    ②《组织蚕桑研究社》[N].《申报》,1921年3月5日。
    ③《华南农场开幕》[N].《申报》,1924年4月29口。
    ④张剑:《上海近代农业科技的繁衍与社会变迁》[A].见上海中山学社:《近代中国》(第10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⑤《蚕麦成绩》[N].《农学报》,1898年第37期。
    ①《饲蚕成绩》[N].《农学报》,1899年第77期。
    ②缪荃孙,冯煦,庄蕴宽等:《江苏省通志稿》(第3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32页。
    ③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④靖江县志编纂办公室:《靖江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8页。
    ⑤勤焦忠祖,庞友蘭:《民国阜宁县新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3页。
    ⑥《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_《东方杂志》,1906年第10期。
    ①方豪:《马相伯(良)先生文集·续编·新编》[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165-166页。
    ②黄炎培:《川沙县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46页。
    ③黄炎培:《川沙县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47页。
    ④《三林塘开办农业试验场》[N].《申报》,1924年2月11日。
    ⑤《掘港镇志》编纂委员会:《掘港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①江苏省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55页。
    ②王奎:《清末农事试验场的创办与农业经济形态的近代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③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52页。
    ④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序第1页。
    ⑤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09页。
    ⑥张怡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1010页。
    ①张怡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1095-1098页。
    ②《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折》[J].《东方杂志》,1907年第12期。
    ③《饬办劝农公会》[N].《申报》,1905年11月20日。
    ④《镇郡分设劝农会》[N].《申报》,1906年1月15日。
    ⑤《农务公会组织之原因》[N].《申报》,1910年8月5日。
    ⑥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⑦《锡金农会之开幕》[N].《申报》,1909年4月8日。
    ①《农会选举董事述闻》[N].《申报》,1910年7月26日。
    ②姚文枬等:《上海县续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245页。
    ③《农务所之组织》[N].《申报》,1910年4月29日。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⑤高树敏:《三续高邮州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265页。
    ⑥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213页。
    ⑦《宝山农务分会成立》[N].《申报》,1910年6月22日。
    ①《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J].《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②《批奖南翔绅商创立农会》[N].《申报》,1907年8月20日。
    ③《锡金农会之开幕》[N].《申报》,1909年4月8日
    ④《镇绅组织农桑会》[N].《申报》,1905年11月10日。
    ⑤《苏台农政》[N].《农学报》,1899年第67期。
    ⑥《组织农务总会》[N].《申报》,1908年12月9日。
    ⑦《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5年第7期。
    ①《锡山农事》[N].《农学报》,1899年第73期。
    ②《镇郡组织农务分会》[N].《申报》,1910年2月28日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④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J].《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⑤《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J]_《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⑥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62页。
    ①刘占昌,贺耀敏:《跨世纪的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57页。
    ②《论招垦》[N].《申报》,同治(1874年)甲戌二月十七日。
    ③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第197页。
    ④《禀办江震垦荒公司》[N].《申报》,1905年3月18日。
    ⑤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Z].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45页。
    ①《昆新设立垦牧公司》[N].《申报》,1907年4月30日。
    ②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82页。
    ③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淮扬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印行,1925年,第25-26页。
    ④《各省农业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7年第2期。
    ⑤《禀准合办种树公司》[N].《申报》,1906年11月1日。
    ⑥《创设种植公司》[N].《申报》,1908年4月14日
    ⑦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⑧《树艺公司续请开垦官荒》[N].《申报》,1910年9月24日。
    ⑨《创办渔业公司》[N].《申报》,1910年3月12日。
    ①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208-209页。
    ②《拟办广生畜牧公司》[N].《申报》,1907年4月1日。
    ③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94页。
    ④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⑤周秋光:《熊希龄集》[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370页。
    ⑥《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8年第4期。
    ⑦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223页。
    ⑧《常昭垦荒公司缘起》[N].《农学报》,1901年第136期。
    ①孙国钧:《民国丹阳县续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92页。
    ②《垦牧大公司之组织》[N].《申报》,1910年7月22日。
    ③《江苏茅麓明农有限公司续收第二起股本章程》[N].《申报》,1906年11月29日。
    ④周秋光:《熊希龄集》[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370373页。
    ⑤《江苏茅麓明农有限公司续收第二起股本章程》[N].《申报》,1906年11月29日。
    ①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132页。
    ②《江苏茅麓明农有限公司续收第二起股本章程》[N].《申报》,1906年11月29日。
    ③《江苏茅麓明农有限公司续收第二起股本章程》[N].《申报》,1906年11月29日。
    ④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223页。
    ⑤《南京天宝树木公司之状况》[J].《中外经济周刊》,1925年第109期。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06页。
    ②《宝兴树艺公司成立》[N].《申报》,1907年5月26日。
    ①[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3页。
    ②《浙藩恽方伯通饬各属购阅<译书公会报><农学报>札》[N].《农学报》,1898年第21期。
    ③[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42页。
    ①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兴办中的士绅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①翟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第13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3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第93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562页。
    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203、750页。
    ③《设立蚕会》[N].《农学报》,1898年第62期。
    ④《淮安蚕桑公院章程》[N].《农学报》,1899年第87期。
    ①《两江总督奏立农工商矿各学堂片》[N].《农学报》,1898年第49期。
    ②《镇郡学务汇志》[N].《申报》,1907年3月17日。
    ③《请设实业学堂》[N].《申报》,1906年6月2日。
    ④《提倡农民学识之计画》[N].《申报》,1910年6月18日。
    ⑤章楷:《江苏近代的蚕业教育》[J].《江苏蚕业》,1996年第3期。
    ⑥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⑦《照请饬属劝办蚕桑》[N].《申报》,1907年4月16日。
    ①《创办实业学堂之先声》[N].《申报》,1908年12月22日。
    ②李士豪,屈若搴:《中国渔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5页。
    ③《江浙渔业公司章程》[J].《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④李勇:《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渔民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7年,第85-86页。
    ⑤王铭农,李士斌:《张謇与近代江苏渔业》[J].《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
    ①曹幸穗,王利华,张家炎等:《民国时期的农业》》[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第115页。
    ②邹树文:《中大农学院改良棉作之经过》[J].《农业推广通讯》,1941年第12期。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①[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②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M].出版社不详,1931年,第76页。
    ③《学堂创议》[N].《农学报》,1898年第45期。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机具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①马万明,王思明,陈少华:《论张謇“科教兴农”成就》[J].《古今农业》,2002年第3期。
    ②《南通农大之乡村演讲》[N].《申报》,1924年3月10日。
    ③《镇郡议设农学堂》[N].《申报》,1905年12月13日。
    ④《批准试办种植兼设学堂》[N].《申报》,1907年5月12日。
    ⑤《禀准庙产试办种植》[N].《申报》,1907年11月29日。
    ⑥《实业学堂定期开学》[N].《申报》,1907年11月3日。
    ⑦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72、247页。
    ①上海市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②《女子蚕业学校之组织》[N].《申报》,1910年2月13日。
    ①《创办蚕桑学堂》[N].《申报》,1911年8月26日。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8-189页。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④潘咏雷:《振兴农业宜先开通农民智识说》[N].《农林公报》,1913年第8期。
    ①吴宏吉:《改良我国农业之管见》[J].《农业丛刊》,1922年第1期。
    ②[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42-143页。
    ③《泰州创设农务半日学堂》[N].《江西农报》,1907年第3期。
    ④《改良农业须普及农民智识》[N].《湖北省农会农报》,1922年第1期。
    ⑤《各省教育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7年第9期。
    ①经世文社:《民国经世文编》(实业)[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4629页。
    ②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78页。
    ③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④《苏四县茧业公所开办蚕桑传习所》[N].《申报》,1926年6月6口。
    ⑤经世文社:《民国经世文编》(实业)[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4578页。
    ①章开沉等:《苏州商会档案从编》(第1辑)[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1-462页。
    ②《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J].《东方杂志》,1906年第3期。
    ③乔兆红:《上海商会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J].《史林》,2010年第2期。
    ①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②乔兆红:《上海商会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J].《史林》,2010年第2期。
    ③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5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46页。
    ①《上海工商社团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工商社团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②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民国十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报告书》(附第一次展览会记录)[M].1922年。
    ③《商品陈列所第三次展览会纪》[N].《申报》,1923年10月11日。
    ④《上海工商社团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工商社团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85页。
    ①《赞助南洋劝业会之预备》[N].《申报》,1909年4月8日。
    ②《上海商务总会为招徕华商出品陈赛照会海内外各商会文》[N].《华商联合会报》,1910年第3期。
    ③《上海出品人代表祝辞》[N].《申报》,1910年6月18日。
    ④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fZl.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9页。
    ⑤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84页。
    ①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
    ②《虞和德申请核销劝业会垫款》[N].《申报》,1913年6月18日。
    ③方腾:《虞洽卿论》(中)[A].见会普森:《虞洽卿研究》[c].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年,第394页。
    ④汤志钧:《近代上海大事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668-669页。
    ⑤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38-439页。
    ⑥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85页。
    ①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论今日宜急开内国赛会以兴工商》[N].《时事报》,1908年3月30日。
    ③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④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M].江宁:南洋劝业会事务所,1910年,88页。
    ⑤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⑥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M].南京:南洋劝业会事务所,1910年,88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南洋劝业会游记》[Ml.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第12、14页。
    ②李文权:《南京博览会各馆游记》[J].《中国实业杂志》,1914年第1期。
    ③《1900年巴黎博览会之各国特别馆》[J].《中国实业杂志》,1914年第1期。
    ①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9-311页。
    ②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M].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13年,第55、57、190、171页。
    ③叶恭绰:《农学与农业》[N].《中华农学会报》,1921年第1期。
    ①英:《举办农产品展览会应注意的几项事件》[N].《农业周报》,1934年第31期。
    ②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M].上海:中国图书公刊,1913年,第27、171页
    ③武育干:《近代博览会事业与中国》[J].《东方杂志》,1929年第10期。
    ④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①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4页。
    ①《论中国今日宜多设植物学试验场》[J].《东方杂志》,1905年第11期。
    ②潘咏雷:《振兴农业宜先开通农民智识说》[N].《农林公报》,1913年第81期。
    ③《论考察农业》[J].《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④《宝山筹设植棉场》[N].《申报》,1923年3月19日。
    ⑤《昆新拟设蚕事试验场》[N].《申报》,1909年1月14日。
    ⑥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37页。
    ①胡应庚,陈钟凡:《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fz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09页。
    ②苏州市档案馆藏:《奏定农会简明章程》[z].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3。
    ③《农会与农业推广》[A].见乔启明:《农业推广论文集》(第1辑)[C].出版社不详,1940年,第5页。
    ④潘咏雷:《论农会之责任》[N].《农林公报》,1913年第2期。
    ⑤朱英:《清末直隶农会述略》[J].《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①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6页。
    ②《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J].《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③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⑤《江苏吴江双阳乡农业改进会举行农产展览会》[N].《中华农学会报》,1924年第46期。
    ⑥桂邦杰:《甘泉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414页。
    ①《公牍》[N].《商务官报》,1908年第2期。
    ②《镇郡组织农会之内容》[N].《申报》,1911年3月6日。
    ③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63页。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⑤《武阳农会开会纪要》[N].《申报》,1911年2月22日。
    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第39页。
    ①潘咏雷:《振兴农业宜先开通农民智识说》[N].《农林公报》,1913年第8期。
    ②《改良农业须普及农民智识》[N].《湖北省农会农报》,1922年第1期。
    ③《锡金农会之开幕》[N].《申报》,1909年4月8日。
    ④《各乡农务分所成立》[N].《申报》,1910年12月8日。
    ⑤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66页。
    ⑥《东台农学会成立》[N].《中华农学会报》,1922年第12期。
    ①《扬州试种美麦成绩记》[N].《农学报》,1899年第93期。
    ②《开办林业总会》[N].《申报》,1908年4月29日。
    ①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3页。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4110页。
    ③韩稼夫:《工业化与中国农业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42页。
    ④沈宗翰:《沈宗翰自述·中年自述》[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①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8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总述》[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③许同莘:《张文襄公公牍稿》(卷11)[Z].1920年铅印本,第17页。
    ④黄宗坚:《种棉实验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⑤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⑥《全国经济会议召开首次会议》[N].《申报》,1933年10月5日。
    ①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海涂开发志》[Z].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39-140页
    ③赵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549页。
    ④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60页
    ⑤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4页。
    ⑥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56页。
    ⑦穆家修等:《穆藕初先生年谱(1876-194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①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②杨树屏:《改良江北农业几个先决的问题》[N].《中华农学会报》,1929年第68期。
    ③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28页。
    ④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17页。
    ⑤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54页。
    ⑥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M].出版社不详,1931年,第27-35页。
    ①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
    ②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研究(19271937)》[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
    ③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④《改良推广江苏蚕业计画》[J].《农学杂志》,1924-25年第1期。
    ①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十七年度盎业状状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页。
    ②孙中山:《中山全集》(第3册)[M].上海:上海孙文学说研究社,1926年,第84页。
    ③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48页。
    ④《林陵兴农》[N].《农学报》,1898年第54期。
    ⑤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8辑)[Z].内部发行,1986年,第110-111页。
    ⑥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民国十二年报告》[M].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
    ⑦吴江县档案馆藏:《关于孙本忠到盛泽镇推广改良蚕种的资料》(1924年1月1日)[Z].案卷号5·10·5079。
    ①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8辑)[Z].内部发行,1986年,第109页。
    ②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③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④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民国十五年报告》[M].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
    ⑤《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9页。
    ①镇江市润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润州区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125页。
    ②[美]夏明德:《试论农民决策行为之合理性:无锡小农经济与蚕丝业》[A].见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C].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4页。
    ③《无锡丝厂业现砂况》(调查)[J].《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1期。
    ④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8-179页。
    ⑤《筹办蚕种制造所》[N].《申报》,1926年7月20日。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34辑)[Z].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年,第189-190页。
    ②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③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6-178页。
    ④严学熙:《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J].《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①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②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91页。
    ③《扬州试种美麦成绩记》[N].《农学报》,1899年第93期。
    ①罗振玉:《郡县设售种所议》[N].《农学报》,1900年第101期。
    ②周拾禄:《三十年来之中国稻作改进》[J].《中国稻作》,1948年第7期。
    ③安宇,赵师红:《农学留学生与民国时期中国南方水稻的改良与推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④江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55页。
    ⑤《南京农民试种美棉及小麦》[J].《中外经济周刊》,1925年第104期。
    ⑥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0页。
    ①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8页。
    ②《淮兴农学》[N].《农学报》,1898年第22期。
    ③《组织农务总会之先声》[N].《申报》,1909年11月5日。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⑤赵如珩:《江苏省鉴》(下)[M].上海:新中国建社学会,1935年,第93页。
    ⑥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Z].[出本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4年,第4页。
    ⑦《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J].《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⑧泰兴县志编纂委员会:《泰兴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0-202页。
    ①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fDl.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187页。
    ②《姚志梁观察请开北方利源总公司禀》[N].《农学报》,1897年第3期。
    ③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54页。
    ①《振兴林业策》[J].《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②《广树艺说》[N].《申报》,1902年1月21日。
    ③《论林业与水旱之关系》[J].《东方杂志》,1905年第5期。
    ④夏东元:《郑观应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44页。
    ⑤罗振玉:《振兴林业策》[N].《农学报》,1900年第102期。
    ⑥罗振玉:《江干种树议》[N].《农学报》,1901年第140期。
    ①罗振玉:《锦州垦务公司设备条说》[N].《农学报》,1902年第190期。
    ②《江督刘奏办云台树艺公司折》[N].《农学报》,1901年第166期。
    ③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989年,第218页
    ④《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8年第4期。
    ⑤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94页。
    ⑥《拟办森林公司》[N].《申报》,1908年1月5日。
    ①《广兴树艺》[N].《申报》,1905年3月19日。
    ②杜芝庭:《无锡县实业视察报告书》[N].《农商公报》,1919年第58期。
    ③黄炎培:《川沙县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48页。
    ④《掘港镇志》编纂委员会:《掘港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林业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⑥《掘港镇志》编纂委员会:《掘港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⑦《溧阳吉金公司树艺情形》[N].《申报》,1907年3月31日。
    ①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46页。
    ②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51页。
    ③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7页。
    ④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47页。
    ⑤《论满洲农业宜集合大公司》[N].《盛京时报》,1908年7月1日。
    ①《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N].《农学报》,1901年第159期。
    ②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实业录》[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③韩稼夫:《工业化与中国农业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49页。
    ④《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6年第8期。
    ⑤《批饬考查试办垦务》[N].《申报》,1907年9月4日。
    ⑥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82页。
    ⑦李鵕声:《淮扬道区实业视察报告》[N].《农商公报》,1919年第55期。
    ⑧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216页。
    ⑨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淮扬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印行,1925年,第25-26页。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223页。
    ②《各省农牧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6年第12期。
    ③《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8年第4期。
    ④政协江苏省镇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镇江文史资料》(第4辑)[Z].出版社不详,1981年,第40页。
    ⑤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南京: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第128页。
    ⑥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M].镇江:江苏省民政厅,1931年,第67页。
    ⑦蒋汝正:《江苏江浦县视察实业情形》[N].《农商公报》,1918年第45期。
    ①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4页。
    ②唐文起:《旧中国江苏地区农业机器使用情况概述》[J].《江苏经济探讨》,1992年第11期。
    ③[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M].汪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第40页。
    ④殷晓岚:《20世上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第71页。
    ⑤《自来水灌田公司章程》[N].《农学报》,1897年第18期。
    ①《巨绅试验耕种新法》[N].《申报》,1907年3月2日。
    ②徐兆银:《近代无锡的机电工业》[A].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C].南京: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1983年,第150-151页。
    ③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④[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32页。
    ⑤咸金山:《中国近代农机改良事业述评》[J].《古今农业》,1989年第1期。
    ⑥唐文起:《旧中国江苏地区农业机器使用情况概述》[J].《江苏经济探讨》,1992年第1l期。
    ①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5页。
    ②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6页。
    ①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6-307页。
    ①江苏省水产局史志办公室:《江苏省渔业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6页。
    ②《咨呈南洋议创渔业公司公牍》[N].《农学报》,1904年第269期。
    ③《江督开办江浙渔业公司摺》[N].《农学报》,1905年第303期。
    ④沈同芳:《中国渔业历史》[M].上海:江浙渔业公司,1906年,第24页。
    ⑤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353页。
    ⑥徐荣:《上海机轮渔业的起源与发展》[J].《古今农业》,1991年第1期。
    ①《官绅合组中华渔业公司》[N].《申报》,1926年3月20日。
    ②李勇:《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渔民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7年,第131页。
    ③[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375页。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94页。
    ②《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5年第7期。
    ③《各省农牧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6年第12期。
    ④《刨办蚕桑树艺公司》[N].《申报》,1907年8月21日。
    ⑤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下)[Z]_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51页。
    ⑥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2-93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①张茂元:《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18601936)》[D].北京:北京大学,2008年,第10页。
    ②[日]高侨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发达史》(第3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7年,第539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1472灭。
    ④徐振国:《黄佐卿和公和永丝厂》[J].《历史教学》,1985年第7期。
    ①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0-171页。
    ②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③陈慈玉:《清末无锡地区的蚕桑生产与流通》[J].《大陆杂志》,1984年第5期。
    ④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6页。
    ①陈慈玉:《近代无锡地区制丝业之发展》[J].《食货》,1984年第1期。
    ②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391页。
    ③黄敏,慈鸿飞:《城居地主与近代江南农村经济》[J].《中国农史》,2006年第3期。
    ④[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385页。
    ⑤《论中国纺织之利宜加意振兴》[N].《申报》,1898年12月4日。
    ⑥《论印度用西法纺织各布事》[N].《申报》,1876年8月8日。
    ①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59页。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843页。
    ③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84页。
    ④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97页。
    ⑤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6页。
    ⑥《商办机器织布厂》[N].《申报》,1905年3月17日。
    ⑦《禀办纺绩公司》[N].《申报》,1906年2月12日。
    ①《西山设立织布厂》[N].《申报》,1907年5月12日。
    ②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00页。
    ③《购机织布》[N].《申报》,1905年5月10日。
    ④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53页。
    ⑤穆家修等:《穆藕初先生年谱(1876-194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31页。
    ⑥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表面版社,1955年,第476页。
    ⑦茅家琦:《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①无锡市粮食局:《无锡粮食志》[Z].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99页。
    ②高邮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高邮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5页。
    ③陈胜利,茅家琦:《南京经济史》(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292页。
    ④盐城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盐城粮食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00页。
    ⑤江苏省南通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粮食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27-228页。
    ⑥江苏省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0页。
    ⑦赵如珩:《江苏省鉴》(下)[M].上海:新中国建社学会,1935年,第161页。
    ⑧《棉油获利》[N].《农学报》,1897年第14期。
    ⑨《镇郡拟创榨油公司》[N].《申报》,1905年8月1日。
    ⑩单强:《丁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①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854页。
    ②《创办机磨》[N].《申报》,1896年3月16日。
    ③赖辉亮:《百年中国大事要览·经济卷》[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④姜新:《苏北近代工业史》[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⑤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941-942页。
    ⑥连云港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粮食志》[Z].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3页。
    ⑦连云港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粮食志》[Z].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5页。
    ⑧姜新:《苏北近代工业史》[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①江苏省南通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粮食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
    ②江苏省南通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粮食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①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41页。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③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123页。
    ①张文凤:《张謇与清末海州的滩涂开发:兼论清末海州的农垦公司》[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②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①汝仁龙:《(江震)游库录》(序二)[M].出版社不详,1924年排印本。
    ②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9-215页。
    ①吴景超:《都市社会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第40-41页。
    ②翟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3页。
    ①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②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③攻法子:《敬告我乡人》[J].《浙江潮》,1903年第2期。
    ④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72页。
    ①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86页。
    ②袁岿然,吴善中:《论清末江苏士绅参政——以江苏谘议局之筹备设立为例》[J].《民国档案》,2009年第3期。
    ①陈汉鸿:《试析江苏谘议局松江府议员选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42页。
    ②杨涛:《晚清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困厄与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3年,第34页。
    ③张謇:《东游日记》[M].南通:南通博物苑,1996年,第58页。
    ①《奉贤农务分会之成绩》fN].《申报》,1911年5月9日。
    ②《宝山农会之发达》[N].《申报》,1911年6月6日。
    ③《蚕麦成绩》[N].《农学报》,1898年第37期。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8页。
    ①《饲蚕成绩》[N].《农学报》,1899年第77期。
    ②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555页。
    ③[美]李明珠:《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M].徐秀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④刘培德:《中国农业机械化问题》[J].《地方建设》,1941年第3期。
    ①《扬绅兴办林业之规画》[N].《申报》,1910年11月27日。
    ②《护持树艺》[N].《申报》,1902年10月9日。
    ③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实业录》[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④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94页。
    ⑤姜铎:《关于张謇的历史评价》[A].见严学熙:《近代改革家张謇: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①《江苏巡抚咨农工商部茅麓明农树艺公司杜弊保护章程文》[N].《政治官报》,1908年1月20日。
    ②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508页。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08页。
    ②《自来水灌田公司章程》[N].《农学报》,1897年第18期。
    ③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卷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02页。
    ①张学恕:《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46页。
    ②俞筠蠲:《江苏蚕丝业之今昔观》[J].《蚕丝杂志》,1947年第5期。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7))[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8页。
    ④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年,第313页。
    ⑤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南京: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第61页。
    ⑥蒋国宏:《“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良的绩效与不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Ⅱ》[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②高景岳:《无锡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③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④卢冠英:《江苏无锡县二十年来之丝业观》[N].《农商公报》,1921年第85期。
    ⑤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20、140页。
    ⑥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12页。
    ⑦黄敏,慈鸿飞:《城居地主与近代江南农村经济》[J].《中国农史》,2006年第3期。
    ⑧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Z].内部资料,1952年,第381页。
    ①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专刊48,1985年,第235页。
    ②沈松平:《从西学普及的地域差异看江浙士绅的近代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③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54页。
    ①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关十所报告>译编》[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5页。
    ②王绶:《我国育种事业失败之主因》[N].《农业周报》,1929年第10期。
    ③张允高、钱淦、吴葮等:《宝山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489页。
    ④南通日报馆编辑部:《二十年来之南通》[M].南通:伪南通县自治会,1938年,第28页。
    ⑤常宗虎:《南通现代化(1895-193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①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
    ①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
    ②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乔志强标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2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④润之:《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N].《向导周报》,1926年第179期。
    ⑤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Z].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第248-249页。
    ①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M].出版社不详,1935年,第327页。
    ①张允高、钱淦、吴葮等:《宝山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389-390页。
    ②张允高、钱淦、吴葮等:《宝山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489页。
    ③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年,第223-226页。
    ④韦健雄:《无锡三个农民底农业经营调查》[J].《中国农村》,1935年第9期。
    ①引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柯可的观点。
    ②厉以宁:《比较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①杨桂宏,王伟:《论传统农业思想对近代农业现代化的束缚——农垦公司个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②徐新:《发展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③[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54页。
    [1]上海市档案馆藏.嵊泗列岛视察团报告书[Z].全宗号Q464,目录号1,案卷号568.
    [2]苏州市档案馆藏.奏定农会简明章程[Z].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3.
    [3]吴江县档案馆藏.关于孙本忠到盛泽镇推广改良蚕种的资料(1924年1月1日)[Z].案卷号5·10·5079.
    [4]薛福成.庸盒海外文编[Z].上海:醉六堂,1896.
    [5]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Z].石印本,1902.
    [6]王延熙,王树敏.皇朝道咸同光奏议[Z].上海:久敬斋,1902.
    [7]王钟琦.瀛洲百日谭[Z].出版社不详,1907.
    [8]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Z].上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
    [9]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10]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11]许同莘.张文襄公公牍稿[Z].铅印本,1920.
    [12]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金陵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行政联合会,1923.
    [13]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4.
    [14]东南大学农科.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淮扬道属)[Z].[出版地不详]: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1925.
    [1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Z].上海:黎明书局,1933.
    [16]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5编)[Z].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
    [17]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8]殷惟龢.江苏六十一县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夏孙桐.观所尚斋文存[Z].出版社不详,1939.
    [20]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Z].内部资料,1952.
    [2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3]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7.
    [2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5]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8.
    [2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8.
    [27]王韬.弢园尺牍[Z].北京:中华书局,1959.
    [2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9.
    [2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0]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
    [3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3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2.
    [32]方豪.马相伯(良)先生文集·续编·新编[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8辑).台北:文海出版利,1966.
    [33]周家禄.寿恺堂集(二)[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34]冯桂芬.校邠庐抗议[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5]李凤苞.使德日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6]杨芾.扶桑十旬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7]吴葭等.宝山县再续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8]姚文枬等.上海县续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9]甘韩.皇朝经世文新增时、洋务续编[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40]载振,唐文治.英轺日记[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41]缪祐孙.俄游汇编[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89辑)(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42]黄炎培.川沙县志(一)[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43]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44]桂邦杰.甘泉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45]张允高,钱淦,吴葮等.宝山县续志(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46]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7]政协江苏省镇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镇江文史资料(第4辑)[Z].出版社不详,1981.
    [48]杨曾勗.无锡杨仁山(楷)先生遗著[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49]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Z].出版社不详,1982.
    [50]高树敏.三续高邮州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51]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2]李圭.环游地球新录[Z].长沙:岳麓书社,1985.
    [53]李筱圃.日本纪游[Z]长沙:岳麓书社,1985.
    [54]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如东县志(修订本)[Z].内部发行,1985.
    [55]王韬.漫游随录[Z]长沙:岳簏书社,1985.
    [56]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57]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Z].长沙:岳麓书社,1985.
    [58]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Z].长沙:岳麓书社,1985.
    [59]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60]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8辑)[Z].内部发行,1986.
    [61]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
    [62]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63]江苏省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4]《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65]政协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Z].内部发行,1988.
    [66]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34辑)[Z].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68]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9]高邮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高邮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70]无锡市粮食局.无锡粮食志[Z].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1]胡应庚,陈钟凡.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2]焦忠祖,庞友蘭.民国阜宁县新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3]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盛泽镇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4]孙国钧.民国丹阳县续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5]孙星衍,莫晋.嘉庆松江府志(一)[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76]汪昇远,王桂馨.民国六合县续志稿[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7]王钟琦.民国宝山县再续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78]杨震福等.光绪嘉定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79]扬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中县志[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80]姚光发等.光绪松江府续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81]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l辑)[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2]张相文,王聿望.民国泗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83]《江阴市粮食志》编纂办公室.江阴市粮食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4]靖江县志编纂办公室.靖江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85]《溧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溧阳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86]连云港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粮食志[Z].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87]上海市南汇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南汇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8]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89]张家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沙洲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9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7))[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91]灌云县粮食局.灌云县粮食志[Z].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2]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嫘祖传人——镇江蚕桑丝绸史料专辑[Z].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
    [93]金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坛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94]锦溪镇志编纂委员会.锦溪镇志[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
    [95]南京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等.南京粮食志[Z].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96]上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7]《泰兴县志》编纂委员会.泰兴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98]盐城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99]盐城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盐城粮食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00]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10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粮食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0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0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海涂开发志[Z].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4]泗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泗阳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5]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下)[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106]镇江市润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润州区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07]《上海农业科研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科研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080]上海市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09]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10]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11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机具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1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1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林业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14]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社团志·农民团体篇[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15]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畜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16]江苏省南通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粮食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17]《上海出版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出版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18]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水产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19]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总述[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20]跨塘镇志编纂委员会.跨塘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121]《上海工商社团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工商社团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2]唯亭镇志编纂委员会.唯亭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123]《白茆镇志》编纂委员会.白茆镇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24]缪荃孙,冯煦,庄蕴宽等.江苏省通志稿(第3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25]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Ⅱ[[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126]王韬.漫游随录图记[Z].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27]长芦镇志编纂委员会.长芦镇志[Z].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
    [128]《掘港镇志》编纂委员会.掘港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奥斯马加国]保卜鲁入一育哈昂五.奥国饲蚕法[M].[日]佐佐木忠二郎译、井原鹤太郎重译.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3]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4][日]本多岩次郎.清国蚕丝业视察复命书[M].东京:农商务省,1899.
    [5]曹幸穗,王利华,张家炎等.民国时期的农业[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
    [6]常宗虎.南通现代化(1895-193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陈胜利,茅家琦.南京经济史(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9]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1]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12][日]饭岛魁.中等教育动物学教科书(卷上)[M].王国维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七集).清光绪 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1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4]费孝通.中国绅士[M].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6][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张沛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7]傅焕光.江苏省新农业建设计划大纲草案[M].出版社不详,1927.
    [18][日]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发达史(第3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7.
    [19][日]高田鉴三.作物篇·营养第二[M].罗振玉.农学丛书(第五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20]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21]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2]海尔布罗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M].俞新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韩稼夫.工业化与中国农业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24][法]喝茫勒窝滂.喝茫蚕书M].郑仲甫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二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25][日]横尾健太郎、镝木由五郎.美国养鸡法[M].藤乡秀树译.罗振玉.农学丛书(第六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26]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M].出版社不详,1931.
    [27]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8]黄宗坚.种棉实验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9][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0]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31]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M].出版社不详,1930.
    [32]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M].镇江:江苏省民政厅,1931.
    [33]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4]江苏省水产局史志办公室.江苏省渔业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5]姜新.苏北近代工业史[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6]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7]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M].出版社不详,1935.
    [38]金维坚.铜山[M].[出版地不详]: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
    [39]经世文社.民国经世文编(实业)[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40]赖辉亮.百年中国大事要览·经济卷[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1][美]李明珠.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M].徐秀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42]李士豪,屈若搴.中国渔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3]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44]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5]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46][日]铃木审三.林业篇[M].沈纮译.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47]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乔志强标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48]刘占昌,贺耀敏.跨世纪的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49]卢寿钱.实业致富新书(下)[M].上海:中华书局,1916.
    [50]罗振玉.农事私议(卷上)[M].出版社不详,1900.
    [51]罗振玉.雪堂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2][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53]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4]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5]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56][苏]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陈代青,彭桂秋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
    [57]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58]穆家修等.穆藕初先生年谱(1876-194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9]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60]南通日报馆编辑部.二十年来之南通[M].南通:伪南通县自治会,1938.
    [61]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M].江宁:南洋劝业会事务所,1910.
    [62]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M].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13.
    [63][日]内田郁太.实验葡萄栽培法[M]_新学会社编辑部译.上海:新学会社,1926.
    [64]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南京: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
    [65]求新制造机器厂.求新制造机器厂(自序)[M].出版社不详,1911.
    [66]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山版社,2003.
    [67][日]榕菴宇田川榕.植学启源(卷1)[M].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68]汝仁龙.(江震)游庠录[M].出版社不详,1924年排印本.
    [69]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70]商务印书馆编泽所.南洋劝业会游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71]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民国十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报告书(附第一次展览会记 录)[M].1922.
    [72]沈同芳.中国渔业历史[M].上海:江浙渔业公司,1906.
    [73]沈宗翰.沈宗翰自述·中年自述[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
    [74][日]生驹藤太郎.寄生虫学[M].樊炳清泽.罗振玉.农学丛书(第四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75][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
    [76][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7]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
    [78][日]松村任三.植物学教科书(上卷)[M].刘大猷泽.罗振玉.农学丛书(第六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79]孙中山.中山全集(第3册)[M].上海:上海孙文学说研究社,1926.
    [80]汤志钧.近代上海大事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81][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M].汪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1934.
    [82]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开办十年之历史[M].出版社不详,1940.
    [83]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4]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85]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专刊48,1985.
    [86]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7]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8]王庄穆.民国丝绸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89]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90]吴景超.都市社会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1.
    [91]吴敬恒,蔡元培,王云五.农业经济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92]夏东元.郑观应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3]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94]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95]徐新.发展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96]徐新吾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7]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8]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5.
    [99]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00]叶世昌,施正康.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01]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102]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3]张謇.东游日记[M].南通:南通博物苑,1996.
    [104]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05]张孝若.南通张季直(謇)先生传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106]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107]张学恕.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108]张怡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109]张援.大中华农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110]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11]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2]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3]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4]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15]赵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6]赵如珩.江苏省鉴(下)[M].上海:新中国建社学会,1935.
    [117]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8]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19]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0]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民国十二年报告[M].
    [121]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民国十四年报告[M].
    [122]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民国十五年报告[M].
    [123]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农村经济变革的系统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4]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125]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良种繁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
    [126]钟祥财.对上海地区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27]种印度粟法[M].直隶臬署译.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128]周安伯等.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129]周秋光.熊希龄集[M]_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130]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31]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32]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
    [133]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34][日]佐佐木佑太郎.蔬菜教科书[M].赖昌译.上海:新学会社,1913.
    [1]安宇,赵师红.农学留学生与民国时期中国南方水稻的改良与推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J].古今农业,2003(2).
    [3]陈慈玉.近代无锡地区制丝业之发展[J].食货,1984(1).
    [4]陈慈玉.清末无锡地区的蚕桑生产与流通[J]_大陆杂志,1984(5).
    [5]陈世华.简论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方腾.虞洽卿论(中)[A].见:金普森.虞洽卿研究[C].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
    [7]改良推广江苏蚕业计划[J].农学杂志,1924-25(1).
    [8]高景岳.无锡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1).
    [9]各省教育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7(9).
    [10]各省农牧汇志·江苏[J]_东方杂志,1906(12).
    [11]各省农桑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5(7),1906(3),1906(8),1906(10),1908(4).
    [12]各省农业汇志·江苏[J].东方杂志,1907(2).
    [13]攻法子.敬告我乡人[J].浙江潮,1903(2).
    [14]顾亦亭,朱靖.华丝对外贸易之趋势[J].江苏建设月刊,1936(3).
    [15]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6]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7]胡竞良.世界棉产与中国棉产[J].棉业月刊,1926(7).
    [18]黄敏,慈鸿飞.城居地主与近代江南农村经济[J].中国农史,2006(3).
    [19]惠富平.清末民初兴农思想述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0]江浙渔业公司章程[J].东方杂志,1906(6).
    [21]姜铎.关于张謇的历史评价[A].见:严学熙.近代改革家张謇: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22]蒋国宏.“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良的绩效与不足[J].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23]蒋国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J].中国农史,2004(4).
    [24]李巨澜.近代乡绅劣化的成因——以苏北为个案的研究[J].学海,2007(5).
    [25]李克访.沛县农村经济调查[J]_苏农,1930(7).
    [26]李文权.南京博览会各馆游记[J].中国实业杂志,1914(1).
    [27]李晓英.晚清绅十与近代报刊[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28]厉以宁.比较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3(1).
    [29]刘培德.中国农业机械化问题[J].地方建设,1941(3).
    [30]卢家彬.谈晚清农业科技出版物在中国近代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的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1]卢维礼.徐海蚕业的弊病及其改良之方法[J].农学杂志,1924-25(2).
    [32]论考察农业[J]_东方杂志,1906(6).
    [33]论林业与水旱之关系[J].东方杂志,1905(5).
    [34]论中国今日宜多设植物学试验场[J].东方杂志,1905(11).
    [35]罗晓华.科举制废除后的乡村士绅[J].中州学刊,2004(2).
    [36]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历史研究,2004(2).
    [37]马万明,王思明,陈少华.论张謇“科教兴农”成就[J].古今农业,2002(3).
    [38]茅家琦.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39]闵宗殿,王达.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4).
    [40]南京农民试种美棉及小麦[J].中外经济周刊,1925(104).
    [41]南京天宝树木公司之状况[J].中外经济周刊,1925(109).
    [42]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折[J].东方杂志,1907(12).
    [43]农会与农业推广[A].见:乔启明.农业推广论文集(第1辑)[C].出版社不详,1940.
    [44]钱承绪.中国蚕丝业问题之总检讨(上)[J].经济研究,1940(9).
    [45]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
    [46]乔兆红.上海商会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J].史林,2010(2).
    [47]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J].东方杂志,1906(3).
    [48]沈松平.从西学普及的地域差异看江浙士绅的近代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9]唐文起.旧中国江苏地区农业机器使用情况概述[J].江苏经济探讨,1992(11).
    [50]王奎.清末农事试验场的创办与农业经济形态的近代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1]王铭农,李士斌.张謇与近代江苏渔业[J].中国农史,1990(2).
    [52]王南屏.江北农村实况[A].见: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
    [53]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4]王双.近代沿江三家的商本思想——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经济思想试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55]韦健雄.无锡三个农民底农业经营调查[J].中国农村,1935(9).
    [56]魏光奇.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J]_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7]无锡丝厂业现况(调查)[J].工商半月刊,1930(1).
    [58]吴宏吉.改良我国农业之管见[J].农业丛刊,1922(1).
    [59]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兴办中的士绅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5(8).
    [60]武育干.近代博览会事业与中国[J].东方杂志,1929(10).
    [61]夏良才.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J].历史研究,1990(2).
    [62][美]夏明德.试论农民决策行为之合理性:无锡小农经济与蚕丝业[A].见: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c].北京:中华书局,1992.
    [63]咸金山.中国近代农机改良事业述评[J]_古今农业,1989(1).
    [64]肖宗志.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5]徐荣.上海机轮渔业的起源与发展[J].古今农业,1991(1).
    [66]徐兆银.近代无锡的机电工业[A].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c].南京: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1983.
    [67]徐振国.黄佐卿和公和永丝厂[J].历史教学,1985(7).
    [68]严学熙.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J].近代史研究,1986(4).
    [69]杨桂宏,王伟.论传统农业思想对近代农业现代化的束缚——农垦公司个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70]1900年巴黎博览会之各国特别馆[J].中国实业杂志,1914(1).
    [71]游修龄.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A].见:游修龄.农史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72]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73]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J].史学月刊,2002(8).
    [74]俞筠蠲.江苏蚕丝业之今昔观[J].蚕丝杂志,1947(5).
    [75]袁岿然,吴善中.论清末江苏士绅参政——以江苏谘议局之筹备设立为例[J].民国档案,2009(3).
    [76]袁新洁.《循环日报》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7]苑朋欣.清末直隶农事试验场[J].历史档案,2004(1).
    [78][日]曾田三郎.世界生丝市场上的上海机械丝[A].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9]张剑.上海近代农业科技的繁衍与社会变迁[A].见:上海中山学社.近代中国(第10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80]章楷.江苏近代的蚕业教育[J].江苏蚕业,1996(3).
    [81]张文凤.张謇与清末海州的滩涂开发——兼论清末海州的农垦公司[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3).
    [82]振兴林业策[J].东方杂志,1906(6).
    [83]《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J].古今农业,1995(3).
    [84]周辉湘.西学东渐与近代农村社会变化[J].安徽史学,2003(1).
    [85]周拾禄.三十年来之中国稻作改进[J].中国稻作,1948(7).
    [86]周亚文.陕西棉花产销情形及棉运合作概况[J].合作界,1935(1).
    [87]朱英.清末直隶农会述略[J].中国农史,1988(3).
    [88]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J].历史研究,1991(5).
    [89]邹树文.中大农学院改良棉作之经过[J].农业推广通讯,1941(12).
    [90]邹振环.近代最早百科全书的编译与清末文献中的狄德罗[J].复旦学报,1998(3).
    [1]陈汉鸿.试析江苏谘议局松江府议员选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郭欣旺.清末西方农学引进述论——兼论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的作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3]李勇.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渔民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广州:暨南大学,2006.
    [5]杨涛.晚清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困厄与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3.
    [6]殷晓岚.20世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7]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张茂元.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1860-1936)[D].北京:北京大学,2008.
    [1]宝山筹设植棉场[N].申报,1923-3-19.
    [2]宝山农会之发达[N].申报,1911-6-6.
    [3]宝山农务分会成立[N].申报,1910-6-22.
    [4]宝兴树艺公司成立[N].申报,1907-5-26.
    [5]北洋官报局遵饬核议开办农学报公文[N].农学报,1904(259).
    [6]禀办纺绩公司[N].中报,1906-2-12.
    [7]禀办江震垦荒公司[N].申报,1905-3-18.
    [8]禀准合办种树公司[N].申报,1906-111.
    [9]禀准庙产试办种植[N].申报,1907-11-29.
    [10]禀准设立农务试验场[N].申报,1907-10-22.
    [11]部批[N].农林公报,1913(7).
    [12]蚕麦成绩[N].农学报,1898(37).
    [13]蚕市减色[N].申报,1905-6-8.
    [14]常昭垦荒公司缘起叫].农学报,1901(136).
    [15]陈寿彭.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N].农学报,1899(87).
    [16]陈燕山.世界各国棉业之概况[N].华北棉产汇报,1937(7).
    [17]饬办劝农公会[N].中报,1905-1120.
    [18]饬商务局申劝茶商购置制茶机札[N].农学报,1899(78).
    [19]筹办蚕种制造所[N].申报,1926-7-20.
    [20]创办蚕桑树艺公司[N].中报,1907-8-21.
    [21]创办蚕桑学堂[N].中报,1911-8-26.
    [22]创办机磨[N].中报,1896-3-16.
    [23]创办实业学堂之先声[N].申报,1908-12-22.
    [24]创办渔业公司[N].申报,1910-3-12.
    [25]创设种植公司[N].申报,1908-4-14.
    [26]邓植仪.农事试验与土壤调查[N].中华农学会报,1932(96-97).
    [27]东台农学会成立[N].中华农学会报,1922(12).
    [28]督批禀设树艺局章程[N].申报,1908-2-10.
    [29]杜芝庭.无锡县实业视察报告书[N].农商公报,1919(58).
    [30]奉贤农务分会之成绩[N].中报,1911-5-9.
    [31]改良农业须普及农民智识[N].湖北省农会农报,1922(1).
    [32]高景岳.中国旧式丝厂之批评[N].钱业月报,1932(8).
    [33]各乡农务分所成立[N].申报,1910-12-8.
    [34]公牍[N].商务官报,1908(2).
    [35]购机织布[N].申报,1905-5-10.
    [36]官绅合组中华渔业公司[N].中报,1926-3-20.
    [37]广树艺说[N].中报,1902-1-21.
    [38]广兴树艺[N].中报,1905-3-19.
    [39]护持树艺[N].中报,1902-10-9.
    [40]华南农场开幕[N].申报,1924-4-29.
    [41]淮安蚕桑公院章程[N].农学报,1899(87).
    [42]淮兴农学[N].农学报,1898(22).
    [43]江督开办江浙渔业公司摺[N].农学报,1905(303).
    [44]江督刘奏办云台树艺公司折[N].农学报,1901(166).
    [45]江宁府刘太守饬各属购阅《时务报》、《农学报》并分给各书院札[N].农学报,1897(5).
    [46]江苏茅麓明农有限公司续收第二起股本章程[N].申报,1906-11-29.
    [47]江苏吴江双阳乡农业改进会举行农产展览会[N].中华农学会报,1924(46).
    [48]江苏巡抚咨农工商部茅麓明农树艺公司杜弊保护章程文[N].政治官报,1908-120.
    [49]江振华.参观吴江稻作试验场记[N].中华农学会报,1921(稻专刊号).
    [50]蒋汝正.江苏江浦县视察实业情形[N].农商公报,1918(45).
    [51]巨绅试验耕种新法[N].申报,1907-3-2.
    [52]开办林业总会[N].申报,1908-4-29.
    [53]垦牧大公司之组织[N].申报,1910-7-22.
    [54]昆新拟设蚕事试验场[M].申报,1909-114.
    [55]昆新设立垦牧公司[N].申报,1907-4-30.
    [56]冷眼旁观人.书论创设格致书院事后[N].申报,同治(1874年)甲戌二月六日.
    [57]李安.二十年来日本之蚕丝业[N].国际贸易导报,1931(1).
    [58]李鵕声.淮扬道区实业视察报告[N].农商公报,1919(55).
    [59]溧阳吉金公司树艺情形[N].中报,1907-3-31.
    [60]两江总督奏立农工商矿各学堂片[N].农学报,1898(49).
    [61]刘家璠.改良棉业意见书[N].农商公报,1922(99).
    [62]卢冠英.江苏无锡县二十年来之丝业观[N].农商公报,1921(85).
    [63]论道宪劝谕上海习种蚕桑事[N].申报,同治(1873年)癸酉正月廿七日.
    [64]论机器[N].申报,1874-7-20.
    [65]论今日宜急开内国赛会以兴工商[N].时事报,1908-3-30.
    [66]论满洲农业宜集合大公司[N].盛京时报,1908-7-1.
    [67]论农为工商之本而农人识字尤为务农之本[N].中报,1897-1-5.
    [68]论印度用西法纺织各布事[N].申报,1876-8-8.
    [69]论招垦[N].申报,同治(1874年)甲戌二月十七日.
    [70]论中国纺织之利宜加意振兴[N].申报,1898-12-4.
    [71]论中国理财不如西国[N].中报,1876-12-25.
    [72]论中国日本效行西法事[N].中报,1877-19.
    [73]罗振玉.德意志农会记略[N].农学报,1900(105).
    [74]罗振玉.记巴黎世界大博览会农产馆[N].农学报,1900(126).
    [75]罗振玉.江干种树议[N].农学报,1901(140).
    [76]罗振玉.锦州垦务公司设备条说[N].农学报,1902(190).
    [77]罗振玉.郡县设售种所议[N].农学报,1900(101).
    [78]罗振玉.论农业移植改良(下)[N].农学报,1899(95).
    [79]罗振玉.农政条陈[N].农学报,1901(153).
    [80]罗振玉.振兴林业策[N].农学报,1900(102).
    [81]棉油获利[N].农学报,1897(14).
    [82]秣陵兴农[N].农学报,1898(54).
    [83]南通农大之乡村演讲[N].中报,1924-3-10.
    [84]拟办广生畜牧公司[N].申报,1907-4-1.
    [85]拟办森林公司[N].中报,1908-15.
    [86]农会选举董事述闻[N].中报,1910-7-26.
    [87]农务公会组织之原因[N].中报,1910-8-5.
    [88]农务所之组织[N].中报,1910-4-29.
    [89]农业与日光之关系[N].农学报,1904(270).
    [90]女子蚕业学校之组织[N].中报,1910-2-13.
    [91]潘咏雷.论农会之责任[N].农林公报,1913(2).
    [92]潘咏雷.振兴农业宜先开通农民智识说[N].农林公报,1913(8).
    [93]批饬考查试办垦务[N].申报,1907-9-4.
    [94]批奖捐廉创办试验场[N].中报,1908-2-5.
    [95]批奖南翔绅商创立农会[N].申报,1907-8-20.
    [96]批准饬购农学丛书[N].中报,1907-7-22.
    [97]批准试办种植兼设学堂[N].申报,1907-5-12.
    [98]请设实业学堂[N].中报,1906-6-2.
    [99]全国经济会议召开首次会议[N].申报,1933-10-5.
    [100]如皋捐地[N].农学报,1897(4).
    [101]润之.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N].向导周报,1926(179).
    [102]三林塘开办农业试验场[N].申报,1924-2-11.
    [103]商办机器织布厂[N].中报,1905-3-17.
    [104]商品陈列所第三次展览会纪[N].申报,1923-10-11.
    [105]上海出品人代表祝辞[N].中报,1910-6-18.
    [106]上海商务总会为招徕华商出品陈赛照会海内外各商会文[N].华商联合会报,1910(3).
    [107]设立蚕会[N].农学报,1898(62).
    [108]实业学堂定期开学[N].中报,1907-11-3.
    [109]书论印度自设机器织造厂后[N].申报,1874-10-17.
    [110]书南皮制军申劝商人购机制茶札后[N].申报,19011-15.
    [111]树艺公司续请开垦官荒[N].申报,1910-9-24.
    [112]饲蚕成绩[N].农学报,1899(77).
    [113]苏四县茧业公所开办蚕桑传习所[N].中报,1926-6-6.
    [114]苏台农政[N].农学报,1899(67).
    [115]泰州创设农务半日学堂[N].江西农报,1907(3).
    [116]提倡农民学识之计画[N].申报,1910-6-18.
    [117]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N].农学报,1901(159).
    [118]王绶.我国育种事业失败之主因[N].农业周报,1929(10).
    [119]武阳农会开会纪要[N].中报,1911-2-22.
    [120]西山设立织布厂[N].中报,1907-5-12.
    [121]锡金农会之开幕[N].申报,1909-4-8.
    [122]锡山农事[N].农学报,1899(73).
    [123]谢恩隆.普及农林智识与国民生计之关系论[N].农林公报,1913(19).
    [124]学堂创议[N].农学报,1898(45).
    [125]扬绅兴办林业之规画[N].中报,1910-11-27.
    [126]扬州试种美麦成绩记[N].农学报,1899(93).
    [127]杨树屏.改良江北农业几个先决的问题[N].中华农学会报,1929(68).
    [128]姚志梁观察请开北方利源总公司禀[N].农学报,1897(3).
    [129叶恭绰.农学与农业[N].中华农学会报,1921(1).
    [130]英.举办农产品展览会应注意的几项事件[N].农业周报,1934(31).
    [131]虞和德申请核销劝业会垫款[N].中报,1913-6-18.
    [132]赞助南洋劝业会之预备[N].中报,1909-4-8.
    [133]赵诒璹.复罗君叔耛论中国农学办法书[N].农学报,1901(147).
    [134]照请饬属劝办蚕桑[N].中报,1907-4-16.
    [135]浙藩恽方伯通饬各属购阅《译书公会报》《农学报》札[N].农学报,1898(21).
    [136]振兴农学[N].中报,1898-6-17.
    [137]镇郡分设劝农会[N].中报,1906-1-15.
    [138]镇郡拟创榨油公司[N].申报,1905-8-1.
    [139]镇郡学务汇志[N].申报,1907-3-17.
    [140]镇郡议设农学堂[N].申报,1905-12-13.
    [141]镇郡组织农会之内容[N].中报,19113-6.
    [142]镇郡组织农务分会[N].中报,1910-2-28.
    [143]镇绅组织农桑会[N].中报,1905-11-10.
    [144]中国蚕桑情形[N].农学报,1897(8).
    [145]朱祖荣.通属种棉述略[N].农学报,1897(17).
    [146]咨呈南洋议创渔业公司公牍[N].农学报,1904(269).
    [147]自来水灌田公司章程[N].农学报,1897(18).
    [148]总理衙门议覆曾侍御条奏农工二务摺[N].农学报,1898(41).
    [149]组织蚕桑研究社[N].中报,1921-3-5.
    [150]组织农务总会[N].中报,1908-12-9.
    [151]组织农务总会之先声[N].申报,1909-1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