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的世纪,人们迈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能力成为了信息社会人们生存的必要能力。学校作为未来人才的摇篮,必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任,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可以起到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合适的使用环境。终结性评价虽然对新课程学习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有所缺陷,但它仍然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评价形式,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未来都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在深入把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和辩证地认识评价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首先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出发,从目的和标准,内容和方法等多角度构建了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模糊工具,超量出题等新的方法理念。最后在这一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以终结性评价的一种实践形式——会考为例进行专项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会考的方案并给出样卷。
In the 21st century, people have entered into a brand-new information century.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essential capability of people to survive in information society. Schools and university being cradle of future talents have to burden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and education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to be popularization nationally and swiftly.
    Evaluation as a core element in education process is a bridge linking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 practice, we have a lot of evaluation methods, different one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is suitable for some circumstance. As a wildly used evaluation form in education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nial evaluation has its meaning value to exist, although it does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process and method' and 'motion, attitude and sense of worth'.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soul, evaluation ideology and method of the 8th curriculum reformation on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go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build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angles of objective, standards,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bring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as fussy tool and bulk item bank.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framework,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gives a practice of finial evaluation-research on provincial examination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a solution of this examination and also examination paper samples.
引文
1.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美〕EllenWeber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3.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5.李建平,《评价,多了几把尺子》,《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6日第2版
    6.张祖亮,《学习评价在线上学习的机制内所扮演的角色》www.online-edu.org
    7.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一)》,www.net.edu.cn/20010827/209273.shtml
    8.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二)》,www.net.edu.cn/20010827/209274.shtml
    9.周敏,《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授权”评价方法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0.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1期
    11.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2000年第2期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3.蔡永红,《当代美国另类评量的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4.刘德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双本体观》,《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8期
    15.Linda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
    16.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课程、教材、教法(网络版)》http://www.pep.com.cn/kechjCjf/jiaoxuelilun/
    17.李吉会,《发展性教育评价思想》,《教育评价》,2000年第2期
    18.[美]泰勒,《变化中的教育评价概念》,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19,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
    20.夏建国,《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1.向翔:《哲学文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
    22.沈阳,《论信息技术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7期
    23.郭洁敏,《信息文化: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2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年2月
    25.〔日〕梶田睿一,《教育评价》,吉林,古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
    26,蒋建洲,《中小学教育评价》,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27.刘本国,《教育评价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28.候光文著,《教育评价概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9.王汉澜,《教育评价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
    30.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年
    31.林吕华,《学校教育评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32.李烁,蓉芳,《表现性评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2002年第8期
    33.叶金霞,《论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3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5.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36.胡礼和,《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育应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7.〔加拿大〕德克霍夫,《计算机文化泽丛—文化肌肤》,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38.叶金霞,《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http://zdaye.nease.net
    39.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与评价专家谈》,www.ydjy.net
    40.李子江,《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数字化生存,你能适应吗?》,摘自《中国教育报》,http://bz.fsjy.net/jyxw/7.htm
    42.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5月
    43.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44.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45.以下来自于网站:http://www.pisa.oecd.org/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Knowledgeand Skill S for life first result for PISA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