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8年“工艺美术”学科更名为“艺术设计”学科,2011年“艺术学”正式脱离文学类,成为中国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设计”虽更名时间不长,但发展极其迅猛。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壮大、学科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这个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如何让这个“新兴学科”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成为艺术设计研究的重要命题。
     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从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艺术设计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的反复历练的过程。同时,艺术设计既需要在政治局面与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发展,又要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之间产生的问题。从工艺美术到美术设计,再到艺术设计,这些概念的相继出现就能凸显出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因此对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历程的梳理与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艺术设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各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丰富。艺术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正是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导致了艺术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多样性,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艺术设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特征。艺术设计在发展中还逐渐呈现出生态性特征、数字化特征以及跨学科性和多元性特征;同时,我国的艺术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必须遵循文化、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制约,并在国际化大趋势地影响下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发展道路。
     在上述描述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行了一般性的综述和分析,并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在其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回顾、审视当代我国艺术设计走过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艺术设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力图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为弘扬民族的、世界的艺术设计做出贡献。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为脉络,梳理相关的设计、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问题,总结出当代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基本特征,力图为艺术设计的更好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Arts and crafts" was renamed "art design" in1998."Arts" formally separated from literature and became the thirteenth subject discipline in China in2011. Art design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n, though it changed its name just for a short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art design and the constant spread of discipline scal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ay of this new subject. How to let this "rising subject" develop lastingly and healthily in this multicultural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that art design need to research.
     Judged by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design development, art design has been undergoing a long process of repeated experience from pattern, art technology, applied art, industrial arts, crafts and arts to art design. Art design requires bot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solve our coun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modern production mode is generated between the problems. From arts and crafts to art design, and then to the art design, these concepts have emerged to highlight China's art design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mplexity. Therefore, to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esign course combing with the research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long process, with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art desig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atever in depth and breadth,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in art design unceasingly sum up their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past, so that they have become more rich and colorful whatever in form and content. Art design has developed into interdisciplinary modern marginal subject with strong applicability, it is just this characteristic of interdisciplinary to lead the diversity of art design method and program, and just this diversity made art design emerge obvious fuzziness and complexit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diversity which emerg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art design must abide by the law and restriction of culture,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creation, etc. and carve out a way of art design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description, this paper has made a general summ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art design development. Based on inducing literature material, related theory and view, this paper is going to review and examine the journey which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design went through,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eatures of art design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pen up a completely new prospect to our country's art design, build art design disciplin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new contribution to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and world art design. Taking art design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fter1978as the context, this paper try to sum up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design development through combing relevant design theory, experience and issues in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would provide the use for reference which makes art design go a step further development, promote discipline management level in the future, and foreshadow the related research for others.
引文
1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J].装饰,2008年4月,第43页。
    2冯健亲.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漫步[J].设计教育,2003年10月,第103页。
    3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怔研究[C].2009年9月,第79页。
    4(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2月,第21页。
    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齐,刘文谭译.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31页。
    6夏燕靖著,徐平,李新主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33页。
    7李砚祖.艺术设计学研究[C].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8袁熙旸.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页。
    9袁熙旸著.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5页。
    10李砚祖.艺术设计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8卷,第71页。
    11潘鲁生著.设计教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2页。
    12柳冠中.企业吸收技术调整产品结构的机制概述——工业设计的先导作用[J].设计1991年第4期,第87页。
    13袁熙旸著.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0页。
    14柳冠中.历史——怎样告诉未来[J].装饰,1988第2期,第23页
    15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研究室.中国工业设计怎么办[J].装饰1988年第2期,第34页。
    16陈瑞林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
    17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J].装饰,2008年4月,第43页。
    18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80页。
    19傅克辉编著.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06页。
    20高中羽.包装与时代.工艺美术文选[C].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54页。
    21傅克辉编著.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15页。
    22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95页。
    23周芬.浅论中国平面设计在当代如何本土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8月,第12页。
    24刘利华.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EB/O].(2007-04-04)[2007-12-23].http://e.chinabyte.corn/103/3154603.shtml
    25 Ronnie Lipton,陈君译.信息化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26霍维国,霍光编.中国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27张琦曼.中国当代室内设计趋向.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论集[C].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416页。
    28霍维国,霍光编.中国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29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30冯健亲.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漫步[J].设计教育,2003年10月,第103页。
    3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47页。
    3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页。
    33单炜.艺术设计教育探索[M].北京: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7月,第74页。
    34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01页。
    35单炜.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设计人才适用性培养[J].艺术探索,2009年10月,第82页。
    36 http://gaokao.chsi.com.cn/sch.2007-08-16
    37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J].装饰,2008年4月,第43页。
    38设计在线,http://edu.dolcn.com/schoollist.html。
    39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中国设计在线,2005年8月。
    40严怡民主编.情报学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25页。
    41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主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
    42华梅立.交互设计的原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11期,第134页。
    43谭德睿,陈美仪.艺术铸造[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1996年8月,第47页。
    4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452页。
    45周尚仪著.金属工艺[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7月,第25页。
    46尹承忠.漆艺——从传统到现代[J].上海工艺美术,2003年第3期,第31页。
    47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6页。
    48刘海英.环境空间中的纤维艺术[C].2006年6月,第23页。
    49诸葛雨阳.现代纤维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第39页。
    50刘海英.环境空间中的纤维艺术[C].2006年6月,第12页。
    51章利国.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页。
    5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意义[OL].中国交叉科学网,http://jckx.ustc.edu.cn/zh
    53吴福平.文化全面系列管理之二:文化是什么[0L].中国交叉科学网,http://manage.org.cn/Article/200608/35895.tml.
    54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83页。
    55(英)雷蒙德·威廉斯,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第15-22页。
    56李公明.奴役与抗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73。
    57(苏)米·贝京.任光宣译.艺术与科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3月,第218页。
    58田盛子.浅议艺术与科技之统一[J].新视觉艺术,2009年1月,第73页。
    59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2月,第1163页。
    60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译)[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5月,第1019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3月,第256页。
    62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经济学[S].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8月,第509页。
    63张道一.跨世纪的造物艺术——工业设计全书·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375页。
    64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78页。
    65(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66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C].2009年5月,第51页。
    67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C].2009年5月,第52页。
    68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C].2009年5月,第52页。
    69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18页。
    70贺挺,廖亮,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J].山西科技,2005年第5期,第53页。
    71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9月,第106页。
    72张轶.设计中的第四维——人性[J],艺术百家,2002年第四期,第83页。
    73 www.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74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化生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第53页。
    75王立诚.国内外20年专利申请统计分析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2005年第6期,第92页。
    76刘敏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1992年12月。
    77夏燕靖著,徐平,李新主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33页。
    78潘鲁生著.设计教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5页。
    79夏燕靖著,徐平,李新主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105页。
    80季铁、李轶南.现代平面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20页。
    81陈东亮.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统计,2006年7月。
    8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http://ccitimes.com
    83王为理.从边缘走向中心—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第87页。
    84王为理.从边缘走向中心—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第87页。
    852009-201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4月第19页。
    86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报告.2011年。
    87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2010年1月。
    882009-201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4月第3-4页。
    89(美)门罗·C·厄比利斯.高建平译.西方美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33页。
    90(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383页。
    91(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齐.刘文谭译.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31页。
    92(德)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9页。
    9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7月,第13页。
    94余强编著.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62页。
    9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齐.刘文谭译.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16页。
    96江苏画刊,1980年4月,第7页。
    9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195页。
    98章国利.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第5页。
    99李砚祖著.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342页。
    100陈望衡著.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00-102页。
    101夏燕靖著,徐平,李新主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83页。
    102郝巍东.计算机艺术的美学特点探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2期,第98-100。
    103夏燕靖著,徐平,李新主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62页。
    10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2页。
    105(法)马克·第亚尼.藤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作者前言第3页。
    106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C].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第62页。
    107童慧明.要设计,弃艺术设计[C].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2008年8月,第76页。
    108华勒斯坦.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年5月,第13-1页。
    109辛华泉.论艺术设计学.装饰[J],2005年09期,第84页。
    110李砚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清华大学学报[J],2003年,第5期第18卷,第72页。
    111利功光.设计的本质.设计[J],1998年第1期,第25页。
    112金国胜.关于我校艺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报,2007年6月,第67页。
    11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第85页。
    114章利国.作为独立人文学科的设计艺术学[J].新艺术,2005年,第71页。
    115李砚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8卷,第72页。
    116李砚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8卷,第72页。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李砚祖,王明旨.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章国立.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6]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9]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2008.
    [10]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1]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3]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15]南京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所.艺术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7]王延信.艺术学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8]张道一.艺术学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19]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0]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21]方怿,瞿孜文.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2]杭间.设计道--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3](英)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王升才、张爱动、卿上力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4](美)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M].孙里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6]潘鲁生.现代设计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7]唐济川.现代艺术设计思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8]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9]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博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1]吴明娣、袁粒.中国艺术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3]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M].武汉:崇文书局出版社,2002.
    [34]陈汗青.系统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教材中心,2001.
    [3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6]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7]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8](英)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9](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M].朱伯雄,曹建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0]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2]范明华,张贤根.美学与艺术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3]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4]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4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6](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一”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7]夏燕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8](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齐.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谭译.上海:上海仁海译文出版社,2006.
    [49]翟默.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0]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2]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53]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4](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5]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57]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58]吴祖慈.艺术形态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59]季铁、李轶南.现代平面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0]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61]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2]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3]曹意强.中国教育大系-艺术管理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64]孙锦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5]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6](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7]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8]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69]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0]戚昌滋.现代设计广义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1](荷)E·舒尔曼.科学与文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72]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7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75]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
    [76]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7]闻人军.考工记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6.
    [78]潘吉星.天工开物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
    [79](美)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M].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0](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研究——方法与前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81](意)L·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M].迟轲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04.
    [82](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3]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4](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艺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5]余谋昌.生态学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86]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M].台南:复汉出版社,1996.
    [87]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88](美)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程梦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9](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90]徐恒醇.技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1]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92]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5..
    [93]赵江洪.设计艺术的涵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94](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陈立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95](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杨建华、杨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96]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97](苏)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98]郑事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9]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00](美)苏珊.现代策划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01]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03]朱祖祥.人类工效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10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05](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M].张功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06](美)鲁宾逊.新史学[M].齐思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07]李砚祖.中国艺术学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08]李砚祖.中国工艺美术学研究[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109]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10]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11]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112]张夫也.孙建君.一本刊物一本时代--(装饰)记程[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113]张夫也.孙建君.现代设计之窗[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114]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1.
    [115]董占军.外国现代设艺术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16]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7]李砚祖.艺术与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8]范景中,曹意强.美术史与观念史(1-6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09.
    [119]高丰.中国设计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120]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第1、2期)[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121]杨先艺.设计艺术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22]杨先艺.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23]林德宏.人与物关系的初步讨论[M].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
    [124]尚英志.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25](波).瓦迪斯卡夫·塔塔尔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26](美).门罗·C.厄比利斯著.西方美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建平译,2006.
    [127]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28](德).彼德·科夫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29](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30](美).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1985.
    [131]张乃仁.设计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32](美)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刘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3]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34](英)朱迪亚.卡梅尔一亚瑟著.包豪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35]利功光.设计的本质[J].设计,1988.
    [136](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石天曙、腾天尧译.北京: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5.
    [137](德)玛克斯·德素.美学与艺术理论著[M].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38]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与批评话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40](美)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41](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42]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3]袁熙旸.设计学论坛Forum of Design Studies第②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4]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45](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46](日)冈山吉秀.手上概论[J].中华教育界,第四卷第3期.
    [147](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
    [148](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M].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仁业出版社,2000.
    [149]腾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50]吴祖慈.艺术形态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51]刘清平著.时尚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2](美)H.h.阿森纳.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农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153]王梦呜.文艺美学[M].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
    [154](英)里兹·希尔.如何开发艺术市场[M].台湾:台湾五观艺术出版社,2004.
    [155]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J].广州:高教探索,2001.
    [156]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57]曹毅强.艺术管理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158]陶本一.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9]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摘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60]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6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62](英)贡布里希.秩序感[M].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163]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People Places-Design Guidelines foe Urban Open Space(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Sons, INC.1998.
    [164]Oscar Riera Ojeda, Lucas H, Guerra, Moore Ruble Yudells, Basic Concept. Regional Culture. Paradigm of Our Times, USA:Rock Port
    [165]Balaz, Etienn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 Ed. Arthur F. Wright. Trans H.M.Wright. New Haven:YALE Uiversity press,1964.
    [166]Hough, Michael. Changing and Evolving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1984
    [167]Dormer, Peter. The Meanings of Modern Design. Lhames and Hudson Ltd,1971
    [168]Katrina Galway. Designing Biothch's Killer App. Innovation Winter,2002-2003.
    [169]Tom Gattis. Beyo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Winter,2002-2003.
    [170]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he England:About Art and Design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1993.
    [171]Smith, H. Beyond the Post-Modern Mind. Wheaton, IL:Theosophical Publishing, 1982.
    [172]Linton, D. The Assessment of Scenery as a Natural Resource.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1986.
    [173]Chapman. L. H. Approaches to Art in Educaiton. N. 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8.
    [174]Jerome. J. Hausman. Art and the School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
    [175]Wallace H.Hannum&Leslie J. Briggs, How Does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January,1982.
    [176]Caine, DJ. Krebs E. The Mo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Renewed Quest Contemporary Education,1986.
    [177]Berson, Design. The Problem Comes First. Jens.Dansk Design Center,1997.
    [178]Dormer, Peter,, The Meanings Of Modern Design, Lhames and Hudson Ltd,1989.
    [179]Braudel, Fernand. Capitalism and Material life.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3.
    [180]R.Sbalatnig, M.KPel. Model Based Registration of Front and Backviews Of Rotational Symmetric objects.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2008.
    [181]Laura Houseley. The Independent Design Guide. Innovative Products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Thames & Hudson,2009.
    [182]Reed Darmon. Made In China. Chronicle Books,2004.
    [183]M.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184]Nicolaus Pevsner. 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Harmond Press.1968.
    [185]Talcott Parsons and Glencoe. The Social System. Illinois:The Free Press,1951.
    [186]D. Callies and R.Freilich.Cases and Materials on Land Use.1986.
    [187]Jacques Barzun and Henry Graff. The Modern Researcher. New York:Brace Press, 1957.
    [188]A. Rapoport and Prentice-Hall Cliffs. Graphic Form and Culture,1969.
    [189]Lessons in Creativity from IDEO, The Art Of Innovation. America's Leading Design Firm,1993.
    [190]Cuntan Niuwark. What Is Graphic Design?. Thames and Hudson,2006.
    [191]Johannes Ltten. Design And Form:The Basic Course The Bavhavs And Later,1999.
    [192]Listowell Earl. A Cr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Aesthetics,1993.
    [193]Edited by Paul Smith and Carolyn Wilde. A companion To Art Theory, Oxford, UK;Malden, MA:Blackwell,2002.
    [194]Tim Brown HarperBusiness. Change by Design: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2009.
    [195]Dormer Peter, Lodon. Design Since 1945, Thmes and Hudson Ltd,1993.
    [196]David Kelley, The Art Of Reasoing----With Symbolic Logic.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