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潜规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中国社会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到处泛滥。它悄无声息,如鬼影般侵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从官场上的“跑部钱进”、“卖官鬻爵”到商场上的“钱权交易”、“权力寻租”;从娱乐圈的“胴体红包”到足球界的“假球”、“黑哨”,就连神圣的教育界也未能幸免,有关招生黑幕、学术失范的报道一直不绝于耳。它无孔不入,无时不有,不断侵蚀着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根基。人们把这种现象统称为潜规则。潜规则的广泛存在,已经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不断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扭曲甚至异化,它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潜规则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潜规则泛滥,势必导致正式制度体系的失灵,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潜规则研究。这是社会实践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除前言和结论外,正文分六章。第一章是潜规则概述。本章从潜规则概念来源入手,结合学界的理解,在理性辨析的基础上,通过语义分析,给出本文的理解,并分析其哲学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潜规则的表现形式、基本特性及其分类。其中,表现形式主要从各个领域入手,择取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说明。潜规则的性质分为一般性质与特殊性质两个方面。对于潜规则的分类,主要从性质、存在领域、生成方式和价值取向四个角度进行划分。第三章分析潜规则的运行机制,分四小节。第一节主要论述潜规则的生成前提。这包括社会不等势结构、存在依凭和内在机制三个方面。第二节探讨潜规则的动力机制。主要分内在动因、外在动因和根本动力三个方面。第三节探讨潜规则的生成路径。它包括首发、扩散、稳固、成型四个过程。第四节研究潜规则的自维护机制。潜规则是能够自我实施的,表现在它具有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扩张机制和应变机制。因此,潜规则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维护,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演化路径。第四章理性审视潜规则。这包括理性地看待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关系、理性地审视潜规则引发的社会效应、理性地看待潜规则的扬弃。第五章对潜规则泛滥的成因进行分析。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宏观视角,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维框架来分析,突出体现潜规则生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在政治方面体现权力异化这个主题、经济方面体现人性异化这个关键、文化与社会方面体现人情异化和关系异化这个实质。微观视角,主要考察制度自身的原因和人性固有的缺陷。第六章提出潜规则的消解径路。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来探寻消解潜规则的具体对策。结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出路。
Ther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spreading over every corner of Chinese society. Itlooks like a ghost penetrated into each domain of Chinese society. From officialdom"appoint people by favouritism"," to sell offices and barter ranks" on the mall" moneytrading"," Rent-seeking"; from" red envelope entertainment to carcass" football "blackwhistle", even the sacred educational circles also spared, the potential education rulesreports has can be heard without end. It has eroding every nerve of the socialorganism. It is the hidden rules. The hidden rules widespreads, has disturbed thenormal social order, undermines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continue to erodepeople's hearts, so that people 's values are distorted or deformed, its existence has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we must give extensive concern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Study the hidden rules is an inevitable request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he objective nee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power. The flood of hidden rule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formal systemmalfunction, block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social practice,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y of hidden rules. This is the socialpractice gives us task.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parts. Chapter oneis the overview of the hidden rules. This part of the rules of origin concept isintroduced, combining academic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 on the basis ofdiscrimination, a semantic analysis, and gives the understanding, then analyses its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Chapter two mainly analysis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hidden rules. Among them, the main form from various fields to start, choose arepresentative example. The nature of the hidden rules can dicvide into sides.That isthe general nature and the special natu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hidden rules mainlyfrom nature, fields, and way of generating the values of four angles of theclassification.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hidden rules of op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hidden rules of theprerequisite generation. In general, the hidden rules of the operation there is aprerequisite generation. It includes an unequal social structure; still rely on, intrinsicmechanism.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hidden rules of the dynamicalmechanism. The main job in motivation, external motivation and motivation threeaspect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generated path of the hidden rules. It includes a fromthe first episode, diffusion, solid, forming process. The fourth section is the hiddenrules of self maintenance mechanism. It is capable of self enforcement; it has in theincentive mechanism, tie mechanism, the expansion mechanism and responsemechanism. Therefore, the hidden rules during the operation continued to carry outmaintenance, and formed a relatively stable evolution path.
     Chapter four surveys the hidden rules rationally.This part mainly from dialectical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on the hiden rules for an objective andrational analysis. Rational view of the hidden rule and the formal rules of therelationship, to examine the rational rule causes social effect, rational view of thehidden rules of the develop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hiden rules.This part mainly frommacroscopical and microcosmic two angles. Macroscopically, mainly from the historyand reality of two dimensions,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four-dimensional framework to analyze, highlighting the hidden rules of history andreality, in the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of power, economic aspectsof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is key, culture and society embodies the humanalienation and alienation the essence of. Microscopically, inspection system andhuman attribution attribution.
     Chapter six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the hidden rules. This part mainly from the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four resolution rulesof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facing the future,pointed out the next research way.
引文
①应该指出的是,二元划分规则体系,只是研究的便利,它并不是真实社会的“活”规则。真实社会中的规则必定是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处于变动之中的“混合体”。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9-50页。
    ③科尔曼曾指出,用行为确定(fixes)规则,可以帮我们识别什么规则正在被实践着(参
    见[美]科尔曼:《原则的实践》,丁海俊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潜规则恰恰是在实际中“被实践着的规则”,虽然它不明文,却是真实的存在。
    ①吴敏.政治体制改革:回到邓小平.http://news.qq.com/a/20070214/002631.htm.访问时间:2012-1-22。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0,55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9页。
    ③[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代译序,第36页。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王冠华,刘为等译,第54页。
    ①[英]阿莉娜·V·莱德尼娃:《俄罗斯社会的潜规则——后苏联时代政治与商业领域中的寻租行为》,王学东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5页。
    ②[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2页。
    ③[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④[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6页。
    ①杨翔:《论“灰法规则”的运行与对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②王超:《论隐形程序》,《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
    ③马贵翔:《我国刑事司法程序形式化的程序正义透析——兼论隐形程序与程序隐形化的区别》,(《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
    ④喻中:《制定法与习惯法之间的潜规则——可供阅读的另类秩序》,《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⑤陈孝平:《规则与潜规则——表象与真实的刑法》,《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⑥唐盈盈,陈星言:《从法律的视角看“潜规则”》,《法律适用》,2005年第5期。
    ①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②胡亮,罗昌瀚:《“潜规则”的博弈模型及其扩展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③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④宋圭武:《“潜规则”之我见》.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238331_p_1.html.访问时间:2011-12-24。
    ①邓皓:《潜规则是一种过渡》,《经理人》,2004年第3期。
    ②王存斌:《潜规则下的行为是一种边缘行为》,《经理人》,2004年第3期。
    ③胡瑞仲:《管理潜规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④王德应,张仁华:《潜规则的管理学思考》,《财贸研究》,2005年第3期。
    ⑤胡桃子,周俊:《浅析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对策》,《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第21期。
    ①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②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蔡霞,苗佳瑛:《潜规则与显陷阱》,《北京日报》,2007-1-15(18)。
    ④李培林:《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⑤李培林:《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①王家忠:《社会潜规则的消极作用及其治理对策》,《民主》,2004年第3期。
    ②陈爱娟:《潜规则的社会学探析》,《资料通讯》,2005年第2期。
    ③朱力:《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第二种规范——失范的社会机制》,《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④参见汪新建,吕小康:《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名实分离的传统秩序观: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基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
    ⑤[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页。(2009.9重印)
    ①吴钩:《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
    ②何中华:《在扭曲中沉沦》,《当代工人》,2009年第11期。
    ③邓晓芒:《“潜规则”是什么?》,《南风窗》,2010年第1期。
    ④贾高建:《规则、“潜规则”及“反规则”》,《学习时报》,2009-07-13(3)。
    ⑤贾高建:《拒斥与冲突: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规则建构》,《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
    ①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②郑奕:《潜规则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评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吴思:《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一——当贪官的理由》,《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
    ②现在媒体普遍称吴思为“潜规则”概念之父,其实是不确切的。如果这样称呼得当,那么王友琴应该是“潜规则”概念之母了。
    ①王友琴:《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震动》,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②王友琴:《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震动》,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③王超:《在文学与哲学之间——读王友琴论鲁迅》,《读书》,1990年第4期。
    ④薛涌:《道德意识与文化批判——漫论王友琴《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震动》,《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2期。
    ①朱晓峰:《我国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变迁方式的转换与对策》,《社会科学家》,1994年03期。
    ②金一虹:《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③吴思:《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一——当贪官的理由》,《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
    ④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读史心得,第2-3页。
    ⑤如《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三——身怀利器》(《上海文学》1999年第3期)、《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四——晏氏转型》(《上海文学》1999年第7期)、《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五——皇上是个冤大头》(《上海文学》1999年第10期)、《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六——恶政是一面筛子》(《上海文学》1999年第11期)等等。
    ⑥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⑦“潜规则”概念之父:吴思采访实录.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09-12-15/1500264137.shtml.访问时间:2012-1-4。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自序,第2页。
    ②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③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240页。
    ①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②吴思.潜规则——在历史中拆解人间对局.http://www.huayilawyers.com/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0&NewsID=18.访问时间:2011-12-31。
    ③吴思.借福柯颠覆中国潜规则.http://news.ccw.com.cn/blogrsc/htm2004/20040713_11Z56.htm.访问时间:2011-12-31。
    ④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自序,第6页。
    ⑤吴思.借福柯颠覆中国潜规则.http://news.ccw.com.cn/blogrsc/htm2004/20040713_11Z56.htm.访问时间:2011-12-31。
    ①胡平:《读吴思《潜规则》与《血酬定律》》,《乡音》,2007年03期。
    ②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③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④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4页。
    ②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③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①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②陈孝平:《规则与潜规则——表象与真实的刑法》,《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③方旺贵:《制度环境与潜规则》,《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3期。
    ④李春海:《图书馆管理中的潜规则现象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⑤喻中:《制定法与习惯法之间的潜规则——可供阅读的另类秩序》,《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①于光军《:关于“潜规则”的社会学解读——读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
    ②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蔡霞:《维护党章权威清除党内潜规则》,《学习时报》,2006-10-2(5)。
    ④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⑤欧文容:《亚文化视域中的潜规则探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⑥林喆:《潜规则与白色腐败》,《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2期。
    ⑦王家忠:《社会潜规则的消极作用及治理对策》,《民主》,2004年第3期。
    ①汪新建,吕小康:《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
    ②王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潜规则”的概念界定》,《大江周刊论坛》,2010年第2期。
    ③靳连芳:《党内潜规则问题研究综述》,《学习论坛》,2007年第9期。
    ④贾高建:《拒斥与冲突: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规则建构》,《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
    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6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90页。
    ②《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3页。
    ③何恩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371页。
    ④[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页。
    ⑤[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⑥[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1页。
    ⑦转引自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①[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桥,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6页。
    ②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③汪丁丁等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④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⑤[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9页。
    ①高兆明:《“制度”概念的存在论辨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高兆明:《“制度”概念的存在论辨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⑤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①高兆明:《“制度”概念的存在论辨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参见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③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④《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90页。
    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0页。
    ①本文认为说“混合”,一般指物与物之间的掺杂,然而对于思想状态而言,其更是一种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关系,这样一种难以说清的状态,本文称之为融合形态。参见韩少功:《人情超级大国》(二),《读书》,2002年第1期。
    ②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③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吴思谈《潜规则》:道德良心也可以计算.http://book.sohu.com/20090417/n263454684.shtml.访问时间:2011-12-31。
    ②[美]科尔曼:《原则的实践》,丁海俊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①[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44,832页。
    ①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②本处所言的“异化”,并不是一种指完全对立意义上的,如马克思所言的是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而是强调发生异化,走向对立,变成异己力量的整个过程。因此,异化必然有一个程度问题,即异化度。
    ①阮青,孙强:《必须高度重视“潜规则”的研究》,《理论视野》,2011年第8期。
    ②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③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④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①胡瑞仲:《管理潜规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页。
    ②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③小说《镜花缘》中有关于“双面人”的描述,正面祥和慈善,反面却面目狰狞,前恭而后倨,时时让人惊恐。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106,
    109页。
    ②王超:《论隐形程序》,《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
    ①胡桃子,周俊:《浅析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对策》,《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②参见佚名:《官场潜规则20条》,《政府法制·半月刊》,2006年第9期(下)。
    ③吉林白山政协原副主席李铁成受贿案调查纪实.http://news.sohu.com/45/89/news206488945.shtml.访问时间:2012-2-16。
    ①钟廷遥:《职业生涯有默认的潜规则》,《创富指南》,2006年5期。
    ①苏二东:《胴体红包:娱乐圈里的“潜规则”》,《东西南北》,2004年第3期。
    ①《沈阳卫生厅抖出医疗“潜规则”》,《沈阳日报》,2010-7-23(A4)。
    ②黄杰:《赖昌星、三鹿奶粉与镀金时代——如何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潜规则》,《唯实》,2009年第10期。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4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①陈孝平:《再论规则与潜规则——人与法的辩证法》,《贵州法学》,2002年第2期。
    ②陈孝平:《再论规则与潜规则——人与法的辩证法》,《贵州法学》,2002年第2期。
    ③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纪念费孝通学术活动60周年文集》(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8页。
    ①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②尧希平:《消解官场“潜规则”》,《红旗文稿》,2010年第6期。
    ①高同英:《流行语“潜规则”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研究》,《语文学刊》,2007年第8期。
    ②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1,99,
    100页。
    ①朱卫华.“党内潜规则”:权力的异化.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5307037.html.访问时间:2011-12-30。
    ②陈南:《职场潜规则》,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①高威:《企业“潜规则”》,《经理人》,2004年第3期。
    ②蒋萌:《剖析潜规则之“原罪”》,《人民论坛》,2007年第7期。
    ③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⑤祁连芳:《党内潜规则问题研究综述》,《学习论坛》,2007年第9期。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蔡霞:《维护党章权威清除党内潜规则》,《学习时报》,2006-10-2(5)。
    ③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8页。
    ⑤何中华:《在扭曲中沉沦》,《当代工人》,2009年第11期。
    ①阮青:《价值取向的界定及相关问题》,《人民日报》,2010-12-10(7)。
    ②张军:《潜规则与明规则的法学思考》,《北京日报》,2008-5-12(18)。
    ①胡亮,罗昌瀚利用经济学博弈论的方法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潜规则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老百姓与官吏之间权利的不对等。参见胡亮,罗昌瀚:《“潜规则”的博弈模型及其扩展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们指出:组织内部各个阶层的力量对比如果失衡,也很容易引起潜规则的公然盛行,信息不对称又会加剧这种趋势。参见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①《孙子兵法势篇》。
    ②百度百科:势.http://baike.baidu.com/view/332854.htm.访问时间:2011-8-5。
    ③《汉书刑法志》。
    ④《老子》第25章。
    ⑤[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5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页。
    ②[德]格尔哈德帕普克编:《知识、自由与秩序》,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③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④何中华:《在扭曲中沉沦》,《当代工人》,2009年第11期。
    ⑤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②需要进一步强调是,目前学界对潜规则的定义,一般都采取“相对应”的做法。如潜显相对。应该说,“相对应”的做法确实为我们解读潜规则提供了便利。然而,从深层次上说,却遮蔽了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内在关联。从字面上,潜是与显相对应的。但潜规则之“潜”更是一种“隐”,是隐藏在正式规则的背后,对正式规则的背离,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对应关系。
    ③郑奕:《潜规则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评价》,《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①关于这个“现实状态”,龙宗智先生也有类似论述。他指出了法存在着两种状态,一是法的“理想状态”,二是法的“现实状态”,法的现实状态就是实际发挥效用的“潜规则”即“隐形法”。参见龙宗智:《法律实践中的“潜规则”》,正义网,2002-2-27。
    ②孙强:《需要规范与利益规制:哲学视域下的反腐倡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④[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孙强:《需要规范与利益规制:哲学视域下的反腐倡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④如郭剑鸣教授指出:从滋生的动力分析,我国地方行政潜规则具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特征。参见郭剑鸣:《地方行政行为中的潜规则:形态、风险及其整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房清侠教授也指出:个人利益是潜规则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也是运用潜规则最终实现的目标。参见房清侠:《刑法领域潜规则及消解》,《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⑤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⑥靳连芳:《党内潜规则问题研究综述》,《学习论坛》,2007年第9期。
    ⑦《史记·货殖列传》。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①[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②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1页。
    ①王浩在其硕士论文《行政潜规则之伦理反思》中,提出行政潜规则的产生一般遵循“首发——仿效——扎根——扩散——成型”的路径。本文有所借鉴,但也有所区别。参加王浩:《行政潜规则之伦理反思》,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版,第21页。
    ②[英]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①日知录:“破窗理论”.http://news.sina.com.cn/o/2004-09-14/09183658978s.shtml.访问时间:2012-1-24。
    ②[英]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①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②[英]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1页。
    ①[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②[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页。
    ③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381页。
    ④《国语·周语下》。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0页。
    ②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③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7页。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②关于“违规区间”和“屈规区间”的表述,参见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孙欢:《吴思:我对潜规则报以理解》,《西安晚报》,2010-9-27(19)。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②林天悟:《潜规则浮面了,之后呢?》,《信报财经新闻》,2011-04-26(P15)。
    ③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210-211页。
    ④《木兰诗》。
    ①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④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2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老子》第58章。
    ③喻中:《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相互关系》,《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1期。
    ①王君琦:《潜规则:社会肌体的痼瘤》,《北京日报》,2006-8-21(18)。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7-128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1页。
    ④需要进一步强调是,目前学界很多人将潜规则看作是非正式规则。其实,这是不贴切的。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握住潜规则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就无法说明潜规则与一般意义上的“非正式规则”的区别。
    ①林剑鸣:《法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②《论语子路》。
    ③《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④《孟子·离娄上》。
    ①《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②[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34页。
    ③值得注意的是,诺斯在描述“修正正规规则”时,用的是“modify”一词,这个词不但有“修饰”义项,而且还有改变、更改的含义。但它不是“change”意义上的,即完全改变,与原先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而是细小的变化,常含“缓和、降调”的意味。
    ④潘乃谷等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纪念费孝通学术活动60周年文集》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8页。
    ①张鸣:《官场潜规则泛滥的制度原因》,《人民论坛》,2010年25期。
    ②唐盈盈,陈星言:《从法律的视角看“潜规则”》,《法律适用》,2005年第5期。
    ③对于“反规则”,本文前面已经有所交代。它仅指对正式规则的反动,是相对于正式规则而言的,而不是笼统的指对一切规则而言。对于反规则,吴思先生也取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叫“横规矩”。很显然,横规矩只是反规则的一种。
    ①刘仁文:《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法制日报》,2007-4-20(3)。
    ②郑声:《透视官场潜规则》,《领导科学》,2004年第22期。
    ①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②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④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①李颖:《潜规则盛行与主导价值观地位的空洞化和边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②阮青:《价值取向的界定及相关问题》,《人民日报》,2010-12-10(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8页。
    ③李申:《易学与易图》,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9页。
    ②张立:《从潜规则谈起》,《联合晚报》(新加坡),2010-8-9(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414页。
    ②俞吾金:《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③对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地位和作用,俞吾金教授在其著作《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参见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④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①吴思认为潜规则产生的基础是基于“代理人的独特利益与‘东家’的利益有差别。”参见王君琦:《潜规则:社会肌体的痼瘤》,《北京日报》,2006-8-21(1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⑤[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①[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1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③[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5页。
    ①吴思:《血稠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页。
    ③[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页。
    ①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②唐莹莹,陈星言:《从法律的视角看“潜规则”》,《法律适用》,2005年第5期。
    ①“生存性智慧”是邓正来先生提出的一个新术语,被用来探究“中国模式”。他认为“生存性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并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高度依附于每个个体的一种“默会知识”。参见邓正来:《“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4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1页。
    ①蔡霞:《维护党章权威清除党内潜规则》,《学习时报》,2006-10-2(5)。
    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人民日报》,2010-1-20(1)。
    ①[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版,第4页。
    ①戴永夏:《做官潜规则》,《大公报》,2011-07-20(C06)。
    ②林剑鸣:《法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诗经·小雅·北山》。
    ②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④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黄友浤:《潜规则探源及对策思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3页。
    ①《商君书君臣》。
    ②《论语为政》。
    ③《汉书刑法志》。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②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①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②陈爱娟:《潜规则的社会学探析》,《资料通讯》,2005年第2期。
    ①莫岳云:《“官本位”文化积习与共产党的执政风险》,《湖湘论坛》,2009年第4期。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1页。
    ⑤[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2008重印),第
    22页。
    ⑥[美]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①林喆:《潜规则与白色腐败》,《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2期。
    ②武树臣《:“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③《论语·季氏》。
    ④武树臣:《“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①对于“政治家族”现象,冯军旗在其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中做了调查说明。可见,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地方还非常严重。参见冯军旗:《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南方周末》,2011-9-1(A09)。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页。
    ③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①学者陈爱娟也指出人情开道是国人普遍采用的潜规则交往方式。参见陈爱娟:《潜规则的社会学探析》,《资料通讯》,2005年第2期。
    ②黄光国等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
    22页。
    ③周光凡: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中信任机制的缺失[A].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C].2006。
    ④鲁品越:《“关系本位”文化环境与市场秩序——中国市场经济的文化透视》,《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①李芊蕾,秦琴:《试论中国人的“关系理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②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3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4页。
    ①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②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③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8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5页。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4页。
    ①聂高民等编:《党政分开理论探讨》,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24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③《邓小平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林喆:《潜规则与白色腐败》,《检察日报》,2007-10-23(7)。
    ①尧希平:《消解官场“潜规则”》,《红旗文稿》,2010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②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①阮青,孙强:《必须高度重视“潜规则”的研究》,《理论视野》,2011年第8期。
    ①高威:《企业“潜规则”》,《经理人》,2004年第3期。
    ②宋圭武:潜规则成因的经济学分析.http://hs.hz66.com/content.asp?Id=491.访问时间:2011-12-31。
    ③百度百科:经济人.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59.htm.访问时间:2011-12-31。
    ④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⑤《孟子公孙丑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③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⑤孙强:《需要规范与利益规制:哲学视域下的反腐倡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82页。
    ①[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③阮青:《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重——虚假价值研究和批判》,《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
    ①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②吴敏.政治体制改革:回到邓小平.http://news.qq.com/a/20070214/002631.htm.访问时间:2012-1-22。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③俞可平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郑州规划局副局长糗言“走红”组织部说管不了.http://e.chengdu.cn/html/2009-06/19/content_54483.htm.访问时间:2011-12-31。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③罗依平,冯银庚:《电子政府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学习时报》,2010-9-6(1)。
    ②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学习时报》,2010-9-6(1)。
    ③[美]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焦健:《权力错位》,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①俞可平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①温家宝总理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接受专访.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0659768.html.访问时间:2012-3-12。
    ①吴敬琏:《我们需要的市场经济规则》,《南方周末》,2003-10-02。
    ①吴敬琏:《我们需要的市场经济规则》,《南方周末》,2003-10-02。
    ②[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②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③褚松燕:《论制度的有效性——人们何以遵守规则》,《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新华时评: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9/25/content_10111882.htm.访问时间:2012-3-12。
    ②李津燕:《政府与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构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页。
    ②[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第3页。
    ①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论语·为政》。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①孙熙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中国教育报》,2011-11-23(7)。
    ①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邓小平文选(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09.9重印).
    [7][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美]科尔曼.原则的实践[M].丁海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0][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1][德]格尔哈德帕普克编.知识、自由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
    [12][美]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3][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4][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
    [1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6][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M].童根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法]克劳德·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8][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9][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0][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2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陈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4][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5][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9][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1][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2][美]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3][德]格尔哈德·帕普克主编.知识、自由与秩序[M].黄冰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4][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5][美]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6][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7][德]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方式[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38][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9][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1][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7][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8][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0][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1][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2][英]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3][法]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4][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5][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6][美]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7][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58][法]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9][美]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M].郭晓兵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60][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2008.1重印).
    [61][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08.5重印).
    [1] John Rawl(s1971).A theory of justic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2]M.Olson.(1980).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Groups.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3]North, Douglas C.(1981).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Norton.
    [4]Schotter, Andrew (1983).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North, Douglas C.(1990).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黄维智.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与显规则[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李申.易学与易图[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8]陈南.职场潜规则[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聂高民等编.党政分开理论探讨[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7.
    [10]吴钩.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1]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2]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陈科华.儒家中庸之道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0.
    [15][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6]焦健.权力错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7]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8]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0]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2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4]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5]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6]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7]汪丁丁等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9]林剑鸣.法与中国社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30]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1]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32]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3]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4]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5]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6]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7]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8]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9]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09重印).
    [40]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1]黄光国等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44]王友琴.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震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5]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6]熊必军.市场经济元规则研究:探究中国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M].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7]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8]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9]程静宇.中国传统中和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0]俞可平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1]苏东斌.人与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2]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3]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4]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5]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6]郭旭新.经济转型中的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7]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8]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9]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60]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1]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2]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经济学分析——对利他行为的一个分析角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3]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4]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65]王海传.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6]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7]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8]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9]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0]杨俊一.制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71]张璋.理性与制度——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72]宋清华.经验、理性与制度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3]李松王.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4]贺培育.制度学:走向理性与文明的必然审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5]刘秀华.转型时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6]崔新生.制度简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77]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8]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9]胡瑞仲.管理潜规则[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刘长发.制度创新:清除党内潜规则的锐利武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
    [2]蔡恩泽.解读官场潜规则[J].党政干部学刊,2005(2).
    [3]潘祥辉.论中国媒介转型中的“潜规则”及其制度根源[J].现代传播,2010(3).
    [4]李茜.破除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潜规则”[J].人力资源,2010(4).
    [5]刘丽辉.“潜规则”系列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4(10).
    [6]谭春霞.“潜规则”政治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控制[J].乐山师范学校学报,2009(2).
    [7]易开刚.“软安全”管理: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基于社会责任与“潜规则”博弈的视角[J].经济经纬,2009(2).
    [8]郑声.透视官场潜规则[J].领导科学,2004(22).
    [9]尧希平.消解官场“潜规则”[J].红旗文稿,2010(6).
    [10]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0(5).
    [11]刘文.论企业潜规则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12]王思睿.民主化:“明制度”取代“潜规则”的进程[J].社会科学论坛,2004(7).
    [13]喻中.制定法与习惯法之间的潜规则——可供阅读的另类秩序[J].现代法学,2001(5).
    [14]韩祥波.正式制度与潜规则——一些法律规避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法制与社会,2010(1)(上).
    [15]郭剑鸣.地方行政行为中的潜规则:形态、风险及其整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2).
    [16]郑娟榕.略论学术领域潜规则对学术本质的侵害[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7]蒋荫.剖析潜规则之“原罪”[J].人民论坛,2007(7)
    [18]周世亮.潜规则的透视与根治[J].唯实,2008(4).
    [19]李颖.潜规则盛行于主导价值观地位的空洞化和边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1).
    [20]崔万田,周晔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6(8).
    [21]胡桃子,周俊.浅析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21).
    [22]胡瑞仲,聂锐.浅论企业潜规则[J].武汉大学学报,2006(3).
    [23]张怀武.说说“潜规则”[J].共产党人,2007(19).
    [24]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5]王家忠.社会潜规则的消极作用及治理对策[J].民主,2004(3).
    [26]王德应,张仁华.潜规则的管理学思考[J].财贸研究,2005(3).
    [27]于光军.关于“潜规则”的社会学解读——读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J].社会科学论坛,2006(7)(上).
    [28]胡瑞仲,聂锐.管理规则转化路径及不良潜规则的规避[J].经济管理,2006(12).
    [29]胡瑞仲.管理潜规则对企业员工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30]陈晓珍.官场潜规则盛行的原因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6).
    [31]汪宛夫.官场潜规则与党的意志“中梗阻”现象[J].领导科学,2004(22).
    [32]吴钩.潜规则与正规则[J].书屋,2004(7).
    [33]郑奕.潜规则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评析[J].江淮论坛,2009(1).
    [34]刘南.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潜规则对企业管理绩效的影响价值工程,2007(11).
    [35]陈畅.关于潜规则引致正式制度失效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8(1).
    [36]陈爱娟.潜规则的社会学探析[J].资料通讯,2005(2).
    [37]汪新建,吕小康.名实分离的传统秩序观: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基质[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38]汪新建,吕小康.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2009(4).
    [39]李小曼.党内潜规则的研究述略[J].今日中国论坛,2009(11,12).
    [40]高国英.流行语“潜规则”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研究[J].语文学刊,2007(8).
    [41]邓晓芒.“潜规则”是什么[J].南风窗,2010(1).
    [42]张剑.行业潜规则的法理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7(3).
    [43]欧文容.亚文化视域下的潜规则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3).
    [44]黄友浤.潜规则探源及对策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5]赵达军.论潜规则及其治理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6]胡瑞仲,聂锐.企业显规则与潜规则[J].领导科学,2006(2).
    [47]朱进良.“潜规则”的行政文化论析[J].桂海论丛,2007(4).
    [48]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J].当代财经,2005(6).
    [49]唐莹莹,陈星言.从法律的视角看“潜规则”[J].法律适用,2005(5).
    [50]胡亮,罗昌瀚.“潜规则”的博弈模型及其扩展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51陈仲.“潜规则”的法理学分析[J].消费导刊,2009(4).
    [52]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8).
    [53]何中华.在扭曲中沉沦[J].当代工人,2009(11).
    [54]王世涛,陈士福.当前社会潜规则盛行的原因探析[J].理论导刊,2011(3).
    [55]丁慧芬.潜规则盛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J].才智,2010(35).
    [56]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8).
    [57]马贵翔.我国刑事司法程序形式化的程序正义透析——兼论隐形程序与程序隐形化的区别[J].法商研究,2002(5).
    [58]朱力.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第二种规范——失范的社会机制[J].江海学刊,2006(6).
    [59]王超.论隐形程序[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1).
    [60]王耀海,盛丰.潜规则及其法治矫正探析[J].学术界,2010(5).
    [61]谢坤.社会运行中的“潜规则”研究——种社会学的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2]蒋川,孟昀.潜规则盛行的社会根源及其解决路径分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
    [63]林炜双,高腾,孙李银,景怀斌.作为组织政治行为的潜规则: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J].公共行政评论,2010(4).
    [64]邓正来.“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5]俞吾金,王凤才.关于诠释学视阈中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对话[J].晋阳学刊,2009(5).
    [66]陈学明.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67]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68]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69]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70]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3).
    [71]褚松燕.论制度的有效性——人们何以遵守规则[J].天津社会科学,2010(4).
    [72]李津燕.政府与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构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4).
    [73]杨威,陈红.论人情交往的异化及其消解[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74]衣俊卿,孙占奎.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J].哲学研究,1994(5).
    [75]俞吾金.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2009(12).
    [76]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
    [77]李培林.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J].社会学研究,1994(1).
    [78]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J].中国社会科学,2007(6).
    [79]高兆明.“制度”概念的存在论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0]武树臣.“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J].学习与探索,1993(4).
    [81]鲁品越.“关系本位”文化环境与市场秩序——中国市场经济的文化透视[J].学术研究,2002(7).
    [82]李芊蕾,秦琴.试论中国人的“关系理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3).
    [83]罗依平,冯银庚.电子政府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
    [84]莫岳云.“官本位”文化积习与共产党的执政风险[J].湖湘论坛,2009(4).
    [85]钟廷遥.职业生涯有默认的潜规则[J].创富指南,2006(5).
    [86]苏二东.胴体红包:娱乐圈里的“潜规则”[J].东西南北,2004(3).
    [87]韩少功.人情超级大国(一)[J].读书,2001(12).
    [88]韩少功.人情超级大国(二)[J].读书,2002(1).
    [89]黄俊杰.中国办公室的22条潜规则[J].晚报文萃,2008(14).
    [90]夏娇艳.摸清职场潜规则,不做“触雷”的菜鸟[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11).
    [91]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1]毛刚,胡月萍,唐浩,唐剑.潜规则作用下的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亲和力”与“权力美学”交织中的求解[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
    [2]罗昌瀚.论“潜规则”的演化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一个博弈论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
    [3]武彬.医药购销领域“潜规则”及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
    [4]林喆.中国社会转型期廉政建设的几个问题[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5]王哲.规则建设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兼谈“潜规则”与反规则[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6]林峰.基于显规则和潜规则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7]吕小康.“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根源及其现代性转向—潜规则的一个分析框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
    [8]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1]曾艳.酒店企业的潜规则现象与深层解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
    [2]陈旭华.刑事诉讼潜规则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
    [3]郎艳丽.司法活动的潜规则及其扬弃[D].黑龙江大学,2006.
    [4]吴超峰.中国农村潜规则探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
    [5]邓江英.论司法潜规则[D].苏州大学,2008.
    [6]鲍树年.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潜规则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7]赵嘉莹.探析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潜规则[D].兰州大学2007.
    [8]潘雪江.潜规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郑奕.潜规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10]谭程中.空间的潜规则[D].重庆大学,2007.
    [11]张婉.中国地方行政潜规则问题研究[D].汕头大学,2007.
    [12]李昌伟.政府管理中的潜规则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7.
    [13]马桂香.潜规则主导下的个体私营企业主互动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8.
    [14]谢爱民.司法潜规则的法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5]段修健.乡村治理中的潜规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6]王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潜规则产生原因及遏制途径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17]张军.法治社会潜规则成因探究[D].重庆大学,2008.
    [18]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
    [19]郑磊.“裁判潜规则”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9.
    [20]邵志刚.论治理官场“潜规则”——关于廉政文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1]王灵美.医药行业潜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2]王皓.行政潜规则之伦理反思[D].中南大学,2009.
    [23]谷亚林.刑事司法潜规则研究及对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4]吕娜.潜规则的功能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5]刘雯雯.转型期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潜规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6]王志雄.论潜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10.
    [27]马俊超.论我国法院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潜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11.
    [28]李新艳.地方行政潜规则的腐败效应及其治理[D].河北经贸大学,2011.
    [29]于晔.潜规则下法的功能的异化[D].北方工业大学,2011.
    [1]罗昌瀚.非正式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D].吉林大学,2006.
    [2]吕小康.社会转型与秩序变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D].南开大学,2009.
    [1]公磊.送礼竟成社会“潜规则”[N].人民日报,2004-02-13.
    [2]陈家兴.让“买官卖官”潜规则失效[N].人民日报,2005-01-18.
    [3]白剑峰.“潜规则”是医学之耻[N].人民日报,2006-04-20.
    [4]王可.让“潜规则”置于阳光之下[N].人民日报,2006-04-25.
    [5]陈颂清.“潜规则”是“见光死”[N].人民日报,2007-05-22.
    [6]吴焰莫.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N].人民日报,2007-08-10.
    [7]仲祖文.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N].人民日报,2007-12-07.
    [8]建设文化大国,必先扫除潜规则[N].人民日报,2009-01-14.
    [9]孙怀山.高度重视“潜规则”对社会的危害[N].人民日报,2010-01-13.
    [10]何璐.“潜规则”笑话让人笑不起来[N].人民日报,2011-10-31.
    [11]王君琦.潜规则:社会肌体的痼瘤[N].北京日报,2006-08-21.
    [12]蔡霞,苗佳瑛.潜规则与显陷阱[N].北京日报,2007-01-15.
    [13]张军.潜规则与明规则的法学思考[N].北京日报,2008-05-12.
    [14]郭剑鸣.行政乱象[N].北京日报,2011-12-12.
    [15]刘仁文.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N].法制日报,2007-04-20.
    [16]鲁生.官场潜规则暴露反腐制度漏洞[N].法制日报,2008-09-02.
    [17]林喆.潜规则与白色腐败[N].检察日报,2007-10-23.
    [18]黄金桥.潜规则是转型时期滋生腐败的病原体[N].检察日报,2009-09-08.
    [19]规则与潜规则[N].经济观察报,2010-11-01.
    [20]喻中.潜规则之治的由来[N].检察日报,2011-02-17.
    [21]戴菁.培养国民的道德自觉与自信——访中央党校哲学部阮青教授[N].学习时报,2011-12-12(19).
    [22]阮青.价值取向的界定及相关问题[N].人民日报,2010-12-10(7).
    [23]孙熙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11-23(7).
    [24]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N].光明日报,2011-01-16(7).
    [25]沈阳卫生厅抖出医疗“潜规则”[N].沈阳日报,2010-7-23(A4).
    [1]吴思.潜规则——在历史中拆解人间对局
    [EB/OL].http://www.huayilawyers.com/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0&NewsID=18.
    [2]吴思谈《潜规则》:道德良心也可以计算
    [EB/OL].http://book.sohu.com/20090417/n263454684.shtml.
    [3]吴思.借福柯颠覆中国潜规则
    [EB/OL].http://news.ccw.com.cn/blogrsc/htm2004/20040713_11Z56.htm.
    [4]宋圭武.“潜规则”之我见[EB/OL].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238331_p_1.html.
    [5]资深娱记揭娱乐圈潜规则要奖、吹票房、隐婚史[EB/OL].http://ent.163.com/10/1129/05/6MKQ0VVB00032DGD.html.
    [6]娱乐圈又曝潜规则大腕演员为亲友要角色成风[EB/OL].http://www.chinanews.com/yl/ypkb/news/2009/03-20/1610056.shtml.
    [7]央视曝八大“教育潜规则”称积弊之深令人震惊[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10297128.html.
    [8]招聘潜规则:求职女研究生不超24岁?
    [EB/OL].http://edu.people.com.cn/GB/kaoyan/13848001.html.
    [9]沈阳原公安局长明码标价卖官鬻爵赃物足装满15车[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10407/3831057.shtml.
    [10]朱卫华.“党内潜规则”:权力的异化[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5307037.html.
    [11]吉林落马县委书记曝贪腐内幕:靠“端盘子”[EB/OL].http://fzzx.gansudaily.com.cn/system/2008/05/13/010680274.shtml.
    [12]邵建:“君君臣臣”是儒家责任伦理[EB/OL].http://news.163.com/10/0509/10/6682653R00014AED.html.
    [13]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与启示[EB/OL].http://www.hybb.gov.cn/Article/ShowInfo.asp?ID=544.
    [14]百度百科:经济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59.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