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宋朝制置使这一具体职官为研究主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讨论。
     第一,分清两类制置使的区别,避免将制置使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存在形式。制置使由非军职为主形式向军职为主、乃至唯一形式的转变,说明宋王朝在应对时局时职官制度的发展,制置使成为王朝应对战争形势的重要措施。
     第二,论述制置使的发展过程,讨论其制度的内涵,包括设立经过、职能权限的完善、兼职、幕府构成、任职资格等。
     第三,探讨制度的外延层面,主要是该制度与南宋国防战略的关系、制置使与相关职官的关系及对地方行政的影响、宋廷对制置使的控驭,通过这些来说明制置使制度与战时体制的联系。
     文章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主体分为五章,通过对制置使内涵的考述,以及对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的阐释,来说明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勾勒出宋代政治文化环境下文官主导的战时体制的历史轮廓。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the subject of Military Commissioner(Zhizhishi) inSung Dynasty. Based on the earlier scholars' work, the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topic on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differentiates two sorts of Zhizhishi. The Military Commissionertransformed a non-martial position to a martial position which was appointed by theCourt to cope with wars.
     Secondly, the dissertation recount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is martial position,Zhizhishi. It also expatiates some contents including the function, pluralities, assistantand qualification of Zhizhishi.
     Thirdly, to explain the wartime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someimportant questione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Military Commissioner Institu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sist of five main parts. The contents will outline the wartimesystem dominated by civilians under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circumstances in SungDynasty.
引文
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16“制置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2 参阅(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白敏中附》,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 《旧唐书》卷38《地理志》1。
    2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7《德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3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朝野杂记》)甲集卷11《官制》2,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4 (元)脱脱等:《宋史》卷262《赵上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5 (宋)王应麟:《玉海》卷132《官制·使》“唐安抚制置使”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6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参阅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1期。
    7 余蔚指出:在宋代,虽然“使”偏重“人”——官员,“司”偏重机构。但“使”与“司”往往可以互称,只是“司”的范围稍大。(《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页16注4。)所言甚是。
    1 《嘉定钱大昕全集》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3 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4 分载《文献》,1990年第4辑;《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5 载《文史哲学报》第43期(1995年12月)。
    6 载《文史》第44辑(1998年9月)。
    7 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3月版。
    8 载《文史》第47、48、49辑(1998年12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
    9 载邓广铭、漆侠:《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 载《文史》第22辑(1984年6月)。
    2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版。
    3 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月版。
    4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5 向以鲜等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
    6 类似说法参阅孙永都、孟昭星:《简明古代职官辞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5月版。
    7 载邓广铭、王云海:《宋史研究论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8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9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0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1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2 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3月版。
    3 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4 载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5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0年10月版。
    5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6 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8月版。
    7 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8 载朱瑞熙等:《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8月版。
    9 载《新史学》第17卷第2期(2006年6月)。
    1 载《九州大学东洋史学论集》1,1973年。
    2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3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 载《中华文史论丛》第85辑(2007年3月)。
    1 《宋史》卷167《职官志》7,《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16“制置使”。
    2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页453。然龚著已经注意到文武之别,提到由文臣担任的群牧制置使、茶盐制置使、陕西解盐制置使等。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5太祖开宝七年十月丁酉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4 (宋)刘宰:《漫塘集》卷18《策问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版。
    1 参阅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页224。
    2 《长编》卷124宝元二年九月壬寅条。
    3 《宋史》卷176《食货志》上4。
    4 《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丙辰条。
    5 《长编》卷301元丰二年十二月壬寅条。
    6 《长编》卷313元丰四年六月甲申条。
    7 《长编》卷260熙宁八年二月己卯条。
    1 《长编》卷251熙宁七年三月乙卯条。
    2 《长编》卷298元丰二年五月辛未条。
    3 《长编》卷422元祐四年二月己巳条。
    4 《宋史》卷183《食货志》下5。然《宋史》卷5《太宗本纪》2:淳化四年七月,复沿江务,置诸路茶盐制置使。
    5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宋史》卷167《职官志》7。
    6 《宋史》卷273《姚内斌传》。
    7 《宋史》卷181《食货志》下3。
    8 《宋史》卷167《职官志》7。
    9 《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56。
    1 《长编》卷104天圣四年二月乙亥条。
    2 《长编》卷256熙宁七年九月乙卯条。
    3 《宋史》卷63《五行志》2上。
    4 《宋史》卷104《礼志》7。
    5 《宋史》卷164《职官志》4。
    6 《宋史》卷170《职官志》10。
    7 《宋史》卷280《李重诲传》。
    8 《长编》卷250熙宁七年二月癸酉条。
    1 (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9宣和三年正月条,东京:静嘉堂丛书影宋本;(宋)李直:《皇宋十朝纲要》卷18宣和三年正月丁酉条,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又《皇宋十朝纲要》卷18宣和三年闰五月壬申条,改谭稹制置捕捉睦贼所为淮南江浙路制置使。
    2 《皇宋十朝纲要》卷18宣和二[三]年十二月庚寅条。
    3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88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己未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4 《三朝北盟会编》卷218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四日辛未条引孙觌撰公(韩世忠)墓志铭。
    5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42绍兴元年二月己卯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版。
    6 《系年要录》卷47绍兴元年九月己未条。
    7 《三朝北盟会编》卷150绍兴二年三月一日壬辰条。
    1 (宋)李纲:《梁溪集》卷59《议责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三朝北盟会编》卷77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癸丑条引封氏编年。又《系年要录》卷3建炎元年三月辛丑条,陕西宣抚使范致虚授赵宗印河东制置使。
    3 黄宽重:《南宋对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载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27辑,台北:编译馆,1997年12月版。
    4 《系年要录》卷58绍兴二年九月甲子条。
    5 《玉海》卷19《牧臣司荆·绍兴制置使 大使》。
    1 吕颐浩此时也拥有镇南军节度使的武阶(从二品)。
    2 《玉海》卷132《官制·使》“景德安抚使 咸平经略使”。
    3 (宋)程俱:《北山集》卷36《四月二十二日车驾经由秀州对札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1《都督宣抚等使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史》卷32《高宗本纪》9,卷370《王友直传》。
    6 (宋)汪应辰:《文定集》卷8《新除敷文阁直学士依前成都潼川府夔州利州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晁公武辞免恩命不允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4《王炎除枢密使御笔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宋)陈傅良:《止斋集》卷17《端明殿学士赵彦逾改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44《皇宋宁宗皇帝 嘉定十二年》,《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重印。
    2 (宋)周应合等:《景定建康志》卷25《官守志二·制置司》,《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
    3 (宋)罗溶等:《宝庆四明志》卷1《郡志一·叙郡上》“沿革论”,《宋元方志丛刊》本。
    4 《系年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壬寅条。
    1 《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16“制置使”。然《宋会要辑稿·职官》41之116:庆元五年十月,右正言程松言,“安抚制置使肇于景德“,不知其所据为何。
    2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制度》中,载《文史》第48辑,页64。
    3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制度》中,载《文史》第48辑,页65、66。
    1 《宋史》卷452《忠义·翟兴传》:以翟兴代翟进为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兼京西北路招讨使,《系年要录》卷19建炎三年正月庚辰条:诏以兴为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兼京西北路招讨使;又《三朝北盟会编》卷120建炎三年正月条:翟进战死,翟兴为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兼西京南北路招捉使。
    2 此据(宋)熊克:《中兴小纪》卷19绍兴五年十二月己亥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系年要录》卷96绍兴五年十二月己亥条云“迁招讨使”。
    3 《宋史》卷28《高宗本纪》5。
    4 (元)佚名:《宋史全文》卷33嘉熙四年闰十二月乙亥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点校本。
    5 《景定建康志》卷25《官守志二·诸司寓治》“屯田使 营田使”。
    1 《宋史》卷445《文苑·叶梦得传》。
    2 《宋史》卷412《孟珙传》。
    3 《宋史》卷417《赵葵传》。
    4 《景定建康志》卷26《官守志三·提举茶盐所》。
    5 (元)袁桷等:《延祐四明志》卷14《学校考下·慈湖书院》,《宋元方志丛刊》本。
    6 (宋)岳珂:《鄂国金佗续编》卷6丝纶传信录卷五《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荆襄潭州制置使依前神武后军统制省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校注本。
    1 (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3嘉定五年三月庚戌条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1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徐济叔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2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95上《江东抚干通直郎致仕汪公(仪凤)墓志铭 方回》,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点校本。
    3 《宋史》卷449《忠义·高稼传》。
    4 (宋)张枝:《南轩集》卷39《夔州路提点刑狱张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新安文献志》卷83《工部侍郎程公(元岳)传程子敬》。
    6 (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5《陆秀夫特授淮东提刑兼淮东制置使司参议官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宋)曹彦约:《昌谷集》卷19《故利州路提点刑狱陈君(元勲)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宋史》卷41《理宗本纪》1,然卷417《赵葵传兄范附》:赵范为淮东安抚使兼江淮制置司参谋官。
    9 《宋史》卷44《理宗本纪》4。
    10 (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9《右朝请大夫知虔州赠通议大夫李公墓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18《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行简)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12 (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304《学诗初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新安文献志》卷95上《江东抚干通直郎致仕汪公(仪凤)墓志铭 方回》。
    14 《水心先生文集》卷14《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傅)墓志铭》。
    15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7《回宣谕团结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 《宋史》卷42《理宗本纪》2。
    17 《宋史》卷450《忠义·陈炤传》。
    18 《宋史》卷420《沈炎传》。
    19 《宋史》卷402《安丙传》。
    1 《宋史》卷419《陈贵谊传》。
    2 《宋史》卷420《李曾伯传》。
    3 (元)吴莱:《渊颖集》卷7《张定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史》卷376《陈渊传》。
    5 《文定集》卷22《沙县罗宗约墓志铭》。
    6 《文忠集》卷66《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宋史》卷388《李焘传》。
    7 (宋)楼钥:《攻媿集》卷105《朝请大夫史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8 (明)宋濂等:《元史》卷160《王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元)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卷12《内翰王文忠公(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宋史》卷449《忠义·高稼传》。
    10 《宋史》卷416《汪立信传》。
    11 这一惯例似与安抚使同,参阅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页677。
    12 《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二月己丑条。
    13 《宋史》卷412《杜杲传子庶附》。
    14 (宋)李曾伯:《可斋杂稿》卷3《谢男杓除耤田令兼制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宋史》卷392《赵汝愚传子崇宪附》。
    1 《宋史》卷416《汪立信传》。
    2 《景定建康志》卷23《沿江制置司诸军寨》。
    3 (宋)许应龙:《东涧集》卷6《彭大雅出疆筹略多合事宜补从事郎淮西准备差遣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东涧集》卷6《陈一荐除司农寺丞兼荆湖制置司参议官制》。
    5 《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略上·程继孙(述祖)》。
    6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8。
    7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壬寅条。
    8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3。
    1 针对“重文轻武”一语引起的误解,陈峰改用“崇文抑武”一语,本文亦从其说。参阅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第六章,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
    2 《东涧集》卷6《陈一荐除司农寺丞兼荆湖制置司参议官制》。
    3 (宋)常棠:《海盐澉水志》卷7《碑记门·澉浦镇题名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俞德邻:《佩韦斋集》卷18《辑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史》卷477《叛臣·李全传》下。
    6 《宋史全文》卷32端平元年三月丁未条。
    7 《攻媿集》卷58《沿海制置司参议厅壁记》。
    8 (宋)洪适:《盘洲文集》卷47《缴莫汲计议官札子》,《四部丛刊初编》本。
    1 (宋)吴泳:《鹤林集》卷21《缴阁门宣赞舍人许堪充荆湖制司参议官兼知枣阳军录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3。
    3 《宋史》卷194《兵志》8。
    4 《宋史》卷414《史嵩之传》。
    5 《宋史》卷451《忠义·陆秀夫传》。
    6 《南轩集》卷41《宇文史君(师献)墓表》。
    7 《宋史》卷407《张虚传》。
    8 《诚斋集》卷130《临贺太守简公(世杰)墓志铭》。
    1 《可斋杂稿》卷16《乞给假寻医奏》。
    2 《攻媿集》卷58《沿海制置司参议厅壁记》。
    3 《文定集》卷4《御札再问蜀中旱歉》。
    4 (宋)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5《叙复朝散郎沿江制置使司参议官谢献子权知安庆府兼淮西提刑兼提举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四明文献集》卷5《陆秀夫特授淮东提刑兼淮东制置使司参议官诰》。
    6 《宋史》卷451《忠义·赵良淳传徐道隆附》。
    7 (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9《学校志·建书院》,《宋元方志丛刊》本。
    8 《可斋杂稿》卷18《出师经理襄樊奏》。
    9 《景定建康志》卷23、24、30、31。
    1 《朝野杂记》乙集卷13《官制一·十都统制》。
    2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页183。
    3 李天鸣:《宋元战史》一,页284、285。
    4 《可斋杂稿》卷18《出师经理襄樊奏》。
    5 《宋史》卷449《忠义·曹友闻传》。
    6 《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叙水》“渠堰碶闸”。
    7 《漫塘集》卷21《鄂州建衙教场勤武堂记》。
    8 《宋史》卷195《兵志》9。
    9 (宋)綦崇礼:《北海集》卷2《奉议郎江浙制置随军转运副使朱异等转官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壬寅条。
    11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丙戌条。
    12 《三朝北盟会编》卷246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癸卯条。
    13 《系年要录》卷195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癸卯条。
    1 《中兴小纪》卷20绍兴六年十月癸丑条。
    1 《宋史》卷16《神宗本纪》3。
    2 《长编》卷402哲宗元祐二年六月甲申条。
    3 陈振:《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页1681。
    1 《皇宋十朝纲要》卷19靖康元年正月丁亥条。
    2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30靖康元年二月条小注。
    3 《三朝北盟会编》卷75靖康二年正月十六日丙午条。
    4 《宋史》卷447《忠义·徐徽言传》。
    1 《系年要录》卷7建炎元年七月己酉条。
    2 《系年要录》卷15建炎二年五月戊戌条。
    3 《系年要录》卷15建炎二年五月甲午条。
    4 《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庚戌条。
    5 《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癸丑条。
    6 《系年要录》卷23建炎三年五月辛巳条。
    7 《系年要录》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戊寅条。
    1 《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十二月戊寅条。
    2 《系年要录》卷24建炎三年六月乙卯条。
    3 《系年要录》卷26建炎三年八月乙亥条。
    4 黄宽重:《南宋对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载《宋史研究集》第27辑,页236。
    5 《系年要录》卷56绍兴二年七月甲申条。
    6 《攻媿集》卷58《沿海制置司参议厅壁记》。
    1 《宋史》卷365《岳飞传》。
    2 《系年要录》卷87绍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1 《宋史》卷366《刘锜传》。
    2 《宋史》卷383《虞允文传》。
    3 《系年要录》卷194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辛未条。
    4 《宋史全文》卷24上隆兴二年六月己巳条。
    5 《宋史》卷434《儒林·叶适传》。
    1 《宋史》卷474《奸臣·韩侂胄传》。
    2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嘉定四年十月甲辰条小注。
    3 《宋史》卷403《孟宗政传》。
    4 《宋史》卷476《叛臣·李全传》上。
    5 《宋史》卷401《刘爚传》。
    6 《宋史》卷408《汪纲传》。
    7 《宋史》卷417《赵葵传兄范附》。
    1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页185-187。
    2 《平斋文集》卷17《敷文阁直学士知潭州余嵘除华文阁学士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制》。
    3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页183。
    4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页331—334。
    1 《宋史》卷405《李宗勉传》。
    2 《宋史》卷416《王万传》。
    3 《宋史》卷406《崔与之传》。
    4 《宋史》卷416《王万传》。
    5 《宋史》卷411《牟子才传》。
    6 《宋史全文》卷32端平三年六月癸巳条。
    7 《宋史》卷42《理宗本纪》2。
    1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页186。
    2 《宋史全文》卷33嘉熙二年正月己未条。
    3 《宋史》卷416《王万传》。
    4 《宋史全文》卷33嘉熙三年十二月戊申条。
    5 (宋)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2宝祐六年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补印。
    6 《宋史》卷412《孟珙传》。
    7 《平斋文集》卷17《权工部尚书沿江制置副使知黄州兼淮西制置使赵范除两淮制置大使节制巡边军马兼沿江制置副使制》。
    8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四年十二月甲戌条。
    9 《宋史》卷416《王万传》。
    10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页186。
    1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制度》中,载《文史》第48辑,页65。
    2 《宋季三朝政要》卷4咸淳七年条。
    3 《宋史》卷46《度宗本纪》。
    4 《宋史》卷416《汪立信传》.
    5 《宋季三朝政要》卷4成淳十年条。
    6 《宋季三朝政要》卷5德祐元年条。
    12 “制置使为中心的指挥体系”借用方震华:《晚宋边防研究》第二章第二节。
    1 (汉)刘安等:《淮南子》卷15《兵略训》,《四部丛刊初编》本。
    2 《宋史》卷194《兵志》8。
    3 《宋史》卷192《兵志》6。
    4 《系年要录》卷48绍兴元年十月甲申条。
    5 《宋史》卷39《宁宗本纪》3。
    6 《宋史》卷39《宁宗本纪》3。
    7 《宋史》卷39《宁宗本纪》3。
    8 此据《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然《宋史》卷398《丘崈传》作“雄淮军”。
    1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嘉定元年三月丁酉条小注。
    2 《系年要录》卷195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丙辰条。
    3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嘉定二年十月丁亥条小注。
    4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6嘉定十三年四月庚申条小注。
    5 《宋史全文》卷32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条。
    6 《宋季三朝政要》卷2淳祐四年条。
    7 《宋史》卷46《度宗本纪》。
    8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嘉定二年十月丁亥条小注。
    9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4嘉定八年八月己酉条。
    10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5嘉定九年四月戊戌条。
    11 《宋史》卷421《姚希得传》。
    1 《宋史》卷41《理宗本纪》1。
    2 《宋史》卷46《度宗本纪》。
    3 《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八月丁亥条。
    4 《宋史》卷22《徽宗本纪》4,《宋史》卷468《宦者·童贯传方腊附》。
    5 《宋史》卷369《王渊传》。
    6 《宋史》卷378《胡舜陟传》。
    7 《宋史》卷369《王渊传》。
    8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页545。
    9 《系年要录》卷42绍兴元年二月己卯条。
    1 《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丁卯条。
    2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丙戌条。
    3 《宋史全文》卷35宝祐三年八月戊子条。
    4 《宋史》卷414《叶梦鼎传》。
    5 《宋史》卷369《张俊传》。
    6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丙申条。
    7 《宋史》卷367《杨存中传》。
    1 《系年要录》卷44绍兴元年五月庚申条。
    2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戊子条。
    3 《宋史》卷460《列女·刘仝子妻传毛惜惜附》。
    4 《宋史》卷476《叛臣·李全传》上。
    5 《宋史》卷477《叛臣·李全传》下。
    6 《宋史》卷415《袁韶传》。
    7 《宋史全文》卷31绍定三年十二月乙丑条。
    1 《宋史》卷496《蛮夷·黎州诸蛮列传》。
    2 《宋史》卷35《孝宗本纪》3。
    1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9开禧二年正月条小注。
    2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嘉泰三年十月戊申条小注。
    3 《水心先生文集》卷26《故昭庆军承宣使知大宗正事赠开府仪同三司崇国赵公行状》。
    4 《宋史》卷496《蛮夷·黎州诸蛮列传》。
    5 《宋史》卷386《范成大传》。
    6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3嘉定六年十一月癸未条小注。
    7 《宋史》卷44《理宗本纪》4。
    8 《宋史》卷394《林栗传》。
    9 《宋史》卷496《蛮夷·黎州诸蛮列传》。
    1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4嘉定七年四月癸丑条小注。
    2 《宋史》卷496《蛮夷·黎州诸蛮列传》。
    3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嘉泰三年正月戊子条小注。
    4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4嘉定七年十一月丙戌条小注。
    5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嘉泰三年正月戊子条小注。
    1 (春秋)管仲:《管子》卷10《参患》,《四部丛刊初编》本。
    2 《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二月丙申条。
    3 《宋史》卷380《萧振传》。
    4 《宋史》卷416《马光祖传》。
    5 《宋史》卷175《食货志》上3。
    6 (春秋)孙武:《孙子》集注卷2《作战篇》,《四部丛刊初编》本。
    7 《宋史》卷370《胡世将传》。
    8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一月壬午条。
    9 《系年要录》卷121绍兴八年七月癸丑条。
    1 《宋史》卷190《兵志》4。
    2 《宋史》卷44《理宗本纪》4。
    3 《宋史》卷35《孝宗本纪》3。
    4 《宋史》卷198《兵志》12。
    5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壬子条。
    6 《宋史》卷194《兵志》8。
    7 《宋史全文》卷33淳祐二年六月戊寅条。
    8 《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己丑条。
    1 《宋史全文》卷24上隆兴元年五月己酉条。
    2 《宋史》卷181《食货志》下3。
    3 《宋史》卷180《食货志》下2。
    4 《宋史》卷181《食货志》下3。
    5 《宋史》卷395《李大性传》。
    1 《宋史》卷387《汪应辰传》。
    2 《宋史》卷174《食货志》上2。
    3 《宋史》卷185《食货志》下7。
    4 (宋)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4淳熙三年十一月戊申条,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5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嘉定三年六月己卯条。
    6 《宋史》卷397《刘甲传》。
    1 《宋史》卷387《汪应辰传》。
    2 《宋史》卷41《理宗本纪》1。
    3 《宋史全文》卷32绍定六年十二月丁酉条。
    4 《系年要录》卷107绍兴六年十二月丁未条。
    5 《宋史全文》卷32端平元年八月癸酉条。
    1 《宋史》卷41《理宗本纪》1。
    2 《宋史》卷377《李璆传》。
    3 《宋史全文》卷33嘉熙四年二月戊申条。
    4 《宋史》卷377《李璆传》。
    5 《宋史》卷414《叶梦鼎传》.
    6 《宋史》卷416《马光祖传》。
    7 《宋史》卷393《黄度传》。
    8 《宋史》卷395《李大性传》。
    9 《宋史全文》卷33淳祐三年九月癸未条。
    10 《宋史》卷418《吴潜传》。
    11 《宋史》卷421《姚希得传》。
    12 《宋史》卷394《京镗传》。
    13 《宋史》卷397《刘甲传》。
    1 《宋史》卷391《留正传》。
    2 《系年要录》卷198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壬辰条。
    3 《宋史全文》卷34淳祐九年正月辛酉条。
    4 《宋史全文》卷34淳祐十一年十二月己卯条。
    5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1 《宋史》卷194《兵志》8。
    2 《系年要录》卷108绍兴七年正月乙酉条。
    3 《宋史全文》卷32绍定四年十一月乙酉条。
    4 《宋史》卷449《忠义·陈寅传》。
    5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6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1 《系年要录》卷198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壬辰条。
    2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3 《宋史全文》卷35宝祐五年二月庚申条。
    4 《宋史》卷42《理宗本纪》2。
    5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6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7 《宋史》卷45《理宗本纪》5。
    1 《宋史》卷414《马廷鸾传》。
    2 《系年要录》卷78绍兴四年七月庚申条。
    3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嘉定三年九月丙戌小注。
    4 《宋季三朝政要》卷1端平二年五月条。
    5 《宋史》卷416《马光祖传》。
    1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3。
    2 《宋史》卷412《孟珙传》.
    3 《宋史》卷451《忠义·赵良淳传徐道隆附》。
    1 《系年要录》卷101绍兴六年五月戊辰条.
    2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辛丑条.
    3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4淳熙二年九月庚子条。
    4 《宋史》卷46《度宗本纪》。
    5 《系年要录》卷35建炎四年七月己未条.
    6 《系年要录》卷83绍兴四年十二月己卯、庚辰条。
    7 《宋史全文》卷36景定三年十月丙子条.
    8 《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
    1 《宋史》卷193《兵志》7。
    2 《系年要录》卷136绍兴十年六月丙午条。
    3 《宋史》卷41《理宗本纪》1。
    4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四年十一月丙申条。
    5 《宋史》卷44《理宗本纪》4.
    6 《系年要录》卷98绍兴元年二月癸卯条。
    7 《系年要录》卷103绍兴六年七月壬申条。
    8 《四明文献集》卷5《陆秀夫特授淮东提刑兼淮东制置使司参议官诰》。
    9 《系年要录》卷54绍兴二年五月丁亥条.
    10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8嘉泰三年八月戊申条小注。
    1 《系年要录》卷177绍兴二十七年五月乙亥条。
    2 《系年要录》卷100绍兴六年四月己酉条。
    3 《系年要录》卷107绍兴六年十二月戊申条.
    4 《系年要录》卷168绍兴二十五年四月戊子条。
    5 《宋史》卷157《选举志》3。
    6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嘉泰元年二月己亥条小注,《宋史》卷156《选举志》2。
    7 《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七月乙酉条。
    8 《宋史》卷156《选举志》2.
    9 《系年要录》卷102绍兴六年六月甲子条。
    1 《宋史》卷156《选举志》2。
    2 《宝庆四明志》卷1《郡志一》小注.
    3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3《制置杜大卿墓志铭》。
    4 《宋季三朝政要》卷1端平三年条,(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卷4《公安南阳二书院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斋续稿》前卷5《公安竹林书院记》。
    5 《系年要录》卷78绍兴四年七月辛未条。
    6 《系年要录》卷86绍兴五年闰二月戊辰条.
    7 《系年要录》卷154绍兴十五年十一月丁巳条。
    8 《系年要录》卷184绍兴三十年二月甲子条。
    9 《宋史》卷32《高宗本纪》9。
    1 (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6《赐四川制置使沈介诫谕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絮斋集》卷4《论蜀札子二》。
    3 (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88《知黎州兼管内安抚高公崇行状》,《四部丛刊初编》本。
    4 《宋史》卷449《忠义·高稼传》.
    5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
    1 《系年要录》卷79绍兴四年八月癸卯条.
    2 “京湖制置”应如是指,然史料中亦不乏“荆湖制置”者,两者当有区别,如《宋史》卷416《吴渊传》:改知太平兼提领江淮茶盐所,转荆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大使兼京湖屯田大使,带行京湖安抚制置大使.本文多数书以“京湖”,泛指该制置使战区。
    3 《玉海》卷19《牧臣司荆·(?)州》“安抚使九郡 湖南”。
    4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四年十二月甲戌条。
    1 《宋史全文》卷24上隆兴元年七月庚寅条。
    2 《诚斋集》卷120《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
    3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3《赐左朝散大夫试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乞除宫祠不允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盘洲文集》卷13《赐户部尚书韩仲通辞免荆襄制置使不允诏》。
    1 《鹤林集》卷19“贴黄”.
    2 (宋)袁甫:《蒙斋集》卷6《奏备边四事札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处可知,“荆湖”未包括湖南.
    3 《可斋杂稿》卷16《三辞免奏》。
    1 《可斋杂稿》卷18《出师经理襄樊奏》.
    2 《可斋杂稿》卷19《奏以鄂州分司并归节制》。
    3 《可斋杂稿》卷17《帅广条陈五事奏》。
    1 《可斋续稿》后卷5《回宣谕令勇于戒途奏》.
    2 《可斋续稿》后卷5《条具广南备御事宜奏》。
    1 《中兴小纪》卷6建炎三年四月丁酉条。
    2 《玉海》卷132《官制·使》“景德安抚使、咸平经略使”。
    3 《澹庵文集》卷2《上孝宗封事》.
    4 《梁溪集》卷112《郁林与吴元中别幅五月七日》。
    5 《宋史》卷401《刘爚传》。
    6 《宋史全文》卷33淳祐四年五月戊午条。
    7 《四明文献集》卷2《赐淮西制置大使夏贵奖谕诏》。
    8 (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33《征伐》虞允文“请改修马船广立木栅以图战胜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1 《宋史》卷408《汪纲传》。
    2 《宋史》卷416《王万传》.
    1 《可斋杂稿》卷15《乞免兼淮西制帅状》、《再乞免兼状》.
    2 《宋史》卷477《叛臣·李全传》下。
    1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45《乙酉与胡伯圜待制》、《乙酉答真侍郎》。
    1 (宋)张守:《毗陵集》卷5《又应诏论防秋利害札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宋史》卷434《儒林·叶适传》。
    3 《景定建康志》卷38《武卫志一》.
    4 (宋)杜范:《清献集》卷7《上边面事宜》,《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至正金陵新志》卷10《兵防志》“尺籍”、“战舰”。
    2 本文重在阐释制置使制度与淮防、江防策略的关系,至于淮防与江防孰重孰轻的争议,可参阅黄宽重:《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理宗时代的和战、边防与流民》第三章,台北: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五十,1978年2月版。
    3 《平斋文集》卷17《权工部尚书沿江制置副使知黄州兼淮西制置使赵范除两淮制置大使节制巡边军马兼沿江制置副使制》。
    4 《系年要录》卷54绍兴二年五月丁亥条.又《宋史》卷27《高宗本纪》4:绍兴二年五月,仇悆为沿海制置使,六月兼制置福建路。
    5 《系年要录》卷56绍兴二年七月甲申条.
    6 《系年要录》卷61绍兴二年十二月丙申条。
    1 《系年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庚辰条。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0。
    3 《宋史》卷368《王彦传》,《三朝北盟会编》卷169绍兴六年八月条。
    4 《系年要录》卷140绍兴十一年六月癸未条:知明州兼浙东沿海制置使仇悆与知平江府兼浙西沿海制置使梁汝嘉两易。
    5 福建路在北宋时也有过制置使之设。《长编》卷452元祐五年十二月乙未条,刘挚叙高丽本末云:“熙宁初,罗拯将漕福建,因贾舶寄意招来之。于是时,神宗有鞭挞戎狄之志,喜其说,即以拯为制置副使,经理其事”,然此处制置副使之详情不得而知。
    6 即便如此,本文仍然认为沿海制置使战区应囊括浙西、浙东、福建三路,而淮东实际上己不被提及。又,以明州(庆元府)守臣兼任,则浙东自当属沿海战区;若以“浙西沿海”,则福建却被略去,故绍兴中叶后“浙西沿海”亦不多见,就绍兴中期前的情况来看,简称“沿海”反而有包括以上三路的意思.
    7 《系年要录》卷24建炎三年六月乙卵条。
    8 《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十二月戊寅条.
    1 《毗陵集》卷1《赐浙东制置使张俊诏》、《赐两浙制置使韩世忠诏》.
    2 《宋史》卷244《宗室·秦王德芳传秀王子偁附》.
    3 《朝野杂记》甲集卷18《兵马·平江许浦水军》.
    4 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页101。
    1 《系年要录》卷57绍兴二年八月辛丑条。
    2 (宋)赵鼎:《忠正德文集》卷1《乞下湖北帅司堤备贼马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鹤林集》卷15《建绍诸臣议秋防》。
    1 《水心先生文集》卷5《奏议·终论六》、《奏议·终论七》.然《历代名臣奏议》卷96《经国》引叶适言:盖今之所谓分画者,以一当一而以一取其一,适得半焉,以蜀当秦亦以取秦,以荆襄当韩魏,以淮当梁汴而未取梁汴也,又以沿海制置司不当齐而志取齐焉。
    2 《蒙斋集》卷10《上制帅书》。
    3 《宋史》卷412《孟珙传》.
    4 《新安文献志》卷82《宋故通议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休宁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宣奉大夫朱公(晞颜)行状 谈钥》.
    1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3《奏札二》。
    2 《宋史》卷43《理宗本纪》3。
    3 《三朝北盟会编》卷232绍兴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戊戌条。
    4 《宋史全文》卷33嘉熙三年六月丙寅条。
    5 《可斋续稿》后卷3《回乞休致奏》。
    1 《历代名臣奏议》卷241《任将》牟子才“论李曾伯等疏”。
    2 《宋史》卷405《李宗勉传》。
    1 《宋史》卷416《王万传》。
    2 《宋史》卷421《李庭芝传》。
    3 《宋季三朝政要》卷4咸淳十年条。
    4 《宋史》卷46《度宗本纪》。
    5 《宋季三朝政要》卷5德祐元年条.
    6 《系年要录》卷87绍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7 《宋史》卷477《叛臣·李全传》下.
    8 《可斋杂稿》卷18《回奏经理事宜》。
    1 《可斋续稿》后卷5《回宣谕兼节制奏》。
    2 《可斋续稿》后卷7《奏边报及乞兵》。
    3 《可斋续稿》后卷8《回奏十二月十一日宣谕》。
    4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四年九月己亥条。
    5 《系年要录》卷87绍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6 《宋会要辑稿·食货》7之18。
    1 《系年要录》卷172绍兴二十六年三月己巳条,又《中兴小纪》卷37绍兴二十六年三月己巳条:“执政奏京西、淮南闲田,乞许人请佃。其租课沿边免十年,次边免五年.又四川地狭人稠,欲令制置司散牓诸路,募人往京西垦田。上皆可之。”
    2 《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57。
    3 《宋史全文》卷36景定二年四月丙申条。
    4 《历代名臣奏议》卷91《经国》喻汝砺“裕蜀策”。
    5 关于夔路策应司之设,参阅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页181注④.
    6 (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
    1 余蔚:《论南宋宣抚使、制置使制度》,载《中华文史论丛》第85辑。
    2 《宋史全文》卷35宝祐二年六月甲寅条、闰六月壬午条。
    3 《系年要录》卷23建炎三年五月丁未条。
    4 《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戊辰条.
    5 《系年要录》卷41绍兴元年正月戊申条。
    6 《系年要录》卷53绍兴二年四月甲申条。
    1 《三朝北盟会编》卷137建炎四年四月壬申条.
    2 《宋史》卷366《刘锜传》.
    3 《系年要录》卷191绍兴三十一年七月丙戌条.
    4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制度》中,载《文史》第48辑,页65。
    5 《玉海》卷202《戒饬江淮京湖四川制置使诏 高瞻叔》。
    1 《宋史》卷411《牟子才传》。
    2 《宋季三朝政要》卷3景定元年条。
    3 (清)王夫之:《宋论》卷14《理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点校本。
    1 梁天锡:《南宋之督府制度》,载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10辑,台北:编译馆,1978年3月版,页229。
    2 《忠正德文集》卷2《条具宣抚处置使司画一利便状》。
    3 《系年要录》卷91绍兴五年七月丙子条。
    4 《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一月丙戌条。
    5 《宋会要辑稿·食货》2之17。
    6 《景定建康志》卷25《官守志二·制置司》。
    1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2靖康元年正月丁亥条。
    2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6靖康元年九月甲子条。
    3 《系年要录》卷28建炎三年九月己巳条。
    4 《系年要录》卷48绍兴元年十月庚午条。
    5 《系年要录》卷53绍兴二年闰四月壬子条。
    6 《系年要录》卷49绍兴元年十一月己酉条。
    7 《系年要录》卷50绍兴元年十二月乙亥条。
    1 《文忠集》卷64《张忠定公(焘)神道碑》。
    2 《玉海》卷132《官制·使》“绍兴制置使 大使”。
    3 《宋史》卷369《张俊传》,《系年要录》卷32建炎四年四月己亥条。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5。
    5 《文忠集》卷61《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6 《宋史全文》卷33嘉熙元年二月丁酉条.
    1 《宋会要辑稿·兵》18之21、22。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8。又《宋史》卷28《高宗本纪》5:绍兴五年十月,“以席益为四川制置大使,位宣抚副使上,州军兵马并隶大使司,边防重事仍令宣抚司处置”;又《系年要录》卷94绍兴五年十月乙卯条:“诏以益前执政,序位在宣抚副使之上,逐州兵马并隶大使司,如边防紧切大事,即命宣抚司处置,其调发隶都督府”.
    3 《系年要录》卷100绍兴六年四月己酉条.
    4 《系年要录》卷191绍兴三十一年七月癸巳条。
    1 《宋史》卷32《高宗本纪》9。
    2 《宋史》卷387《汪应辰传》。
    3 《宋史》卷33《孝宗本纪》1。又《文定集》卷6《应诏荐将帅辞免权宣抚札子》:“一臣恭奉圣训,万一吴璘果不起,令制置司径作得旨,一面收取印章权行主管职事”。
    4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0开禧三年十二月丁卯条小注。
    5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嘉定二年八月乙丑条小注。
    6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页68。
    7 《宋史》卷167《职官志》7.
    8 《中兴小纪》卷9建炎四年十二月乙未条。
    9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1《官制二·招讨使》.
    10 《系年要录》卷96绍兴五年十二月己亥条.
    11 《梁溪集》卷85《乞差兵将讨捕虔吉盗贼及存留李山弹压奏状》。
    1 黄宽重:《南宋对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载《宋史研究集》第27辑,页257。
    2 《中兴小纪》卷16绍兴四年七月条。
    3 (宋)胡寅:《斐然集》卷26《左朝请大夫王公(震)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可斋续稿》后卷5《回宣谕除刘雄飞三郡镇抚奏》。
    5 参阅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第二章第一节。
    6 《宋会要辑稿·职官》41之44。
    1 《宋史》卷174《食货志》上2。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1。又《系年要录》卷159绍兴十九年四月癸丑条:“诏四川制置司官属将吏请给,令总领所岁拨钱万缗”。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4。
    4 《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40。
    5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4。
    6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4。
    7 《宋史全文》卷33淳祐三年九月丁未条。
    8 《宋史》卷181《食货志》下3。
    9 《系年要录》卷188绍兴三十一年二月戊申条。
    10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70。
    1 《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8、27.
    2 《系年要录》卷191绍兴三十一年七月癸巳条。《宋史》卷32《高宗本纪》9:绍兴三十一年七月,诏:“四川财赋,自当专任总领所.如遇警急调发不及申奏,则令宣、制司随宜措置,先举后闻。”
    3 《系年要录》卷193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丙辰条。
    4 《宋会要辑稿·食货》62之65。
    5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2绍熙三年七月条小注。
    6 《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47。
    7 《宋会要辑稿·食货》57之20,59之33。
    1 《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5。
    2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94。
    3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5庆元三年九月壬寅条小注。
    4 《系年要录》卷166绍兴二十四年六月癸卯条。
    5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54,10之18。
    6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60.
    7 《宋史》卷181《食货志》下3。
    8 《宋史》卷403《赵方传》。
    9 《景定建康志》卷26《官守志三·总领所》.
    1 《宋史》卷380《萧振传》。
    2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嘉定三年六月己卯条小注。
    3 《宋史》卷409《高定子传》。
    4 《昌谷集》卷10《改知成都拟上殿札子》。
    5 (宋)姚勉:《雪坡集》卷7《癸丑廷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漫塘集》卷21《鄂州建衙教场勤武堂记》。
    7 (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卷2《胡主簿长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1 《鹤林集》卷15《绍兴淳熙预储蜀帅》。
    2 《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八年九月庚辰条。
    3 《宋会要辑稿·食货》31之25、31.
    4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嘉泰三年八月戊申条小注。
    5 《历代名臣奏议》卷339《御边》李鸣复“论一时权宜之计疏”。
    1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44《重建四川总领所记》。
    2 《系年要录》卷190绍兴三十一年六月辛未条。
    3 如宁宗时期发生的四川钱引风波,牵涉宣、制、总、茶马等各方,参阅《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嘉定三年三月条.
    4 《宋史》卷194《兵志》8.
    1 《系年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丙寅条。
    2 《系年要录》卷11建炎元年十二月戊辰条。
    3 《系年要录》卷70绍兴三年十一月己未条。
    4 《三朝北盟会编》卷159绍兴四年五月五日甲寅条。
    5 《宋会要辑稿·职官》41之106.
    6 《系年要录》卷86绍兴五年闰二月辛亥条。
    7 《历代名臣奏议》卷47《治道》胡安国“时政论”。
    8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60《跋黄侍郎(畴若)送虞永康(刚简)赴召诗》。
    9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82《故太府寺丞兼知兴元府利州路安抚郭公(正孙)墓志铭》。
    1 《新安文献志》卷95上《江东抚干通直郎致仕汪公(仪凤)墓志铭 方回》。
    2 《至正金陵新志》卷13上之中《人物志二·节义列传》。
    3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20《乙未秋七月特班奏事》。
    4 《宋史》卷416《向士璧传》.
    5 《可斋续稿》后卷4《辞免兼广南制置大使奏》。
    6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1.
    7 《系年要录》卷132绍兴九年十月癸丑条。
    8 《宋史》卷397《刘甲传》。
    9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0淳熙十年六月己酉条。
    1 《历代名臣奏议》卷100《经国》吴昌裔“论蜀变四事状”。
    2 《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四月庚辰条。
    3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壬寅条。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1。
    5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丙戌条。
    6 《系年要录》卷196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甲午条。
    7 《宋会要辑稿·食货》57之18,59之26.
    1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3.
    2 《中兴小纪》卷9建炎四年十月戊申条。
    3 (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32《赵待制开墓志铭 李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中兴小纪》卷20绍兴六年八月甲寅条,《系年要录》卷104绍兴六年八月癸卯条.
    5 《系年要录》卷100绍兴六年四月己未条.
    6 《系年要录》卷113绍兴七年八月丁酉条。
    7 《系年要录》卷133绍兴九年十一月癸未条。
    1 《朝野杂记》甲集卷8《杂事·王瞻叔与王时亨争礼》。
    2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3绍熙五年十月辛卯条小注。
    3 《系年要录》卷99绍兴六年三月癸酉条.
    4 《系年要录》卷118绍兴八年正月乙卯条。
    5 《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七月乙酉条。
    1 《可斋杂稿》卷19《奏湖南运司合支水脚》。
    2 《可斋杂稿》卷19《奏以鄂州分司并归节制》。
    3 《文定集》卷4《御札再问蜀中旱歉》.
    4 《文定集》卷6《荐李蘩知邛州札子》。
    5 《宋史》卷167《职官志》7。
    1 《系年要录》卷54绍兴二年五月丁亥条。
    2 《宋会要辑稿·选举》29之33。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0。
    4 《系年要录》卷29建炎三年十一月辛亥条。
    5 《系年要录》卷173绍兴二十六年七月戊午条。
    6 《系年要录》卷158绍兴十八年十月丁丑条。
    7 《文忠集》卷65《吏部尚书郑公(丙)神道碑 庆元六年》.
    8 《宋史》卷400《宋德之传》。
    9 《宋史》卷412《王登传》。
    1 《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39。
    2 《宝庆四明志》卷6《制置使司平籴仓》。
    3 《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30。
    4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7《申尚书省乞再拨太平广德济粜米》.
    5 《吴兴备志》卷12《人物征第五之五》.
    6 《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乙卯条。
    1 《宋史》卷193《兵志》7。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
    3 《系年要录》卷98绍兴六年二月癸卯条。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9,《宋史》卷28《高宗本纪》5。
    5 《系年要录》卷101绍兴六年五月戊寅条。
    6 《汉滨集》卷5《论潼川路措置经界奏议》.
    7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3绍熙五年六月条.
    8 《朝野杂记》乙集卷17《兵马·黎雅嘉定土丁廪给》。
    1 《历代名臣奏议》卷223《兵制》张守“论教阅军兵札子”.
    2 《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33.
    3 《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14。
    4 《可斋续稿》后卷5《条具广南备御事宜奏》。
    5 《可斋续稿》后卷6《回奏宣谕》.
    6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92。
    7 《宋史全文》卷31绍定二年五月条,《宋史》卷4《理宗本纪》1.
    8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页85。
    1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页168。
    2 《文忠集》卷168。
    3 《系年要录》卷35建炎四年七月己未条。
    4 《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27。
    5 《系年要录》卷103绍兴六年七月壬申条。
    6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辛丑条。
    7 《宋会要辑稿·食货》21之3。
    8 《系年要录》卷136绍兴十年六月丙午条。
    1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73。
    2 《文定集》卷4《御札再问蜀中旱歉》。
    3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81《朝议大夫知叙州魏公(嘉父)墓志铭》。
    4 《宋史》卷430《道学·黄榦传》。
    5 (宋)赵升:《朝野类要》卷4《法令·铨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宋史全文》卷34淳祐七年二月丙申条.
    7 《宋史》卷44《理宗本纪》4。
    8 《宋史》卷416《汪立信传》。
    9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20《乙未秋七月特班奏事》。
    10 《系年要录》卷48绍兴元年十月甲申条。又《中兴小纪》卷11绍兴元年十月丁亥条:初,知兴元府、利夔路制置使王庶,籍兴元及诸县良家子弟号曰“义士”,以县令为军正,而武勇知边事者副之。尺籍伍符,皆如旧制,军声甚振。
    1 《攻媿集》卷90《直秘阁知扬州薛公(居宝)行状》。
    2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43《皇宋宁宗皇帝 嘉定十一年》.
    3 《四明续志》卷6《作院》。
    4 《文定集》卷4《御札再问蜀中早歉》。
    5 《南涧甲乙稿》卷19《右朝请大夫知虔州赠通议大夫李公墓碑》。
    6 《宋史》卷407《杜范传》。
    7 (宋)罗愿等:《新安志》卷7《先达·程显学(迈)》,《宋元方志丛刊》本.
    8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73《朝请大夫太府少卿直宝谟阁致仕张君(午)墓志铭》.
    1 《三朝北盟会编》卷119建炎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壬辰条。
    2 《三朝北盟会编》卷240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丙戌条。
    3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2乾道九年七月庚子条.
    4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4淳熙二年九月庚子条.
    5 《文忠集》卷181《记黎州事》。
    1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2绍熙三年七月条小注,《朝野杂记》卷17《兵马·都统制劾制置使擅兴》。
    2 如《朝野杂记》乙集卷10《时事三·四川大制司结局》所记,嘉定初,沔州都统制王大才“贪庸凶悖,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乃反倚重焉,失朝廷临遣之意矣”。
    3 参阅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五(九)(2)《新军的创置和都统制的滥授》。
    4 《宋史》卷395《李大性传》。
    5 《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34、35。
    6 《宋史全文》卷34淳祐七年七月丙辰条。
    7 《宋史全文》卷36景定元年五月癸未条。
    8 《宋史》卷160《选举志》6。
    9 《宋史》卷434《儒林·陈傅良传》,《止斋集》卷20《吏部员外郎初对札子第三》。
    1 《可斋杂稿》卷17《淮阃荐代奏》。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6、13、14。
    3 《景定建康志》卷25《官守志二·制置司》,《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5.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1之113。
    5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7、18.
    1 《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2。
    2 《系年要录》卷178绍兴二十七年十月辛酉条。
    3 《宋会要辑稿·食货》53之31。
    4 《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34、46.
    5 《宋会要辑稿·食货》31之32。
    6 《可斋杂稿》卷17“贴黄”。
    1 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页130。
    2 (宋)罗愿:《罗鄂州小集》卷144《乞今四川制置司通知马政 淳熙十三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罗鄂州小集》卷197《札子九·赵明州(师夔)淳熙十一年》.
    4 《宋史》卷393《林大中传》。
    1 《宋史》卷407《张虙传》。
    2 《宋史》卷406《崔与之传》。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9.
    4 《宋史》卷410《曹彦约传》。
    1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8《应诏封事》“贴黄”。
    2 (宋)扈仲荣等:《成都文类》卷24《冯时行 罗城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成都文类》卷27《吕商隐 新建制置使司佥厅记》。
    4 《宋史》卷158《选举志》4。
    5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2.
    6 《系年要录》卷54绍兴二年五月辛酉条。
    1 《系年要录》卷195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甲子条。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4。
    3 《系年要录》卷83绍兴四年十二月庚辰条。
    1 《盘洲文集》卷48《缴沈介不允诏札子》。
    2 《成都文类》卷41《金绳院五百罗汉记 前人》。
    3 《平斋集》卷17《敷文阁直学士知潭州余嵘除华文阁学士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制》。
    1 《鹤林集》卷15《绍兴淳熙预储蜀帅》。
    2 《鹤林集》卷33《召试馆职策问》。
    3 《西山先生大全文集》卷3《奏札二》“贴黄”。
    4 《三朝北盟会编》卷58靖康元年十月十八日庚戌条。
    5 《系年要录》卷7建炎元年七月已酉条。
    6 《中兴小纪》卷7建炎三年闰八月乙巳条。
    7 《宋史》卷397《杨辅传》。
    8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5嘉定十年四月丙辰条,《宋史》卷40《宁宗本纪》4。
    9 《宋史》卷40《宁宗本纪》4。
    10 《宋史》卷413《赵善湘传》.
    11 《宋史》卷414《史嵩之传》。
    1 《宋史全文》卷32绍定六年十一月丁卯条。
    2 《宋史全文》卷33淳祐元年五月己亥条,《宋史》卷419《别之杰传》。
    3 《宋史全文》卷33淳祐二年十月丙子条,《宋史》卷420《李曾伯传》。
    4 《宋史全文》卷33淳祐二年十二月丁卯条。
    5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四年正月辛亥条。
    6 《东涧集》卷2《赐宝谟阁学士朝议大夫沿江制置使江南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建康府事兼行宫留守新除兼淮路制置使陈(?)辞免兼淮西制置使恩命不允诏》。
    7 《东涧集》卷5《史嵩之除淮西制置使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制》。
    8 《可斋杂稿》卷19《奏以鄂州分司并归节制》。
    9 《玉海》卷139《兵制四·建炎诸军团结》。
    10 《系年要录》卷82绍兴四年十一月乙丑条。
    11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丙申条。
    12 《系年要录》卷89绍兴五年五月丁酉条。
    1 《中兴小纪》卷20绍兴六年二月庚寅条。
    2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六年十二月丁亥条。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2.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3。《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戊辰条:“诏诸路帅臣见带制置使及诸州守臣带管内安抚使者并罢”。《宋史》卷26《高宗本纪》3:建炎四年五月,“罢诸路帅臣兼制置使、诸州守臣兼管内安抚使”。
    5 参阅黄宽重:《南宋对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载《宋史研究集》第27辑,页271—273.
    6 《三朝北盟会编》卷57靖康元年十月六日戊戌条。
    7 《系年要录》卷25建炎三年七月丙申条。
    1 《系年要录》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己亥条,《宋史》卷25《高宗本纪》2。
    2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1《官制二·制置使》.
    3 《宋史》卷31《高宗本纪》8.
    4 《宋史》卷39《宁宗本纪》3.
    5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63《百官门·内侍下·上钦宗论中人预军政之渐 余应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点校本.
    6 《宋史》卷162《职官志》2。
    7 《中兴小纪》卷7建炎三年九月丙午条.圌山,在江苏丹徒东。
    8 《系年要录》卷121绍兴八年七月癸巳条.
    9 《系年要录》卷195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庚子条。
    1 (宋)周南:《山房集》卷8《杂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系年要录》卷99绍兴六年三月丙子条。
    3 《宋史全文》卷35宝祐五年七月乙丑条。
    4 《宋史全文》卷33淳祐三年七月癸巳条。
    5 《中兴小纪》卷35绍兴二十一年五月条。
    6 《宋会要辑稿·兵》29之40。
    7 《宋史全文》卷33嘉熙四年四月丙午条。
    8 《西山先生大全文集》卷9《申枢密院乞免将飞虎军永戍寿昌状》。
    9 《宋史》卷158《选举志》4。
    1 《中兴小纪》卷16绍兴四年七月条。
    2 《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丙辰条。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6。
    4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2绍熙二年九月条小注。
    5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8。
    6 《宋史》卷39《宁宗本纪》3。
    7 《系年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二月己巳条。
    8 《宋史》卷196《兵志》10。
    9 《宋史全文》卷35宝祐二年四月己巳条。
    10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6。
    1 《宋史》卷160《选举志》6。
    2 《宋史全文》卷36景定四年正月壬午条,《宋史》卷45《理宗本纪》5。
    3 《宋史全文》卷36景定五年正月辛丑条.
    4 《系年要录》卷91绍兴五年七月丙戌条.
    5 《宋史全文》卷32端平二年正月丙申条。
    6 《系年要录》卷181绍兴二十九年三月丙辰条。
    7 《汉滨集》卷8《论铜坑朝札》。
    8 《朝野杂记》甲集卷13《取士·初出官人铨试》。
    9 《宋史》卷156《选举志》2.
    10 (宋)周麟之:《海陵集》卷3《论乞与四川进士父母年高者先次补官续行照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景定建康志》卷25《官守志二·制置司》。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7、11。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2。
    4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3淳熙元年二月庚午条。
    5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7.
    6 (宋)戴栩:《浣川集》卷10《存斋蒋弋阳(叔舆)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
    1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9.
    2 《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壬辰条。
    3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32《赵待制开墓志铭 李焘》。
    4 《宋史》卷34《孝宗本纪》2。
    5 《宋史全文》卷36开庆元年八月乙丑条。
    6 《文忠集》卷181《记黎州事》.
    7 《系年要录》卷169绍兴二十五年七月丙辰条。
    8 《宋会要辑稿·职官》40之16。
    9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6淳熙五年三月辛酉条。
    1 《宋会要辑稿·食货》52之8。
    2 [美国]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页321、360。
    3 《朝野杂记》甲集卷11《官制二·制置使》。
    4 《梁溪集》卷112《郁林与吴元中别幅 五月七日》。
    5 《朝野杂记》乙集卷13《官制一·制置大使》。
    6 《中兴小纪》卷24绍兴八年条。
    1 (宋)汪藻:《浮溪集》卷10《胡舜陟徽猷阁待制淮西制置使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宋史全文》卷35宝祐四年八月辛巳条。
    3 《宋史》卷160《选举志》。
    4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宋季三朝政要》卷1绍定四年条:“朝议以文臣不知兵,选武臣制之,乃以许国换授太府卿、扬州制置使,移司楚州”。
    5 方震华:《晚宋边防研究》,页123、147—151。
    1 《三朝北盟会编》卷109建炎元年六月二十八日丙戍条。
    2 《北山集》卷36“贴黄”.
    3 《文忠集》卷107《赐新复敷文阁直学士中奉大夫胡元质辞免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恩命不允诏》。
    4 《宋史》卷400《宋德之传》.
    5 (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1《述祖德诗二首·谢灵运》“评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中兴小纪》卷15绍兴三年七月甲戌条.
    7 (宋)李光:《庄简集》卷12《乞令漕司拨还本司钱物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可斋杂稿》卷18《回奏经理事宜》。
    1 《可斋续稿》前卷3《乞免兼湖广总领奏 壬子十二月》。
    2 《历代名臣奏议》卷239《任将》虞允文“请召李获等亲视庆赏疏”。
    3 《文定集》卷14《书·与周参政》。
    4 《宋史》卷419《李鸣复传》.
    5 《可斋续稿》后卷9《回庚递宣谕奏》“贴黄”。
    6 《系年要录》卷42绍兴元年二月癸巳条.
    1 《宋史》卷416《余玠传》.
    2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29《奏襄阳被围日久乞降诏勉谕制臣二月三日》“贴黄”。
    3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7嘉泰三年正月戊子条.
    4 《宋史》卷422《陈仲微传》。
    5 《宋史全文》卷36景定四年四月甲子条。
    6 (宋)彭龟年:《止堂集》卷1《论雷雪之异为阴盛侵阳之证疏 绍熙二年二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宋史》卷416《余玠传》.
    8 《宋季三朝政要》卷2淳祐三年条。
    1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页33.
    2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页134、135。
    3 金毓黻:《宋代官制与行政制度》,载《文史杂志》第2卷第4期(1942年).
    1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文史》第49辑,页167。
    2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页349。
    3 (清)永瑢等:《历代职官表》卷50《总督巡抚表》“历代建置”,《丛书集成初编》本。
    4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余论第二节,特别注意页190、192、193之图7—3、4、5。
    5 关于前沿防御、纵深防御的说明,参阅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65、166.
    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太祖建隆二年七月戊辰。
    1 余蔚:《完整制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页130。
    2 当然不排除特殊时期的情况,如南宋末期,荆湖地区的军事基层组织已经发展成高度个人化的团体.([美国]戴仁柱:《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刘晓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5月版,页75、76。)
    3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页86。
    4 方震华:《军务与儒业的矛盾——衡山赵氏与晚宋统兵文官家族》,载《新史学》第17卷第2期,页44。
    5 《宋史》卷474《奸臣·贾似道传》.
    6 (宋)洪迈:《容斋五笔》卷4《近世文物之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
    《宝庆四明志》,(宋)罗濬等,《宋元方志丛刊》本。
    《北海集》,(宋)綦崇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吴廷燮,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北山集》,(宋)程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慈湖遗书》,(宋)杨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昌谷集》,(宋)曹彦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朝野类要》,(宋)赵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成都文类》,(宋)扈仲荣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诚斋集》,(宋)杨万里,《四部丛刊初编》本。
    《耻堂存稿》,(宋)高斯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淳熙三山志》,(宋)梁克家,《宋元方志丛刊》本。
    《澹庵文集》,(宋)胡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澹斋集》,(宋)李流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东涧集》,(宋)许应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东塘集》,(宋)袁说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斐然集》,(宋)胡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浮溪集》,(宋)汪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攻媿集》,(宋)楼钥,《四部丛刊初编》本。
    《管子》,(春秋)管仲,《四部丛刊初编》本。
    《癸辛杂识》,(宋)周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
    《海陵集》,(宋)周麟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海盐澉水志》,(宋)常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滨集》,(宋)王之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鹤林集》,(宋)吴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宋)魏了翁,《四部丛刊初编》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宋)刘克庄,《四部丛刊初编》本。
    《淮南子》,(汉)刘安等,《四部丛刊初编》本。
    《浣川集》,(宋)戴栩,《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宋)陈均,东京:静嘉堂丛书影宋本。
    《皇宋十朝纲要》,(宋)李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宋)留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积斋集》,(元)程端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建康集》,(宋)叶梦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丛书集成初编》本。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宋)岳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校注本。
    《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等,《宋元方志丛刊》本。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可斋杂稿》,(宋)李曾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可斋续稿》,(宋)李曾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历代名臣奏议》,(明)黄淮、杨士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历代职官表》,(清)永瑢等,《丛书集成初编》本。
    《两宋名贤小集》,(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梁溪漫志》,(宋)费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罗鄂州小集》,(宋)罗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漫塘集》,(宋)刘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鄮峰真隐漫录》,(宋)史浩,《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蒙斋集》,(宋)袁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杜大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默堂集》,(宋)陈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涧甲乙稿》,(宋)韩元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宋馆阁录续录》,(宋)陈骙、佚名,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点校本。
    《南轩集》,(宋)张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盘洲文集》,(宋)洪适,《四部丛刊初编》本。
    《佩韦斋集》,(宋)俞德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毗陵集》,(宋)张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平斋文集》,(宋)洪咨夔,《四部丛刊续编》本。
    《齐东野语》,(宋)周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波杂志》,(宋)周煇,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
    《清容居士集》,(元)袁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献集》,(宋)杜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容斋随笔》,(宋)洪迈,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
    《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四明文献集》,(宋)王应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明续志》,(宋)梅应发、刘锡,《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朝诸臣奏议》,(宋)赵汝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宋季三朝政要》,(宋)佚名,《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论》,(清)王夫之,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点校本。
    《宋史》,(元)脱脱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宋史全文》,(元)佚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点校本。
    《宋史翼》,(清)陆心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孙子》集注,(春秋)孙武,《四部丛刊初编》本。
    《山房集》,(宋)周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水心先生文集》,(宋)叶适,《四部丛刊初编》本。
    《天台续集别编》,(宋)林表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桐江续集》,(元)方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玩斋集》,(元)贡师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安集》,(元)揭傒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定集》,(宋)汪应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文选颜鲍谢诗评》,(元)方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宋)周必大,《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船录》,(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
    《吴郡志》,(宋)范成大,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
    《吴文正集》,(元)吴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兴备志》,(明)董斯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宋)真德秀,《四部丛刊初编》本。
    《新安志》(宋)罗愿等,《宋元方志丛刊》本。
    《絜斋集》,(宋)袁燮,《四部丛刊初编》本。
    《新安文献志》,(明)程敏政,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点校本。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佚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点校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雪坡集》,(宋)姚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延祐四明志》,(元)袁桷等,《宋元方志丛刊》本。
    《玉海》,(宋)王应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元名臣事略》,(元)苏天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史》,(明)宋濂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元诗选二集》,(清)顾嗣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渊颖集》,(元)吴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滋溪文稿》,(元)苏天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止堂集》,(宋)彭龟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止斋集》,(宋)陈傅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檆溪居士集》,(宋)刘才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昭忠录》,(元)佚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浙江通志》,(清)嵇曾筠、沈翼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本。
    《至正金陵新志》,(元)张铉,《宋元方志丛刊》本。
    《中兴小纪》,(宋)熊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忠正德文集》,(宋)赵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庄简集》,(宋)李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版(1959年补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版。
    《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重印。
    《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重印。
    《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
    陈世松:《南宋四川历任制置使》,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1期。
    方震华:《晚宋边防研究(1234—127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方震华:《军务与儒业的矛盾——衡山赵氏与晚宋统兵文官家族》,载《新史学》第17卷第2期(2006年6月)。
    黄宽重:《南宋对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载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27辑,台北:编译馆,1997年12月版。
    金毓黻:《宋代官制与行政制度》,载《文史杂志》第2卷第4期(1942年)。
    李昌宪:《南宋四川的潼川府路与夔州路安抚使年表》,载《文史哲学报》第43期(1995年12月)。
    李昌宪:《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载《文史》第44辑(1998年9月)。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制度》(上、中、下),载《文史》第47、48、49辑(1998年12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
    李之亮:《<南宋制抚年表>补正》,载《文献》,1990年第4辑,
    李之亮:《<南宋制抚年表>续补正》,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4期。
    梁天锡:《南宋之督府制度》,载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10辑,台北:编译馆,1978年3月版。
    [美国]罗文:《北宋安抚使制度的渊源》,载邓广铭、漆侠:《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王曾瑜:《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载《文史》第22辑(1984年6月)。
    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余蔚:《论南宋宣抚使、制置使制度》,载《中华文史论丛》第85辑(2007年3月)。
    张邦炜、陈盈洁:《范成大治蜀述论》,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张皖峰:《宋故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忠烈公事辑》,载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5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0年10月版。
    张希清:《南宋科举类省试述论》,载邓广铭、王云海:《宋史研究论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朱瑞熙:《论南宋中期四川的重要官员安丙》,载朱瑞熙等:《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8月版。
    蔡东洲、胡宁:《安丙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8月版。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
    陈世松:《余玢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
    昌彼得、王德毅等:《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全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3月版。
    陈世松等:《宋元战争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陈振:《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版。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月版。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黄宽重:《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理宗时代的和战、边防与流民》,台北:台 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五十,1978年2月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3月版。
    李天鸣:《宋元战史》(全四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3月版。
    李之亮:《宋代郡守通考》(全十册),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各版。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
    孙永都、孟昭星:《简明古代职官辞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5月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卫文选:《中国历代官制简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
    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
    [美国]戴仁柱:《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刘晓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5月版。
    [美国]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全三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7月版。
    [日本]日中民族科学研究所:《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向以鲜等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
    畑地正憲:《吴、南唐制置使論宋代军使兼知県事及》,载《九州大学东洋史学论集》1,197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