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何以成为法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德何以成为法律”这一论题的选定意味着对现有的道德/法律关系理论的知识论理解的不满足;用一种理论解释另一种理论总是可疑的。理论是苍白的,而实践却总是鲜活并具说服力的。立法意图常常表达为一些关于法律的“元定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元定理是道德原则。作为元定理的道德原则(特别是道德金规则)可以成为以道德立法实践解释道德/法律关系理论的媒介。原因在于:道德金规则涉及的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问题,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律问题。法律总是主要表现为某种形式的“禁止性”规定(当然也有任意性规定,但总体上是禁止性规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的格言也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是立法的道德依据;法律制裁的是有害行为,而有害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各种“己所不欲反施于人”的行为。作为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元定理,行政道德金规则要求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遵守“人所不欲,己莫为之”的“无害原则”,由此而成为公务员道德法规的立法意图及立法根据。
     有关道德/法律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于理论问题——道德与法律到底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中?——似乎远没有解决,而事实上也永远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是何时更接近而已,因为它是一个法哲学的“好望角”,又被称为法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不论道德与法律之间有多大分歧,但从行为学意义来讲,其最终目标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即,关注人类行为的正当性问题,力图通过抑制人性的恶性膨胀来促进人性的进步、完善及德性的炼就,否则道德和法律就丧失了存在之必要及意义,原因在于:道德和法律都是以调整人际关系(引申为群际关系比如国际关系)为出发点,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产生的,目的是防止人性的恶性膨胀。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的初衷也无非如此——纠正政府官员的德性缺失及人性缺陷,培养良好政府所需要的、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人类美德。
     受西方世界各国政府道德立法实践的激发,本文从道德金规则的“无害原则”入手,分析美国行政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法律的事实、理由及价值,以小视角解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法理学宏大问题——“道德成为法律”,进而对道德/法律关系进行尝试性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释“道德何以成为法律”,最终揭示道德/法律关系的“部分真理”。
     美国出现公务员道德立法的现象/事实表明,在“物欲社会”和以“科层制”为主要管理模式而缺乏“道德雨露”滋润的“机械性法治社会”中,美国政府官员或者雇员的行政道德水准已经降到非常低下的程度。从这一角度讲,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实乃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从现实角度的分析;从金规则的角度来讲,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仅是行政道德金规则的“无害原则”的强化,是对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代表的公务员最基本、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道德立法是人性劣变的明证,更是人性的悲哀,正如政府的存在是人性的耻辱一样(联邦党人的观点)。
     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并不能证明美国政府有多么高的“道德境界”或者欲意在公务员中树立多么高大的“道德形象”,而是行政道德法治建设常态化过程中各种行政道德规范及准则的强化和法律化。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之一,也是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
     从“法律道德性”的角度看,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的目的及初衷是为了实现美国“国父们”在建国初所追求的美国价值理念及美国精神,而公务员道德立法正是“法律道德性”及美国价值和精神理念在立法中的体现。这可以说是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的政治意义及社会价值所在。
     美国及其他国家行政道德立法的实践表明,行政道德法法律化是当代各国(含中国)政府廉政建设的必要过程和必然趋势,这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的问题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沿着“行政道德规范成为法律”这一思路,对美国公务员道德法律化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力图从“人的行为”的小视角解读道德/法律关系的宏大问题,并透过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的事实来分析道德法律化的现象及实质,最终说明“道德是如何成为法律的”;涉及的主要论题有:“行政道德为何能够成为法律”、“哪些行政道德可以成为法律”以及“行政道德成为法律之后”,因而相应的三个问题是:(1)“行政道德成为法律”的事实及依据;(2)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3)“行政道德成为法律”的后果。最后得出结论:正是道德和法律的目标的一致性——针对人的行为,才使“道德成为法律”成为可能,同时对美德伦理学所提倡的人类德性给予了一些哲学思考。
The selection of the topic of "How ethics is converted into law" means its author'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s and law, for it is always pale and even suspicious to explain one theory with another. Theory is pale, while practice is fresh and convincing. Legislative intent is often expressed as some "elemental theorems" about law, among which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element theorems are moral principles. The moral principle, as an elemental theorem, can act as the mediu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s-law theory with legislation practice of ethics. The reason lies in this:what the golden rule deals with is the legitimacy of human behaviors, which makes "the legitimacy of man's behaviors" become a completely legal issue. Mainly, law is always some form of "prohibition" provisions (of course, there may be some voluntary provisions, but on the whole, most are the prohibitions); "Freedom exists where law does not prohibit." also indicates that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yourself do not desire." should be the ethical basis of legislation. What the law punishes are harmful behaviors, and almost without exception, the harmful behaviors exist in the form of "imposing on others what you yourself do not desire". As the chief element theorem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golden rule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requires that the civil servants in the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observe the "no-harm principle" of "Do not do what others don't desire.", which thereby becomes the legislative intent and legislation basis of the civil service legislation of eth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s and law is on debate for long. It is a theoretical issue as well as a practical one. So far as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it seems to be far from resolved, and in fact it can never be completely resolved, for it is a "Cape of Good Hope" in legal philosophy as well as "Goldbach conjecture" in legal theory.
     In essence, no matter how morals differs from law, their ultimate goals have the amazing consistency-the progr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refining of human virtue, without which morals and law will have no necessity of existing, for both morals and law are for the adjusting of the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cluded) based on people's distrust on human nature, aiming at preventing human nature from going ba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U.S. civil service legislation of ethics is nothing more than this:to recuperate the lack of morality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o foster human virtue in accordance with historical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and moral progress.
     Inspired by the world-wide trend of moral legisl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starting from the "no-harm principle" in the golden rule,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fact, reasons and values of "administrative code of ethics being converted into law" in the U.S., resolving a universally significant grand legal issue of "how ethics is converted into law", to some extent explaining "how morals is converted law", and ultimately reveals "part of the truth" of the morals/law relationship.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civil service ethics legisl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U.S. government aims at raising the morality to a high level, but just shows that the moral standards of U.S. government officials or employees has gone down to a very low level in a "materialistic society" and a mechanical society of rule-of-law.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U.S. civil service ethics legislation is really a last resort, which is the analysi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From a point of the Golden Rules, the U.S. civil service ethics legislation is only the enhancement of the "no-harm principle" of the Golden Rules, far from the "overstating requirements" towards the civil servants,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s towards the civil servants, not to mention the moral high-level requirements. Therefore, ethics legislation is a testament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nature as well as a kid of sadness of humanity, just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government is a disgrace to human nature (the Federalists'point of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ality of la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U.S. ethics legislation in civil service is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spirit and values its "forefathers" pursu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U.S.A., and the U.S. ethics legislation in civil service is just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rality of law" and the American spirit and values in legislation,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 of U.S. civil service ethics legislation.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in U.S. and other countries shows that the leg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s a necessary process and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ments, and this is a basic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is essay. Based on this "problem consciousness", going down the clue of thought of "administrative code of ethics being converted into law",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islation, attempting from the "man's behaviors" to interprete a grand issue in morals/law relationship, and analyzing the fact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ethics law through the U.S. ethics legislation, and ultimately explaining "how morals becomes law"; and the main topics concerned here are:"why administrative ethics can become law", "What kinds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can become law" and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becomes law", and therefore the three issues related are:(a) the facts and evidence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to law"; (b)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s and law; and (c)the consequences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to law". Finally, the author comes to this conclusion:it is the unity of purpose of morals and law, man's behaviors, that makes "moral law" possible, meanwhile philosophically meditates the human virtue advocated by virtue ethics.
引文
4 James Madison, Federalist, No.51, February 8,1788.
    5美国堪称西方法治社会及权力制约的典范,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机制使美国政府权力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和制约,实现了西方国家所追求的民主法治社会。
    6行政伦理学研究在美国开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现已成为一门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我国行政伦理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行政伦理学即使在起步比较早的美国来说也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大致说来,行政伦理学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荒芜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奠基发展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和繁荣发展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详见胡林英:“美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及发展状况”[J],《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5期。
    7比如,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了公务员道德法规。加拿大颁布了《公务员利益冲突与
    10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马国泉《美国公务员制和道德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这些论文主要有:李丹:“美国行政伦理法对我国公务员伦理法的启示”,东北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刘辉:“行政伦理法制化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陈海民:“公务员行政伦理责任法治化研究”,山东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谢寅翠:“Terry·L·Cooper的行政责任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李晓萍:“文化视角下中美行政伦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由济恺:“库珀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借鉴意义”,延边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刘敬宇:“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及启示”,中国海洋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黄娟:“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西南财经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
    13 Leonard White.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5.
    14 Woodrow 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June 1887, pp.197-222.
    15 Stephen K. Bailey. "Ethics and the Public Service", in Roscoe Martin, 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mocracy. Syracuse, 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5, p.283.
    16 Frederick Mosher.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202.
    17 Frederick Mosher.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98.
    18 Frederick Mosher.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98.
    19 Frederick Mosher.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210.
    20 Frederick Mosher.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213.
    21 Frank Marini, ed.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ranton, P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71.
    22 Michael M. Harmon. "Normative Theor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me Suggestions for a Redefini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 in Frank Marini, ed.,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ranton, P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71; pp.178-179.
    23 Frank Marini, ed.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ranton, P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71. p.189.
    24 Louis C. Gawthrop. "Toward an Ethical Convergence of Democratic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Politics, " in Ralph Clark Chandler, ed.,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Stat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7; p.212.
    25 Louis C. Gawthrop. "Toward an Ethical Convergence of Democratic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Politics, " in Ralph Clark Chandler, ed.,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Stat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7; p.214.
    26 Louis C. Gawthrop. "Toward an Ethical Convergence of Democratic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Politics, " in Ralph Clark Chandler, ed.,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Stat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7; p. 214.
    27 L.E. Lynn. Managing Public Policy. Boston, Mass.:Little, Brown,1987.
    28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p.164.
    29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p.165.
    30 Dennis Thompson. "The Pos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Frederick S. Lane, ed.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1990; p.254.
    31 Dennis Thompson. "The Pos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Frederick S. Lane, ed.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1990; p.262.
    32 Dennis Thompson. "The Pos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Frederick S. Lane, ed.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1990; p.263.
    33 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lume Books,1993. p. ⅹⅰ.
    34 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lume Books,1993. p.1.
    35 David Osbom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lume Books,1993. p. ⅹⅹⅰ.
    36 David Osbom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New York:Plume Books,1993. p.21.
    37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p.177-182.
    38 David Osbom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lume Books,1993. p.137.
    39 David Osbom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lume Books,1993. p.167.
    40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157.
    41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157.
    42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161.
    43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167-170.
    44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174.
    45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p.178.
    46 Thomas D. Lynch & Cynthia E. Lynch.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Values and Ethics in New Public Management, " presented at The Speyer Workshop on The Political and Judicial Implications of Public Management, Speyer, Germany, October 15-17,1997. p.7.
    47 Thomas D. Lynch & Cynthia E. Lynch. "Applying Spiritual Wisdom to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esented at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Network 1998 Conference,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March 21, 1998.
    48 Thomas D. Lynch & Cynthia E. Lynch.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Values and Ethics in New Public Management" presented at The Speyer Workshop on The Political and Judicial Implications of Public Management, Speyer, Germany, October 15-17,1997. p.10.
    49 James S. Bowman & Russell Williams. "Ethics in Government:From a Winter of Despair to a Spring of Hop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Dec 1997.
    50 James S. Bowman & Russell Williams. "Ethics in Government:From a Winter of Despair to a Spring of Hop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Dec 1997. p.524.
    51 Steven Cohen & William Eimicke. The New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5.p.1.
    52 Steven Cohen & William Eimicke. The New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5.p.10.
    53 A.O. Hirshm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54本节内容的主要参考文献有:(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詹姆斯·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M]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由于相关性问题,美德(德性)伦理学道德观、古典功利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道德观在此没有论及,美德(德性)伦理学道德观在第五章第三节《“道德成为法律”的哲学思考》中有专门论述,古典功利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道德观在第二节《美国文化背景中的道德问题》中有专门论述,特此说明。
    56这两个原则是无害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同情原则(“己所欲施于人”),赵汀阳先生把它称作“公正原则”和“幸福原则”,见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7见Robert C. Mortimer,Christian Ethics, New York: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1950,p8
    58见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59见Immanuel Kant,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 Mary Grego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0见Marcia W.Baron, Kantian Ethics Almost Without Apology, Trans.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61 见 William Ebenstein & Alan O. Eben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Plato to the Present,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1, pp.528-546
    62 See W.D. Ross, The Right and the Goo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63 Brad Hooker&Margaret Little, eds., Moral Particula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4“(1)对宪法的义务;(2)对法律的义务;(3)对民族和国家的义务;(4)对民主的义务;(5)对组织和官僚的规范的义务;(6)对专业和专业主义的义务;(7)对家庭和朋友的义务;(8)对自己的义务;(9)对中层集体的义务;(10)对公众利益或总体福利的义务;(11)对人类或世界的义务;(12)对宗教或神的义务。”转引自(美)马国泉《美国公务员制和道德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见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ure, New York:Hafner,1789; John Stuart Mill, Utilitarianism、Indianapolis:Hackett.,1979.
    66(美)詹姆斯·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67 "Who found it who got it(谁拾到归谁所有。)”这句话是美国人对待拾得遗失物的普遍态度。茅于轼先生在美期间,在杂货铺拾到一张5美元的钞票后交给店老板被拒绝,老板就用这句话予以回答。又一次是在哈佛大学的教室里见到拾到一只精致钢笔的学生将笔插进自己的口袋而自然若得,毫不隐瞒。同样的实例是:《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建国门外一售货员因疏忽而少找给一位外宾30元钱,自己花了80元人民币用英文登广告寻找该外宾,并把钱还给主人。当茅先生将该故事讲给美国朋友听并希望得到几句夸奖的话时,不料得到的是冷冰冰的“为了30元钱,花去80元,不值得!”。详见李清选编《茅于轼精选集——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68 Everett Carll Ladd, The American Polity:the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5th ed., New York:W.W. Norton & Co., 1993, p52.
    69请参阅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70由于受中国千年封建观念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刻,中国人的道德观是非“物质性”的,“存天理灭人欲”、“重义轻利”等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读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种解放。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物质(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的唯物论原理的。
    71 Alexander Hamilton, Federalist, No.69, p306.
    72政府管理是一个客观现象,以公务员总体为代表的政府和民众是矛盾的双方。根据美国最初宪法(即《独立宣言》)的宗旨,“政府建立的基础是民众,政府的正当权力来源于民众之同意。”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演讲》中说,政府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从理性上看,民众决定政府。从实践上看,政府具有权力,处于主动的一面,民众服从权力,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是一个不对称的对立双方,民众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可以用道德“原罪”说来解释。张梦中先生提出了美国公共行政的三个假设,其中第一个假设是这样描述的:“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中的多数开国者将人看作是本质上易腐化的。类似于基督教神学所称的‘原罪’基于这个假设,他们建议,公共权力的分配应当避免给个人提供腐化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够理解奠基人关于权力制约与平衡的理论。对权力的制衡可以说是对人性弱点的结构篱栅。”这个假设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性恶论,个人具有追逐私利的天然本性;二是人格平等论,即政府公务员与民众具有相同的人格和尊严。请参见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上),《中国行政管理》[J],2000第5期。
    73转引自(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74见(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fMl,何勤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章。
    75孔子的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76特里·L·库伯(Terry L. Cooper),美国著名的行政伦理学专家,现为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民与民主价值”专业教授。库珀教授曾在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职业标准与伦理学委员会”工作,1988-1989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并致力于“香港高级公务员对于1997年回归中国大陆的先期反映”问题的研究。库伯教授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公民参与、美国传统中的公民权等。他的著作《行政伦理手册》(第1版)(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d ed.))(1994年)奠定了其在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地位,并被我国学者所熟知,《行政伦理学》一书更使其蜚声海内外。
    77 See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2nd ed.). By Terry L. Cooper. New York:Marcel Dekker,2001, hardback. p.iii.
    78泛爱论(Agapism)宣布,爱(love或者agape)应该是唯一最终的价值,所有其他的价值都发源于它,或者唯一的道德诫命就是去爱。神学泛爱论认为,我们对上帝的爱是由彼此爱护来表现的。作为爱的伦理,泛爱论表明,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做最具爱心的事情,让爱而不是由规则来决定我们的义务。作为不能兼而有之的二选一选择(Alternatively),泛爱论设定了一套规则,并表明要遵守产生最大爱的这些规则。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因为他的这一观点——创造性的爱是宇宙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而使用了"agapism"这个词。
    79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 Jr.1918—2007)伟大的企业史学家、战略管理领域的奠基者之一。钱德勒于1918年生于美国特拉华州。“二战”期间,他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海军服役五年。他于1952年在哈佛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霍普金斯大学。自1971年被哈佛商学院聘为企业史教授后,他一直在那里工作,直至近80岁退休。2007年5月9日去世,享年88岁。
    80 See BOOK REVIEWS: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2nd ed.). By Terry L. Cooper. New York:Marcel Dekker, 2001, hardback.
    84(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何勤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5页。
    85 See M. Hamburger. Morals and Law:The Growth of Aristotle's Legal The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pp 177-179.
    8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5页。
    87 Garrett Ward Sheldon.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James Madison. Th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2001.p71.
    88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89麦迪逊在描述他参与制定《宪法》的宗旨时说:“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野心”,它成为美国人制定《宪法》的指导思想。见The Federalists.
    90 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97《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接受外界的馈赠的规定;(2)雇员之间的馈赠的规定;(3)秉公办事的规定;(4)滥用职权的限制性规定;(5)政府外活动的规定。See US Government Ethics Standards.
    98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美国研究》,2004年第3期。
    99州级立法的这些规定与联邦政府的道德法规在主要内容或立法精神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101 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p1-95.
    103参见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p1-23.
    104详细内容参见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p1-23.
    106有关财产申报的资料来源1) 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p24-56.; 2)孔祥仁:“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简介”,《中国监察》[J],2001年第8期。
    107酸雨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间争执不休的问题之一。美国中西部一些燃煤的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提高了雨水的酸度,严重影响东北部鱼类和森林的生长发育。一方面美国国内一些环境保护集团一直呼吁政府做出有效的努力来控制酸雨;另方面国会里不少政界要人都因各自的政治利益而大肆反对立法限制酸雨。白宫可谓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当年位居白宫要职的迪弗在如何与加拿大谈判酸雨这个问题上曾一再出谋划策。美国政府对加拿大的态度他自然了如指掌。如今口袋里装满加币的他,竟反过来代表加拿大的利益游说美国政府。待消息传开,迪弗立即成了美国朝野上下的众矢之的。好景不长,他很快就上了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名单。经过7个星期的审判,这位昔日的高官成为美国国会于1978年通过政府道德法案以来被判违反政府道德法罪名成立的第一人。见韩健,“美国—加拿大跨国界酸雨污染立法控制评介”,《法学评论》,1989年01期。
    109 COMPILA 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pp63-95.
    110见54 FR 50229-50231(1989年12月5日);FR=Federal Register《联邦记事》。
    111 Public Law 101-194,1989年11月30日颁布。
    112 See section 301 of the Ethics Reform Act.
    115原文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见《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116在西方社会,新闻(言论自由)被称为“第四种权利”(the fourth rights)。
    117美国卡通以幽默、讽刺、轻松、夸张的笔调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得入木三分而又生动活泼,上至总体议员,下至平民百姓,高至国家大事小指生活琐事,皆可成为卡通的对象;另外美国还设有一个政治卡通网,荟萃了各种精彩的政治卡通。这些卡通不仅仅是言论自由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们形成巨大的监督力量,对美国政府官员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见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118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119魏英敏、金可澳:《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120邹渝:“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与文明》[J],2004年第5期。
    12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第185页。
    157参见王伟:“行政伦理界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1999年第4期。
    158参见(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159 Dennis Thompson. " The Pos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 in Frederick S. Lane. ed.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1990; p.254.
    160 See 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prepa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16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62王晓艳,“透视行政道德责任的失范及重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2009年第5期。
    163(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64此为作者暂时的定义,表意即可,期望以后能够改进。
    165(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版。
    166 See M. Hamburger. Morals and Law:The Growth of Aristotle's Legal The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167斯多葛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斯多葛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斯多葛派哲学精神有巨大的力量,但它试图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同时这种精神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见(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68孔子称其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卫灵公》;亚里士多德称其为"Do as you are done by."见M. Hamburger. Morals and Law:The Growth of Aristotle's Legal The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169《论语·里仁》。
    174见李清选编《茅于轼精选集——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博登海默指出:“在道德价值这一等级体系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类要求及原则。第一类包括社会有序化的要求,它们对于有效地履行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必须应付的任务来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必需的,或十分合乎需要的。避免暴力和伤害、忠实地履行协议、调整家庭关系、也许还有对群体的某种程度的效忠,均属于这类基本要求。第二类道德规范包括那些大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远远超过了那种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所必需的要求。慷概、仁慈、博爱和无私等价值就属于第二类道德规范。”(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第36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版。)博登海默所讲的第一类道德要求和原则,是可以匕升为法律规范的要求和原则,而第二类道德规范要求,则不大易于上升为法律要求。而富勒也提出了“向往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之区分,其中,向往的道德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道德,即“道德理想”;义务的道德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即“道德义务”,而义务的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但向往的道德则难以上升为法律。转引自刘作翔:“中国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清华法治论衡》,2002年第1期。
    178马克思指出,“我的生存遭到了怀疑,我的最隐秘的本质,即我的个性被看成是一种坏的东西,而且由于这种意见我要受到惩罚。”“这样一来,作家就成了最可怕的恐怖主义的牺牲品,遭到了怀疑的制裁。反对倾向的法律,即没有规定客观标准的法律,乃是恐怖主义的法律;在罗伯斯比尔时期,国家在万不得已时所制定的法律就是这样的法律,在罗马各王朝时期,国家在腐败不堪的情况下所制定的也是这样的法律。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因此,“追究倾向的法律不仅要惩罚我所做的,而且要惩罚我所想的,不管我的行为如何。所以,这种法律是对公民名誉的一种侮辱,是威胁着我生存的一种阴险的陷阱。”接着,他讥讽道,“法律惩罚我并不是因为我做了坏事,而是因为我没有做坏事。其实我受惩罚的原因是我的行为并不违法,正是由于这一点,我就迫使好心肠的法官只去审查我那非常慎重、不至于使自己在行动中暴露出来的恶劣的思想方式。”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充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偷、捡枯树枝的行为绝不等于盗窃林木,“这只能看作是一种单纯违反警章规定的行为,无论如何不能当作犯罪来处罚。”引自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7、148页。
    179原文如此,“犯罪”应该为“违法”。——作者注。
    180见赵汀阳,“法律的道德余地”,《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181茅于轼等:“也谈中国人的道德重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87这个问题在第二章第一节中有论述,见第48页。
    188(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89王春娟:“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学术交流》[J],2006年第5期。
    190(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65页。
    196 Thomas Paines.Common Sense, Ba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New York,1975, p.49.
    197 John Adams, A Biography in His Own Words, Newsweek, Inc., p.182-183.
    198请参阅第一章第二节的相关内容。
    199 Dwight W aldo. The Administrtive State [M].New York:Ronand,1984.p23.
    200美国公务员道德立法的理念是行政为公,反对以公谋私和假公济私,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形成官民平等、公私分明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也体现在政府官员的一言一行上,从一些细节便可以知道这种风气有多么浓厚。有两幅图片直接反映了美国的官派和民风。第一幅图片是小布什在接见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时自己在雨中打伞、伞被大风吹翻在地的尴尬场景;第二幅是小布什政府权倾一时的原白宫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的照片,反映他乘空军一号抵达德州科技学院飞机场时自己拎着两箱子行李、吃力行走的情形。图片略,详见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201参见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p1-23.
    207《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被誉为美国宪法的“圣经”,但翻译方法不尽相同,一般译为“联邦党人文集”,严欣淇的版本却直接将其命名为“美国宪法原理”,虽然与原名在字面上不甚相符,但是却一语点明了这本书的主旨和功能,可谓最佳译法。见严欣淇《美国宪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08(英)洛克《政府论》(上、下),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09 The Federalist Paper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pp231-234原文是" In framing a government which is to be administered by men over men, the great difficulty lies in this:you must first enable the government to control the governed; and in the next place oblige it to control itself." 见 The Federalist Papers, No.51,作者美国前总统麦迪逊。
    210 Thomas Paines.Common Sense, Ba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New York,1975, p.49.
    211 John Adams. A Biography in His Own Words, Newsweek, Inc., p.182-183.
    212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213“美国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在公交车上对不平等的抗争引发了美国黑人争取基本人权的浩大的民主运动,使她获得了美国国会最高荣誉奖,她有一句名言:“我上那辆公共汽车不是为了被逮捕,我上那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回家。”;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自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1页。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214 The Federalist Paper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pp231-234.
    215 The Federalist Paper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pp231-234.
    216 The Federalist Paper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pp231-234.
    217 The Federalist Paper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pp231-234.
    218见李清选编《茅于轼精选集——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封底页。
    219请参阅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220赵汀阳认为,立法意图是一个很能揭示问题的概念。如果说立法意图表达为一些关于法律的“元定理”的话,那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元定理是道德原则,可能还有一些是政治原则或者是法律本身的纯粹原则。在程序操作方面应该尊重法律本身的要求,否则就是有技术缺陷的法律;在观念方面应该尊重道德要求,否则就是坏的法律。详细观点请参阅赵汀阳,“法律的的道德余地”,自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221 Dennis Thompson. "The Pos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Frederick S. Lane, ed.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1990; p.254.
    230(美)詹姆斯·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231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105页。
    232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3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235(美)詹姆斯·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3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283、26、230页。
    237“假如说我的伦理学理论属于德性伦理学的话,大概也只能说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新品种,是混合了现代问题和现代要求的德性伦理学。”,见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改版前言》(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23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239(英)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5章,第79页。
    240张永和、张炜等著《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1见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修改版前言》)。
    [1]中央纪委法规室《国外反腐败·廉政法律法规选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宋振国等《各国廉政建设比较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5]中纪委编《国外公务员道德法律法规选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6]沈善洪、王风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尹钛《美国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9]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郭夏娟《公共行政伦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彭和平等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3]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吴志华《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金生铉著《德性与教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李晓峰《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法律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付子堂主编《法理学高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2]姜丽萍《中西法律思想源流解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邓正来译编《西方法律哲学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4]陈根法著《德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宋希人《社会伦理学》,太原:太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7]吕世伦《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李龙等《良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王启富等《法律之治与道德之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葛晨虹著《德化的视野》,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年版。
    [31]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许章润《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张德淼《法之真善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4]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陈福胜《法治: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6]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刘爱龙《立法的伦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8]朱景文《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李龙《西方法学经典命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肠年版。
    [41]罗德刚《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2]李建华《法律伦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唐代兴《宪政建设的伦理基础与道德维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高力《公共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6]鄂振辉《自然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7]高全喜《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8]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3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0]刘同君、魏小强《法伦理文化视野中的和谐社会》,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陈凤芝《法治的道德之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姚建宗《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述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3]胡旭展《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4]李建华《罪恶论——道德价值的逆向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1994年版。
    [55]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2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石文龙《法伦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7]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8]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王勋、刘国力《社会与行为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1][96]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文兵《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刘祖云《行政伦理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7]付子堂《法理学讲演录(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8]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95年版。
    [69]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0]谢晖《法治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卓泽渊《法政治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2]李胜利《当代法学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73]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4]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5]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自然法:古典与现代》,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78]齐延平《人权与法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强世功著《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81]邹立君《良好秩序观的建构:朗·富勒法律理论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3]刘星《西方法律思想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4]冯玉军《美国法律思想经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5]陈秀萍《变革时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研究——兼论法律的伦理性》,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
    [86]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7]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8]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陈建明等主编《基督教与中国伦理道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美)马国泉《美国公务员制和道德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2]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3]王伟等著《中国韩国行政伦理与廉政建设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94]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4](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美)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6](美)布尔斯廷(Boorstin, D.J.)著《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谢廷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版。
    [7](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美)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董娇娇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翰·邓恩著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尹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11](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英)休漠《人性论》,张辉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13](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4](英)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休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意)康伯斯塔《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李磊、刘玮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英)麦考密克《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2](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23](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佳林、李清伟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版。
    [24](法)唯孔西德朗、(德)威廉·威特林《社会命运和谐与自由的保障》,李楠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意)密拉格利亚著,朱敏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朱敏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菲尔德曼著《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李国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澳)皮特·凯恩《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罗李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9](英)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0](美)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邱昭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杨东柱、尹建军、王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32](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马巨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4](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5](美)赞恩《西方法律的历史》,孙远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枯店,2008年版。
    [36](英)梅因《古代法(一)》,高敏、瞿慧虹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37](英)梅因《古代法(二)》,高敏、瞿慧虹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9](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书店,2002年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古罗马)斐洛《论法律》,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林荣远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3](美)拜尔《祛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4](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5](英)莱特《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高中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47](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8](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9](英)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0](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美)詹姆斯·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支振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4](美)马瑟《合同法与道德》,戴孟勇、贾林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英)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6](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57](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5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60](美)萨伯《洞穴奇案》,陈福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2](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3]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65](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69](美)赛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70]谢军《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2](美)世界银行专家组著、宋涛译《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论探讨及模式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75](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美)格罗弗·斯塔林著、陈宪等译《公共部门管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7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9](美)赛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5](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马戎、时宪民等译,《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88](美)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美)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支振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2](美)马瑟《合同法与道德》,戴孟勇、贾林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6年版。
    [94](英)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95](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96](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9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99](美)朗·富勒、小威廉R·帕杜《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1](美)萨伯《洞穴奇案》,陈福勇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2](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3](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04](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05](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巧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06](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7](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08](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9](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602年版。
    [110](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2](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版。
    [1]刘作翔:“中国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清华法治论衡》,2002年第1期。
    [2]沈晓阳:“体制正义·法律正义·道德正义”,《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
    [3]严存生:“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维—兼论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衣娇娇:“浅谈软法与道德规范的关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余华:“道德与法在诚信建设中的辩证互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柯岚:“法与道德的永恒难题——关于法与道德的主要法学争论”, 《研究生法学》,2003年第4期。
    [7]顾肇基:“道德与法三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8]张明锦:“追求利益的必要限制——法与道德的二律统一”, 《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9]周杰:“法与道德的关系”, 《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0日。
    [10]严存生:“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1]谭志军:“道德的逻辑发展与法德道德性——黑格尔的法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2]任志安:“自然法:法律与道德之间”,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4期。
    [13]严存生:“近现代西方法与道德关系之争”,《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14]马长山:“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实践把握”,《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巧]李长青、冯小琴:“论法和道德的现实与未来的冲突及构造”,《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
    [16]刘柄麟:“道德的恐惧与法的惩戒”,《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2期。
    [17]郭瑞洁:“西方思想家关于道德与法的基础及关系的理论评析”,《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6期。
    [18]孙笑侠,麻鸣:“法律与道德:法律拟或道德?”,《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19]姚建宗:“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5年第1期。
    [20]刘晓:“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待法律—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读后”,《消费导刊》2008年第2期。
    [21]黄治东:“西方法治思想与法治制度的人性论基础探析”,《前沿》,2007年第12期。
    [22]徐爽:“当代美国自然法理论走势”,《现代法学》,2002年2月,第1期。
    [23]苏力:“中、西法学语境中的‘法律道德性”,《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13卷第5期。
    [24]葛畅:“自由:道德的本质”,《学术探索》,2004年8月第8期。
    [25]郑国玉:“法律规则不等同于正义或道德原则”,《理论界》,2009年第5期。
    [26]孙笑侠,麻鸣:“法律与道德:分离后的结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7卷第1期。
    [27]王晓艳:“透视行政道德责任的失范及重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2009年第5期。
    [28]朱晓红:“富勒的新自然法学对当代法治国家的启示”,《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9]孙育玮、冯静:“哈特‘法律规则说’的贡献与启示”,《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
    [30]崔永东:“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1]邹立君:“良好秩序理论的超越:富勒法律秩序观的构建”,《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2]姜希玉:“论道德、法律、自由、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决策管理》,2006年第23期。
    [33]姚建宗:“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4]严存生:“近现代西方法与道德关系之争”,《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35]茅于轼、鄢圣华:“也谈中国人的道德重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6]张恒山:“‘法的价值’概念辨析”,《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37]顾中亚:“‘道德法律化’的人性基础”,《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
    [38]赵群芳:“孔子德治思想的内涵”,《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
    [39]张玉荣:“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西人性论的差异”,《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40]段忠桥:“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河北学刊》,2006年1月,第26卷第1期。
    [41]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2]张康之:“道德化的政府与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43]陈波:“道德权利、法律权利、现实权利—列宁与邓小平人权观比较研究”,《法学评述》,1998年第2期。
    [44]余涌:“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相关性问题”, 《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45]高峰、刘新禄:“道德理性与法律理性辨析”,《岱宗学刊》,2005年6月,第9卷第2期。
    [46]陈真:“道德义务与超道德的行为”《伦理学研究》,2008年9月第5期。
    [47]叶蓬:“道德义务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论纲”,《齐鲁学刊》,1995年第2期。
    [48]高湘泽:“道德责任的负责和免责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9]赵利:“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性审视”,《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
    [50]卓泽渊:“法的价值思考笔谈”,《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1]马进:“法、道德和软实力”,《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7月。
    [52]宁浩:“法的价值研究之反思”,《理论观察》,2006年第4期。
    [53]张汀河:“对权利与义务问题的新思考”,《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
    [54]岳海涌:“法的伦理价值解释”,《甘肃理论学刊》,1995年第6期。
    [55]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美国研究》,2004年第3期。
    [56]蒋正明,“对道德义务的伦理思考”,《理论学刊》,1998年第6期。
    [57]邹立君:“法律的内在道德:一种通达目的性事业的观念”,《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22003年第2期。
    [58]汪标:“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59]王伟:“行政伦理界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1999年第4期。
    [60]鄯爱红、胡林英:“公共行政伦理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价值”,《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4年第2期。
    [61]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2]王晓朝:“从信仰的角度理解金规则”[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3]邓晓芒:“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4]墨哲兰:“金规则之罪己诏”[J],《读书》,1999年第10期;
    [65]艾四林、王贵贤:“法律与道德——法律合法性的三种论证路向”,《清华大学学报》,2007第3期。
    [66]张恒由、黄金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异同”,《法学》,1卿5年第7期2.
    [67]王春娟:“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学术交流》[J],2006年第5期。
    [68]孔祥仁:“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简介”,《中国监察》[J],2001年第8期。
    [69]钱大军:“法律义务的合理性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70]钱大军:“法律义务的逻辑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71]北岳:“法律义务的合理性依据”,《法学研究》,第18卷第5期。
    [72]张成元:“法律义务概念的定义式解释”,《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73]刘美玲:“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理论探索》.2006年第3期.
    [74]窦炎国:“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1期。
    [75]邹立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孜孜探求者:法学家朗·富勒”,《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76]顾俊杰:“中国古代法的伦理价值观”,《同济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77]陈来:“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78]王能昌、海默:“亚里斯多德的德性论”,《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年第4期。
    [79]胡林英:“美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及发展状况”[J],《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5期。
    [80]游小留:“中西法律的道德视野”,《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4月,第3卷第4期。
    [81]郭忠:“论冲突中的道德和法律”,《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82](美)余纪元:“新儒学的<宣言>与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3]刘恒敏:“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当议”,《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
    [84]郭忠:“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冲突与协调”,《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35卷第3期。
    [85]梁晓杰:“法律正义和正义美德”,《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
    [86]陈东英、刘忠权:“自由·道德·正义”,《晋阳学刊》,2008年第4期。
    [87]郑泽金、张国样:“公平正义的根据、条件和现实标准”,《理论前沿》,2009年第4期。
    [88]汪太贤:“论法律权利的构造”,《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5期。
    [89]李萍:“论公共价值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0]赵柯:“论法的价值划分”,《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
    [91]张勤:“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伦理解读”,《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
    [92]张春贵、李兴伟:“以‘自由人联合体’看改革开放”,《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
    [93]马岭:“论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限制”,《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
    [94]李木森:“秩序、自由、道德”,《法学》,1994年第2期。
    [95]向湘远:“义务·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层次”,《求索》,2000年第3期。
    [96]梁晓俭、宫燕明:“哈特法律规则说的解释学研究”,《法学》,2003年第3期。
    [97]张镭:“论法律规则失效后的意义、后果及成因”,《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98]谢晖:“论法律规则”,《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9]刘泽君:“论法的价值取向”,《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00]葛雅兰:“关于法的价值研究的述评”, 《探索》,2005年第5期。
    [101]王永强、王双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的价值建构”,《理论探索》,2005年第4期。
    [102]幸强国:“论美国公务员道德的制约机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王官成:“富勒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法伦理学解析——<法律的道德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余愿:“孔子的‘德’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之比较”,湖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张巍:“韦伯理想型科层制理论的合理性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4]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学基础”,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凤鸣:“美国‘旋转门’现象解析”,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李丹:“美国行政伦理法对我国公务员伦理法的启示”,东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7]刘辉:“行政伦理法制化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8]陈海民:“公务员行政伦理责任法治化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谢寅翠:"Terry·L·Cooper的行政责任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李晓萍:“文化视角下中美行政伦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1]由济恺:“库珀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借鉴意义”,延边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2]刘敬宇:“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及启示”,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3]黄娟:“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4]徐云鹏:“中国现代官德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15]沈建忠:“行政管理领域中的保护性价值观及其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Garrett Ward Sheldon.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James Madison. Th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2001.
    [2]COMPILATION OF FEDERAL ETHICS LAWS, compiled by U.S.OGE (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3]Leonard White.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55.
    [4]Robert C. Mortimer, Christian Ethics, New York: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1950.
    [5]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6]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New York: Hafner,1975;
    [7]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 Mary Greg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8]Immanuel Kant,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 Mary Grego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9]Marcia W.Baron, Kantian Ethics Almost Without Apology, Trans.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10]William Ebenstein &Alan O. Eben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Plato to the Present, 5th ed., 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1,
    [11]W.D. Ross, The Right and the Goo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2]Brad Hooker & Margaret Little, eds., Moral Particula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3]Everett Carll Ladd, The American Polity:the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5th ed., New York:W.W.Norton &Co.,1993.
    [14]David Schuman & Dick.W.Olufa: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2nd ed. Lexington, MA:D.C.Heath & CO.,1993.
    [15]Simmonds & Nigel, Law as a Moral Idea,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6]John Hartland. Swarm. An Analysis of Morals, London:GeorgeAllen & Un win Ltd 1960:E57.
    [17]James S. Bowman, ed. Ethical Frontiers in Public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1.
    [18]Steven Cohen & William Eimicke. The New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5.
    [19]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7.
    [20]Frank Goodnow.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0.
    [21]A.O. Hirshm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2]L.E. Lynn. Managing Public Policy. Boston, Mass.:Little, Brown,1987.
    [23]Frank Marini, ed.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ranton, P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71.
    [24]Frederick Mosher.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5]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lume Books,1993.
    [26]M. Hamburger. Morals and Law:The Growth ofAristotle's Legal The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27]Joshua Parens.Metaphysics As Rhetoric-Alfarabi's summary of Plato's "Law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28]Terry L.Cooper:Handbook of aministrative Ethics, MarcelDekker. Inc,1994.
    [1]James D.Carroll V Robert N.Roberts, "'IF MEN WERE ANGELS', ASSESSING THE ETHICS IN GOVERNMENT ACT OF 1978", from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17, No.2, Winter,1988-89;
    [2]Steven Cohen & William Eimicke. "Is Public Entrepreneur ship Ethical?:A Second Look at Theory and Practice, " presented at the 1997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ugust 28,1997.
    [3]James S. Bowman & Russell Williams. "Ethics in Government:From a Winter of Despair to a Spring of Hope,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Dec 1997, Vol.57, No.6.
    [4]Steven Cohen & William Eimicke."Is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Ethical?"in James S. Bowman, ed., Public Integrity Annual. Lexington: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s,1996.
    [5]Woodrow Wilson.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June 1887.
    [6]James D.Carroll & Robert N.Roberts, "'IF MEN WERE ANGELS', ASSESSING THE ETHICS IN GOVERNMENT ACT OF 1978", from Policy Journal Studies, Vol.17, No.2, Winter,1988-89.
    [7]Dennis Thompson. "The Pos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 in Frederick S. Lane, ed.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1990.
    [8]Louis C. Gawthrop. "Toward an Ethical Convergence of Democratic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Politics", in Ralph Clark Chandler, ed.,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Stat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7.
    [9]Stephen K. Bailey. "Ethics and the Public Service" in Roscoe Martin, 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mocracy. Syracuse, 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5.
    [1]《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4910.htm。2011年1月8日访问。
    [2]ETHICS REFORM ACT OF 2009, Prepared by Blair Horner & Alex Freundlich from New York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见http://www.nypirg.org/goodgov/2009ethics_report.pdf,2010年1月18日访问。
    [3]“美国行政专业人士的特点”见http://www.tipsforsuccess.org/professionalism.htm,2010年5月8日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