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民营报业曾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营报纸诞生于清末,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开始初现繁荣,1927-1937年“黄金十年”达到发展高潮。本文以1927-1937年的《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试图从经营体制、组织管理、广告经营和发行经营等方面呈现这一时期民营报业的经营概貌与经营特性,着力对同期民营报业的体制转型、组织变革及其动因进行深描和探讨,以期对当下中国报业转型实践提供现实观照的历史资源。
     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的生长状态是由环境所提供的各项资源状况所决定的,尤其是国家作为公权力持有者层面的制度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27-1937年“弱势独裁政党”和特殊的租界体制形成的“权力缝隙”客观上给民营报业创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使之达到发展高潮;另一方面,制度环境演变又是影响民营报业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抗战前夕民营报业的渐趋衰落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环境演变的必然逻辑。
     这时期公司制在民营报业中逐渐普及并出现了集团化倾向,昭示着民营报业真正实现了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是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经营体制转型的直接影响,加之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东渐和激烈的报业竞争压力,成为民营报业组织变革的最大动因。这时期民营报业组织呈现出从“能人时代”迈入“制度化时代”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并力求将管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的组织管理理念。
     基于民营报业经营体制和组织管理的转型分析,从市场营销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十年间民营报业广告和发行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尤其是《申报》和《新闻报》全面确立了“广告本位”经营观并加以践行,同时在自主发行模式上开始了诸多有益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民营报业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中自觉结合本土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拿来”西方先进的报业经营理念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切合本土实际的经营理念和策略。
     总之,经过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企业化经营积累,到1930年代民营报业的发展进入高潮期,报业经营呈现出独特的转型轨迹和特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尽管这种转型因种种原因尚未彻底完成,但其间积累的经营理念和策略以及变革之道足以为当下报业改革实践奉献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news development. Emerg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just flourished in Beiyang government era, the private newspaper reached its zenith in "the Golden Ten Years" of1927-1937. Focusing on the Shen Pao and SinWen Pao in the period, this essay is attempting to give an overall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in such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organizational administration, advertisement and circulation, mainly emphasizing on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form and its impetus of the concurrent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with the purpose to support the practice of China's current newspap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with practical views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As is regarded by media ecology, the growing status of the media is determined by all sorts of resource conditions provided by the environment, among which the aspec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lays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part in which the State acts as the holder of public power. On one hand, from1927to1937, objectively, the situation of the Weak Autocratic Party and "the Gap of Power" that was caused by the special Leased Territory system provided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with a relatively loose and fre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propelling it to its climax of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a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which influenced the historic destiny of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to gradually fall into decay before the time of the Anti-Japan War, which reflected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it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any system and the tendency of collectivizing development reflected the true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from "individual times" to "joint-stock times", which was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economy and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alteration of the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institutional demand. With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transformation, plus the spread of Taylorism management system from west to east and the pressure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newspaper industry, private-owned newspaper industry confronted the renovation requi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us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l reform and attempted to combine the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with the ethnical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reate unique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the essay further its study from the angle of marketing science on the operational views and practice of the advertisement and circulation during the ten years, especially on the views and practice of "Advertisement First" and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based on Self-Circulatio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unique and local operational views and strategies were creat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nsciousl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local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selectively introducing the Western operational views of newspaper industry for our own purpose.
     To sum up,Chines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entered a high-tide period in the1930s over about20-year accumulation of marketization, and Presented unique pathwa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ormation. Even though its transformation failed to be accomplished, the management logos and strategies of private newspapers during the stage were enough to become precious "historical heritage" in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of comtemperary newspaper industry.
引文
1参见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国报业:经营史五次突破[EB/OL]:世界媒体实验室,2006-1-12:
    31992年,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了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参见有苦有甜不断前行:我国传媒经营30年回望[EB/OL]: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8-10-27:
    4曾宪明.论伪民营报纸[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4).
    5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5.
    6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4.
    7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9.
    8《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系由英国茶商美查(Ernest Major)创办。1909年“美查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充其它所营工商业之需要,乃于同年5月31日以7万5千元将《申报》售予买办席裕福(子佩)。1912年席裕福(子佩)把《申报》卖给史量才等人,《申报》从内容到形式完全转为国人所有。《新闻报》于1893年2月17日由英人丹福士创办,后由美国人福开森购得。福开森乃于1929年元旦,将《新闻报》售予华商领袖吴在章、钱永铭(新之)与史量才等,由汪伯奇任社长。至此,《新闻报》已完全收归国人所有。参见张继木.20世纪初外人在华中文大报易手国人的动因浅析——以上海《申报》、《新闻报》为例[J].湖北大学成 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
    9徐铸成.报海旧闻[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
    10杨雪梅.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M].上海:中华书局,2008.
    11曾宪明.旧中国民营报人殊途同归现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2).
    12徐铸成.报海旧闻[M].上海:三联书店,1981.
    1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4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史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6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7[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8[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朱春阳.关于史量才与《申报》三个问题之思考与追问[J].国际新闻界,2008,(9).
    20古晓峰,赵宗强.民国时期报业市场的利益与政治纷争——1936年上海《新闻报》在苏州的发行纠纷事件[J].新闻大学,2006,(2).
    21沈松华.民国报业的公司化进程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22刘小燕.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J].新闻大学,2003年冬季号.
    23张继木,曾宪明.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J].当代传播,2008,(3)
    24沈松华.中国近代报业制度变迁研究——以报业公司制为中心[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5汪幼海.上海报业发展中的西方要素研究(1857-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6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状态[J].新闻大学,2007,(3).
    27其实民国报业接受政党津贴的现象十分普遍,不独北方报纸,当时上海也有不少接受政党津贴的民营报纸,只不过相比而言,北方报纸接受津贴的风气更甚、更为普遍。这在本文正文部分将进一步论述。
    1秦绍德.上海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的发展道路[J].新闻研究资料,1991,(2).
    2此处论及的“高潮期”,或称“鼎盛期”,是笔者根据1930年代民营报纸的种 数、销数、广告收入、影响力等指标所界定的。具体阐述见本章第四节内容。
    3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0.
    4“弱势独裁政党”是借用国民党史专家王奇生的说法,具体阐述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4王润泽在论述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环境时认为:“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对包括新闻业在内的教育、文化事业,无从进行控制管理,这就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消极的自由环境.”所谓“消极的自由环境”,意即并非执政党主观上积极创造的自由环境,而是客观上使新闻业获得“自由”,因而称之为“消极”.本文在此取其意.参见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6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38.
    7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M].近代史研究,2003(5).
    8引自王奇生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发表的谈话.参见苏枫.1949年前的国民党为什么失去自己的党员?[J].小康杂志,2011(2).
    9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M].格致出版社,2009:571.
    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4.
    11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80-781.
    12[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2.
    13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以1930年代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14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92.
    15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95.
    16林语堂.4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M],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68:114.
    17陈亚杰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语境[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18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08.
    19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1-282.
    20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A].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3册[C],69.
    21马星野.新闻自由论[M].南京:中央日报印行,1948:52-53.
    22罗隆基.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J].新月,3(8).
    23马星野.新闻自由论[M].南京:中央日报印行,1948:56-57.
    24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64-665.
    25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04.
    26中央周报[J].1929(37),(39).转引自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27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06.
    28[美]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9.
    2991929年8月9日方志致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的笺呈[A].原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81.
    30[美]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
    311934年2-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新闻检查工作会议录[A].原载国民政府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166.
    321934年2-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新闻检查工作会议录[A].原载国民政府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165.
    331934年2-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新闻检查工作会议录[A].原载国民政府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169.
    34参见《申报》索引,1928:231-232.
    351929年8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关于海外华侨报纸杂志刊行状况的报告书[A].原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100-101.
    361934年2-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新闻检查工作会议录[A].原载国民政府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169.
    37胡仲持.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8:119.
    38[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5.
    39就是指一国对其公民在属土之外仍能行使法权,而对当地政府的管辖则享有豁免特权.
    40当时在华设有租界的国家有:美、英、法、德、俄、日、比、意及奥匈帝国.中国开设租界的城市有: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厦门、镇江、杭州、苏州、重庆、九江、鼓浪屿等.参见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8.
    41[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8.
    42[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5.
    43吴士英.论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复杂影响[J].文史哲,1998(5).
    44 A.M.Kotenev, Shanghai, Its Municipality and the Chinese [M]. Shanghai: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1927:72.
    45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8.
    46胡道静.上海的日报[A].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47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34.
    48陈正书.上海租界史上最早的新闻出版法[J].史林,1981(1).
    49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66-268:.
    50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40.
    51胡道静.上海的日报[A].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1—2.
    52陈冠兰.近代中国的租界与新闻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
    53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05.
    541929年8月9日方志致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的笺呈.参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档案.
    55何思诚.租界内办报“三怕”[A].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闻研究资料[G].总第29辑.
    56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张静庐自传[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8: 107.
    57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M].上海:世界书局,1927:70-73.
    58戈公振.中国新闻事业之将来[J].东方杂志,20(15).
    59《申报》1875年10月11日.
    60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6.
    61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A].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2[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62.
    63有关官僚资本的论著,多数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主要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增强,抗日战争以前的一段只看成是个序幕。参见许涤新.官僚资本论.第28-43页.许涤新用“官僚资本”来概括南京政府官员们的私人投资,也用来通称那些没有私人投资在其中的国家控制的企业.但海外学界对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美国学者小科布尔认为,“从实际材料出发,我们就会发觉随便运用官僚资本这个标签是困难的.不能由于南京政府官员1937年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有了假公肥私的严重现象,因而就套上官僚资本这个名词,那样就是把这种现象特点看得太简单化了。”参见[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7-308.
    64白吉尔将共和时代(1915-1927)的第一个十年称为“上海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参见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1-10.
    65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6,169,171.
    66[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2-133.
    67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8伊斯门.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185.
    69王建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M].第5章,第2节.
    70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2.
    71中国银行编.海关进口新税则之研究[G].第3页.
    72郑友揆.对外贸易与中国的工业建设(1840-1948)[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1984:64.
    73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
    74[美]阿瑟恩·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58.
    75中国通商银行编.50年来之中国经济(1896-1947)[G].上海:文海出版社,1948:41.
    76[美]阿瑟恩·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1.
    77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7.
    78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144-146.
    79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M],第118,138,139页.
    8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95.
    81[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1.
    82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M].第239页.
    83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7.
    84转引自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4.
    85罗志如.统计表中之上海[J].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季刊,1932(4):21,第29表.
    86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4.
    87葛元熙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
    88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6.
    89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G].上海:上海书店,1934:532.
    9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7.
    91戈公振.中国新闻事业之将来[J].东方杂志,20(15).
    9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8.
    93李廉方.民众识字教育讨论会二十一日闭幕后之感想[A].见: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M].上海:生活书店,1936:3.
    94蒋永敬.第三编导言[A].中华民国建国史[M].第3编(1):44.
    95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08.
    96谨招陈列图画书籍广告[N].申报,1911,8(29).
    97《大公报》1902年11月8日.
    98李斯颐.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A].见:新闻研究资料第50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3.
    99项士元.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346-347.
    100广义的报人泛指报业从业者,除了主笔、编辑、记者之外,还包括访员、校对、翻译、译电和在报馆的营业部门服务的人,与报纸发行有关的报贩,以及管理和经营报纸的报馆老板.一般意义上的.报人则主要指主笔、编辑、记者.本文所论述的报人则主要指后者,兼及其他报业从业者.参见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0,1.
    101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8.
    102马星野.新闻自由论[M].南京:中央日报印行,1948:44.
    103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G].上海:上海书店1934年,1934:320.
    104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105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联合书店,1930:120.
    106邵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J].东方杂志,1924,21(6).
    107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
    108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6.
    109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联合书店,1930:122-123.
    110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2)[G],见:民国丛书第四编,北京:中华新闻学院,1943:21-22.
    111 Christopher A. Reed, Gutenberg in Shanghai-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UBS press,2004:327.
    112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7.
    113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G].上海:上海书店1934年,1934:333-334.
    114宗亦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报业的运营机制与规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5雷缙.《申报》馆之过去状况[A].见: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G].
    116《申报》1882年1月16日.
    11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26.
    118戈公振.新闻电报费率与新闻检查法[A].见:新闻学刊全集[G].第259页.
    119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书店,1934:16-17.
    120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438.
    121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G].上海:上海书店,1934:214-216.
    122[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
    123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6)[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13,675,714.
    124民国二十四年交通年鉴之民用航空编.中国航空公司[A].见: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现代化[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46-447:.
    125民营报纸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发展程度和地位,可参见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5.该书谈到的“商业报纸”,其实就是指民营报纸。
    126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7,218。
    127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37。
    128胡仲持.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M]。上海:生活书店,1938:119。
    129汪汉溪.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130胡道静.上海的日报[A].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36.
    131庞荣棣.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35.136.
    132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2.
    133庞荣棣.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35.136.
    134《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将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总结为三层意思:认为报纸同历史纪录一样,是将历史事件如实地记录下来,传诸后人。二、报纸评论、剖析历史,又高于历史。三、报纸主要是文化传统的载体。这段论述基本概括了“史家办报”的思想核心。参见徐培汀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37-238.
    135《新闻报》概况,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
    136汪汉溪.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137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北京:中华书局,2005:67.
    138《新闻报》历年销路比较表,参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13。
    139转引自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79.
    1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9.
    2[美]大卫.斯隆编著.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8.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册)[G],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245.
    4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第30-31,107.
    5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转引自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组织形态的变迁[M].第157页.
    6张立勤.近代以来湖商与甬商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37.
    7上海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书店,1934:379.
    8新闻事业[A].见:上海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书店,1934:379-380.
    9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2.
    10秦绍德.上海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的发展道路[J].新闻研究资料,1991(2).
    11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5-136.
    12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上海书店,1990:129.
    13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7.
    14据国民党中宣部1931年8月统计,销数15万份以上的仅有中、新两报,销数3.5万份以上的有《时事新报》、《时报》、《大公报》、《益世报》,其他报纸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15汪汉溪.新闻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新闻报三十年纪念[G].1923.
    16王润泽.津贴:民国时期中国新闻界的痼疾[J].新闻与传播,2010(12):73.
    17此处所指的11种报纸是《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新申报》、《商报》、《中国晚报》、《中华日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中南晚报》。
    18王润泽.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蜕变——民初报刊现代化进程的片段图景[J].新闻与传播,2011(1):57.
    19王润泽.津贴:民国时期中国新闻界的痼疾[J].新闻与传播,2010(12):74.
    20汪汉溪.新闻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新闻报三十年纪念[G].1923.
    21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135.
    22张季鸾..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A].见:《季鸾文存》附录[G].天津:大公报报馆,1946.
    23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64.
    24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64.
    25王润泽.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蜕变——民初报刊现代化进程的片段图景[J].新闻与传播,2011(1):57.
    26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64.
    27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10.
    28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10-111.
    29许纪霖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4,275.
    30马荫良等.史量才接办申报初期史料[J].新闻研究资料.第5辑.
    31谢介子.世界报界名人来华者之言论丛辑及予之感想[A].见:最近之五十季——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G].
    32张蕴和.办报果罪孽耶[J].申报月刊.3(12).
    33林友兰.申报七十五年[A].见:中国报学导论[G].第98页.
    34张季鸾..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A].见:《季鸾文存》附录[G].天津:大公报报馆,1946.
    35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9.
    36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2(128).
    3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5:206.
    38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47.
    39《政府公报》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初八,第8号,电报栏.
    40交通部不允划一邮费之原呈[A].见:新闻学刊全集[G].第484页.
    41交通部不允划一邮费之原呈[A].见:新闻学刊全集[G].第484页.
    42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47-48.
    43[美]大卫.斯隆编著.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
    44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342.
    45新闻社工场组织之内容,大抵皆由三部而成:(一)为排字部,(二)为铅版部,(三)为印刷部.参见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56.
    46即指《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当时在上海的销数最大且最具影响力。
    47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66.
    48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05.
    49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20.
    50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58页.
    51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57.
    52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
    53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57.
    54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105-106.
    55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
    56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26.
    5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57.
    58转引自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56.
    59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190.
    60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11.
    61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105.
    62沈松华.中国近代报业制度变迁研究——以报业公司制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7.
    63V. 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见:[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G].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4严独鹤.福开森与新闻报[A].见: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197-198.
    65《文艺新闻》1931年10月26日,第33号.
    66周靖波.成舍我的业绩[A].见:报海生涯一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G].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7邵力子.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8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3.
    69张洁.中国近代民营报业经营方略(下)[J].新闻与写作,2005(7).
    70张季鸾.本社同人的声明——关于米苏里赠奖及今天的庆祝会[N].重庆大公报,1941,5(15).
    71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4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26.
    72转引自方汉奇.中国新闻通史(第一卷)[M],第487页.
    73潘公弼.报馆的组织[A].见:黄天鹏.新闻学演讲集[G].上海:现代书局,1931:45-46.
    74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春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5-16.
    75重庆日报社.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30-31.
    76 The entry of "Edward Scripp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98.
    77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358.
    78转引自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04.
    79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解释,规模经济效应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降低的现象.具体来讲,企业规模经济可以通过管理费用的分摊、营销资源的综合利用、原材料购入的批量采购、融资能力的提高等途径实现.引自杨公仆、干春晖主编.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7.
    80[法]皮埃尔·阿尔贝伊(ALBERI),费尔南·泰鲁(ETERRou).世界新闻简史[M].许崇山等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01.
    81谢六逸.报展纪念刊发刊辞[M].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系,1935:1-9.
    82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23-24.
    83张友渔.日本新闻事业概观[A].新闻学研究[G].北平:良友公司,1932.
    84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58.
    85黄天鹏.新闻学入门[M].上海:光华书局,1933:68.
    86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28.
    87成舍我.中国报纸之将来[A].燕京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研究[G].北平:良友公司,1932.
    88刘觉民.报业管理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18.
    89成舍我.中国报纸之将来[A].燕京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研究[G].北平:良友公司,1932.
    90关于民国时期新闻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报业集团化经营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可参见曾来海.试论民国时期报业集团化经营的理论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11(3),该文对此有较详细的梳理和论述.
    91秦绍德.上海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的发展道路[J].新闻研究资料,1991(2).
    92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2.
    93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8.
    94张友鸾等.世界日报兴衰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221.
    95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97.
    96谢国明.汪氏兄弟反对报业托拉斯事件[J].新闻研究资料,第35辑.
    97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2(128).
    98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2(128).
    99十年来之申时电讯社[A].见:十年(申时电讯社纪念集)[G],第43页.
    100姚福申.“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尝试[J].新闻大学.1997(冬).
    101姚福申.“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尝试[J].新闻大学.1997(冬).
    102黄卓明,俞振基.关于时事新报的所见所闻[J].新闻研究资料,1983(19):185.
    103黄卓明,俞振基.关于时事新报的所见所闻[J].新闻研究资料,1983(19):186,188.
    104姚福申.“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尝试[J].新闻大学.1997(冬).
    105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4.
    106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G].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7沈松华.中国近代报业制度变迁研究——以报业公司制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7.
    1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14-215.
    2目前一些管理学论著对“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在外延和内涵上均有混合、交叉之处。比如,一般认为,组织变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和对技术、任务的变革三方面。管理变革,则包括战略变革、结构变革、技术变革、流程变革和企业文化变革。本章所论及民营报业的组织变革,择取“组织”的广义内涵,即包括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前者重点考察民营报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后者则重在关注管理制度尤其是人事管理制度变革。
    3王抚洲.工业组织与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3.
    4徐敦楷.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5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上海人。近代著名企业家、管理学家。1909年自费赴美留学,1915年归国后与胞兄穆湘瑶合资创办德大纱厂,1916年再与他人合伙创办厚生纱厂并出任总经理,1919年筹建豫丰纱厂,并在上海参与创办恒大纱厂和维大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穆藕初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到中国企业的企业家。
    6刘文兵.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与制度的演变(1860-1949)[M].台北:国史馆,2001:88-89.
    7马伯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38-139.
    8郭太风.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推行科学管理的功过是非[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19.
    9转引自河阳.出版科学管理的水土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3(25).
    10转引自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438。
    11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
    12[美]罗伯特·皮卡特.传媒管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39.
    13[美]罗伯特·皮卡特.传媒管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38.
    14陶喜红.《新闻报》差异化竞争策略对当今报业竞争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5(6)
    15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63-64.
    16马达.成舍我成功的报业经营[J].青年记者,2000(6):48.
    17马作宽编.组织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8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0:230.
    19民国学者储玉坤将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报业组织制度概括为三种:第一是独裁制或军队式(Dictatorship or Military Type),首脑直接支配各部分负责人员。其中又分为总经理制、所有权人制与社长制。董事长并不参加实际工作,一切业务概委托社长或总经理执行。所有各部均由彼直接支配。第二是分权制(Functional Type),就是报馆内各部分的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均有最后的决定权。这种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总经理与总编辑的地位平等,各不相涉。同时在编辑部的本身也实行分权的制度,各部编辑在其职务范围内亦有最后决定权,不受总编辑的干涉。第三是均权制(Staff and Line Organization),这是最合理想的制度。报馆的最高层固然仍是社长或是总经理或是发行人,对于整个报馆的事务有管理的权力;但遇到重大问题时,即召集各部主管人员来商量对策。参见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107-109.
    20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J].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3.
    21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67.
    22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年春季号.
    23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年春季号.
    24管翼贤.新闻学集成(第六辑)[A].见:民国丛书(第四编46)[G].上海书店1992:325-331.
    25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J].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7-58.在此补充说明的是,原文中的数字为汉字表达方式,笔者将其转换为阿拉伯数字。另外,引文中的粗体部分为笔者所加。
    26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98.
    27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137.
    28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商务印书馆,2004.
    29U型结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企业普遍采用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纵向一体化的职能结构。其特点是企业内部按职能(如生产、销售、开发等)划分成若干部门,企业实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指挥。该结构保持了直线制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单位的企业体制,但各个单位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仍然是企业的内部经营机构,比如分公司。其基本特征是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分离,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使高层领导从繁重的日常经营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决策。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具有治理方面的优势,且适合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
    30转引自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9.
    31参见《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1935。
    32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
    33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64.
    34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J].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92.
    35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4.
    36该档案记录未注明具体时间,根据记录内容可推断当不早于1929年.
    37孙慧编.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J].档案与史学,2002(5).原载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3.
    3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
    39练习生考试办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
    40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
    41张静庐.中国的新闻记者和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30:20-27.
    42申报馆练习生规则.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
    43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J].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93-94.
    44转引自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0.
    45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94.
    46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66.
    4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申报馆,1939:
    48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
    49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
    50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J].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97.
    51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4.
    52参见《新闻报三十年纪念册》中福开森的纪念文。
    53馆员指在馆内服务的经理、编辑两部职工,包括勤杂人员,各省通讯员则皆不在其列.
    54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J].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98.
    55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04.
    56孙慧编.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J].档案与史学,2002(5).原载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3.
    57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61-118.
    5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61.126.
    59孙慧编.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J].档案与史学,2002(5).原载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3.
    60参照陈明远《文化人与钱》一书的调查,1930-1938年国币1元,约相当于今人民币30元左右。
    61转引自宗亦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报业的运营机制与规律[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3(2)
    62根据资料,1933年上海市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生活费454.38元,约合每月38元,折今币为1,140元。
    63此处参考了上海市档案馆提供的《新闻报》内部档案。
    64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年春季号.
    65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9:
    66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9:
    67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2).
    6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61-126.
    69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55.
    70组织变革的策略方法包括改良式变革、爆破式变革和计划式变革。其中,改良式变革方式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修补和调整,变动较小。其优点是阻力较小,易于实施,缺点是缺乏总体规划,带有权宜色彩。计划式的变革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组织的系统研究,制订出理想的改革方案,然后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实施。其优点是:适合公司组织长期发展的要求;员工有较长时间的思想准备,阻力较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专家诊断、制定长期规划、员工参加。
    1[美]大卫·斯隆编著.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90,393.
    2[美]休曼.实用新闻学[M].史青译,上海:上海学广会,1913:126-127.
    3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8:73.
    4吴信训等.现代传媒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0.
    5[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4.
    6胡政之.中国新闻事业[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248.
    7胡政之.中国新闻事业[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248.
    8叶溯中.阅报运动与新社会的建设[A].见:项士元.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352.
    9胡道静.上海新闻史的变迁[A].见:上海通社主编.上海研究资料[G].1936:379.
    10近代国货运动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国货运动的早期(1911—1919年),民族资产阶级着力提倡的是制造国货。二是国货运动的后期(1920-1930),这一阶段倡导的是销售国货。详见潘君祥.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6-14.
    1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230.
    12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M].上海:世界书局,1927:67.
    13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09.
    14翟左扬.大众传媒与上海“小资”形象建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5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联合书店,1930:109.
    16[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36.
    1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06.
    18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12.
    19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10.
    20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21.
    21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72.
    22王世杰.对于中国报纸罪言[J].现代评论(第1周年纪念增刊).1925,12.
    23李锦成.新闻纸登载广告的讨论[A].见:李锦华,李仲诚编.新闻言论集[G].广州新启明印务有限公司,1932:161-162.
    24李果.论黄色广告[J].报学杂志(第1卷第7期),1948,12(1).
    25邹韬奋.大报和小报[A].见:邹韬奋全集(第6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91.
    26戈公振编.新闻学撮要[M].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印行,1925:151.
    27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0.
    28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55.
    29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7.
    30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8-59.
    31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8-9.
    32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8-59.
    33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5,187.
    34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3.
    35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3.
    36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11.
    3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35.
    38胡道静.上海新闻史的变迁[A].载上海通社主编.上海研究资料[G].1936:379-397.
    39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35.
    40 Stephen Lacy & Todd F. Simon, The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 of United States Newspapers.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3.
    41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7.
    42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4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2.
    43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0.
    44邵飘萍.中国新闻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其事业之要点[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名论集[G].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0.
    45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4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20.
    46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4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17.
    47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6.
    48邵飘萍.中国新闻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其事业之要点[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名论集[G].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49-50.
    49[美]大卫·斯隆编著.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91.
    50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22.
    51顾红叶.新闻发展之新途径[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201.
    52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4.
    53顾红叶.新闻发展之新途径[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201.
    54曹用先.新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87.
    55曹用先.新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87.
    56邵飘萍.中国新闻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其事业之要点[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名论集[G].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0.
    57曹用先.新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84.
    58戈公振编.新闻学撮要[M].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印行,1925:154.
    59罗霆编著.媒体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22.
    60罗霆编著.媒体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39.
    61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6-107.
    62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9.
    63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2-53.
    64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24-225.
    65郑逸梅.书报话旧[M].上海:中华书局,2005:75-76.
    66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94.
    67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232.
    68卜彦芳编著.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69.
    69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22.
    70陈彤旭.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14.
    71时事新报馆告读者同人书[N].时事新报增刊.1935,10(10)
    72汪仲韦.又竞争又联合的“新”“呻”两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2,总第15辑.
    7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74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7.
    75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6王英.张竹平广告理念初探[J].新闻大学,2000年春.
    77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8:74.
    78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8:49.
    79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8:175.
    80王英.张竹平广告理念初探[J].新闻大学,2000年春.
    81转引自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1984:85.
    82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232.
    83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3.
    84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31.
    85黄天鹏.中国新闻界之乌瞰[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77.
    86陈玉申.《新闻报》经营策略探析[J].新闻界,2006(6):109.
    87美国《纽约时报》前老总的比喻。见:安成蓉.试析《新闻报》“在商言商”的经营之道[J].商场现代化,2007(4):105.
    88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80.
    89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26—127.
    90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22.123.
    91[美]大卫·斯隆编著.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93.
    92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联合书店,1930:124.
    93张秋虫.新闻报和申报的竞争[A].见:上海地方史资料(五)[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94汪仲韦.又竞争又联合的“新”“申”两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2,总第15辑.
    95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82-183.
    96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28-229.
    9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28-229.
    98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28.
    9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1955:217.
    100曹用先.新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83.
    10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1955:180.
    102《新闻报》1936年3月1日.
    103《申报》1894年3月16日.
    104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74.
    105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广告”一节的“附件二”.
    106黄天鹏.中国新闻界之鸟瞰[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77.
    107《新闻报》三十年之事实[A].《新闻报》三十年纪念[C].上海:《新闻报》报馆,1922.
    108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217.
    109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19-20.
    110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4.
    111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1.
    112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12.
    113《申报》1928年11月1-2日.
    114《申报》1929年3月3日.
    115《新闻报》1929年3月4日.
    116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5.
    117曾宪明.《申报》、《大公报》1925—1935十年间广告手法评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118简明中国新闻史(复旦大学内部资料),第175页.
    119刘雪梅.浅议《申报》广告的阶段性演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20曾宪明.《申报》、《大公报》1925-1935十年间广告手法评析[J].郑州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121《新闻报》1929年3月2日.原文标点均为句号,此处为笔者修正后的标点符号.
    122王儒年.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与爱国主义的世俗化[J].史林,2007(3).
    123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北京:联合书店,1930:124.
    124李强.《申报》商业广告(1927—-1937)创意核心概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
    125李强.《申报》商业广告(1927—1937)创意核心概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
    126李强.《申报》商业广告(1927—1937)创意核心概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
    127《申报》1930年4月4日.
    128曾宪明.《申报》、《大公报》1925-1935十年间广告手法评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129《申报》1936年3月4日.
    130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北京:联合书店,1930:125-126.
    131映射型,即完全用语言符号表达广告内容的创意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品说明书式广告;视觉策略型,即注重视觉效果的广告创意形式,具有艺术化的外观,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组合型,即采用多种艺术符号表达广告内容的创意形式;象征型,即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广告主体的创意形式,表面上看,广告中的形象与商品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广告文本中的暗示线索总会暗示出商品来,并与形象建立联系,使所指产生的特性附着到商品上去。
    132《申报》1929年3月1日。
    133《申报》1929年3月2日。
    1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22.
    2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261.
    3戈公振.中国新闻事业之将来[J].东方杂志,20(15).
    4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M].上海:世界书局,1927:9-60.
    5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3-74.
    6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4.
    7《申报》1918年10月10日。
    8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4.
    9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联合书店,1930:84.
    10参见上海新闻事业史料辑要.T64.转引自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72.
    11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85.
    121934年全美国的日报总数为1911种,每日平均总销数达3500余万份,按人口比例,平均每4人得报1份。返观当时我国,约每800人始得报1份。参见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63-64.
    13此处所谓北方报纸和南方报纸,是沿用学者王润泽的说法,仅指大概的文化地域概念,不宜绝对化.详见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2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4.
    14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155-156.
    15求实.本报一年工作之回顾[A].见:《上海报》周年纪念册[G].1930.
    16胡政之.中国新闻事业[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248.
    17胡政之.中国新闻事业[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248.
    18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2.
    19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68-69.
    20关于报馆设立分馆和派报社的章程内容,均依据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269.
    21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1.
    22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156.
    23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157.
    24中华民国十五年邮政事物总论.第1页.
    25汪汉溪.新闻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三十年纪念册[G].1923.
    26报界使用邮电案之陈请书[A].见民国丛书[G].第2编,第48卷,第469页.
    27使用邮电案已获相当之结果[A].见:新闻学刊全集[G].499.
    28求实.本报一年工作之回顾[A].见:《上海报》周年纪念册[G].1930.
    29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6.
    3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237.
    3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238.
    32汪汉溪.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33汪汉溪.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34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59.
    35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
    36戈公振编.新闻学撮要[M].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印行,1925:155.
    37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新闻研究资料,1982(2).
    38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261.
    39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中华新闻学院,1943.此处谈论的“势力”就是指报纸的社会影响力——笔者加注.
    40戈公振编.新闻学撮要[M].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印行,1925:155.
    41戈公振编.新闻学撮要[M].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印行,1925:156.
    42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39.
    43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6.
    44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108.
    45报纸发行量指的是报纸付诸流通的数量统计,也称报纸发行份数.报纸销数指的是报纸的销售份数,是报社经营情况的一种数量指标.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发行量中含有一部分不直接用于销售的报纸,比如样报、赠报、广告用报等,因此报纸销数总是少于报纸的发行量,是发行量中获得售报款的那一部分报纸的数量.参见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50-351.
    46 William B. Blackenburg, Newspaper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Circulation to Increase Profits, Journalism Quarterly (Autumn 1982).
    47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42-343.
    48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春):39-45.
    49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81.
    50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6.
    51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8.
    52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2).
    53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9-71.
    54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69-70.
    55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261-262.
    56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0.
    5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6.
    58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1.
    59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241.
    60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0.
    61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上海:申报馆,1938:239.
    62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4.
    63一定.都会早晨的面面观[N].社会日报,1934,4(19).
    64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66.
    65孙慧编.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J].档案与史学,2002(5).原载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3.
    66顾执中.报人生涯[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246.
    67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2.
    68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的经营策略[J].新闻大学.1994(春):39-45.
    69(新闻报》三十年之事实[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三十年纪念[G].1922.
    70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11.
    71汪仲韦.又竞争又联合的“新”、“申”两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2(15).
    72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268.
    73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70.
    74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10.
    75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5.
    76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2).
    77《新闻报》概况,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
    78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57.
    79转引自喻国明、喻国英.什么样的报纸“买得动”[A].见:都市报现象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38.
    80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12.
    81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京报馆,1924:3-74.
    82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0.
    83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89-90.
    84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89-90.
    85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95.
    86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春):43..
    87黄天鹏.中国新闻界之鸟瞰[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77.
    88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2)
    89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8.
    90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春):39-45.
    91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182-183.
    92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248.
    93万叶.上海读者与上海报纸[A].见: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春):42.
    94张季鸾.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A].见: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三十年纪念册[G],1923.
    95《申报》1947年对上海报业市场的总结,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5.
    96《新闻报》概况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
    97《新闻报》各地销数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14.
    98《苏州民声》1936年3月28日.
    99《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第41页.
    100末香.反对新闻报早报联合[N].吴县晶报,1936,3(28).
    101乙太.苏民新闻又杀出一个程咬金来[N].大吴语,1936,3(28)
    102《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103《新闻报》1936年3月21日.
    104《新闻报》1936年3月21日.
    105《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106茉莉.苏州三大报之生存竞争,吴县明报呼吁全国报界[N].苏州民声,1936,3(28)
    1071937年5月12日新闻报苏州分馆致函上海新闻报社.参见《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转引自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45-246.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211.
    5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7.
    6汪敬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J].新建设,1953(12).
    7[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5.
    8[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303.
    9[美]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M].蔡静仪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8-9.
    10[美川、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52.
    11[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20.
    12[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3.
    13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4.
    14[美川、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12.
    15[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4.
    16[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7.
    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81.
    18[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83.
    19转引自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62.
    20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81.
    21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15.
    22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A],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89-90.
    23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中国国民党中执委秘书处档案,711(5),347.
    24引自张宗厚.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制[A].见:新闻学论集(第11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51.
    25原载国民政府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
    26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2).
    271934年2-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新闻检查工作会议录[A].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
    28杨师群.党治下的新闻报业——国民党专制时期(1928-1937)新闻报业的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5).
    29上海新闻杂话——天庐通讯之一[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428.
    30上海新闻杂话——天庐通讯之一[A].见: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430.
    31新闻事业在现在中国真正的地位[N].福建民国日报专刊,1931,6(12).
    32字体加粗部分为笔者所附加.转引自杨师群.党治下的新闻报业——国民党专制时期(1928-1937)新闻报业的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5).此处“托勒司或迭而加”实指“托拉斯或辛迪加”,均为新闻业垄断的形式之一——作者注.
    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
    34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91.
    35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新闻统制之实施方案.1934年3月新闻宣传会议记录[A].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
    36杨季.报纸前途之趋于公营[N].前途杂志,1933(12).
    37祝苏州报界的胜利并告全国舆论界[N].上海民主周刊.1929,7(18).
    38《申报》1931年12月12日.
    39该通令称:“查言论自由,为全国人民应有之权利,现在统一政府成立,亟应扶植民权,保障舆论,以副禺望,而示大众.”参见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G].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4年版.
    40参见国民党内政部编《内政年鉴》.
    41参见1935年11月13日交通部邮政总局致该局所属各机关密通令.
    42转引自杨师群.党治下的新闻报业——国民党专制时期(1928-1937)新闻报业的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5).
    43参见1936年4月内政部核准登记之新闻纸与杂志社统计资料.国民政府档案.
    441933年1月镇江《江声日报》副刊登载社会写真作品,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竟将该报经理刘煜生非法逮捕,拘禁五月之久,不按法律手续转送法院依法审讯,擅自施加“共党”之名枪决处死.该事件令全国新闻界不胜骇异.摘引自1933年1-2月顾祝同今枪杀镇江《江声日报》编辑刘煜生案有关文电[A].原载国民政府档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1994:307.
    45十年来的中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86-487.
    46慎予.党应确定新闻政策[N].中央日报,1929,3(20).
    47郑禾平.从币制改革前后的言论看京沪四大报的代表性》[J].报学杂志,1948,9(16).
    48胡正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54.
    49黄天鹏.上海新闻杂话——天庐通讯之一[A].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428.
    50邵力子.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A].见:十年来的中国[G],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94.
    51任白涛.国际通讯的机构及其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
    52邵力子在《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十年来的中国.第494页)一文中谈到中央社发英文稿的时间是1935年,而黄瑚老师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第189)一书中如此记录:1933年夏,“中央社”创建英文部,供给英文报纸新闻稿.可 见两者时间不统一.笔者在此存疑,有待进一步核实.
    53邵力子.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A].见:十年来的中国[G],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94.
    54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6.
    55中国报界交通录[M].北京:燕京大学新闻学系,1933:173-180.
    56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51.
    57任白涛.国际通讯的机构及其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72.
    58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第52.
    59任白涛.国际通讯的机构及其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69.
    60T.C.新闻的侵略[A].见:向导[N].1924,6(18).T.C.即李大钊笔名。笔者加注。
    61邵力子.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A].见:十年来的中国[G],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94.
    62任白涛.国际通讯的机构及其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
    63[美]费约翰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李恭忠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407.
    64宣传部工作概要.1926,1:8;李云汉1966,1:384.
    65转引自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121.
    66程沧波.我所认识的张季鸾先生[J].台湾传记文学.30(6).
    67中央宣传委员会直辖报社组织通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711(5),卷号66.
    68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
    69汪幼海.上海报业发展的西方要素研究(1850-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
    70中央宣传部之工作报告书[N].中央日报.1929,2(22).
    71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72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中的发展[M].上海:上海通志馆,1935年.
    73胡憨珠.史量才与上海申报[J].传记文学.台北,68(4):131.
    74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4).
    75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4).
    76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4).
    77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中的发展[M].上海:上海通志馆,1935.
    78《民国日报》1929年1月13日.
    79《新闻报》1929年1月14日.
    80上海《民国日报》1929年1月14日.
    81上海《民国日报》1929年1月15日.
    82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4).
    83秦绍德.上海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的发展道路[J].新闻研究资料,1991(2).
    84《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85《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86《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87新闻报与早报联合发行纠纷[N].苏州民声,1936,3(22).。
    88乙太.苏民新闻又杀出一个程咬金来[N].大吴语,1936,3(28).
    89《苏民新闻》1936年3月27日.
    90《大公报》1936年3月28日.
    91《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92《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93《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94《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95《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961937年5月12日新闻报苏州分馆致函上海新闻报社,《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97古晓峰、赵宗强.民国时期报业市场的利益与政治纷争——1936年上海《新闻报》在苏州的发行纠纷事件[J].新闻大学,2006(2).
    98张友渔.我和《时事新报》.新闻研究资料.第10辑.
    99姚福申.张报安教授话先父张竹平遗事.新闻大学,2008(1).
    100姚福申.张报安教授话先父张竹平遗事.新闻大学,2008(1).
    101张友渔.我和《时事新报》.新闻研究资料.第10辑.
    102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主编.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G].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98.
    103本报简史[N].申报,1947,9(20).
    104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6.
    105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4).
    106《华美晚报》1936年8月18日创刊号.
    107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25.
    108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4).
    109古晓峰、赵宗强.民国时期报业市场的利益与政治纷争——1936年上海《新 闻报》在苏州的发行纠纷事件[J].新闻大学,2006(2).
    110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111秦绍德.上海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的发展道路[J].新闻研究资料,1991(2).
    [1]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胡仲持.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M].上海:生活书店,1938.
    [5]庞荣棣.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6]杨雪梅.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M].上海:中华书局,2008.
    [7]徐铸成.报海旧闻[M].上海:三联书店,1981.
    [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9]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史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2][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主编.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15]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M].北京:格致出版社,2009.
    [16][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以1930年代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8]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9]林语堂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Greenwood Press.New York,1968:114.
    [20]马星野.新闻自由论[M].南京:中央日报印行,1948.
    [21]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
    [22][美]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M].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4][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5]A.M.Kotenev, Shanghai, Its Municipality and the Chinese[M].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1927.
    [26]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7]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8]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9]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张静庐自传[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8.
    [30]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M].上海:世界书局,1927.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2]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伊斯门.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34]王建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M].第5章,第2节.
    [35]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6]郑友揆.对外贸易与中国的工业建设(1840-1948)[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84.
    [37][美]阿瑟恩·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8]葛元熙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9]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1]中华民国建国史[M].第3编.
    [42]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3]项士元.浙江新闻史[M].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
    [44]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5]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联合书店,1930.
    [46]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
    [47]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8][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9]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0]马作宽编.组织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1]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上海:文化供应社,1947.
    [52]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
    [53]王抚洲.工业组织与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4]刘文兵.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与制度的演变(1860-1949)[M].台北:国史馆,2001.
    [55]马伯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56]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57]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58]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
    [59]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0]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1]陈亚杰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语境[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62]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63]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4]十年来的中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5]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8.
    [66]任白涛.国际通讯的机构及其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67][美]费约翰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李恭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68]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M].上海:世界书局,1927.
    [69]吴定九.新闻事业经营法[M].上海:现代书局,1930.
    [70]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
    [7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2]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北京:联合书店,1930.
    [73][美]大卫·斯隆编著.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4]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8.
    [75]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6]郑逸梅.书报话旧[M].上海:中华书局,2005.
    [77]卜彦芳编著.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78]陈彤旭.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79]罗霆编著.媒体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80]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81]戈公振编.新闻学撮要[M].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印行,1925.
    [82]曹用先.新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83]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4]吴信训等著.现代传媒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5]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8.
    [86]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1辑)[M],上海:中华新闻学院,1943.
    [87]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88]王抚洲.工业组织与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89]刘文兵.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与制度的演变(1860-1949)[M].台北:国史馆,2001.
    [90]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91][美]罗伯特·皮卡特.传媒管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92]马作宽编.组织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93]张立勤.近代以来湖商与甬商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4]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5-136.
    [95]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
    [96]许纪霖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7]邵力子.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8]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春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99]重庆日报社.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100]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101]杨公仆、干春晖主编.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2][法]皮埃尔·阿尔贝伊(ALBERI),费尔南·泰鲁(E.TERRou).世界新闻简史[M].许崇山等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103]黄天鹏.新闻学入门[M].上海:光华书局,1933.
    [104]刘觉民.报业管理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105]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6]胡仲持.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8.
    [107][美]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8]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9]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10]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1]徐培汀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12]胡正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13]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114]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5]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
    [116]王凡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17]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8]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上海:中华书局,2007.
    [1]曾宪明.旧中国民营报人殊途同归现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2).
    [2]曾宪明.论伪民营报纸[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4).
    [3]朱春阳.关于史量才与《申报》三个问题之思考与追问[J].国际新闻界,2008,(9).
    [4]古晓峰,赵宗强.民国时期报业市场的利益与政治纷争——1936年上海《新闻报》在苏州的发行纠纷事件[J].新闻大学,2006,(2).
    [5]沈松华.民国报业的公司化进程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4).
    [6]刘小燕.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J].新闻大学,2003(冬).
    [7]张继木,曾宪明.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J].当代传播,2008,(3).
    [8]秦绍德.上海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的发展道路[J].新闻研究资料,1991,(2).
    [9]苏枫.1949年前的国民党为什么失去自己的党员?[J].小康杂志,2011(2).
    [10]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J].新闻大学,2007,(3).
    [11]罗隆基.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J].新月,3(8).
    [12]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13]吴士英.论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复杂影响[J].文史哲,1998(5).
    [14]陈正书.上海租界史上最早的新闻出版法[J].史林,1981(1).
    [15]戈公振.中国新闻事业之将来[J].东方杂志,20(15).
    [16]邵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J].东方杂志,1924,21(6).
    [17]宗亦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报业的运营机制与规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8]徐敦楷.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19]姚福申.解放前《新闻报》经营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1994(春).
    [20]马达.成舍我成功的报业经营[J].青年记者,2000(6):48.
    [21]汪仲韦.我与《新闻报》的关系[J].新闻研究资料,1982(2).
    [22]杨师群.党治下的新闻报业——国民党专制时期(1928-1937)新闻报业的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5).
    [23]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24]古晓峰、赵宗强.民国时期报业市场的利益与政治纷争——1936年上海《新闻报》在苏州的发行纠纷事件[J].新闻大学,2006(2).
    [25]姚福申.张报安教授话先父张竹平遗事[J].新闻大学,2008(1).
    [26]王英.张竹平广告理念初探[J].新闻大学,2000(春)
    [27]陈玉申.《新闻报》经营策略探析[J].新闻界,2006(6):109.
    [28]徐敦楷.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29]郭太风.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推行科学管理的功过是非[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19.
    [30]孙慧编.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J].档案与史学,2002(5).
    [31]王润泽.津贴:民国时期中国新闻界的痼疾[J].新闻与传播,2010(12):74.
    [32]王润泽.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蜕变——民初报刊现代化进程的片段图景[J].新闻与传播,2011(1):57.
    [33]曾来海.试论民国时期报业集团化经营的理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3)
    [34]姚福申.“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尝试[J].新闻大学.1997(冬).
    [35]黄卓明,俞振基.关于时事新报的所见所闻[J].新闻研究资料,1983(19):185.
    [36]吴士英.论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复杂影响[J].文史哲,1998(5).
    [37]陈冠兰.近代中国的租界与新闻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
    [38]张继木.20世纪初外人在华中文大报易手国人的动因浅析——以上海《申报》、《新闻报》为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
    [39]刘小燕.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J].新闻大学,2003(冬)
    [40]张继木,曾宪明.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J].当代传播,2008(3).
    [41]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齐—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J].新闻大学,2007,(3).
    [42]张顺军.市场跟进者与市场领先者的搏弈—由《新闻报》、《申报》竞争模式
    [43]看当前报业同质化现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44]安成蓉.试析《新闻报》“在商言商”的经营之道[J].商场现代化,2007(4).
    [45]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J].近代史研究,2003(5).
    [46]沈松华.中国近代报业制度变迁研究——以报业公司制为中心[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7]汪幼海.上海报业发展中的西方要素研究(1857-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8]翟左扬.大众传媒与上海“小资”形象建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A].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3册[G],69.
    [2]胡道静.上海的日报[A].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3]何思诚.租界内办报“三怕”[A].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闻研究资料[G].总第29辑.
    [4]中国银行编.海关进口新税则之研究[G].
    [5]中国通商银行编.50年来之中国经济(1896-1947)[G].文海出版社,1948.
    [6]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G].上海:上海书店,1934.
    [7]廉方.民众识字教育讨论会二十一日闭幕后之感想[A].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G].上海:生活书店,1936.
    [8]李斯颐.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A].见:新闻研究资料第50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10]雷瑁.《申报》馆之过去状况[A].见: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G].
    [11]戈公振.新闻电报费率与新闻检查法[A].见:新闻学刊全集[G].1930:259.
    [12]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书店,1934.
    [13]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6)[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现代化[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管翼贤.新闻学集成(第6辑).见:民国丛书.第四编46,上海:上海书店,1992.
    [16]新闻学论集[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7]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G].上海:光新书局,1930.
    [18]上海地方史资料(五)[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1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G],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20]上海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书店,1934.
    [21]最近之五十季——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G].上海:申报馆.
    [22]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G].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3]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
    [24]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25][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G].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6]黄天鹏.新闻学演讲集[G].上海:现代书局,1931.
    [27]新闻学研究[G].北平:良友公司,1932.
    [28]新闻报馆编印.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G].1923.
    [29]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G].上海:上海书店,1934。
    [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G].第5辑,第1编,凤凰出版社,1994.
    [31]《新闻报》与外地同业纠纷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71.
    [32]《新闻报》概况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
    [33]《新闻报》各地销数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Y8-1-20-14.
    [34]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
    [35]练习生考试办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
    [36]申报馆练习生规则.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1.
    [37]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61-126.
    [3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430-1-255.
    [1]申报
    [2]新闻报
    [3]大公报
    [4]晶报
    [5]苏州早报
    [6]社会日报
    [7]苏州民声
    [8]大吴语
    [9]良友画报
    [10]中央日报
    [11]民国日报
    [12]新华日报
    [13]世界日报
    [14]新民报
    [15]时事新报
    1王润泽.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9.
    2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14.
    3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
    1王润泽.津贴:民国时期中国新闻界的痼疾[J].新闻与传播,2010(12):73.
    1[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杨希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21.
    2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1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M].上海:申报馆,1939.
    2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48.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以下附录四、五、六的出处均与此同,不再特别加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