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文本与汉文原著《封神演义》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封神演义》是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关于其作者有许仲琳和陆西星两种说法,学术界比较认同许仲琳一说。《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广泛采集神话、传说、轶闻以及佛经故事并驰骋想象,演绎成这部鸿篇巨制。小说以商周易代为历史背景,叙写纣王被千年狐狸精所附体的苏妲已迷惑,制造酷刑、滥杀忠臣、残害无辜、荒废朝政,最终落得众叛亲离,与摘星楼一起化为灰烬。与此同时,写西伯侯之子姬发顺应天意,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汇同八百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最终以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封侯作结。该书自问世以来,以其丰富的想象、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及斗智斗法的场面和丰富的民间文学知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封神演义》于19世纪被译成蒙古文之后,在汉文小说蒙译活动和佛教寺院的推动作用下,主要通过文人的直接阅读和胡尔奇的传播两种途径,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在蒙古族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蒙古族说书艺人——胡尔奇起到了主要作用。
     本文选取西日布胡尔奇于20世纪80年代,在哲里木盟广播电台(今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其底本(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笔者在东部蒙古族地区搜集和整理到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借助影响研究和口头程式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语种、不同体裁的两种文本的对比,探究隐含于胡尔奇创作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书面文学转化为口头文学的过程中胡尔奇所起的作用,以及蒙古族在接受他民族文学影响时,积极的重构精神和深厚的蒙古文化底蕴。
     西日布胡尔奇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是迄今为止留有录音资料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封神演义》口头文本。西日布胡尔奇在录制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时,直接阅读汉文原著,迅速进行思维转换,以娴熟的创作技法,用自己的母语(蒙古语)将汉文古典小说通过蒙古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演述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被冠以“封神演义胡尔奇”的美称。西口布胡尔奇及其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本论文的研究,对蒙汉文学关系以及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笔者首先梳理了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途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和西日布胡尔奇在其流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出西日布胡尔奇在对《封神演义》的热悉过程中,师傅扎那的传授和《封神演义》蒙译本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通过对转写的蒙古文文本与其底本进行逐章逐句的对比,归纳和分析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中胡尔奇的再创作。在此丛础上,选取典型案例作为论据,深入探讨了胡尔奇之所以对底本进行增、删、改写的原因以及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是如何影响蒙古族文学和文化的。胡尔奇在说唱时,对底本中的汉文诗词、典故和各类点评以及与蒙古族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根据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风俗习惯、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对底本进行增加和重构,使其更加符合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和审美心理。
Fengshen Yanyi, which tells the stories of Gods and Spirits, was writte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for its author, there are two views. One is Xu Zhonglin and the other is Lu Xixing. The latter one is well accept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On the basis of Wuwang Fa Zhou Pinghua written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author of Fengshen Yanyi widely collected folk myths, legends, anecdotes and Buddhist stories, and finally finished this long and magnificent novel.
     Fengshen Yanyi was set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Zhou Dynasty to the Sha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it tells the story that King Zhou was possessed by the millennium fox Su Daji. He not only used cruel tortures to kill loyal ministers and innocent people, but also turned his blind eye to affairs of state. Therefore, he was utterly isolated and fired to ashes with the Star Tower. On the other hand, it tells that Jifa, who was the son of Xibo Hou, under the help of Jiang Ziya and together with eight hundred princes, crusaded against King Zhou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Zhou Dynasty. In the end, Jiang Ziya was named as god, and King Wu became Hou. Since the advent of Fengshen Yanyi, it won the favor of readers with its fertile imagination, complex story, the scenes of the battle of wits, and the rich folk literature knowledg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engshen Yanyi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ngolian. Because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ction into Mongolian and the promoting of Buddhist temple, it has been widely spread in the Mongolian region mainly through reading by the literati and telling by Huerqi. This story got a profound impact in the Mongolian folk society. And Huerqi played a major role.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verbal text of Xiribu Huerqi, which was recorded in the Zhelimu League Broadcasting Station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of Tongliao City at present) in the1980s, and its original version (edited byXu Zhonglin, commented by Zhong Xing, Fengshen Yanyi (2volumes),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0) as her study objects. Based on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the eastern Mongolia, the author studies it in multi-level and multiple angle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Impact Studies and Oral-Formulaic Theory and the reference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texts from different authors,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genre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mplied in the creation of Huerqi, and further revea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ritten literature and oral literature, Mongolian's reconstruction spirit when they accept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other nation's literature a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itself.
     Huren Wuliger Fengshen Yanyi sung by Xiribu Huerqi is the only complete oral text, which has its records. When recording Huren Wuliger Fengshen Yanyi, Xiribu Huerqi directly read the original novel, transformed the language into Mongolian, and perfectly performed the classical novel with his mother language (Mongolian) in persuasive ways. Therefore, he got the reputation of "Fengshen Yanyi Huerqi". The research value of Xiribu Huerqi and his Huren Wuliger Fengshen Yanyi is obvious. This paper has the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golia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irs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route of Huren Wuliger Fengshen Yanyi in Mongolian area and its influence, probe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spread of Fengshen Yanyi in Mongolian area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Xiribu Huerqi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spread. She points out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of his master Zhana and Mongolian translation of Fengshen Yanyi to Xiribu Huerqi during familiarizing himself with the original. Meanwhile, through comparing the Mongolian transcription with its original chapter by chapter, sentence by sentence,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creation of Huerqi in Huren Wuliger Fengshen Yanyi.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selects typical cases as her arguments, deeply probing the reason of Huerqi's adding, deleting and rewriting to the original and the way of Huren Wuliger Fengshen Yanyi to influence Mongol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uerqi deleted the poetries of Han, allusions and all kinds of reviews of original and the contents which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by Mongolian people; in additon, he added some contents and re-created his version according to Mongolian Huren Wuliger tradition, religion, aesthetic psychology, custom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other factors. These changes also gave th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receptivity of the audience. The modified version well fulfilled the Mongolian Huren Wuliger tradition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引文
①东部蒙古族地区,主要是指以科尔沁草原为中心的东部蒙古族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以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②西日布胡尔奇在说唱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时,主要以许仲琳编、钟惺评的《封神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为依据,所以笔者在本论文的论述过程中,将该版本的《封神演义》命名为“汉文底本”
    ①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在通辽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蒙古杯”中国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大奖赛;2010年9月17i日,扎录特旗民族事务局、道老杜苏木人民政府主办“全旗‘荷叶花杯’好来宝民歌大赛”:2010年9月28 日,通辽市库伦旗民委举办“库伦传说乌力格尔比塞”.
    ②2010年5月19日至6月2日,通辽市鲁北镇说书馆举行乌力格尔好来宝培训班;2010年10月28日,赤峰市北方民族技工学校举办“全国乌力格尔好来宝文化艺术培训班开学典礼”;2011年11月8日至15日,在赤峰市北方民族职工学校举办“全国第二次乌力格尔培训班”.
    ③2010年7月31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民委举办“全国胡尔奇和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研讨会.
    ①胡尔齐即胡尔奇,是蒙古语"hugurci"的汉文音译词,因为学术界还没形成规范的写法,出现了“胡尔奇”和“胡尔齐”两种汉字书写体,笔者取“奇”字的神奇之意,选用“胡尔奇”一词.
    ①本子故事又称本森鸟力格尔,专指源于故事读本,由艺人口头演唱的故事,主要指源于汉文古典小说的故事,属于书面文学的范畴。学术界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曾将本子故事与胡仁·乌力格尔混为一谈。扎拉嘎教授在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132-133页)一书中对“本子故事”和“故事本子”两个术语进行了界定。胡仁·乌力格尔除了本子故事所包含的汉族古典小说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产生于蒙古族地区的故事和现代故事.
    ①指说唱故事的艺人,既包括不拿乐器讲故事的艺人,又包括拿着乐器说唱故事的艺人。
    ①珠飒.18-20世纪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参见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①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1页.
    ②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③(蒙古)策·达木J‘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四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94页.
    ④转引自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鸟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⑤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8页.
    ⑥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编.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1979年.第262页.
    ①银山(又名八代),41岁,西日布胡尔奇的第六子,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采访时间:2011年7月26日。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②杨玉成(博特勒图),(1973)蒙古族,博士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有《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书。笔者曾于2010年12月20日电话采访杨玉成教授。
    ③葛根庙,又名瑞应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清代称士默特右旗,蒙古贞旗)佛寺镇佛寺村。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道光年间,寺院达到鼎盛时期。康熙曾赐名题字,并将刻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的匾额赠予该寺,称瑞应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
    ④“五传”由《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楔辟传》《羌胡转》等五部故事本子组成。足一套讲述中原唐朝百年兴衰史的系列长篇小说,蒙古人习惯称之为“故事本子”。作者用蒙古文撰写,是广泛流传于蒙古族地区的故事本子作品,总计五百二十九回。它是在继承蒙古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汉族文学与文化传统融合而成的产物.
    ①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博十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年.第26页.
    ②转引自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
    ③转引自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
    ④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58页.
    ⑤叁布拉诺日布编写.蒙古胡尔齐三百人(章虹翻译).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内部资料).1989年.
    ⑥参见附录三
    ①参见劳斯尔.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蒙古文).通辽: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3年.第15-16页.
    ②纳饮.胡仁·乌力格尔口头文本种类和价值.载于王满特嘎主编.蒙古文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39页.
    ③哈斯巴特尔.蒙古习俗及民间文学中的<封神演义>.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9年秋季刊,(总66期),第64页.
    ④许仲琳编、钟惺评.封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1页.
    ⑤转引自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2页.
    ⑥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5页.
    ①巴·苏和.安代之乡:库伦旗历史文化概要(蒙古文).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②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
    ③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
    ④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1页.
    ⑤参见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4页.
    ⑥额尔德木图.蒙古萨满及其思想史(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①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②徐世明.昭乌达风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449页.
    ③哈斯巴特尔.蒙古习俗及民间文学中的<封神演义>.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9年秋季刊,(总66期),第66页.
    ④参见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1-452页.
    ①纳饮双虎尔、图日根白乙拉.库伦民歌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61页.
    ②如勒玛扎布等整理.蒙古贞民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第99页.
    ①放特根巴雅尔,男,40岁,采访时间:2011年4月11日,采访地点:通辽.
    ②这里的“汇”是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①乌恩宝音整理.对口好来宝(蒙).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12-213页.
    ②儒勒玛扎布等.蒙古贞民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1年.第193页.
    ③转引自哈斯巴特尔.蒙古习俗及民间文学中的<封神演义>.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9年秋季刊,(总66期),第69-70页.
    ①赛音乌其拉老人(73岁)讲述,采访时间2012年2月.采访地点:奈曼旗治安镇腰营子村。该老人是个地道的胡仁·乌力格尔迷,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是对老一代胡尔奇及其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相当熟悉。从这些胡尔奇的说唱特点、语言风格、故事内容都能熟练地讲出些门道来。是一个见识广的老人,在胡仁·乌力格尔听众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③转引自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04-105页.
    ①赛音鸟其拉老人(73岁)讲述,采访时间2012年2月,采访地点:奈曼旗治安镇腰营子村.
    ②[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③[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南京:江苏育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①参见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97页.
    ①笔者在整理、撰写西日布胡尔奇生平资料时主要借鉴了2011年7月前往西日布胡尔奇故里进行调研时,获得的资料(西日布胡尔奇口述长子高老整理的简历、西日布胡尔奇去世之后科右中旗、坤都冷苏木政府的悼词等)以及博特勒图在其《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一书的附录中关于西日布胡尔奇的传记资料.
    ②参见附录.
    ①扎那流派之所以在扎旗和右中西个地方的流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源于扎那胡尔奇的师傅乌日图那斯图(1866-1930年)胡尔奇是兴安盟科石中旗人.
    ②白玉荣.扎鲁特旗胡仁·乌力格尔的繁荣发展.载于乌云格日乐主编.扎鲁特历史文化(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③劳斯尔.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蒙古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第18-19页.
    ④转引自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
    ①灵梅(41岁),西日布胡尔奇的三女,杜尔基中心校教师,采访时间:2011年7月26日,采访地点:杜尔基镇.
    ②甘珠尔,男,61岁,蒙古族著名胡尔奇,采访时间:2011年7月26日,采访地点:兴安盟巴彦呼硕镇.
    ①参见附录二.
    ①劳斯尔.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蒙古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10月.第44-45页.
    ①参见附录二.
    ②纳饮.胡仁·乌力格尔口头文本种类和价值.载于王满特嘎主编.蒙古文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39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5页.
    ②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03回06分46秒~10分17秒。需要注明的是本论文中引用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案例内容,皆由笔者将蒙古文泽成汉文.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5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75回32分08秒~37分18秒.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②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82回35分40秒~37分28秒.
    ①巴·苏和.解读:蒙古族文学发展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0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32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6回01分13秒~13分45秒.
    ①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①珠飒.18~20世纪初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16页.
    ③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59回47分18秒~47分52秒.
    ①转引自金海、齐木德道尔吉、哈斯巴根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1-242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 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78回00分41秒~58分23秒.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55回28分22秒~28分58秒.
    ①杜薇.<封神演义>韵文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大学,2010年.第11页.
    ②[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8页.
    ①纳钦.胡仁·乌力格尔口头文本种类和价值.载于王满特嘎.蒙古文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37页.
    ②纳饮.胡仁·乌力格尔口头文本种类和价值.载于王满特嘎.蒙古文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40页.
    ①所谓“乌力格尔”时间,是指电台播放乌力格尔的时间,一般在每天中午的12:00~13:00时.
    ①莎日娜.乌兰巴托版蒙古文译本<今古奇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十学位论文].北京:2010年.第26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19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0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34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3页.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3页.
    ④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3-774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5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7页.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6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57页.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7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2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3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52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7页.
    ③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29回41分30秒~43分29秒.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1页.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84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0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14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52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页.
    ①额尔敦初古拉(40岁),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年青胡尔奇,采访时间:2011年11月.采访地点:通辽.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4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91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1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1页.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1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东《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回00分18秒~01分24秒.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65回,55分21秒~56分06秒.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7-948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1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页.
    ②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81同,26分28秒-27分20秒.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678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507页。
    ②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10-511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81回39分47秒~53分01秒.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15回33分28秒——34分22秒.
    ②参见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671页.
    ①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73页.
    ②参见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73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5-947页.
    ②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65回19分06秒~28分18秒。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1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回04分43秒~08分01秒。
    ②这里所说的“传统”主要是指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
    ③[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7页.
    ④转引自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①[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泽).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2页.
    ②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15回13分43秒-14分05秒.
    ③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15回02分43秒~03分48秒.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15回17分21秒~19分06秒.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15回19分50秒~23分47秒.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①这里指胡仁·乌力格尔中经常出现,但汉文底本中没有的词.
    ①指先用汉语音译词叙述一遍,再翻译为蒙古语重复一遍。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100页.
    ①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仁饮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③巴·苏和.解读:蒙古族文学发展史.远方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42页.
    ③巴·苏和.解读:蒙古族文学发展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④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⑤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②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64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48回04分50秒~05分27秒.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03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4851回19分13秒~9分33秒.
    ②转引自[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0页.
    ①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139页.
    ②[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7页.
    ③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①转引自[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68-69页.
    ②仁饮道尔古、好必图.蒙古书习语.内蒙古少儿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③根据叁布拉诺日布在《科尔沁曲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199页上的统计,书中原名为《刘备进锦州》(44小时),笔者认为应该是荆州,所以将题目进行了更换。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广播电台于1988年1月25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14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73回37分20秒~39分08秒.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7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7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51回40分52秒~43分00秒.
    ②本子故事是指胡尔奇说唱的源于汉文古典小说的故事,区别于胡仁·乌力格尔。在此引用的原文中作者是将本子故事等同于胡仁·乌力格尔进行分析的。
    ③陈岗龙、额尔敦哈达.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95页.
    ②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51回05分32秒~7分24秒.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00页.
    ①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②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③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0页.
    ④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①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②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4页.
    ③转引自仁钦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98页.
    ①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4页.
    ②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0页.
    ③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8页
    ④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2页.
    ①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91页.
    ②转引自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58页.
    ③转引自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67页.
    ④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9页.
    ⑤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⑥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3页.
    ①转引自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5页.
    ②莎日娜.乌兰巴托版蒙古文译本<今古奇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0页.
    ①劳劳斯尔.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蒙古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1页.
    ③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6页.
    ④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3页.
    ⑤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4页.
    ①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44回43分35秒~46分06秒.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63页.
    ③参见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①参见巴·苏和.解读:蒙古族文学发展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②沙日娜.乌兰巴托版蒙古文译本<今古奇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第41页.
    ③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0-431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1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0页.
    ①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8页.
    ②萝卜桑悫丹.蒙古风俗鉴(哈·丹碧扎拉桑批注,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7页.
    ①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②哈斯巴特尔.蒙古习俗及民间文学中的<封神演义>.通辽: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9年秋季刊(总66期).第64页.
    ③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①参见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63-264贞.
    ②奈曼旗治安镇腰营子村赛爵乌其拉老人(73岁)讲述,采访时间2012年2月.
    ③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65页.
    ④转引自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53-354页.
    ①参见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②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8页.
    ③西日布胡尔奇说唱,哲理木人民广播电台(今内蒙古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4月13日开始录制并同期播放的胡仁·乌鸦、力格尔《封神演义》(蒙古语,165小时),第158回23分48秒~24分06秒.
    ④[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7页.
    ①陈岗龙、额尔敦哈达.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3]巴·苏和.解读:蒙古文学发展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
    [4]巴·苏和.安代之乡:库伦旗历史文化概要(蒙古文).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5]孛尔只斤·布仁赛因.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娜仁格日勒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陈岗龙、额尔敦哈达.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9]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2010年
    [11]都瓦萨.扎鲁特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14]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
    [18]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9]金海、齐木德道尔吉、胡日查等.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1]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3]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24]纳钦.胡仁·乌力格尔口头文本种类和价值.载于王满特嘎主编.蒙古文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25]乔子良、薛彦田.科尔沁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荣苏赫、赵永铣等.蒙古族文学史(共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29]叁布拉诺日布、章虹.蒙古胡尔齐三百人.通辽: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1989年.
    [30]宋莉华:《明清时期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佟德富.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33]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36]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7]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38]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9]珠飒.18—20世纪初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40]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
    [1]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朝克图、陈岗龙.琶杰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
    [3]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4]额尔德木图.蒙古萨满及其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5]呼日勒沙等.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99年.
    [6]胡日查、长命.科尔沁蒙古史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7]呼日勒巴特尔、乌仁其木格.科尔沁风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8]劳斯尔.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
    [9]罗卜桑悫丹.蒙古风俗鉴(哈·丹碧扎拉桑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纳钦双虎尔、图日根白乙拉.库伦民歌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那木吉拉.蒙古族古典文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琶杰说唱、拉西敖斯尔整理.程咬金的故事.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13]仁钦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14]仁钦道尔吉、好必图.蒙古书习语.通辽:内蒙古少儿出版社,1988年.
    [15]儒勒玛扎布等.蒙古贞民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1年.
    [16]乌恩宝音整理.对口好来宝.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
    [17]徐世明.昭乌达风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上海:中华书局,2004年
    [2][蒙古]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共四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3][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4][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德]瓦尔特·海希西.蒙古的宗教(阿拉坦巴根译,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德]瓦尔特·海希西.蒙古历史语文化(阿必达、阿特横译).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
    [7][苏]谢·尤·涅克留多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8][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布特勒图、杨海源.“胡尔奇”辨析.乐府新声,2004年(2)
    [2]布特勒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
    [3]陈岗龙.护背旗·虎头靴·绣龙蟒袍:东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中的汉族说书赋赞和戏曲影响.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资料集.北京:北京大学,2005年.
    [4]陈岗龙.东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中的汉族说书赋赞和戏曲影响.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4)
    [5]朝克图.国内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状况.哈尔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5)
    [6]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
    [7]刘彦彦.<封神演义>研究综述.固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
    [8]李建武、尹桂香.百年来<封神演义>研究评论.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4)
    [9]李建武、尹桂香.<三国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
    [10]李彩花.浅谈本子故事说唱活动中体现的汉文化特征.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年(1)
    [11][俄]李福清.本森乌力格尔演唱者生平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3)
    [12]斯钦孟和.琶杰传.格萨尔研究集刊,1985年(第一集)
    [13]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2)
    [14]赵章超.<封神演义>神王合一观考论.天津大学学报,2001年(2)
    [1]包金刚.胡仁·乌力格尔起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00年(4)
    [2]白玉荣.扎鲁特旗胡仁·乌力格尔的繁荣发展.载于乌云格日乐主编.扎鲁特历史文化(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
    [3][蒙古]达·策仁苏德那木.汉文小说在蒙古族地区的口头传播.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2)
    [4]哈斯巴特尔.蒙古习俗及民间文学中的<封神演义>.通辽: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9年.
    [5]仁钦道尔吉.关于中国蒙古族史诗.蒙语文学,1989年(1)
    [6]叁布拉诺日布.胡仁·乌力格尔研究.哲里木艺术研究(哲里木盟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1990年.
    [1]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额尔很白乙拉.胡仁·乌力格尔传播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年
    [4]刘彦彦.<封神演义>道教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8年.
    [5]莎日娜.乌兰巴托版蒙古文译本<今古奇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
    [3]杜薇.<封神演义>韵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年.
    [2]褚殷超.<封神演义>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出东大学,2006年.
    [3]李彩花.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本子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05年.
    [4]周博.<封神演义>的成书及其在明清时期的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