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的写作就是为了让人阅读,它的价值也只有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中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产品在消费中才证明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的思想。本文将文学置于当代市场经济的宏阔背景下,选择90年代为研究范围,以王朔及“王朔现象”为个案,从小说这一文本样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状况入手,通过由传播形式的变化引起的小说写作的变化,来进一步分析、把握与诠释小说写作的流变脉络和功能实现,以寻找和回答当代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本文试从接受学、传播学等角度入手,以一种从文学内里“跳”出来、“逆向”的方式来审视、剖析当代小说。
     关于王朔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多是集中在文本探讨和文化层面上进行研究,少有从大众文化角度尤其是受众接受角度来研究王朔及王朔现象的成果,王朔及其现象研究在外延拓展上还存在着诱人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重要文化现象“王朔现象”的剖析,从受众、读者、传媒三者的相关联处入手,解读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写作与消费的变化及发展,从而触类旁通,为各类文化(如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的共处与融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随着文学土壤的更新和小说传播形式的变化,本文以王朔小说文本的传播作为观照点,共分三部分:传媒对小说写作与阅读的影响;受众的凸显及以王朔为个案的影视话语霸权下文学书写危机的探析。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论题的阐释和论证,从一个侧面对当代文学做点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The literature is to make people read, its value only in the reader's reading, accept to be realized, this is the Marx said:"The products in the consumer products in only prove that they are only a product" thinking[2].This article will place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ontext of market economy, Broad and choose to study the range of 90 to Wang Shuo and "Phenomenon" as a case, the text style from the novels in the public dissemina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daily life to start bycaused by the change of format changes in novel writing, to further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fiction writing grasp the context and function of the flow to achieve, to find and answ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the inherent regularity. This paper tries to accept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angles, an inside from the literature, "jump" out of "reverse" approach to examine, analyze contemporary fiction.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text and cultural levels of study, f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culture in particular is that the audience accept the context of the results of Wang Shuo and Wang Shuo phenomenon, Wang Shuo and the phenomenonResearch in developing extension and there is still an attractive prospect and the vast space. From this point of trying to cut into the paper, through the mass me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Wang Shuo phenomenon" of analysis, from the audience, readers, the media associated with the three to start with and interpreting the mass media era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changes in consumptionand development, and thus by analogy, for all types of culture (such as elite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etc.) of the coexistence and integration provide some useful inspiration.
     With the soil of literature update and nove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change, this paper, the spread of Wang Shuo's novels as a reflection point, a total of three parts:the media on the impact of novel writing and reading; audience and to highlight the case of Wang Shuo's video for the hegemonic discourseunder the crisis of literary wri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and demonstrate the above-mentioned topics, from one aspec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hought to do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引文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2] Marx.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troduction". "Se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 Volume 2,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72 edition, p94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4页
    [4]张永清.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文艺报,2003年8月26日
    [5]陈晓明.关于九十年代先锋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7]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8]魏天祥.九十年代文艺新变化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信息的人,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VCD等电子媒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文学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文学信息的人
    [10]王朔.我的小说.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第127页
    [11]王朔.我是王朔.王朔最新作品集,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2]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18页
    [13]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44页
    [14]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65页
    [1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16]王富仁.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读书,2004年,第5期,第87页
    [17]白烨,王朔,吴滨等.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上海文学,1994年,第4期,第70页
    [18]海岩.海岩:穿便衣的业余作家.选自新浪网读书专栏
    [19]陈丽.困境与突围—对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上海作家情况的调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第23页
    [20]今天,以电子媒介为主的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我们称之为“大众传媒”,它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多媒体、报刊杂志、出版发行等”.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21]罗贝尔·埃斯卡皮(法).文艺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22]罗贝尔·埃斯卡皮(法).文艺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23]罗贝尔·埃斯卡皮(法).文艺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24]吕效平.戏剧学研究导引[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04月版,第302页
    [25]刘江华.刘恒讲述当学演的幸福生活.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27日
    [26]孙丽.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的对话,http://www.gmmy.cn/html/movanfangtan/2006/1228/107.Html
    [27]苏童.我是先锋的叛徒.http://www.eeqq.eom/Artiele/Classl2/Class一5/200306/154.Html
    [28]王朔.身后一片废墟.见《无知者无谓》.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29]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们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
    [30]王朔.创作答问[A].青春无悔:王朔影视作品集[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91页
    [31]王先霈.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32]李而藏.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版,第211页
    [33]张邦卫.媒介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34]黄发有.挂小说的羊头,卖剧本的狗肉—影视时代的小说危机(上).文艺争鸣,2004年,第1期,第67页
    [35]黄发有.挂小说的羊头,卖剧本的狗肉—影视时代的小说危机(上).文艺争鸣,2004年,第1期,第67页
    [36]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2期
    [37]周铭.三人作家谈多元文化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创作.新民晚报,2002年,11月26日
    [38]德国的民间故事书(四).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401页
    [39]阿尔方斯·西尔伯曼著.魏育青,于汛译.文学社会学引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
    [40]王朔.鸟儿问答.序<他们曾使我空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1]何西来,杜书瀛.新时期文学的道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153页
    [42][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4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40页
    [44]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45]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J].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第7页
    [46]王朔.鸟儿问答—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47]王朔.鸟儿问答—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48]鲁迅.论睁了眼睛看[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49]王朔等原著,葛小刚改编.编辑部的故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9页
    [50]祁述裕.逃遁与入市:当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和命.20世纪中国文艺纵横,1995年,第26页
    [51]阿诺松.文化和无政府状态[M].剑桥大学出版社,1960年,第70页
    [5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39页
    [53][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文学社会学第九部分“文学”这一术语的定义
    [54][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39页
    [55]臧海群,张晨阳著.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33页
    [56]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57]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58]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59]王朔.鸟儿问答—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60]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1页
    [61]铁凝.从梦想出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62]铁凝.从梦想出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63]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
    [64]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65]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66]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67]赵凝.王朔是一件过时的外衣.北京纪事杂志,2001年,第11期
    [68]陈晓明.陈晓明小说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39页
    [69]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小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55页
    [70]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71]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563页
    [72][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73]刘勰著,戚良德注说.文心雕龙·时序[A].文心雕龙[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8页
    [74]刘毅.作家刘恒的幸福生活.商业时代,2000年,第6期
    [1]姜文振.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文学生存方式的新变.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
    [2]杨杨.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写作的改变.文艺报,2004年5月3日
    [3]陈晓明.现代性对后现代性的反拨.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4]王蒙.躲避崇高.转引自葛红兵,朱立冬著《王朔研究资料》.天津:天津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39-346页
    [5]葛洪兵.不同文学观念的碰撞—论金墉与王朔之争.转引自葛红兵,朱立冬著《王朔研究资料》.天津:天津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458—465页
    [6]徐志伟.批评范式的危机—从王朔近年的批评文字谈起[J].小说评论,2002,(4)
    [1]杨巧丽.“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现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3):68-71
    [2]曾道荣.从接受视角解读王朔话语的多元意义生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44-48
    [3]董之林.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侧记[J].文学评论,2003,1:131-138
    [4]管宁.当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艺[J].江汉论坛,2003,12:69
    [5]梁振华.时代的双重奏—初探新时期中国文学与电影的互映互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6-100
    [6]韦映.王朔现象与传媒时代文学大众化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2):39-43
    [7]王菊花.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J].江西社会科学,2003,7:42-44
    [8]杨彬.论王朔小说的“边缘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9:103-105
    [9]马立荣.论文艺产品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8-81
    [10]姚晓雷.世纪末两种知识分子身份拍卖中的大众接受[J].当代作家评论,2002,3:104-112
    [11]梁振华.宿命与承担—市场经济浪潮中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选择[J].当代文坛,2001,2:3-6
    [12]吕晓英.王朔的独特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5-39
    [13]丁月华.中国公民11类群体审美需要与审美判断标准调查分析—兼论大众媒体审美导向[J].商场现代化,2007,18:250-252
    [14]李中平.作为公共事件的王朔批评[J].沧桑,2006,06:91-96
    [15]陈娟.嬉笑中的清醒—王朔小说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1:50-54
    [16]王一川.想像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J].文艺争鸣,2005,5:27-48
    [17]吕周聚.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中的文学悖论—王朔现象透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02-308
    [18]刘卫东.王朔与大众文化[J].江汉论坛,2003,6:100-102
    [19]肖佩华.新市民小说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精神的凸显—兼谈“王朔与池莉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2004,7:25-27
    [20]曾道荣.王朔的反讽话语及其受众意识[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7-40
    [1]贺仲明.中国心像—二十世纪末中国作家心态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葛红兵.上海新批评文丛—轻快的柔板[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彬彬.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当代三大文学论争辨析[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张志忠.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93世纪末的喧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8]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9]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组编.中国当代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0]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
    [1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
    [12]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14]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15]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6]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17]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18]王怀通.马列文论教程[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9]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0]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
    [2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0月
    [2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
    [2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4月
    [26]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
    [27]罗贝尔·埃斯卡皮(法).文艺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8]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0]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
    [31](捷)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32]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张邦卫.媒介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学位论文:
    [1]梁旭燕.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李勇.试论当代社会的文化媒介化及其对受众的影响[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商伟.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媒介化”现象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刘白帆.文学与传播[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5]胡婷婷.小说和电影的成功联姻—《从小说动物凶猛》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李新东.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王朔[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7]刘开武.解读文化商人王朔[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8]张永峰.作为自我认同资源的王朔[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9]杨茜.成功游走于文学与电影之间—简论文化商人王朔[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10]罗阳富.大众传媒对当下文学读写的渗透和影响[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11]李红秀.新时期的小说书写与影像阐释[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2]宋彦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嬗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3]马萍.大众文化与90年代文学[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吕丁丁.20世纪90年代后小说的传播及其文学功能的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5]李波.论电影艺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6]周小玲.电子传媒时代的小说图景[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17]白梅.记忆、想象、消费[D].长春:吉林大学,2006
    [18]陈小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影图书审美价值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9]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2
    [20]张兵.论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1]周姗姗.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存[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2]张莉花.作家与传媒的双向共生[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3]刘国维.文化转型与小说变革[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