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圣徒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拉多涅日的谢尔吉是十四世纪罗斯最为优秀的宗教人物之一,并被广大东正教徒尊奉为罗斯大地上最伟大的苦修者和俄罗斯人民在天国的庇护者。
     首先,拉多涅日的谢尔吉是一位杰出的宗教活动家。他不仅将早己失传的个人独修修道模式引入东北罗斯,还对东北罗斯修道院里的修道生活进行了革新,使集体式修道模式在罗斯大地上再度兴起,并获得广泛传播和发展。谢尔吉所竭力倡导推行的个人独修和集体式修道模式促进了罗斯修士修道质量的改善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笃信宗教、以修道士圣洁生活为榜样的罗斯人民的精神境界因此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为之后罗斯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并最终鼓起勇气反抗蒙古鞑靼人的桎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修道院的移民拓荒运动中,谢尔吉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他的影响下,众多的修道院在荒芜人迹的北部罗斯屹立而起,并发展成为那里的精神文化中心。它们对于罗斯北部领土的开发以及俄罗斯人民民族精神共同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拉多涅日的谢尔吉还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在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为和平的使者,在东北罗斯王公内讧不断的封建割据时代,谢尔吉曾多次说服敌对的双方和解,并号召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蒙古鞑靼人的统治。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祝福和鼓舞下,以顿河王德米特里大公为首的罗斯军队击败了马迈大军,赢得了库里科沃战役的胜利。而这加快了罗斯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步伐。
     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的名字早己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对于俄罗斯人而言,谢尔吉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他是精神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虽未留下任何著作,但他为俄罗斯国家、教会以及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在十四世纪罗斯历史的背景下,对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的历史活动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其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历史史实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和论述,阐明和揭示了其为俄罗斯修道制度的发展、民族精神道德的复兴和国家的统一与独立所做出的贡献。
     论文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四章、结论和参考文献四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生活的历史时代背景。其中主要是对十四罗斯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俄罗斯修道制度发展的前史及早期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为理解下文中拉多涅日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打下铺垫;第二章,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的宗教活动及其影响。主要是从东北罗斯宗教生活中个体独修模式的引进、罗斯修道生活的改革、罗斯修道院的拓荒活动等三个方面展开,由此勾画出谢尔吉作为一名宗教人物,对俄罗斯修道制度的发展和民族精神道德的复兴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作为和平使者的谢尔吉和作为库里科沃战役精神之父的谢尔吉,为俄罗斯国家的统一与独立所做出的贡献。第四章,圣谢尔吉崇拜的产生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在本章中,首先是对东正教信仰实践中的圣徒崇拜现象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从当代宗教社会学的视角,进一步揭示出谢尔吉从一名修士变为全体俄罗斯东正教信徒崇拜的圣徒的过程,并对这一崇拜经久不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在结论部分,以对拉多涅日的谢尔吉的历史活动影响及其所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进行的全面分析和考察为基础,本文对其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作出如下三方面的评价:拉多涅日的谢尔吉是俄罗斯民众的道德引路人;拉多涅日的谢尔吉是俄罗斯国家尊严的捍卫者;拉多涅日的谢尔吉是十四世纪罗斯修道生活的复兴者。
引文
① 15世纪著名的传记作家,出生年不详,约1420年去世,其所编撰的作品有《拉多涅日的谢尔吉行传》和《彼尔姆的司提反行传》。
    ② #12
    ③ #12
    ① 罗斯人将蒙古鞑靼人的入侵看作是宇宙灾难,是非人间力量的入侵和上帝对罗斯人的惩罚。参见:(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杨烨、卿文辉等译:俄罗斯史(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65页。
    ② 母亲们不是用巫师和家神,而是用“凶恶的鞑靼人”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一听到蒙古人军队到来的消息,罗斯人撇下自己的家园,纷纷落荒而逃。参见http://www.wco.ru/biblio/books/znam/H240-T.htm,上网时间:2014年2月15日.
    ③ 编年史中讲到,一位强壮之人因无法忍受,杀害了鞑靼人,另一位强壮的人却因此将其杀害,挽救罗斯土地免遭鞑靼人复仇铁蹄的践踏。编年史作者则是赞扬后者,谴责前者不够谦恭和顺从。参见
    ① (苏联)Б.Д.格列科夫、А.Ю.雅库博夫斯基:金帐汗国兴衰史商务印书馆,1985,第229页。
    ② #12
    ③ #12
    ① #12
    ② 实际上,早在1322年,伊凡·丹尼洛维奇就己成为莫斯科公国的统治者。
    ③ 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94页。
    ① 转引自: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317页。
    ② #12
    ③ 教会历史学家叶·叶·戈卢宾斯基认为,这种由上层社会所建立的长老制修道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道院”。
    ④ 在这一时期的罗斯,地域的政治体制与修道院的建设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世俗王公政权较强的公国,修道院主要由王公出资兴建,并全身依附于世俗政权。而在王公政权有名无实,贵族阶层占重要地位的公国,如诺夫哥罗德,王公所建修道院的数量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贵族阶层所建修道院的数量大量增加。参见:
    ③ #12
    ① 转引自:Kenworthy S. M. 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C.186.
    ② #12
    http://svitk.ru/004_book_book/15b/3336_Kosorukov-stroitel_vehnogo_puti.php#_Toc86072708, 上网时间:2013年 11月18日.
    ① 关于是不是谢尔吉将下诺夫哥罗德教堂全部关闭(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索菲亚第一编年史、尼康编年史),以及15世纪末的莫斯科编年史汇编都有对这一事件进行记载。)的问题,俄国史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俄罗斯历史学家弗·安·库奇京认为,这些信息是杜撰的,关闭教堂的并不是他,而是都主教阿列克西先前派出的两位使者——帕维尔和格拉西姆。通过对几个不同时期,前后相互联系的编年史文本进行分析,库奇京认为后来的编年史作者错把格拉西姆和帕维尔所做之事安在了谢尔吉身上。而后来的抄书者则是复制了编年史作者的错误,以讹传讹。库奇京的这一个观点由于缺乏比较有利的证据,而不被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接受。参见
    ② #12
    ② 王钺:往年纪事译注.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③ (俄)C.H.布尔加科夫著;徐凤林译.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49页。
    ① (俄)C.H.布尔加科夫著;徐凤林译.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51页。
    ② Peter Burke. "How to be a counter-reformation saint," in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d. Kaspar von Greyerz (London,1984), p.44-45.转引自:Robert H. Greene. Bodies Like Bright Stars:Saints and Relics in Orthodox Russia. 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p.5.
    ③ #12
    ④ 同上书,第11页。
    ⑤ #12
    ① 在东正教和天主教学说中,干尸都被认为是上帝恩惠力量的载体。PycN.http://www.vehi.net/fedotov/svyatye/00.html,上网时间:2013年11月15日.
    ② 俄语原词为是饿罗斯诺夫哥罗德州的一个市。http://www.vehi.net/fedotov/svyatye/00.html,上网时间:2013年 12月24日.
    ① 威廉·詹姆士(著);唐钺(译):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331页。
    ② 虽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圣徒能够介入俗世生活,能够行各种奇迹的观点是十分荒诞的,然而,对于广大东正教信徒来说,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 从1918—1920年,在俄罗斯的十四个省,先后一共有63具干尸匣被开封。此外,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官方通常还会对干尸的检验场面进行拍照和录像。
    ④ #12
    ① (俄)C.H.布尔加科夫著;徐凤林译: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1,第150页。
    ② 整个俄罗斯东正教圣徒崇拜的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圣徒干尸进行的。干尸崇拜在教义上是以对圣灵与圣徒尸体的特殊联系为根据的,这种联系没有被死亡所破坏。对于圣徒来说,死亡的力量是有限的,圣徒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身体,而是在自己的干尸中,甚至在其最小部分中,保持着自己特殊的精神存在。参见:(俄)c.H.布尔加科夫著;徐凤林译: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1,第153页。③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416页。
    ④ Dr. Scott Kenworthy. 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 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Wilson Center Press,2010, p.207.
    ① Brown Peter Robert Lamont. The cult of the saints:Its rise and function in Latin Christia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p.50-68.
    ② #12
    ③ 乌里扬斯克市的旧称。
    ④ Dr. Scott Kenworthy. 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 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Wilson Center Press,2010, p.207.
    ① #12
    ② Kizenko Nadieszda. Protectors of Women and the Lower Orders:Constructing Sainthood in Modern Russia// Orthodox Russia:Belief and Practice Under the Tsars. Perm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 p.106-124.
    ① Dr. Scott Kenworthy. 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 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Wilson Center Press,2010, p.204.
    ① Pirre De looz. Toward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anonized sainthood in the Catholic church.//Saints and their cults: Studies in Religious Sociology, Folklore and History(Cambrige,1983),194,196,199.转引自:Robert H.Greene. Bodies Like Bright Stars:Saints and Relics in Orthodox Russia. 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p.9.
    ② David B. Miller. Saint Sergius ofRadonezh, his Trinity Monastery, and the Formation of Russian Identity.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p.42.
    ② 同上书,第286-289页。
    ③ 同上书,第305页。
    ④ 同上书,第323页。
    ② 尽管如此,我们无法确定,在叶皮凡尼版谢尔吉行传已失传的那一部分中,是否存在着其对谢尔吉所创造奇迹的描述。
    ① 作为崇拜之物,干尸被认为具有神力,能够创造奇迹,提供庇佑和保护。俄罗斯东正教会宣称,圣徒完整不腐的干尸是上帝的特殊恩惠。然而,在数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俄罗斯东正教会却始终没有对干尸怎样才算是不腐的和完整的进行过明确的定义,只是宣称说当他们看到不腐的干尸时,是能够认出来的。而在东正教作家的作品和布道文中,干尸不腐还是俄罗斯东正教会区别于其他教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东正教作为一个正确的基督教会的隐喻。参见Robert H. Greene. Bodies Like Bright Stars:Saints and Relics in Orthodox Russia.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p.33.
    ③ 同上书,第69页。
    ① 根据克劳斯的研究,帕霍米一共对叶皮凡尼版谢尔吉行传改编了五到六次。此外,在谢尔吉成为全教会圣徒后,他还为其撰写了祈祷词、赞美歌和颂词。
    ② 到15世纪50年代,圣母向谢尔吉显灵已经成为圣像画的代表情节之一。圣母向谢尔吉显灵的形象开始变得无处不在。而到17世纪中叶,圣母向谢尔吉显灵的情节已经不单单只是出现在圣像画中,在1641年圣三一修道院的财产清单中记载道:一共有1163件物品是带有圣母向谢尔吉显灵奇迹画面的。这些物品中,不仅包括圣像画,还有织物和雕刻品等。此外,同样的情节也大量出现在谢尔吉行传的手抄本中。根据克劳斯的研究,带有这一情节的谢尔吉行传多达203版。参见:David B.Miller,Saint Sergius of Radonezh,his TrinityMonastery,and 15.10.2009.http://www.mpda.ru/regent/site_pub/103373.html,上网时间:2014年3月5日.
    ④ Paul of Altppo.The Travels of Macarius,Patriarch of Antioch.trans.F.C.Belfour(London:oriental translationsfund,1828),6.转引自Dr.Scott Kenworthy.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DC:Wilson Center Press,2010,p.25.
    ①安·费奥克斯基托夫:俄罗斯的修道院.莫斯科,1995,第12页。转引自:戴桂菊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44页。
    ③1746年2月26日,叶卡捷琳娜二世签署了世俗化改革宣言。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没收教会地产、取消部分修道院以及确定一些主教区和修道院的补贴。
    ④混乱时期,由于长期被围困以及大量领地波兰军队践踏,圣三一修道院的财富下降很多,但是很快,到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统治的下半期,其实力就己完全恢复。参见:Галубцнскцц Е.Е.Сергий Радонежский и созданная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Wilson Center Press,2010, p.26.
    ⑤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⑦这是普通一等修道院的5倍。从十八世纪起,俄罗斯修道院被划分为编制内修道院和编制外修道院。前者可获得国家的补贴,后者则没有。按照所获得的资金和威望度,编制内修道院又被分为三等。而在一等编制内修道院中,大修道院(ЛАВРА)则又占有特别的位置。
    ② 由于圣三一修道院自己很少对朝圣者的数量进行统计,所以有关这一问题的信息也十分有限,我们只能大概地对其进行把握。目前现存的报告有两份:一份是撰写于农奴制改革前的1859年,另一份则是成书于一战期间的1915年。根据前一份报告,到修道院进行朝拜的信徒大概有23万人。而后一份关于1915年朝觐者人数的报告,则表明至少有30万人到该修道院进行朝拜。参见:Dr.Scott Kenworthy.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
    ① 1919年,莫斯科神学院曾被解散。其教学场所被用于开办电工培训班。参见:Лаврская летолисъ.ХХвек.http://www.stsl.ru/#ad-image-0,上网时间:2014年1月29日.
    ③ 同上书,第459页。 28-29.
    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王公支系与修道院关系密切,曾多次向其赠送村庄和土地。参见:Клосс Б.М.
    1410年,尼康曾前往特维尔去祝福特维尔大公伊凡·米哈伊洛维奇与其侄子伊凡·鲍里索维奇和解。参见:
    ④ 由于瓦西里一世的赠与文书上没有标明具体日期,只是写了1425年之前,所以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赏赐行为的具体日期,只能根据前后文推算大概是在1423-1425年间。
    ⑥ 因为,如前文所言,信徒们普遍认为,赠送的礼物和金钱越多,其与圣徒之间的关系就越为亲密,那么其请求得到实现的机会也就越大。
    ② 同上书,第107页。
    ③ 同上书,第101-104页。
    ④ 马丁尼安是瓦西里二世的忏悔神父。在王权斗争中,他使修道院的修士们站在了瓦西里二世一方。与此同时,他对瓦西里二世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在担任圣三一修道院院长时,曾召唤过瓦西里,指责他不听从自己的意见。
    ⑤ David. David B. Miller, Saint Sergius ofRadonezh, his Trinity Monastery, and the Formation of Russian Identity.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C.74.
    ① 圣三一修道院的第四任院长,1432—1443年在任。
    ② 1441年,瓦西里二世撕毁了与德米特里·舍米亚卡先前订立的合约,派兵到乌格利奇去擒捕他。然而,由于事先得知消息,德米特里·舍米亚卡成功逃到了别热茨克高地。作为报复,他联合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王公一
    ③ #12
    ④ #12
    ⑤ 同上。
    ⑤ #12
    ⑦ 通常情况下,沙皇及其随从只是在朝拜之行的开始和结束部分才徒步行走,而大部分路途则是采用十分舒适的
    ⑧ 动乱时期,位于修道院以及从莫斯科到圣三一修道院公路沿途的行宫,几乎都被波兰人摧毁。17世纪20年代,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下令重建了这些宫殿。而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则在己修复的众多行宫的
    ②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416-418页。
    ④ 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但是,俄国的政体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导致俄国社会陷入错综复杂的冲突之中。诚惶诚恐的亚历山大三世政府,为了维护沙皇专制制度,在推行反改革政策——重新审议和修改60-70年代的改革政策,努力使国家内政恢复到改革前状态——的同时,还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扶持对国民精神意识具有重要影响的东正教会的发展。而其扩大俄罗斯东正教会影响力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举行各种宗教庆典活动,渲染宗教气氛。拉多涅日的谢尔吉逝世五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便是该措施框架下的一个活动。参见:戴桂菊: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44-175页。
    ① OR RGB, f.766, k.2, d.4, II.24-26.转引自:Dr. Scott Kenworthy. 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 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Wilson Center Press,2010, p.204.
    ① 孙瑞鸢、曾逢祥著: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农村读物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1.戴桂菊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邓京力著:《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5.段德智著:《宗教概论》I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李英男、戴桂菊著:《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7.孙瑞鸢,曾逢祥著:《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3年。
    8.田明著:罗马—拜占廷时代的埃及基督教史研究IM],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9.王钺:《往年纪事译注》[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
    10.许列民著:《沙漠教父的苦修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姚南强著:《宗教社会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3.张百春著:《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威廉·詹姆士著:《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M],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俄)C.H.布尔加科夫著:《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M],徐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苏联)Б.Д.格列科夫、А.Ю.雅库博夫斯基:《金帐汗国兴衰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5.(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俄罗斯史》(第七版)[M],杨烨、卿文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 Brown Peter Robert Lamont. The cult of the saints:Its rise and function in Latin Christia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2. David B. Miller. Saint Sergius of Radonezh, his Trinity Monastery, and the Formation of Russian Identity.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3. Kenworthy S. M. The Heart of Russia:Trinity-Sergius, Monasticism, and Society after 182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4. Robert H. Greene. Bodies Like Bright Stars:Saints and Relics in Orthodox Russia. 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0.
    5. Valerie A. Kivelson. Orthodox Russia:Belief and Practice Under the Tsars.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 http://annales.ivfo/rus/amall/serg_rad.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