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是初唐渐盛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在礼乐建设、文化事业、文学创作、提携后进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政治史与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对这位作家的个案研究,既可以对其生平、交游、思想及诗文创作做一全面清理,对其地位和价值重新评估,凸显作家的独特魅力;同时,以对个体研究为契入点,对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的过渡作具体的深层次的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张说的研究较为寥落,不仅缺少总体性的研究专著,就连其诗文的点校本甚至选注本都未见问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考察了作家的生平、交游、思想及诗歌、散文、韵文、传奇等不同体裁的创作情况,尽可能真实细致地勾勒出这一作家的全貌,客观、平实地评价张说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为后继研究提供可靠参考。
     本文分为前言、正文、附论、结语四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五章。
     前言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预期目标作简要介绍,目前的研究成绩还远不足与张说的创作实绩和文学史地位相匹配,指出学界期待对张说更为整体、全面的研究。
     正文第一章考察张说的生平世系及政治功绩。第一节简述张说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第二节对张说的籍贯归属:范阳说、洛阳说、河东说详加考辨,并以列表形式勾勒出张说的谱系递传与大事年表,较为全面地再现出作家的生平;第三节对张说的文治武功综合评价,通过国史监修与大型图书编撰、对丽正(集贤殿)书院的文化贡献、“吏治与文治之争”、文儒的文治主张、三度从戎的经历、贬谪原因及贬谪心态、对后进的诱掖奖劝等若干专题的分析,概述其政治功绩。
     第二章有重点地考察张说的交游情况,将其交游对象分为皇帝、文士、文士集团三种类型,与近五十名文士的交流,又分别按照其活跃在武后、中宗、睿宗、玄宗的具体时期,分别列为一节单独探讨,以图通过此章,勾画出初唐渐盛之际以张说为中心,文人与文人集团所具有的各自面貌及共同倾向,以及张说在当时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考察张说的思想。第一节论述张说的儒家思想,着重探讨儒家思想所包涵的人文礼乐精神、和谐中和精神在张说思想中的体现;第二节分析张说的佛家思想,从宗派归属、僧侣交往、佛事活动、禅学文艺四个方面予以阐述;第三节论析张说的道家思想,在道学素养、道士交往、玄道文艺三个方面加以申发;第四节对张说的文艺思想进行考察,针对初唐渐盛的文风转变,张说提出许多积极进步的主张,重风雅、气骨,推滋味、辞采,评古论今,兼容并蓄,文质并重,代表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召唤盛唐风神的到来,文章对这些都一一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全面考察张说诗歌的创作。张说作为初唐渐盛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从“初唐遗味”到“盛唐新风”的过渡性。第一节,对张说诗歌的创作历程、特点及唐诗史地位进行概述,对诗歌创作的背景、内容作了分析;然后按照诗歌类型分为应制诗、山水诗、送别诗及其他题材如边塞诗、感怀诗、闲适诗、咏史诗、怀古诗等,分别在第二节至第五节详细论述,基于作品对张说的诗歌创作的题材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清理;第六节则从体裁、格律、修辞等诗歌形式方面对张说的诗歌艺术加以概括;最后的第七节浅析张说对唐代诗作影响,重点探讨了其对杜甫诗的影响。
     第五章考察张说的韵文、散文、传奇创作。第一节是对张说文章创作进行整体评说,探讨其骈散相间、运散于骈的创新意识,于宏丽之中洋溢雄浑之大手笔,对于确定其文学史地位是很有帮助的。接着对张说的韵文、散文作大略考述,第二节对张说创作的抒情文体、叙事文体和议论文体分类阐述,对其赋文、颂赞、哀祭、序记、书简、策问、表奏等文体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论述;第三节则是对张说久负盛名的碑铭、墓志做专题研究,突出其大手笔特征,并概括出碑志的时代特征;第四节对系名张说的传奇《梁四公记》、《绿衣使者传》、《传书燕》、《镜龙记》、《虬髯客传》一一详加讨论,以论证张说撰写传奇之可能。
     结语在正文对张说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简要总结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充分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对于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评价偏低、偏颇的看法作了辨析与修正。附论是对张说的补充研究。附论一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勾勒出张说诗文集结集与版本流传、递藏的线索:附论二附录前人对张说诗文重出、误收研究情况;附论三在对张说诗文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系年,以《张说年谱》为蓝本,补充及修正了四十九首诗、二十一篇文的系年。
Zhang Yue (667-730A.D.) was a famous statesman, militarist and literati at the turn of the early to high Tang Dynasty, who styled himself Dao-ji or Yue-zhi. He had come into power in politics for three times and had been in charge of literature for about thirty years. He had acquired great achievemen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ceremonial rites, enterprise of cultur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promoting youth,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oth i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Therefore, a case of study of this individual writer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his life, thinking and literature works, by which we can re-evaluate his liter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at the mean time, it helps to reveal the profound reason in transi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Early to High Dynasty through the study on Zhang Yue.
     Without a whole research monograph, or any annotated edition, the research on Zhang Yue is still fragile up to day. Based on the studies done before, Zhang's curriculum vitae, personal relations, thought and works in four different styles (Poetry, Prose, Verse and Chuanqi, an early form of novel) are reviewed completely in order to illustrate his true panorama and to evaluate his literary effort and position for any further study at the best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conclusion and appendix. In addition, the main body is separated into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con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project, the anticipating goal and so on. Main Body:
     This part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The review of Zhang's curriculum vitae, lineage and his political effort.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Zhang's era, the second section checks his native place: Fan-yang, Luo-yang and He-dong, illustrates his lineage and chronological table to emerge all his life. Zhang's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military can be estimated completely in the third section. In this section, Zhang'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is summarized in many special topics, which includes his supervision national history, compilation encyclopedia, contribution towards Li-zheng (Ji-xian) Hall College, dispute over administration of officials or literati, administrative opinions of Confucian scholar, three times experiences of military, the reason and mood of demotion, etc.
     Chapter 2: The study on Zhang's personal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his personal relations, the chapter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kinds: emperors, intellectuals and intellectual groups. Among them, his relationships with about 50 intellectual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s individual sec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show the each visage and the same trend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intellectual groups at the turn of early Tang Dynasty to high Tang Dynasty on the center of Zhang Yue, and to learn Zhang's contemporary influence and effect i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Chapter 3: The outline of Zhang's thinking. The Confucian thinking of Zhang is discussed in the first section. It emphasizes the Confucian spirit including humanism, rites, harmony upon Zhang's thinking. The Buddhist thinking of Zhang is induced in the second section. It elaborates his religion faction, communication with monks, Buddhist activities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The third section debates Zhang's Taoist thinking, his Taoist ability, communication with Taoist and Taoist literature are elaborated respectively. 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Zhang's literary thinking. Zhang emphasized the form and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brought much positive and enlightened suggestion forward and led the right direction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t the turn of Early to High Tang Dynasty.
     Chapter 4: The sketch of Zhang's creation of poetry. Zhang was looked as the key character of poetry ethos at the turn of Early Tang to High Tang Dynasty, so his poetry had been impressed by the transition. The discussion on general outline of Zhang's creation of poetry in the first section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 and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ang Poetry 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his poetry. Reviews completely Zhang's poetry based on hi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second section to the fifth section, the chapter dissertates different types of Zhang's poetry in detail from the view of doing textual research, namely, poem according to the emperor's order, poem on landscape, poem about farewell, poem of others themes, including poem about frontier, poems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poems of leisure, poem of history, etc. The sixth section generalizes Zhang's art of poetry in three aspects, that is, form types of literature, tones rules of classical poem, trope. The seventh part mentions Zhang's influence on high Tang and mid Tang's poet, especially on Du Fu.
     Chapter 5: The complete arrangement of Zhang's articles, the verse, the prose and chuanqi included.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main impression on Zhang's creation of articles and stands out his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 in which Zhang tried to break the ice between the verse and the prose and exhibited his own great literary skill. The following two sections try to discuss Zhang's various types of the verse and the prose, The second section classifies all types as lyric style, narrative style and commentary style, which include Fu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eulogy, funeral oration, preface, written narration, letter, politic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ancient examination, memorial to emperor, official document, and so on. The third section studies on Zhang's inscription on upright stone tablet or the memorial tablet within a tomb wholly and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eat literary skill, which is well known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Discussion on Zhang's nominal chuanqi one by one in the fourth section including Biography of Four Old Men in Liang Dynasty, Biography of Green-coated Emissary, Heraldic Swallow, Story of Mirror-Dragon, Biography of An Old Man With Dragon Whiskers.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Zhang had ever written chuanqi or not.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whole study on Zhang Yue in the main body, his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is summarized briefly and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is affirmed completely in the conclusion. Found on the complete reviewing of Zhang's achievement in either politics or literature, the inequitable appraising in academia ubiquitously should be analyzed and corrected. The appendix:
     The appendix is the supplement to the main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rrelative literature, Appendix I draws the outline of collection of Zhang's literary works into volumes and inheriting of the editions. Besides, grounded on "the Chronicle of Zhang Yue' s life" and all his works, Appendix II attaches the creation of forty-nine poems and twenty-one articles to the concrete year.
引文
① 钱易《南部新书》,丁,中华书局,2002年,第54页。
    ① 岑仲勉先生《唐史余沈》中《张说迁荆州之年》提出五年、六年两说,陈祖言《张说年谱》力证五年说。参见《年谱》第41-42页。
    ① 张说《辞右丞相第二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6页。
    ① 王溥《唐会要·修史官》,卷63,中华书局,1955年,第1298页。
    ② 张说《论幽州边事书》,《全唐文》,卷224,中华书局,1975年,第2257页。
    ③ 王溥《唐会要·在外修史》,卷63,前引书,第1296页。
    ④ 刘昫《旧唐书·李元紘传》,卷98,中华书局,1975年,第3074-3075页。
    ① 刘昫《旧唐书·徐坚传》,卷102,前引书,第3175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卷58,前引书,第1477页。
    ③ 顾德章《东都神主议》引《定开元六典敕》,《全唐文》,卷765,前引书,第7956页。
    ④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7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二》,卷58,前引书,第1477页。
    ⑥ 杜佑《通典·礼一》,卷41,中华书局,1984年,第233页。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二》,卷58,前引书,第1491页。
    ① 王溥《唐会要·雅乐上》,卷23,前引书,第696-697页。
    ② 王溥《唐会要·雅乐上》,卷23,前引书,第696,698页。
    ③ 王应麟《玉海·唐文府》引《集贤注记》,卷54,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1页。《新唐书·艺文四·集部总集类》则称“徐坚《文府》二十卷”。
    ④ 刘肃《大唐新语·著述第十八》,卷9,中华书局,1997年,第137页。
    ⑤ 王溥《唐会要·修撰》,卷36,前引书,第768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三》,卷59,前引书,第1563页。
    ② 晁公武撰,姚应绪编《衢本郡斋读书志》,卷14,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第422-423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历三上》,卷27,前引书,第587页。
    ④ 张说《大衍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1页。
    ⑤ 张说《贺大衍历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1页。
    ⑥ 李林甫《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卷9,中华书局,1992年,第279页。
    ⑦ 刘昫《旧唐书·楮无量传》,卷102,前引书,第3167页。
    ⑧ 刘昫《旧唐书·元行冲传》,卷102,前引书,第3178页。
    ⑨ 李林甫《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卷9,前引书,第279页。
    ① 刘昫《旧唐书·褚无量传》,卷102,前引书,第3167页。
    ② 李林甫《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卷9,前引书,第279页。
    ③ 李林甫《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卷9,前引书,第281页。
    ④ 王溥《唐会要·翰林院》,卷57,前引书,第1146页。
    ① 陆新朔《丽正书院与知院事张说》,载《洛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第51-53页。
    ② 《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7页:按《旧唐书》作“徐坚”,徐坚在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更名集贤殿书院前,历任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并未任中书舍人,而《唐会要》卷64·集贤院条载:“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中书令张说充学士、知院事,散骑常侍徐坚为副,礼部侍郎贺知章、中书舍人陆坚并为学士。”证明中书舍人是陆坚的,亦见《旧唐书·宇文融传》、《唐会要》卷85·逃户条。而《旧唐书》所载一段,《大唐新语·匡赞》、《新唐书·张说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所言略同,均作“陆坚”、“陆生”。当以“陆坚”为是。
    ③ 刘肃《大唐新语》,卷11,前引书,第165页。
    ④ 唐春生《张说的宦海沉浮与玄宗的治政方略》,载《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4期,99-106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百官志一》,卷46,前引书,第1183页。
    ⑥ 王溥《唐会要·史馆下》,卷64,前引书,第1322页。
    ① 汪篯《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96-208页
    ②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281页;林继中《栖息在诗意中:王维小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5页;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176页。
    ③ 刘昫《旧唐书·狄仁杰传》,卷89,前引书,第2894页。
    ④ 刘昫《旧唐书·李峤传》,卷94,前引书,第2995页。
    ⑤ 刘昫《旧唐书·后妃上·上官昭容传》,卷55,前引书,第2175页。
    ⑥ 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5页。
    ⑦ 郑处晦《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7年,第15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元年,卷210,前引书,第6692页。
    ②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卷1,前引书,第10页。
    ③ 李中华,陈鹏《评唐玄宗朝“吏治与文学之争”:兼论盛唐气象的形成及其历史意蕴》,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④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六年,卷212,前引书,第6733页。
    ⑤ 刘晌《旧唐书·萧嵩传》,卷99,前引书,第3094页。
    ① 唐玄宗《禁策判不切事宜诏》,《全唐文》,卷27,前引书,第313页。
    ② 唐玄宗《送张说巡边》,《全唐诗》,卷,前引书,第40页。
    ③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4页。
    ④ 刘肃《大唐新语·识量第十四》,卷7,前引书,第103页。
    ⑤ 刘昫《旧唐书·宇文融传》,卷105,前引书,第3221页。
    ⑥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4页。
    ① 唐玄宗《禁百官交结匪人制》,《全唐文》,卷22,前引书,第258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卷214,前引书,第6825页。
    ③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76页。
    ④ 杜晓勤《“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载《文史哲》,1997年第4期,第60-64页。
    ⑤ 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第30-44页。
    ⑥ 臧清《唐代文儒的文学历史承担:从张说到孙逖》载《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115-119页。
    ① 刘昫《旧唐书·儒学上》,卷189,前引书,第4942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29页。
    ② 王应麟《玉海·唐太子侍读》,卷128,前引书,第2372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卷1,前引书,第8页。
    ① 张说《上东宫请讲学启》,《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6页。
    ② 杜佑《通典·军礼二》,卷77,前引书,第419页。
    ③ 《礼记·经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610页。
    ④ 张说《玄武门侍射·序》,《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8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6-4407页。
    ⑥ 张说《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3页。
    ① 张说《起义堂颂序》,《全唐文》,卷41,前引书,第446页。
    ② 玄宗《过晋阳宫》,《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26页。
    ③ 张说《后土神词碑铭》,《全唐文》,卷230,前引书,第2334页。
    ④ 玄宗《赐源乾曜张说考中上词》,《全唐文》,卷41,前引书,第450页。
    ⑤ 刘咰《旧唐书·舆服志/礼仪志》,卷45,21,前引书,第1939-1940,833页。
    ① 张说《请许王公百官封太山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2页。
    ② 张说《大唐封祀坛颂》,《全唐文》,卷221,前引书,第2235页。
    ③ 刘昫《旧唐书·王孝杰传》,卷93,前引书,第2977页。
    ① 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全唐文》,卷312,前引书,第3173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2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年,卷212,前引书,第6752页。
    ② 张说《请置屯田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3页。
    ③ 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全唐文》,卷312,前引书,第3173页。
    ④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3页。
    ⑤ 王溥《唐会要·府兵》,卷72,前引书,第1538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知微第十六》,卷7,前引书,第115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2页。
    ③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三年,卷212,前引书,第6764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五年,卷213,前引书,第6776页。
    ② 张说《进(?)州斗羊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0页。
    ③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5页。
    ④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3页。
    ⑤ 孙武撰,李零注《孙子兵法校注·作战第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安三年,卷207,前引书,第6565页。
    ② 张说《喜度岭》,《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6页。
    ③ 张说《钦州守岁》,《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79页。
    ④ 张说《岭南送使》,《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2页。
    ⑤ 张说《南中送北使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72页。
    ① 张说《赦归在道中作》,《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6页。
    ② 张说《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0页。
    ③ 张说《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9页。
    ④ 张说《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3页。
    ⑤ 张说《岳州守岁》,《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7页。
    ⑥ 张说《岳州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2页。
    ① 张说《岳州夜坐》,《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75页。
    ② 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40,前引书,第4489页。
    ③ 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卷99,前引书,第3098页。
    ④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孙逖传》,卷190,前引书,第5043页。
    ⑤ 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全唐文》,卷337,前引书,第3416页。
    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贺知章传》,卷196,前引书,第5607页。
    ⑦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王翰传》,卷190,前引书,第5039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王翰传》,卷202,前引书,第5759页。
    ② 张说《举陈寡尤等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0页。
    ③ 许总《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第91-95页。
    ④ 泰勒《艺术哲学》,第1章,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2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安三年,卷207,前引书,第6565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三年,卷212,前引书,第6766-6767页。
    ③ 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前集卷12,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页。
    ① 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卷99,前引书,第3098页。
    ② 张说《让兵部尚书平章事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5页。
    ③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中华书局,2006年,第45页。
    ④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小说家类一·明皇杂录》,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888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2页。
    ⑥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四年,卷213,前引书,第6771页。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8页。
    ① 刘昫《旧唐书·张嘉贞传》,卷99,前引书,第3092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四年,卷213,前引书,第6771页。
    ③ 李冗《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20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9页。
    ⑤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5页。
    ⑥ 张驾《朝野佥载》,卷5,中华书局,1997年,第125-126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李适传》,卷202,前引书,第5748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李适传》,卷202,前引书,第5748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卷1,前引书,第8页。
    ② 汪篯《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关系》,载《汪篯隋唐史论稿》,前引书,第193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27页。
    ④ 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27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寿元年,卷205,前引书,第6477页。
    ③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寿元年,卷205,前引书,第6478页。
    ④ 辛文房撰,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1,前引书,第132页。
    ⑤ 张说《送尹补阙元凯琴歌》,《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1页。
    ① 张说《谏避暑三阳宫疏》,《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6页。
    ② 张说《让右丞相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6页。
    ③ 玄宗《命张说等与两省侍臣讲读制》,《全唐文》,卷20,前引书,第235页。
    ④ 玄宗《将行释莫礼令》,卷20,前引书,第234页。
    ① 玄宗《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35页。
    ② 玄宗《令本州长官举人敕》,《全唐文》,卷35,前引书,第383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卷1,前引书,第8页。
    ④ 玄宗《禁策判不切事宜诏》,《全唐文》,卷27,前引书,第313页。
    ① 玄宗《递还张希峤诏》,《全唐文》,卷28,前引书,第315页。
    ② 玄宗《将行释奠礼令》,《全唐文》,卷20,前引书,第234页。
    ③ 曾智安《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第57-65页。
    ④ 张说《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8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7页。
    ⑥ 玄宗《送张说巡边》,《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40页。
    ⑦ 玄宗《后土神祠碑序》,《全唐文》,卷41,前引书,第446页。
    ① 傅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前引书,第578-581页。
    ②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中华书局,1988年,第380页。
    ③ 玄宗《命张说兼中书令制》,《全唐文》,卷22,前引书,第259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0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儒学中》,卷199,前引书,第5682页。
    ⑥ 刘肃《大唐新语》,卷1,前引书,第11页。
    ⑦ 玄宗《集贤书院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35页。
    ⑧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卷202,前引书,第5776页。
    ⑨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中华书局,年,第4412页。
    ①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6页。
    ② 刘昫《旧唐书·后妃下》,卷52,前引书,第2184页。
    ③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第3页,《顾氏文房小说》,卷4,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① 刘昫《旧唐书·肃宗纪》,卷10,前引书,第239页。
    ② 刘昫《旧唐书·后妃下》,卷52,前引书,第2184页。
    ③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天宝六年,卷215,前引书,第6883页。
    ④ 司马光《资治通鉴》,肃宗至德二年,卷220,前引书,第7049页。
    ⑤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据1918年中华书局本影印,1992年,第27页。
    ① 王泠然《论荐书》,《全唐文》,卷294,前引书,第2981页。
    ②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杨炯考》,中华书局,2003年,第17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文苑上·杨炯传》,卷190,前引书,第5003-5004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久视元年,卷206,前引书,第6546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徐彦伯传》,卷114,前引书,第4202页。
    ③ 王溥《唐会要·修撰》,卷36,前引书,第767页。
    ④ 刘昫《旧唐书·文苑上·杨炯传》,卷190,前引书,第5003页。
    ⑤ 张说《五君咏·李赵公峤》,《全唐诗》,卷36,前引书,第934页。
    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峤传》,卷123,前引书,第4371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元年,卷210,前引书,第6687页。按,相王,睿宗。
    ② 张说《祭崔侍郎文》,《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9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文苑上·杨炯传》,卷190,前引书,第5003页。
    ④ 张说《祭崔侍郎文》,《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9页。
    ① 张说《崔司业挽歌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9页。
    ②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4,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4页。
    ③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58页。
    ④ 辛文房撰,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1,前引书,第83页。
    ① 计有功撰,王仲镛笺《唐诗纪事校笺》,卷3,前引书,第50页。
    ② 查洪德《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沈佺期新论》,载《唐都学刊》,1991年第3期,第26-32页。
    ③ 刘昫《旧唐书·王孝杰传》,卷93,前引书,第2977页。
    ④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全唐文》,卷238,前引书,第2412页。
    ⑤ 张说《孔补阙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①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卷190,前引书,第5027页。
    ② 崔湜《全唐文·故吏部侍郎元公碑》,卷280,前引书,第2840页。按,南阳,当作“范阳”。
    ③ 张怀瓘《书断序》,《全唐文》,卷432,前引书,第4398页。
    ④ 赵明诚《金石录》,卷5作《唐洛阳尉马克忠碑》,第5页,《四部丛刊·史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⑤ 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3作《许公苏瓌神道碑》,《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100页。
    ⑥ 卢藏用《太子少傅苏瓌神道碑》,《全唐文》,卷238,前引书,第2412页。
    ⑦ 张说《与凤阁舍人书》,《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4页。
    ⑧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全唐文》,卷238,前引书,第2414页。
    ⑨ 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碣颂》,《全唐文》,卷215,前引书,第2178页。
    ① 卢藏用《太子少傅苏壤神道碑》,《全唐文》,卷238,前引书,第2412页。
    ② 王泠然《论荐书》,《全唐文》,卷294,前引书,第2981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徐彦伯传》,卷114,前引书,第4202页。
    ④ 刘昫《旧唐书·外戚·武崇训传》,卷183,前引书,第4736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崔湜传》,卷99,前引书,第3923页。
    ② 李昉《太平广记·杂录二》,卷494引《翰林盛事》,中华书局,1961年,第4054页。
    ③ 刘昫《旧唐书·崔浞传》,卷74,前引书。第2623页。
    ①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富嘉谟传》,卷190,前引书,第5013页。
    ② 李昉《太平广记·交友》,卷235引《御史台记》,前引书,第1802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④ 刘昫《旧唐书·魏知古传》,卷98,前引书,第3064页。
    ① 刘昫《旧唐书·魏知古传》,卷98,前引书,第3064页。
    ② 刘昫《旧唐书·韦嗣立传》,卷88,前引书,第2873页。
    ③ 计有功撰,王仲镛笺《唐诗纪事校笺》,卷11,前引书,第279页。
    ① 韦嗣立《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赠张左丞崔礼部崔光禄》,《全唐诗》,卷91,前引书,第987页。
    ② 张说《奉酬韦祭酒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庄见贻之作》,《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9页。
    ③ 刘昫《旧唐书·韦安石传》,卷92,前引书,第2957页。
    ④ 司马光《资治通鉴》,睿宗景云二年,卷210,前引书,第6667页。
    ① 欧阳修《新唐书·赵彦昭传》,卷123,前引书,第4377页。
    ② 刘昫《旧唐书·赵彦昭传》,卷92,前引书,第2967页。
    ③ 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6页。
    ④ 刘昫《旧唐书·赵彦昭传》,卷92,前引书,第2968页。
    ⑤ 白居易《画雕赞》,《全唐文》,卷677,前引书,第6916页。
    ⑥ 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356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崔日知传》,卷121,前引书,第4331页。
    ③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1页。
    ④ 刘昫《旧唐书·崔日知传》,卷99,前引书,第3089页。
    ① 刘昫《旧唐书·刘子玄传》,卷102,前引书,第3171页。
    ② 刘昫《旧唐书·刘子玄传》,卷102,前引书,第3173页。
    ③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安三年,卷207,前引书,第6564页。
    ④ 王溥《唐会要·史馆杂录下》,卷64,前引书,第1306页。
    ⑤ 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全唐文》,卷295,第2987页。
    ⑥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前引书,第46页。
    ⑦ 郑亚《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全唐文》,卷730,前引书,第7530页。
    ① 柳芳《食货论》,《全唐文》,卷372,前引书,第3777页。
    ② 吴兢《让夺礼表》,《全唐文》,卷298,前引书,第3021页。
    ③ 苏颋《赠礼部尚书褚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58,前引书,第2612页。
    ④ 玄宗《命张说等与两省侍臣讲读制》,《全唐文》,卷20,前引书,第236页。
    ⑤ 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颞文集序》,《全唐文》,卷295,前引书,第2987页。
    ⑥ 玄宗《幸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墓诏》,《全唐文》,卷29,前引书,第331页。
    ⑦ 张说《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8页。
    ① 韩休《苏颋文集序》称苏颋有文集四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苏颋集》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卷4上著录《苏颋许公集》二十卷,慨叹“今亡其半矣”。今《全唐诗》辑录二卷,《全唐文》辑录九卷。
    ② 《旧唐书·苏颋传》:“景云元年,以老(環)转太子少傅,是岁十一月薨。”《新唐书·苏颋传》:“景云元年,老(環)病,罢为太子少傅,卒,年七十二。”故上推知環生于639年。
    ③ 郑处晦《明皇杂录》,卷下,前引书,第28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7页。
    ⑤ 刘昫《旧唐书·苏颋传》,卷88,前引书,第2881-2882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序》,中华书局,1997年,第1页。
    ② 《旧唐书·冯宿传》:“长庆元年,以本官知制诰。二年,转兵部郎中,依前充职。”
    ③ 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纪事止于长庆年间,或此书最早成于长庆年间。
    ④ 白居易《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全唐文》,卷661,前引书,第6724页。
    ⑤ 李商隐《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全唐文》,卷779,第8132页:“俾尔以大手笔,居第一功…元宗有臣日说,曰瓌…”则燕许似应为张说、苏瓌。然苏瓌逝于景云元年,不列玄宗之朝,应以“颋”为是。
    ⑥ 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全唐文》,卷577,前引书,第5832页。
    ⑦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玄宗令张燕公撰《华岳碑》。首四句,或云一行禅师所作,或云碑之文凿破,乱取之曰:‘巉巉太行,柱天直上。青崖白谷,仰见仙掌。’”《明皇杂录》卷上记载,认为张说为姚崇所撰《梁国公姚文贞碑》“叙述该详,时为极笔”,并引录该文开头四句:“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定;四时成岁,亭育之功存。”
    ① 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6页。
    ②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77页。
    ③ 张说《孔补阙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④ 刘昫《旧唐书·马怀素传》,卷102,前引书,第3164页。
    ⑤ 李林甫《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卷9,前引书,第279页。
    ① 刘昫《旧唐书·马怀素传》,卷102,前引书,第3164页。
    ② 玄宗《命张说等与两省侍臣讲读制》,《全唐文》,卷20,前引书,第235页。
    ③ 王应麟《玉海·唐太子侍读》,卷128,前引书,第2372页。
    ④ 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明赏第二》,卷128,中华书局,1982年,第1533页。原作“右散骑常侍”,据《全唐文》卷20《封张说褚无量制》改。《唐书》、《全唐文》云二人“食实封二百户”,以俟考证。
    ⑤ 刘昫《旧唐书·褚无量传》,:卷102,前引书,第3167页。
    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儒学下·褚无量传》,卷200,前引书,第5689页。
    ⑦ 刘昫《旧唐书·褚无量传》,:卷102,前引书,第3167页。
    ①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1页。
    ②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③ 刘昫《旧唐书·徐坚传》,卷102,前引书,第3175页。
    ④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职官类·唐六典》,前引书,第1668页。
    ⑤ 王应麟《玉海·唐文府》引《集贤注记》,卷54,前引书,第1020页。
    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四·集部总集类》,卷60,前引书,第1622页。
    ① 王应麟《玉海·唐文府》引《集贤注记》,卷54,前引书,第1021页;《新唐书·艺文四·集部总集类》则称“徐坚《文府》二十卷”。
    ② 杜佑《通典·礼一》,卷41,前引书,第233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著述第十九》,卷9,前引书,第137页。
    ④ 王溥《唐会要·修撰》,卷36,前引书,第768页。
    ⑤ 刘昫《旧唐书·职官二》,卷43,前引书,第1852页。
    ⑥ 张说《郊祀燔柴先后奏》,《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5页。
    ⑦ 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二》,卷36,前引书,第403页。
    ⑧ 刘昫《旧唐书·徐坚传》,卷102,前引书,第3176页。
    ①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②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1页。
    ③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1页。
    ④ 张说《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9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王翰传》,卷202,前引书,第5759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王翰传》,卷202,前引书,第5759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王翰传》,卷190,前引书,第5039页。
    ④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1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儒学中·马怀素传》,卷199,前引书,第5682页。
    ① 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湾》,卷下,《四部丛刊·集部》,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64页。
    ②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47页。
    ③ 郑谷《偶题》,《全唐诗》,卷675,前引书,第7736页。
    ④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卷190,前引书,第5042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李邕传》,卷202,前引书,第5755-5756页。
    ⑥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卷190,前引书,第5042页。
    ① 刘昫《旧唐书·韦述传》,卷102,前引书,第3184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儒学中·马怀素传》,卷199,前引书,第5682页。
    ③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职官类·唐六典》,前引书,第1668页。
    ④ 刘昫《旧唐书·韦述传》,卷102,前引书,第3183-3184页。
    ⑤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⑥ 玄宗《赐徐坚敕》,《全唐文》,卷36,前引书,第400页。
    ① 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卷99,前引书,第3097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九龄传》,卷126,前引书,第4424页。
    ③ 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40,前引书,第4489页。
    ④ 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卷99,前引书,第3098页。
    ⑤ 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40,前引书,第4489页。
    ⑥ 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全唐文》,卷292,前引书,2965页。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九龄传》,卷126,前引书,第4427页。
    ⑧ 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卷99,前引书,第3098页。
    ①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卷99,前引书,第3098页。
    ③ 张九龄《停张说中书令制》,《全唐文》,卷283,前引书,第2875页。
    ④ 陈祖言《张说年谱》,前引书,第75-76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九龄传》,卷126,前引书,第4428页。
    ① 王溥《唐会要·朝臣复谥·文贞》,卷80,前引书,第1752页。
    ② 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全唐文》,卷577,前引书,第5832页。
    ③ 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中,中华书局,1963年,第253页;谢榛《四溟诗话》,卷4,《历代诗话续编》,前引书,第1217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67-68页。
    ④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⑤ 玄宗《命张说兼中书令制》,《全唐文》,卷22,前引书,第259页。
    ⑥ 玄宗《赐张九龄敕》,《全唐文》,卷36,前引书,第393页。
    ⑦ 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40,前引书,第4491页。
    ① 张九龄《敕吐蕃赞普书》,《全唐文》,卷287,前引书,第2906页。
    ② 韦处厚《翰林院厅壁记》,《全唐文》,卷715,前引书,第7351页。
    ③ 张说《让兵部尚书平章事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5页。
    ① 苏颞《授贺知章起居郎制》,《全唐文》,卷250,前引书,第2532页。
    ②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贺知章传》,卷190,前引书,第5033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褒锡二十四》,卷11,前引书,第165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贺知章传》,卷196,前引书,第5607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孙逖传》,卷202,前引书,第5760页。按,《旧唐书·孙逖传》称开元十年逖“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拜左拾遗”,此从《新唐书》。
    ②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孙逖传》,卷190,前引书,第5043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孙逖传》,卷202,前引书,第5760页。
    ④ 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全唐文》,卷337,前引书,第3416页。
    ⑤ 孙逖《张均袭封燕国公制》,《全唐文》,卷310,前引书,第3148页。
    ⑥ 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全唐文》,卷312,前引书,第3173页。
    ⑦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孙逖传》,卷190,前引书,第5044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吕向传》,卷202,前引书,第5758页。按,丽正殿书院于开元十三年四月下诏改集贤殿书院,开元十年吕向兼集贤院校理,恐误,《职官分纪》卷15引《集贤注记》:“十年春,车驾幸东都,始移书院于明福门外,中书省之北,仍以丽正为名。”当以丽正院校理为是。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儒学下·赵冬曦传》,卷200,前引书,第5702页。
    ③ 吕向《美人赋》,《全唐文》,卷301,前引书,第3051页。
    ④ 窦皋《述书赋下·注》,《全唐文》,卷447,前引书,第4573页。
    ⑤ 陈鸿墀《全唐文纪事》引《金石史》,卷61,中华书局,1959年。
    ① 窦皋《述书赋下·注》,《全唐文》,卷447,前引书,第4573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泌传》,卷139,前引书,第4639页。
    ③ 刘昫《旧唐书·李泌传》,卷130,前引书,第3620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泌传》,卷139,前引书,第4631-4632页。
    ⑤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员半千传》,卷190,前引书,第5015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泌传》,卷139,前引书,第4632页。
    ② 梁肃《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全唐文》,卷518,前引书,第5259页。
    ③ 王溥《唐会要·集贤院》,卷64,前引书,第1323页。
    ④ 李泌《议复府兵》,《全唐文》,卷378,前引书,第3840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泌传》,卷139,前引书,第4638页。关于谶纬之议,参见拙文《与五代史料相关的谶言诗的文本类型与文化阐释,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第171-174页。
    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刘晏传》,卷149,前引书,第4793页。
    ① 刘昫《旧唐书·刘晏传》,卷123,前引书,第3515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刘晏传》,卷149,前引书,第4797页。
    ③ 常衮《授刘晏吏部尚书制》,《全唐文》,卷411,前引书,第4212页。
    ④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76页。
    ⑤ 刘文刚《孟浩然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7-18页,此诗《全唐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 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孟浩然行止考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24页。
    ①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二·孟浩然集》,前引书,第3128页。
    ② 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孟浩然行止考实》,前引书,第18-24页。
    ③ 计有功撰,王仲镛笺《唐诗纪事校笺》,卷23,前引书,第610页。
    ④ 《旧唐书·玄宗纪》是年云:“春正月……兵部尚书张说兼中书令。……三月癸亥,张说正除中书令。”《新唐书·宰相表》云:“开元十一年四月甲子,说为中书令。”
    ⑤ 王辉斌《孟浩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① 徐鹏《孟浩然集校注·附录·作品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52页。
    ② 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9页。《全唐文》卷330全文同。
    ③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崔颢考》,中华书局,2003年,第74-75页。
    ④ 刘昫《旧唐书·韦述传》,卷102,前引书,第3183-3184页。
    ⑤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三年,卷212,前引书,第6766页。
    ⑥ 王溥《唐会要·制科举》,卷76,前引书,第1643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房琯传》,卷139,前引书,第4628页。
    ② 刘昫《旧唐书·房琯传》,卷111,前引书,第3320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房琯传》,卷139,前引书,第4628页。
    ④ 刘昫《旧唐书·房琯传》,卷111,前引书,第3320页。
    ⑤ 房琯《上张燕公书》,《全唐文》,卷332,前引书,第3368页。
    ⑥ 李翱《谢杨郎中书》,《全唐文》,卷635,前引书,第6415页。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垍传》,卷125,前引书,第4412页。
    ⑧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均传》,卷125,前引书,第4411页。
    ① 刘昫《旧唐书·宦官·高力士传》,卷184,前引书,第4759页。
    ② 刘昫《旧唐书·宦官·高力士传》,卷184,前引书,第4758页。
    ③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5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宦官上·高力士传》,卷207,前引书,第5860页。
    ⑤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许景先传》,卷190,前引书,第5033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许景先传》,卷128,前引书,第4465页。
    ②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许景先传》,卷190,前引书,第5033页。
    ④ 刘昫《旧唐书·裴漼传》,卷100,前引书,第3128页。
    ⑤ 刘昫《旧唐书·礼仪三》,卷23,前引书,第891-892页。
    ⑥ 王溥《唐会要·郊议》,卷8,前引书,第125页。
    ⑦ 裴漼《请封东岳表》,《全唐文》,卷279,前引书,第2832页。
    ① 刘昫《旧唐书·徐浩传》,卷137,前引书,第3759页。
    ② 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卷160,前引书,第4965页。
    ③ 刘昫《旧唐书·徐浩传》,卷137,前引书,第3759页。
    ④ 张式《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彭王傅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赠太子少师东海徐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445,前引书,第4542页。
    ⑤ 封演《封氏闻见记·颖悟》,卷10,前引书,第95-96页
    ① 刘昫《旧唐书·王丘传》,卷100,前引书,第3132-3133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齐瀚传》,卷128,前引书,第4469-4470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齐擀传》,卷190,前引书,第5037页。
    ④ 按,陈祖言《年谱·开元十年》云:“是日,玄宗诏百官祖饯郊外,亲制《送张说巡边》诗。源乾曜、张嘉贞、宋璟、卢从愿、许景先、崔日用、贺知章、王翰、苏晋、王光庭、袁晖、席豫、张九龄、徐坚、韩休、徐知仁、崔禹锡等十七人作《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诗,贾至奉敕作序。”检《全唐诗》,题作《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的有王翰、袁晖、许景先、胡皓、源乾曜、崔泰之、王丘,七篇;题作《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的有崔日用、宋璟、徐坚、韩休、苏晋、崔禹锡、张嘉贞、卢从愿、王光庭、席豫、贺知章、徐知仁,十二篇,题作《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的有张九龄。一篇,合有二十篇。张说仅有一次赴朔方巡边,即开元十年闰五月。《年谱》失载胡皓、崔泰之、王丘。
    ① 刘昫《旧唐书·王丘传》,卷100,前引书,第3133页。
    ② 王溥《唐会要·修撰》,卷36,前引书,第767页。按,云“圣历中”,圣历三年五月改元久视元年。
    ③ 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前引书,第172页。
    ④ 崔湜《故吏部侍郎元公碑》,《全唐文》,卷280,中华书局,年,第2840页。
    ① 刘昫《旧唐书·徐坚传》,卷102,前引书,第3175页。
    ① 刘昫《旧唐书·徐坚传》,卷102,前引书,第3175页。
    ② 王溥《唐会要·集贤院》,卷64,前引书,第1322页。
    ① 刘昫《旧唐书·职官二》,卷43,前引书,第1852页。
    ②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③ 张九龄《集贤殿书院奉敕送学士张说上赐燕序》,《全唐文》,卷290,前引书,第2945页。
    ④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⑤ 玄宗《赐徐坚敕》,《全唐文》,卷36,前引书,第400页。
    ⑥ 王应麟《玉海·唐开元十八学士图》,卷57,前引书,第1084页。
    ① 王溥《唐会要·集贤院》,卷64,前引书,第1322页。
    ② 刘肃《大唐新语·识量第十四》,卷7,前引书,第103页。
    ① 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岳州·巴陵县》,卷113,中华书局,2000年,第190页。
    ① 张说《益州太清观精思院天尊赞》,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0页。
    ② 刘昫《旧唐书·儒学传序》,卷189,前引书,第4940-4942页。
    ① 刘昫《旧唐书·儒学传序》,卷189,前引书,第4940-4942页。
    ② 庞朴《中国儒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230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0页。
    ④ 李浩《诗史之际:唐代文学发微》,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9页。
    ① 张说《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1页。
    ② 张说《后土神词碑铭》,《全唐文》,卷230,前引书,第2334页。
    ③ 玄宗《赐源乾曜张说考中上词》,《全唐文》,卷41,前引书,第450页。
    ④ 刘昫《旧唐书·舆服志》,卷45,前引书,第1939-1940页。
    ⑤ 张说《请许王公百官封太山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2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三年,卷212,前引书,第6766页。
    ② 张说《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3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6页。
    ④ 杜佑《通典·军礼二》,卷77,前引书,第419页。
    ⑤ 《礼记·经解》,《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1610页。
    ⑥ 杜佑《通典·礼一》,卷41,前引书,第233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褒锡二十四》,卷11,前引书,第165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7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识量第十四》,卷7,前引书,第103页。
    ② 《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1673页。
    ③ 《论语·雍也》,《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2479页。
    ① 张说《对词摽文苑科策》,《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2页。
    ②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中华书局,1973年,第283页。
    ③ 张说《对词摽文苑科策·第二道》,《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6页。
    ④ 《论语·学而》,《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2458页。
    ① 陈寅恪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0页。
    ② 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序》,《全唐文》,卷231,前引书,第2335页。
    ③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① 杨洁琛《初论张说与北宗禅》,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26-28页。
    ②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 玄宗《命张说兼中书令制》,《全唐文》,卷22,前引书,第259页。
    ② 按,《宋高僧传》卷八称张说时为中书令,误,神秀于神龙二年圆寂,张说此前并未任中书令,长安二年秋张说拜凤阁舍人,属中书省,而三年即配流钦州。中宗神龙二年张说为兵部郎中,未任中书省官吏。
    ③ 刘昫《旧唐书·方伎·神秀传》,卷191,前引书,第5110页。
    ④ 赞宁《宋高僧传·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卷8,《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30页。
    ⑤ 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序》,《全唐文》,卷231,前引书,第2335页。
    ⑥ 刘昫《旧唐书·方伎·神秀传》,卷191,前引书,第5111页。
    ① 赞宁《宋高僧传·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卷8,前引书,第430页。
    ② 赞宁《宋高僧传·唐会稽开元寺县一传》,卷14,前引书,第471页。
    ③ 赞宁《宋高僧传·唐长安青龙寺道氤传》,卷5,前引书,第410页。
    ① 赞宁《宋高僧传·唐洛京天宫寺惠秀传》,卷19,前引书,第508页。
    ② 赞宁《宋高僧传·唐京兆泓师传》,卷19,前引书,第561页。
    ① 赞宁《宋高僧传·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卷1,前引书,第387页。
    ② 徐锷《大宝积经述》,《全唐文》,卷295,前引书,第2993页。
    ③ 赞宁《宋高僧传·唐洛京长寿寺菩提流志传》,卷3,前引书,第396页。
    ④ 徐锷《大宝积经述》,《全唐文》,卷295,前引书,第2993页。
    ⑤ 张说《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1页。
    ① 《大正新修大藏经》,卷3,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2年,第75页。
    ② 张说《灉湖山寺》,《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2页。
    ③ 张说《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1页。
    ④ 张说《杂诗四首》其四,《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7页。
    ⑤ 张说《山夜闻钟》,《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6页。
    ① 玄宗《一切道经音义序》,《全唐文》,卷41,第448页。
    ② 《老子·第五十七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第284页。
    ③ 《老子·第四十二章》,前引书,第232页。
    ④ 《庄子·知北游》,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5年,第559页。
    ⑤ 黄怀信《鸥冠子汇校集注·泰录》,卷中,中华书局,2004年,第255页。
    ① 刘知几《京兆试慎所好赋》,《全唐文》,卷274,前引书,第2782页。
    ② 姚崇《扑满赋》,《全唐文》,卷206,前引书,第2079页。
    ③ 张说《集贤院谢示道经状》,《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59页。
    ④ 张说《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5页。
    ⑤ 《管子校释·禁藏》,卷17,岳麓书社,1996年,第439页。
    ⑥ 《老子·第六十章》,前引书,第298页。
    ⑦ 《老子·第二十二章》,前引书,第154页。
    ① 张说《闻雨》,《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6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方伎·叶法善传》,卷204,前引书,第5805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方伎·叶法善传》,卷191,前引书,第5107页。
    ④ 玄宗《故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赠越州都督叶尊师碑铭序》,《全唐文》,卷41,456页。
    ⑤ 李昉《太平广记·神仙二六·叶法普》,卷26,前引书,第173页。
    ① 刘昫《旧唐书·隐逸·司马承祯传》,卷192,前引书,第5127-5128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司马承祯传》,卷196,前引书,第5606页。
    ③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贺知章传》,卷190,前引书,第5033页。
    ①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② 张说《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0页。
    ③ 张说《岳州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2页。
    ④ 张说《翻著葛巾呈赵尹》,《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4页。
    ⑤ 《老子·第四十三章》,前引书,第237页。
    ⑥ 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0页。
    ⑦ 张说《岳州夜坐》,《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5页。
    ⑧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① 张说《上东宫请讲学启》,《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5页。
    ②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卷76,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③ 骆宾王《和学士闺情诗启》,《全唐文》,卷198,前引书,第2001页。
    ④ 王勃《八卦大演论》,《全唐文》,卷182,前引书,第1854页。
    ⑤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唐诗》,卷83,前引书,第896页。
    ⑥ 张说《赠别杨盈川炯箴》,《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0页。
    ①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② 张说《奉和圣制过宁王宅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3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29页。
    ④ 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5页。
    ⑤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⑥ 张说《东都酺宴》序,《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6页。
    ⑦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1页。
    ① 刘勰撰,王运熙注《文心雕龙·风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60页。
    ②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③ 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4页。
    ① 钟嵘《诗品·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许景先传》,卷128,前引书,第4465页。
    ③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文苑英华》,卷679,中华书局,1982年,第3502页。
    ④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⑤ 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4页。
    ①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全唐文》,卷180,前引书,第1829页。
    ②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唐诗》,卷83,前引书,第895页。
    ③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④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1页。
    ⑤ 张说《过庾信宅》,《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3页。
    ⑥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① 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46-252页。
    ② 张说《五君咏·李赵公峤》,《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4页。
    ③ 张说《崔司业挽歌二首》,《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9页。
    ④ 张说《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1页。
    ⑤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30页。
    ① 张说《赠别杨盈川炯箴》,《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0页。
    ②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1页。
    ③ 王太阁《张说的审美情趣及其散文的审美特征》,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3-16页;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承传》,载《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16-120页。
    ① 杨炯《王勃集序》,《全唐文》,卷191,前引书,第1931页。
    ②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4,《历代诗话续编》,前引书,第1003页。
    ③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唐诗》,卷83,前引书,第895页。
    ④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4页。
    ⑤ 殷瑶《河岳英灵集序》,《全唐文》,卷436,前引书,第4452页。
    ⑥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1页。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0页。
    ⑧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38,前引书,第4410页。
    ① 玄宗《禁策判不切事宜诏》,《全唐文》,卷27,前引书,第313页。
    ②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传上》,卷201,前引书,第4410页。
    ③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① 殷瑶《河岳英灵集》,前引书,第1页。
    ② 许总《论盛唐开端的三股诗湖》,载《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第74-85页。
    ③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36页。
    ④ 卢照邻《释疾文》,《全唐文》,卷167,前引书,第1701页。
    ⑤ 骆宾王《在狱咏蝉》序,《全唐诗》,卷78,前引书,第848页。
    ① 魏征《隋书·李谔传》,卷66,前引书,第1544页。
    ① 《新唐书·艺文志四》:“《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集武后时修《三教珠英》学士李峤、张说等诗。”
    ②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5,前引书,第157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② 张说《让兵部尚书平章事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5页。
    ③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④ 顾陶《唐诗类选序》,《文苑英华》,卷714,前引书,第3686页。
    ① 高棵《唐诗品汇·五言排律叙目》,前引书,第618页。
    ② 谢榛《四溟诗话》,卷4,《历代诗话续编》,前引书,第1217页。
    ③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①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说郛三种》,前引书,第3687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昌宗传》,卷78,前引书,第2702页。
    ③ 王应麟《玉海·珠英学士集》,卷54,前引书,第1020页。
    ① 丁放《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② 陈铁民《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③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宗景龙二年,卷209,前引书,第6622页。
    ④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⑤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宗开元十六年,卷213,前引书,第6782页。
    ① 韦述《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①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5页。
    ②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77-78页。
    ③ 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第183-184页。
    ① 张说《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2页。
    ② 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0页。
    ③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
    ① 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8页。
    ② 张说《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4页。
    ③ 张说《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2页。
    ④ 宇文所安《初唐诗》,前引书,第5页。
    ⑤ 宇文所安《初唐诗》,前引书,第323页。
    ⑥ 宇文所安《初唐诗》,前引书,第207页。
    ⑦ 张说《奉和圣制行次成皋应制》,《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25页。
    ① 张说《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5页。
    ② 张说《奉和圣制送王唆巡边应制》,《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7页。
    ① 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六,花城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② 刘昀《旧唐书·玄宗纪》,卷9,前引书,第236页。
    ③ 《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1625页。这里谈的“中和”是从应制诗所体现出的风格而言,与“儒家思想”一章所言“和谐中和精神”关注点不同。
    ① 张说《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4页。
    ② 张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2页。
    ① 玄宗《南山雀鼠谷答张说》,《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36页。
    ② 辛文房撰,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1,前引书,第132页。
    ③ 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序》,《全唐文》,卷292,2965页。
    ①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② 王尧衢注,单小青、詹福瑞笺《唐诗合解笺注》,卷5,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①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6,前引书,第107页。
    ②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9,前引书,第638页。
    ③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3页。认为“乾”为“灉”之讹。
    ④ 张说《灉湖山寺》,《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2页。
    ⑤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3,前引书,第432页。
    ① 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0页。
    ② 张说《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4页。
    ① 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33页。
    ① 司马迁《史记·五宗世家》,卷59,前引书,第2100页。
    ① 张说《游龙山静胜寺》,《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5页。
    ② 张说《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5页。
    ③ 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序》,《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0页。
    ① 葛晓音《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载《江海学刊》,1991年第6期,第146-154页。
    ② 张说《和张监游终南》,《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5页。
    ① 张说《相州北亭》,《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6页。《全唐诗》误题为《湘州北亭》。
    ② 张说《蜀路二首》,《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0页。
    ③ 张说《正朝摘梅》,‘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78页。
    ④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51页。
    ⑤ 张说《过蜀道山》,《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29页。
    ⑥ 张说《蜀道后期》,《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29页。
    ①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9,前引书,第607页。
    ② 叶燮《原诗》,内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③ 张说《深渡驿》,《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7页。
    ① 张说《清远江峡山寺》,《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7页。
    ② 张说《入海二首》,《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1页。
    ① 张说《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27页。
    ① 张说《送王尚—严嶷二侍御赴司马都督军》,《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27页。
    ② 张说《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1页。
    ③ 张说《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27页。
    ④ 张说《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3页。
    ① 张说《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8页。
    ② 张说《同贺八送兖公赴荆州》,《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8页。
    ③ 张说《和魏仆射还乡》,《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5页。
    ④ 刘昫《旧唐书·王唆传》,卷93,前引书,第2985页。
    ① 张说《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6页。
    ② 张说《岭南送使》,《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2页。
    ① 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1页。
    ② 张说《送薛植入京》,《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0页。
    ③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④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6,前引书,第107页。
    ⑤ 张说《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1页。
    ① 张说《岳州别子均》,《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l页。
    ② 张说《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0页。
    ① 张说《与褚先生书》,《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4页。
    ② 张说《幽州夜饮》,《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47页。
    ③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9,前引书,第304页。
    ④ 张说《幽州新岁作》,《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2页。
    ① 张说《巡边在河北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1页。
    ① 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67页。
    ② 胡应膦《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77-78页。
    ③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7,前引书,第553页。
    ④ 张说《巡边在河北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0页。
    ① 张说《杂诗四首》,《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7页。
    ② 张说《闻雨》,《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6页。
    ① 张说《戏题草树》,《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5页。
    ① 王夫之《薹斋诗话》,《清诗话》,中华书局,1978年,第22页。
    ② 张说《五君咏五首·序》,《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0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07页。
    ④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2,前引书,第38页。
    ① 张说《邺都引》,《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4页。
    ②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前引书,第157页。
    ① 张说《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5页。
    ② 张说《过怀王墓》,《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6页。
    ①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68页。
    ②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77-78页。
    ③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7,前引书,第553页。
    ④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3,前引书,第49页。按,《汾阴》,李峤。
    ⑤ 顾陶《唐诗类选序》,《文苑英华》,卷714,前引书,第3686页。
    ⑥ 刘熙载《艺概·诗概》,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2页。
    ⑦ 杨炯《王勃集序》,《全唐文》,卷191,前引书,第1930页。
    ⑧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9,前引书,第88页。
    ⑨ 张说《离会曲》,《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9页。
    ①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前引书,第3页。
    ②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68页。
    ③ 张说《相州九日城北亭子》,《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4页。首联“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可辨《全唐诗》题名《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之误,当以“相州”为是。
    ①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②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5,前引书,第46页。
    ③ 谢榛《四溟诗话》,卷4,《历代诗话续编》,前引书。第1217页。
    ④ 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0页。
    ① 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②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③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6,前引书,第107页。
    ① 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0页。
    ① 张说《深渡驿》,《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7页。
    ② 张说《同赵侍御望归舟》,《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③ 张说《岳州守岁二酋》,《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79页。
    ① 张说《和张监观赦》,《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5页。
    ② 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0页。
    ③ 张说《送梁知微渡海东》,《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78页。
    ①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4,前引书,第29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前引书,第338页。
    ② 张说《唐享太庙乐章·凯安三首》,《全唐诗》,卷85,前引书,第923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前引书,第338页。
    ② 李宗桂《比喻、象征及对形而上的向往》,《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00页。
    ③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① 张说《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4页。
    ①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77页。
    ①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② 陈建森《张九龄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诗歌的美学追求》,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第41-50页
    ③ 张说《深渡驿》,《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7页。
    ④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全唐诗》,卷47,前引书,第571页。
    ⑤ 贺赏《载酒园诗话》又编,《全唐诗流派品汇》乙,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① 柳宗元《南涧中题》,《全唐诗》,卷352,前引书,第3942页。
    ② 张说《岳州守岁二首》,《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79页。
    ③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全唐诗》,卷159,前引书,第1620页。
    ① 张说《闻雨》,《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6页。
    ②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唐诗》,卷144,前引书,第1461页。
    ③ 张说《山夜闻钟》,《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36页。
    ④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全唐诗》,卷179,前引书,第1830页。
    ①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全唐诗》,卷162,前引书,第1684页。
    ② 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全唐诗》,卷89,前引书,第983页。
    ③ 周睿《杜甫对张说诗之继承初探》,载《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第1期,第61-64页。
    ④ 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324-331页。
    ① 张说《深渡驿》,《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57页。
    ② 杜甫《客夜》,《全唐诗》,卷227,前引书,第2459页。
    ③ 张说《游洞庭湖》,《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4页。
    ④ 杜甫《峡口二首》,《全唐诗》,卷229,前引书,第2507页。
    ① 张说《闻雨》,《全唐诗》,卷88,前引书,第976页。
    ②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全唐诗》,卷230,前引书,第2515页。
    ③ 张说《巡边在河北作》,《全唐诗》,卷86,前引书,第940页。
    ④ 杜甫《前苦寒行二首》,《全唐诗》,卷222,前引书,第2364页。
    ⑤ 杜甫《三绝句》,《全唐诗》,卷229,前引书,第2490页。
    ① 张说《幽州新岁作》,《全唐诗》,卷87,前引书,第962页。
    ② 杜甫《岁晏行》,《全唐诗》,卷223,前引书,第2382页。
    ③ 杜甫《腊日》,‘全唐诗》,卷225,前引书,第2409页。
    ①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全唐文》,卷518,前引书,第5261页。
    ②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卷52,中华书局,1972年,第908页。
    ③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全唐文》,卷518,前引书,第5261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序》,卷201,前引书,第5725页。
    ② 魏了翁《唐文为一王法论》,《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1,422页。
    ③ 王太阁《“唐文三变”新论》,载《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第124-126页。
    ④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2年,第254页。
    ① 蒋湘南《唐十二家文选序》,《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前引书,第150页。
    ②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前引书,第38-39页。
    ③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全唐文》,卷238,前引书,第2402页。
    ④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唐诗》,卷83,前引书,第896页。
    ① 肖瑞峰,杨洁琛《论“大手笔”张说的散文》,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17-22页。
    ② 房玄龄,杜如晦《晋书·王珣传》,卷65,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6页。
    ③ 《新唐书·苏颋传》:……(颋)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同,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唐史上能称之“大手笔”的,除了张说、苏颋外,仅李峤、崔行功、崔融、李德裕等数人而已。
    ④ 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全唐文》,卷577,前引书,第5832页。
    ⑤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张说对策为天下第一。”潘自牧《记纂渊海》卷37引《登科记》:“永昌元年,应学综古今科一人,张说第一等。考策日封进,令曰:‘洛州人张说,文词清典,艺能优裕。金门对策,已居高科之首;银榜效官,宜加一命之秩。’”
    ⑥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玄宗令张燕公撰《华岳碑》。首四句,或云一行禅师所作,或云碑之文凿破,乱取之曰:‘巉巉太行,柱天直上。青崖白谷,仰见仙掌。’”《明皇杂录》卷上记载,认为张说为姚崇所撰《梁国公姚文贞碑》“叙述该详,时为极笔”,并引录该文开头四句:“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定;四时成岁,亭育之功存。”
    ①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唐文学总论》,前引书,第1页。
    ②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1页。
    ③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前引书,第65页。
    ④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1133页。
    ⑤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前引书,第15页。
    ⑥ 皇甫浞《谕业》,《全唐文》,卷687,前引书,第7035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0页。
    ② 玄宗《赠张说太师诏》,《全唐文》,卷30,前引书,第337页。
    ③ 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公(苏辙)论唐人开元燕、许云:“文气不振,倔强其间。自韩退之变复古,追还西汉之旧。”然在许昌观《唐文粹》,称其碑颂,往往爱张、苏之作。又览唐皇甫浞持正《谕业》,云:“所誉燕、许文极当。”
    ④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0页。
    ⑤ 张说《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2页。
    ⑥ 张说《上东宫请讲学启》,《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5页。
    ⑦ 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全唐文》,卷220,前引书,第2238页。
    ① 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2页。
    ②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4页。
    ① 张说《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0页。
    ② 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8页。
    ③ 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461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前引书,第页。
    ② 班固《两都赋序》,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第602页。
    ③ 张说《奉和圣制喜雨赋》,《全唐文》,卷221,前引书,第2227页。
    ①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4页。
    ② 张说《畏途赋》,《全唐文》,卷221,前引书,第2228页。
    ③ 张说《江上愁心赋寄赵子》,《全唐文》,卷221,前引书,第2228页。
    ① 玄宗《答张说进白鸟赋诏》,《全唐文》,卷26,前引书,第297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前引书,第59页。
    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0页。
    ④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前引书,第71-72页。
    ① 张说《起义堂颂序》,《全唐文》,卷41,前引书,第445页。
    ①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卷1,前引书,第10页
    ② 玄宗《允行封禅诏》,《全唐文》,卷29,前引书,第330页。
    ③ 张说《大唐封祀坛颂》,《全唐文》,卷221,前引书,第2235页。《张燕公集》作《大唐祀封禅颂》。
    ④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前引书,第71页。
    ⑤ 姚铉《唐文粹序》,《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2页。
    ① 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36,2237页。
    ①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54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前引书,第78页。
    ① 张说《奉敕赤帝坛祈雨文》,《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7页。
    ② 张说《祭城隍文》,《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7页。
    ③ 张说《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8页。
    ① 张说《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61页。
    ② 张说《为魏元忠作祭石岭战亡兵士文》,《为魏元忠作祭石岭没陷士女文》,《全唐文》,卷233,2360页。
    ③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前引书,第60页。
    ① 张说《南省就窦尚书山亭寻花柳宴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2页。
    ② 张说《和戎篇送桓侍郎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3页。
    ① 张说《会诸友诗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2页。
    ② 张说《大衍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0页。
    ③ 张说《孔补阙集序》,《全唐文》,卷225,前引书,第2276页。
    ① 张说《东山记》,《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77页。
    ② 张说《钱本草》,《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1页。
    ① 《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2665页。
    ② 《孟子·尽心上》,《十三经注疏》,前引书,第2764页。
    ③ 不同版本题名有异,《全唐文》卷二二四称《论幽州边事书》,第2257页,影宋本卷三十称《幽州论边事表》,四部丛刊本《张燕公集》卷九称《幽州论戎事表》。此处且以《论幽州边事书》为正。
    ④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2页。
    ① 张说《与执政书》,《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4页。
    ① 张说《与凤阁舍人书》,《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4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前引书,第223页。
    ③ 王谠撰,周勋初校笺《唐语林校证》,卷8,中华书局,1997年,第713页。
    ④ 赵翼《陔余丛考·进士》,卷28,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83页。
    ⑤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27页。
    ⑥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2页。
    ① 杜佑《通典·选举三》,卷15,前引书,第84页。
    ② 张说《对词摞文苑科策》,《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2-2263页。
    ①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乡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② 张说《兵部试将门子弟策问》,《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39-2240页。
    ③ 李翱《答朱载言书》,《全唐文》,卷635,前引书,第6411页。
    ④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引书,第201,199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引书,第页。
    ② 刘昫《旧唐书·魏徵传》,卷71,前引书,第2550页。
    ③ 张说《谏内宴至夜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0-2241页。
    ④ 张说《并州论边事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1页。
    ① 张说《请置屯田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3页。
    ② 张说《让起复黄门侍郎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4页。
    ③ 张说《让右丞相表》,《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46页。
    ④ 张说《为薛稷让官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48页。
    ⑤ 张说《进浑仪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49页。
    ① 张说《进嶲州斗羊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0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5页。
    ③ 张说《举陈寡尤等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0页。
    ④ 张说《贺大衍历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2页。
    ⑤ 张说《岳州刺史谢上表》、《荆州谢上表》,《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4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引书,第199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前引书,第170页。
    ③ 张说《答宰臣贺破贼制》,《全唐文》,卷222,前引书,第2239页。
    ① 张说《上东宫请讲学启》,《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5-2266页。
    ② 张说《谏泼寒胡戏疏》,《全唐文》,卷223,前引书,第2256-2257页。
    ③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前引书,第236页。
    ① 张说《论神兵军大总管功状》,《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58页。
    ②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6页。
    ③ 张说《谢赐药状》,《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0页。
    ④ 张说《祭天不得以妇人外坛议》、《重定南郊星辰位次议》,《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0页。
    ⑤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前引书,第221页。
    ① 刘熙撰,王先谦疏《释名疏证补·释典艺》,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19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前引书,第96页。
    ③ 《张燕公集》作《太子少傅苏君神道碑》,一说,按《文苑英华》,卢藏用序、张说铭。
    ④ 《张燕公集》作《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
    ⑤ 《张燕公集》作《贞节君碣》
    ⑥ 有些没有标识神道碑的碑铭,如《唐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唐故豫 州刺史魏君碑》、《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六篇,《张燕公集》中“碑”字前有“神道”二字。
    ① 诸篇于《张燕公集》中多无“铭”字。
    ② 桓放《世要论·铭诔》,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子编·法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21页。
    ③ 沈约《宋书·裴松之传》,卷64,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9页。
    ④ 章学诚撰,仓修良注《文史通义新编·墓志辨例》,外篇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8页。
    ⑤ 刘昫《旧唐书·文苑中·富嘉谟传》,卷190,前引书,第5013页。
    ⑥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7页。
    ① 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0页。
    ①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4-2307页。
    ② 张说《贞节君碑》,《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6页。
    ① 张说《赠凉州都督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郭君碑奉敕撰》,《全唐文》,卷227,前引书,第2295页。
    ② 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3页。
    ③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5页。
    ④ 张说《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1页。
    ① 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3页。
    ②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5-2306页。
    ③ 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231,前引书,第2335页。
    ① 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3页。
    ② 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33,前引书,第2355页。
    ③ 钱博基《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第292页。
    ④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⑤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① 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全唐文》,卷230,前引书,第2327-2328页。
    ② 郑处晦《明皇杂录》,卷上,前引书,第16页。
    ③ 张说《与魏安州书》,《全唐文》,卷224,前引书,第2265页。
    ① 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8页。
    ② 张说《右羽林大将军王公神道碑奉敕撰》,《全唐文》,卷229,前引书,第2313-2314页。
    ③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6-2307页。
    ① 张说《贞节君碑》,《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6页。
    ② 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8,前引书,第2304页。
    ③ 张说《贞节君碑》,《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6页。
    ④ 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全唐文》,卷229,前引书,第2311页。
    ⑤ 张说《唐故瀛州河间县丞崔君神道碑》,《全唐文》,卷229,前引书,第2318页。
    ① 蔡世远《古文雅正》,卷7,四库全书本。
    ② 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铭》,《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5页。
    ③ 张说《赠广州大都督冯府君神碑铭》,《全唐文》,卷230,前引书,第2333页。
    ① 张说《唐故高内侍碑》,《全唐文》,卷22,前引书,第2299页。
    ② 张说《贞节君碑》,《全唐文》,卷226,前引书,第2286页。
    ① 顾况《戴氏广异记序》,《全唐文》,卷528,前引书,第5368页。
    ②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6页。
    ① 张说《梁四公记》,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0页。《梁四公》见《太平广记·异人一》,卷81,前引书,第517-522页;《五色石》、《震泽洞》见《太平广记·龙一》,卷418,前引书,第3403-3406页;赵彦卫《云麓漫钞》,卷6,中华书局,1998年,第108-109页。
    ② 李百药《北齐书·阳休之传》,卷42,中华书局,1972年,第562页。
    ③ 李昉《太平广记·异人一>,卷81,前引书,第522,518页。
    ④ 姚思廉《梁书·诸夷列传》,卷54,中华书局,1973年,第794,812,809页。
    ⑤ 李昉《太平广记·龙一》,卷418,前引书,第3403页。
    ⑥ 姚思廉《梁书·武帝本纪下》,卷3,前引书,第65页。
    ① 李昉《太平广记·异人一》,卷81,前引书,第519-522页。
    ② 魏征《隋书·裴矩传》,卷67,前引书,第1579页。
    ③ 刘昫《旧唐书·西戎列传·拂菻传》,卷198,前引书,第5314页。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一》,卷11,前引书,第309页。
    ① 刘昫《旧唐书·西戎列传》,卷198,前引书,第5316页。
    ② 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前引书,第28页。
    ③ 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117页。
    ④ 鲁迅《古小说钩沉》,前引书,第373页。
    ⑤ 干宝《搜神记》,《丛书集成初编》二十,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33页。
    ① 李鹏飞《从〈梁四公记〉看唐前期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2期,67-74页。
    ② 张说《镜龙记》,《全唐五代小说》,前引书,第172页
    ③ 张说《绿衣使者传》,《全唐五代小说》,前引书,第174-175页。
    ①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前引书,第64页。
    ② 段成式《酉阳杂俎·贝编》,前集卷3,前引书,第40页。
    ③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前引书,第17-18,48页。
    ① 案:“天宝”当是“开元”之误,文中龙护留书明言“开元皇帝”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50页。
    ③ 汪辟疆《丛书之源流类别及其编索引法》,《目录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第98页。
    ④ 永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七·说郛》,前引书,第2585页。
    ⑤ 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1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睿宗景云元年,卷210,前引书,第6656页。
    ② 卞孝萱《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载《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③ 王运熙《“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载《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5版。
    ① 《五代新说》,序,《说郛三种》,前引书,第904页。
    ② 陈尚君《〈五代新说〉中的先唐遗诗》,《铁道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第57页。
    ③ 《太平广记》卷231《李守泰》篇末云:“玄宗皇帝特意诏令集贤殿待诏吴道子,临摹镜龙真图,用以赏赐法善道长。”
    ④ 张说《奉和圣制喜雨赋》,《全唐文》,卷221,前引书,第2227页。
    ⑤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前引书,第20页。
    ⑥ 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前集卷16,前引书,第154页。
    ⑦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中》,卷36,中华书局,1964年,第486页。
    ① 周克达《唐人说荟序》,陈世熙《唐人说荟》,京都琉璃厂刻本,1817年,第1页。
    ② 《高力士外传》,第8页,《顾氏文房小说》,卷6,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① 刘昫《旧唐书·张说传》,卷97,前引书,第3056页
    ② 玄宗《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34页;卢藏用《太子少傅苏瓌神道碑》,《全唐文》,卷238,前引书,第2412页;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全唐诗》,卷 112,前引书,第1146页;孙逖《故右丞相赠太师燕文贞公挽词二首》,《全唐诗》,卷118,前引书,第1194页;王谠撰,周勋初校笺《唐语林校证·容止》,卷4,前引书,第346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0页:辛文房撰,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1,前引书,第132页;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卷8,前引书,第129页;张嘉贞《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全唐诗》,卷111,前引书,第1138页;刘升《送奉和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宾字》,《全唐诗》,卷108,前引书,第1116页:席豫《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全唐诗》,卷111,前引书,第1143页;韦抗《奉和圣制张说集贤学士赐宴》,《全唐诗》,卷108,前引书,第1116页。
    ② 计有功撰,王仲镛笺《唐诗纪事校笺·送张说上集贤学士》,卷2,前引书,第24页;玄宗《南山雀鼠谷答张说》,《全唐诗》,卷3,前引书,第36页;萧嵩《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登字》,《全唐诗》,卷108,前引书,第1116页;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1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卷125,前引书,第4412页;辛文房撰,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1,前引书,第138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4,前引书,第68页。
    ② 曾智安《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第57-65页。
    ① 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题词》,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页。
    ② 万曼《唐集叙录·张说之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39-42页。
    ③ 朱玉麒《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载《文献》,2002年第2期,第87-104页
    ①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2,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8-1009页。
    ②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2,前引书,第1008-1009页。
    ① 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②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73-578页。
    ①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2,前引书,第1008-1011页。
    ① 陈祖言《张说年谱·前言》,前引书,第ⅵ页。
    ② 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前引书,第339页。
    ① 杨墨秋《初唐诗杂考》34,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第141页。
    ① 崔湜《故吏部侍郎元公碑》,《全唐文》,卷280,前引书,第2841页。
    ① 刘昫《旧唐书·玄宗纪》,卷8,前引书,第186页。
    ② 刘昫《旧唐书·玄宗纪》,卷8,前引书,第186页。
    ①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前引书,第380页。
    ② 《册府元龟·诞圣》,卷2帝王部,前引书,第20页。
    ① 王溥《唐会要·考上》,卷81,前引书,第1778页。
    张说《张说之文集》三十卷,文物出版社影印嘉业堂丛书本,1982
    张说《张燕公集》二十五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1936
    彭定求、沈三曾《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
    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
    王重民《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
    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0
    殷瑶《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本
    崔融《珠英学士集》,敦煌写本,徐俊整理本,收《唐人选唐诗新编》
    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
    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霍松林集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姚铉《唐文粹》,四部丛刊本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黄永年、陈枫点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刘克庄《分类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注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李更、陈新《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李庆甲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富寿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
    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胡震亨《唐音癸签》,周本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李昉《太平广记》,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1961
    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顾氏文房小说》,商务印书馆,1925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
    魏征、长孙无忌《隋书》,中华书局,1973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63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
    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学林出版社,1992
    徐松《登科记考》,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1984
    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4
    吴兢《贞观政要》,岳麓书社,2000
    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
    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7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4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华书局,2004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97
    刘捒《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97
    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97
    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97
    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
    李肇《唐国史补》,中华书局,1979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
    李冗《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校点,中华书局,1983
    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1991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方严点校,中华书局,1985
    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
    赵明诚《金石录》,四部丛刊本
    孙星衍《寰宇访碑记》,丛书初编集成本
    赵之谦《补寰宇访碑记》,丛书初编集成本
    王昶《金石萃编》,上海扫叶山房本,1921
    晁公武《衢本郡斋读书志》,姚应绪编,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
    尤袤《遂初堂书目》,说郛本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马端临《文献通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清末浙江书局本,1987
    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古逸书录丛辑本
    永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部丛刊本。
    欧阳珣《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
    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82
    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
    阙名《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残宋刻本,1989
    吴淑《事类赋注》,中华书局,1989
    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中华书局,1959
    孙逢吉《职官分纪》,中华书局影印四库本,1988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37
    佚名《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道原《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
    智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本
    慧琳《一切经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狮谷本
    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岑仲勉《唐史余沉》,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一版,1979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一版,1978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长孺《汪籛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
    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巴蜀书社,1981
    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集》,巴蜀书社,1987
    王达津《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卞孝萱《唐代文史论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吴在庆《唐五代文史丛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岑仲勉《唐集质疑》,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1版,1978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中华书局,1986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1997
    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
    吴汝煜《全唐诗人名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徐敏霞《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
    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
    岑仲勉、郁贤皓、陶敏《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
    韩理洲《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三秦出版社,1995
    陈国灿、刘健明《〈全唐文〉职官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篇/地图篇/索引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陈尚君《唐代文献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
    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齐鲁书社,1988
    池田温《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孙兰风《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992
    上海古籍社《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1版,1987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考校》,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2
    张忱石《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83
    张万起《新旧唐书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方积六《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2
    吴汝煜《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陈抗《全唐诗索引》,中华书局,1994-1998
    平冈武夫《唐代研究指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7
    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华书局,1959
    周勋初《唐人佚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范之麟、吴庚舜《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
    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
    陈伯海《唐诗论评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程千帆《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马茂元《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1999
    中国社科院文学《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胡戟《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忠纲《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
    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游国恩、王起、肖涤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李维《诗史》,东方出版社重排本,1996
    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
    刘德重《中国文学编年录》,知识出版社,1989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1987
    朱炳煦《唐代文学概论》,光华书局,1933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
    胡云翼《唐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33
    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
    王士菁《唐代诗歌》,作家出版社,1964
    詹锳《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刘开扬《唐诗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王达津《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张步云《唐代诗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蒋长栋《唐诗新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林继中《诗国观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张明非《唐诗在变革中走向辉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99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作家书屋,1944
    李从军《唐代文学演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周祖譔《隋唐五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
    罗宗强、郝世峰《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 (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 (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傅璇琮、陶敏等《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97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陈飞《唐诗与科举》,漓江出版社,1996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冯艺超《唐诗中和亲主题研究》,台北天山出版社,1994
    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商务印书馆,1927
    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书店影印本,1992
    何立智《唐代民俗和民俗诗》,语文出版社,1993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道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陈允吉《唐音佛教思辩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姜光斗《佛理·唐音·古典文学》,南京出版社,1991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现代出版社,1990
    向达《唐代文化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庞朴《中国儒学》,东方出版社,1997
    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刘开荣《唐人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商务印书馆,1943
    杨桦《唐人对外友好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彭庆生《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陈世钟《唐代送别诗新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谢海平《唐代文学家及文献研究》,台北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6
    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
    余恕诚《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陈铭《唐诗美学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房日晰《唐诗比较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李浩《唐诗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蒋长栋《唐诗新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师长泰《唐诗艺术技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新2版,1979
    徐青《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邝健行《诗赋与律调》,中华书局,1994
    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中华书局,1992
    王锡九《唐代的七言古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赵谦《唐七律艺术史》,文津出版社,1992
    席涵静《唐人七言近体诗格律的研究》,台北昌言图书公司,1976
    黄盛雄《唐人绝句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刘勰撰,王运熙注《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钟嵘《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宇文所安《初唐诗》,贾晋华译,三联书店,2001
    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
    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宇文所安《盛唐诗》,贾晋华译,三联书店,2001
    霍松林、傅绍良《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傅绍良《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3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
    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徐敏霞《杨炯集》,中华书局,1980
    韩理洲《陈子昂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
    连波、查洪德《沈俭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徐定祥《李峤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徐定祥《苏味道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傅振伦《刘知几年谱》,中华书局,1963
    刘斯翰校注《曲江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杨承祖《张九龄年谱》,台湾大学文学院,1964
    刘文刚《孟浩然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龚书炽《唐宋古文运动》,商务印书馆,1945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葛晓音《唐宋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刘麟生《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
    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侯宗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侯宗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985
    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55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陈子展《张说一千二百年忌》,载《现代文学》第1卷第1期,北新书局,1930.12.16
    [日]吉川幸次郎《张说的传记与文学》,载《吉川幸次郎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75
    [美]克罗尔《张说卒日考》,载[美国·科罗拉多]《中国文学》,1980.2
    李剑国《张说的传奇考论》,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6.4
    张步云《论从初唐到盛唐的过渡诗人张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3
    邹进先,张安祖《张说对唐诗发展的贡献》,载《求是学刊》,1991.3
    隋秀玲《论张说对盛唐文学的倡导与建设》,载《河北学刊》,1996.3
    蒋咏宁《论张说延纳后进与唐开元间的以文举人》,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
    唐春生《张说的宦海沉浮与玄宗的治政方略》,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4
    许总《论张说与盛唐诗歌审美理想》,载《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5
    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载《文学遗产》,1998.6
    雷恩海,姜朝晖《论盛唐开基者张说的宏通文学思想》,载《贵州社会科学》,1999.1
    杨洁琛《“完美”的追求:张说文学思想论略》,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
    穆超君《“声调渐响”:论张说对初唐渐盛时期七言歌行的贡献》,载《学术交流》,2000.4
    雷恩海,姜朝晖《张说诗歌创作实践及其成就论略》,载《韶关学院学报》,2001.7
    姜朝晖《张说与初盛唐政治文化关系考述》,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周曙光《张说的碑志及其贡献》,载《河南机电高专学报》,2002.1
    丁放《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载《文学评论》,2002.2
    吴功正《张说:初盛唐诗歌美学的转捩人物》,载《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高铭铭,霍志军《张说山水诗之审美价值试探》,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江立中《试论张说在岳阳的迁谪诗》,载《云梦学刊》,2003.4
    肖瑞峰,杨洁琛《论“大手笔”张说的散文》,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
    王太阁《论“燕许大手笔”》,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杨洁琛《简论张说诗歌中的禅思》,载《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李精耕《论张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载《柳州师专学报》,2004.1
    王太阁《张说的审美情趣及其散文的审美特征》,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2
    俞超《张说三考》,载《绥化师专学报》,2004.3
    李精耕《论张说诗歌的“兴象”特质》,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王太阁《论张说散文创作的“新变”》,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王太阁《“唐文三变”新论》,载《中州学刊》,2004.4
    任环《论张说对古体及近体诗的探索与开拓》,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
    李精耕《论张说文学思想的“通变”特色》,载《闽江学院学报》,2005.1
    徐翠先《张说传奇的历史价值》,载《晋阳学刊》,2005.3
    曾智安《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载《文学遗产》,200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