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研究1949-200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戏曲艺术教育是以戏曲文化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教育,是训练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戏曲艺术得以发展和赓续的根本。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形式与结构最复杂的艺术教育体系,它经过近千年的积累和发展,终十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纳入了国民教育的序列当中,由此进入了戏曲现代教育60年改革发展的全新历程。
     第一章“戏曲传统教育的历史回眸”。戏曲教育滥觞于原始宗教歌舞,在乐教传统的丰富和滋养下,于唐教坊中孕育出了完整的形态。宋元时期,戏曲教育秉承中国乐教的传统,随着戏曲艺术的破茧而出降临世间,并迅速成为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改良思想的影响下,戏曲界伶人们在各地开办了一批新型的班社,戏曲传统教育也在这些班社中开始发生转变。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大教育的转型,新式戏曲学校也陆续开办起来。
     第二章“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的确立”。戏曲艺术教育于建国以后被纳入了国民教育的序列中,自此翻开了戏曲教育崭新的一页,并进入了戏曲现代教育60年改革发展的全新历程。建国初的七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通过“改戏、改人、改制”三个步骤完成了对戏曲传统教育的现代化改造工程,为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丛石。
     第三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现代教育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现代教育围绕着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然而,戏曲现代教育的办学规模与教育实践,却随着艺术与教育方针的起伏变化而不断变化,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四章“‘文革’时期戏曲现代教育的特殊发展”。“文革”十年,戏曲现代教育进入了个“冰火两重天”的特殊发展时期。一方面,在砸烂“文艺黑线”、破“四旧”的名义下,各地戏曲教育机构将教学所用的服装、道具、剧本、教材资料一并烧毁,戏曲教育或停办、或下放,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另一方面,戏曲教育因为肩负着为“样板戏”剧团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开展了一场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实验,对戏曲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第五章“新时期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与振兴”。“文革”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在尊师重教风气的引导下,在整个行业的全情投入下,戏曲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恢复、发展阶段。
     第六章“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的加快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戏曲现代教育事业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60年,戏曲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戏曲艺术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努力,深入探索。60年来,所培养的大批人才不仅满足了戏曲艺术事业建设和赓续的需要,而且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As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eaturing such contents as Chinese opera culture and skills,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opera is a major method for training the talents of this domain. Besides, it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artistic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with the most complete and complex structure and style. Having experienc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accumulation and advancement, it was listed as a national edu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Sinc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entered the brand new course of60-year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first chapter is titled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was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religious singing and dancing. With the enrichment and nourish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al education, it developed the complete form in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 of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Dynasties of Song and Yua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musical education and appeared with the thriving of Chinese Opera art. Within a short period, it became the important instrumen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opera culture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Wuxu Reform, the actors of the Chinese opera world began to open a series of new training and performing school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ing mindsets. Thus,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began to undergo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impact of "May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transition of education, new Chinese opera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in succe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it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in New China.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wa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equence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from then on it has opened a new page in the Chinese Opera's education and opened entirely new courses of the60years of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Opera's modern education. During the seven years called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period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our country comple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renovation project through the "change play, change performers, change system ", which laid the cornerstone for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modern education in new China
     The third chapter is titled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sped up the pace of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ound training the socialist new people both red and unique. However,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art and education policies, the size of the student bod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changes; it went into a tortuous development history stage.
     The fourth chapter is titled Special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in The'Cultural Revolution'."Cultural Revolution" lasted10years, and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went into a special development period, like the contrast of "ice and fire". One hand, under the name of smashing "art black money" and breaking "four olds ",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urned the all teaching costumes, props, scripts and textbooks;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was interrupted, and teachers were demoted to rural areas in a state of chaos.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carried out a revolutionary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because of shouldering an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the talents for the "model operas " troupe, which had a profound and long-term impact on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itled Total Recover and Revital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 paying high attention, leading by the trend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devoting by the industry whole-heartedly,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entered a phrase of fast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stage. With the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pace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career has took a way of an unusu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chieving its own transformation and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e sixth chapter is titled Reform of Depth and Development with Speed of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With the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pa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career has took a way of an unusu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chieving its own transformation and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e60years'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opera education always revolved around the active efforts and in depth exploration to cultivat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th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se60years,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not only meet the Chinese opera artistic career building and constantly need,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485-486.
    ②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
    ③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63.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反杜林论[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7.
    ①国语全译[M].黄永堂,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634.
    ②国语全译[M].黄永堂,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634.
    ③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32.
    ④蜡:祈求农事丰收的祭祀。
    ⑤雩:求雨的祭典。
    ⑥傩:逐鬼驱疫的仪式。
    ⑦国语全译[M].黄永堂,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635.
    ⑧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11.
    ①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18.
    ②减乐源.教师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1.
    ③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8-39.
    ④今古文尚书全译[M].江灏、钱宗武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
    ⑤唐·孔颖达注疏《乐记》:“音,即今之歌曲也。愚谓此言乐这所由起也。人心不能无感,感不能无形于声。声,谓凡宣于口者皆是也。声之别有五,其始形也,止一声而已。然既形则有不能自己之势,而其同者以类相应,有同必有异,故又有他声之杂焉,而变生矣。变之极而抑扬高下,五声备具,犹五色之交错而成文章,则成为歌曲而谓之音矣。然犹未足以为乐也,比次歌曲,而以乐器奏之,又以干戚、羽旄象其舞蹈以为舞,则声容毕具而谓之乐也。”——(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仪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76.
    ⑥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37.
    ⑦(清)孙诒让.十三经清人注疏·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23.
    ⑧(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①今古文尚书全译[M].江灏、钱宗武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
    ②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1.
    ③先秦学者常引用《夏书》、《夏训》,推测此乃夏朝的典、册记载;孔子删定《尚书》,选取其中一部分编为了《虞夏书》;一些文献中还提到夏朝已有《夏历》,即孔子所说的《夏小正》等等,这些都说明夏朝不仅产生了文字,而且此时的文字已经较为成熟。
    ④王贵民.从殷墟甲骨文论古代学校教育[J].人文杂志,1982(2)
    ⑤(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仪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10.
    ①范国睿等.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6.
    ②郭沫若《公孙丑与其音乐理论》,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
    ③(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仪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982.
    ④(清)王先谦.十三经清人注疏·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365.
    ⑤(清)孙诒让 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十三经清人注疏·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723.
    ①陈平原导读.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16.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06.
    ①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3.
    ②“八佾'是古代的一种乐舞,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③(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13.
    ①司马迁.史记全译[M].杨燕起,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460.
    ②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19.
    ③(清)刘宝楠.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98.
    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儿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⑤(清)刘宝楠.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298.
    ①庄子全译[M].张耿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83.
    ②庄子全译[M].张耿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83.
    ③庄子全译[M].张耿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84.
    ④(清)刘宝楠.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624.
    ⑤老子全译[M].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
    ⑥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①曹顺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http://www.newtop5.cn/Literature/show-2198-14.html.
    ②钱久元.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9--21.
    ③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516.
    ④(梁)萧统编.文选全译[M].张启成、徐达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22-129.
    ①转引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469.
    ②吴宗国.唐文化研究论文集·唐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高潮[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③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3.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第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7.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志第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43.
    ③同上。
    ④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5.
    ① 《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5.
    ③俞为民、孙蓉蓉卞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4.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6.
    ①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89-190.
    ② (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55.
    ①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436.
    ②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469.
    ③(元)脱脱等.宋史·志第一百一十七·职官四·教坊[M].上海:中华书局,1977: 3885.
    ④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125.
    ⑤(元)脱脱等.宋史·志第九十五·乐十七·教坊[M].上海:中华书局,1977:3347.
    ⑥(元)脱脱等.宋史·志第九十五·乐十七·教坊[M].上海:中华书局,1977:3359.
    ①(元)脱脱等.宋史·志第九十五·乐十七·教坊[M].上海:中华书局,1977:3359.
    ②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144.
    ③(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69.
    ④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436.
    ②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一)[M].安徽:黄山书社,2006:208.
    ③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475.
    ④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481.
    ①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496.
    ②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219.
    ③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486.
    ④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487.
    ⑤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488.
    ⑥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491.
    ⑦(清)赵翼.廿二史礼记[M].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0.
    ①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215.
    ①明·陈龙正《几亭全集·政书》,转引自杨惠玲著.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1.
    ①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191.
    ②《笔梦》中写徐太监选女乐四名赠送给钱岱,张武儿、冯观舍“时年十二”,韩壬姐“时年十三”,月华儿“时年十一”。钱谦益《初学记》卷十六《冬夜观剧歌》:“氍毹蹴水光盈盈,绣屏屈膝围小伶。十三不足十一零,金花绣领簇队行……”
    ③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三)[M].安徽:黄山书社, 2006: 509.
    ④张岱《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转引自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02.⑤王骥德《曲律》卷四。
    ⑥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三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519.
    ⑦同上.
    ⑧ 李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75.
    ⑨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00.
    ⑩《春灯谜·自序》,转引自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00.
    ①潘之恒《鸾啸小品》,转引自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201.
    ②俞为民、孙蓉蓉卞编.历代典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二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213.
    ③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一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391.
    ①《锡金石小录》,转引自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194.
    ②《吴梅村诗集》,转引自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194.
    ③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一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339
    ④《笔梦》,转引自杨惠玲著.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211.
    ⑤《闲情偶寄》卷四《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一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293
    ⑥《闲情偶寄》卷四《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一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293-294
    ①胡忌、刘致中著.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202.
    ①《桃花扇本末》。
    ②贾志刚主编.中国近代戏曲史(上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7.
    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53-253.
    ③清乾隆时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
    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统谓之乱弹。”
    ⑤贾志刚主编.中国近代戏曲史(上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5.
    ①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05.
    ②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449.
    ③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85.
    ④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86.
    ①齐如山.齐如山全集(三)[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52..
    ②张肖伧《科班漫谈》,转引自《中国京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22.
    ③转引自《中国京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22.
    ④么书仪.晚晴戏曲的变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29.
    ①转引自么书仪.晚晴戏曲的变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93.
    ②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14.
    ①齐如山.齐如山全集(十)[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55-56.
    ②齐如山.齐如山全集(十)[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52.
    ③倒嗓:戏曲行话曰“嗓子倒了”,即嗓子坏了。另有一层含义,即指变声,曰“倒仓”,即青年人在生理发育期的一个必经阶段。
    ①齐如山.齐如山全集(十)[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53.
    ②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91.
    ③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③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转引自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
    ④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文中所言的小说,是涵盖戏剧的。在晚清戏剧改良派的观念中,视小说、戏剧为一家:
    ⑤梁启超《告小说家》。
    ⑥陈独秀《论戏曲》,载自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第三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9:9.
    ⑦陈独秀《论戏曲》,载自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第三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9:6.
    ①叶龙章,京剧谈往录·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57.
    ②侯喜瑞.京剧丛谈百年录·科班的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11:432.
    ③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215.
    ①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
    ②王元化.京剧丛谈百年录·京剧与传统伦理[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③么书仪.晚晴戏曲的变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08.
    ①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792.文中还记录了当时与会的戏班有:喜连成、庆胜和、春庆班、鸣盛和、喜春奎、庆寿班、义顺和、洪胜和、吉祥班、玉成班、双庆班、四喜班。
    ②中华民国元年,北京政府颁布了禁止“私寓”的布告:“为出示严禁事:照得韩家潭、外郎营等处诸堂寓,往往有以教戏为名,引诱良家子弟。饰其色相,授以歌声。其初有墨客骚人,偶作文会宴游之地,既久遂为纳污藏垢之场。积习相仍,俨成一京师特别之风俗。玷污全国、贻笑友邦。名曰香姑,实乖人道。须知改良社会,戏曲之鼓吹有功,操业优伶,国民之资无损。若必以媚人为生活,效私寓之行为,则人格之卑,乃达极点。现当共和民国初立之际,旧杂污俗,尤宜咸与维新。本厅有整齐风俗、保障人权之责,段不容此种颓风,尚观于首邑国都之地。为此出示严禁。仰即痛改前非,各谋正业,尊重完全之人格,同为高尚之国民。”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290.
    ③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京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039.
    ①郭汉城.西安易俗社编.易俗社秦腔剧本选·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
    ②西安易俗社编.易俗社秦腔剧本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4.
    ③西安易俗社编.易俗社秦腔剧本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4.
    ①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53.
    ①张謇:《癸卯东游日记》,转引自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2.
    ①摘自张謇致梅兰芳信函,1917年10月25日。转引自傅瑾.南通伶工学社的兴衰及启示[J].戏剧,2010(1).
    ②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90-91.
    ③欧阳予倩倩.自我演戏以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3.
    ①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13.
    ①王金璐.京剧谈往录·回忆中华戏曲学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8
    ②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2.
    ③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京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877.
    ①1946年8月5日的《新民报·北平日刊》,转引自中国京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737.平剧:京剧旧称
    ①王诗英访谈《忆中国戏曲学院的奠基人田汉》,载于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3.
    ②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京剧大百科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15.
    ③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507.
    ①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
    ②《蔡元培全集》,转引自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6.
    ③同上。
    ④陈学恂卞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6.
    ⑤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4.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3.
    ①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83.
    ①西里尔·E·布莱克.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
    ②刘文峰、于文青主编.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2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④早期中国共产卞义者参加平民教育运动,是以为工农群众争取教育权,强调工农教育要以唤起工农觉悟为目标;提倡知识分子开展平民教育晚为了接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相结合。观点出自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下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560.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1012.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4.
    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M].北京:新华书店,1950:3.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
    ④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6.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58.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 ISBN出版中心,1999:1313.
    ②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4-355.
    ③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328.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328.
    ②《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③《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①张庚主编.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1.
    ②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319.
    ①《中共中央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329.
    ②马彦祥《—九五—年的戏曲改革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338.
    ①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6.
    ②宋木文访谈《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的摇蓝—中国戏曲学院建校55周年感言》,收录于董德光卞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0.
    ③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56.
    ①李甫春访谈《一生倾情为戏曲,桃李芬芳名自香》,收录于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45.
    ②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6.
    ③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329.
    ①余从、王安蔡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7.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6-147
    ①史若虚.戏曲教育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54.
    ②史若虚.戏曲教育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52.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划分为六大行政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620、625.
    ①《戏曲实验学校1950年教学经验总结》,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
    ①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一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391.
    ①萧长华:富连成科班的总教习、中国戏曲学校第四任校长。
    ②萧长华.萧长华戏曲谈从[M]钮骠,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4.
    ③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5-76.
    ④邓小平《党要过问学校教育上作》,收录于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版社,1998:77.
    ①何东昌卞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3、87.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06.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4.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76
    ②周恩来1951年4月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题词。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6.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6.
    ②随着戏曲教育的发展,也有团带班训练方式与戏曲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使学生既享有中等教育的学历,又享有工资待遇和计算工龄。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9.
    ②同上。
    ①周恩来.教育改革和向科学进军问题,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71.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25.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9.
    ④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09.
    ⑤《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人民教育》1958(4)
    ⑥张际春:《开展人民教育大跃进、人民教师红专大跃进—与<人民教育>编辑同志谈教育的的大跃进》,《人民教育》1958(4).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58.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58-860.
    ②陆定一1959年10月30号在全国“群英会”上所作的报告《反右倾,鼓干劲,配合增产节约运动,大搞文化革命》。
    ②数据由笔者根据《中国戏曲志》统计得出。
    ①杜长胜主编.回首当年-中国戏曲学院老戏单(1950-2010)[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28.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282.
    ①吴琼.新中国戏曲教育史述[J].戏曲艺术,2000(1)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282.
    ③这四点内容后来被总结为“四个结合”,即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启发式教育与口传心授相结合,学戏与基本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514.
    ②两条腿走路:1959年提出的同时重视传统戏和现代戏。
    ③三并举:1960年提出的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514.
    ①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12.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398.
    ②同上。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396.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08.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733.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556.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典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中心,1999:1556-1557.
    ③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556.
    ①中国戏典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1537.
    ②师永刚、张凡编著.样板戏史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78.
    ④师永刚、张凡编著.样板戏史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83.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08.
    ②《决心做摧毁旧教育制度的先锋》,《光明日报》1966年7月15日。
    ①姚若冰编著.中国教育1949-1982[M].香港:华风书局,1984:108-110.
    ①《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学习和批判计划安排》,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557.
    ①上述内容根据对江长春先生的采访内容整理所得。
    ①贯涌访谈《蓦然回首话沧桑》,收录于董德光卞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13.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74.
    ②同上。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9.
    ①《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一九七七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①王安葵、余从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32-633.
    ①《关于中国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请示报告》,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②后改为戏曲文学系。
    ③事实上,中国戏曲学校在未升格申请与批复之前,已经招收京剧表演专修(本科四年)班,并于1978年9月入学。由于该班人数较少,常与1979年招收的表演大专班一起上课、排练、演出,因此,人们习惯将其与79级合称大专班。
    ①陈培仲.戏曲教育史上的新篇章-我国京剧表演专业第一届大专生毕业[J].戏曲艺术,1982(3).
    ②吴琼.新中国教育史述[J].戏曲艺术,2000(2).
    ①吴琼.新国国教育史述[J].戏曲艺术,2000(2).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94.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280.
    ①戏曲现代戏教学研究座谈会纪要[J].戏曲艺术,1981(4).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281.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281.
    ②《中国戏剧年鉴》编辑部.中国戏剧年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
    ①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剧目教学改革会议[J].戏曲艺术,1985(1)
    ②戏曲现代戏应当与时代同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1984年年会侧记[J].戏曲艺术,1985(2).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134.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86.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86.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818.
    ①穆宇、陆地园、由奇(女)、马超博四位老生学员。
    ①孙松林访谈《追忆昨天,期盼明天》,收录于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3.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469-3470.
    ②改革求发展,发展促改革—1994年艺术教育上作综述[J].艺术教育,1995(1)
    ③文化部教育司召开“1995年部直属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调会”[J]艺术教育,1995(3).
    ①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86.
    ①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2-94.
    ②文化部教育司印发《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六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以下简称《指导计划》):培养从事戏曲表演的中等艺术人才。木专业毕业生面向戏曲专业团体,从事戏曲表演的演出工作:也可以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后备生;还可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管理工作和教学辅助工作。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1.初步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文艺观,了解我国的文艺方针、政策;3.掌握必需的戏曲表演基本理论和基础如识;4.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艺术职业道德;5.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6.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7.具有舞台表现和初步塑造角色的能力。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88.
    ①别敦荣、杨德广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1978-2008)[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6
    ②刘忠德部长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J].艺术教育,1994(5).
    ①中国戏剧年鉴(1995-1996)[M].北京:中国戏剧年鉴社,1996:1
    ①杜长胜主编.中国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26.
    ①《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编撰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J]戏曲艺术,2005(2).
    ①全国中等艺术学校部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论证暨研讨会纪要[J]艺术教育,1995(4).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5.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7.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0.
    ①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
    ①成笑容.建设现代化的戏曲艺术教育基地[J].艺术教育,2003(Z1)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0.
    ①薛中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戏曲教育调研报告,收录于杜长胜卞编.中国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0.
    ②蒯晓棣.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写在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召开之前[J]艺术教育.2004(5).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440.
    ④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443.
    ⑤何东昌卞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442.
    ⑥蒯晓棣.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写在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召开之前[J]艺术教育.2004(5).
    ①蒯晓棣.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写在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召开之前[J]艺术教育.2004(5).
    ②蒯晓棣.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写在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召开之前[J]艺术教育.2004(5).
    ①数据来源于杜长胜主编.中国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19.
    ①艺术硕士,英文名称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
    ①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下设八个专业领域:戏曲、戏剧、音乐、舞蹈、电影、广播电视、美术和艺术设计。
    ①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1950-2005)[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0.
    ②萧长华.萧长华戏曲谈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4.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487.
    ②杜长胜主编.中国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4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宋)宋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晋)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南朝梁)萧了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0](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
    [18](元)脱脱等.辽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
    [19](元)脱脱等.金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5.
    [20](元)脱脱等.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
    [21](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3](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4](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100.
    [26](清)王先谦.十三经清人注疏·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7](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9]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0]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2](清)孙治让撰.十三经清人注疏·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33](唐)孔颖达.十三经清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5](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仪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6]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7]陈美兰译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9]徐子宏译注.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40]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1]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2](清)魏源撰.老子本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3]饶尚宽译注.老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4]冯达甫译注.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5]许啸天注.老子[M].北京:中国书店,1988.
    [46]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8.
    [47]孙通海译注.庄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8]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9]傅云龙、陆钦注释.老子·庄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0](清)刘宝楠.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2]陈蒲青.四书注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53]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54]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55]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6]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7]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8]高长山译注.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9]蒋南华等译注.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60](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1](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2](汉)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3]王国轩译注.大学 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4]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65]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中华书局,1962.
    [66]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M].安徽:黄山书社,2006.
    [67]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68]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69]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70]汪荣宝.法言义疏[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18.
    [71]班固(汉).汉书·艺文志(卷三十)[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72]班固.白虎通义[M].
    [73]《曲海总目提要》
    [74]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1]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郑师渠总主编.中国文化通史(全十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8]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0]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七册)[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1]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5]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 6]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四册)[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17]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8]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9]叶长海.中国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0]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22]刘文峰.中国戏曲文化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3]余从、周育德等.中国戏曲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4]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2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6]张影.历代教坊与演剧[M]山东:齐鲁书社,2007.
    [27]赵山林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8]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9]贾志刚主编.中国近代戏曲史(三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0]秦华生、刘文峰主编.清代戏曲发展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1](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2]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33]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4]张庚主编.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5]余从、王安葵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6]学苑出版社编.民国京昆史料丛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7]赵山林著.中国近代戏曲编年(1840-191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8]郭汉城著.当代戏曲发展轨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9]涂沛主编.中国戏曲表演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0]张连.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1]海震.戏曲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3]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4]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5]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46]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中国京剧史(四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7]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
    [48]朱颖辉.当代戏曲四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49]周传家、秦华生主编.北京戏剧通史(全三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50]胡星亮著.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1]高义龙、李晓主编.中国戏曲现代戏史[M].上海: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5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京剧谈往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53]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京剧谈往录(续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
    [54]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京剧谈往录(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55]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京剧谈往录(四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56]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7]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8]师永刚、张凡编著.样板戏史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9]姚若冰编著.中国教育1949-1982[M].香港:华风书局,1984.
    [60]刘文峰、于文青主编.北京戏剧通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6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62]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3]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4]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5]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6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68]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三十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
    [6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
    [70]《中国戏剧年鉴》编辑.中国戏剧年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1]《中国戏剧年鉴》编辑.中国戏剧年鉴(1995-1996)[M].北京:中国戏剧年鉴社,1996.
    [72]高音著.北京新时期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7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编.学校教育60年[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4]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著.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5]顾明远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6]贾冀川著.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77]周忠厚、边平恕、连铗、李寿福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8]别敦荣、杨街广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1978-2008)[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9]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80]杜长胜主编.《中国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81]杜长胜主编.新中国戏曲教育纵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82]史若虚.戏曲教育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83]萧长华.萧长华戏曲谈丛[M]钮骠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84]杜长胜主编.回首当年-中国戏曲学院老戏单(1950-2010)[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85]董德光主编.回顾—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86]董德光主编.谈艺(三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8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8]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1977-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89]骆四铭.中国学位制度:问题与对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9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1]葛继平、林莉、李正和.行业划转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2]梅新林、吴锋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5]缪蓉编著.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养及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6]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7]吴疆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98]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9]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00]臧乐源.教师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101]杜晓利.教师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02]陈兴明.中国大学“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3]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04]陈英和、吴家国主编.21世纪研究生教育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5]刘坚著.戏曲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106]刘佳、刘连群著.戏曲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7]包缉庭著,李德生整理.京剧的摇篮——富连成[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108]吴戈著.判断与思考:艺术·教育的顾盼与前瞻[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09]杨颉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10](英)特·斯科特主编.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1]傅树京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研究所.教育规划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13]李进主编.教育领导智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4]罗军强、方林佑等.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15]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16]范国睿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17]杨润勇.热点教育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118]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12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21]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京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
    [122]辞海组委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23]徐慰曾主编.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2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2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续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126]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29]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130]范国睿等.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31]蔡元培原著、陈平原导读.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132]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3]钱久元.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34]陈平原著.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6]余丛.戏曲声腔剧种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137]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3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9]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140]齐如山.齐如山全集(三)[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141]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42]翁思再主编.京剧丛谈百年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3]西安易俗社编.易俗社秦腔剧本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144]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45]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4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7]周恩来.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9]王文章主编.张庚学术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50]吴乾浩著.当代戏曲发展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51]傅晓航、张秀莲主编.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52]胡适.胡适论学近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53]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的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54]刘建、孙龙奎.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55]袁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56]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57]杨连启.南府与异平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158]廖奔.戏曲文物发覆[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59]中国戏曲学院教务处编.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教学一览(2005版)[M].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05.
    [160]中国戏曲学院编.中国戏曲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07版)[M].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07.
    [161]中国戏曲学院办公室编印.中国戏曲学院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规定[M].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08.
    [162]中国戏曲学校编.校友录(1950—2010)[M].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0.
    [1]王贵民.从殷墟甲骨文论古代学校教育[J].人文杂志,1982(2)
    [2]曹顺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http://www. newtop5.cn/Literature/show-2198-14.html.
    [3]吴宗国.唐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高潮[C].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张謇致梅兰芳信函,1917年10月25日。转引自傅瑾.南通伶工学社的兴衰及启示[J].戏剧,2010(1).
    [5]《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6]《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人民教育》[J]1958(4)。
    [7]张际春:《开展人民教育大跃进、人民教师红专大跃进—与<人民教育>编辑同志谈教育的大跃进》,《人民教育》1958(4).
    [8]戏曲现代戏教学研究座谈会纪要[J].戏曲艺术,1981(4).
    [9]吴琼.新中国戏曲教育史述[J].戏曲艺术,2000(1).
    [10]陈培仲.戏曲教育史上的新篇章-我国京剧表演专业第一届大专生毕业[J].戏曲艺术,1982(3)
    [11]吴琼.新中国教育史述[J].戏曲艺术,2000(2).
    [12]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剧目教学改革会议[J].戏曲艺术,1985(1)
    [13]戏曲现代戏应当与时代同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1984年年会侧记[J].戏曲艺术,1985(2).
    [14]地方戏艺术学术谈论会在郑州举行[J].戏曲艺术,1985(3)
    [15]改革求发展,发展促改革—1994年艺术教育工作综述[J].艺术教育,1995(1).
    [16]文化部教育司召开“1995年部直属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调会”[J]艺术教育,1995
    [17]刘忠德部长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J].艺术教育,1994.
    [18]翁震宇.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工作在舟山召开[J]艺术教育,1997(6)
    [19]《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编撰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J]戏曲艺术,2005(2)
    [20]全国中等艺术学校部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论证暨研讨会纪要[J]艺术教育,1995(4)
    [21]成笑容.建设现代化的戏曲艺术教育丛地[J].艺术教育,2003.
    [22]蒯晓棣.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写在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召开之前[J]艺术教育.2004(5).
    [23]《决心做摧毁旧教育制度的先锋》,《光明日报》1966年7月15日.
    [24]蔺永钧.在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论证会上的讲话[J].北京:中国文化报社,艺术教育,1995(4)
    [25]刘忠德.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戏曲艺术》.1996(4)
    [26]《戏曲教育史上的空前创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 班开学典礼在京举行》[J]《戏曲艺术》.1996(4)
    [27]史若虚.对于戏曲教育规律的几点探索[J].北京:《戏曲艺术》,1979(创刊号)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
    [2]《戏曲实验学校1950年教学经验总结》,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
    [3]《京剧班教学计划(十年制)》,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
    [4]《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学习和批判计划安排》,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5]《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一九七七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6]《关于中国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请示报告》,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7]文化部教育司印发《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六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国戏曲学院档案室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