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对“家”的理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考察了5~6岁幼儿对家的理解。
     研究者采用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某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请幼儿描述“家是什么”,采用绘画法请幼儿画出自己的“家”。
     研究者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对家的理解表现为四个方面:“家的性质”、“家的构成”、“家的活动”和“家的体验”。
     进一步看,幼儿对家的理解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家是一个整体;家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家是情感与意义的联结;幼儿对家的体验是丰富的,既有正面体验,也有负面情感。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to home of 5~6 year-old children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children in the research were selected from one kindergarten in Nanjing by convenience and objective sampling methods. They were asked to described "what is a home"by means of interviewing and drawing.
     On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s, we find that their understandings to home include four parts: "the nature of home", "the formation of home", "the activities in home" and "experience of home".
     Further, there are four characers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s to home :Home is a whole;Home is realise and openness; Home is a coupling of meaning and emoti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s to home are rich in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negative emotions.
引文
1赵鑫珊、周玉明著,《我有家吗?:屋·家庭·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55页。
    2 毕恒达,《已婚妇女的住宅空间体验》,《本土心理学研究》,1996年12月,第6期,第304页。
    3 石钟山,《人这一辈子》,《小品文选刊》,2007年第17期。
    1 谭学纯,《汉字“家”的传统文化意蕴》,《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45页。
    2 出自《礼记·学记》,原本说君子学习应懂得收藏、修习、休息和游于其中。
    3(美)阿尔文·托夫勒著,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
    1[日]鸟越皓之著,王颉译,《日本社会论:家与村的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第12-13页。
    2 赵鑫珊、周玉明著,《我有家吗?:屋·家庭·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76页。
    3 毕恒达,《家的意义》,《应用心理研究》,2000年,第8期,第55页。
    1 郭本禹主编,《西方心理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304页。
    1 Moore.N.V.,Cooper R.G,&Bickhard M.H.(1977),The Child's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40980),.
    2 Powell,J.A.Wiltcher,B.J.,Wedemeyer,N.V.,&Claypool P.L.(1981).The young child's developing concept of family.Hom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0(2),137-149.
    3 Borduin C.M.,Mann B.J.,Cone L.,& Borduin B.J.(1990).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51,33-34.
    4 Day,E.D.& Remigy M.(1999).Mexican and French children's conceptions about family:a development approach.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0(1),95-112.
    1 Gilby,R.L.,& Pederson,D.R.(1982).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concept of the family.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14,110-121.
    2 Charlesworth,R.,Burts,D.,vanMeerveld K.,Stanley W.B.,& Delatte J.(1989).Young children's concept of family: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gender,and ethnic comparisons.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13(1),15-27.
    3 曾慧佳,《师范生对冢庭一词之概念剖析与引导之探讨》,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1995(6),第144页。
    4 许美瑞,《国中学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学报,第1期,1998年,第21页。
    5 戴蒂,《家庭概念之对话分析》,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 毕恒达,《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第58页。
    2 毕恒达,《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第58页。
    3 同上,第58页。
    1 张婷菀,《青少年离家意义之研究》,硕士论文,2002年7月,第5页。
    2 毕恒达,《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第59页。
    3 张婷菀,《青少年离家意义之研究》,硕士论文,2002年7月,第6页。
    4 陈稚莲,《窗外又蓝天?别居购置对女性的意义》,硕士论文,2006年1月,第13-15页。
    1 毕恒达,《已婚妇女的住宅空间体验》,《本土心理学研究》,第6期,1996年12月。
    1 徐震、万育维,《争议年代中老人对家庭认知与需求之探讨--兼论家庭政策之规划》,行政院围科会八十四年度委托计划,1995年。
    1 黄瑞琴,《质的教育研究法》,心理出版社,1991年。
    2 同上
    3 同上
    1 刘恒佳,《隔代教养高学业成就儿童之学习历程》,南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2003年。
    2 王文科,《质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
    3 谢宝梅,《专家教师与实习教师的教学思考及教学行动之比较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4 高敬文,《质化研究方法论》,台北:师大书苑,1996年。
    1 阿尔文·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译,《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第42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79页。
    1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峻岭等译,《城市发展、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第138页。
    1 吴瑾嫣,《女性游民研究:家的另类意涵》,《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
    1 Van der veen,F.&Novak,A.L,The family concept of the disturbed child:Areplication 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44(5),763-772
    1.【奥地利】赖因哈德·西德尔著,《家庭的社会演变》,商务印书馆,1996年。
    2.【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袁树仁等译,《家庭史·第二卷·现代化的冲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
    3.【法】让·凯勒阿尔等,《家庭微观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8。
    4.【美】Cathy A.Malchiodi(玛考尔蒂)著;李甦、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
    5.【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99。
    6.【日】鸟越皓之著,王颉译,《日本社会论:家与村的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7.【日】上野千鹤子著,吴咏梅译,《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商务印书馆,2004年。
    8.【日】望月嵩著,牛黎涛译,《家庭关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7月。
    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尔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0.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12.邓伟志,徐新编著,《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3.丁文、徐泰玲著,《当代中国家庭巨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14.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15.郝卫江著,《尊重儿童的权利》,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16.江永长,《洞穴·帐篷·楼阁--多姿多彩的居住习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17.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18.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
    19.孙金楼、柳林著,《住宅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
    21.沃建中主编;陈尚宝,窦东徽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父母篇》,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22.杨善华编著,《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23.于琨奇、花菊香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4.张鸿雁主编,《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6.赵孟营著,《新家庭社会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7.赵鑫珊、周玉明,《我有家吗?:屋·家庭·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28.周新富著,《家庭教育学:社会学取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1.毕恒达,《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
    2.毕恒达,《家的意义》,《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
    3.毕恒达,《已婚妇女的住宅空间体验》,《本土心理学研究》,第6期,1996年12月。
    4.吴瑾嫣,《女性游民研究:家的另类意涵》,《应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年12月。
    5.徐芳,王保庆,《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4卷第3期,2005年5月。
    6.余德慧、蔡怡佳,.《“离合”在青少年发展历程的意义》,《本土心理学研究》,第3期,1995年2月。
    7.赵碧华、阙汉中,《家庭对青少年生活形态建构的影响》,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报,1997年,第3期。
    1.曹育瑞,《“家是起点也是终点”?--少年离家历程之探究》,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2.陈雅莲,《窗外又蓝天?别居购置对女性的意义》,硕士论文,2006年1月。
    3.欧宇帅,《台北都会地区年轻高学历女性的居住环境以及家的认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4.王洁雯,《我国国中补校教科书现代家庭科家庭概念之内容分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6月。
    5.张婷菀,《青少年离家意义之研究》,硕士论文,2002年7月。
    1."Not Under My Roof!" Young People's Experience of Home..By:White,Naomi Rosh.Youth & Society,v34 p2 p214-31 Dec 2002.
    2.Housing as 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networks.By:Duncan,J.S.,& Duncan,N.G.In G.T.Moore & R.G.Golledge(Eds.),Environmental knowing(pp.247-253)1976.Stroudsburg,PA:Dowden,Hutchinson & Ross.
    3.Making Sense of Children's Drawings.By:Anning,Angela:Ring,Kathy.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 152 pp.
    4.The meaning of home: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By:Despres,C.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8(2),96-115 1991.
    5.Toward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Home"..By:Annison,John E..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Bevelopmental Disability,v25 n4 p251-62 Dec 2000.
    6.Waiting to Move:Stress,Coping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in Anticipation of Relocation.By:Rutman,Deborah L.;Freedman,Jonathan L..1987 17 p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