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反映生活,在数十年间不断发展壮大的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如同一座内涵丰富的宝山,里面蕴藏着原住民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山海经验和人生智慧。本文尝试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中探寻台湾原住民的历史风貌、文化体系以及当下的生存状态;探讨在当今提倡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台湾非主流文化的原住民文学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台湾原住民是台湾岛最早的居住者和开拓者之一,语言学、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的数据表明,他们生活在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千百年来,台湾原住民在山林海河间过着遗世独立、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这些属于原住民特有的智慧、情感以及体验都在现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笔下释放出与众不同的光辉,让我们得以揭开台湾原住民族的神秘面纱,更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生命的脉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台湾原住民传统社会的冲击,原住民原有的部落氏族制度、传统的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化都走向衰亡。身处劣势的原住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与彷徨,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对此,现代台湾原住民作家以客观的笔调展现了原住民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困顿、迷茫以及为改变自己乃至族群的命运而进行的努力与奋斗,真实地反映了原住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现实处境。
     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记载着原住民的过去,述说着原住民的现在,展望着原住民的未来。我们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中读出了原住民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现实处境的严峻性以及原住民对于本民族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期待。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追溯原住民的历史。在原住民传统社会尚未瓦解之前,部落会所制度曾经是保障一个部落正常运转的核心枢纽,而以部落会所为中心的年龄组织,则是原住民男青年生命中必经的成长仪式,它见证了部落少年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历程;部落中传统女性的命运沉浮史也在原住民作家的笔下得以展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原住民女性原始的生命魅力;此外,部落中各种传统的祭典仪式也记载着原住民的历史足迹,它们重现了原住民部落昔日的辉煌以及独特的生命礼俗;在近代,台湾原住民族的英勇抗日史则为原住民的历史增添了豪迈的英雄主义色彩;而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台湾原住民兴起的民族运动则书写了原住民维护民族权力的新篇章。台湾原住民的历史画卷在现代原住民作家的笔下得以一一呈现。
     第二章主要是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别具一格的族群文化。打猎是原住民族古老的生存方式之一,他们在与山林共处的时光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狩猎文化,体现了原住民的生存智慧与生存法则。现代原住民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昔日猎人的飒爽英姿,也描写了现代猎人的无奈与悲哀,失去了山林的猎人还能做什么?原住民文学述说了原住民猎人文化从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而与原住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酒文化,也经历了从神圣到恶俗的命运转折。现代原住民文学在描述原住民族酒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也向我们揭示了原本颇具深刻内涵的酒文化演变成当今原住民社会严重的酗酒问题的社会成因。此外,原住民文学中的黥纹文化则向我们展示了黥面纹身这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野蛮落后的风俗习惯,其背后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它在台湾原住民族传统社会中,不仅是神圣庄严的成年礼俗,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代表着黥面纹身者的社会价值,曾经是原住民引以为豪的标志。对于这些行渐消失的族群文化,许多原住民作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缅怀之情。
     第三章主要是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的精神世界。“山”与“海”是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对山的热爱,对海的依恋,以及台湾原住民族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形成的山海经验,都述说着原住民与山林海河之间曾经立下的、至今依然坚守的关于生命的誓言与承诺。山林海河不仅为原住民的族群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原住民族的山林哲学和海洋智慧,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是他们延续族群生命的法则,也是他们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千年的奥秘所在。他们这种朴素的自然观至今仍值得现代社会加以借鉴。而原住民族独特的丧葬习俗,则反映了他们豁达的生死观: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这些豁达的世界观也铸就了原住民乐观的民族性格,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原”汁“原”味,极富族群特色。
     第四章主要是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的现实处境。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作品对原住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困惑给予了深刻的关注,探讨了在都市中生存的原住民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次,以原住民作家的成长历程为例,探讨了台湾原住民在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抉择,写出了原住民在当今台湾社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原住民作家对自己身份和族群文化的最终认同与回归,道出了原住民现实生存处境的不易和艰辛。最后,探讨了台湾原住民族文化主体性重构的问题,阐述了原住民作家如何尝试以“第一人称”的主体身份来书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努力开创属于原住民自己的文学书写空间。
     结语是对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几点思考。我们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看到了台湾原住民这群山海的子民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辽阔的心灵世界以及充满挑战的现实处境。对于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未来,我们相信以山林海河为文学传统的台湾原住民文学必将越走越远,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Literature reflects life. The moder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which h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grew during several decades, is just like a mountain which had hidden rich culture of forest and marine and valuable life wisdom of Taiwan aborigines.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discus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al situation of Taiwan aborigines which were showed by the moder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to discuss the reality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calls for multi-culture.
     Taiwan aborigines are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and exploiters in Taiwan. The quantitative data from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and archeology have showed that their history could be tracked to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They have formed particular mode of existence, customs and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ll of these are released distinctive life brilliance by the writing of the Taiwan aboriginal writers, which make us unclose the mysterious veil of the Taiwan aborigines and feel pulsation of their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modern capitalism economic system has mad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Taiwan aborigines, their original tribal clan system,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as well as language and culture declined. Taiwan aborigines have been struggling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and searching for their living space in reality. The modern Taiwan aboriginal writers impersonal exhibited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that aborigines suffered in reality, which have reflected the real situation of aborigines in society.
     The moder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records the history of aborigines, narrates current situation of aborigines and expects the future of aborigines. We have learned the massive sense of aborigi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severity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and expectation of aborigines to their folk.
     Chapter I in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aiwan aborigines which was showed by the moder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Before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Taiwan aborigines had not collapsed, the clan chamber system was once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which kept a tribe run normally, and age organization which centered around the clan chamber system was the rite of passage for every young man to undergo necessarily in the tribe, which witnessed a little boy become a mature man. And the life impressions of traditional women in tribes also were showed by the writing of the aboriginal writers; we can feel their charming characters from these literary works. Besides,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tribe fiestas also have kept the trace of aboriginal history, which have recurred their splendid past and particular life customs. In modern times, the history of Taiwan aborigines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also added a bold heroism to the history of Taiwan aborigines. After 1980s, the modern national movement of Taiwan aborigines has written a new chapter of aborigines asserting national authority.
     ChapterⅡmainly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 folk cul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which was showed by the modern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Hunting is the oldest way for aborigines to survive for life. The modern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not only showed the heroic bearing of hunters in old days, but also described the grievance of modern hunters. What can the hunters do without mountain and forest? Besides, wine culture that was closely linked to the life of aborigines also underwent the fate transition from holiness to bad custom. The modern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explained the reason why good wine culture turned into serious drunk problem in aboriginal society. And tattooing culture in aboriginal literature showed us the particular culture connotation of the custom.
     Chapter III mainly discusses the spiritual world which was showed by the modern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Mountain and sea are the everlasting theme of the literary works for Taiwan aboriginal writers. Mountain and sea not only provided aborigines with substance, but also was their spiritual home. The forest philosophy and sea wisdoms of aborigines embodied aboriginal respecting for nature, which not only was the rule of continuing ethnicity of aborigines, but also was the knack for aborigines to coexist with nature harmoniously. Besides, the particular funeral customs of aborigines also reflected their broad-minded outlook of life and death, all of these modeled their optimistic characters, and made them live a life which was full of ethnic flavor.
     Chapter IV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l situation of aborigines which was showed by the modern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These literary works have focused on the tribulation and puzzlement of aborigines in the true-life, and discuss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that the aborigines living in the cities had faced to. Then, taking the course of Taiwan aboriginal writers'growth for example,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flict and choice of Taiwan aborigines on their identities, all of these showed the difficult and hardship of the aborigines'real life. Last, the chapter discusses how Taiwan aborigines reconstruct their culture as a dominant one, elaborating how the aboriginal writers wrot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ir folk in the first person and explored the literary writing room belonging to aborigines.
     The epilogue is the thinking and prospect on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We have learned Taiwan aborigines'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vast spiritual world and challenged real situation from the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bout the future of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we believe that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taking mountain and forest as a source of creation will go farther and farther and access to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because nation's is global!
引文
1魏征:《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23-1225页。
    2汪大渊:《岛夷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17页。
    3方豪:《陈第<东番记>考证》,载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56年7月版。
    4沈有容:《闽海赠言》,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
    5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曾思奇:《台湾南岛语民族的分类沿革》,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版。
    7曾思奇:《台湾南岛语民族的分类沿革》,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版。
    8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年版。
    9《理蕃沿革概要》,载于《台中厅理蕃史》,台中厅蕃务课,1914年版。
    10鲤登行文:《高山蕃与平地蕃》,载于《蕃情研究会志》,1899年版。
    11陈国强:《高山族史研究》,北京:中国人类学学会编印,1999年版,第127页。
    12陈茂泰:《台湾原住民族群与分布之研究》,台北:内政部专题委托研究报告,1994年版,第10--16页;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认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委托研究,2001年版,第25-28,第52-56,第62-64,第129页。
    13鸟居龙藏(杨南郡译注):《探险台湾》,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61-129页。
    14森丑之助(杨南郡译注):《生蕃行脚》,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67-573页。
    15宫本延人(魏桂邦译):《台湾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版,第66-79页,第82-203页。
    16台北帝国大学语言研究所:《原语中的台湾高砂族传说集》,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3-17页。
    17李壬癸:《台湾原住民史·语言篇》,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9年版,第67-128页;李壬癸:《台湾南岛民族的族群与迁徙》,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版,第199-215页。
    18何大安、杨秀芳:《导论:南岛语与台湾南岛语》,收录于何大安、杨秀芳、黄美金等编撰的《台湾南岛语言》丛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30页。
    19张祟根:《关于高山族的族称与分类问题》,载于《台湾研究论坛》,1995年第2期。
    20台湾原住民族权利促进会编:《原住民》第30、121页,1987年12站台北版。转引自张崇根《关于高山族的族属问题》。
    1孙大川:1984.4.30在台湾政大民族系“原住民文学讲座课”上提到,“原住民文学”在认定标准上用“身份”判定,便于区分。
    2瓦历斯·诺干:《原住民文学的创作起点》,载于《番刀出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年版,第133页。
    3浦忠成:《台湾原住民文学概述》,载于《台湾文学》1996年第20期,第193-195页。
    4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52页。
    5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6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义,台湾东海大学,2003年,第7-8页。
    7瓦历斯·诺干:《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去殖民》,载于《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1999年版,第42页。
    82003年4月,《域外梦痕》易名为《旋风酋长——原住民的故事》,续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
    9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14页。
    10彭瑞金:《驱除迷雾,找回祖灵——台湾文学论文集》,高雄:春晖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39页。
    11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第1页。
    12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页。
    13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第3页。
    14钟肇政主编:《本省籍作家作品选集》,第9辑,台北:文坛社,1965年10月版,第171页。陈英雄的短篇小说《旋风酋长》获选辑入该文集。
    15陈英雄:《旋风酋长——原住民的故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0页。
    10林清玄:《永远为阿美族写下去!——曾月娥的心愿》,收于高上秦主编的《时报报导文学奖》,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79年7月版,第110-113页。
    17林清玄:《永远为阿美族写下去!——曾月娥的心愿》,收于高上秦主编的《时报报导文学奖》,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79年7月版,第113页。
    18魏贻君:《战后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7年,第212-213页。
    19曾月娥:《阿美族的生活习俗》,收于高上秦主编的《时报报导文学奖》,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79年7月版,第109页。
    20参见瓦历斯·诺干:《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去殖民》,载于《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1999年版,第42-43页。
    21参见周翔:《现代原住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22页。
    22参见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3年,第18页。
    23高雄医学院阿米巴诗社编:《阿米巴诗选:1964-1984》,台北:前卫出版社,1985年,第220-225页。
    21李乔主编:《七十二年短篇小说选》,台北:尔雅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258页。
    25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页。
    26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0页。
    27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28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55页。
    29参见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6页。
    30孙大川:《序·山海世界》,《山海文化》双月刊创刊号,1993年11月,第4-5页。
    31参见魏贻君:《战后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学形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7年,第305-306页。
    1孙大川:《久久酒—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第116-117页。
    2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页。
    2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96-107页。
    1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第8页。
    2利格拉乐·阿乌:《红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3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9-21页。
    4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2-33页。
    5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3页。
    6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81-101页。
    7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5页。
    8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1页。
    1参见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2伊斯玛哈单·卜衮:《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5负。
    3灵穗:布农人的传统小米品种,名字叫“龙盖瓦勒”。
    4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49-56页。
    5孙大川:《久久酒-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96-106页。
    6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3-107页。
    7金箔片,为雅美人最重视的有形财产。
    8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2页。
    9参见林淳毅编写:《台湾原住民山林传说故事——猴子与螃蟹》,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1页。
    10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5-117页。
    1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北: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5页。
    2吴文明:《台湾高山族与祖国之渊源》,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3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
    4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88-89页。
    5参见李瑛:《论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抗日小说》,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7月版,第124页。
    6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173页。
    7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167页。
    8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9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10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81-85页。
    11 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08页。
    1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上),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1月版,第23页。
    2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22页。
    3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上),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1月版,第19页。
    4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上),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1月版,第181页。
    5瓦历斯·诺干:《永远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6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4页。
    7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上),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版,第186页。
    8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3页。
    9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运动史料汇编》(上),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1月。
    10以上内容详见陈建樾:《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运动与原住民政策研究》,载于《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56-57页。
    11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9页。
    12参见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下),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1月版,第581页。
    13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第28页。
    14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150页。
    15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1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文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文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2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3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4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2页。
    5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6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7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8孙大川:《用笔来歌唱——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的现状与展望》,载于《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第48页。
    9孙大川:《用笔来歌唱——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的现状与展望》,载于《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第48页。
    10节选自舞鹤《鲁凯人奥威尼·卡露斯盎》,载于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序》,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
    11节选自舞鹤《鲁凯人奥威尼·卡露斯盎》,载于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序》,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
    12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3许功明:《鲁凯族的文化与艺术》,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版。
    14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文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文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15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00页。
    16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1注:“此书之琉球指今之我国台湾。”汪大渊:《岛夷略》、苏继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页。
    2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二,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26页。
    3浦忠勇:《漫谈原住民文学中的狩猎文化》,载于《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第190页。
    4霍斯陆曼·伐伐:《与黑熊同名的猎人》,载于《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5霍斯陆曼·伐伐:《与黑熊同名的猎人》,载于《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6李永松:《雪山子民》,载于《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小说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11-212页。
    7霍斯陆曼·伐伐:《猎人》,载于《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页。
    8亚荣隆·撒可努:《走风的人》,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54页。
    9亚荣隆·撒可努:《山与父亲》,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4页。
    10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小说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1页。
    11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小说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页。
    12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上),台北:INK刻印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7页。
    13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小说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页。
    14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小说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页。
    1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2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6页。
    3霍斯陆曼·伐伐:《黥面》,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09页。
    4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
    5李永松:《雪山子民》,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14页。
    6李永松:《雪山子民》,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24页。
    7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H samu:布农先人生活的智慧,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律法。
    9乜寇·索克鲁曼:《一九九九年五月七日生命拐了个弯》,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2页。
    10亚荣隆·撒可努:《酒》,载于散文集《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耶鲁国际出版社,2005年版。
    11亚荣隆·撒可努:《酒》,载于散文集《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耶鲁国际出版社,2005年版。
    12亚荣隆·撒可努:《酒》,载于散文集《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耶鲁国际出版社,2005年版。
    13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8页。
    14亚荣隆·撒可努:《酒》,载于《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耶鲁国际出版社,2005年版。
    1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
    2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3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4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9页。
    5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6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7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8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9参见何廷瑞:《台湾土著族文身习俗之研究》,载于台北:《考古人类学刊》,第15期,1960年。
    10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11游霸士·挠给赫:《妈妈脸上的图腾》,载于《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12瓦历斯·诺干:《遥远的声音》,载于《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2页。
    13瓦历斯·诺干:《遥远的声音》,载于《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3页。
    1孙大川:《文学的山海山海的文学》,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评论选集》(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9页。
    2亚荣隆·撒可努:《山与父亲》,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4页。
    3亚荣隆·撒可努:《山猪学校》,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2页。
    4亚荣隆·撒可努:《山猪学校》,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2页。
    5霍斯陆曼·伐伐:《猎人》,载于《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第238页。
    6李永松:《雪山子民》,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小说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11页。
    7亚荣隆·撒可努:《飞鼠大学》,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5页。
    8亚荣隆·撒可努:《飞鼠大学》,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7页。
    9亚荣隆·撒可努:《山与父亲》,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4页。
    10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1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12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13夏曼·蓝波安:《黑潮的亲子舟》,载于《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3页。
    16夏曼·蓝波安:《黑潮的亲子舟》,载于《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4页。
    17夏曼·蓝波安:《黑潮的亲子舟》,载于《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5页。
    18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载于《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6-32页。
    19夏曼·蓝波安:《海洋的风》,载于《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2页。
    20夏曼·蓝波安:《再造一艘达悟船》,载于《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86页。
    21夏曼·蓝波安:《日本兵》,载于《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56页。
    1参见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2参见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页。
    3参见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163页。
    4参见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154页。
    5参见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285页。
    6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6-38页。
    7白兹·牟固那那:《亲爱的AK’I,请您不要生气》,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义选集》(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7页。
    8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9-160页。
    1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9页。
    2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5-126页。
    3刘宝明主编:《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V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
    4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9页。
    5刘宝明主编:《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V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6刘宝明主编:《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V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7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8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9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10刘宝明主编:《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V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11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12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99-100页。
    13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52页。
    14里慕伊·阿纪:《山野笛声》,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5达德拉凡·伊苞:《小米月》,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1-51页。
    10瓦历斯·诺干:《没入群山的背影——“陪你一段”之二》,载于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90-192页。
    17撒可努·亚荣隆:《山猪学校》,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9-143页。
    18撒可努·亚荣隆:《山猪学校》,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4-149页。
    19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5-178页。
    20瓦历斯·诺干:《爱照Vaguniya的猴子》,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散文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9-183页。"Vaguniya":泰雅语,译为“镜子”。
    2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
    22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3页。
    1蔡金智:《花痕》,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83页。
    2参见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3黄维煊:《番俗》,载于《台湾风土杂咏》,北京:时事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4田雅各:《等待猫头鹰的日子》,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8-95页。
    5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6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57-180页。
    7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83-112页。
    8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3-66页。
    9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6页。
    10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9-137页。
    11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0页。
    12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03页。
    13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3-138页。
    1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2页。
    2游霸士·挠给赫:《墓仔埔别墅》,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5-110页。
    3根健:《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83-211页。
    4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文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文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5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3页。
    6拓拔斯·塔玛匹玛:《拓拔斯·塔玛匹玛》,载于郭枫主编《台湾当代小说精选》(1945-1990),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7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义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文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8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页。
    9拓拔斯·塔玛匹玛:《安魂之夜》,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4页。
    10游霸士·挠给赫:《赤裸山脉》,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
    11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2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第9-21页。
    13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197页。
    14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15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夷将·拔路儿:《他们为什么叫我番人?一位山地大学生的自述》,载于吴锦发主编:《愿嫁山地郎——台湾山地散文选》,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
    2谢英从:《台湾原住民史料汇编第一辑:雅美、布农、卑南族及都市原住民采访记录》,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版,第120页。
    3谢英从:《台湾原住民史料汇编第一辑:雅美、布农、卑南族及都市原住民采访记录》,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版,第149页。
    4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文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义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5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6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7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8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9《瓦历斯·尤干写作年表》,载于瓦历斯·尤干:《山是一所学校》,丰原市:台中县立文献中心,1994年版,第37-39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文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文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10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页。
    11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2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13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14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5瓦历斯·尤干:《番刀出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注:瓦历斯·尤干与瓦历斯·诺干系为同一个人,瓦历斯·尤干是瓦历斯·诺干早期采用的笔名,因此,本文为了称谓的统一性,在正义中一律采用“瓦历斯·诺干”这一称谓。)
    16瓦历斯·尤干:《泰雅孩子台湾心:1986-1993》,丰原市:台湾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1993年版,第86页。
    17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143页。
    18瓦历斯·诺干:《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19瓦历斯·诺干:《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0页。
    20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21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22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23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24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25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26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27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28邱贵芬:《不同国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版,第50页。
    29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9页。
    30邱贵芬:《不同国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版,第28页。
    31利格拉乐·阿乌:《身份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载于《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第180页。
    32利格拉乐·阿乌:《身份认同存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载于《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第184页。
    33利格拉乐·阿鸟:《身份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载于《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第186页。
    34利格拉乐·阿乌:《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书文化,1998年版,第47-48页。
    35利格拉乐·阿乌:《骚得过火》,载于台湾日报《台湾副刊》,1997年1月14日。
    36利格拉乐·阿乌:《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书文化,1998年版,第48-49页。
    37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38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39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40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41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42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43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44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页。
    45台邦·撒沙勒:《让我们下乡去——对原住民知青的呼吁》,载于《原报》,1992年7月15日。
    46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11页。
    47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11页。
    48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16页。
    49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13页。
    50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12页。
    51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10页。
    52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13页。
    53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2页。
    54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88页。
    55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2-13页。
    56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3页。
    1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65页。
    2孙大川:《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世纪》,载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页。
    3孙大川:《山海的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49页。
    4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106页。
    5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0页。
    6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7页。
    7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9页。
    8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64页。
    9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112页。
    10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113页。
    11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12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13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2页。
    1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7页。
    2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2页。
    3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9页。
    4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0页。
    5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70页。
    6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9页。
    7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94页。
    8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95-96页。
    9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41页。
    1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14页。
    2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16页。
    3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37页。
    4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3页。
    5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02页。
    6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22页。
    7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页。
    8田雅各:《安魂之夜》,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6页。
    9田雅各:《巫师的末日》,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5页。
    10田雅各:《情人与妓女》,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0页。
    11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05页。
    12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页。
    13田雅各:《等待猫头鹰的日子》,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9页。
    14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4页。
    15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16田雅各:《安魂之夜》,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8页。
    17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3页。
    18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5页。
    19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页。
    20田雅各:《等待猫头鹰的日子》,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8页。
    21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义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页。
    22田雅各:《巫师的末日》,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3页。
    24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6页。
    25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2页。
    26田雅各:《等待猫头鹰的日子》,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9-90页。
    27林二郎:《姜路》,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4页。
    28田雅各:《等待猫头鹰的日子》,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8页。
    29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9页。
    30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23页。
    31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下)》,台北:INK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页。
    1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55页。
    [1]李乔主编:《七十二年短篇小说选》,台北:尔雅出版社,1984年。
    [2]吴锦发:《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3]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4]娃利斯·罗干:《泰雅脚踪》,台中:晨星出版社,1991年。
    [5]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6]拓拔斯·塔玛匹玛:《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7]拓拔斯·塔玛匹玛:《妓女与情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8]拓拔斯·塔玛匹玛:《兰屿行医记》,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9]曾建次:《祖灵的脚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10]瓦历斯·诺干:《永远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11]瓦历斯·诺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12]瓦历斯·诺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13]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14]瓦历斯·诺干:《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15]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16]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7]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1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
    [19]夏曼·蓝波安:《冷海深情》,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20]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21]伊斯玛哈单·卜衮:《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2]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23]游霸士·挠给赫:《赤裸山脉》,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4]游霸士·挠给赫:《泰雅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25]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26]奥威尼·卡露斯盎:《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7]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28]利格拉乐·阿乌:《红嘴巴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29]利格拉乐·阿乌:《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书文化,1998年。
    [30]马绍·阿纪:《泰雅人的七家湾溪》,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31]伊斯玛哈单·卜衮:《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32]霍斯陆曼·伐伐:《那年我们拜祭祖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33]霍斯陆曼·伐伐:《黥面》,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4]里慕伊·阿纪:《山野笛声》,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5]陈英雄:《旋风酋长——原住民的故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
    [36]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7]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
    [38]黄铃华主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台北: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1999年。
    [39]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40]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
    [41]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42]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43]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下),台北:INK刻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4]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下),台北:INK刻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5]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下),台北:INK刻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6]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刻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7]田哲益:《赛夏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8]田哲益:《台湾原住民生命礼俗》,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9]田哲益:《台湾原住民歌谣与舞蹈》,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50]夷将·拔路儿等编著:《台湾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上、下),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印行,2008年。
    [1]沈有容:《闽海赠言》,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
    [2]魏征:《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3]汪大渊:《岛夷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施联朱:《台湾史略》(修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6]施联朱、许良国主编:《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7年。
    [7]许良国、曾思奇:《高山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年。
    [8]许功明:《鲁凯族的文化与艺术》,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
    [9]吴文明:《台湾高山族与祖国之渊源》,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2年。
    [10]彭瑞金:《台湾文学探索》,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年。
    [11]鸟居龙藏(杨南郡译注):《探险台湾》,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2]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年。
    [13]宫本延人(魏桂邦译):《台湾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14]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黄应贵主编:《台湾土著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17]李壬癸:《台湾南岛民族的族群与迁徙》,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8]李壬癸:《台湾原住民史·语言篇》,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9年。
    [19]陈国强:《高山族史研究》,北京:中国人类学学会编印,1999年。
    [20]森丑之助(杨南郡译注):《生蕃行脚》,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1]施正峰:《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
    [22]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
    [23]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4]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台北:春晖出版社,2003年。
    [25]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6]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反思》,高雄:丽文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
    [27]陈国栋:《台湾的山海经验》,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8]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9]刘宝明主编:《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V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30]许国良:《台湾民族研究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方豪:《陈第<东番记>考证》,《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56年7月。
    [2]岳玉杰:《台湾原住民文化心理的生动解析——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一种考察》,《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3]张祟根:《关于高山族的族称与分类问题》,《台湾研究论坛》,1995年第2期。
    [4]曾思奇:《台湾原住民族的呼声与抗争——评<久久酒一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5]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1997年。
    [6]朱双一:《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7]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2年。
    [8]李(?):《山地原住民的呐喊——解读田雅各的短篇小说<拓拔斯·塔玛匹玛>》,《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1月。
    [9]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4年。
    [10]陈建樾:《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运动与原住民政策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1]李瑛:《论台湾原住民作家对原住民生存价值的人文关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12]古远清:《台湾的大河小说和原住民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3]孙大川:《用笔来歌唱——台湾原住民当代文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民族》,2006年5月。
    [14]李瑛:《论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抗日小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
    [15]刘秀美:《台湾原住民女作家作品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月。
    [16]张晓妹:《书写海洋言说生命——试论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7月。
    [17]张晓妹:《台湾雅美族的民俗文化——兼论夏曼·蓝波安的民俗创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7月。
    [18]方忠、王志彬:《论台湾原住民文学对族群文化的建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19]倪金华、张晓妹:《比较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20]魏贻君:《战后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7年。
    [21]熊南京:《玉山的生命精灵——霍斯陆曼·伐伐小说集<黥面>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1月。
    [22]周翔:《多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民族作家“身份”——以我国台湾原住民作家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3]方忠、王志彬:《论台湾原住民文学对族群文化的建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24]黄育聪:《台湾原住民论述:重构民族想象与多元敞开》,《华文文学》,2008 年4月。
    [25]张晓妹、倪金华:《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综述》,《当代文学》,2007年7月。
    [26]周翔:《文化危机中的文学自省——孙大川、温奇之于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4月。
    [27]曹惠民:《记忆在山海间还原——台湾原住民的身份书写》,《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28]黄育聪:《语言:台湾原住民重构文化身份的一个途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月。
    [29]黄育聪:《重构历史和构建文化身份——试论台湾原住民论述的文化策略》,《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