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中国概莫能外。随着21世纪钟声的敲响,早日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国能否在2050年前后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且二元经济结构极其显明的国家,50%的劳动力以农业为生,农民70%的收入来自农业。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可以断言,在中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并未真正跳出传统农业的框架,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比较利益很低。几十年来,农业始终是让人难以放心的产业,“农业危机”的阴影一直若明若暗地显现在我国迅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如此,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两大矛盾(人多地少的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仅是刚性的,而且越来越严峻。令人焦虑的是现有的路径选择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十分迫切。
     本文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置于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中,运用多种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和多种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制度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对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锁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与评析,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评析其缺陷,选择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第三部分是理论研究,在对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基本范畴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第四部分是国外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旨在为中国提供借鉴。第五、第六部分系实证研究,运用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两大尖锐矛盾进行深刻分析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抉择。第七部分是论文的基本结论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证研究层面。在理
    论研究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回顾
    与评析,通过分析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诸如强烈的个人偏好、路径选择
    的单项性、外部性等缺陷,提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过
    程,其实现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藕合的结果,其构成是一个相互弥补、相互促进
    的组合,单项的路径选择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农业现代化问题。同时提出,尽管农
    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轮驱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农业内部找原因,想对策。
    其次,对农业现代化及中国农业现代化两大重要范畴作了新的界定,将农业现代
    化分为经典农业现代化、后现代农业现代化及新农业现代化,并对各个阶段进行
    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阶段进行了新的判断,提
    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混合性质,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合二为一性,中国既要实现
    经典农业现代化又要实现新现代化。第三,在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交易费
    用”理论对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五大原
    则: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路径选择的效率性、路径选择的阶段性、路径选择的
    差异性、路径选择的市场性,使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有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在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在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经验
    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半个世纪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轨迹的反思与检讨,特
    别是对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两大尖锐矛盾深刻分析后,认为由于渐进改
    革的固有缺陷及制度意识刚性的滞阻,现有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具有强烈的“路径
    依赖”特征,突出表现是重社会和政治稳定功能,轻利益和效率功能,提出目前中
    国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最优选择是走制度创新之路,这样,既能跳出“路径依赖”的
    陷阱,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损益和交易费用。其次,通过多次博弈,锁定了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现实选择,即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走产业化之
    路。在对土地产权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论证了“土地股份制”是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的趋势,并对土地股份制的实施进行了方案设计,同时对其多方面效应作
    了详尽阐述。在对“产业化”的一片喝彩声中,冷静地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风险,
    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建议。
Modernization is a world- wide trend which China is also experiencing. With the com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hinese people are eager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key to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round the year of 2050. That's because China is an agriculture -based country in which dual economy is very noticeable. Fifty percent of its labors live on agriculture and seventy of the peasants' income comes from agriculture. All things will be prosperous if agriculture prospers.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rich if famers are rich.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stable if the rural areas are stabl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without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decades especial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polic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China's agriculture hasn't stepped out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despit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t has made. The agricultural base is still rather frail.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ve capacity and agricultur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low. For several decades, agriculture has been a worrying industry. The shadow of "agricultural crisis" has manifested itself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fast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modernization. Besides these, the two basic contradictions influenc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inflexible and becoming more serious. One of the contradiction exists between large population and small amount of arable land. The other is between small ~ scale production and large - scale market. What worries us now is that the present approach cannot accomplish the anticipated effect.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a way to agricu
    ltural modernization in open economy and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WTO entry. This thesis deeply analysizes China's agricultural path choos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Making full use of different kinds of disciplines(economics, politics, sociology, etc. )and various sorts of analysizing methods(institutional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e author decide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ath choosing.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sections. Section 1: This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 the bach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subject, researching method, new ideas in the thesis. Section 2: This part g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choosing which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havemade, the author chooses his reseach point. Section 3: this part is theoretical study. Having researched the basic category of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thesis establish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choosing. Section 4: this part is about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choosing from some foreign countries, and what and how China can learn fromThem. Section 5& 6: these two parts are empirical study. With selectional theory of agricultural midernization path choosing, the thesis deeply analyse two sharp contradiction in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thesis gives its choice. Section 7: The last part is 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and some problems needed further researching.
    The study in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theoretical study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section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choosing which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have made. After th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sufficiency can be found in the available study results such as strong individual preferences, being single - handed and external path choosing. It is proposed that path choosing be a complicated and multi - dimensional process. It is a result of many interactive factors, whose formation is a reali
引文
【1】 [美国]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美国]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3】 [美国]西里尔·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美国]W·W·罗斯托:《富国与穷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 [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7】 [美国]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 [美国]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 [美国]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0】 [美国]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1】 [美国]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 [美国]R.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 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 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8】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 何炼成:《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 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1】 A.J.雷纳 D.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22】 林毅夫:《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日]速水佑次郎 [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 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 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0】 蔡昉:《中国人口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1】 马洪 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32】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3】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4】 关锐捷:《纵论华夏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5】 迟福林:《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6】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7】 杨沛英:《改造提高传统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 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39】 赵保佑 张成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
    【40】 彭星闾 肖春阳:《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41】 牛若峰 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 赵邦宏 邸文祥:《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43】 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4】 叶和平 张茜茜:《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若干认识》,《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5】 顾巍:《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再界定》,《现代化农业》,2000年,第12期.
    【46】 郑有贵:《50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运作及启迪》,《农业现代化》,2000年,第3期.
    【47】 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3期.
    【48】 赵雪梅:《论新中国的农业制度创新》,《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9】 郎秀云:《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考》,《复旦学报》,1999年增刊.
    【50】 薛兴利:《农业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6期.
    【51】 王淑贤:《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现代化讲究》,2000年,第2期.
    【52】 廖允成 王立祥:《设施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1期.
    【53】 白雪秋:《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求是学刊》,1998年,第6期.
    【54】 詹俊森:《论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业体制的创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3期.
    【55】 李庆章 徐建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4期.
    【56】 彭纪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正确把握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
    【57】 施德堂 李秉柏:《农业现代化途径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5期.
    【58】 黄国桢:《农业现代化再界定》,《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1期.
    【59】 郑有贵:《农业现代化内涵、指标体系及制度创新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60】 顾焕章:《论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大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1】 胡光定:《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62】 陈孟平:《制度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北京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63】 吴方卫 杨壬飞:《进入开放经济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展望》,《农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64】 闻大中:《优化农业结构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5期.
    【65】 顾焕章 王培志:《论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66】 许锦英:《股份合作制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
    【67】 彭珂珊:《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与走出困境的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8】 段学军 崔大树:《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4期.
    【69】 魏炳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
    【70】 许经勇 张志杰:《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
    【71】 单玉丽 刘克辉:《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2期.
    【72】 王思明:《人口、资源与技术演变》,《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
    【73】 胡继连:《农村经济体制与农业现代化》,《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74】 靳相木 薛兴利:《试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创新》,《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2期.
    【75】 宣安东:《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辽宁经济》,2000年,第2期.
    【76】 张秀娟:《生物技术与中国农业现代化》,《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77】 吴新博:《系统论与农业现代化模式》,《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8】 孙世民等:《试论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
    
    年,第4期.
    【79】 苏春华 曹志强:《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6期.
    【80】 马桂萍:《农业现代化: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2期.
    【81】 王伯鲁:《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经济问题》,1999年,第9期.
    【82】 靳相木 薛兴利:《拓展农业外延: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4期.
    【83】 郭占银 李跃进:《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常规农业向持续农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
    【84】 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5期.
    【85】 王松良 林文雄:《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2期.
    【86】 钟读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2001年,第1期.
    【87】 张廷武:《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前沿》,1999年,第4期.
    【88】 高焕喜等:《论农业现代化》,《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89】 王凯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5期.
    【90】 彭嘉圣 彭晗:《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经验及启示》,《农业经济》,2000年,第6期.
    【91】 王秀梅 梁淑珍:《日本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92】 戴蓬军:《法国农业现代化法及其评价》,《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
    【93】 晓新文:《从法国农业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金纵横》,2001年,第4期.
    【94】 韩光华:《国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95】 孔祥智:《若干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趋势》,《发展研究》,2000年,第5期.
    
    
    【96】 王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对外比较中的特点》,《经济评论》,1997年,第5期.
    【97】 李艳军 康国光:《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市场性及市场机制的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1期.
    【98】 廖少云:《从美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看世界农业的未来》,《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5期.
    【99】 马桂萍:《农业现代化: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永与发展》,《唐都学刊》,2000年,第2期.
    【100】 韦定广:《论邓小平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101】 杨桂宏 王伟:《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初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02】 姚监复:《要实事求是地有选择地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3期.
    【103】 石山:《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5期.
    【104】 刘继芬:《德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措施》,《国外农业》,2001年,第2期.
    【105】 陈霸华:《泰国农业现代化对我们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2期.
    【106】 熊健 李朝贤:《台湾农民组织与农业现代化》,《乡镇经济》,第1期.
    【107】 许佩清:《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与选择》,《农村经济》,2001年,第11期.
    【108】 徐星明 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5期.
    【109】 王桂堂:《中国二元经济特征及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交流》,1997年,第1期.
    【110】 王兴录等:《论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与技术》,1999年,第2期.
    【111】 陈庆立:《农民素质与农业现代化》,《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12】 田魁祥等:《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路与途径的认识》,《农业现代化
    
    研究》,1998年,第5期.
    【113】 褚添有:《农业现代化:敢问路在何方?》,《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114】 王智平 田魁祥:《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和示范建设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5期.
    【115】 严立冬:《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16】 郭瑞林等:《农业产业化发展限制因子的分析及解决途径》,《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第1期.
    【117】 张涛 徐春铭:《浅析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点》,《现代化农业》,2002年,第2期.
    【118】 李建民:《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运行机制》,《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119】 姚遂 汪小勒:《农业产业化: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20】 韩巍 王承武:《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市场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121】 王长友 徐济旺:《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经济学分析》,《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122】 黄丽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行为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23】 刘秀兰 常金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2000年,第7期.
    【124】 盖文学:《试论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前沿》,2000年,第7期.
    【125】 张玉海:《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年,第10期.
    【126】 邓俊锋 赵敏娟:《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生成机制研究》,《西北农村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27】 王淑萍:《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启示》,《广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28】 叶普万 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当代经济科学》,2002
    
     年,第5期.
    [129] 白跃世:《拓展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视野》,《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 年3月19日.
    [130] Sanderson, F. (ed). (1990) Agricultural Protectionism in the Industrialised World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131] Wadekin, K.E (ed.) (1990) Communist Agriculture: Farming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estem Europ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32] Stallings, D. (1991) 'More on Macroeonomics and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xs and Agricultural Trad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42:41-44.
    [133] Hallam, D. (1991) '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s: A Beginner's Guid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es Society, Nottingham, April 1991.
    [134] Hall, P. C. (1991)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ockholm: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