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框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同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随着人类利用技术手段向自然索取能力的不断增强,技术的负效应日益显露出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兴起是人类对农业技术发展不断反思、不断觉醒的产物,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重新调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但时至今日,系统地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论著和成果还不多。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生的过程、形成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的构建、技术应用的实践效果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等内容,同时就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影响及应对方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力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框架的构建上有所推进和建树。
     全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导言,总揽全文,阐明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较为全面、客观地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从农业历史变迁的角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产生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技术是随农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人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大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常规农业。这样,农业技术的变迁也依此划分为原始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原始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很轻,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关系没有遭受破坏,人类利用自己低水平的劳动和自然力的巨大协调作用而生存下来,属于一种低层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阶段。随着农业人口和食物需求的增加,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技术快速的进入传统农业技术发展时期,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力作用显著增强,但技术对自然的破坏开始反映出来,即技术的二重性有了一定的反映,如借用铁质工具开垦湿地、丘陵山地、草原等扩大了土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协调关系开始减弱,但这些负作用都在生态阈值范围之内。随着人类向自然索取食物的技术能力大大增强,从19世纪40年代以后,基本上迈入现代常规农业技术期,人类利用良种技术、机械技术、灌溉技术、化肥技术以及农药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大增加,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基本上满足了当代人对食物的要求,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负效应更加明显:大量砍伐森林、大量毁草种粮、大量开垦山坡地,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投入成本大幅上升、农业效益下降、农业生产后劲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框架研究
    严重不足,从而强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矛盾的严重程度在一定时期、一定
    地区范围内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这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威胁人类生活环境
    和人体健康,还对后代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造成影响。一次又一次的教训
    使人类不得不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反思、觉醒的结果促使农业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产生,由此伴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产生。
     第三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基础理论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是指按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农业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以满足当
    代人和后代人需求,并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技术系统。影
    响约束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农业投入要素、市场机制、制度因素及政
    策因素等。投入要素的约束,主要是指投入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能否满足技
    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发挥其作用及其潜能,主要影响技术发展的模式、方向;市场
    机制是通过供给与需求双向约束来实现,主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使用与推
    广,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市场失效对技术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制度不仅是农业可
    持续发展技术发展的外生变量,而且是技术进步的内生变量的约束,制度安排到什
    么程度,技术就发展什么程度;技术政策是阶段性影响技术发展的目标、方向及应
    选择什么技术,限制什么技术,淘汰什么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基本原理包
    括研发原理、选择原理、扩散原理和创新原理。①研发原理,主要解决农业可持续
    发展技术来源的问题,研发的核心是使农产品品质发生质的改变,生产出质量超群
    的农产品以及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技术,选择的路径应是一种非均衡、动态
    式、中性型的技术路径;②选择原理,主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选择标准、
    方法。其中选择标准包括环境和产品安全标准、效率与效益标准、伦理标准、地理
    空间适应性标准、低成本标准。③扩散原理,主要研究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武装
    农业,使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实现可持续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技术来源选择、技
    术在个体间的递增、技术在社区间的递减三个阶段;④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技术
    创新是一种特殊的、高质次的生态技术经济行为。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
    新内容,还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技术
    创新的目的是有效实现技术供给创新和生产者技术需求质得提升的均衡,保证技术
    创新应建立在宏观的政府启动与微观的行为主体利益诱导相结合的基础上。
     第
For those factors that inference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are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basic formulation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and technical supporting system, all these factors are researched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issue. At the same time, what is the effect of WTO on the technique of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are also analyz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issue is to do some contribution for formulation of technical frame of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make a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 is the inner need of practic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though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t is also a new method for human to adjust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nature. Up to now,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is processed the steps of primitiv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tages according to huma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e technique verity makes human introspect the effects, which they have been done for the nature, the result of the introspection produces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with the compan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
    The factors that restr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are investment, market mechanism, institution and policy. Four theories are regarded as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echnique; they are the theory of research, selection, dispersion and creation. The theory of research is for solving the theory of research original production probl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the theory of selection is concerned the technical selection standar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the theory of dispersion is for the practice of technique; the theory of creation solves the problem of technical cre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mong economic,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consisting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industry system and the technical inspection, control, evaluation system. The agriculture technical industry system is concerned how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quality and yield, how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how to solve pollution problem. The technical inspection, control, evaluation system is for dealing with the technical quality security standard system, technical quality security inspection control system, technical quality secur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technical quality security information system.
    Four facets of supporting the ope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are researched, 1. Link the techniq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 traditional, modern technique properly; 2. Promote the indust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3. Soci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4. Perfect the marke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Four typ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model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re formulated, that is stereo-synthesized technical model, material recycle technical model, eco-environmental synthesized managing model,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otection synthesized model.
    The advantage for being a WTO member is that government can invest even much more capital to agriculture. The investment can be benefit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for introducing and using the new technique and products, facilit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law, technical inspection and controlling system. The disadvantage will be the deficiency suppl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que in the short period, the cost of technical investment will be increased, and the talent person run off, and it will damage the fundamental technical re
引文
[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梁家勉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4].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译:《农业多边贸易谈判资料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
    [5].王新奎等:《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
    [6].卢良恕主编:《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展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
    [7].宣杏云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8].潘德冰:《社会场论导论中国困惑问题及出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
    [9].[美]厄尔·O·黑迪等著,沈达尊译:《农业生产函数》,农业出版社,1991,5。
    [10].牛若峰等:《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的经济评价》,农业出版社,1985。
    [11].史万里等:《中国农村改革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2].郑友敬:《技术进步跟踪系统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6。
    [13].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0。
    [14].郝永平:《地球告急挑战人类面临的25种危机》,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10。
    [15].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5。
    [16].李周等:《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
    [17].尚勇:《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8。
    [18].汤世国:《技术创新—经济活力之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7。
    [19].邹德秀等,《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0].董锁成:《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9。
    [21].焦必方等:《新编农业经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2].孙中才:《理论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
    [2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杨鹏飞:《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5].郑易生等:《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6].孙志东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8].申仲英等:《自然辩证法新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29].[英]P·斯通曼:《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30].展广伟等:《农业技术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31].徐恩波:《促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目标、途径与对策》,《科技与管理》,2001,
    
    2,9—12
    [32].徐恩波:《试论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方式与风险》,《科技与管理》,2001,1,44—47
    [33].史志诚、徐恩波等:《国外畜产经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4].徐恩波等译:《农业推广的原理与方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9。
    [35].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无公害食品行动文件资料选编》,2001,9。
    [36].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农业质量标准工作法律法规汇编》,2001,9。
    [37].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农业标准目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01,9
    [38].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9].常向阳:《中国技术市场建构论略——一个理论框架及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考察》,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9。
    [40].陈凡:《技术社会引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1].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42].候军歧等:《农业技术经济学》,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10
    [43].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4
    [44].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5].李中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1,4,16—19
    [46].李中东:《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农场经济管理》,2001,2,34
    [47].李中东:《环境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2,63—66
    [48].李中东:《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问题探讨》,《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9].李中东:《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资金投入政策与对策分析》,《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50].李中东:《试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的可能性》,《世纪之交的陕西农村经济》,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51].汤正仁:《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0,1,32—32
    [52].许经勇:《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理论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0,10,37—41
    [53].林坚:《我国农业的二元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农业经济问题》,1998,7,15-19
    [54].周衍平:《中国农户采用技术内在需求机制的形成与培养》,《农业经济问题》,1998,8,9-12
    
    
    [55].戴思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8,1,12-18
    [56].许世卫:《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世界》,99,11,23—26
    [57].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中国农史》,1998,1,16—24
    [58].董恒年:《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与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选择探讨》,《南开学报》,98,2,52—57,73
    [59].范旭:《论我国农业技术转移的特点和策略》,《经济问题》,1997,1,43-46
    [60].侯怀恩等:《浅论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地域研究与开发》,98,2,61-64
    [61].郭剑雄:《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思考》,《经济改革》99,1,11-13
    [62].赵海东:《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98,2,93-97
    [63].李容:《市场失效与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农业技术经济》,97,5,25-27
    [64].靳光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系统研究》,《农业技术经济》,97,6,32—35
    [65].李季等:《玉米品种扩散过程机制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7,1,28—32
    [66].凌原云:《农业技术采用供需理论模型研究》,《农业技术经济》,96,4,9—12
    [67].张建武:《高新技术改造我国农业的运行模式》,《农业技术经济》,96,6,12—15
    [68].顾海英:《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作用探讨》,《农业技术经济》,94,4,24-27
    [69].胡瑞法:《技术扩散的内在动因》,《农业技术经济》,1994,4,37-41
    [70].胡瑞法:《农业技术诱导理论及其应用》,《农业技术经济》,1995,4,24-27
    [71].李微:《农业技术制度变革的国际经验》,《农业技术经济》,1995,2,19—22
    [72].刘飞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运行动力的探讨》,《农业技术经济》,1995,3,30-32
    [73].王曾金:《农业技术进步资源约束及诱导发展模式》,《农业技术经济》,1995,1,22—25
    [74].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分析》,《经济学家》,97,2,105—111
    [75].李季:《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农业技术经济》,1996,6,48—51
    [76].李小云:《关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讨论》,《农业技术经济》,96,1,12—16
    [77].郭立田:《农业科技演进中的跨越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5,68-73
    [78].姚玉珠:《农业技术替代与就业发展论》,《农业经济问题》,1995,6,30-33
    
    
    [79].高旺胜:《建立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农业现代化研究》,97,3,147—150
    [80].王宗润等:《日本、印度发展适用技术》,《经济管理》,2000,8,54-56
    [81].程序:《国际农业科技的动向及其启示》,《科技导报》,2000,11,46-48
    [82].李建萍:《从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与产业化发展得到的启示》,《农业科技管理》,1998,8
    [83].陈昭峰:《政府推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清华大学学报》,98,2,47-57
    [84].陈阜等:《华北平原高产区持续高效农业方向及其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46-49
    [85].刘继芬等:《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导技术》,《世界农业》,1998,2,26-27
    [86].张建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中国农村经济》,1999,11,25-28
    [87].朱新民等:《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技管理》,1997,1,25-28
    [88].刘彦随:《国外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经》,《国土开发与整治》,2000,2,60-64
    [89].张壬午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特征与构成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3,185-188
    [90].刘力等:《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农业经济学》,01,8,194-198
    [91].敖永胜:《转基因农业的困惑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01,8,52-54
    [92].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农业经济问题》,1996,4,39-44
    [93].姚玉珠:《农业技术替代与就业发展论》,《农业经济问题》,1995,6,30-33
    [94].杜彦坤:《农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特点分析》,《世界农业》,1991,1,9-12
    [95].钱慧海:《试析农业技术经营》,《乡镇经济研究》,1998,2,46-47
    [96].刘信等:《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与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农业科技管理》,1999,2,7-9
    [97].梅方权:《中国的科学技术与食物安全》,《中国软科学》,1996,4,108-118
    [98].黄季琨:《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管理世界》,2000,3,170-179
    [99].刘飞虎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运行动力探讨》,《农业技术经济》,1995,3,30-32
    [100].邢顺福:《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新华文摘》,1995,5,172-174
    [101].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与模式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01,8,49-56
    [102].郑四渭:《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农业经济问题》,98,6,
    
    21-25
    [103].高云宪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启示与技术创新》,《中国软科学》,2000,1,120-121
    [104].骆浩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1,2,31-33
    [105].王建伟:《高技术产业化及其对策研究》,《科技导报》,1999,3,37-40
    [106].季辉:《试论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基本途径》,《农村经济文稿》,1999,9,50-53
    [107].朱希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农业科技管理》,2000,2,6-9
    [10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人民日报,1999,8,25。
    [109].肖峰:《中国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动力分析》,《未来与发展》,2001,4,17-22
    [110].安晓宁等:《中国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世界农业》,1999,2,40-41;3,38-39
    [111].章家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支持系统》,《农业现代化研究》,91,1,21-24
    [112].杨忠直等:《技术选择的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97,1,121-124
    [113].路凯旋等:《持续农业科技体系探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14].王秋杰:《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体系的选择与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3,170-173
    [115].邱仁宗:《技术评估:影响分析与政策分析》,《中国软科学》,1996,10,32-38
    [116].王伯鲁:《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经济问题》(太原),1999,9,45-48
    [117].杨俊杰等:《农业科技进步的负效应亟待引起重视》,《农业科技管理》,1995,11,28-30
    [118].《我国将优先发展8大技术体系》,《经济参考报》,2001,5,18
    [119].顾江:《论我国农业持续技术系统的发展》,《农业经济问题》,97,5,18-21
    [120].杨亚会等:《论农业可持续发展阶段及其选择》,《中国农村经济》,00,5,58-61
    [121].吴远明:《可持续农业生态分析与设计》,《农业现代化研究》,95,5,313-316
    [122].席晓丽:《试析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经济经纬》,00,4,52-54
    [123].洪明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科技导报》,97,10,3-5
    [124].安希汲:《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型式问题》,《农业技术经济》,1996,4,1-4
    
    
    [125].杜华章等:《论农业技术进步与政府干预》,《农业科技管理》,1995,8,5-8
    [126].陈伟:《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生态经济》,2000,10,17-20
    [127].吴敬学:《关于技术进步的若干基本问题》,《农村经济文稿》,98,4,23-32
    [128].秦兴方等:《马克思:市场路径下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实现机制》,《当代经济研究》,2000,12,6-10
    [129].马述中等:《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模式选择》,《农业科技管理》,00,5,13-16
    [130].雍兰利:《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内在冲突问题》,《农业技术经济》,00,6,23-27
    [131].戴晓枫等:《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任务与技术选择》,《世界农业》,98,5,11-12
    [132].褚保金等:《试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农业技术经济》,00,3,19-23
    [133].胡继连:《试论农业技术分类研究》,《农业科技管理》,1995,6,38-40
    [134].许志晋等:《现代科技革命下的适用技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协生规律研究论刚》,《中国软科学》,1998,6,58-60
    [135].许志晋:《适用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1998,8,79-82
    [136].姜岩:《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道路》,《新华文摘》,1998,6,169-170
    [137].“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课题组:《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1,23-34
    [138].王崇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可增长与发展问题》,《云南学术探索》,1995,1,17-23
    [139].严火其:《传统农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史》,1998,2,101-108
    [140].王思明:《条件与约束:资源、技术、制度与文化—关于农业发展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农史》,1998,1,73-80
    [141].艾鲁明:《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宏观环境及经验因素》,《武汉论坛》,1998,9,13-17
    [142].胡春胜:《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高新技术体系的选择与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6,321-324
    [143].马翠玲:《美日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开发研究》,1999,5,54-55
    [144].郑有贵:《农业技术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的实证分析及对策探讨》,《科技导报》,1998,2,49-53
    [145].吴天琪等:《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嬗变、选择及目标》,《山东经济》,1997,4,20-22
    [146].林国先:《农业技术进步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安排》,《农业经济问题》,
    
    1998,6,14-20
    [147].陈国阶:《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科技导报》,2000,4,3-6
    [148].张红宇等:《中国参与APEC农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必要性及重点领域》,《农业经济文稿》,2000,12,35-37
    [149].王兵:《关于科学技术研究集约化的理性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97,1
    [150].王荣:《现代小农改造与技术组织创新》,《农业经济问题》,1995,12,17-19
    [151].朱明宽:《过程 机制 道路——新中国农业技术变革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3,129-133
    [152].孙中才:《欧盟重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世界农业》,1992,2,5-6
    [153].张润志:《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的结合点》,《世界农业》,98,6,19-20
    [154].陶若伦:《发展科技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农业科技管理》,97,5,43-45
    [155].尹丽辉:《农业技术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管理》,1998,5,16-17
    [156].白玉良:《农业产业化经济中的三要素——规模 技术 经营》,《农业科技管理》,1998,6,11-15
    [157].杨俊孝:《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与新疆干旱绿洲农业的发展分析》,《市场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9。
    [158]. Griliches, Z. "Hybrid Corn: An Explorati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Econometrical, 25(1957); 501-22
    [159]. Hiebert, Dean, "Rick, Learning and the Adoption Of Fertilizer Response seed Varie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6(1974): 764—68
    [160]. Polson, A.Rudulph and Dunstan S. C. Spener, The technology adoption process in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the case Of Cassava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Agricultural System, 1991, 36: 65—78
    [161]. 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 rd edition, The Free Press, N. Y.. 1983
    [162]. Sun, Z. C.,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Growth, Discussion Paper, Institute fuer Graptolitic, Markforschung and Wirtschaftssozioligic der Universities Bonn, Bonn: Jun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