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阈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大学新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同时,大学新生也处于人生受教育转折阶段的关键时期。新生能否成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否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更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把握大学新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地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作的以人为本视阈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和展开的。为此,本文以“以人为本”思想为逻辑原点,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为主线,用三个部分对“以人为本”视阈下推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根据以人为本的内涵,结合对大学新生特点的分析、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涵的界定,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以人为本视阈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对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了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做法及成效,研究了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以人为本视阈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提供合理前提和现实基础。
     第三部分: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视阈下推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认为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首先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应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新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社会性等方面入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从明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加强条件建设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The natures of eduction are finding the value of people, bringing the talent into full play, developing the personalit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The period for freshmen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f their life, also a critical period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iod for freshmen is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ir eduction turning point. Whether the freshmen can change the role of themselves from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whether they can adjust to college study and life,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featur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rpose of high eduction.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shmen, doing the entrance eduction work for them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eduction,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of high eduction, palying an important sens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reshme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ntrance eduction of freshmen from the view of people-oriented. We develop our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o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 the idea of "people-orinted" as the logical origin, follow the main line of freshmen entrance eduction.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people-orinted,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freshmen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tent of freshmen entrance educ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people-oriented mi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reshmen entrance educ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principle for the study of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oriented.
     Second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n China, summarizes the basic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studi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asonable premise and realistic basis for our study of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oriented.
     Lastl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hinking method of th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orient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first two parts. We think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should be settled is the basic concepts.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hilosophy of people-oriented in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from paying attention on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resp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shmen, highlighting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students, stressing the leading effects of the teacher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role the students played. We also think that if we want to settle the main problems in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fundamentally, we should define the targets and principles of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optimize the education contents, enrich the instructional modes, build better environment and so on, do our best to construct a perfect system for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oriented.
引文
①James Gleick:混沌学传奇[M],卢侃、孙建华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①安彦彦:以人为本关照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②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4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庆承松等,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陈健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41
    ②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61
    ③转引自陈秉公:论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①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生出版社,1996,71
    ③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479、418.
    ④转引自李德芳等: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6期
    ①柳友荣: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教育内容确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第27卷第5期
    ②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5
    ①洪富忠: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08年第3期:97-98
    ①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调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赵雪: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②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调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①柳友荣: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第27卷第5期
    ①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①陶继东:高校大学新生需要完成六个转变[J],学习月刊,2007年第3期
    ②朱九思:再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其它[J],高等教育简报(华中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内部刊物),1995年第5期
    ①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转引自许晓菁:大学新生综合症之分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②许晓菁:大学新生综合症之分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③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9卷第2期
    ①赵雪: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调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③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调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②余杰:思考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五期
    ①杨德广、朱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4期
    ②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
    ①代艳丽、赵红:以学生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新华社北京1999年6月16日电
    ③姚利民: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6期
    ①卢清波: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8
    ②曲云进等:大学新生人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6期
    ③庆承松等: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张峰林等:大学校园活动与创新教育的互动关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②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4-129.万晓红: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5期
    ①夏坤等: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泽西大学的个案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北京大学哲学系等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0.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3.张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15.谢安帮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童彭庆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7.王瑞荪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8.罗洪铁、董娅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0.黄希庭,郑勇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1.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2.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4.钟叔河、朱纯等,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5.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2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7.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8.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9.迈克尔·夏托克著,范怡红等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0.James Gleick,混沌学传奇[M],卢侃、孙建华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3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陈秉公:论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4)
    2.朱九思:再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其它[J],高等教育简报(华中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内部刊物),1995,(5)
    3.杨德广、朱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 (4)
    4.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 (3)5.
    姚利民: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5, (6)
    6.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7.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8.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对自我概念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9.许晓菁:大学新生综合症之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
    10.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
    11.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
    12.段兴利等: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4)
    13.陈健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4.魏丹: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功能和实践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 (2)
    15.董艳、Mary Peat:中澳两所大学促进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对比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16.夏坤等: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泽西大学的个案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 (11)
    17.李明忠: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5, (5)
    18.韩玉志:学生满意度调查在美国大学管理中的作用[J],域外,2006, (3)
    19.李明忠:学生事务管理下的美国大学生心理咨询[J],域外,2004, (1)
    20.王晓庆、周宏武:中美高校纪律教育比较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 (17)
    21.冯生尧、谢瑶妮:美国高校入学评价制度之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2.庆承松、陈发祥:澳大利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 (3)
    23.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4.李德芳等: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5.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 (6)
    26.万晓红: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27.洪富忠: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08, (3)
    28.张峰林等:大学校园活动与创新教育的互动关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9.余杰:思考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2,(5)
    30.代艳丽、赵红:以学生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
    31.崔新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人民教育,2004, (23)
    32.高佳: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价值观[J],石油教育,2008,(1)
    33.郑邦山: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创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4.郭新建:以人为本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报,2008,(1)
    35.郭建平: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浅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4,(1)
    36.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7.王景英:教育“以人为本”辨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
    38.罗明:“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科学教育,2005, (4)
    40.谯利平等: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3)
    41.陶继东:高校大学新生需要完成的六个转变[J],学习月刊,2007, (3)
    42.王长乐:以人为本教育观的逻辑性内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43.郑晓明: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教育[J],松辽学刊,1993, (2)
    44.柳有荣: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教育内容确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
    45.孙宇伟、蒙象飞:大学新生入学首日教育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 (11)
    46.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调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47.卢清波: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48.安彦彦:以人为本关照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49.赵雪: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5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1999
    5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5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