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对建筑形式生成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传统继承为大背景,提出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应该是意义和精神层面的继承。传统意义和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哲学,其本质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具有传承性,因此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对建筑形式产生影响。
     究竟传统思维方式是如何对建筑形式产生影响的呢?于是引入了符号学中的语义学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语义学涉及到两个概念:能指(Signfiant)和所指(Sgnifi(?)),分别对应建筑形式和传统意义。这样,就从语义学方向上建立了传统意义和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从传统意义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生成的研究中得出普遍的生成规则,进而研究如何将这一普遍的生成规则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去。
     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二、三章为理论部分,对文章概念的界定及语义学的相关概念陈述;第四、五章为分析部分,分述符号的所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本质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符号的能指——传统建筑形式,分析传统建筑形式是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生成的;第六章为应用部分,着重通过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研究现代建筑中传统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传统意义生成现代建筑形式即为现代建筑传统继承的关键和根本。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author point out that the inheritanc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should be inclined to the aspect of meaning and spirit.The m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aning and spirit is Chinese traditional spiritual culture,and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iritual culture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which essence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a kind of systematic and integral thinking mode.The thinking mode can b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so this kind of thinking mode will have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al forms.
     How did it happen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would have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al forms? I induct semantics theory in semiotic as a methods of study. The semantics involve in two concepts:Signifiant and Signifie,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aning.In this way,we set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aning.By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aning genera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come to the universal law of Generation rules, and then study how to use these rules in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further.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theory part which include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hapter define the concept and state the relevant concept of semantics of the article;The analysis part with the chapter four and five we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e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essence: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and the Signifiant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Then analyze that how di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be generat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practice part with the chapter six focus on researching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aning by research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ant and Signifi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aning generate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s is the critical and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引文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1
    [2]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26.
    [1]邱秀文等编译.国外著名建筑师——矶崎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6.
    [1]刘小虎.在理性与感性的双行线上——冯纪忠先生访谈[J].新建筑,2006,(1):108.
    [2]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J]建筑师,1989,36,(12):p56.
    [3]梁雪.传统建筑中深层结构探寻[J].建筑学报,1995,(8):p48.
    [4]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40-41.
    [1]文字整理来源: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p1114.
    [2]文字整理来源: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p586.
    [3]文字整理来源: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p589.
    [1]文字整理来源: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p1467.
    [2]文字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14.htm.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7:p21.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3[M].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321.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3[M].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320.
    [2]文字来源:[英]G·勃罗特彭德等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61.查尔斯·詹克斯 著文.司小虎 译.建筑符号.表1.2-1.
    [1][英]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25.
    [2][英]G·勃罗特彭德 等著.乐民成 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1.查尔斯·詹克斯 著文.乐民成 译.第一部分介绍.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87.
    [2]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54.
    [1][英]G·勃罗特彭德等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19.恩伯托·埃柯 著文.俞峰华 译.乐民成 校.功能与符号——建筑的符号学.
    [1][英]G·勃罗特彭德 等著.乐民成 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19.恩伯托·埃柯 著文.俞峰华 译.乐民成 校.功能与符号——建筑的符号学.
    [2]文字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33.htm.
    [3]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54.
    [4]戴志中 等.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197.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1.
    [2][德]黑格尔 著.汤一之 译.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第一版序言.p2.
    [1]Axial Period。网络以及许多杂志都称作“轴心时代”,本文中以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的译注为准.
    [2]秦彦士.诸子学与先秦社会[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p1.
    [3][英]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辩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
    [4]高怀民.先秦易学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212.
    [1][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p8-9.
    [2]“中国思维的女性偏向”出现在《中国系统思维》一书中结论部分“作为开始的结语:文化基因与中国思维的女性偏向”的标题中.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4.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
    [3]《论语》为政篇.
    [4]《庄子·山木》.
    [5]《易经·说卦传》.
    [6]《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1]太极图是伴随着《易经》一齐出现的。究竟是孰先孰后并无定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图中为古太极图,将太极图等分为八块,在围绕圆心旋转的时候黑(阴)和白(阳)的不断变化,体现出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16.
    [3]《庄子·齐物论》.
    [4]《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1]《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2]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30.
    [3]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p25.陈张婉莘.追求道家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希腊形而上学和道家形而上学的比较.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p578.(注:1997版在1990版基础上略加改动)
    [1][俄]普列汉诺夫 著.曹葆华 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350.间接引自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22.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30.
    [3]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51-152.
    [1]埃里奇·纽曼.对女性的恐惧及其他有关女性心理的论文.间接引自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22.
    [1]叶毅,吴钦照主编.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p180.
    [1][德]黑格尔等著.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56.
    [2]图片说明:1、2.旋子彩画;3.苏式彩画;4.闽南大厝笼扇;5.故宫太和殿门扇;6.宁波天一阁窗扇;7.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雕刻;8.山西王家大院六角窗木雕刻;9.闽南赖坊古镇彩映庚石雕。
    [1]张晴 编著.长谷川逸子[M].北京:中国三峡版社,2006:p19.
    [1]聂影.观念之城[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p117.
    [2]聂影.观念之城[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p118.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p117.
    [1]郑时龄,薛密 编译.黑川纪章[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0.
    [1]戴志中 等.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2.
    [2]文字来源: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p951.
    [1]文字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htm
    [2][日]池上嘉彦 著.张晓云 译.符号学入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p27.
    [3]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35.
    [4]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p437-440.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85.
    [2]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86.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221.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222.
    [2]同上
    [1]俞茂宏 等.中国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6,36,(1):p49.
    [2]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236.
    [3]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59.
    [1]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59.
    [2]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p43.
    [3]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40-41.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59.
    [2]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237.
    [3]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46.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40.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68.
    [3]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75.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41.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79.
    [3]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40.
    [4]任军.传统庭院本体文化与类型[J].华中建筑,2000,18,(3):p15.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41.
    [1]《淮南子·齐俗训》.
    [2]《尸子》一书已亡佚,仅存辑本.
    [3]《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
    [4]王振复.中华建筑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54.
    [5]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51.
    [1]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p84.
    [2]同上.
    [1]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p84.
    [2]同上.
    [1][英]比尔·希利尔著.杨滔,张佶,王晓京译.空间是机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21.
    [2]叶毅,吴钦照主编.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p61.
    [1]孙澄.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26.
    [1]戴志中等.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7.
    [2]孙澄.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28.
    [3]孙澄.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26.
    [4]鸟居(と(?)い)一种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主要用以区分神域与人类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种结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将它视为一种“门”。
    [1]戴志中等.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20.
    [2]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44.
    [1]范雪.苏州博物馆新馆[J].建筑学报,2007,(2):p36.
    [1]周红.“嘉庚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J]装饰,2006,(11):p106.
    [1]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51.
    [1]浙江大学建筑创作小组.现代理念与传统情结——苏州商品交易市场建筑设计感悟[J].建筑学报,1997,(4):p25.
    [1]郑时龄,薛密 编译.黑川纪章[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0.
    [1]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0.
    [2]同上.
    [3]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49.
    [4]江亮.对建筑形式的思考——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台共舞[J].福建建筑,2004,86,(1):p45.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编著.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p73.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p68.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p44.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79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p10.
    [2]何香凝(1879~1972),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
    [1]林菁.泰晤士河水闸公园[J].风景园林,2006,(3);p115.
    [2]张云,都铭.含蓄表达历史的现代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5,6,(21);p115.
    [1]郑东军.建筑本体的回归[J].华东建筑,2007,25,(1):p116.
    [1]郑东军.建筑本体的回归[J].华中建筑,2007,25,(1):p116.
    [1]郑东军.建筑本体的回归[J].华东建筑,2007,25,(1):p115-116.
    [2]孙澄.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23.
    [3]孙澄.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24.
    [1]张鸽娟.建筑本体及其人文内涵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顾士论文,2004:p14.
    [1]张鸽娟.建筑本体及其人文内涵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顾士论文,2004:p38.
    [1]钟文凯.灰色的天空——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三期及其作品的另一种解读[J].时代建筑,2006,(4):p97.
    [1]陈洁.此时此地——解读刘家琨的建筑[J].建筑知识,2008,(3):p64.
    [2]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49.
    [1]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45.
    [2]同上.
    [1]周文弢.不拘一格——评价斯特林的科劳美术馆[J].新建筑,1988,(3):p25.
    [2]茹雪.颠覆的瞬间[J].时代建筑,2006,(1):p93.
    [1]赵恒博.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p10.
    [1]陶渊明.《桃花源记》.
    [1]胡慧琴,周旭宏.贝聿铭和他的MIHO美术馆[J].世界建筑,2006,(8):p107.
    [1]刘昕伟.体验建筑师走廊——解读隈研吾的竹舍[J].南方建筑,2003,(3):p62.
    [1]《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安定.深沉和歌、禅解自然——浅析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J].南方建筑,2003,(2):p67.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26.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p11.
    [2]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35.
    [1]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46.
    [1]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01.
    [1]3R,指Reduce(低消耗)、Reuse(可再利用)、Recycle(可循环).
    [1]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333.
    [2]郝曙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61.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邱秀文等编译.矶崎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萧默主编.建筑意(第四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3[M].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8]吴翔.设计形态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9]G·勃罗特彭德[英]等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0]罗杰·斯克鲁顿[英]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美]C·K·奥格登,[英]I·A·理查兹 著.白人立,国庆祝 译.意义之意义——关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及记号使用理论科学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3]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乌蒙勃托·艾柯[意]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5]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6]卡西尔[德]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17]戴志中等.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18]黑格尔[德]著.汤一之译.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19]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0]司马云杰.大道运行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1]秦彦士.诸子学与先秦社会[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2]葛瑞汉[英]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辩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3]高怀民.先秦易学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4]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5]卡尔·雅斯贝斯[德]著.魏楚雄,俞新天 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6]本杰明·史华兹[美]著.程刚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7]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8]周穗明.智力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9]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0]普列汉诺夫[俄]著.曹葆华 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3]叶毅.吴钦照主编.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4]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5]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6]岳翠贞.中国古建筑装饰图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7]谢玉明.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8]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9]黑格尔[德]等著.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0]张晴编著.长谷川逸子[M].北京:中国三峡版社,2006.
    [4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2]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3]聂影.观念之城[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44]王其钧.华夏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5]潘古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7]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8]池上嘉彦[日]著.张晓云译.符号学入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49]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0]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1]怀特海[美]著.刘放桐译.思维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3]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4]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5]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56]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7]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8]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9]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0]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1]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63]布鲁诺·赛维[意]著.席云平.王虹 译.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4]布鲁诺·赛维[意]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5]比尔·希利尔[英]著.杨滔,张佶,王晓京译.空间是机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6]段进等著.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7]孙澄.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8]万祖安.ZWY建筑创作2002-2007[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9]澳大利亚Images出版公司 编.舒平等译.SOM建筑师事务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0]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编著.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71]王晓华.张莉译.瑞姆·库哈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72]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美]编.裴钊 译.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4]莫尚勤.品味·安藤忠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5]姚健.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6]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77]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希]著.周玉鹏等译.建筑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8]彼得·柯林斯[英]著.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9]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0]窦以德等编译.詹姆士·斯特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1]叶晓健.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2]赵恒博.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83]Xing Ruan,photography by Patrick Bingham-Hall.New China architecture[M].Singapore:Periplus,c2006.
    [84]Bernard Chann.New architecture in China[M].London:Merrell,c2005
    [85]Philip Jodidio.JP:architecture in Japan[M].K(o|¨)ln:Taschen,c2006.
    [86]加斯特[瑞]著.马琴译.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7]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马里奥·博塔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88]阿莱桑德拉·科帕[意]编著.金京译.马里奥·博塔[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89]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90]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7.
    [91]张鸽娟.建筑本体及其人文内涵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92]刘小虎.在理性与感性的双行线上——冯纪忠先生访谈[J].新建筑,2006,(1):106-110.
    [93]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J].建筑师(36),1989,36,(12):56-67..
    [94]梁雪.传统建筑中深层结构探寻[J].建筑学报,1995,(8):48-50.
    [95]萧默.嵩岳寺塔渊源考辨——兼谈嵩岳寺塔建造年代[M].建筑学报,1997,(4):49-53.
    [96]俞茂宏等.中国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6,36,(1):43-64.
    [97]任军.传统庭院本体文化与类型[J]华中建筑,2000,18,(3):10-15.
    [98]夏武.原广司的新梅田城与浮游领域理论[J]华中建筑,199.6,14,(3):50-53.
    [99]吴亭莉,潘子凌.亦庄亦谐、雅俗共赏——中国评剧院设计[J].建筑学报,2000,(2):19-22.
    [100]范雪.苏州博物馆新馆[J].建筑学报,2007,(2):36-43
    [101]周红.“嘉庚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J].装饰,2006,(11):106-107.
    [102]刘力.北京炎黄艺术馆[J].建筑学报,1992,(2):36-40.
    [103]浙江大学建筑创作小组.现代理念与传统情结——苏州商品交易市场建筑设计感悟[J].建筑学报, 1997,(4):25-28.
    [104]江亮.对建筑形式的思考——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台共舞[J].福建建筑,2004,86,(1):45-46.
    [105]陈治国,王虹.传统四合院的现代演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J].新建筑,2001,(1):31-33.
    [106]林菁.泰晤士河水闸公园[J].风景园林,2006,(3);115-117.
    [107]张云,都铭.含蓄表达历史的现代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5,6,(21);115-117.
    [108]郑东军.建筑本体的回归[J].华东建筑,2007,25,(1):115-116.
    [109]钟文凯.灰色的天空——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三期及其作品的另一种解读[J].时代建筑,2006,(4):96-101.
    [110]陈洁.此时此地——解读刘家琨的建筑[J].建筑知识,2008,(3):64-67.
    [111]周文弢.不拘一格——评价斯特林的科劳美术馆[J].新建筑,1988,(3):p24-28.
    [112]茹雪.颠覆的瞬间[J].时代建筑,2006,(1):92-97
    [113]让·马尔卡·伊博斯.米尔塔·维塔特.里尔美术馆改扩建[J].世界建筑,1998,(2):38-40.
    [114]胡慧琴,周旭宏.贝聿铭和他的MIHO美术馆.[J]世界建筑,2006,(8):106-109.
    [115]刘昕伟.体验建筑师走廊——解读隈研吾的竹舍[J].南方建筑,2003,(3):61-63.
    [116]安定.深沉和歌、禅解自然——浅析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J].南方建筑,2003,(2):p67-69.
    [117]姚健.小题大做——从安藤忠雄设计的4m×4m住宅说起[J].时代建筑,2006,(3):56-60.
    [118]冯纪忠.方塔园规划[J].世界建筑导报,2008,(3):4-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