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以降,遭遇“数千年未遇之强敌”,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重大突发事件屡见不鲜。其中除了传统的灾疫、民变外,还有频繁发生的外患及介于民变和外患之间的教案。而在教案中,天津教案以其起因之复杂、爆发之突然、关注之广泛等而最为典型。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晚清政府在传统的政治体系下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如缉拿真凶、力保府县、调兵布防、遣使求和等,以化解危机,维护其统治。在这些举措中,亦不乏可取之处,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失误,如决策中枢的平庸乏力、舆论引导失控、中介力量的利用和参与不够等。从应对的过程中和具体举措上可以看出,晚清政府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和综合实力,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面对与传统危机迥然不同的异质危机,仍沿用旧的方式和手段应对处置,故在实践中往往捉襟见肘。由于外国列强的胁迫、条约制度的掣肘以及晚清政府自身的缺陷等,使晚清政府应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努力,不但没能化危为机,反而在应对诸多重大突发事件中日渐倾颓,终至坍塌。
     从结果上看,晚清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活动,可以说是失败的,它既没有在西方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生存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也没有成功地摆脱始终不断的内部危机。本文尝试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理论的阐释,联系相关的客观史实,以天津教案为个案考察晚清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评析其应对得失,根究其制约因素,希翼能起到管窥蠡测的作用,对同样处在历史转型期的今天,对重大突发事件仍然频发的今天,有所裨益。
Emergencies used to take place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had not met such strong foes before, facing unexpected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part from the usual epidemics, civil commotions, foreign aggressions, the emergencies included church incidents. Tianjin Incident was typical because of its complicated causes and sudden outbreak and widespread effect. Faced with the emergency, in order to end the crisis, maintaining its rule, lat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 took some steps such as tracking down the murderers, protecting Sheriff's officers, deploying troops, suing for peace. Although some of the steps were good, they still expos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mediocrity of the decision-making center, loss of controlling and guiding public opinion, the little use of participation of intermediaries and so on.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process and measures that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lacked appropriate response mechanism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ystemat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en came across unusual crisis, it still followed the old ways. That is to say, their efforts had been cast in the pattern of an outworn tradition. Due to the powers and treat’s coercion of foreign countries,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failed to turn adversities into opportunities, but finally collapsed.
     Judging from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emergencies, it is a failure. late Qing government didn’t find a place in the world dominated by Western civilization, or got rid of the internal crisis eith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theories related to emergencies through the case of Tianjin Incident, and assesse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late Qing government. Today, the society is transforming. So we wish the glimpse could benefit for dealing with the frequent incidents.
引文
①《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78、1246页。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7年版,第20页。
    ③[美]木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1—32页。
    ①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0辑,第692号,828页。
    ②蒋梦麟:《西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A],见《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郑大华:《宋学西议:冯桂芬、马建忠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②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
    ①李康乐:《紧急状态法建议稿三月底将完成专家细解其内容》[A],见《北京晨报》2004年3月29日。
    ②赵红、计雷、池宏等:《关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性的探讨》,[A],《当代财经(特刊)》2003年11月。
    ③新华社电:《英国立法应对突发事件》,《京华时报》,2004年1月9日,第A29版
    ①转引自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赵伟鹏,戴元祥:《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第402页。
    ③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④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转引自谭慧洁、刘耀中:《危机管理中组织结构的构建》,载《商业时代》,2006年第3期。
    
    ①参见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0页。
    ②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6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案》(以下简称《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76页。
    ②参见戚其章、王如绘:《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
    ①[美]芮玛丽著,房德龄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卷,第375页。
    ②[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4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0—6981页。
    ⑤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容闳自传》百花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以下简称《容闳自传》)。
    ⑥桂清杨等撰《清代起居册(同治朝)》第三十三册,台北京,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印行(影印本),1983年版,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⑦[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版,第124页。
    ①《清末教案》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0—6981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75-7076页。
    ④丁日昌:《丁禹生政书》,香港:1987年版,第557页。
    ⑤[美]芮玛丽著,房德龄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卷,第374页。
    ①刘海岩:《有关天津教案的几个问题》[A],近代中国教案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236页。
    ②易孟醇:《曾国藩在办理天津教案中的心理矛盾》《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84-97页。
    ③董丛林:《“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A],见《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264页。
    ④朱东安:《再论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兼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津门篇》,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第141-155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70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2页。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7年版,第161-163页。
    ②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56-1895)》,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③《清末教案》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清末教案》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②《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67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5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2-6973页。
    ②《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
    ③《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00、7036页。
    ①《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59页。
    ②《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934页。
    ③戚其章、王如绘:《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④《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55页。
    ⑤徐凌霄,徐一七:《曾胡读荃》,见《国闻周报》,第6卷,第38期。
    ⑥曾纪泽:《使西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6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9-6990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92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14页。
    ⑤《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03页。
    ⑥《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16页。
    
    ①《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369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9,6970,6973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00-7003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36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44-7045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40页。
    ⑤《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44-7045页。
    ⑥《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45、7072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69-6970页。
    ②《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
    ③《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④《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
    
    ①《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7页。
    ②参见《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207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1页。
    
    ①《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79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56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89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81页
    ③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金陵刻本,1905年,第6页。
    ④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2,金陵刻本,1905年,第105页。
    ⑤《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页。
    
    ①《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69,6970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3页。
    ④《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82页。
    ⑤《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88-789页。
    ⑥《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92页。
    ⑦《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78页。
    
    ①《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39页。
    ②《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79页。
    ③《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10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9页。
    ⑤《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79页。
    ⑥《曾国藩全集·家书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376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99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01页。
    ③《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19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10页。
    ⑤《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504页。
    ⑥马士:《中华帝国关系史》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282页。
    ⑦《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30页。
    ①《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页。
    ②《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③《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88-789页。
    ④《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13页。
    ①《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43页。
    ②《曾国藩全集·家书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372页。
    ③《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36、7233页。
    ④《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846页。
    ⑤《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00页。
    ⑥吴汝伦编:《李文忠公(鸿章)朋僚函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卷十第8页。
    ⑦《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08页。
    ①《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835页。
    ②《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837页。
    ③《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820,855,862,824,830页。
    ④《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888页。
    ⑤《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55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53-7054页。
    ①李刚已辑《教务纪略》《清代历史资料丛刊》卷三下,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4-12页。
    ②李刚已辑《教务纪略》《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3页。
    ③郭嵩焘《伦敦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54-55页。
    ④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12页。
    
    ①《清末教案》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64页。
    ②《清末教案》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942,950页。
    ③《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764页。
    
    ①《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10,7222,7213,7218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99、7001、7002页。
    ③《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67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第7039-7040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第7073-7074页。
    ②《清末教案》第1册,第933页。
    
    ①《清末教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20页。
    ②李刚已辑《教务纪略》《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3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15页。
    ①《李兴锐来函》见《曾国藩未刊往来函稿》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71-372页。
    ②《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01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0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0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91、6968页。
    ③转引自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④卡布弗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①《清末教案》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引言中括号原有。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1页。
    ③《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46页。
    ①《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37页。
    ②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6年版,第62页。
    ④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81-482页。
    ⑤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1903-1905)》,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①郭剑鸣:《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以知识权力化治理机制为路径》,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第33页
    ②《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31,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39页。”
    ①《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
    ①陈高佣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1页。
    ②虞和平,谢放著:《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56-1895》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③《清末教案》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④《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67页。
    
    ①《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页。
    ②《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③《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页。
    
    ①《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342、369页。
    ②《清末教案》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934页。
    
    ①《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34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75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14页。
    ④《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3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出版社,1951年版,第1册107、95、147页。
    ②《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5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8129页
    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7,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5页。
    ⑤《曾国藩全集·书信七》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5265页。
    ⑥《曾国藩全集·书信八》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5675页。
    ⑦《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16页。
    ⑧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9-110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99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卷405,中华书局, 1971年版,第11917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9-6990页。
    ②《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86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995页。
    ④《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14页。
    ⑤《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00页。
    ⑥《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16页。
    ⑦《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246页。
    ⑧《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53页。
    ①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转引自《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第5页。
    ②参见龙盛运主编《清代全史》第7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③参见樊白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④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转引自《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第8页。
    ①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25页。
    ②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七月初九日,转引自《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第8页。
    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总16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七年二月十二日、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转引自《早期现代代化的尝试》第8页。
    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十二,第21、26、28;卷十五,第34页,上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⑥见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第2卷,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第17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5485页。
    ②《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196页。
    ③《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0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1、《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
    3、天津市政府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租界》,天津市人民出版,1986年版。
    4、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
    5、清桂清杨等撰《清代起居注册(同治朝)》台北市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影印本)1983年版。
    6、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容闳自传》,百花出版社,2003年版。
    7、《清季教案史料》第1卷,故宫博物院,1937年版。
    8、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金陵刻本,1905年。
    9、吴汝伦编:《李文忠公(鸿章)朋僚函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0、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第2卷,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
    11、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陈高佣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1986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0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4、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
    15、《近代史资料》总8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编:《曾国藩未刊来函稿》,岳麓书社,1986年。
    17芍塘居士:《防海纪略》(清代历史资料丛刊),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18、李刚己辑《教务纪略》(清代历史资料丛刊),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19、《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20、《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同治、咸丰朝)》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21、吴永:《庚子西狩丛谈》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22、赵尔巽:《清史稿》卷405,中华书局,1971年版。
    23、龙盛运主编《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版。
    2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7、曾纪泽:《使西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8、丁日昌《丁禹生政书》,香港:1987年版。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蒋梦麟:《西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郭剑鸣:《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以知识权力化治理机制为路径》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4、(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赵伟鹏、戴元祥:《政府公共关系与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8、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9、《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戚其章,王如绘:《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11、[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2、[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版。
    13、虞和平、谢放著:《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56-1895》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卡布弗雷著,边芹译:《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弗朗西斯·勒莫著,庞家龙译:《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7、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18、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19、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20、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夏春涛:《教案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中央研究所近史所专刊,1985年版。
    23、杨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陈银崑:《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5、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教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28、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30、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1、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出版社,1951年版。
    32、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34、王继平主编:《曾国藩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6、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7、庄练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1988年版。
    38、钱穆:《国史大纲》(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9、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1903-1905)》,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芮玛丽著,房德龄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华友根《曾国藩法律思想述略》《史林》2001年第3期。
    2、戚其章:《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以“持平办理”方针为中心》,《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3、赵润生、赵树好《英国与天津教案》《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4、孙春芝《英国公使威妥玛与天津教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8卷,第2期。
    5、牛济、赵树好《炮舰政策与晚清教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23卷,第4期。
    6、赵树好《社会问题与晚清教案初探》《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5期。
    7、赵润生、赵树好《晚清教案起因的量化分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8、邱展雄《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辩》《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9、韩小林《洋务派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运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杨艳琼《近年来国内晚清外交史研究综述》《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11、贺崢:《郭蒿焘与晚清教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肖宗志《郭蒿焘教案观及其实践论析》《船山学刊》2005年第2期。
    13、郑峰《田兴恕与同咸之交的晚清时局》,《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14、《近十年来曾国藩研究述评》,《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7期。
    15、杨大春《晚清政府的育婴政策述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6、谭艳萍《论丁日昌办理天津教案》,2002年11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6期。
    17、赵燕玲、罗韬《诚析中国近代教案的民众心理》,《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0年2月。
    18、郭汉民邵小站《全国第四次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综述》,《求索》1993年第1期。
    19、黄宏伟郭汉民;《清政府与近代中国教案》,《贵州文史从刊》,2003年第2期。
    20、魏飞《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的困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2003年7月。
    21、何志明《晚清地方政府应对社会性危机的失误》,《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28卷第5期。
    22、孙春芝《也论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内疚神明,外惭清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23、沈嘉荣:《曾国藩“卖国罪案”新探》,《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24、董丛林《“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25、朱东安:《再论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兼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津门篇》,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6、邓常春《督促与应对:晚清教案中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员的互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6卷第12期。
    27、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8、邱远猷《沈家本与晚清教案》,《成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29、王继平《近代中国教案与传教士之文化观照》《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30、樊孝东《晚清直隶教案诱因分析》——以1960年11月—1998年10月为中心》,《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31、袁辛奋,胡子林《浅析突发事件的特征、分类及意义》,《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2期。
    32、刘玉梅《论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3月第3卷第1期。
    33、祝江斌、王超、冯斌《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武汉理式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5期,2006年10月。
    34、《从贵州瓮安“6·28”事件看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公安研究》2009年第7期。
    35、傅全林:《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之管见》《江西公安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期。
    36、丁建嵘《泄愤事件的后续效应》,《观察》2009年7月第15期。
    37、孙黎海《论危机状态下的政府行为选择》,《中艺洛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1月第2期。
    38、朱文尧《从“瓮安事件”看政府危机公关意识的成熟与不足》《新余高专学报》,第13卷第5期,2008年10月。
    39、郑德荣、王占仁《西安事变与中公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论析》《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12月。
    40、苟欣文、李国年《浅论应对突发事件与提高执政能力》《求索》2003年第4期。
    41、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5期。
    42、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社会新研究》,2007年11月。
    43、苏萍:《由贵阳教案试析清政府的羁縻外交》《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44、卢仲维:《乡绅与反洋教运动》,《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45、王立新《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6、张守常《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反洋教斗争问题》《历史教学》,1986年第2期。
    47、廖一中《论近代教案》,《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48、丁名楠《关于中国近代教案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
    49、章开沅、刘永峰:《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教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29日第三版。
    50、吴长贵《论晚清统治集团对待外敌入侵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