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生活状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社会团体的不懈努力,与妇女婚姻、家庭、教育、职业等生活息息相关的旧观念以及生活陋俗逐渐被时代淘汰,新的观念和习俗在妇女们的生活中逐步确立,这是历史变迁的大趋势。但是,妇女生活真实的历史事实并不是可以用“观念史”和“思想史”意义上的变化来体现。事实上,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生活状况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诸多过往历史的印记。妇女生活变化的范围相当狭窄,妇女解放的程度仍然有限。某种意义上说,妇女生活状况的改变与“妇女解放”只是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开明地方少数女子的“特权”,在相对传统的城镇,尤其是广大内地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国妇女生活状况仍旧没有丝毫变化,她们仍然生活在远离“解放”的处境之中。有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妇女,也没有在事实上特别是精神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表现出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守旧与趋新、传统与现代并存和斗争的双重性。研究这一阶段中国妇女生活状况获得的启示是:中国妇女在走向解放的道路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与观念上的解放同样重要。
In the 1920 and 1930 age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communities' endeavor, the old concepts and undesirable customs which tie up to the women's amative and marital relationship ,educ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status had been gradually eliminated After the "5.4" New Cultural Initiations. This is the primary direction of history. But the women's real living condition can't be manifested 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dea history" and "the thought history". In fact, because of the social economy, culture complex and the women themselves, the women's real living condi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reserved a great deal of former impression. So the women's real life status changed very limited. The degree of women's real liberation is very limited, too. In a sense, the change of women's life and the women's liberation were the prerogative of some special women who lived in inshore cities and some place civilized. Oppositely, most women who lived in comparative place and uncivilized countries had scarcely any changed. They still lived a life with no "liberation". Some "liberated" women didn't get their psychic liberation. All these statu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pecial period: conservative and new,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oexists with each other. And from this disquisition we know that, on the way to the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women economic status enhancement and the idea liberation are similarly important.
引文
[1]唐才常《书洪文治戒缠足说后》,《唐才常集》第147页,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2]梁景时《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始末》,《山西大学报》1995年第1期。
    [3]尹美英(韩国)《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淄博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1]参见郑永福、吕美颐:《中国近代妇女生活》缠足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亚特《论铸造国民母》《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93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4月版。
    [3]丁初我《女子家庭革命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925-929页。
    [1]鲁迅《随感录四十二》,《鲁迅全集》第2卷,第4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胡适《胡适文集》第4卷,第6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
    [3]《云南教育杂志》,第10卷第5期。
    [4]《女校焚烧脚布》,《民国日报》1920年4月21日。
    [1]《解放画报》第三期,1920年7月25日。
    [2]江桢《南北妇女生活的比较》,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5月13日。
    [3]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第14页,文海出版社1987年2月版。
    [4]杨燮等《成都竹枝词》第8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巴县志》民国28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43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1929),第280-28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重印。
    [3]《海城县志》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79页。
    [4]《庄河县志》民国2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151页。
    [5]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册,第68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1]杨燮等《成都竹枝词》第172、105页。
    [2]《大竹县志》民国1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338页。
    [3]《江津县志》民国13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236页。
    [4]《新平县志》民国23年石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册,第809页。
    [1]《陕西妇女运动(1919-1937)》,第1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2]《朔方道志》民国16年天津华泰书局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第240页。
    [3]淬锋《女权运动与缠足》天津《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2月13日,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版。
    [4]公《关于直豫山陕等处妇女实情的报告》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2月16日。
    [1]英喆《缠足与高跟鞋》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10月22日。
    [2]英喆《缠足与高跟鞋》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10月22日。
    [1]余淑贞《为己缠足的妇女请命》天津《大公报·读者论坛》1931年3月25日。
    [2]公《关于直豫山陕等处妇女实情的报告》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2月16日。
    [1]《大竹县志》民国1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338页。
    [2]曙烟《我的故乡妇女生活谈》《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2月2日。
    [3]老衲《开化底面面观》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3年5月8日。
    [4]樱辛《乡间天足运动应当如何做起》《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2月16日。
    [1]徐明庭《武汉竹枝词》第283、30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杨燮等《成都竹枝词》第106页。
    [3]佚名《社会局的女职员》《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日。
    [1]参见贾秀堂《20世纪20年代山西的离婚潮》,《史海钩沉》2004年5月。
    [2]《新繁县志》民国36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66页。
    [3]《海龙县志》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305页。
    [4]全国妇联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第105页,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5]谢冰莹:《女兵自传》,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
    [6]《晨报副刊》1924年3月3日。
    [1]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第205~206页,台北,汉光1986年5月。
    [2]《邹韬奋的早年生活》,《文化史料丛刊》第二辑,第17-18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
    [3]李玉瑛《离婚前后》《申报·自由谈》1941年3月11日。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4]菁如《北平婚嫁习俗之一斑》《大公报·本市附刊》1933年11月22、23日。
    [1]江桢《南北妇女生活比较》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2月18日。
    [2]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第226页,民国24年3月15日出版。
    [3]老衲《开化底面面观》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3年5月8日。
    [4]《同官县志》民国3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第61页。
    [5]《洛川县志》民国33年泰华印刷厂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第123页。
    [6]《长寿县志》民国17年石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23页。
    [7]《简阳县志》民国16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135页。
    [8]张萍《平东战区的农村妇女》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2月18日。
    [1]晋云《怎样解放中国妇女的痛苦》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3月25日。
    [2]《婚姻自由》《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1]心水《民法婚姻章的研究》、《关于民法上离婚的研究》《生活》周刊第6卷第2期、第4期,1930年12月20日,1931年1月17日。上海生活书店发行,民国22年2月影印版。
    [2]张三郎《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1915~19239,第136页。
    [3]心水《男女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49期,1927年10月9日。
    [4]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7年2期。
    [5]沈登杰等《中国离婚问题之研究》,《东方杂志》1935年3月。
    [6]《求嫁太急》天津《大公报》,1922年6月5日。
    [7]《同官县志》民国3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第63页。
    [8]《海龙县志》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305页。
    [9](武康)魏镜编辑《青岛指南》第一编总论,第26页,胶东书社1933年版。
    [1]《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39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西康综览》民国33年正中书局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396页。
    [3]《平坝县志》民国21年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册,第543页。
    [4]参见贾秀堂《20世纪20年代山西的离婚潮》,《史海钩沉》2004年5月。
    [1]李玉瑛《离婚前后》《申报·自由谈》1941年3月11日。
    [2]李玉瑛《离婚前后》《申报·自由谈》1941年3月11日。
    [1]心水《男女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50期,1927年10月16日。
    [2]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59页。
    [3]《新城县志》民国24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31页。
    [1]《妇女生活》第2卷第2期(1936年)第42页。
    [2]《妇女生活》第2卷第1期(1936年)第131页。
    [3]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59页。
    [4]菁如《北平婚嫁习俗之一斑》《大公报·本市附刊》1933年11月22、23日。《时风世象》第29页
    [5]参见萧凤霞《妇女何在?——抗婚和华南地域文化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春季卷。还有一种类似独身的女子,被称为“不落家”。所谓“不落家”是指妇女婚后仍旧住在娘家。在广东,这类女子只在节日才去夫家,直到生子后才长住夫家。福建闽南的惠安东部的大岞、小岞一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被称为“长住娘家”。
    [6]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81页。
    [7]《学生婚姻问题》《妇女杂志》第15卷第12号。
    [1]李宗武《独身倾向与危险》《晨报副刊》1925年7月19日。
    [2]佚名《领导孩子的女教师》《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1日。
    [1]《横山县志》民国18年榆林东顺斋石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第83页。
    [2]《洛川县志》民国33年泰华印刷厂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第123页。
    [3]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143、379页。
    [4]《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77页。
    [1]参见张育曾等编《山东政俗视察记》上、下册,山东印刷局1934年5月出版。
    [2]胜利《天津产儿的风俗》《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11月28日。
    [3]施宇风《记海宁》,《民国日报·觉悟》1946年3月23日。
    [4]曹营《关东早婚陋俗》《大公报》1927年3月2日。
    [5]肖彭《胜芳的婚姻与教育》《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7月30日。
    [1]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79页。
    [2]《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19页。
    [3]《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22页。
    [4]《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15页。
    [5]《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78页。
    [6]《平坝县志》民国21年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册,第535页。
    [7]曹营《关东早婚陋俗》《大公报》1927年3月2日。
    [8]曹营《关东早婚陋俗》《大公报》1927年3月2日。
    [1]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79页。
    [2]《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14页。
    [3]《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49页。
    [4]《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72页。
    [5]《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25页。
    [6]《简阳县志》民国16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135页。
    [7]《贵州通志》民国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册,第421页。
    [8]沈从文《萧萧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12月版。
    [9]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现代卷,第183页,农村读物出版社。
    [1]刘慧英《遭遇解放》第21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铁誓《天津旧家庭中的普通习惯》《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4月24日。
    [3]菁如《北平婚嫁习俗之一斑》《大公报·本市附刊》1933年11月22、23日。
    [4]《武阳镇志》198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78页。
    [5]《兴仁县志》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册,第474页。
    [6]老衲《开化底面面观》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3年5月8日。
    [7]《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72页。
    [8]《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47页。
    [9]《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1056页。
    [1]徐明庭《武汉竹枝词》第25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民国日报》1930年3月28日。
    [3]《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10页。
    [4]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第26页。
    [5]《民国日报》1930年3月28日。
    [6]《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94页。
    [1]《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913页。
    [2]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现代卷,第331页。
    [1]《巴县志》民国28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33页。
    [1]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第139—14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巴县志》民国28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35页。
    [3]菁如《北平婚嫁习俗之一斑》《大公报·本市附刊》1933年11月22、23日。
    [4]《江津县志》民国13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228页。
    [5]民国20年《胶志》卷10疆域志第8,第469页,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版。
    [6]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第226页。
    [1]《武阳镇志》198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77页。
    [2]《南川县志》民国20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255页。
    [3]《阳武县志》民国25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册,第82页。
    [4]《磐石县乡土志》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284页。
    [5]《安县志》民国27年石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125页。
    [6]施宇风《记海宁》《民国日报·觉悟》1946年3月23日。
    [1]雪因《北平师大女学生生活概况》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3月4日、11日、18日,4月15日。
    [2]琴庐《关于女子求学》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31年1月31日。
    [1]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李又宁、张玉法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一辑,第353页。
    [1]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176-195页。
    [2]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李又宁、张玉法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一辑,第353、357、359页。
    [3]田正平《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270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卢玲等《图说中国女性》第270页,团结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2]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第113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李又宁、张玉法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368-371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李又宁等《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1辑,第367页。
    [5]《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庄泽宣《陇蜀之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九辑第63-66页,文海出版社中华1971年10月初版。
    [2]禾子《关于女人的话》,《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12月21日。
    [3]潮声《女学生的自由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
    [4]小傻瓜《男女授受不亲》,《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10月28日。
    [1]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66页。
    [2]卢玲等《图说中国女性》第270页。
    [3]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第4页,文海出版社1987年2月版。
    [4]张萍《平东战区的农村妇女》《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2月18日。
    [1]庄泽宣《陇蜀之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九辑第47-48页。
    [2]公《关于直豫山陕等处妇女实情的报告》《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2月16日。
    [3]老衲《开化底面面观》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3年5月8日。
    [4]《山东省政府教育厅视察报告第二集》上编第23、25页,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民国20年6月(1931年6月)编印。
    [5]施宇风《记海宁》《民国日报·觉悟》1946年3月23日。
    [1]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67页。
    [2]雪因《北平师大女学生生活概况》《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3月4日,11日、18日,4月15日。
    [3]漂浮《我的宿舍》《大公报·小公园》1932年3月26日。
    [4]雪因《北平师大女学生生活概况》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3月4日、11日、18日,4月15日。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民国23年)第566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第三册,丙编。
    [2]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9页。
    [3]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01页。
    [1]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二辑第66-67页。
    [2]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第270页。
    [3]《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丙编,第638页。
    [1]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01页。
    [2]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二辑第66-67页。
    [3]《西华县续志》民国2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册,第178页。
    [4]参见田正平《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5]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01页。
    [6]参见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
    [1]佚名《三八女子职业中学校长张任瑞谈妇女运动》《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9月3、10日。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丙编,第638页。
    [3]参见刘慧英《遭遇解放》第四章。
    [1]《妇女杂志》第7卷第1号,第3页。
    [2]《妇女杂志》第8卷第2号,第22页。
    [3]田正平《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206页。
    [4]大炎《几个女子学校设教的新方针》《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9月10日。
    [5]励华《随笔》《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6月10日、17日。
    [1]P.《随笔》《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9月23日。
    [2]佚名《三八女子职业中学校长张人瑞谈妇女运动》《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9月3、10日。
    [3]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第111页。
    [4]《妇女杂志》第10卷第2号,第308页。
    [5]星畏《女学校里的“拉朋友”淡》《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2月9日。
    [1]雪因《北平师大女学生生活概况》《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3月4日,11日、18日,4月15日。
    [2]《邹韬奋的早年生活》《文化史料丛刊》第二辑,第17-18页。
    [1]《我与梅贻琦》《文化史料丛刊》第四辑,第3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版。
    [2]《三八女子职业中学校长张人瑞谈妇女运动》,《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9月3日、10日。
    [1]中济《广东妇女在政治教育及专门艺术方面的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2期,1926年8月8日。
    [2]张三郎《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1915-1923》,第92页。
    [1]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278页,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
    [2]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第93页。
    [3]中济《广东妇女在慈善宗教农业工业各方面之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6期,1926年9月5日。
    [4]徐明庭《武汉竹枝词》第337页。
    [5]中济《广东妇女在慈善宗教农业工业各方面之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6期,1926年9月5日。
    [1]周传铭《济南快览》第224页,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版。
    [2]中济《广东妇女在慈善宗教农业工业各方面之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6期,1926年9月5日。
    [3]中济《广东妇女在慈善宗教农业工业各方面之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6期,1926年9月5日。
    [1]刘宝芬《上海的妇女》《生活》周刊第2卷第51期,1927年10月3日。
    [2]徐明庭《武汉竹枝词》,336、345页。
    [3]《福州之工资》《生活》周刊,第1卷第6期,1925年11月15日。
    [4]晅之《她的一幕痛苦》《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5月8日。
    [1]佚名《卖纸花样子的妇人》《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27日。
    [2]《福州之工资》《生活》周刊,第1卷第6期,1925年11月15日。
    [3]芳信编著《潮汕竹枝百首》第64页,艺苑出版社2001年版。
    [1]张萍《平东战区的农村妇女》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2月18日。
    [2]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154页。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2册第2、98、99、161页,丁编。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
    [2]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第91、99页。
    [3]中济《广东妇女在政治教育及专门艺术方面的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2期,1926年8月8日。
    [4]佚名《领导孩子的女教师》《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1日。
    [1]中济《广东妇女在政治教育及专门艺术方面的职业》《生活》周刊,第1卷第42期,1926年8月8日。
    [2]佚名《领导孩子的女教师》《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1日。
    [3]佚名《女子图画学校教员》《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7日。
    [4]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16页。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第396-397页,上海书店1984年3月版,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
    [1]《女教职员问题》《生活》周刊,第5卷第25期,1930年6月1日。
    [1]音青《首都政府机关的女职员》《生活》周刊第6卷第21期,1931年5月16日。
    [2]佚名《社会局的女职员》《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日。
    [1]詹詹《关于女子职业的几种论调》《生活》周刊第5卷第26期,1930年6月8日。
    [2]宁人《狭的笼》《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第952页。
    [3]C.T.YIN.《我对于独身的见解》《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3月22日。
    [1]金仲华《妇女问题的各方面》1934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转引自武周《中国妓女生活史》第303-30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孙国群《旧上海娼妓秘史》第26页,转引自武周《中国妓女生活史》第304页。
    [3]此獠《禁娼》《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12月15日。
    [1]周传铭著《济南快览》第149页。
    [2]傅刚《农村的破灭与都市的腐蚀》《生活》周刊第8卷第35期,1933年9月2日。
    [1]波心《女侍者的话》《申报·自由谈》1942年12月16日。
    [2]扶平《落子馆——北平社会写真》《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11月11日。
    [3]佚名《鼓姬的生活》《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16日。
    [1]桂云女士《谈谈女招待》《大公报·读者论坛》1931年3月19日。
    [2]曙烟《我的故乡妇女生活谈》:“她们的职务,最好拿我的故乡中的童谣来形容,那童谣是:‘小小子,坐门墩,啼呼吗呼要媳妇;要媳妇作么?做鞋做袜,叠被暖炕,通脚说话。'她们除了‘做鞋做袜,叠被暖炕通脚说话'以外还有什么职务?什么男女平权哪,经济独立呀……简直她们连梦想也不到!”(《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2月2日)。这可以说是当时相当多妇女的生活的写照。
    [1]潘垂统《我们的家庭生活》《妇女杂志》第10卷第10号,第1551-1554页。
    [1]秋枫《妇女生计的研讨》《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年10月22日。
    [1]落霞《外国人嘴里的中国新式婚姻(上)》《生活》周刊第2卷第46期,1927年9月18日。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第396-397页。
    [1]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6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三十五年来中国女子教育》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48页。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59页,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
    [2]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第19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3]《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770页。
    [1]《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798页。
    [2]《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760页。
    [3]《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06、811页。
    [4]《华阳县志》民国23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册,第13页。
    [5]听集《江苏马洲的风俗谈》《生活》周刊第1卷第37期,1926年7月4日。
    [6]《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下册,第892页。
    [1]施宇风《记海宁》《民国日报》1946年3月23日。
    [2]二维《我永远的家》《申报·自由谈》1941年2月8日。
    [3]蘩《旧式家庭下儿媳妇生活》《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2月25日。
    [4]岱青《男女社交之今日及改良方法》《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1月28日。
    [5]肖峰《现代男女应有的心理上的革新》《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6月17日。
    [1]唐才常.唐才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忍之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张萍.平东战区的农村妇女[N].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2-18.
    [6]女校焚烧脚布[N].民国日报,1920-4-21.
    [7]傅刚.农村的破灭与都市的腐蚀{N}.生活周刊,第8卷第35期,1933-9-2.
    [8]江桢.南北妇女生活的比较[N].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5-13.
    [9]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M].文海出版社:1987.
    [10]杨燮等.成都竹枝词[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1](民国)巴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2]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3](民国)海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4](民国)庄河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5]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M].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民国)大竹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7](民国)江津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8](民国)新平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9](民国)朔方道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20]淬锋.女权运动与缠足[N].天津:大公报·小公园,1928-2-13.
    [21]公.关于直豫山陕等处妇女实情的报告[N].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2-16.
    [22]英喆.缠足与高跟鞋[N].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10-22.
    [23]余淑贞.为已缠足的妇女请命[N].天津:大公报·读者论坛,1931-3-25.
    [24]曙烟.我的故乡妇女生活谈[N].大公报·小公园,1928-2-2.
    [25]老衲.开化底面面观[N].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3-5-8.
    [26]樱辛.乡间天足运动应当如何做起[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2-16.
    [27]徐明庭.武汉竹枝词[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8](民国)新繁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29](民国)海龙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0]全国妇联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Z].北京: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31]谢冰莹.女兵自传[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32]晋云.怎样解放中国妇女的痛苦[N].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3-25.
    [33]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M].台北:汉光1986.
    [34]邹韬奋的早年生活[Z].文化史料丛刊·第二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35]朱兴邦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6]菁如.北平婚嫁习俗之一斑[N].大公报·本市附刊:1933-11-22、1933-11-23.
    [37]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M].1935-3-15.
    [38]老衲.开化底面面观[N].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3-5-8.
    [39]求嫁太急[N].天津:大公报:1922-6-5.
    [40]李宗武.独身倾向与危险[N].晨报副刊:1925-7-19.
    [41]学生婚姻问题[N].妇女杂志:第15卷第12号.
    [42]佚名.领导孩子的女教师[N].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3-11.
    [43](民国)同官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4](民国)洛川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5](民国)长寿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6](民国)简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7]婚姻自由[N].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
    [48]民法婚姻章的研究[N].生活周刊,第6卷第2期,1930-12-20.
    [49](武康)魏镜编辑.青岛指南[Z].胶东书社:1933.
    [50]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1](民国)西康综览[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2](民国)平坝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3](民国)新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4]妇女生活第2卷第2期(1936年)第42页。
    [55](民国)横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6]张育曾等编.山东政俗视察记[Z].山东印刷局:1934.
    [57]胜利.天津产儿的风俗[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11-28.
    [58]施宇风.记海宁[N].民国日报·觉悟,1946-3-23.
    [59]曹营.关东早婚陋俗[N].大公报,1927-3-2.
    [60]肖彭.胜芳的婚姻与教育[N].大公报·小公园,1928-7-30.
    [61](民国)简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2](民国)贵州通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3]沈从文.萧萧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64]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现代卷[Z]农村读物出版社.
    [65]刘慧英.遭遇解放[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6](民国)武阳镇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7](民国)兴仁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8]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9](民国)江津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0](民国)胶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
    [71]铁誓.天津旧家庭中的普通习惯[N].大公报·小公园,1928-4-24.
    [72](民国)武阳镇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3](民国)南川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4](民国)阳武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5](民国)磐石县乡土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6](民国)安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7]雪因.北平师大女学生生活概况[N].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3-4、1934-3-11、1934-3-18、1934-4-15.
    [78]琴庐.关于女子求学[N].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31-1-31.
    [79]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M].李又宁、张玉法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
    [80]庄泽宣.陇蜀之游[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九辑。文海出版社:1971.
    [81]禾子.关于女人的话[N]大公报·小公园,1929-12-21.
    [82]潮声.女学生的自由问题[N]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10-2.
    [83]小傻瓜.男女授受不亲[N].大公报·小公园,1929-10-28.
    [84]田正平.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85]卢玲等.图说中国女性[M].团结出版社:2004.
    [86]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Z].商务印书馆:1937.
    [87]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M].文海出版社:1987.
    [88]张萍.平东战区的农村妇女[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2-18.
    [89]山东省政府教育厅视察报告第二集[Z].山东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1.
    [90]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第三册[Z].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91]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M].青岛出版社:1995.
    [92]佚名.三八女子职业中学校长张任瑞谈妇女运动[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9-3、1933-9-10.
    [93]漂浮.我的宿舍[N].大公报·小公园,1932-3-26.
    [94]大炎.几个女子学校设教的新方针[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9-10.
    [95]励华.随笔[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6-10、1934-6-17.
    [96]P..随笔[N].大公报·小公园,1930-9-23.
    [97]中济.广东妇女在慈善宗教农业工业各方面之职业[N].生活周刊,第1卷第46期,1926-9-5.
    [98]刘宝芬.上海的妇女[N].生活周刊,第2卷第51期,1927-10-3.
    [99]福州之工资[N].生活周刊,第1卷第6期,1925-11-15.
    [100]晅之.她的一幕痛苦[N].大公报·小公园,1928-5-8.
    [101]佚名.卖纸花样子的妇人[N].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3-27.
    [102]佚名.领导孩子的女教师[N].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3-11.
    [103]佚名.女子图画学校教员[N].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3-17.
    [104]女教职员问题[N].生活周刊,第5卷第25期,1930-6-1.
    [105]音青.首都政府机关的女职员[N].生活周刊,第6卷第21期,1931-5-16.
    [106]佚名.社会局的女职员[N].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3-1.
    [107]詹詹.关于女子职业的几种论调[N].生活周刊,第5卷第26期,1930-6-8.
    [108]宁人.狭的笼[N].妇女杂志,十卷六号.
    [109]C.T.YIN.我对于独身的见解[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3-22.
    [110]潘垂统.我们的家庭生活[N].妇女杂志,第十卷十号.
    [111]此獠.禁娼[N].大公报·小公园,1929-12-15.
    [112]波心.女侍者的话[N].申报·自由谈,1942-12-16.
    [113]佚名.鼓姬的生活[N].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3-16.
    [114]扶平.落子馆——北平社会写真[N].大公报·小公园,1929-11-11.
    [115]桂云女士.谈谈女招待[N].大公报·读者论坛,1931-3-19.
    [116]秋枫.妇女生计的研讨[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3-10-22.
    [117]落霞.外国人嘴里的中国新式婚姻(上)[N].生活周刊,第2卷第46期,1927-9-18.
    [118]昕集.江苏马洲的风俗谈[N].生活周刊,第1卷第37期,1926-7-4.
    [119]二维.我永远的家[N].申报·自由谈,1941-2-8.
    [120]蘩.旧式家庭下儿媳妇生活[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2-25.
    [121]岱青.男女社交之今日及改良方法[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11-28.
    [122]肖峰.现代男女应有的心理上的革新[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6-17.
    [123]心水.关于民法上离婚的研究[N].生活周刊,第6卷第4期,1931-1-17.
    [124]我与梅贻琦[Z].文化史料丛刊·第四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25]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M].妇女共鸣社:1936.
    [126]周传铭.济南快览[Z].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
    [127]芳信编著.潮汕竹枝百首[Z].艺苑出版社:2001.
    [128]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Z].丁编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34.
    [129]费孝通.江村经济[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30]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
    [131]武周.中国妓女生活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13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133](民国)华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梁景时.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始末[N].山西大学报,1995,(1).
    [2](韩国)尹美英.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N].淄博师专学报,1998,(2).
    [3]郑永福、吕美颐.中国近代妇女生活[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陕西妇女运动(1919~1937)[Z].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5]贾秀堂.20世纪20年代山西的离婚潮[J].史海钩沉,2004.(5).
    [6]张三郎.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1915~1923[M].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
    [7]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7,(2).
    [8]沈登杰等.中国离婚问题之研究[J].东方杂志,1935,(3).
    [9]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0]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书店:1936.
    [11]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2]李小江等.夏娃的探索[Z].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14]周叙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会新妇女生活风貌[M].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1996.
    [15]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陈晓燕.近代江南农村工业化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J].浙江学刊,2001,(6).
    [17]邵雍.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匪首的婚姻家庭概观[J].档案史料与研究,1999,(4).
    [18]吕美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职业简论:从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建立谈起[N].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19]郑全红.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民国时期家庭模式与观念的鼎新[J].河北学刊,2003,(6).
    [20]李年终.20年代湖南女工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2,(1).
    [21]李小江等.女性观念的衍变[Z].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2][法]波伏瓦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3][美]弗里丹著,陈锡麟、朱徽等译.女性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4]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5]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李小江等.发现妇女的历史[Z].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7]徐剑雄.晚清上海女伶[N].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8]袁北星.近代武汉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迁[N].江汉论坛2006,(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