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媒体上的形象再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南方农村报》四份报纸媒介进行抽样分析,本文研究了全国农民工聚集人数最多的广东省的报纸媒介1984年—2007年对于农民工的报道,以及媒介报道对该群体形象的再现。研究发现,广东省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的立场以正面为主,报道角度多为肯定和鼓励农民工的行为和贡献,报道主题在24年中虽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点,但受管、受惠、受难等弱者形象一直都是媒体建构农民工群体形象的重点,农民工群体在媒体的再现中逐渐被定性为处在社会底层,靠社会帮助才得到生存空间,无主动意识的被动人群。造成农民工形象再现偏差的原因包括现实社会中的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媒介意识形态影响、以及媒介商业化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维护之外,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平权意识,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农民工形象才是关键。
Through the sample analysis of《South Weekly》,《YangCheng Evening News》,《ShenZhen Special Zone Daily》and《South Rural News》,this article studied their coverage about farmer workers from 1984 to 2007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gather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them in China and their media image representation as well. The research discover that most of the coverage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encouraging their behavior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citie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voices during the last 24 years, the farmer workers were always represented as weak and lower group. The reason of the over representation includes several factor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e need to enhance the media employees’training,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 equal rights awareness, and report them objectively firstly.
引文
①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学者:《“十大惠民政策”解读:解决农民工问题》,http://politics.people.com.cn。
    ② 马昌博、苏永通:《总理批示调研中国农民工》,南方周末,2006 年 4 月 20 日。
    ① 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广东农民工就业与薪酬情况及发展趋势》,http://www.china-ly.com/。
    ② 张云:《广东报业——中国报业竞争的缩影》, www.people.com.cn。
    ③ 陆晔:《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情境的:媒介真实》,《社会科学》,1995 年,第 2 期。
    
    ① 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9 页。
    ②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07 页。
    ①《中国报业:创新成就未来——〈中国报业发展报告 2007〉(节选)》,《中国报业》,2007 年,第 8 期。
    ② 高继红:《广东报业发展格局和发展思路分析》,http://www.boraid.com/article。
     ① [英] 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第 39—44 页。
     ① [英] 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第 39—44 页。
    ① [英] 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第 39—44 页。
    ②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4—86 页。
    ①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4—86 页。
    ② [英] 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第 44—47 页。
     ① 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http://www.xyby.com.cn/news/info.asp?ID=12433。
     ① 潘知常:《新世纪一个前沿课题: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http://www.culstudies.com/ rendanews。
    ①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1997 年版,苏州大学出版社,第 303—316。
    ② [法]阿尔都塞著、陈越编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20—376 页。
    ③ 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8—38 页。
    ④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15—25 页。
     ① 卢迎安:《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年。
    ① [英] 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第 39—44 页。
    ② 吴晓明:《媒介传播中的话语权倾向》,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1 卷,第 3 期。
    ③ 彭伟步:《中国媒体远离弱势群体》,http://www.woxie.com。
    ④ 赵志立:《新闻媒体要关注“弱势群体”》,http://www.chuanboxue.net。
    
    ① 张鹏:《农民工形象再现与传媒建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②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84—289 页。
     ① 文晓音:《城市报纸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年。
    1. [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
    2. 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3.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4.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5. 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7.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8.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9.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10. [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版
    11.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
    12. 王逢振主编:《文化研究与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版
    13.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版
    14. 张国良主编:《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 [英] 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
    16. [英]巴雷特、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17. [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
    18. 陈龙:《媒介批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9. 潘知常:《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 版
    20.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1. [英]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版
    22. [美]沃纳,赛佛/小詹梅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版
    23. [美]大卫·阿什德,邵志择译:《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版
    24. [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 版
    25. [法] 阿尔都塞,陈越编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8 月版
    26. 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 版
    27.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 7 月
    28.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29.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版
    30. 凡·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 版
    31.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版
    32.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3.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34. [美]乔治·端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 年
    35. [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 年
    3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7.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
    38.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 版
    39. 杨云善等:《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 9 月
    40. 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 月
    4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 4月
    42. 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 年 1 月
    43.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版
    44. 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年 02 月
    45. 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一一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