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市报崛起及其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报业改革的日益深化,都市报——一
     种在坚持党性原则前提下经营运作高度市场化的报纸诞生了。都市报一经诞生,即
     以其新的传播观念和运作方式,以及突出的传播业绩引起了新闻业界的注意和重视。
     本文着重讨论都市报的特色及都市报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论文首先对都市报崛起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包括都市报的概念界定、都市报
     崛起的一般过程以及都市报崛起的原因简析。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论文溯本求源,
     对都市报崛起的过程作了纵向考察,并在纵向考察的过程中,寻求都市报崛起的主
     要变量。
     论文对都市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面向市民的定位特色、突出新闻性和服
     务性的内容特色和市场化经营的运作特色。都市报的定位特色在于它明确地将自己
     的主要读者定位在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为市民服务”是这一定位的鲜明体现。在
     运作上,都市报按照现代报业经济的基本模式,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了内
     容与广告、发行及管理的“四轮驱动”。表现在内容上,即为其鲜明的新闻性和服务
     特色,从而实现了报纸由“观点纸”向“新闻纸”和“有用纸”的转变。
     都市报的崛起对中国报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论文的第三部分在第二章的基础
     上,分析概括了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都市报崛起,促进了党委机关报主
     导下的多元报业格局的形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和繁荣。都市报充
     分考虑读者需求,实现了由传者中心向坚持党性原则前提下的受者中心的转移,促
     进了新闻工作者传播观念的更新。此外,都市报进一步将竞争机制引入中国报业,
     使各区域性的报业市场日益激活,给中国报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一些都市
     报一味迎合市场,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应该对其加强管理、促
     其自律,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引文
[1] 依据魏永征总结的都市报的三点实质归纳
    [2] 南方日报副总编辑王春芙这样评价南方都市报。因为广东报业比较发达,所以王将其比喻为“森林”,而南方都市报这株“小草”竞能在“森林”中成长起来
    [3] 本文作引用时在语句上略有改动
    [4] 李金铨博士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曾转述过传播学家德福勒的系统论观点
    [5] 为席文举总编辑1999年11月与笔者交谈时透露
    [6] 转引自陈力丹《精神交往论》第500页
    [7] 为河北省委副书记赵世居考察燕赵都市报时的讲话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48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4.《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徐宝璜(1994):《新闻学》(191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陈力丹(1993):《精神交往论》,开明出版社
    8.孙旭培(1993):《新闻举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梁衡(1996):《新闻原理的思考》,人民出版社
    10.陈崇山、弭秀玲(1989):《中国传播效果透视》,沈阳出版社
    11.中宣部新闻调研小组(1996):《中国报业总量结构效益调查》,新华出版社
    12.袁祖社(1999):《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文化价值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3.刘勇(1999):《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4月14日
    14.李珍刚(1998):《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前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
    15.李良荣(1995):《十五年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新闻大学》春季号
    16.喻国明(1993):《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河南人民出版社
    17.刘建明(1999):《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
    18.宋建武(1997):《论新闻媒介的双重性质》,《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期
    19.李本乾(1999):《坚持党性原则,实现历史转折——我国三次新闻改革对比研究》,《中国记者》第11期
    20.孙旭培(1999):《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舟共进》第7期
    21.郑兴东(1999):《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时统宇(1993):《1993:滔滔商海中的新闻之舟》,《新闻杂志》第6期
    23.陈力丹(1997):《当代大众文化消费与舆论引导》,《现代传播》第3期
    24.唐绪军(1999):《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
    25.宋建武(1996):《报业经济运作模式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26.梁衡(1999):《中国报业五十年》,《新闻传播》第6期
    27.崔恩卿(1998):《报业经营论——<北京青年报>发展的轨迹》,中国经济出版社
    28.朱辉、周胜林(1996):《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29.麦奎尔(1997):《大众传播模式论》(1981),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本
    30.明安香(1998):《<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教材
    31.施拉姆、波特(1984):《传插学概论》(1982),新华出版社译本
    
    
    32.李金铨(1983):《大众传播理论》,三民书局
    33.竹内郁郎(1989):《大众传播社会学》(1987),复旦大学出版社译本
    34.丁法章(1999):《我当晚报老总》,复旦大学出版社
    35.席文举(1998):《研究读者市场 提高办报艺术》,见《都市报现象研究》,新华出版社
    36.杨卫平(1998):《都市报与市民定位》,见《极目楚天舒》,湖北人民出版社
    37.杨卫平(1999):《社会主义的大众化报纸——论都市报的属性》,《新闻战线》第6期
    38.阮观荣(1998):《都市报现象探讨》,《都市报现象研究》
    39.文有仁(1998):《坚持党性原则,满足读者需求》,同上
    40.周胜林(1998):《论都市报及其发展趋向》,同上
    41.刘建明(1998):《从华西都市报看都市报的媒体定位》,同上
    42.艾风(1998):《特别报道与特色经验》,同上
    43.郭晴(1998):《拨动受众心弦 满足受众心理》,同上
    44.蔡华东(1998):《楚天都市报连续报道实析》,《极目楚天舒》
    45.万国(1998):《武汉报纸发行市场初探》,同上
    46.韩炜林(1999):《都市报:新闻传播功能的历史性回归》,见《楚天都市新闻论集》,新华出版社
    47.巴晓芳(1999):《论服务性报道》,同上
    48.郑保卫(1999):《浅谈都市报发展中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届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材料
    49.魏永征(1999):《论党报和“都市报”的依存关系》,同上
    50.李良荣,林晖(1999):《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51.祝晓虎(1998):《黄土地上绽开的报业鲜花》,《新闻战线》第8期
    52.李炳庠、贾永华(1999):《我的市场在你脚下》,《新闻战线》第2期
    53.王子亮(2000):《优势、劣势与其它》,《新闻战线》第2期
    54.黄传芳(1999):《媒体关注都市报现象》,新闻出版报11月8日
    55.蓝轲(1999):《“黑马”雄风》,新闻出版报8月26日
    56.王灿发、董广安(1999):《论当今报界“黑马”——都市报(下)》,《当代传播》第3期
    57.李长胜、罗建华(1999):《办报新思维:功夫在“报”外》,《应用新闻》第1期
    58.张景媛(1998):《神经末梢是报摊》,《中国现代报刊销售》(《中国记者》增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