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首先涉及怎样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应该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这一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框架下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可以选择四个视角,即马克思恩格斯探寻原始社会、农村公社的过程,他们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历史的指导思想等视角以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涵义和性质,结论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所有制为核心考察印度等国遗存的农村公社而抽象出来的公社公有制的一个假设概念,其所指是原始共产主义,其能指则是比较具体的印度等国的农村公社。
     探讨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史,不难发现,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其内在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与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怎样为社会主义现实服务紧密相连,当然还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构成了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干,由此衍生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许多具体历史问题的争论,包括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农民战争问题、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奴隶制度问题等的深入研究,同时还拓展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以及中国和东方社会历史实际的深入研究,收获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推进了中国史体系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形成。此外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还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认知模式,即重视理论模式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重经验考据的历史认知模式,转而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因此,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史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The first problem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it.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under public ownership-private ownership-public ownership of the human society universal framework of Marx.You can choose four persp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quality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s that the process of Marx and Engels to seek primitive society and the rural commun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ormulating the concept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study of human early social history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s a hypothesis abstracted by Marx and Engels who make the ownership as the core to examine survival of the rural commune of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It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rimitive communism, it could be more specific to the India of the rural commune.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of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the past 50 years, it is not difficulty to discove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s the inner impetus of argument, and have closely relevance with exploration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historiography how to serve socialism reality, of course, i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levant academ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s argument is the main force of historiography develop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derived many specific history questions'argument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It included intensive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periodization' problem,ancient Chinese social characteristic, peasant wars'problem, land ownership'problem, slavery problem. It also study human social historical laws and Marxism orient social theory and China and orient social historical reality. It has got lots of important social theory results and provides great theory support to explor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road and promote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iography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d re-organizing of Chinese historical system and promotes the form of Chinese Marxism historiography's system. In addition,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s argument reflects cognitive patterns of Chinese Marxism historiography, whic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s. It thoroughly changes cognitive patterns of the experience of texture critic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ts importance to exploration of the law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argument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still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①卢开万:《简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一次大论战》,《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第45页。
    ①周子东、杨雪芳等编著:《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②孔令平:《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次争论》,《国家政治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③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69、83页。
    ④梁银妹:《政治·学派与学术—20世纪3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吴泽、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河北学刊》,1987年第5期。
    ②王东:《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史论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③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24页。
    ④温乐群、黄冬娅著:《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⑤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160、500—504页。
    ⑥罗碧云:《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及我对它的理解》,《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⑦詹义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史的几点管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⑧姜义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赵庆何著:《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论战(1931—1933),台北县:稻禾出版社,1995年第159页;亦见赵庆
    何:《读书杂志与亚细亚社会的讨论(1931—1933)》,《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②吴安家著:《中国社会史论战之研究1931-1933》[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
    ③邓学稼著:《社会史论战简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
    ④陈启能主编:《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1、124—130页。
    ⑤姜义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历史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5页。
    ⑥《北京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4期
    ⑦《南开大学历史系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光明日报》,1979年12月4日。
    ⑧庞卓恒、黄思骏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⑨张书学、杨春梅:《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研究的热点》,《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
    ⑩朱政惠:《论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及其研究——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①田人隆:《建国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综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②袁林:《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展望》,《社科纵横》,1991年第3期。
    ③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④林甘泉等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五十年(1929—197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李祖德:《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综述》,载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张广志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张春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徐信华:《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历史回顾及启示》[硕士论文],2005年。
    ③吴泽著:《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罗新慧著:《20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②肖黎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重大问题论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陈其泰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④和少英:《从何处突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⑤田昌五:《中国现代史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⑥刘文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反思》,《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①何晓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基石、路障或暗礁》,《企业导报》,2000年第8期。
    ②鲁凡之著:《中国文化发展形态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香港:精英出版公司,1983年。
    ③(美)阿里夫·德里克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Timothy Brook,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China, Armonk, N.Y.M.E. Sharpe,1989.
    ①Ma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
    ②M·索尔:《苏联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洪历建译,《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③(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页。
    ②“经济的社会形态”(德文Okonm isehen Gesellseliaftsformation)主要考察社会生活中特定的经济领域中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主要研究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形态”(德文Gesellsehaftsformation)是社会关系的总结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意识关系等,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涵义应该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当要用来说明“社会形态”时也是指以所有制作为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而言,而不能等同于“社会形态”本身。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519页注①。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年第535-5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年第5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1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②李杰:《析<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6—1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①项观其:《论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文史哲》,1986年第1期第7、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1-2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17—6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2—1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3—5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3-4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2-5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6页。
    ①王晓红:《马克思笔记写作过程新探》,《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3—7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2—1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3—1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①童书业:《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4期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1—2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3—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77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之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之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4页。
    ③(俄)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前言》,李毅夫、金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①(俄)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前言》,李毅夫、金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②(俄)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前言》,李毅夫、金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页。
    ③(俄)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前言》,李毅夫、金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3—254页。
    ②(美)L·H·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下),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5页。
    ④《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编辑部编:《马列主义研究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辑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3—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2页。
    ①徐鸿修:《农村公社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文史哲》,1982年第4期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2—5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2—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5—4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5页。
    ①吕振羽著:《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14页下注①。
    ②侯外庐著:《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
    ③胡秋原:《略覆孙卓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第21页。
    ④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7、8期合刊第17、21页。
    ⑤王宜昌:《中国社会史论史》,《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第49页。
    ⑥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第20页。
    ①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第24—25、28、39页。
    ②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载《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97页。
    ③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史学集刊》,1958年第2页。
    ④达尼诺娃:《在一个重要问题上的争论》,《外国学术资料》,1966年第3期。转引自詹义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史的几点管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页。
    ①詹义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史的几点管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2页。
    ②(苏)米丁著:《历史唯物论》,沈志远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年第203—204页。
    ①吴泽、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河北学刊》,1987年第5期第60页。
    ①瓦尔加:《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载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9页。
    ②贡特尔、施罗特:《关于奴隶社会制度的几个问题》,载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62—163页。
    ③达尼诺娃:《在一个重要问题上的争论》,《外国学术资料》,1966年第3期。转引自詹义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史的几点管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4页。④谢诺:《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前景》,载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1年第117—119页。
    ①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80.
    ②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100-102.
    ③休列—卡纳尔:《热带非洲的传统社会和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载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74页。
    ④谢诺:《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前景》,载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43页。
    ①引自孙承叔著:《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3页。
    ②参阅孔令平:《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次争论》,《国际政治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13—16页。
    ③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105.
    ④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210.
    ⑤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225.
    ⑥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93.
    ⑦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94.
    ⑧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P85.
    ⑨(美)卡尔·A魏特夫著:《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此书1957年在美国出版。
    ⑩(意)翁贝托—梅洛蒂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此书1972年在意大利出版,1977年在英国出版英文版。
    ①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20页。
    ①童书业:《答日知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2—23页。
    ①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9页。
    ②童书业:《时代思潮与史学》,载《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下),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755—756页。
    ③张剑平:《童书业史学研究的新境界》,《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2页。
    ①陈其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5—36页
    ②楚白:《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有关贯彻苏联教材精神和实质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3年第3期第1-3页。
    ③张广智:《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第88—89页。
    ①张广智:《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第89—90页。
    ②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1页。
    ③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0页。
    ①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华东师大学报》,1955年11月第1期第72页。
    ①童书业:《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4期第14—15页。
    ①童书业:《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4期第17页。
    ②童书业:《与苏联专家乌·安·约瑟夫维奇商榷中国古史分期等问题》,《文史哲》,1957年第3期第13页。
    ③童书业:《与苏联专家乌·安·约瑟夫维奇商榷中国古史分期等问题》,《文史哲》,1957年第3期第14页。
    ④童书业:《答日知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2页。
    ①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
    ①柯昌基:《论“亚细亚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论释之一章》,《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第7页。
    ②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
    ③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0页。
    ①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1页。
    ②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2页。
    ③童书业:《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兼答何高济先生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7年第1期第8页。
    ④肖黎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重大问题论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⑤王渔邨著:《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14页。
    ①吴大琨:《再论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标准问题——答时希哲同志》,《文史哲》,1955年第8期第61-62页。
    ②杨向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文史哲》,1953年第1期第33页。
    ③杨向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文史哲》,1953年第1期第39—40页。
    ①吴大琨:《论前资本主义地租的三种基本形态》,《文史哲》,1953年第1期第28—29页。
    ②庞卓恒、黄思骏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6页。
    ③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第7期第41页。
    ④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第7期第47页。
    ①金兆梓:《关于西周社会形态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12期第25—26页。
    ②时希哲:《与吴大琨同志论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底标准问题》,《文史哲》,1955年第8期第55-56页。
    ③吴大琨:《再论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标准问题—答时希哲同志》,《文史哲》,1955年第8期第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页。
    ③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5页。
    ①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9页。
    ①童书业:《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5年第1期第41页。
    ②朱绍侯:《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第3页。
    ①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19页。
    ②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08,212页。
    ③范文澜:《看胡适的“历史态度”和“科学方法”》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56页。
    ④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15页。 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59年第1期第3页。
    ①童书业著,童教英整理:《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62页。
    ②童书业:《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兼答何高济先生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7年第1期第2页。
    ③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49页。
    ①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①戴逸:《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历史研究》,1978年第9期。
    ②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9页。
    ③王学典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3页。
    ④黎澍:《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
    ⑤黎澍:《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⑥黎澍:《一个围歼知识分子的大阴谋——评姚文元对<海瑞罢官>的批评》,《人民日报》,1979年2月1日。
    ⑦黎澍:《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
    ⑧黎澍:《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载黎澍著:《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⑨黎澍:《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载黎澍著:《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⑩黎澍:《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载黎澍著:《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①吴大琨:《论前资本主义地租的三种基本形态》,《文史哲》,1953年第1期第28—29页。
    ②吴大琨:《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9页。
    ③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第12页。
    ④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译本所写的前言》,此文写于1979年,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⑤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译本所写的前言》,此文写于1979年,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①见宋敏:《论五种生产方式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②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第66页。
    ③林甘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兼评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歪曲》,《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40页。
    ④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第8页。
    ⑤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⑥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59页。
    ⑦宋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科学性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说商榷》,《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4期第131页。
    ⑧见庞卓恒、高仲君:《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几个问题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①吴大琨:《吴大琨教授谈亚细亚生产方式》,《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第108页。
    ②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9页。
    ①徐启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探讨》,《学术月刊》,1979年第11期第59页。
    ②王国庆、肖龙、杜爱英:《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恩理论探讨中的一个假设》,《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第17页。
    ③罗碧云:《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及我对它的理解》,《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第26页。
    ④李祖唐:《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贵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43页;
    于庆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第103页。
    ⑤佘树声:《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与吴大琨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第22页。
    ⑥何兹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第103页。
    ⑦芷君整理:《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战的现实意义——记侯方岳同志到历史研究所的一次讲学》,载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学情况选编1979-1981》,第85页。
    ⑧徐鸿修:《农村公社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村公社论述的历史考察》,《文史哲》,1982年第4期第57页。
    ⑨徐鸿修:《“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中的一个问题》,《齐鲁学刊》,1990年第1期第87页。
    ⑩柯昌基:《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的古代社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17、18页。
    11许道勋、赵克尧《关于马克思对原始社会史的认识过程》,《江汉论坛》,1983第4期第74页。
    12薛克智:《也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兼与辛向阳同志商榷》,《社会科学》,1991年第9期第9页。
    ①陈洪进:《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第7页。
    ②周自强:《是六种生产方式还是五种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47、44页。
    ③林虹:《“亚细亚生产方式”试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第48页。
    ④朱家桢:《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第6期第58页。
    ⑤朱家桢:《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
    济研究所集刊第4集》,1983年第350页。
    ⑥李杰:《析<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41页。
    ⑦李秀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公有制理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155页。
    ⑧李天祜:《也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第31页。
    ⑨赵俪生:《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文史哲》,1981年第5期第14页。
    ⑩徐小群:《读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载上海市历史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12月第31—32页。
    11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第62—63页。
    12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93页。
    ①孙承叔、王东:《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当代思考》,《江汉论坛》,1988年第12期第21—22页。
    ②孙承叔、王东:《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当代思考》,《江汉论坛》,1988年第12期第22页。
    ③孙承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点思考》,《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第26—28页。
    ④兰奇光:《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63页。
    ⑤胡方恕:《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之管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12、13页。
    ⑥三形态历史分期:以“人的发展”为标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以所有制为标准: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以阶级关系形式为标准:非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非阶级社会;以社会形态为标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⑦赵立坤:《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综合考察》,《求索》,1996年第4期第107—109页。
    ⑧辛向阳:《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及其基本特点》,《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第9页。
    ①吴大琨:《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9—20页。
    ②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第12页。
    ③吴大琨:《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④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译本所写的前言》,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426页。
    ⑤于可、王敦书:《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第73页。
    ⑥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34页。
    ①祁庆富:《“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吗?——与志纯、学盛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第58、60、64页。
    ②姚念慈:《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历史唯物论发展中的地位》,《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4页。
    ③甄修钰:《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有关涵义的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第80页。
    ④耿亮:《国内“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之我见》,《南京高师学报》,1998年第1期第25页。
    ⑤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第35页。
    ①张树栋:《“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五段论”的历史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第29页。
    ②阎忠军、余陶:《试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特征及历史局限性》,《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43页。
    ③转引自何干之:《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5—176页。
    ④童书业:《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4期第16页。
    ⑤王亚南:《由领主经济与地主经济引论到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诸问题》(下),《文史哲》,1954年第7期第37页。
    ⑥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第61页。
    ①周自强:《是六种生产方式还是五种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46页。
    ②徐鸿修:《农村公社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村公社论述的历史考察》,《文史哲》,1982年第4期第54页。
    ③《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编:《世界上古史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21—324页。
    ④吴泽、张鸿雁:《<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87年
    第3期第143页。
    ⑤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古代东方社会特点研究——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研究之一》,《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1期第75—79页。
    ⑥庞卓恒、高仲君:《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几个问题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79页。
    ①吴大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第51页。
    ②朱晞:《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47—148页。
    ③赵俪生:《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文史哲》,1981年第5期第14页。
    ④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第125页。
    ①参见何干之著:《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8—179页。
    ②童书业:《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4期第17、15页。
    ③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华东师大学报》,1955年11月第1期第61页。
    ④日知:《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载日知著:《中西古典学引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338页。
    ⑤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18页。
    ⑥李杰:《马克思研究公社所有制的历程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谜底》,《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2期第22页。
    ⑦庞卓恒、高仲君:《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几个问题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78页。
    ①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89、101页。
    ②周世兴:《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第92页。
    ①黄松英:《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诸国的奴隶占有制形态——兼与<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的同志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66页。
    ②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③傅兆君:《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史上的时空结构》,《学术论坛》,1996年第5期第23-24页。
    ④李祖唐:《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贵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43页。
    ⑤日知:《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发表于《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也载日知著:《中西古典学引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⑥吴大琨:《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9页。
    ⑦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第125页。
    ①柯昌基:《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的古代社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19—23页。
    ②赵俪生:《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先秦史研究的推动力》,《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第1页。
    ①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古代东方社会特点研究——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研究之一》,《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1期第73—74页。
    ②林甘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兼评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歪曲》,《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38页。
    ③庞卓恒、高仲君:《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几个问题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84页。
    ④朱晞:《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49-150页。
    ④吴大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451页。
    ⑤庞卓恒、黄思骏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1—12页。
    ⑦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97页。
    ⑧周自强:《是六种生产方式还是五种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47、49页。
    ⑨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24页。
    ①徐小群:《读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载上海市历史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第33页。
    ②徐少兵:《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53页。
    ①苏凤捷:《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质疑和探索》,《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18页。
    ②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第32-33页。
    ③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30、31页。
    ④李秀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公有制理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158页。
    ⑤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150—151页。
    ①庞卓恒、黄思骏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4页。
    ②邹兆辰、江湄:《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发展——访林甘泉研究员》,《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第7页。
    ③宋敏:《论五种生产方式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第155页。
    ④庞卓恒、黄思骏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3页。
    ⑤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译本所写的前言》,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⑥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19页。
    ⑦陈剩勇:《社会五阶段演进图式:向唯心史观的复归——世界各文明圈社会经济结构透视》,《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第165页。
    ①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第66页。
    ②《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多线说还是单线说?》,《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第14页。
    ③林甘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兼评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歪曲》,《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43、144页。
    ④孙承叔、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第8页。
    ⑤赵立坤:《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综合考察》,《求索》,1996年第4期第109页。
    ①黄现璠著:《广西壮族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页。
    ②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史中的一些问题》,《世界历史》,1957年第7期第47页。
    ③李鸿哲:《“奴隶社会”是否社会发展必经阶段?》,《文史哲》,1957年第10期第53页。
    ①黄现璠:《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3期。
    ②张广志:《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2期。
    ③张广志著:《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詹义康:《恩格斯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⑤朱晞:《也谈恩格斯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78页。
    ①吴泽著:《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③刘学灵著:《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傅兆君著:《东方社会形态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傅兆君:《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史上的时空结构》,《学术论坛》,1996年第5期第24页。
    ③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14页。
    ①柯昌基著:《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①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15页。
    ②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15页。
    ③黎澍:《认真清理我们的理论思想》,《人民日报》1988年5月6日。
    ④黎澍:《把马克思主义从庸俗化的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载黎澍著:《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4页。
    ⑤黎澍:《把马克思主义从庸俗化的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载黎澍著:《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7页。
    ①王学典著:《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②黎澍:《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载黎澍著:《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90页。
    ③王学典著:《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①张宝义:《田昌五与新时期新史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②(美)卡尔·A·魏特夫著:《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①周自强:《从古代中国看<东方专创主义的谬误)》,《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第36、39页。
    ②周自强:《从古代中国看(东方专创主义的谬误)》,《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第41页。
    ③张弓:《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水利农业文明》,《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第21页。
    ④刘文鹏:《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的扭曲》,《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第34—35页。
    ①吴大琨:《吴大琨教授谈亚细亚生产方式》,《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第108页。
    ②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7页。
    ①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第12页。
    ②徐晓望:《试论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化石——义门》,《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
    ③周大鸣:《藏北游牧部落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藏研究》,1996年第4期。
    ④晁福林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⑤葛剑雄:《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兼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⑥刘欣如:《魏特夫与印度史——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有关印度历史的论述》,《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2期。
    ⑦廖学盛:《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与古代希腊的历史》,《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①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282、283页。
    ①张广志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4页。
    ②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99—100页。
    ①罗碧云:《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及我对它的理解》,《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第26—27页。
    ②李永采、魏茂恒:《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6年第1期第16页。
    ③何兹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第103页。
    ④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第32页。
    ⑤朱晞:《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53页。
    ⑥刘文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反思》,《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63—64页。
    ①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01页。
    ②佘树声著:《历史哲学关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思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5页。
    ③张雅琴:《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探究》,《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8页。
    ①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②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③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
    ④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①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②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
    ③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①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9页。
    ②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9—450页。
    ①朱晞:《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奴隶制度的论述》,《南开史学》,1986年第2期第11页。
    ②朱晞:《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奴隶制度的论述》,《南开史学》,1986年第2期第18页。
    ①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31页。
    ②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37页。
    ①朱晞:《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49—150页。
    ②朱晞:《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53页。
    ③朱晞:《也谈恩格斯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78页。
    ④朱晞著:《为马克思辩——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是一种伪马克思主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①田昌五:《马克思恩格斯论亚洲古代社会》,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历史论丛》第一辑,上海:中华书局,1964年。后来改名为《马克思恩格斯论亚洲古代社会问题》收录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32—533页。
    ②田昌五:《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四十年治史的总结》,《史林》,1997年第2期第1页。
    ③田昌五:《马克思恩格斯论亚洲古代社会问题》,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见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86页。
    ⑤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
    ⑥田昌五:《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光明日报》,1982年4月26日
    ⑦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92—93页。
    ①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前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②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01、100、99页。
    ③田昌五:《解井田制之谜》,《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第66—67页。
    ①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42页。
    ②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第10页。
    ③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第39页。
    ④田昌五:《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7页。
    ⑤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世界历史》,1984年第1期第16页。
    ①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世界历史》,1984年第1期第15页。
    ②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③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第12页。
    ④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⑤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⑥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1—92页。
    ①见田昌五:《中国现代史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载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
    ②田昌五:《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四十年治史的总结》,《史林》,1997年第2期第4页。
    ③田昌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④田昌五:《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7页。
    ①该文写于1979年,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②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
    ③吴大琨:《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④吴大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马列著作研究会通信》,1981年第12期。
    ⑤吴大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①Su Shaozhi, Marxism in China, Nottingham:Spokesman,1983.
    ②吴大琨:《吴大琨教授谈亚细亚生产方式》,《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第108页。
    ③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译本所写的前言》,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④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第12页。
    ①吴大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第51页。
    ②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译本所写的前言》,载《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页。
    ①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2页。
    ②志纯、学盛:《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第19页。
    ③《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0—291页。
    ④《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
    ⑤《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发表于《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也载日知著:《中西古典学引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①《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9页。
    ②《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9页。
    ①郭沫若著:《海涛》,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第92页。
    ②郭沫若著:《海涛》,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第91—92页。
    ①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②郭沫若著:《海涛》,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第118页。
    ③江明、桂遵义选编:《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
    ④江明、桂遵义选编:《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7页。
    ①吕振羽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
    ②翦伯赞著:《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③该书1947年再版改名《中国古代社会史》,1955年再版改名《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①侯外庐著:《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
    ②侯外庐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③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页。
    ④侯外庐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⑤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9页。
    ①侯外庐著:《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②金灿然:《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2日。
    ①童书业:《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兼答何高济先生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7年第1期第9页。
    ①童书业:《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兼答何高济先生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7年第1期第10页。
    ②童书业:《与苏联专家乌·安·约瑟夫维奇商榷中国古史分期等问题》,《文史哲》,1957年第3期,第13页。
    ③童书业:《答日知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2页。
    ④童书业:《与苏联专家乌·安·约瑟夫维奇商榷中国古史分期等问题》,《文史哲》,1957年第3期,第14页。
    ⑤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①陈其泰:《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政治化”说的商榷》,《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第10页。
    ②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问题——答(新建设)编辑部问》,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2页。
    ③范文澜:《纪念太平天革命一百一十周年首都史学界讨论六篇学术报告——范文澜发言说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严格的历史主义》,《人民日报》,1961年5月31日。
    ①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绪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0、48页。
    ②范文澜:《反对放空炮》,《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第3页。
    ③翦伯赞著:《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48、346、355—356页。
    ④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载翦伯赞著:《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384--385页。
    ①陈其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6—37页。
    ①吴泽的博士刘学灵完成了《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另一博士傅兆君出版了《东方社会形态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其博士论文《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形态史论》(1994)由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
    ②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③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④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⑤吴泽、张鸿雁:《<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87年第3期第142—143页。
    ①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②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2页。
    ①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285页。
    ②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00页。
    ③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第67页。
    ①田昌五:《解井田制之谜》,《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第61—65,68页。
    ②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146、159、160、161页。
    ①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328页。
    ②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329页。
    ③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页。
    ④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336页。
    ⑤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338—339页。
    ①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339页。
    ②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第9页。
    ①秦维宪:《东方社会形态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2期第46页。
    ②秦维宪:《东方社会形态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2期第48页。
    ③盛邦和:《吴泽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9页。
    ④盛邦和:《吴泽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9页。
    ①秦维宪:《东方社会形态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2期第47页。
    ②杨济东:《爱国见壮志治学有创新——吴大琨教授传略》,《兰州学刊》,1994年第6期第58页。
    ③秦维宪:《东方社会形态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2期第46、47页。
    ④见李继宗:《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研讨
    ①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②张书学著:《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斯大林文选1934—195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王渔邨著:《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
    2、郭沫若著:《海涛》,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
    3、黄现璠著:《广西壮族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4、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5、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6、吕振羽著:《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7、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8、邓学稼著:《社会史论战简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
    9、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本系专业课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1979年。
    10、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学情况选编1979-1981》。
    12、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江明、桂遵义选编:《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林甘泉等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五十年(1929—197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上海市历史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4集》,1983年。
    19、鲁凡之著:《中国文化发展形态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香港:精英出版公司,1983年。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之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21、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2、黎澍著:《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3、田昌五著:《古代社会形态析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
    24、侯外庐著:《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周子东、杨雪芳等编著:《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
    26、侯外庐著:《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7、黎澍著:《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8、孟氧著:《恩格斯传经济学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9、佘树声著:《历史哲学关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思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30、靳辉明著:《超越与趋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31、张广志著:《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2、柯昌基著:《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3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何干之:《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5、翦伯赞著:《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6、陈启能主编:《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7、姜义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历史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谢霖著:《东方社会之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9、江丹林著:《马克思的晚年反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北京出版社,1992年。
    40、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41、吴泽著:《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2、《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
    43、刘学灵著:《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44、傅兆君著:《东方社会形态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45、吴大琨:《吴大琨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
    46、赵庆何著:《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论战(1931—1933)》,台北县:稻禾出版社,1995年。
    47、傅兆君著:《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48、张书学著:《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9、朱晞著:《为马克思辩——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是一种伪马克思主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50、吕振羽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1、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侯外庐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翦伯赞著:《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4、王学典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55、董明著:《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
    56、孙承叔著:《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57、赵家祥、丰子义著:《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8、王东整理:《吴泽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60、(蒙族)额尔敦扎布著:《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经济学论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61、王学典著:《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62、田昌五著:《中国历史体系新论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63、晁福林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4、张广志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5、王继荣著:《“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东方社会道路问题再研究:兼论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6、温乐群、黄冬娅著:《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67、罗新慧著:《20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68、童书业著:《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下),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69、姜义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70、童书业著,童教英整理:《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1、日知著:《中西古典学引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72、肖黎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重大问题论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3、李达:《现代社会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陈其泰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75、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76、侯外庐著:《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77、陶希圣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8、(苏)杜博洛夫斯基著:《“亚细亚”生产方式、封建制度、农奴制度及商业资本之本质问题》,吴清友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
    79、(日)森谷克己:《中国社会经济史》,陈昌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80、(苏)米丁著:《历史唯物论》,沈志远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年第。
    81、(苏)普列汉诺夫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82、(美)L.H.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下),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
    83、郝镇华编译:《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84、(意)翁贝托—梅洛蒂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85、(英)巴勒克拉夫著:《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6、《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编辑部编:《马列主义研究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辑。
    87、(美)魏特夫著:《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8、(俄)柯瓦列夫斯基著:《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李毅 夫、金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9、(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90、(美)阿里夫·德里克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Lawrence Krader, M M Kovalevskii,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ritique in the writings of Karl Marx, Assen:Van Gorcum,1975.
    2、Marian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Hague:Nijhoff,1977.
    3、Ferenc Tokei, Essays on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Budapest:Akademiai Kiado, 1979.
    4、Stephen Porter Dunn, 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2.
    5、Greg Ostrander, Karl Marx and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Ottawa:National Library of Canada,1982.
    6、Timothy Brook,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China, Armonk:N.Y.M.E. Sharpe,1989.
    7、Lijian Hong,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91.
    8、Karl Marx, 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 New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80, P16.
    9、Su Shaozhi, Marxism in China, Nottingham:Spokesman,1983.
    1、吴安家:《中国社会史论战之研究1931-1933》[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
    2、王东:《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史论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3、张春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西北大学6、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
    7、张宝义:《田昌五与新时期新史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8、徐信华:《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历史回顾及启示》[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梁银妹:《政治·学派与学术—20世纪3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0、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纪树磊的《论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胡秋原:《略覆孙卓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
    2、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7、8期合刊第。
    3、王宜昌:《中国社会史论史》,《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
    4、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
    5、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读书杂志》(第2卷),1932年第2、3期合刊。
    6、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1940年第2期。
    7、童书业:《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4期。
    8、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
    9、童书业:《答日知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文史哲》,1952年第2期。
    10、楚白:《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有关贯彻苏联教材精神和实质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3年第3期。
    11、杨向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文史哲》,1953年第1期。
    12、吴大琨:《论前资本主义地租的三种基本形态》,《文史哲》,1953年第1期。
    13、王亚南:《由领主经济与地主经济引论到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诸问题》(下),《文史哲》,1954年第7期。
    14、童书业:《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5年第1期。
    15、吴大琨:《再论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标准问题——答时希哲同志》,《文史哲》,1955年第8期。
    16、时希哲:《与吴大琨同志论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底标准问题》,《文史哲》,1955年第8期。
    17、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华东师大学报》,1955年11月第1期。
    18、吴泽:《古代东方社会的基本特点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56年第4期。
    19、何兹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8期。
    20、童书业:《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兼答何高济先生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7年第1期。
    21、童书业:《与苏联专家乌·安·约瑟夫维奇商榷中国古史分期等问题》,《文史哲》,1957年第3期。
    22、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第7期。
    23、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史中的一些问题》,《世界历史》,1957年第7期。
    24、李鸿哲:《“奴隶社会”是否社会发展必经阶段?》,《文史哲》,1957年第10期。
    25、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史学集刊》,1958年。
    26、束世澂:《有关古史分期一些理论问题——与杨宽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60年第9期。
    27、金兆梓:《关于西周社会形态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12期。
    28、杨宽:《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理论问题》,《文汇报》,1960年11月18日。
    29、范文澜:《纪念太平天革命一百一十周年首都史学界讨论六篇学术报告——范文澜发言说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严格的历史主义》,《人民日报》,1961年5月31日。
    30、范文澜:《反对放空炮》,《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
    31、柯昌基:《论“亚细亚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论释之一章》,《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
    32、达尼诺娃:《在一个重要问题上的争论》,《外国学术资料》,1966年第3期。
    33、黎澍:《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
    34、丁伟志:《“四人帮”是历史科学的敌人》,《历史研究》,1978年第8期。
    35、刘泽华:《砸碎枷锁,解放史学——评“四人帮”的所谓“史学革命”》,《历史研究》,1978年第8期。
    36、戴逸:《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历史研究》,1978年第9期。
    37、马克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古代社会的几点体会》,《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38、黎澍:《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39、黎澍:《一个围歼知识分子的大阴谋——评姚文元对<海瑞罢官>的批评》,、《人民日报》,1979年2月1日。
    40、黎澍:《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
    41、黄现璠:《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3期。
    42、志纯、学盛:《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
    43、宋敏:《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志纯学盛同志商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44、于可、王敦书:《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45、杜维明:《评魏特夫的社会学研究》,《关心亚洲学者公报》第11卷,1979年 第4期。
    46、徐启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探讨》,《学术月刊》,1979年第11期。
    47、廖学盛:《关于东方专制主义》,《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
    48、祁庆富:《“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吗?——与志纯、学盛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
    49、于庆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50、吴大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
    51、张广志:《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2期。
    52、罗碧云:《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及我对它的理解》,《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53、左文华:《关于奴隶社会史的几个问题——与<世界上古史纲>编写小组商榷》,《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
    54、佘树声:《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与吴大琨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
    55、张亚芹、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
    56、李天祜:《也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57、吴泽、丁季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81年第2期。
    58、吴大琨:《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59、庞卓恒、黄思骏等:《“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0、(英)M.索尔:《苏联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洪历建译,《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61、林甘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兼评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歪曲》,《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2、田人隆:《建国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综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3、庞卓恒、高仲君:《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几个问题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4、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5、周自强:《是六种生产方式还是五种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6、黄松英:《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诸国的奴隶占有制形态——兼与<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的同志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7、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8、苏凤捷:《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质疑和探索》,《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69、吴大琨:《吴大琨教授谈亚细亚生产方式》,《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
    70、孙健:《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东方奴隶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1年第3期。
    71、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72、东志:《“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世界史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73、侧记》,《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74、陈洪进:《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
    75、赵俪生:《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文史哲》,1981年第5期。
    76、《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多线说还是单线说?》,《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
    77、田昌五:《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
    78、吴大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马列著作研究会通信》,1981年第12期。
    79、宋敏:《<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一文质疑》,《世界历史》1982年第1期。
    80、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81、田昌五:《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光明日报》,1982年4月26日
    82、林虹:《“亚细亚生产方式”试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83、赵俪生:《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84、徐鸿修:《农村公社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村公社论述的历史考察》,《文史哲》,1982年第4期。
    85、朱家桢:《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第6期。
    86、朱昌利:《试论古代印度农村公社的性质——兼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南亚研究》,1982年第4期。
    87、徐鸿修:《农村公社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文史哲》,1982年第4期。
    88、赵俪生:《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先秦史研究的推动力》,《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
    89、张树栋:《“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五段论”的历史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90、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91、柯昌基:《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的古代社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92、姚念慈:《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历史唯物论发展中的地位》,《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93、许道勋、赵克尧《关于马克思对原始社会史的认识过程》,《江汉论坛》,1983第4期。
    94、田昌五:《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世界历史》,1984年第1期。
    95、卢开万:《简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一次大论战》,《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96、孔令平:《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次争论》,《国家政治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97、宋敏:《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两种生产方式说》,《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98、宋敏:《论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确立“五种社会形态”说质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1期。
    99、何兹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
    100、金景芳:《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社会的科学概念与中国古代史分期》,《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101、项观其:《论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文史哲》,1986年第1期。
    102、李永采、魏茂恒:《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6年第1期。
    103、朱晞:《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奴隶制度的论述》,《南开史学》,1986年第2期。
    104、徐晓望:《试论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化石——义门》,《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
    105、田昌五:《解井田制之谜》,《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106、宋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科学性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说商榷》,《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4期。
    107、和少英:《从何处突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08、黄伟城:《亚细亚生产方式可归属于封建生产方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09、吴泽、张鸿雁:《<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87年第3期。
    110、宋敏:《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国家——“亚细亚生产方式不知国家为何物”说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
    111、李祖唐:《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贵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112、王国庆、肖龙、杜爱英:《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恩理论探讨中的一个假设》,《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113、吴泽、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河北学刊》,1987年第5期。
    114、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古代东方社会特点研究——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研究之一》,《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1期。
    115、黎澍:《认真清理我们的理论思想》,《人民日报》,1988年5月6日。
    116、宋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专制制度——再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社会经济形态说》,《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3期。
    117、黎澍:《把马克思主义从庸俗化的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答王学典》,《文史哲》,1988年第3期。
    118、詹义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史的几点管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19、张书学、杨春梅:《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研究的热点》,《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
    120、陈剩勇:《社会五阶段演进图式:向唯心史观的复归——世界各文明圈社会经济结构透视》,《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
    121、孙承叔、王东:《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当代思考》,《江汉论坛》,1988年第12期。
    122、宋敏:《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兼及<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析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4期。
    123、蒋大椿:《四十年来历史理论研究述略》,《史学理论》,1989年第4期。
    124、徐鸿修:《“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中的一个问题》,《齐鲁学刊》,1990年第1期。
    125、宋敏:《论五种生产方式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126、李杰:《析<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27、孙承叔、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
    128、林甘泉:《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光明日报》,1990年9月14日。
    129、辛向阳:《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及其基本特点》,《社会科学》,1991 年第1期。
    130、岳峰:《吴泽先生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31、沈长云:《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及相关历史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32、袁林:《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展望》,《社科纵横》,1991年第3期。
    133、李继宗:《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研讨会综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34、薛克智:《也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兼与辛向阳同志商榷》,《社会科学》,1991年第9期。
    135、孙承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点思考》,《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
    136、宋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辨析》,《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
    137、廖学盛:《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与古代希腊的历史》,《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138、公丕祥:《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139、胡方恕:《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之管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40、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41、郝镇华:《苏联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3、4期和1993年第1、2期。
    142、吴大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143、阎忠军、余陶:《试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特征及历史局限性》,《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44、刘欣如:《魏特夫与印度史——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有关印度历史的论述》,《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2期。
    145、赵庆何:《读书杂志与亚细亚社会的讨论(1931—1933)》,《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46、兰奇光:《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47、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
    148、刘文鹏:《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的扭曲》,《史学理论翻究》,1993年第3期。
    149、甄修钰:《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有关涵义的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50、刘修明:《“治水社会”和中国社会—兼评K.A.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4期。
    151、周自强:《从古代中国看<东方专创主义的谬误)》,《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152、张弓:《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水利农业文明》,《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153、高中建:《市场经济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变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154、葛剑雄:《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兼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55、秦维宪:《东方社会形态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2期。
    156、詹义康:《恩格斯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57、杨济东:《爱国见壮志治学有创新——吴大琨教授传略》,《兰州学刊》,1994年第6期。
    158、朱晞:《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59、林甘泉:《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160、王敦书、谢霖:《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评魏特夫的< 东方专制主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161、李秀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公有制理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62、张雅琴:《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探究》,《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163、朱政惠:《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164、朱晞:《也谈恩格斯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165、朱政惠:《论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及其研究——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166、周大鸣:《藏北游牧部落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藏研究》,1996年第4期。
    167、赵立坤:《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综合考察》,《求索》,1996年第4期。
    168、周大鸣:《藏北游牧部落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藏研究》1996年第4期。
    169、周世兴:《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70、傅兆君:《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史上的时空结构》,《学术论坛》,1996年第5期。
    171、王思勤:《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孔子学说的关系》,《江汉论坛》1996年第7期。
    172、李杰:《马克思研究公社所有制的历程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谜底》,《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2期。
    173、田昌五:《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四十年治史的总结》,《史林》,1997年第2期。
    174、徐少兵:《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75、刘文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反思》,《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76、耿亮:《国内“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之我见》,《南京高师学报》,1998年第 1期。
    177、朱绍侯:《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178、项翔、宋发清、王加丰、李宏图等:《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学术月刊》,1999年7期。
    179、邹兆辰、江湄:《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发展——访林甘泉研究员》,《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180、田昌五:《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81、叶文宪:《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182、夏明、甘怀德:《马克思东方社会法律文化思想的演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83、何晓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基石、路障或暗礁》,《企业导报》,2000年第8期。
    184、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
    185、陈其泰:《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政治化”说的商榷》,《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
    186、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187、王学典:《思想史上的“八十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学术界》,2002年1期。
    188、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89、陈启能:《乔治·奥威尔和卡尔·魏特夫》,《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190、张广智:《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191、陈其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92、周文玖:《唯物史观与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
    193、张剑平:《论童书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论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 第5期。
    194、盛邦和:《吴泽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95、邹兆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96、张剑平:《童书业史学研究的新境界》,《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97、王晓红:《马克思笔记写作过程新探》,《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198、巴新生、王立端:《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99、赵志浩:《英、法、日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00、韩连琪:《关于童书业先生<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中的一些理论和史料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5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