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国家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毕生希望完成的著作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在他于巴黎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第一次研究期间,就曾写下了一份《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在他于1857-1858年间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中,马克思都曾打算将《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篇”或“册”。但是,遗憾的是,马克思直至逝世,也没有完成这一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马克思初步确定了按照“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次序进行“分篇”的打算。这一计划的轮廓如下:(1)一般抽象的规定→(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4)生产的国际关系→(5)世界市场和危机。这样,马克思就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从一国之内到一国之外、从民族国家到整个世界市场、从世界市场和危机到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架构。而国家理论在整个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又是对于资产阶级经济体系的分析中的从一国范围的研究向世界范围的研究的过渡。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起源的分析必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到私有财产(即异化)和阶级的产生来理解。对国家演变规律与历史形态的考察需要放在生产力-生产方式-交往关系的架构中去研究,“社会→国家→社会”是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每一阶段又表现出具体的历史形态。国家的本质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体现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种社会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国家”观,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理论中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个人-国家”观。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国家职能的二重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往往服务于统治职能,社会主义国家则实现了从统治职能向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回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建立到发展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国家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体现和维护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它的一切行为都以资本增殖为目的而展开:从凭借其“最残忍的暴力”和其他各种“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推动资本原始积累;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保护私有财产,促进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阻挠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都留下国家暴力这种“经济力”的烙印。在资本的带动下,国家大搞圈地运动,推进封建土地向资本主义地产的转化,加速土地与劳动力的分离过程,维护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与地租制度,保护甚至助长房地产价格高涨和投机,同时又帮助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低廉价格;在国家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上,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在维持和扩大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方面都发挥了市场和单个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赢得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权力竞相竞争,并且依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交替使用自由贸易与关税保护政策;在世界市场上,各国资产阶级以“国家”(Land)和“民族”(Nation)的身份出现,形成并展开其作为“生产者的国际关系”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全面生产”(即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导致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危机和资产阶级“理性”国家的破产,危机催生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中,暴力革命正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中起“助产婆”一样,也会起到“助产婆”作用,而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则是关键。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由于其本质“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而是已经带有“半国家”的性质,因此在其国家内部的职能上应以社会经济管理和服务为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作用。国家政权一方面仍还保有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等项阶级的职能;另一方面则应把主要任务转向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上来。总之,通过发挥国家政权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发展,积极向共产主义迈进,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State theory is Marx's lifelong wish to complete one's work. Back in the early1840s, during the studyperiod for the first time on his political economy in Paris, he once wrote a report on " the draft plan ofworks of the modern state." In "five plan" and "six plan"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formed between1857-1858, Marx had intended to "nation" as a separate "chapter" or "book." But,unfortunately, until the death of Marx, he too did not complete the program.
     In this program, Marx initially set "sub-chapter" plan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order from "the abstractto the concrete". The outline of this plan are as follows:(1)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abstract→(2) toform the scop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bourgeois society and the basis for the basic class→(3)general of bourgeois society in the country's form→(4)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5) theworld market and crises. In this way, Marx build a structure of the huge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theo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al order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from simple to complex,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to the individual, from a country within to a country without, from thenation-state to the whole world market, from the world market and crises to the transition to the newmode of 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system, both as asummary on the national form of a matter of economics bourgeois society, but also for the transition ofstudy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world-wide rang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bourgeois economic system.
     Th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origin under Marxi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must be understood in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huma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life to private property (ie, alienation) and the class birth. Inspection to evolutional law and historyform of the state are required under framework of productivity-production-exchange relationship tostudy," and society→state→society" is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with theperformance of each stage having a specific historical form. The nature of the country is a kind of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 and form of interaction decided by certain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reflecting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being one aspect of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Marxist state theory is"society-state" concept based on the society, different from "individuals-state" concept of thebourgeois state theory built on the basis of individualism. The nature of state determines the duality ofstate functions, the socio-economic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capitalist state often serve the functionsof the rule, and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achieve return from the functions of rule to the social andeconomic management function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o the development, never left the roleof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state as a " summary of bourgeois society at the national form",reflects and maintains the whole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all its acts start with thepurpose of the capital proliferation: from its "most cruel of violence "and other" social focus oforganized violence ",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from the feudal mode of production 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shortening the transition time, promoting capital accumulation; to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apitalism,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and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blocking profit margins decline, have left the mark of"economic power"of this kind of state violence. The state, led by the capital, made vigorously enclosure movement, topromote feudal land conversion to capitalism real estate and accelerate the separation process withinland and labor, maintain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of land ownership and rent to protecte and evenencourage speculation in real estate pri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ed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agriculture to ensure the reproduction of labor and low prices; In the country's relations with wagelabor, the state, as "the ideal total capitalist", in maintaining and exp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apital and wage labor in both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played the role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by market and individual enterprises; in the country's external economic relations, the capitalistcountries, in order to win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 made full use of state power torace competition, and used interchangeably free trade and tariff protection policies in accordance with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market, countriesbourgeois appeared,by "national"(Land) and "national"(Nation) status, to form and expand it as a"produc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le in promoting capitalism "global full-scale production"(that is,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ich leads to a global world market crisis and bankruptcy of the capitalist"rational" state, and the crisis gave birth to transition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o a new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e violent revolution, just as the"midwife"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of the capitalist mode, will too act as a "midwife" role inwhich to seize and control of state power belongs to the key points. The state power of dictatorship ofthe proletariat, in essence,"is not 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country," but has been with the "semi-state"in nature, so its functions should be based mainly on socio-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ts transition to the communistmode of production is a long process, in which the role of state power can be gave full play. Onehand,state power still has items of class functions to maintain national security, the basic socialist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order; the other hand, the main task should be moved toemancip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of socialist society,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social andeconomic relations. In short, by playing the role of state power to promot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socialist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actively move to communism, and ultimatelythe "human liberation."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来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版编者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19页。
    4亨利列斐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2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531页。其中关于第一部著作的名称,以及《资本论》的副标题,日本学者松石勝彦教授首先提出应当是《政治经济批判》,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应的,这句话中的“经济学范畴”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也应为“经济范畴”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系”。在我国,许兴亚教授也持这一见解。参见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页“前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531页。
    3此处“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德文原文是das System der bürgerlichen konomie。按照许兴亚教授的意见,此处应译作“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或“资产阶级经济系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636页。
    1《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4页。
    1Bob Jessop, State Theory: 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p260.
    1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1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1~22页。
    1威廉·配第:《赋税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2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45页。
    1《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8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23页。
    2[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39~540页。
    1[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42页。
    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1参见[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2参见[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3参见邹永贤主编的《国家学说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3页。
    1引自[英]斯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
    2引自[英]斯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
    3引自[英]斯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
    4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18页。
    1[英]杰里米·边沁:《论道德与立法的原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2引自邹永贤主编的《国家学说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3[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0页。
    4[英]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8页。
    5[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10~111页。
    6[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88~89页。
    1[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7~48页。
    2引自[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3休谟:《人性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32页。
    4参考[美]约瑟夫·克罗普西:《国体与经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57页。
    3邹永贤:《国家学说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
    4邹永贤:《国家学说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7页。
    5《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6《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9页。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87页。
    4[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5[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1[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文1版,第4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文1版,第483~4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4-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1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10、11、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0-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2页。
    4“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belum omnium contra omnes)是英国哲学家托·霍布斯的用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6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54页。此处“市民”一词的德文原文为“Bürger”,也可以译作“资产者”。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2、93页。
    7上述解释是我的导师许兴亚教授提出的。参见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如何看待“经济人假设”》,《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2-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3、1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1、7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0-10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5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中文1版,第4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64、65-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67-1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89页。
    5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成员”,——笔者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82-1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91-1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04、207、2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8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5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14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第1版,第14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第1版,第1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第1版,第15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第1版,第1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第1版,第43、44、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70-471页。
    4马克思:《弗·恩格斯的小册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版,第2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4~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42、2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50~25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54页。其中“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德文原文为Privateigentum und privaten Erwerb,应译为“私有财产和私人收入”,相对应的英译文为private propertyand of private acquisition。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5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56、2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61~2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4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1~13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页。
    2有关“市民社会”这一术语的二重含义或用法,可以参见我的导师许兴亚教授的《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4页。
    4《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为奇·安年柯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47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1、14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6、17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8、1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2页。其中“中等资产阶级和所谓市民等级”在恩格斯于1891年出版的单行本中,其德文原文是mittleren Bürgerklassen und des sogenannten Bürgerstandes;而在1849年发表在《新莱茵报》上的德文原文则是mittleren Bürgerklassen und des Bauernstandes,即“中等资产阶级和农民等级”。——本文笔者注。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533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10页。其中的“交换关系”的德文原文是Verkehrsverh ltnisse。按照许兴亚教授的见解,应译作“交往关系”,而非“交换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5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531页。其中的“经济学范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德文原文分别为der konomieschen Kategorien和das System der bürgerlichen konomie,按照松石勝彦教授和许兴亚教授的见解,应译作“经济范畴”和“资产阶级经济体系”。参见许兴亚:《马克思的国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2~1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6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3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5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1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1993年第2版,第3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文1版,第6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1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4页。
    5邹永贤:《国家学说史》(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文1版,第5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6页。
    1《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4、1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0~6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1-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7-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1~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3~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4~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1~1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71页。
    1《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0~201页。
    2[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新译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7~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21~3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7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文1版,第4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7页。此处“所有权”一词法文原文是Propriété,相对应的德、英译文分别是Eigentum和property,而不是Eigentumsrecht和rights of property或者property rights,即“产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4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7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9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74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43页
    1《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44~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5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220页。
    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文1版,第52~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1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64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0页。
    3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739页。
    4《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227页。
    5《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190页。
    6《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20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3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2~1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4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6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3页。
    5以上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470-4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62~7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4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794年中文1版,第8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页。
    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794年中文1版,第8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文1版,第1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1版,第5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2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文1版,第55~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文1版,第13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2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274页。
    5《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200页。
    6《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209页。
    7《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210页。
    8《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441、442页。
    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77页。
    1苏珊伯杰、罗纳德多尔:《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9、7、6页。
    1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2引自[美]史丹利阿若诺威兹、彼得布拉提斯:《逝去的范式:反思国家理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8页。
    2米利班德:《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页。
    1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07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5页。
    2《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39-441页。
    3参见葛兰西:《狱中札记》英文版,第262-263页。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 OFANTONIOGRAMSCI,edited and tranlated by QUINTIN HOAR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INTERNATIONALPUBLISHERS New York, First editin, I971.本文此处引文依英文版改译。
    4《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5转引自何子英:《杰索普国家理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1引自何子英:《杰索普国家理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5页。
    2引自[美]史丹利阿若诺威兹、彼得布拉提斯:《逝去的范式:反思国家理论》,吉林:长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7~618页。
    3按照许兴亚教授的解释,马克思的“交往关系”概念是一个比“交换关系”更加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通常意义上的“交换”(包括产品的交换和劳动交换),而且包括一切非交换性质的“交往”。许兴亚教授这一见解的最初提出,可参见他的《〈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若干范畴的辨析》一文,载《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而资产阶级国家理论往往将国家看作是一种合约、一种关系,比如,当代新政治经济学就将国家看作是对企业合约和市场合约的一种替代。这种理论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27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3~274页。其中“交换方式”一词的德文原文是Verkehrsweise,按照我的导师许兴亚教授的意见,此处应译作“交往方式”,而非“交换方式”。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1页。
    1邹永贤:《国家学说史》(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3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31~432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34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页。
    2参见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1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中文1版,第335~3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76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01~5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145~1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52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5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62~1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26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8~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2~5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7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39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1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0~1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3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8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5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05页。
    4《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750页。
    5《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81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543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19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3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73~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文1版,第27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70页脚注。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中文1版,第221~22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中文1版,第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4~86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5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3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中文1版,第1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5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52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5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63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19~121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47~14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48~149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4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49~15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69~17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48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5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5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94~60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15~61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391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20~8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1版,第51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8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1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71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4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5~86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6~86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7页。
    3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9页。
    4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3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77页。
    6引自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3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4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2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58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7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58页。
    4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61、244页。
    5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466页。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42页。
    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4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1版,第57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59~460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83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20~723页。
    2《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400-401页。
    1《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332~333、336、340~344页。
    2《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336页。
    1《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4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288~289页。
    1萨伊同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在短期和局部范围内产生经济危机,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5、326、327页。
    4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资本”范畴长期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技术关系,资产阶级的生产函数理论也是建立在这种技术关系基础之上的。而罗宾逊于1953年发表的“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破了天机,道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中存在的内在逻辑矛盾,指出“资本”表示一种社会关系,拔出萝卜带出泥,进而将资产阶级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理论错误公诸于众。从而,围绕“资本的测量”问题在经济学说史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当然罗宾逊也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7、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页。
    1“地产”一词的德文原文为Grundeigentum,在中国,也被译作“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所有权”。按照许兴亚教授的意见,它既非一种单纯的“制度”(英文institution),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土地所有权”(德文Grundeigentumsrechit,英文rights of land property),而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应当尽可能地改为“地产”或“土地所有”。鉴于此项工作涉及的工作量巨大,本文仅在少数地方按此意见进行了改译,并在其后标出德文原文。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233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5~697页。
    1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3页。
    1参见刘祚昌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74~75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366页。
    4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7页。
    1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7页。
    2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8页。
    1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9页。
    2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9页。
    3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9页。
    4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2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2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244页。
    3《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文2版,第13页。
    4《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3版,第78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第38~3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第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版,第4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298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41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98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8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8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5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06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59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7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8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2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8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79~580页。
    4M.C.德拉基列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共性与特点》(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442页。
    1《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5页。
    1徐茂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14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4、87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5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5~876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44~745页。
    4魏埙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56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6页。
    6参见高德步、王珏主编的《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文1版,第306页。
    2参见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03~30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5页。
    4参见恩格斯:《论住宅问题》,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94-695页。
    1“私有制”一词的德文原文是Privateigetum,即“私有财产”。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0~341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7~208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78~57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15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80页。
    3马尔萨斯:《人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8页。
    4马尔萨斯:《人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3页。
    5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97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28~929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7~8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47~34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2页。
    1[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24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22页。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147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26页。
    1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26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32页。
    1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3~846页。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34页。
    1《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21-82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84、71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1~27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12页。其最后一句的德文原文是ganz undgar bescheiden, vergleicht man sie mit den Konzessionen, die es in seinem Mannesalter knurrend und widerstrebig machenmu.按照许兴亚教授的意见,应当译作:“同它在成年时期做出让步时的叫嚣和反抗相比,肯定还是相当温和的。”
    3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13、314、315、318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20~321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中文1版,第217页。
    2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年,第7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12~313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13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6~277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24~325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2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25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49~35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4~95页。
    5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8页。
    1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8页。
    2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9页。
    3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50页。
    4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50~851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7页。
    3参见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资关系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载《海派经济学》第20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第二届论坛专辑》。
    1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只应被看做是通俗的说法。严格地说,是并不完全正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工人创造的全部新价值都要首先形成“资本收入”,而并非只有剩余价值部分才形成“资本收入”。至于工人所获得的工资,也并非直接从“劳动”得来的“劳动收入”,而是他的由交换而得到的“个人收入”,即由出卖劳动力商品而得到的“劳动力价格”。
    2参见程建华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0~141页。
    3参见程建华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49~35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18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1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86~487页。
    4参见李宜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62页。
    1[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版,第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53页。
    1参见程建华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8~130页。
    2参见程建华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0~131页。
    1[德]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6页。
    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82、2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95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9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3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19~420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0页。
    1[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版,第3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61、52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2004年第2版,第21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2004年第2版,第5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1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10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27~72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3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66-467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147、148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66~467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13~5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1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8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27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1版,第2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07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53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5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1版,第278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66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71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4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0~861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58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4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2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2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6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14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3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2页。
    2参见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3页的注脚。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页。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3页。
    5[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页。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3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48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07~308页。
    1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5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59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584~5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178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14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06~40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5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07~4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57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16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09~410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19~5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66页。
    6《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805页。
    1《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362、374页。
    2[美]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69页。
    1[德]希法亭:《金融资本》,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335页。
    1[美]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6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361~36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3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中文1版,第24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6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4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023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4~265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65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9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2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5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1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文1版,第6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文1版,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13~4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3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5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5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1版,第4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2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2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58页。
    3希法亭:《金融资本》,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303~304页。
    4希法亭:《金融资本》,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3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2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2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3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5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4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5~236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19~2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17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39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34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1版,第27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8页。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34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3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0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6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7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4~1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3~2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中文1版,第369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96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028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030页。“东京”系越南北部的旧称。
    1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69~70卷。
    2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526页。
    3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527页。
    4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527页。
    5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529页。
    6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533页。
    1斯大林:《斯大林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93页。
    2参见[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3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0页。
    1参见[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8~29页。
    2[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3参见[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4页表1-2。文中数据是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计算而得。
    4[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5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
    1[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1转引自[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页。
    1[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9~60页。
    2[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3~74页。
    3[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1[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9~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1页。
    3邱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3月第1期。
    4《重庆晚报》(数字报),2010年10月25日。
    5《文摘周报》中的【数字】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11年8月19日,第63期。
    6[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54页。
    2[美]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3页。
    3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
    4[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1[美]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9~210页。
    2参见[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1、164页。
    1引自[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2引自[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3[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4参见[美]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6页。
    2[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8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7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8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8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87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35~1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8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86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2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文1版,第146~14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17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61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文1版,第57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1版,第2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4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文1版,第31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9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0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文1版,第292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46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0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90~391、406~4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7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4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78页。
    1邓子基:《马克思恩格斯财政思想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29页。
    2[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7页。
    4[美]霍华德.J.谢尔曼:《停滞膨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6页。
    1引自[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5~196页。
    2引自[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3引自[美]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1[法]雅克·阿塔利:《国家的破产》,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导言》第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1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1版,第111~1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4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8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中文1版,第61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99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28、63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中文1版,第295~2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2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说明第3页。
    1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160、158页。
    2引自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40、3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文1版,第331~3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3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5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1页。
    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5-14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4页。其中“国家制度”一词的德文原文是Staatswesen,按照许兴亚教授的意见应译作“国家之类”,而非“国家制度”。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31~4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8、121、97、1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1页。
    2《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3页。
    2《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文2版,第414页。
    3《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文2版,第52页。
    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64页。
    5《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文2版,第112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2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6、2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0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28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43页。
    3《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文2版,第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4~3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5-3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8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列宁全集》第1~6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1985-2001年。
    6.《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斯大林选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8.《毛泽东文集(1~8卷)》,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1993年。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2.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于金富:《生产方式: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5.[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
    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7.[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8.[英]威廉配第:《赋税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
    9.[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
    10.[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
    11.[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英]边沁:《论道德与立法的原则》,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英]边沁:《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14.[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华夏出版社,2006年。
    15.[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华夏出版社,2009年。
    16.[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商务印书馆,1963年。
    17.[德]希法亭:《金融资本》,重庆出版社,2008年。
    18.[波]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
    19.[德]爱德华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奥]卡尔考茨基:《考茨基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意]马基雅维利等:《西方四大政治名著:君主论、乌托邦、政府论、社会契约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
    23.[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
    24.[德]康德:《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
    25.[德]黑格尔:《黑格尔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26.[英]鲍桑奎:《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27.[德]威廉·洪堡:《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31.[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
    32.[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33.[美]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
    34.[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
    35.[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36.[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0年。
    37.[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8.[希腊]A·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年。
    39.[日]伊藤诚等:《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40.[美]霍华德·J·谢尔曼:《停滞膨胀:激进派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
    41.[英]本·法因、劳伦斯·哈里斯:《重读<资本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42.法共中央经济部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43.[苏]M.C.德拉基列夫主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共性与特点》(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44.[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5.[英]密里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商务印书馆,1997年。
    46.[法]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47.[法]列菲弗尔:《论国家》,重庆出版社,1988年。
    4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90年。
    49.[意]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0.[英]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德]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2.[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3.[法]雅克·阿塔利:《国家的破产》,北京联合出版社,2011年。
    54.[英]路易丝麦克尼:《福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55.[美]阿若诺威兹等:《逝去的范式:反思国家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6.[加]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庆出版社,2007年。
    57.[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8.[英]布鲁厄:《马克思的帝国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2003年。
    59.[美]苏珊伯杰、罗纳德多尔:《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重庆出版社,2002年。
    60.[美]约瑟夫·克罗普西:《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原理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1.[美]加尔布雷思:《经济学与公共目标》,商务印书馆,1983年。
    62.[美]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3.[匈]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下),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
    64.[匈]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65.[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6.[英]M.C.霍华德、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67.[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8.[美]塞缪尔鲍尔斯等:《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治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9.[美]赫尔曼M施瓦茨:《国家与市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
    70.[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1.[美]彼得埃文斯等:《找回国家》,三联书店,2009年。
    72.[美]安德烈·施莱弗、罗伯特·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中信出版社,2004年。
    73.[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重庆出版社,2007年。
    74.[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5.[美]哈特、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76.[美]威廉·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77.[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8.[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79.[丹]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
    80.[英]凯恩斯:《货币论》(第一、二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
    82.[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
    83.[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4.[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5.[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96年。
    8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7.[英]斯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88.[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89.[澳]布伦南、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90.[美]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和公共选择:两种截然对立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91.[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03年。
    92.[美]巴泽尔:《国家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9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4.[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
    95.[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96.[美]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7.[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8.[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99.[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1.张五常:《经济解释》(三卷),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102.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3.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4.邓子基:《马克斯恩格斯财政思想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105.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6.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7.刘守刚:《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8.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109.邹永贤:《国家学说史》(上、中、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0.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111.刘军:《国家起源新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12.尹树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批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3.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4.罗云力:《西方国家的一种新治理方式》,重庆出版社,2003年。
    115.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6.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7.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8.何子英:《杰索普国家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9.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0.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1.姚开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2.徐崇温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名著提要》(上、中、下三卷),重庆出版社,1997年。
    123.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4.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熙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5.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葛兰西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
    1.许兴亚:“论生产关系的概念”,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问题研究》,2004、11。
    2.许兴亚:“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与《资本论》”,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问题研究》,2004、11。
    3.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问题研究》,2004、11。
    4.[英]杰索普:“国家理论的新进展——各种探讨、争论点和议程”,《世界哲学》,2002、1~2。
    5.[英]苏珊斯特兰奇:“全球化与国家的销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3。
    6.[韩]朴炳光:“关于国家能力的探讨”,《南京社会科学》,1998、7。
    7.张曙光:“国家理论与政府制度”,载《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2004。
    8.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探索”,《经济研究》,2003、5。
    9.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10.郁建兴、周俊:“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哲学研究》2002、4。
    11.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12.郁建兴:“国家理论的复兴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东南学术》,2001、5。
    13.黄新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宁夏大学学报》,2002、2。
    14.朱华、钱陈:“国家的起源、作用与演变——关于国家理论的比较分析”,《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12。
    15.杨龙:“国家的悖论与政府的失灵”,《理论与现代化》,2000、10。
    16.杨龙:“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政治文化研究网(www.tszz.com)。
    17.李青宜:“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国家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国家理论”,1994-2010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http://www.cnki.net。
    18.胡钧、贾凯君:“马克思公共产品理论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比较研究”,《教学与研究》,2008、2。
    19.王贵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20.杨仁忠:“马克思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完整国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1.罗峰:“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主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
    22.杨静:“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批判性解读”,《教学与研究》,2009、8。
    23.乔翔:“国家神化的消解与现代国家的建构——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9。
    24.窦晴身:“国家双维起源与职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的解说及启示”,《理论与现代化》,1999、8。
    25.许红兵、张瑞:“新制度主义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比较”,《前沿》,2002、3。
    26.杨明佳、潘文辉:“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完善与发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7.杨谦、郭强:“论马克思社会与国家关系思想的双重论域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学刊》,2009、5。
    28.刘先江、李长真:“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域中的政府体制创新”,《改革研究》,2005、11。
    29.熊德仁:“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0.郭殿生、张丽:“‘非商品化’与福利国家的改革”,《当代经济研究》,2009、9。
    31.刘军:“马克思国家观的三大理论创新”,《河北学刊》,2006、11。
    32.余慧芬、周莉:“马克思与诺思:两种国家理论的比较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33.肖扬东:“走向一种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资本逻辑学派兼论”,《肇庆学院学报》,2010、1。
    34.张国昀:“论重商主义”,《西北师大学报》,2004、4。
    35.张国昀:“劳动异化、虚假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危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
    36.张国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观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
    37.张国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当前我国的利益冲突问题”,《甘肃理论学刊》,2010、2。
    38.张国昀:“国家行为、产权变革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3。
    39.张国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研究”,《经济经纬》,2010、6。
    40.张国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现状与评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 Paul Wetherly: Marxism and the State: An Analytical Approach,1992.
    2. 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1982by Croom Helm Ltd.
    3. Bob Jessop: State/space: a reader, edited by Neil Brenner,2003.
    4. Stanley Aronowitz and Peter: Paradigm lost: state theory reconsidered,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ofMinnesota Press,2002.
    5.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and Socialism, Verso Classics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by Verso2000.
    6. Ernesto Laclau and Chantal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ist Strateg: Towads a Radical DemocraticPolitics, Second Edtion, published by Verso2001.
    7.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opyright1987by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 All rights.
    8. Andrea Mayr: Language and Power: An Introduction to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Publishing Group,2008.
    9. Phillip E. Wegner: Imaginary Communities: Utopia, the Nation, and theSpat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2002by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0. Bob Jessop:”Recent Theories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1977.
    11. BobJessop: StateTheory: PuttingtheCapitalistStatein its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12. Bob Jessop: The Future of Capitalist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2.
    13. Joseph v.Femia: 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Hegemony,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volutionaryProcess,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1.
    14. David Harvey: The New Imp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5. Antonio Negri: Insurgencies: constituent power and the modern state, University of Alinnesota Press,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