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是个长期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不过,近代时期在西学东渐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开始设立管理农业的专门机构,颁发与农业相关的专项经济政策和奖励章程,积极兴办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开设商埠发展外贸农业,鼓励民间农学会劝农设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注入了近代化因子,提供了诸如制定专项法规、兴办农校、建立试验推广机构等历史与技术发展的基本框架,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开始走上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近代转型之路。同时,此时期的农业转型也为中国传统农业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格局。因此,近代时期的农业转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真正的立足点和起跑线,深化此时期的农业转型研究对探究当今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健全农业现代化科学体系,加快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以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变为主线。首先,依据农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理论,通过分析中国市场的被动开放、农业功能的重新定向、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变法图存的推动作用,探究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基础与动力。其次,论文围绕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农官体系向农业专门化管理体系的转变、传统经验农学向近代实验农学的发展、家庭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过渡、农业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拓展,揭示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发展路径。再次,审视和评析了近代中国农业转型对当时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系统总结近代中国农业形态转型的程度,探究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主要成效。最后,深入总结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内涵与特征、转型不足与制约因素,提出了近代中国农业转型对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作用。
     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市场的被动开放为近代中国的农业变革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农业功能的重新定向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变革思潮的兴起客观上为近代中国的农业转型指明了方向;而政府变法图存的推动则为近代中国的农业转型起到了前驱先路的作用,总体上形成了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渐进开启方式。而农官体系向农业专门化管理体系的转变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农业步入了职能化、专门化的管理轨道;传统经验农学向近代实验农学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技术与近代农业科学的扬弃发展呈现兼容并蓄的交融态势;家庭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过渡突破了家庭制经营的束缚,呈现出了向农业扩大再生产方向转化的趋势;农业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拓展客观上促使中国市场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逐渐转变成了开放的农业市场结构,总体上形成了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四大发展路径。
     同时,论文还认为近代中国农业转型走上了“适应性过渡农业”之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借鉴近代“适应性过渡农业”发展之路,在宏观层面应运用产业政策拓展农业功能引导农业转型方向、推进中外农业科技交流减少科技异化现象发生、扶持外贸农业发展处理好农产品内外销关系;在中观层面应继续建立农教、科研、推广三结合的组织机构、发展公司性质的农业经济实体、培养合作性质的农业合作组织,以便形成农业社会化扩大再生产之势;在微观层面应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传统与现代组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a long process, yet hasn't been over so far now,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straints.However,in modern period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begun to set up the specialized agencies of agriculture management, presented seri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 economic policies and incentives charters,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al school、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actively, opened commercial ports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griculture, encouraged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s to private schools and persuade farmers to product, which implanted the modernization factor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a large extent, provide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histo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special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schools and test promotion agencies, promoted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embark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road of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erio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o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eriod is the real foothold and the starting line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eping the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eriod will undoubtedly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root causes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s,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odern agriculture,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treated this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s the main line.Firstly, explored the base and power of Chines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by analyzing the passive open of market, re-ori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features, the rise of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the government reform in promoting the survival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Secondly, this thesis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 transformation by anglic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official system to agriculture specialized management systems,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to the modern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the family mode of production to the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domestic market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cusing on the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ain, this thesis explored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by system summing up the extent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hape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mmenting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Finally, this thesis proposed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in-depth summarizing the meaning、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tudy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assive opening of Chinese market provided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modern Chines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the reori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s had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e rise of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tre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reform for survival had played a precursor role of the first way to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Those formed a gradual open way for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on the whole.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official system to agriculture specialized management systems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into the track of functions and specialized management.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to the modern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made the abandon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present a blend of eclectic Situation; the family mode of production to the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broke the shackles of family business system, show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to expand production trends; agricultural domestic market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moted Chinese market even closer the world capitalist market, and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n ope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markets, those formed the four major development path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also believed that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embarked on the road of“agriculture of adaptive transition ", and had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we should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 agriculture of adaptive transition "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t the macro level,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be used to expand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technology exchange among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suppor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the meso level, we should continue to buil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promotion of three combina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entities as company,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form a reprod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expansion potential; At the micro level ,we should optimiz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combin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lement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goal of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moothly.
引文
①赵泉民.政府的制度供给及其社会绩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03):104-110;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转型趋向,文史哲,2003(04):41-47。
    
    ①仓桥正直.关于清末商部的实业振兴,历史学研究(日文),1976(432);关于清末商部和振兴实业,经济学术资料,1982(10);关于清末商部振兴农务、工艺、路务等若干问题,经济学术资料,1983(04)。
    ②田炯榷.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田炯榷.清末民国时期湖广(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清史研究,1996(01)。
    ①马士.《対外关系史》卷1:366。
    ②数据来源:根据杨端六《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制成。
    
    ①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赋统计》甲表74、76。
    ②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文版1986年)曾译为“内卷化”,后较多使用“过密化”。
    
    ①《孙中山文粹》上卷:445。
    ②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2:345。
    ③张謇.奖励农牧产案,张謇全集(第2卷):202。
    ④《通海垦牧公司开办十年之历史》,1911:95-96。
    ⑤《保利说》,《申报》,1902年10月13日。
    ⑥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2:1116。
    ①《皇朝经济文编》卷49:7。
    
    ①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1913年1月1日。
    ②《张文襄公全集·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卷54。
    ③《盛世危言·农功》,《郑观应集》(上册):737。
    ④《续富国策·讲求农学说》,《陈炽集》:174。
    ⑤《庸书·教养》,《陈炽集》:20。
    ①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349。
    ②康有为.请开农学堂地质局折,戊戌变法(第2册):250。
    
    ①陈炽.《庸书·农政》
    ②《续富国策·讲求农学说》,《陈炽集》:174。
    ③陈炽.《续富国策》第1卷。引自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78。
    ④梁启超.农会报序,见时务报,第2、3册,1897(03):4115。详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中华书局,1989:130-131。
    ⑤《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1908:5。
    
    ①吉林行省档案(6-1)-285。
    ②林迪臣.《手订浙江蚕学馆试办章程》,《农学报》第10册。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神州国光社出版,1953:93。
    ①陈炽.《续富国策·农书·讲求农学说》。见赵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78。
    ②陈炽.《续富国策》卷一《讲求农学说》:13。
    ③冯桂芬.《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郑大华点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83。
    ④郑观应.《商务五》,《当世危言》3编卷1:5。
    ⑤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l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11。
    ⑥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第1卷,上海中华书局,1932:5。
    ①《安徽候补知县万大令祖恕条陈两江屯垦事宜察》,《农学报·察赎》卷84,1899(09)。
    ②《论满洲农业宜集合大公司》,《盛京时报·论说》,沈阳7212厂印制,1985(02) :294。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三》,《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14。
    ④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
    ⑤陈炽.《续富国策·大兴商埠说》
    ①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筹国用议》
    ②陈炽.《续富国策·水利富国说》
    ③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
    ④《李文忠公全集》,奏稿24《筹议海防折》
    
    ①《申报》之《讲求树畜说》,1897年11月6日。
    ②甲午战后,军费耗费浩大,加之战败赔款2.3亿两,使清政府本已枯竭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5117。
    ②《上谕》第141条,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7。
    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4).北京中华书局,1958:4110。
    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4).北京中华书局,1958:4150。
    ①《务农会试办章程》(知新报)第13条。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神州国光社出版,1953:30。
    ③1898年裕禄给慈禧的奏折,慈禧批“知道了”。
    ④《农学报》湖北农务学堂招考农学示,1899年第66册。
    
    ①《淮兴农业》,《农学报》第22卷,1898(02)。
    ②张謇.请兴农会奏.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杜,2000:309。
    
    ①中央农业管理由掌管户籍财经的户部和营造工程事项的工部兼理,地方农业管理由知州和通判、知县与县叁兼理。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76。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84。
    
    ①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7-8。
    ②农林部组织系统.《农业推广通讯》5卷8期,1943。
    ③《厘定各部院官制总说帖》,《东方杂志》,1906年增刊。
    
    ①《农工商部阖署住址单》,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农工商部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三年所办事宜统计表·农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③《农政·农事试验场表》,《农工商部统计表》(第2册):13。
    ④《农政·农事试验场表》,《农工商部统计表》(第2册):14。
    ①《四川农政总局章程》、《农政通行章程》,《四川官报》第28册,“专件”,1905。
    
    ①《伦贝子旁求专门人才》,《大公报》,1911年6月8日。
    ②《农部将来之用人》,《大公报》,1911年7月28日。
    ③《农部物色实业人员》,《大公报》,1911年8月2日。
    
    ①宪政编查馆考核直省劝业道官制细则酌加增改折,1908年7月5日。
    ②《伦贝子甄别劝业道之计划》,《大公报》,1911年4月14日。
    ③《宪政馆考核各省劝业道官制并分科办事细则清单》,《申报》,1908年8月10日。
    ④沈家伍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303-304。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第3辑,“农商一”:350-351。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15。
    ②《整顿茶务示》,《申报》,第40册,上海书店(影印),1984:220。
    ③《农商公报》,政事,1914(05):24。
    
    ①《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政府公报》第693号“命令”,1914年4月12日。
    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442-444。
    
    ①重庆市档案馆等编.《四联总处史料》(中),档案出版社,1993:343。
    ②沈家伍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305。
    ③沈家伍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327-331。
    
    ①张肖梅主编.战时之农业与后方之农村,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1940:80。
    ②《奏定实业学堂通则》,见琚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3。
    ①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9卷,1955:11251。
    ②北洋《政府公报》第149号,1912(09).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6):107。
    ③《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编,商务印书馆,1948:4-5。
    ①杨士谋等.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03):20。
    
    ①《东方杂志》教育,1905(09):232。
    ②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农史,1987(1):65-81。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43。
    ②《兴办农事试验场》,《商务官报》,1906(01):20。
    ③《第二次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第2册,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1909:8。
    ④《广益丛报》第9卷第8期。
    ⑤《开办农林试验场》,《大公报》,1908年11月22日。
    ⑥《东方杂志》,实业,1908(02):47。
    ⑦《请奖热心农务之农民》,《申报》,1911年2月20日。
    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布展资料。
    
    ①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8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14。
    ②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8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15。
    ①《论植物》连载于《格致汇编》1876年各期上;《植物须知》(1894);《植物图说》益智书会本(1895)。
    ①《札委张鸿顺等督办农务、工艺学堂》,《张之洞全集》第5册:3572。
    ②罗振玉.杭州蚕学馆成绩记。
    
    ①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5。
    ②《东方杂志》第3卷,1906(12)。
    ③《奉天农业实验场报告》第二册《农具使用实验》,1908。
    ④《萨县新农试验场民国19年之全手工作报告》,《农业周报》第71号,1931。
    ⑤《中国农具之改进史》,1943。
    ⑥《日本在东北之农业设施》,《农业推广通讯》第7卷,1945(09)。
    
    ①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380。
    ②费理扑拟,许振英译.中匡畜牧改良计划,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01)。
    
    ①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5。
    ②“矮泣多”取其原名“ardito”;“中大2419”后改名为“南大2419”。
    ③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151。
    
    ①冯泽芳.再论斯字棉与德字棉,农报,1936,3(25):1309-1312。
    ②李仪祉.《治水本论》。
    
    ①《农业推广通讯》第5卷,1943(07):9。
    ②丁颖.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农声月刊·农艺专号(第194、195合刊),1936。
    
    ①《东三省政略》实业,奉天省,纪农业教育。
    ②农学演说会之进步.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1909年2月12日。
    ③《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12。
    ④农工商部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5.
    ⑤广东劝业道呈鹤山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⑥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卷LS31-3-1258。详见王蓉.公司+农户·表证农家·特约农户——近代中国农业改良与推广的新模式.古今农业,2001(04):79-83。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吕氏春秋·任地》
    ③[美]金福兰格令西兰撰、卫理口译,[清]上海范熙庸笔述《农务土质论卷2·第6章》,罗振玉《农学丛书》4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④清·奚诚《耕心农话》(1879),苏州博物馆藏。
    ⑤[美]和而连氏原著、日本户井重平译述,[清]桐乡沈触重译《巴料保护篇·肥料之费耗第一》,《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①《抚郡农产考略》,1904。
    ②[法]翰林学会德赫翰著,闽县曾仰东译.《农学肥料续编·卷下·第七章》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③《农政全书》卷37。
    ④[英]傅兰雅口译,清无锡徐华封笔述.《种植学·卷上》,罗振玉《农学丛书》初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⑤[清]卫杰编.《蚕桑粹编》卷三,蚕政·蚕饲类.蚕政·釆叶类,清光绪石印本。
    ⑥[日]井上伍鹿著、米良文太郎译.《蚕病要论·第三章》罗振玉《农学丛书》第五集,清光绪江南总农会石印本。
    
    ①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111。
    ②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115。
    ③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115。
    ④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93。
    ⑤周拾禄.《中国稻作之改进》,1942年。
    ①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115。
    
    ①邓植仪.《中国土壤肥料之改进史》。
    ②黎国熹.《广西水稻之三化螟》,《农声》,1936。
    ③谢道同、李永禧.广西近代植保和昆虫科学技术史稿,1985(内部资料)。
    ④邱式邦.《豆害—沙塘大豆歉收之主因》,《广西农业》第4卷,1943(03)。
    ①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242。
    
    ①“并未立契,亦无主仆名分”或“共坐同食,彼此平等相称”。
    ②民国《清平县志》农业:8。
    ③江荦.《广东花县农村经济概况》,《中国农村》1卷4期,1935(01):67。
    ④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供需状况》:2-3。
    ①参见《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卷4:248、153。
    ②薛暮桥.《桂林六塘的劳动市场》,《新中华》2卷l期,1934(01):259。
    ③以年为雇佣单位的称年工,以月为雇佣单位的称月工,以日为雇佣单位的称日工。
    ④李忻延.《常熟常阴沙农村经济概况》,《农行月刊》1卷5期,1934(09):40。
    ⑤蔡斌咸.《浙江农业劳动之分析》,转见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740。
    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研究》:263-264;乔坻:《富春江畔的采茶女》,《中国农村》2卷l期,1936(01):30。
    ⑦吊:中国旧时钱币单位,一吊为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
    ①广西师专.《广西农村经济调查》,转见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669。
    ②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784。
    ③《中滩农业调查》,《中外经济周刊》162号,1926(05):61。
    ①卜凯.中国农家经济:156。
    ②《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2辑:96。
    
    ①《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要览》,见《中华农学会报》第3卷第8期:694-698。
    ②规银也称豆规银、九八规元。1933年以前,上海通行的一种记帐货币,规银1两等于1.25银元。
    ③见《通海垦牧公司第一次正式股东会议录》,《通海垦牧公司开车十年之历史》:19。
    ④张謇.《垦牧公司第一镒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见《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⑤农民向地主承种田地订立契约叫“写田”。
    
    ①严学熙.张謇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389-410。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697。
    ③严学熙.张謇与中国近代化,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398。
    
    ①吴承明,江泰新卷主编;中国企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712。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1957:698-708。
    
    ①东方杂志,实业,1905(07):127。
    ②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开办十年之历史:67-68。
    ③怿卢.《琼崖调查》,《东方杂志》20卷23号,1923(12):54-55。
    ④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879-880。
    
    ①根据毛泽东的兴国县长冈乡调查,全乡村437户青壮年733人,当红军做工作去了320人,留在农村的413人中,男子只有87人;在全乡437农户中,无牛户占25%,五家以上家共用一牛的占5%,三四家合养一牛的占30%,两家合一牛的占共有一牛的占15%,一家一牛的也是小牛为多。
    ①《中国农业合作社运动史料》上册:87。
    ②《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1933。
    ③《中国农业合作社运动史料》上册:87。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912。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771。
    
    ①《建立耕牛站》,《红色中华》第75期,1933年3月3日。
    ②《关于组织犁牛站的办法》,《红色中华》第75期,1933年3月3日。
    ③《关于组织犁牛站的办法》,《红色中华》第75期,1933年3月3日。
    ④《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红色中华》第71期,1933年4月13日。
    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1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86。
    
    ①刘德余.泛论合作农场,农业通讯,1947(9)。
    ②行政院绥靖区政务委员会.绥靖区合作农场辅导办法,浙江经济,1947(2)。
    ③沈鸿烈.一年来之我国农业建设,中农月刊第5卷第4期,1944年4月30日:18。
    ④李世材.合作农场与我国新政治经济,农业推广通讯,1942(6)。
    ⑤设置合作农场办法,浙江经济,1946(2)。
    ⑥魏本权.合作农场:近代中国农业经营模式变迁管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 112-117。
    
    ①甲午战后,军费耗费浩大,加之战败赔款2.3亿两,使清政府本已枯竭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4062、4158。
    ①重庆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重庆文史资料(第3辑):82。
    ②《上海文史资料》第20辑:127。
    ③总税务司申呈总理衙门.访察茶叶情形文件,1898年7月24日:4-5。
    ④江汉关税务司斐式楷申呈总税务司,《访察茶叶情形文件》,1887年10月14日:18-20。
    ⑤《申报》,1884年1月12日。
    ⑥交通银行编.《金融市场论》,1947:79。
    ①《清朝续文献通考》卷42(征榷·榷茶》。
    ②《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
    ①东亚同文会编《中国省别全志》第4卷,山东省,1917(09):843。
    ②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43。
    ③胡雪梅.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述轮,2003 :8。
    ④《东方杂志》第6卷,第6号。
    ①陈真等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474-475。
    ②《光绪二十一年北海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23册:234。
    ③《光绪二十五年北海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281。
    ④郑重:《烟台要览》第13篇《工业十》,烟台要览统筹局,1923。
    ⑤[日]井村薰雄:《物资の需给ど径路》,1926:169。
    ⑥吴弘明整理.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5-1911),1868。
    ①高良佐.西北随招记.建国月刊社,1936:181-183。
    ②日本外务省.清国事情, 1907:287。
    ③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长山县。
    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卷2:224。
    ⑤Report of the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Commerce 1896-1897:55-56、270。
    ⑥DecellnialReports,1892-1901年,上海。载徐雪箔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一<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44。
    ⑦Trade Reports,天津。载吴弘明等译编.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5—1911) (上).天津社会科学院内部资料:1566。
    ⑧朱仙洲.《天津粮食批发商业百年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28辑:76。
    ⑨朱仙洲.《天津粮食批发商业百年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28辑:77。
    ①依据1925-1928年中国“出口大米输往地区表”制作。详见陆精治的中华民食论:299。
    ②依据1925-1928年中国“进口外米来源表”制作,见吴道敏.洋米输入与国内外产销状况,农村经济2卷1期:26。
    ①依据《中国海关贸易报告》1929-1936年中国“进口小麦来源统计表”制作。详见曾琼.1927-1936年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2009:22。
    
    ①依据1912-1928年中国“出口大豆输往国别及地区表”制作。详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01):189。
    ②依据1905-1936年中国“棉花出口输往国家及地区统计表”制作。详见赵文榜.中国近代棉花市场及其进出口贸易.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九辑,1990(09):21。
    ①依据1935-1939年中国“皮类销往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百分比表”制作。详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01):306。
    ②依据1913-1938年中国“鲜鸡蛋出口输往国家及地区统计表”制作。详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01):333。
    ①数据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74-75。
    ①数据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74-75。
    ①数据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76-77。
    ①数据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72-73。其中不包括手工或机器制品或半制品,即纯属农产原料。
    ②数据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72-73。其中不包括手工或机器制品或半制品,即纯属农产原料。
    ①其中不包括手工或机器制品或半制品,即纯属农产原料。见严中平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72-73。
    
    ①汤惠荪.《绥远农垦调查报告》:27。
    ②《大同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150号,1926:11。
    ③连浚.《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136。
    ④关士续.科学技术史(内部稿):30。详见朱明宽等.农学辩证法的若干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
    ①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印行.资源及产业(上),东北经济小丛书:24。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617。?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2001.安徽抗日根据地文集.合肥:皖内部图书:130
    常书红、王先明.1999.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02):110-115
    曹隆恭.1984.肥料史话(修订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曹幸穗.1987.我国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中国科技史料.(03):26-31
    曹幸穗.1996.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曹幸穗.2003.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 (02)
    陈炽.1997.农政.见: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27
    陈永勤.1998.晚清农业近代化的思路与实践.江西社会科学.(01):1-7
    陈翰笙.1983.帝国主义中国资本与中国农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51-52
    陈翰生. 1985、1987、1989、1991.解放前的中国农村(1-4卷).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陈为忠.2003.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体系(1908-1937).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8(03):34-44
    丁长清.1984.试论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南开学报.(06):72-79
    丁长清.1985.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03):42-47
    丁长青、慈鸿飞. 2000.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4
    段本洛、单强.1994.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51
    邓力群.1992.当代中国的农业.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750-753
    董长芝,马东玉主编.1997.民国财政经济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25
    樊志民.2008.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生命世界.(07):36-41
    樊卫国著.2002.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上海:人民出版社:89
    冯云琴王登龙.2000.晚清农垦公司简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3(4):393-397
    福州海关编.1992.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福州:华艺出版社:94
    费正清、赖肖尔主编.1992.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郭文韬,曹隆恭.1989.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61
    郭欣旺.2004.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硕士毕业论文].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1979.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480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1958.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391。
    葛全胜,戴君虎等著.2008.过去三百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收支.北京:科学出版社:84
    广州海关志编委会.1995.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94
    郝延平.1988.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62
    黄明同、吴熙钊主编.1988.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315
    黄希源主编. 1986.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黄光壁主编.1997.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026
    花之安.1988.自西徂东.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八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282
    何忠伟主编.2008.农村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53
    何旭艳.2002.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32-38
    胡雪梅.2002.东北大豆出口贸易与近代中国东北开发(1860-1931).北方文物.(03):93-99
    江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编辑组编.1984.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第九册).江西:人民出版社31-39
    孔永松,邱松庆著. 1981.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34
    廖一中、罗真容编.1987.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577
    罗时凡龚飙等主编.1993.中国国情大事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40
    李罗力等编著.1997.中华历史通鉴(第4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3942
    李允俊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 2000.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020
    李必樟译编.1993.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58
    赖日新.2008.九江开埠设关及其对外贸易(1861-1938年).[硕士毕业论文].厦门:厦门大学
    刘锦藻.1988.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8862
    刘锦藻.1936.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1290-11291
    刘德钦编.2007.林政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41
    刘佛丁主编. 1999.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99
    刘家峰.2000.基督教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近代史研究.(02):177-204
    刘素芬.1999.日治初期台湾的海运政策与对外贸易(1895—1914).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下) .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45):647
    刘椿.2000.中国近代农业现代化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李澍田主编.1993.中国东北农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344
    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1998.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65-267
    李文治.1957.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870
    林和成.1936.中国农业金融.北京:商务印书馆:83
    林毅夫.1994.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琦明、张文华卷主编;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9.兰州市志:科学技术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12
    满史会编著、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译.1988.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内部)版.北京:新华出版社:475
    毛泽东. 199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01
    闵宗殿、王达.1985.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编.1999.中国农业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1949-1999.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
    聂家华.2007.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济南:齐鲁书社:13
    蒲艳艳.2007.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硕士毕业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钱实甫.1984.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16
    聂宝璋.1979.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7
    孙庆沙辰著.2000.百年中国史话第3辑:中英关系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5
    孙占文.1982.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土地开发.北方论丛.(05):8-17。
    孙中山.1986.上李鸿章书.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34
    孙中山.1981.致郑藻如书.见: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1909.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84
    盛康.1972.皇朝经世文编续编.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4483
    盛邦跃著.2008.卜凯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农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3
    世续等编.1970.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86.台湾:华文书局:7-8
    舒新城.1981.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742
    苏云峰著;吴家莹整理. 2007.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6
    沈志忠.2002.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探.中国农史.(04):19-25
    沈志忠.2008.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40
    沈元瀚著. 1987.简明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申学锋.2002.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北京社会科学.(1):84-90
    尚明轩.1996.孙中山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学术月刊.(11):21-25
    桑润生.1986.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
    台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1970.袁世凯奏折专辑.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135
    田中忠夫. 1934.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中译本》.上海:大东书局:239
    天野元之助.1962.中国农业史研究.东京:农业总合研究所
    汪敬虞主编.2000.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335
    汪敬虞主编.2007.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90
    王思明.2001.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社).1(01):91-100
    王思明,姚兆余主编. 2003. 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08
    王思明.1999.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482
    王笛.1987.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农史.(01):65-81
    王毓瑚校.1981.农书·农桑通诀集之五.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54-55
    王铁崖编.1982.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3l
    王俊麟编著. 1996.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58
    王奎. 2008.对清末商部创设之绩效的整体观照.襄樊学院学报.29(07):77-83
    王红谊、章楷、王思明编著.2001.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王立新.2008.农业转型概念的双重化.史学理论研究.(02):52-57
    王萍.2005.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政策.[硕士毕业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王今诚,王超.2009.中国农业近代化(1912-1937)的制度需求与供给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02):48-53
    吴春梅.1999.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中国农史.18(03)
    吴承明.1985.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承明.1989.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02):63-66
    吴存浩.1996.中国农业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210
    吴存浩.1993.清季国家农业管理职能变化试论.中国农史.(03):58-64
    吴育群、刘宏权等.1992.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会议通览:1979-199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04
    吴兆名.1935.西北畜牧业概述.中国实业杂志.01(12):2287-2302
    吴兴南著.1997.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311
    吴兴南著.2002.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35
    魏露苓.2006.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博士毕业论文].广东:暨南大学
    魏本权.2008.合作农场:近代中国农业经营模式变迁管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3):112-117
    魏文享.2008.农会与农政:近代农会组织与农业建设(1927-1949).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78-86
    许道夫编.1983.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21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2003.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徐素华.1994.筹洋刍议—薛福成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04
    薛福成.1987.商政.见:宜今室主人编.皇朝经济文新编.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2-3
    夏东元.1992.郑观应与中国近代化及其超前意识.社会科学,(11):62-66
    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合编.1990.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厦门:鹭江出版: 59
    夏如冰.2002.清末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44-49
    夏如冰.2003.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90-95
    谢申.1980.略谈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农史研究.(01):94-103
    肖良武.2007.近代云贵区域棉纱市场分析.贵阳学院学报.(02):50-55.
    姚贤镐编.1962.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426
    严中平等编.1955.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上海:科学出版社:77-82
    严中平主编.2001.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北京:人民出版社:604
    严学熙.1988.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历史研究.(03):84-97
    严学熙.1993.张謇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389-410
    佚名.1985.与客谈通商口岸.见:补斋.皇朝新政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568
    俞鹿年编著.1992.中国官制大辞典(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607
    于建嵘主编.2007.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1912-1949.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898
    苑朋欣.2003.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农会.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苑朋欣.2007.清末农业新政研究.[博士毕业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苑书义,董丛林著. 2001.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
    杨光晨.1983.积极维新东北农政的张鸥钧.中国农史.(02)
    杨家骆.1973.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湾:鼎文书局印行:143-144
    杨天宏著.2002.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13
    杨蒲林主编.1990.武汉城市发展轨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70
    杨端六等.1913.六十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864-1928).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4)
    叶扬兵.2006.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01
    姚洪卓主编.1993.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36 145
    袁北星.2010.客商与近代汉口茶市的兴衰.江汉论坛.(1):84-87
    衣保中.1990.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4
    衣保中、刘洁.2000.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中国农史.(02):14-18
    衣保中.1988.清末东北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及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中国农史.(04):85-92
    阮文彪.2005.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理论检视与创新设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4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1996.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44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1980.中国农民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1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研究组编著.1996.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68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编.1992.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1960.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7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1994.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508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编. 1980.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教研室.1981.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参考资料一论文集:11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册:戊戌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农业博物馆编.1996.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52-35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1995.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北京:农业出版社:273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编著.2006.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209
    张登德.2006.论陈炽的农业近代化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1(02):109-112
    张冬冬.2007.民末清初的农学报刊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倡导.[硕士毕业论文].天津:师范大学
    张芳王思明主编.2001.中国农业科技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426
    张培刚.1984.农业与工业化.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39
    张学恕.1990.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28
    张之洞.1915.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35:21-23
    张彦宁总编辑;吴承明,江泰新卷主编;中国企业史编辑委员会编. 2004.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712
    张霞.2008.清末农业思想的近代转型:以农业发展为中心.江汉论坛.(09):67-71
    张泽洪.2002.中国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郑庆平、岳琛.1987.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毅主编.2005.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300
    郑观应.1982.盛世危言·农功.见: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375
    郑友揆.1984.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55
    钟卓安著.1999.陈济棠.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57
    周其华等主编.1994.环境保护法律全书.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166
    周臣,周琰曌编著.2006.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手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6
    周勇主编.2002.重庆通史第三卷近代史(下).重庆:重庆出版社:1122
    周邦任、费旭.1994.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20
    朱契著.1936.中国租税问题(中国财政问题)第3编.北京:商务印书馆:304
    朱有瓛主编.1986.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40
    朱有献.1989.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2
    朱寿朋编.1958.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4759-4760 4158
    章楷.1989.回顾我国近代改进农业跨出的第一步.农史研究
    章楷.2002.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02)
    章有义.1957.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 359、927
    赵泉民.2000.论晚清重农思潮.社会科学研究.(06):123-129
    赵泉民.2000.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学习与探索.(05):119-124
    赵泉民.2003.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文史哲.(04):41-47
    赵朝峰、宋艳丽.2003.清末新政时期的“重农”思潮评述.齐鲁学刊.(06):124-127
    赵德馨. 200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83
    庄维民著.2000.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641
    Buck.1930.“Chinese Farm Economy”,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26
    David Faure.1989. 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 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1870—1937.oxfordu varsity Press
    Dwight Perkins.1984.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一196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Lossing Buck. 1937.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Nanking: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rk Elvin.1973.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Loren Brandt.1989.Commerc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1870—193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hilip Huang.1985.ThePeasant Economy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1969.“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87-188
    RandallStress.1986.TheStubbornEarth: American AgriculturalistsonChineseSoil,1898—1937 Ramon Myers.1999.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Ramon H Myers.1970“Chinese peasant Econom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13
    Thomas Rawski.1989. EconomicGrowth in Prewar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80-3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