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视域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资本是现代社会中具有强大解释力的一个词语,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一系列交往困境,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紧张,在当代语境中对人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做深刻的哲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入手,系统地阐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并提出了社会资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和维持机制。社会资本的生成离不开人的交往实践,交往实践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交往中形成的社会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核心,制度则是社会资本维持和发展的保障。其次,本文对社会资本对市民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社会资本既在市民社会中生成,又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发展,是市民社会发展的黏合剂。社会资本对市民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社会资本超越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二元对立,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二是促进了市民社会自发社会秩序的形成。再次,社会资本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对民主的价值追求。社会资本为民主的运转提供了公民参与基础。一方面,社会资本内生的社会信任有助于转化为政治信任培养公民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能够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提供渠道,培养公民的自治意识、合作意识和妥协精神,培育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同时社会资本对权力的制约和对平等的诉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激发了公民的参与动力,这是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最后,本文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认为关系与利益是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生成的两个维度,并提出了扩大交往、构建市民社会、完善制度设计等路径,以此来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Social capital is a word of powerful explanation in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people face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the strai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modern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profou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human and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ocialcapital concept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features and putforwar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ustainingmechanisms. Social capital generated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human contact practice.Practic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social capital building. Trust relationshipsform the core of social capital.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maintenance anddevelopment of social capital. Secondly, this article discuses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to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Social capital is generated in the civil society, and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Social capital i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society coheres. Promo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civil society achieved mainly throughtwo channels: one is that social capital that achieve development goals for itself in thepublic interest goes beyond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overallinterests; the second is that to promote civil society formation of spontaneous socialorder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Thirdly, the role of socialcapital in the political aren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ursuit of democracy. Socialcapital provides a citizen participation base f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democratic. Onthe one hand,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trust help to foster a sense of civic identity ofdemocratic politics. On the other hand, Social capital can provide channels for citizen’s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life, improving citizen’s sense of autonomy, improvingcitizen’s sense of cooperation and spirit of compromise. Constraints on the power ofsocial capital and equity demand are further enhanced the capacity of citizens to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This is democracy achievable objective basis. Finall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nd interest are generated two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 incontemporary China. It also put forward a path to China’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apital,such as expands contacts, build civil society,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so on, in order toincrease the stock of social capital,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白春阳.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参见[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9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①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美]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木子西编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2年第2期。
    ③[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①[美]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木子西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
    ①[美]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木子西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
    ①转引自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②转引自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7-8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①[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转引自[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①参见张克中.社会资本——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①[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②[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5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T.Parson and E.Shils.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P.82。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①[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7页。
    ①奥古斯丁.论上帝之城.转引自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5页。
    ①Jon Elster,Introduction to Karl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U.S.A,P.21.
    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3页。
    ①转引自余少祥.什么是公共利益——西方法哲学中公共利益概念解析[J].江淮论坛,2010年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①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Hayek.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P160.
    ①[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9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页。
    ①[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195页。
    ②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①杨晓东.回归生活世界的政治[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②[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1页。
    ③参见[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134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6页。
    ①[美]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7页。
    ①[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4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①何颖.制度伦理及其价值诉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1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210页。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雍也》
    ①《论语·颜渊》
    ②《八佾》
    ③《孟子·滕文公》(上)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宪问》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①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国人丛书10)[M].台湾: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62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①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①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①周建国.紧缩圈层结构论:一项中国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1页。
    ①转引自李琳.灾后社会资本重建——以汶川地震为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①[美]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周红云编译,2000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奎良.张奎良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7]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
    [8]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1]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1.
    [12]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李楠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及其现实意义[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5]李楠明.价值主体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马天俊.真理的境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7]马天俊.从生存的观点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8]艾福成等.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当代阐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9]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1]杨晓东.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3]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4]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5]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奇克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6]马得勇.东亚地区社会资本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7]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8]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9]梁峰.知识与自由——哈耶克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0]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1]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2]宋惠昌等.政治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3]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4]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5]黎珍.正义与和谐——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6]王克婴.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与人的全面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7]袁久红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8]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9]周仲秋.平等观念的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40]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1]冯亚冬.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2]姚纪纲.交往的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3]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4]陈少峰.正义的公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6]王新生.市民社会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47]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8]倪勇.社会正义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9]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成功[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0]赵剑英、陈宴清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1][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3][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4][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5][英]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6][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7][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8][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9][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0][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1][德]格尔哈德·帕普克主编.知识、自由与秩序一哈耶克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6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6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5][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与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6][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67][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9][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0][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1][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5][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6][美]艾德勒.六大观念[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77][美]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78][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79][美]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市民社会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80][美]林南.社会资本:争鸣的范式和实证的检验[J].香港社会学学报,2001(2).
    [8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8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3][法]伏尔泰.哲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5][法]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6][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7][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8]何颖.论制度伦理的功能与局限[J].社会科学战线,2007(7).
    [89]何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2007(7).
    [90]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2).
    [91]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1(4).
    [92]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
    [93]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94]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J].江海学刊,1999(6).
    [95]晋军.外人成本与过度资本化:消极社会资本理论[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2).
    [96]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3).
    [97]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2).
    [98]殷德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7).
    [99]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100]朱依娜.找回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理论看其“社会资本”概念[J].甘肃理论学刊,2006(5).
    [101]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1999(2).
    [102]黎玉琴.公共权力、法治与社会资本的积累[J].现代哲学,2009(2).
    [103]吴光芸.社会资本:连接市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J].理论探讨,2009(3).
    [104]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105]熊跃根.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5(5).
    [106]马云志.马克思的政治自由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2(05).
    [107]方竹兰.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108]李纪才.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8(03).
    [109]杨海蛟、斤光.平等观的发展与变迁[J].河北学刊,2008(05).
    [110]胡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平等观[J].生产力研究,2005(11).
    [111]毛娟.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的论述[J].法制与社会,2008(3).
    [112]乌云娜.平等与平等观及其历史把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113]郑慧.何谓平等[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114]张景芬.社会资本与中国人的合作意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115]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16]鲁鹏.制度的伦理效应[J].哲学研究,1998(9).
    [117]张其仔.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业绩研究[J].当代财经,2000(1).
    [118]张其仔.社会资本的投资策略与企业绩效[J].经济管理,2004(16).
    [119]李水明.论社会分配不公[J].广西社会科学,1995(2).
    [120]张清.社会资本、权力与法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
    [121]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122]庄洁.“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发展论坛,2003(1).
    [123]徐延辉.企业家的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J].社会学研究,2002(6).
    [124]李淑梅.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J].教学与研究,2008(06).
    [125]卜长莉.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6).
    [126]卜长莉、管树侠.评福山的社会资本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1).
    [127]黄相怀.社会资本与民主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128]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129]沈卫平、金晓瑜.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制度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130]谢岳.论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J].学术研究,2005(7).
    [131]周小虎.企业理论的社会资本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132]吴江、黄晶.社会资本理论剖析[J].理论学刊,2004(2).
    [133]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134]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J].学术月刊,2003(2).
    [135]杨秋菊.社会资本建构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J].理论探讨,2006(1).
    [136]孙承叔.资本与社会和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37]顾新等.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2).
    [138]朱秦.乡村和谐政治关系的信任基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139]黄其松.社会资本:科尔曼与帕特南的比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40]李敏.论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功能[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141]薛天山.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J].青年研究,2002(6).
    [142]任亮.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J].探索,2007(3).
    [143]梁莹.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144]秦琴.社会资本研究中的二元困境及其出路[J].长江论坛,2006(5).
    [145]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146]周义程.社会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逻辑[J].学术探索,2006(4).
    [147]杨艳琳、李魁.社会资本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分析[J].浙江学刊,2006(6).
    [148]蔺彩虹.社会资本应纳入唯物史观范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49]张方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50]阎海峰、鲁直.社会资本——认识网络组织的一个新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51]郑小鸣.信任:基于人性的社会资本——福山信任观述评[J].求索,2005(7).
    [152]俞可平.社会资本与草根民主—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
    [153] Cohen D.Prusak L.In good company: How social capital makes organizationswork [M].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154] Lin Na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55] Francis Fukuyama.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M].NewYork: Free Press,1995.
    [156] I. Berlin.“Tow Concept of Liberty”, 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157] 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1988(94).
    [158] Grootaert,C.Bastelaer,T.V.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assessmen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59]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160]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61] Saco M.Prices:Quality and Trust: How Japanese and British Companies MangeBuyer Supplier Relation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62] Woolcock,M.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etical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J].Theory and Society,1998(27).
    [163] Scully,G.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8(96).
    [164] Barro,R.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91(2).
    [165] Peter J.Batt,Building social capital in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2008(37).
    [166] zden zbay.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 youth from cheating, alcohol use[J],andviolence in Turke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08(36).
    [167] Bow-Wow Lin,Po-Chien Li,Ja-Shen Chen.Social capital,capabilities, and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a study of Taiwanese high-tech new ventures[J].Technological Fore casting&Social Change,2006(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