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清末民初的文言小说史为题,对文言小说在其最后阶段的发展状况
    进行了研讨。“前言”部分以量化统计的方式描述了文言小说在当时的发展大势,
    并简要评述了学界对该时期文言小说进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生存环境”探讨了清末民
    初时期影响文言小说生存的重大因素。晚清时期,梁启超等人从开通民智、进化
    论及文体审美的角度发动了白话文及白话小说运动,文言小说的发展因此处于低
    迷状态。但梁启超等人的白话小说理论并未对以文言为高雅、白话为鄙俗的传统
    审美观造成根本的冲击,此外,晚清兴起的国粹思潮又将文言提升到“国粹”的
    高度加以维护,在观念上进一步强化了文言的优越性。白话小说理论的弊端和国
    粹学派的观点在清末的最后几年逐渐在小说创作界产生影响,并与民初“游戏的
    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和袁世凯政府的文化复古政策相结合,最终促成了民
    初文言小说的繁荣局面。
    在清末民初时期,传统型和新变型的文言小说都获得了并行不悖的发展,本
    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此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清末民初的传统型文言小说
    研究”分析了传奇体和笔记体的文言小说在该时期的发展状况。神怪、爱情与豪
    侠一直是传奇文的三大传统题材,由于反迷信运动的开展和科学主义时代的到
    来,清末民初的神怪传奇在整体上呈现出衰落的状态;当然,宗教信仰和民俗观
    念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神怪意象所固有的审美魅力也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因此当
    时创作神怪传奇者仍不乏其人。其中,林纾的神怪传奇充分承袭了唐传奇和《聊
    斋志异》的风格,但由于缺乏对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林纾的这类作品并不能走
    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清末民初的爱情传奇数量众多。根据思想内容和审美旨趣
    的不同,当时的爱情传奇可分为两类:一类秉承了正统的传奇小说的特色,内容
    多“奇异而可传示”,讴歌具有超越性的爱情与人生,在艺术手法上讲求“本备
    众体”的文章之美;另一类作品以传奇文的形式表现带有鲜明的新时代气息的人
    物和事件,追求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当下性”,而对正统传奇所具有的史与诗融
    合的品格不甚讲求。清末民初的豪侠传奇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当时众多的豪侠传
    奇作者中,江山渊的作品艺术成就最高。江山渊所塑造的豪侠人物大都带有浓郁
    的儒、道文化的烙印,体现出作者对以传统思想为基础的文化人格的向往;在艺
    术表现上,江山渊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追踪《史记》的痕迹。本章的第二节“清末
    民初的笔记小说”探讨了清末民初的笔记小说观和笔记小说创作的具体情况。在
    清末民初,作为目录学概念的笔记小说和作为文体学概念的笔记小说是同时存在
     1
    
    
    的,有人倾向于对二者进行一定的区分,又有人仍将二者混为一谈,时人依违于
    小说概念的现代意义与传统意义之间。清末民初的笔记小说观的含混状态与笔记
    小说本身的芜杂有关,也与笔记小说所具有的百科全书式的性质有莫大的关联。
    前代的笔记作品的再版与时人的新创作共同促成了清末民初笔记小说的繁荣。该
    时期的笔记小说无论在写法还是意趣上,大都继承了传统的笔记作品。不过,不
    少笔记小说一反过去犹贤博弈的性质,开始履行社会批判的功能,这在讽喻型和
    影射型的笔记体志怪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章“清末民初的新变型文言小说研究”探讨了在题材、主题、叙事体制
    与审美旨趣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倾向的文言作品。在文言小说的传统中,社会小说
    并不多见,且大都采用了超现实的意象,少有写实之作。但在清末民初,社会小
    说大量增多,其中的部分作品已不再使用超现实的意象影射和讽喻社会现实,而
    是运用了近乎于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有些作品甚至具备了成熟的现代短
    篇小说的品格。还有一部分社会小说虽不具写实主义的风格,仍然采用了象征和
    寓言等形式,但作品用以象征的喻体与传统的意象迥异,且在叙事体制方面突破
    了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陈冷血的作品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在清末民初的写情小
    说中,有相当一部分“类传奇小说”仍然秉承了过去的爱情传奇的旨趣,如以才
    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追求事件的离奇曲折等,但在叙事体制方面皆进行了
    程度不同的新变,《碎琴楼》、《玉梨魂》等即是这样的作品。另外,以周瘦鹃的
    《西子湖底》为代表的作品虽也描写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但表现的已是近乎于
    变态和畸形的人生与情感,体现出作者对神秘的病态美的玩味。在清末民初,还
    有一类写情小说不再关注传奇式的人生,而是聚焦于平实普通的感情生活,在对
    恋爱或婚姻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中,传达出了平常人的欲望和感受,徐卓呆的
    作品是其中的代表。自叙传小说是本章所讨论的第三种新变型文言小说。自叙传
    小说渊源于古代散文领域里的自叙传传统,归有光散文、《影梅庵忆语》及《浮
    生六记》的成功示范使自叙传小说在清末民初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自叙传小
    说以个体的真实生活为原型,通过散文的笔法来表达一种忏悔意识或怀旧情绪,
    与现代的小说随笔化的潮流隐隐相合。从内容上看,清末民初的自叙传小说可分
    为两类:一类仿效归有光的散文,写家庭生活、回忆故旧亲人的生前琐事;一类
    追摹《影梅庵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t the turn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preface, the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n the preface,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t
    that time is described in tables, and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about those novels is also
    analyzed.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ving spac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t that
    time.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movement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initiated by Liang
    Qichao and other people made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a low tide. However,
    the school that advocated protect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ed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ions in which on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was regarded
    as a beautiful written language. And in the first years of ROC,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chieved huge development due to some concrete social factor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of traditional style at the
    turn from Qing dynasty to ROC.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of traditional style are
    in general divided into two kinds: tales of the marvelous and pen jottings At that time,
    due to the movement of anti-superstition, the tales of the marvelous about gods and
    spirits declined, of course, some people still liked to write this kind of tales, because
    the images of gods and spirits had eternal charm. Of those authors, Linshu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Different from the wane of the tales of gods and spirits, the tales
    about love had a huge development,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orts: on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short stories of the Tang-Song period, and the other
    embodied strong flavor of times. There were many tales of heroes at that time. Jiang
    Shanyuan was a famous author who was good at writing tales of heroes, and his
    works inherited the style of Record of the Historian. The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concept about pen jottings and the creation of pen jottings at that tim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of modern style at the turn
    from Qing dynasty to ROC. According to the theme, these novel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orts: social novels, sentimental novels and autobiography novels. One part of
    the social novels began to use technique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and some of them
    achiev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hort stories. The other part still used images
    of super-reality like traditional social novels, but the images used were already
     4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At the time, lots of sentimental novels learned to use
    some new factors in narrative techniques; more important, some sentimental novels
    began to concentrate on common and trivial life rather than romantic life.
    Autobiography novels resulted from classical essay of China, and     of the lonely goose > marked the maturity of the autobiography novels.
    The la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led to the end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nd the legacy inherited by modern novels.
引文
《新小说》,梁启超主编,上海书店 1980 年影印本。
    《绣像小说》,李伯元主编,同上。
    《月月小说》,吴趼人等主编,同上。
    《小说林》,黄人主编,同上。
    《新新小说》,陈冷血主编,同上。
    《中外小说林》,黄伯耀、黄小配主编,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 2000 年影印本。
    《新世界小说社报》,警僧主编,1906 年创刊。
    《小说七日报》,谈小莲主编,1906 年创刊。
    《竞立社小说月报》,亚东破佛主编,《竞立社小说月报》社发行,1907 年创刊。
    《扬子江小说报》,胡石庵主编,《汉口中西日报》、《扬子江报》发行,1909 年
    创刊。
    《小说时报》,陈景韩、包天笑主编,《小说时报》社发行,1909 年创刊。
    《小说月报》,王蕴章、恽铁樵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1910 年创刊。
    《中华小说界》,沈瓶庵主编,中华书局发行,1914 年创刊。
    《民权素》,蒋箸超、刘铁冷主编,民权出版部发行,1914 年创刊。
    《小说丛报》,徐枕亚主编,《小说丛报》社发行,1914 年创刊。
    《礼拜六》,王钝根主编,中华图书馆发行,1914 年创刊。
    《小说旬报》,羽白等主编,国华书局发行,1914 年创刊。
    《小说新报》,李定夷主编,国华书局发行,1915 年创刊。
    《小说大观》,包天笑主编,文明书局发行,1915 年创刊。
    《小说名画大观》,胡寄尘主编,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发行,1916 年版。
    《小说画报》,包天笑主编,文明书局发行,1917 年创刊。
    《苏东坡全集》,苏东坡,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年。
    《震川先生集》,归有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唐宋传奇集》,鲁迅,齐鲁书社,1997 年。
    《唐人小说》,汪辟疆,中华书局,1963 年。
    《虞初新志》,张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影梅庵忆语》,冒辟疆,四库存目丛书本。
    《浮生六记》,沈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30
    
    
    《古今说部丛书》,王文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年。
    《香艳丛书》,王文濡,上海书店,1991 年。
    《笔记小说大观》,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年。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上海书店,2001 年。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中国小说史》,范烟桥,苏州秋叶社,1927 年。
    《中国小说研究》,胡怀琛,商务印书馆,1933 年。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三联书店,1994 年。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候忠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年。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宁稼雨,齐鲁书社,1996 年。
    《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侯忠义、刘世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中国文言小说史》,吴志达,齐鲁书社,1994 年。
    《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陈文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年。
    《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陈文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赵明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唐人传奇》,李宗为,中华书局,1985 年。
    《传奇小说史》,薛洪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年。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年。
    《笔记小说概述》,刘叶秋,中华书局,1980 年。
    《中国笔记小说史》,吴礼权,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年。
    《笔记小说史》,苗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神怪小说史》,林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幻想的魅力》,刘勇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年。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中华书局,1960 年。
    《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芮和师、范伯群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
    《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
    《鸳鸯蝴蝶派》,袁进,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文苑谈往》,杨世骥,上海中华书局,1946 年。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郑逸梅,学林出版社,1987 年。
    《钏影楼回忆录》,包天笑,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年。
    《林纾研究资料》,薛绥、张俊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31
    
    
    《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樽本照雄,齐鲁书社,2002 年。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上海书店 1991 年。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章培恒,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年。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 1 卷),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 2 卷),严家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 3 卷),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晚清小说史》,阿英,东方出版社,1996 年。
    《晚清小说史》,欧阳健,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 3 卷),郭延礼,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年。
    《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武润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
    《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袁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
    《中国现代小说史》(第 1 卷),杨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
    《从传统到现代——19 至 20 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米林娜编,伍晓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 1 卷),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子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 年。
    《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上海书店民国丛书,据中国文化服务社 1936 年版
    影印。
    《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上海近代文学史》,陈伯海、袁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中国近代文学论稿》,时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中国近代文学史》,任访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
    《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60 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文学论争集”,郑振铎主编,良友图书公司,
    1940 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建设理论集”,胡适主编,同上。
    《胡适文集》(第 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瞿秋白文集》(第 3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
    《艺术与生活》,周作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普实克,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年。
    《想像中国的方法》,王德威,三联书店,1998 年。
     132
    
    
    《郁达夫文艺论文集》,郁达夫,港青出版社,1981 年。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热拉尔·热拉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小说技巧》,珀西·卢伯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
    《小说的兴起》,伊恩·P·瓦特,三联书店,1992 年。
    《小说理论》,巴赫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论小说与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
    《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
    《汪晖自选集》,汪晖,广西师范大学,1997 年。
    《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三联书店,2000 年。
    《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刘小枫,三联书店,1998 年。
    《文学与现代性》,伊夫·瓦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马泰·卡林内斯库,商务印书馆,2003 年。
    《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社发行,1902 年创刊。
    《大陆报》,作新社图书局发行,1902 年创刊。
    《浙江潮》,日本同乡会编,1903 年创刊。
    《国粹学报》,邓实等主编,《上海国粹学报》馆出版发行,1905 年创刊。
    《竞业旬报》,《竞业旬报》编辑所发行,1906 年创刊。
    《日本国志》,黄遵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壬寅政艺丛书·政学文编》,邓实,文海出版社。
    《张文襄公全集》(第 2 卷),张之洞,中国书店,1990 年。
    《章太炎全集》(第 4 卷),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
    《严复集》(第 3 卷),严复,中华书局,1986 年。
    《北洋军阀》(第 2 卷),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 3 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晚清国粹派》,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晚清社会与文化》,夏晓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五四运动史》,周策纵,岳麓书社,2000 年。
    《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罗志田,三联书店,2003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