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林希逸提出的解庄方法为脉络,依次考察林氏从儒学、佛学、文学方面对《庄子》的解读成果,全面了解林氏的解庄风貌,并在诠释林氏解庄工作的同时考察林氏的三教调和之功,在对庄子文学评论的考察中也侧重其与三教调和相关的理论。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全面考察林希逸其人的生平、学统、交游情况,其中林希逸卒年问题、艾轩学派的学问特色问题和林希逸经历中与僧门的交往的问题,之前研究者较少提及或者未有定论。对《庄子鬳斋口义》(以下简称《庄子口义》)其书在写作时间、原因以及刻版印刷和流传方面的基本情况做一个梳理,为此书的研究做好背景铺垫。
     第二章通过研究林希逸带有强烈儒学色彩的解庄方式,考察他对儒庄融合的贡献。采用以原典材料梳理为基础,影响分析以及注释心态分析为辅助的方法就林希逸提出的“见理素定”的读庄方式进行仔细研究。在使用儒学义理尤其是与宋代理学家思想对《庄子》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林氏用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理论解释庄子宇宙观,用二程“孔颜之乐”解释庄子“逍遥之乐”、用程朱“天理”说解释庄子的道论,用“无容心”思想解释庄子的“顺世”观念,拉近了儒家和庄子的距离,顺利地将儒家思想注入到《庄子》中。林希逸从互通庄儒表层词汇语句道互通庄儒义理,再到塑造庄子“尊孔”的形象,显示出林希逸有将庄子纳入儒学体系的宏愿。
     第三章考察林希逸“以佛解庄”、运用道家和道教知识解庄以及以文评庄的注释方式。在“以佛解庄”尤其是引禅宗思想解释《庄子》部分的考察中,从禅宗术语、禅门公案、佛家义理以及生死观念四个方面分析林氏沟通两者的视域。第二节考察当前研究比较薄弱的林氏道教思想,发现林希逸对道教“内丹学”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却之将归为“养生之学”一律视作“人欲”而不予重视。第三节简要分析林氏散文评点庄子的方法,并对其评点实践中的理学特色进行研究,探讨林氏“义理与辞章并重”在文学上的体现。
     第四章对林氏《庄子口义》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专说研究。通过文本的深入解读,研究“庄孟同时救世说”的形成和内涵:运用历史考察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大藏经》出自《庄子》说”的形成及内涵,并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历史考察和文本对比阅读的方式研究林希逸“庄列优劣说”的具体涵义及评价标准。
     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并结合林希逸注《庄》的成就对其《庄子口义》做出评价。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interpreting the thoughts of Zhuangzi which were raised by Lin Xiyi as a clue to research Lin's annotation about Zhuangzi.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vis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literature in turn to research the Zhuangzi interpretation achievements of Lin Xiyi, which will lead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n Xiyi's interpreting work and to research Lin Xiyi's achievements on integrating different philosophy thoughts such a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tudy of Lin Xiyi's literature review of Zhuangzi, we also focus on the aspect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hree religions and his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Lin Xiyi's life, learning and social circle, including Lin Xiyi's year of death, Aixuan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and Lin Xiyi's interaction with monks. All of these have seldom been mentioned by scholars or come to clear conclusions. It also introduce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ok Or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 in Yanzhai, including its writing time, writing reasons as well as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graved printing and circulation, paving way for researching the book.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es on Lin Xiyi's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onfucian and Zhuangzi through the study of his interpretation in a way that has strong Confucianism color.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s as a foundation and impact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of annotation mentality as an auxiliary way to lead readers to ge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Lin Xiyi's interpretation which used Neo-Confucianism as a principle to read Zhuangzi. While he used the Neo-Confucianism to explain Zhuangzi, he made use of the theory " Wu Chi and Tai Chi "which put forward by Zhou Dunyi, a famous idealist in North Song dynasty,to explain Zhuangzhou's cosmology, the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Hui's Cheerfulness to explain the free and unfettered cheerfulness of Zhuangzi, the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s to explain Zhuangzi's theory of "Tao" and the concept of "no desire" to explain Zhuangzi's thought of "deal with the world with no heart". After doing a series of work, he narrow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ought of Zhuangzi and Confucianism and meanwhile put the thought of Neo-Confucianism into Zhuangzi. Lin Xiyi also made an inter-communication of these two thoughts through word explanation, the lower level to inter-communicate on philosophical thought, he even created the image of Zhuangzi who actually respected Confucius. All these facts reveal that Lin Xiyi wanted to draw Zhuangzi into the Confucian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examines Lin Xiyi's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the Buddhism, Taoism and Litera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about Buddhism, Lin introduced Zen into Zhuangzi as the main approach. So in the first section we will research on Lin's vision on integrating Zen and Zhuangzi by comparing these two thoughts in terms, storie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and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second section, we will research on Lin Xiyi's view of Taoism, which was seldom noticed. And we find out that Lin Xiyi had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of Taoist theory for inner elixir, but he just classified it into the study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which was thought to belong to human desire,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so that he paid less attention to this aspect. In section three, we briefly introduce Lin xiyi's critics on Zhuangzi in literature, research his idealist-color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ture crisis and explore how he attached equal importance to both of philosophy connotation and language style of works in his comments.
     The forth chapter focuses on Lin Xiyi's representative opinions. In this chapter we research on the view that Zhuangzi and Mengzi were struggling for the people's sal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tudy in-depth reading of the text, including its 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We also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view that Tibetan tripitaka came from Zhuangzi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 its rationality, and we will research on the view that Zhuangzi is better than Lieh Tzu by means of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reading of the two texts, try to find out the specific meaning and Lin Xiyi's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this part we summarize the main ideas of the paper and try to combine Lin Xiyi's achievements on the history of Zhuangzi research to comment Or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 in Yanzhai
引文
①郎擎霄:《庄子学案》[M],商务印书馆1935年11月,第336页。
    ②熊铁基:《中国庄学史》[M],福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422-442页。
    ③方勇:《庄子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141页。
    ①简光明:《林希逸庄子口义研究》[D],私立逢甲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
    ②陈怡燕:《林希逸<庄子口义>思想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③张毅:《以“儒”、“释”解“庄”—读林希逸的<庄子口义>》[J],《南开学报》1990年第5期。
    ④孙红:《林希逸以儒解庄及其原因》[J],《北方论从》2003年第5期。
    ⑤孙红:《以禅解庄—林希逸<庄子口义>对<庄_子>的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⑥邱敏捷:《林希逸<庄子口义>“以禅论庄”析论》[J],《玄奘佛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林溪:《<庄子口义>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②[日]荒木见悟:《林希逸の立場》[J],《中国哲学输集》48-61, 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编,1981年10月。
    ①[宋]林希逸著 周启成校注:《庄子扁斋口义校注》[M]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页。
    ②[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665页
    ③[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743页。
    ④[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570页。
    ⑤[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753页。
    ⑥[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743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M],卷一百六十四,别集类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1049页。
    ②参考丁丹:《林希逸与江湖诗人交游考》[J],载于《文教资料》2010年6月号下旬刊。
    ③[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1485页。
    ④[元]脱脱:《宋史》[M],第38册,卷四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09页。
    ⑤周启成:《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5页。
    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M]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60册,第141页。
    ②[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二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5册,第755页。
    ③[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5册,560页。
    ④转引自《全宋文》[M],第356册《枯崖和尚漫录序》,第397页。
    ⑤转引自《全宋文》[M],第335册《枯崖和尚漫录跋》,第373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4页。
    ②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自号艾轩,世称“艾轩先生”、“南夫子”,福建莆田人,德行清正,学问渊博,致力于圣贤学问的研究,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有《艾轩集》传世。林亦之,(1136-1185),字学可,自号“网山山人月鱼氏”,福清人。艾轩在莆田筑红泉书院讲学之时入其门下,遂为高弟,躬行艾轩之学,讲学但不著书,后人收集其遗作编为《网山集》八卷。陈藻,字元洁,本为长乐县人,后侨居福建福清,,生卒年均不详,闭门授徒,尝颜其室曰“乐轩”,因以为号。有《乐轩集》八卷,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据《宋元学案》卷四十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整理)
    ③[宋]黄仲元:《四如集》[M]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2页。
    ④[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881页。
    ①[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88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4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73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13页。
    ⑤[宋]林光朝:《艾轩集》[M]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第553页。
    ⑥[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M]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0册,第132页。
    ⑦[宋]林光朝:《艾轩集》[M]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第659页。
    ①钱穆.:《庄子纂笺》[M],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7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3页。
    ③杨黛:《<庄子口义>的注庄特色》[J]载于《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2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5页。
    ④[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M]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第1165页。
    ⑤方勇:《卮言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4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M]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册,第2-4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M]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册,第4页。
    ③简光明《林希逸庄子口义研究》,[D]私立逢甲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第32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M]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1049页。
    ⑤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第28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发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6页。
    ②具体版本情况见杨黛:《林希逸<庄子口义>知见版本考述》[J]载于《文史》第47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2月。
    ①[梁]僧祐编撰《弘明集》[M]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30页。
    ②[宋]程颐、程颢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册272页。
    ③[清]全祖望:《鲒崎亭文集外编》[M]卷31题跋,万有文库本。
    ①刘思禾:《林希逸解庄论—以自然天理说的辨析为中心》[J],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3月第2期。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18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72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85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5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91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737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6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31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87页。
    ②王叔岷:《庄子校诠》[M]上册,台北:乐学书局,1989年,第423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4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69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6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75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52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64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51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33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71页。
    ④关于《庄子》“伪篇”,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内七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由庄子后学和别派学者所著。根据思想内容,罗根泽在《庄子外杂篇探源》中将其分为12类,认为分别是道家左派、右派、道家隐逸派、激烈派、庄子派,老庄混合派、神仙家、纵横家等所作。(见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74页)
    ①[清][清]郭庆藩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7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8页。
    ③[清][清]郭庆藩 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79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2页。
    ①[宋]周敦颐:《周濂溪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②钱穆:《庄老通辨》[M],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395页。
    ③钱穆:《庄老通辨》[M],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396页。
    ①钱穆:《庄老通辨》[M],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397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L]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8页。
    ③[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1页。
    ①参见吕惠卿著,汤君集校:《庄子义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47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41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98页。
    ①[宋]程颐、程颢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册,16页。
    ②李煌明:《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39页
    ③[宋]程颐、程颢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册第320页。
    ④[宋]程顷、程颖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4册第1237页。
    ⑤[宋]程颐、程颢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册第186页。
    ①此种观点代表性的有孙红《林希逸以儒解庄及其原因》[J](载于《北方论从》2003年第5期)和方勇《论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收入方勇:《卮言录》[M]337页,2004年8月)
    ②此观点参见[日]荒木见悟《林希逸の立埸》[J](日文版)《中国哲学输集》,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编,1981年10月,第48-61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06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84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1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69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32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10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0页。
    ⑧[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10页。
    ⑨[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63页。
    ⑩[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34页。
    11[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页。
    12[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6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06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18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48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44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58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91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4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LJ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0页。
    ②周启成先生校注中指出这三十五个字在宋本、道藏本中都没有,应该是明代印书者根据其他版本庄子补入,不是林氏注疏原貌。这应是林氏未做注释的原因。
    ③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19页。
    ④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20页。
    ⑤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20页。
    ⑥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22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84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2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69页。
    ③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85页。
    ①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269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1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5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61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62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66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56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0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87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71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18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47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51页。
    ①王安石认为庄子矫天下之弊的用心近于圣人,苏轼则认为庄子对孔子是“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早在唐代韩愈《送王秀才序》中有“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这样种说法。朱熹也怀疑过庄子的道体学说或许源自孔门,他曾说:“庄子,不知他何所传授,却自见得道体。度亦须承接得孔门之徒,源流有自。
    ②[宋]林希逸:《竹溪十一稿续稿》[M],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5册,第647页。
    ③方勇:《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与解说者的偏执》[J]载于《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3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91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6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22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11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29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0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34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02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28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5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了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56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05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了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98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4页。
    ①[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560页
    ②[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560页。
    ③[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二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845页。
    ④范立舟《论两宋禅宗之流行及思想特质》,释大愿 贾海涛主编《佛学与文化论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年9月版第108页。
    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卷二十二,《示妙心居士》,《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7册,第277页。
    ⑥《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卷二十六,《答富枢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7册,第307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4-45页。
    ①《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卷24,《示成机宜》,《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7册,第293页
    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卷24,《示成机宜》,《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7册,第293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78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82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腐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31页。
    ①鸠摩罗什等:《佛教十三经》[M]《楞严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第133页。
    ①[清][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394-39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73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75页。
    ④[清][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776-777页。
    ⑤[宋]普济:《五灯会元》[M]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3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01页。
    ②[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M]卷七,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2000年1月,第116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3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23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3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28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85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89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6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53页。
    ③鸠摩罗什等《佛教十三经》:[M]《楞严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第167-168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17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80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78页。
    ④鸠摩罗什等:《佛教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第167页。
    ①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增一阿含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01页。
    ③[宋]普济:《五灯会元》[M],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82页。
    ①[明]宋濂文句:《般若心经解义节要》[M]《卍续减》第26册,No.0535 CBETA电子佛典Rev.1.4 (Big5)
    ②参考[日]池田知久:《在日本的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收于池田知久著王启发、曹峰译《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M](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版,690-691页。
    ③[日]福永光司:《道教と日本文化》[M]京都:人文书院1982年3月第159页。
    ①[清]王夫之:《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359页。
    ②[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M],《道藏》第12册,第696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2页。
    ④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7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70页。
    ③《悟真篇注疏》[M]翁葆光序,《道藏》,第2册,第913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99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腐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11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48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49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87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94页。
    ⑤[日]横手裕:《中国道教の展开》[M](日文版)东京:山川出版社2008年6月20日,第61-62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13页。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6《释氏》,第3008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512页。
    ①张梅《文学评点与宋代的<庄子>文学解读》[J],载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①[宋]程颐、程颢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239页。
    ②[宋]林希逸:《竹溪十一稿续稿》[M],卷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673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63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64-16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65页。
    ③[宋]林希逸:《竹溪十一稿续稿》[M]卷三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863页。
    ④[宋]林希逸:《竹溪十一稿续稿》[M]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623页。
    ①[宋]林希逸:《竹溪十一稿续稿》[M]卷十二,《景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67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12负。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91页。
    ④[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42页。
    ⑤[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71页。
    ⑥[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35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396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15页。
    ②[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03页。
    ①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8月,第11-12页。
    ②[宋]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卷12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2988-2989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41-142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9页。
    ②[汉]赵岐注:《孟子注疏》[M],十三经编纂委员会1999年版,第412页。
    ③[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51页。
    ④[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323页。
    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496页。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4月,第88页。
    ③[宋]朱熹:《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4月,第196-197页。
    ①此段涉及引文分别见于[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页、99页、244页、302页、335页、337页。
    ②[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622页。
    ③[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M]卷二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844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15-116页。
    ②简光明:《宋代庄学研究》[D],台湾“国立”师范大学1997年博士论文,第264页。
    ③陆玉林:《庄子与坛经》,见《道家文化研究》[M]第1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6页
    ④方立天:《道与禅—道家对禅宗思想的影响》,见《道家文化研究》[M]第6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82页。
    ②[唐]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卷四,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8月,第47页。
    ③[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M]卷十二,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月,第286页。
    ④[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5《老庄列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2992页。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5《列r》,第2988页。
    ②[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了语类》[M],第8册卷125《老子书》,第2996页。
    ③[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5《庄列》,第2991页。
    ④[宋]黎靖德编,上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5《老庄列子》,第2992页。
    ⑤[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5《老庄列子》,第2992页。
    ⑥[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第8册卷126《释氏》,第3008页。
    ⑦[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7页。
    ⑧[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32页。
    ⑨洪迈,字景庐,号容斋,有别墅,孝宗御书“野处”两字,有《容斋随笔》传世。
    ⑩[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上册,第302页。
    11《列子·黄帝篇》“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见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74-75页)
    ①[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283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285-286页。
    ①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92-193页
    [1]郎擎霄:《庄子学案》[M],商务印书馆1935年11月。
    [2]熊铁基:《中国庄学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方勇:《庄子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4][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中华书局1997年3月。
    [5][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6]《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65年6月。
    [7][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8][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年。
    [9][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0册。
    [10][宋]黄仲元:《四如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
    [11][宋]林光朝:《艾轩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
    [12]钱穆:《庄子纂笺》[M]三联书店2010年4月。
    [1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4]方勇:《卮言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5]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
    [16]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35册.,第35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7][梁]僧祐编撰《弘明集》[M],中华书局2011年1月。
    [18][宋]程颐、程颢著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中华书局1981年7月。
    [19][清]全祖望:《鲒崎亭文集外编》[M],万有文库本。
    [2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7年。
    [21]王叔岷:《庄子校诠》[M],上册,台北:乐学书局,1989年,第423页。
    [22]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2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04年
    [24][宋]周敦颐:《周濂溪集》[M],中华书局1985年。
    [25]钱穆:《庄老通辨》[M],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26][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1页。
    [27]吕惠卿著,汤君集校:《庄子义集校》[M],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4页。
    [28]李煌明:《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39页
    [29]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269页。
    [30]方勇:《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与解说者的偏执》[J]载于《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31]肖海燕:《宋代庄学思想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32]王雱:《南华真经新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1987年。
    [33]释大愿 贾海涛主编:《佛学与文化论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版。
    [34]鸠摩罗什等:《佛教十三经》[M],中华书局2010年11月。
    [35][宋]普济:《五灯会元》[M],中华书局1984年。
    [36][宋]释道元著《景德传灯录》[M],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2000年1月
    [37]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增—阿含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38]《卍续藏》第26册,No.0535 CBETA电子佛典Rev.1.4 (Big5)
    [39]池田知久著,王启发、曹峰译《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版。
    [40][日]福永光司:《道教と日本文化》[M],京都:人文书院1982年3月。
    [41][清]王夫之:《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
    [42][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M],《道藏》第12册。
    [43]杨伯峻《列子集释》[M],中华书局1983年。
    [44]《悟真篇注疏》[M],《道藏》,第2册。
    [45][日]横手裕《中国道教の展开》[M](日文版)东京:山川出版社2008 年6月
    [46][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3月。
    [47][宋]吕本中:《古文关键》[M],四库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48]钱穆:《朱子学提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8月。
    [49][汉]赵岐注《孟子注疏》[M],十三经编纂委员会,1999年。
    [50]《道家文化研究》[M]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1]《道家文化研究》[M]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2][唐]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中国书店,1991年8月。
    [53][宋]洪迈《容斋随笔》[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月。
    [54]杨伯峻:《列子集释》[M],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55][日]大野出:《日本の近世と老庄思想》[M],东京:ぺりかん社,1997年2月。
    [56]简光明:《林希逸庄子口义研究》[D],私立逢甲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
    [57]陈怡燕:《林希逸<庄子口义>思想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の
    [58]杨文娟:《宋代福建庄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9]林溪:《<庄子口义>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60]简光明:《宋代庄学研究》[D],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年博士论文1997年。
    [61]张毅:《以“儒”、“释”解“庄”—读林希逸的<庄子口义>》[J],《南开学报》1990年第5期。
    [62]孙红:《林希逸以儒解庄及其原因》[J],《北方论丛》2003年第5期。
    [63]孙红:《以禅解庄—林希逸<庄子口义>对<庄子>的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4]邱敏捷:《林希逸<庄子口义>“以禅论庄”析论》[J],《玄奘佛学研究》2007年第4期。
    [65][日]荒木见悟:《林希逸の立埸》[J],《中国哲学输集》48-61,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编,1981年10月。
    [66]丁丹:《林希逸与江湖诗人交游考》[J],载于《文教资料》2010年6月 号下旬刊。
    [67]杨黛:《<庄子口义>的注庄特色》[J],载于《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68]杨黛:《林希逸<庄子口义>知见版本考述》[J],载于《文史》第47辑。
    [69]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载于《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2004年第1期
    [70]刘思禾:《林希逸解庄论—以自然天理说的辨析为中心》[J],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3月第2期
    [71]张梅:《文学评点与宋代的<庄子>文学解读》[J],载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