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明末清初(万历三十年1602——康熙六十一年1722)常州一府五县(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戏曲活动与创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该地区戏曲活动之社会文化背景、曲家行迹、传播接受、创作内容等诸方面,对区域内代表性曲家及其创作进行考论分析,在真实展现常州地区戏曲活动原貌的基础上,注重区域内外的比较,考量戏曲活动形成的多重文化机制,探究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某些规律。
     本论文分为综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每部分各分四章。
     综论部分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分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概论,主要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背景进行综述,对常州地区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社会状况及其与戏曲活动的关系作论述,为其后的戏曲生成、发展研究提供完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地域特点依托。第二章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多出于地方文化家族,家学积累有助于提高曲家综合素养,进而保证区域戏曲活动质量,而科举以及家族的政治取向无疑也影响着曲家的发展动向。其次,文士宴集、结社以及园亭酬唱有助于曲家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歌伎、职业艺人与曲家风格和创作指向存在着互动。同时,曲家心态也主导着戏曲活动的题材构建与艺术选择。在第三章对于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的论述中,从演出传播、剧本传播等角度进行考察,指出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并未跳脱出传统方式的限制,但具体表现形式及侧重层次则存在着地域特点,而江南名士作为戏曲活动的主体,在常州地区戏曲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章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比较研究,指出常地外柔内刚、中和敦实的吴文化特质对于地区戏曲活动流变的影响力,展开区域内诸县戏曲活动比较研究,指出其统一中分化的地域戏曲活动特点,并与区域外相邻的南京、苏州两地的戏曲活动进行比较,点出“自守”与“兼容”、“雅”与“俗”的相对特质。
     分论部分由群体至个体,由共性至个性,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重要曲家及戏曲创作进行独立研究。第一章论吴炳、万树、顾彩三位才子曲家,指出其传奇主题指向、文采意趣、关目安排等方面所显现出的艺术延续性。第二章论《杂剧三集》所收常州曲家群体及其创作,指出其作品大都为抒情写愤之作,关注自我、渲染文士心态重于表达家国之恨、遗民之思。第三章对于南山逸史陈于鼎遗民身份、创作表现进行全面论述,指出其戏曲创作拥有较同地区其他曲家作品更为浓重的黍离之悲与批判精神,于世俗风月中流露出自我排释的宿命取向。第四章选择曲家嵇永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别的生命历程与戏曲作为展开论述,指出其传奇《扬州梦》将朝堂论争、沙场征战的人生理想、嘲风弄月的期许与自然本色的乡间生态融为一体,着力展现出下层文士真实的心灵状态与浓郁的市井情怀,而杂剧《续离骚》承袭着《四声猿》的艺术特质,歌哭笑骂、气畅理该,标志其由幕僚到义士的彻底转变。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drama related activities and cre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the Wanli 30th year 1602- the Kangxi 61st 1722) in one government and five countries of Changzhou area (Wujin, Wuxi, Yixing, Jiangyin and Jingjiang) as its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drama activities on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dramatist activities, spreading and contents producing, etc., with proved analysis on the representative dramatist and their works within this area, by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beyond region, considered the multiple cultural mechanisms to form drama activities, this thesis unfolded an original picture of drama activities in Changzhou area and made efforts to explore the principles for drama to survive and thrive.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One is the general demonstrating part, the other is focused on dramatist case study, each one is consisted of four chapters.
     The Comprehensive part studied the drama activities in Changzhou area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by several specific sub-topics. Introduction chapter (Chapter one), mainly reviewed the background of drama activities in Changzhou during this period, with local history, cultural development, social activi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rama activities stated, it gav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ama with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 features support. Chapter two was about dramatists study in Changzhou area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t stated that dramatists in that period mainly came out of local cultural family. The accumulation of family learning help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dramatis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us ensured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rama activities. There was no doubt that family's political orientation affected the trends of drama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entertainment gathering, association,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performance help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amatists group. There were also interaction among singers, professional artists and dramatist's composing style and orientation. Meanwhile, the composer attitude is also the subject to dominate the drama construction and artistic choice. Chapter three discussed the drama spread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in Changzhou. Viewed from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and script spread, it pointed that drama spread in Changzhou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did not escape the traditional limitations, but there we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 specific performing forms and focus level. The celebrities there, being the main role of drama activities, plac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rama transmission. Chapter four did comparative study on drama activities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n Changzhou.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 culture, which is soft outside and strong inside with modest and stocky, influenced the trend of regional drama activities. With regional drama activities studied comparatively, it showed a geographical feature of differentiation inside of unity. Comparison with drama activities in neighboring Nanjing and Suzhou, it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 of "automorphic" and "compatible", "elegant" and "conventional".
     The second part i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which used the method from group to individual, from common to the personality, focused on the important dramatists and drama work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n Changzhou area. Chapter one is on Wu Bing, Wan Shu and Gu Cai, the three gifted dramatists, demonstrated the art of continuity in their legendary subject, literary charm and Guan Mu arrangements. Chapter two is on "Opera Three Sets", it's the collection of Changzhou dramatists group and their creation, noted that most of their works were for the lyric writing of anger and self concern which the literatures attitude expression was prior to the concern of home and country. Chapter three illustrated overall the adherent identity and drama creation of the Nan Shan Yi Shi Chen Yu Ding, stated that when comparing with other composers'works in same region, his drama creation possessed more dense sorrow and critical spirit, and showed an foreordination of self-interpretation in worldly love affairs. Chapter four selected composer dramatist Ji yongren as research object, with his particu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drama works viewed, to discuss his legendary Dream ofYangzhou which combining the life idea of imperial court debates and battlefield life, integrating the expectation to love and hate, mixing the natural country life experience, showed the true mind of the lower class scribe and strong style of civic life. The drama "added Li Sao" which inherited the artistic qualities of "Si Sheng Yuan", by singing and crying, laughing and cursing, marked the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from supporting staff to justice person.
引文
1李少群:《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
    1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3页。
    1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3冯天瑜:《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4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3页。
    5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2页。
    6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7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8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9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前编》,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1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1独孤及:《谢常州刺史表》,独孤及撰,刘鹏、李桃校注《毗陵集校注》卷五,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2于琨修、陈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卷五《疆域》,《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梁肃:《朝散大夫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六册,第5303页。
    4乾隆:《过常州府城八韵》,《御制诗集》二集卷六直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4册,第316页。
    5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二十七,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509页。
    5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5页。
    1王赓唐、冯炬:《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08页。
    2董文骥:《常州形胜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第628页。
    3陆游:《常州奔牛闸记》,《渭南文集》卷二十,《陆放翁全集》上,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9页。
    4莫天颜:《水利足民裕国疏》,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卷二十六《户政·理财上》,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45页。
    5龚自珍:《常州高材篇·赠丁若士履恒》,郭延礼选注《龚自珍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6董文骥:《常州艺文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第630页。
    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8页。
    2文天祥:《常州》,黄兰波选注《文天祥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3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高攀龙:《续毗陵人品记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第583页。
    2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7页。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二《江苏》,中州古籍出版社]990年版,第11页。
    4赵充之原编,钱人麟、庄柱等续编,史致谔、陆鼎瀚等校补:《毗陵科第考》,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卷五《国朝甲科》。
    5《康熙常州府志》,卷九《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6参见邵长蘅:《阎典史传》,徐凤辉辑《国朝二十四家文钞》卷十三,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
    7韩菼:《江阴城守纪》卷下,清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
    1董文骥:《常州风俗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第629页。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统计》,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5页。
    3毛羽宸:《田说》,《武进县志》卷三九《艺文·说》,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统计》,第501页。
    5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1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二《两都》,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页。
    2高晋:《请海疆禾棉兼种疏》,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卷三七《户政十二·农政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11页。
    3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4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中国方志丛书》本,据乾隆十七年修、光绪二十二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
    5《康熙常州府志》卷十《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任启运:《与胡邑侯书》,《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三《吏政九》,第585贡。
    2即武进陈玉璂,字赓明,号椒峰,喜声乐,蓄有家班。亦苦学不息,名其堂曰“学文”。
    3陈维嵋:《亦山草堂遗稿》,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宜兴陈氏家言》。
    4刘惟谦:《大明律》卷二十六刑律“杂犯”,《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62册,第601页。
    1顾光旭:《梁溪诗钞》卷十,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
    2顺治四年(1647),释函可(明崇祯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崇祯十三年为僧)欲离宁南下,被守城士兵查出其包裹内有南明福王朱由崧答阮大铖信件及函可所撰记录抗清志士事迹书稿《变记》,故而被羁,顺治五年(1648)被流放关外沈阳。学者多视此为清初文字狱之始。
    3顾奎光:《修远公传》,南京图书馆藏《无锡顾氏宗谱》卷十一《志表铭传》,民国八年(1918)活字本。
    1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249页。
    2李天石:《中古门阀制度的衰落与良贱体系的瓦解》,《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第97-100页。
    3参见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百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94-113页。
    1徐懋曙:《戏为家姬集唐句》序,南京图书馆藏《且朴斋诗稿》,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刻本。
    2朱保炯、谢霈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07页。
    3《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四《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4参陆林先生《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5刘水云先生《明清家乐研究》附录二《明清家乐情况简表》中列举了同时文人观徐氏家乐后所作诗词。参《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页。
    6董以宁:《董文友诗集·七律一》,《正谊堂文集不分卷诗集二十卷》,《四库未收书辑刊》七辑第24册,第597页。
    7叶奕苞:《经锄堂诗稿》卷四及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7册。
    1顾宪成:《明处士景南倪公墓志铭》,《泾皋藏稿》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第193-194页。
    2陆游:《常州开河记》,《谓南文集》卷十八,《陆放翁全集》上,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08页。
    3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参见赵充之原编,钱人麟、庄柱增订:《毗陵科第考》,南京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卷四《明甲科》、卷五《国朝甲科》、卷六《科第盛事·桑梓盛事·辟荐旷典》。
    2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0,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3页。
    3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版,第734页。
    4参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47册,第380页。
    5唐汝询选释,吴昌祺评定:《删定唐诗解》,《续修四库全书》第1612册,第1页。
    6吴伟业:《杂剧三集·序》,《杂剧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7李渔:《春及堂诗》跋,《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一家言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4页。
    8邹漪:《杂剧三集·跋》,《杂剧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1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第646-647页。
    2参董以宁词《念奴娇·曹顾庵学士过集学文堂,同钱湘灵诸公观陈椒峰家剧,即席限雪字用坡公韵》,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第六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38页;陈维嵋《陈郎曲》之小序。
    3汪懋麟:《学文堂文集序》,《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26册,第356页。
    4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1-92页。
    1曲家统计数据,参见本论文第二章。
    2万树的生卒年,学者认定并不统一,《中国戏曲志·江苏卷》认为其生于1625年,卒于1687年。严迪昌先生在论文《万树三考》中据万树及其交游之词,科学考证了万树生卒年。本论文据严迪昌先生考证,认为其生年为崇祯三年(1630),卒年为康熙二十七(1688)。
    3陈行山:《毫里陈氏家乘》卷三,宜兴市档案馆藏民国二十九年(1941)开远堂藏本。此家乘最先由严讪昌先生于民间访寻并在其专著《阳羡词派研究》及相关论文中征引,陈氏后人将该文献捐献,现藏于宜兴 市档案馆。此文献的发现与运用不仅对阳羡词派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宜兴地域家族文学文化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先生于此文献的辛苦寻访可见其严谨专注的治学精神。
    1储欣:《丰义储氏分支谱》卷十一,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印本。
    2陈维崧:《赠孺人储氏行略》,《湖海楼文集》卷六,《湖海楼全集》,清乾隆刻本。
    3严迪昌:《万树三考》,《严迪昌论文自选集》,中国书店2005年版,第205页。
    4万树在《宝鼎现·闻歌<疗妒羹>曲有感》词前小序中记述了幼时即得观其吴炳家班演出,不觉成诵的经历。时人吕洪烈在读万树曲之后,惊起曰:“何其酷似我私淑之粲花耶?”“讯之,则粲花实先生之舅氏。”(《念八翻序》)关于二人的创作传承在本论文下篇第一章中有详细论述。
    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八(上)《东林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77页。
    1陈玉璂:《农具记》,《学文堂文集》卷七,《丛书集成续编》集部126册。
    2王弘撰撰,何本方点校:《山志》初集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8页。
    3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1吴伟业:《杂剧三集·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2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第五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92页。
    3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
    1据叶奕苞《前题次盈水韵六首》其二尾句注云“映有自制传奇”,可知徐懋曙曾有过戏曲创作,但未见著录。参陆林《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2储欣所撰《伯父传》中称懋端“自制词曲工丽,音律分刌得绝传”,参南京图书馆藏《丰义储氏分支谱》卷七,光绪七年(1881)活字印本。
    3邹迪光不仅参与家班演出的编排指导,《邹氏家乘》所收《提学副使愚谷公小传》中称其“笔墨之外,雅善音律”。
    1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134册,第285页。
    2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江苏艺文志·无锡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
    3邹仁溥等:《邹氏家乘》卷三,南京图书馆藏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和堂活字印本。
    4裴大中、倪咸生修,秦缃业等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六《选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册。
    5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6《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储欣:《伯父传》,《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卷七。
    2廷用向官南京中书,遂居江宁,晚年至无锡,实为无锡始迁祖。参见国家图书馆藏嵇有庆修《嵇氏宗谱》卷二,清同治刻本。该本损毁较为严重。
    3本表据曲家生年排序。
    4《当垆记》与《凤求凰》两部传奇疑似同一部,参见本论文第八章第四节。
    5陈贞慧《伯子文学孙谋贞贻》(《山阳录》,《丛书集成续编》第28册),中有“所著有《大全性理》、《纂注》及《当垆》、《度世》诸传奇。”;陈维崧在《敕赠徽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中提及贞贻所撰录“《大全性理》……,并撰《当垆》、《度世》、《桃花诗谜》诸传奇”。(《迦陵文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第281册)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推测《度世》《桃花》《诗谜》为其所撰杂剧。笔者认为其或为传奇,但所写为何,尚需材料发掘基础上的确考。
    6另一杂剧《醉新丰》传邹兑金所作,尚无法确证,暂不录,沿惯例归之于茅维所作。
    1邹式金《杂剧三集》收陈于鼎五部杂剧,并在《半臂寒》上有眉评云:“啸斋曲有十种,仅梓其半。”由此可推知。
    2徐懋曙曾有过戏曲创作,未见著录;叶奕苞《前题次盈水韵六首》其二尾句注云“映有自制传奇”。参陆林《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
    3刘水云先生据《道山堂集》中七言绝句《和唐良士悼歌姬红於八首有引》得出武进唐良士蓄有家乐。(《明清家乐研究》第649页)。唐良士曲家唐宇昭。参本论文第三章第一节考论。
    4王其淦、吴康寿修,汤成烈等纂:《光绪武阳合志》卷二十八《艺文·集部》,《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册。
    5《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及《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将《汨罗江》、《黄鹤楼》、《滕王阁》、《鹦鹉洲》的作者西神郑瑜与山东莱芜人,曾任仪征县令的郑瑜相混淆。
    6《远山堂剧品》列入《雅品》,称道说:“南一折,宋子京燃椽烛,拥歌姬,修润《唐书》,是一番极富丽景象。词亦华美称之。”见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7页。
    1孙书磊先生在《<大忽雷)杂剧考》(《南京帅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中据刘喜海所撰《小忽雷记》和顾彩寄居孔府、投奔容美土司的经历分析,认为《大忽雷》的作者当为顾彩。笔者赞同孙先生论断,认为《大忽雷》至少是顾彩与孔尚任合作而成。
    2孔尚任《博古闲情》中有“顾子天石传奇五种,皆为登场,惟《离骚谱》一剧,授之南雅小部,曲终人散,己复经年矣”。参见《小忽雷传奇》篇首,本论文所用版本为戴胜兰、徐振贵校注本,齐鲁书社1988年版。
    3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页。
    4李天根的戏曲剧作有《李云娘》、《紫金环》、《颠倒鸳鸯》、《白头花烛》四种,未能确定其是否作于本论文所确定之“明末清初”时间段内,故此处暂不录其作。
    5罗时进、陈燕妮:《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唐肯等纂、唐宗海主修:《毗陵唐氏家谱》之《世表》,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2徐问:《明故寿官月楼唐翁暨配庄氏合墓志铭》,《毗陵唐氏家谱》宗本《志传碑表状事略一》。
    3薛案:《明故太学生君俞唐先生墓志铭》,《毗陵唐氏家谱》克本《志传碑表状事略二》。
    1王其淦、吴康寿修,汤成烈等纂:《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六《人物·隐逸》,《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参《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卷五,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517-518页。
    3恽南田,名格,字正叔,清史稿有传。
    4王石谷即清初著名画家常熟人王翚,被称之为清初画圣。
    5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毗陵六逸诗钞·南田诗钞卷四》及《毗陵唐氏家谱·唐氏先世遗文》。
    6唐宇量:《懒云道人自状》,《毗陵唐氏家谱·唐氏先世遗文》。
    7于鐄:《前孝廉云客唐公墓志铭》,《毗陵唐氏家谱》克本《志传碑表状事略二》。
    8笔者所引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六《隐逸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本,与先生所引有三处,个别字有差异。李天根由江阴至无锡属于常州地区区域内的迁居,故虽材料显示迁居始于其祖父,但本论文 仍沿袭邓长风等先生的说法,将其归于江阴之属。
    1《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四十《杂识》,《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毗陵唐氏家谱》之《唐氏宗规》。
    3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三五《官俸》,《四库全书存日丛书》史部第265册。
    4王兴亚:《明代官吏的俸禄制度》,《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明末(17世纪初期)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当大约为1.6石米”,如若以“人耕十亩”的标准来计算,则是16石。参见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8页。
    6赵翼:《廿二史扎记》卷三二《明官俸最薄》,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473页。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2昭梿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卷一《优容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页。
    3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明季绅衿之横》,《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9页。
    1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梁溪诗钞》卷十。
    3《梁溪诗钞》卷十四。
    4焦循:《剧说》卷三,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143页。
    5《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三《忠节》。
    6李先荣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增纂:《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七《选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9册。
    1《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隐逸》,《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陆林:《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
    3陈维岳:《亦山草堂遗稿序》,《宜兴陈氏家言》。
    1陈宗石:《亦山草堂遗稿序》,《宜兴陈氏家言》。
    2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3何白撰,沈洪保点校:《何白集》卷十七《七言律诗》,上海杜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温州何白为晚明杰出诗人,此诗所写为其与时任江阴县令的郝敬饮于江阴君山绝顶并观剧之事。郝敬,字仲舆,京山人,进士,给事中,万历二十六年谪宜兴县丞,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知江阴(康熙《常州府志》卷十四《职官》)。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册,第9861-9863页。
    2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八《名宦》。
    3如李恺虹《万树及其词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在“万树的交游活动”中即有所论及吴兴祚幕府中以万树为中心形成的一个戏曲群体。
    4严迪昌先生在《万树三考》中认为:“万树之入吴兴祚幕,自吴迁福建巡抚之任始,惟在康熙十八年(1679)前未久驻。”(《严迪昌自选论文集》,第210页)
    5《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
    6吕洪烈:《念八翻序》,《拥双艳三种曲》,清康熙粲花别墅刻本。
    7吴绮:《林蕙堂全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4册,第588页。
    8魏宪:《枕江堂诗》卷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16册,第547页。
    1陈维崧有词《冬夜听梧轩举填词第二集》,题下小注“轩在吴伯成先生署中”(《迦陵词全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24册,第198页);顾贞观有词《踏莎美人再集吴伯成听梧轩,偕方邵村、秦对岩诸君》(《弹指词》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725册,第95页)
    2顾贞观《小重山·吴伯成明府招宴云起楼,属用前韵,即席赠胡璞崖检讨》,《弹指词》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725册,第94页。
    3方文:《嵞山续集》卷四,《嵞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第三册。
    4《锡金识小录》卷十《前鉴优童》载:“顾惠岩可学家童李玉、李珉俱以声得名,其貌如丰艳妇人耳。顾治谓二李既老,演大江东去,画枣面蚕眉,指点五关千里,绰有英雄真态。又作尉迟敬德送唐三藏,大为增色”。“最后得何玄朗优奴陈悦,饮醉声益扬,演范碓剧,尤得当年意气。
    5顾奎光:《修远公传》,《顾氏宗谱》卷十一《志表铭传》,民国八年(1918)活字本。
    6孔毓圻:《往深斋诗集序》,《往深斋诗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7顾奎光:《修远公传》,《顾氏宗谱》卷十一《志表铭传》,民国八年(1918)活字本。
    8参见董以宁所收《八灯咏·同吴伯成先生、徐莘叟、诸六在年伯及姜西铭、赵山子、顾修远、天石、秦留仙、毛卓人分》(《董文友诗集·五言律二》,《正谊堂文集不分卷诗集二十卷》,《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4册,第589页)、秦松龄《初冬集吴伯成明府听梧轩即席限韵》(《苍岘山人文集》卷一《碧山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8册,第74页)、王曰高《吴伯成明府招饮秦园同留仙天士》(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629册,第505页)。
    9嵇永仁:《抱牍山房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10陈维崧:《梁溪赠吴伯成明府》,《湖海楼诗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第281册。
    1陈维崧:《谢吴伯成明府赍酒米并炭启》,《陈迦陵俪体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第281册。
    2吴绮有《家伯成先生为陈集生赎居启》,《林蕙堂全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4册,第232页。
    3“宋之普,沂州人,进士,顺治九年任,十二年乞休。”参康熙《常州府志》卷十三《职官》。
    4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六《隐逸》。
    5徐乾学有诗《清明日吴伯成明府招饮》、《别伯成三首》、《伯成坐中即事口占二首》等,参《憺园文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2册,第710-711页。
    6储方庆有《吴伯成明府招饮惠山新楼》,《储遯庵文集》卷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6册,第163页。
    7吴兴祚:《水调歌头·寿余澹心征君六十置酒听梧轩同秦对岩、严荪友、陈集生称觞》,《留村词》,聂先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721册,第670页
    8尤侗:《慧泉行·赠吴伯成明府》,《西堂诗集·看云草堂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406册,第593页。
    9龚鼎孳有《寄吴伯成明府》,《定山堂诗集》卷四十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7册,第601页。该本即据清康熙十五年吴兴祚刻本影印。
    10宏伦:《璇玑碎锦序》,万树《璇玑碎锦》,《丛书集成续编》第125册,第589-59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1秦松龄:《怀吴留村中丞》,《苍岘山人集》卷四《得树轩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8册,第106-107页。
    1何良俊:《西园雅会集序》,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零一《杂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09页。
    2《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
    3参见邹迪光《愚公谷记》(《梁溪文钞》卷十一)及华淑《愚公谷记略》(《梁溪文钞》卷十八)。周有壬,侯学愈编:《梁溪文钞》,民国三年(1914)活字印本。
    1《梁溪诗钞》卷十。
    2王永积:《锡山景物略》卷四“愚公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3王永积:《锡山景物略》卷四“愚公谷”。
    4张岱:《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5《锡山景物略》卷四“愚公谷”中称“愚公谷即海内所传邹园是也。”
    6《梁溪文钞》卷十一“邹迪光”条下所记“小传”。
    7华淑:《愚公谷记略》,《梁溪文钞》卷十八。
    8邹氏与屠隆的密切往来参见第一章第四节;汤显祖与邹迪光多有书信来往,邹曾作书邀请汤往常州,汤氏作《答邹愚公毗陵秋约二首》,参见《调象庵稿》卷三十五《与汤义仍》及《玉茗堂全集诗集》卷二;邹氏曾为汤显祖作传记,并有诗寄赠,收于《调象庵稿》卷四、三十三;梅禹金与邹迪光亦交好,参见《调象庵稿》卷三十九《复梅禹金》等。
    9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技尚》,潘之恒原著、汗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10《梁溪文钞》卷十一“邹迪光”条下所记“小传”中录邹漪《启祯野乘·邹学宪传》中一部分文字,此文即出其中。但于《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0-41册,邹漪《启祯野乘》中未能发现此材料。
    1史玄:《旧京遗事》,转引自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页。
    2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四《古迹》。
    3秦瀛:《己未词科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第136页。
    4《梁溪文钞》卷二十二。
    5《全清词·顺康卷》第七册,第3998页。
    6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四,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7页。
    1秦松龄:《焉文堂集序》,《苍岘山人文集》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8册,第13页。
    2秦松龄:《两里翁》,《苍岘山人集》卷二《寄阮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8册,第81页。
    3顾彩:《寄畅园春灯》,《往深斋诗集》卷五,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4顾彩:《草堂嗣响·例言》,《草堂嗣响》,清康熙辟疆园刻本。
    5光绪《江阴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园墅》,《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侯方域:《四忆堂诗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406册,第169-170页。
    7董以宁:《过江阴韩氏园适查东山携女乐寓居同而和原韵》,共四首,录前二。《董文友诗集·七律一》《正谊堂文集不分卷·诗集二十卷》,《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4册,第597页。
    1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2李维桢:《江阴四子社稿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1册,第81页。
    3《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四《古迹》记载:“碧山吟社在春申涧上,明景泰末秦旭辟之为觞咏之所,会者十人,见隐逸传,号十老社。中有十老堂、濯缨亭、撚髭亭、涵碧池、芙蓉径、古木陂……国初,旭九世孙松龄复与严绳孙、秦保寅、蒋遵路辈结诗社,慈溪姜宸英亦时至,有《碧山集》。
    4参见《顾氏宗谱》卷十一《修远公传》。
    5陈去病:《五石脂》,甘蓝经点校:《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1杜氏交游甚广,好声律,与陈维崧等名士交好,多有观剧之作。
    2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第464页。
    3参见南京图书馆藏《毗陵六逸诗钞》之《香草堂诗钞》。
    1魏象枢:《文林郎清源县知县储公遁庵墓志铭》,《寒松堂全集》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3册,第541页。
    2该诗收入《且朴斋诗稿·七言绝句》。
    3参见陆林:《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第124页。
    4吴伟业:《且朴斋全稿原序》,《且朴斋诗稿》,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刻本。
    1参陆林:《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之三《徐懋曙与叶奕苞戏曲交游考》及本论文第一章第四节。
    2蒋永修:《陈检讨迦陵先生传》,《湖海楼全集》卷首,清乾隆刻本。
    3参见前文之论述。
    4顾彩:《草堂嗣响》卷二,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本。
    5或为武进杨惟和,本论文第三章有考证。
    1邹祗谟:《青儿弦索行有引》,《诗观二集》卷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册,第385页。
    2《锡金识小录》卷八《稽逸七》“潘荆南”
    3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4冒襄辑:《同人集》卷四,《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集部第38册,第164页。
    5吴伟业:《楚两生行》序,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46页。
    6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7秦松龄:《苍岘山人集》卷三《然竹集》,《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第28册,第90页。。
    1顾彩:《往深斋诗集》,卷八。
    2参见《全清词·顺康卷》第七册,第4228页。
    3陈维崧有词作《贺新郎·伯成先生席上赠韩修龄》,《迦陵词全集》卷二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724册,第362页。
    4参万树词作《透碧霄·闻宫裳小史新歌》之小序,《全清词·顺康卷》第十册,第5615页。
    1董元恺:《法曲献仙音·(铜虎媒)填词初成,听梁溪女郎为予歌[二郎神]一曲,喜而此》,《苍梧词》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725册,第187页。
    2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页。
    3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
    1顾枢《仙霞讨贼歌序》云《仙霞记》为其友三余了之作,叶德均《曲目钩沉录》疑三余子即丁大任。邓长风先生在《明清戏曲家考略》中引用《入长沙记》开首所云:“是年三余子周甲又五矣”,确证丁大任别号即三余子。
    2相关史实参见朱一是:《周雷赐死始末》,《为可堂初集》卷二十三,南京图书馆藏清顺治刻本。
    1剧作存有崇祯刻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其影印,剧本开篇《缘始》即对于明末“虏骑纵横”的时事展开描绘。
    2《鸳鸯绦·缘始》上眉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3《中郎女》第四出,《杂剧三集》。
    1参见《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四十《杂识》。
    2《空堂话》,《杂剧三集》。
    3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0页。
    4李渔:《怜香伴》卷末收场诗,《李渔全集》第四卷《笠翁传奇十种》(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1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7页。
    1张岱:《陶庵梦忆》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2页。
    1[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之《忘羊录》,北京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9页。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第756页。
    2束有春:《江苏戏曲文物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6页
    3《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八《艺文》即录《重修东岳庙记》(嘉靖三十五年陈崇庆撰)等文目。
    1《江苏戏曲文物研究》,第127页。
    2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
    3《光绪江阴县志》卷九《风俗》。
    4《光绪江阴县志》卷九《风俗》。
    5《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一《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6《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
    7《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
    1《全清词·顺康卷》第七册,第4046页
    2聂付生:《论晚明戏曲演出的传播体系》,《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第7页
    3陈维岳:《仲兄半雪传》,《宜兴陈氏家言》本。
    1参见《鸾啸小品》卷三《传音》,潘之恒原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2《鸾啸小品》卷三有传,潘之恒原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3邹迪光:《余阅扮演昙花传奇而有悟,立散两部梨园,将于空门置力焉,示曲师朱轮六首》,《调象庵稿》卷二十一。
    4《锡金识小录》卷八《稽逸》。
    5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115贡。
    6《锡金识小录》卷七《稽逸二》。
    1本表按家班大概活动间间排列,活动时间大致相同的则以曲家生年为序。
    2刘水云先生据《道山堂集》中七言绝句《和唐良士悼歌姬红於八首有引》得出武进唐良士蓄有家乐。(《明清家乐研究》第649页)。武进唐氏家族为文化大族,其人是否与曲家唐宇昭有关联?宇昭友著名画家恽格《瓯香馆集》(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1846)中多次出现“良士”、“半园”等名,《补遗》中收有《唐良士像赞》。“半园”为宇昭之号,那良士是否即为宇昭?在该集卷十二《画跋》中有“三种菊,为半园良士所图。”以此推之,家乐主人唐良士即为武进曲家唐宇昭。
    3刘水云先生最先据方文《嵞山集》卷六《刘旋九招集韦园观家伎》点出武进家乐主人刘旋九的存在(《明清家乐研究》第667页)。在《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宦绩》中有刘光斗传记,条下附有次子刘履旋小传:“字旋九,顺治四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历郎中,改知琼州府。”刘履旋应即为刘旋九。
    1《全清词·顺康卷》第九册,第5208页
    2陈维崧:《青儿弦索行有序》,《湖海楼诗集》卷四,《湖海楼全集》,清乾隆刻本。
    3邓汉仪:《诗观初集》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第399页。
    4邹祗谟:《青儿弦索行有引》,《诗观二集》卷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册,第385页。
    5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1徐列:《清稗类钞·豪侈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65页。
    2王晫:《今世说》卷六《豪爽》,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3黄水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邹祗谟为顺治十五(1658)年进士。
    4万树:《宝鼎现·闻歌疗妒羹曲有感》,《全清词·顺康卷》第十册,第5637页。
    1参《康熙常州府志》卷十六,邹嘉生,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山西按察使。
    2参陆世仪《复社纪略》,湖南省图书馆藏清朝本,《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8册。
    3万树:《宝鼎现·闻歌疗妒羹曲有感》,《全清词·顺康卷》第十册,第5637页。
    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六《太常唐凝庵先生鹤征》。
    5见《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唐公子献可”。
    6薛寀:《明故太学生君俞唐先生墓志铭》,《毗陵唐氏家谱》。
    7蔡元宸:《孝廉闻川唐公墓志铭》,《毗陵唐氏家谱》。
    8唐宇量:《懒云道人自状》,《毗陵唐氏家谱》。
    9邹迪光于顺治十‘八年为《杂剧三集》所作《小引》中云“后与叔介弟教习红儿,每尽四折,天鼓已动。今风流云散,舞衫歌扇皆化为异物矣。”邹兑金于顺治三年(1646)即已去世,以此推论,邹氏兄弟戏曲活动应在崇祯年间及顺治初年。
    1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毫里陈氏家乘》。
    2《半臂寒》眉评,《杂剧三集》。
    3顾季慈:《江上诗钞》卷六十五《梨园》,南京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印本。
    1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页。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卷四“经籍会通四”,上海书店2001年版。
    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插图珍藏增订版,第562页。
    4王桂平:《中国版本·家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5王桂平:《中国版本·家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卷二《清初时期杂剧家作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2参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嵇封翁》:“狱中作《百苦吟》、《和泪谱》、《续离骚》,寄友人收藏之。题诗云:此身若遂沉沦死,留与寒家子弟看。后其子文敏公曾筠并其遗集汇刊之,世所传《抱犊山房集》是也。”崔凡芝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50页。
    3孙书磊:《(大忽雷)杂剧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孙崇涛先生在《中国戏曲刻家述略》中提及“苏州刊刻的戏曲作品,重要刊本尚有:传奇集《玉夏斋传奇十种》(明崇祯苏州玉夏斋重刊)。”笔者所见南京图书馆藏有该书胶片上有“李笠翁先生阅”,应为清初刊本。玉夏斋为明末苏州叶启元书坊名,明末万历年间即有刊刻活动,《江苏刻书》中载有《新镌玉茗堂批选王弇州先生艳异编》四十卷、《续集》一卷;《尺牍双鱼》十九卷,均为万历年间金阊书林“叶启元”玉夏斋刊本。
    5参俞为民:《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两衡堂,坊主姓名不详。
    6孙崇涛:《中国戏曲刻家述略》,《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64页。
    7宏伦:《璇玑碎锦序》。
    1参李梅:《嵇永仁及其戏曲创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10页。
    2《绿牡丹》卷上第二出《强吟》,《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
    3即《鸳鸯绦》剧本末页所题“鸣晦庐主人”,参见《王孝慈与鲁迅》,姜德明著《余时书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14页。
    4即得《鸳鸯绦》刻本。涉园陶氏即指武进陶湘。
    1马铭明:《杂剧三集研究》,黑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28页。
    2李渔:《与徐冶公二札》其二,《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一家言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232页。
    3参李渔:《古今笑史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0页。
    1周妙中之《江南访曲录要》中著录薛案有剧作《雨蝶痕》,《江苏艺文志·常州卷》沿录。《雨蝶痕》应为薛寀好友商山浣霞子所作。
    2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有其传记,本论文第二章已录,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七《稽逸二》,第398-399沿录之。
    3郑菡:《“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45页。
    4叶树声、余敏辉著:《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8页。
    5《中国戏曲刻家述略》,第59页。
    6钱希言:《戏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5页。
    1李贽《焚书》卷三《杂说》,中华书局2003年版。
    2参见《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3邱江宁:《明清江南消费文化与文体演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2页。
    4《中国戏曲刻家述略》,第59页。
    1吴炳:《绿牡丹》第十二出《友谑》,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2裴洁:《<杂剧三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35页。
    3严绳孙:《题薛既扬<龙女书>杂剧》,《秋水文集》卷二,侯鸿鉴等编《锡山先哲丛刊》第一辑,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4参严绳孙《题薛既扬<龙女书>杂剧》。
    5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王骥德:《曲律》卷二《论腔调第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2邓长风:《清代戏曲家分期及地域分布诸表》,《明清戏曲家考略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3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1邹迪光:《调象庵稿》卷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9册,第634页。
    2孔尚任:《燕台杂兴四十首》第十七首,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0页。
    1顾奎光:《天石公传》,《顾氏宗谱》卷十一。
    2参见吴秉均:《拥双艳三种曲》序。
    3蒋永修:《陈检讨迦陵先生传》,《湖海楼全集》卷首,清乾隆刻本。
    4陈维崧:《定风波·赠牧仲歌儿阿陆》,《迦陵词全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724册,第220页。
    5《念奴娇·季沧苇宅夜看歌姬演剧即席成词,并示张天任、五舟、九仪、戴宏度、季孚公、希韩、李三友、朱石钟诸子》,《全清词·顺康卷》第七册第4]03页。
    6《迦陵词全集》卷十四有《水调歌头·宋荔裳、曹顾庵、王西樵招集刘峻度葭园,即席限韵》,第266页。
    7《迦陵词全集》卷二十四《沁园春·桐川杨竹如刺史招饮,剧演党人碑,即席有作》,第343页。
    8《全清词·顺康卷》第七册,第4016页。
    1毛奇龄:《扬州看查孝廉所携女伎》七首,《西河集》卷一百三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1册,第451-452页。
    2董以宁:《过江阴韩氏园,适查东山携女乐寓居,同和原韵》,《正谊堂文集不分卷·诗集二十卷》,《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4册。
    3刘振麟、周骧辑:《东山外纪》,卷二,民国九年(1920)刻本。
    4参见董以宁《正谊堂文集不分卷诗集二十卷》“五排二”,《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4册,第628页;《清诗初集》卷十亦载,题名略有不同,为《观查东山孝廉徐映薇太守女乐,戏呈诸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册,且比前版所收少“词梁天监,风流晋永康。同过司马第,竞逐斗鸡坊”等句。
    1参见沈起撰,汪茂和点校:《查继佐年潜》,“戊寅先生三十八岁”条下附,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页。
    2沈起撰,汪茂和点校:《查继佐年谱》,“庚子,先生六十岁”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3页。
    3卢香:《冒巢民先生传》,《同人集》卷首,《四库存日丛书》集部第385册,第14页。
    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江苏志》,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第894页。
    5冒鹤亭:《云郎小史》,张次溪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6《全清词·顺康卷》第二册,第1028页。
    1参《同人集》卷四吴伟业与冒襄书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第164页。
    2陈维岳:《乙卯清和望后五日至雉皋奉谒巢翁老伯,次伯兄其年戊戌仲冬九日初至得全堂宴集韵》,《同人集》卷七。
    3高世泰,无锡人,《同人集》中收有其《书<影梅庵忆语>后》等作。
    4邹之麟与冒氏书信收入《同人集》卷四,卷五亦收有诗作《子方以镜扇赠辟疆,因出所书为题眼镜嘲一首,知不堪双眼觑也》。
    5张次溪:《云郎小史序》,《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6《云郎小史》:“检讨既得芝麓力,入史省斋学使幕,遂携紫云之中州”
    1叶奕苞:《经锄堂诗稿》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7册,第581-582页。
    2陆林先生此文中第三节《徐懋曙与叶奕苞戏曲交游考》对叶奕苞与徐氏家伎情感缔结等有所考论,《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3屠隆与邹迪光交好,其《栖真馆集》卷三诗《杜衡篇赠邹彦吉督学入楚》中即有句称:“花红水绿过梁溪,梁溪古人邹彦吉……与余一见臭味同,白日青松相挈结。”两人都罢官家居后,屠隆曾携家乐过访邹迪光。邹氏《郁仪楼集》卷七有《屠长卿至自四明过访有赠二首》、卷二十三有诗《五月二日载酒要屠长卿暨俞羡长、钱叔达、宋明之、盛季常诸君入惠山寺饮秦氏园亭,时长卿命侍儿演其所制(昙花>戏,予亦令双童挟瑟唱歌,为欢竟日,诗三首》。但《郁仪楼集》所录为邹氏1602年前的作品,且屠隆去世为万历三十三年(1605),故两人交游应大多在本论文所定“明末清初”时间上限之前,故此处不录。
    4参潘之恒:《赠何文倩》小序中“时主人将散其群,余抗言复留”。《鸾啸小品》卷三,潘之恒原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页。
    1A.L.Kroeber.C.Kluckhohn.(1952):"Culture:a critical review”,转引自仲红卫:《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当代中国市民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庞朴:《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光明日报》1986年1月17日。
    3吴恩培:《吴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7页。
    2赵哗:《吴王寿梦传》,《吴越春秋》卷二,周生春撰《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3徐茂明:《论吴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学术月刊》1997年第8期。
    4参徐茂明《论吴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5《史记》记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其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常州、江阴一带。参《吴文化概论》第56页。
    6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参见赵充之原编,钱人麟、庄柱增订:《毗陵科第考》,南京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卷四《明甲科》、卷五《国朝甲科》、卷六《科第盛事·桑梓盛事·辟荐旷典》。
    1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正嘉以前醇厚》,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2参见钞晓鸿:《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3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
    1董文骥:《常州风俗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第629页。
    2曲家李天根,沿用通常说法,视为江阴人,其戏曲作品《李云娘》、《紫金环》、《颠倒鸳鸯》、《白头花烛》四种,除《白头花烛》存于国家图书馆外,其余都未见。黄胜江《李天根暨(白头花烛>传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据作品前毛秋绳在乾隆九年(1744)为其所作序中,提及曩作《李云娘》以侠隐,推定《李云娘》应作于乾隆九年(1744)前。确切创作时间无法确定,故不著录,亦不将其纳入统计数据。但出生于(1680)的李天根,在本论文限定的康熙末年(1722)前,应有一定的戏曲创作,只是无从查考亦暂未能确认是否为前所述曲作。
    1父子兼蓄的家班,虽有延续,但亦多个人之创新,故分视为二,不以一论之。
    3《锡金识小录》卷八《稽逸》。
    1《梁溪文钞》卷十九。
    2秦松龄:《里两翁》,《苍岘山人集》卷二《寄阮集》,《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第28册,第81页。
    3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风俗》。
    4《拥双艳三种曲》之《念八翻·序》。
    1《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疆土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册。
    2潘之恒:《叙曲》,《鸾啸小品》卷二,潘之恒原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3《光绪靖江县志》卷三《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4《光绪江阴县志》卷五《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光绪江阴县志》卷五《风俗》。
    2韩菼:《江阴城守纪》卷上,清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
    3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八“建康俗尚”,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1张瀚著,萧国亮点校:《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2余怀著,李金堂校注:《板桥杂记》卷上“雅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
    3焦竑:《题北宫词纪》,《新镌古今大雅北宫词纪》,《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41册,第459页。
    4吴新雷:《南京剧坛昆曲史略》,《艺术百家》1996年第3期。
    5蒋星煜:《明代金陵书林北杂剧<西厢记>之刊刻》,《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南京分卷》编辑室编《南京戏曲资料汇编》第四辑,南京市五四印刷厂承印1989年版,第35页。
    6陈书录:《坚持与发展金陵特色文化》,《南京社会利学》,2002年第4期。
    1永仁,其祖父向居常熟,其父廷用,向官南京中书,遂居江宁,晚年迁至无锡,为无锡始迁祖。参见国家图书馆藏嵇有庆修《嵇氏宗谱》卷二,清同治刻本。
    2参见夏太娣博士论文《晚明南京剧坛研究》,第130页,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所列表格亦征引之。其所定义之晚明上限为嘉靖中期,下限为南明灭亡。但南京本士曲家创作大约都在万历年间,故征引之以作较为直观的比较。
    1参见杨荣绪修:《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十五《人物·文学》之“茅元仪传”,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侯方域:《马伶传》,《壮悔堂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6册,第16页。
    1余怀:《东山谈苑》卷三,民国二十三年(1934)影印本。
    2侯方域:《马伶传》。
    3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958年版,第250页。
    4吴伟业:《宋子建诗序》,《梅村家藏稿》卷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96册,第185页。
    1俞为民:《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
    2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08页。
    1本章节所指“苏州”为其时苏州府所辖区域,包括当时苏州府的辖制区域为准。据《明史·地理志》,当时的苏州府包括长洲、吴县、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嘉定、崇明。
    2刘献廷著,汪北平、夏志和标点:《广阳杂记》卷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93页。
    3本章节所指明末清初之上下限与本论文同,都为万历三十年至康熙末年。
    4孔庆东:《“雅”“俗”标准如何辨析》,《人民论坛》2010年8月。
    5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11页。
    1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齐鲁书社,第112页。
    2俞为民:《李玉和苏州派的戏曲创作》,《艺术百家》1992年第1期。
    1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1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2章瓶园:《苏州竹枝词》之《艳苏州》其二,南京图书馆藏康熙六十一年(1722)抄本。
    3张岱:《陶庵梦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著,高福进等译:《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1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之“科诨第五”,《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2吴梅:《顾曲塵谈》,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3吕洪烈:《念八翻序》。
    4孔尚任:《博古闲情》。
    5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314页。
    6《小忽雷传奇》第一出《上苑开场》。
    1乔石:《吴炳的戏曲创作——江苏古代戏曲家研究》,《艺术百家》1987年第3期。
    2即葛百睿《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吴一帆《吴炳戏曲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李跃中《(粲花斋五种曲>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疗妒羹》第九出《题曲》。本论文所用《粲花斋五种曲》皆为《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文学古籍刊行社]957年版。
    2吴梅:《瞿安读曲记》,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42页。
    3参吴炳:《情邮说》,《情邮记》卷首。
    4《西园记》第九出《忆讹》。
    1吴穆:《<小忽雷传奇)序》。
    2顾彩:《(桃花扇>序》,孔尚任《桃花扇传奇》,《续修四库全书》第1776册,第1页。
    3徐振贵:《(小忽雷传奇>评略》,《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
    4王毅:《论<小忽雷传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5顾奎光:《天石公传》,《顾氏宗谱》卷十一《志表铭传》。衍圣公即山东曲阜人孔毓圻<1657—1723),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长孙。康熙六年(1667)袭封衍圣公。九年(1670),授光禄大夫,十五年(1676),晋阶太子少师。好诗文,工擘窠大字,善画墨兰,得元人赵孟頫之旨。卒谥恭悫。有《兰堂集》、《幸鲁盛典》。
    1吴梅《绿牡丹跋》记载:“两衡堂刊此书,《情邮记》尚未脱稿,故仅有四种。”《情邮记》最早版本应为崇祯三年(1630)刻本。吴炳剧作当都为崇祯三年前完成。
    2《绿牡丹》第二十出《辨赝》。
    3《情邮记》第四出《议遣》。
    4《情邮记》第五出《闺恨》。
    1《情邮记》第十四出《见和》。
    2《绿牡丹》第四出《倩笔》。
    3《绿牡丹》第八出《闺赏》。
    4《绿牡丹》第十三出《疑貌》。
    5《风流棒》第八出《疑妄》。
    1《小忽雷》第八出《园林避迹》。
    2《疗妒羹》第四出《梨梦》。
    3《西园记》第二出《舟闹》。
    4《风流棒》第九出《旅病》。
    1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8页。
    2参见蔡钟翔《对古典戏曲理论中主情说的评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3《疗妒羹》第十一出《得笺》。
    4《西园记》第九出《忆讹》。
    5《画中人》第二十九出《画生》。
    1《空青石》第二出《胁石》。
    2吕洪烈:《念八翻序》。
    3梁廷楠:《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272页
    4《小忽雷》第五出《代聘联姻》。
    5《小忽雷》第十四出《弱妹持贞》。
    6《小忽雷》第十七出《炼丹逼妹》。
    1吴梅:《霜崖曲跋》卷三,任讷《新曲苑》第九册,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铅印本。
    2王骥德:《曲律》卷三《论剧戏》“第三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7页。
    1梁廷楠:《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272页。
    2吴穆:《小忽雷序》。
    3段安节:《乐府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39册,第995页。
    1参王毅:《论(小忽雷传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1《绿牡丹》第十八出《帘试》。
    2《绿牡丹》第五出《社集》。
    3《绿牡丹》第九出《访俊》眉评。
    4《西园记》第三十出《冥拒》。
    5《画中人》第二十三出《示戏》。
    1吕洪烈:《念八翻序》。
    2孔尚任:《博古闲情》。
    1于成鲲:《吴炳剧作的布局技巧》,《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2《风流棒》第二出《诗醉》。
    3《绿牡丹》第九出《访俊》眉评。
    4《西园记》第三十一出《惊婚》眉评。
    1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2梁廷楠:《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272页。
    1参徐振贵:《(小忽雷传奇)评略》,《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
    2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桃花扇传奇》,《续修四库全书》第1776册,第6页。
    3刘若愚:《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王镇远译,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93页。
    1黄宗羲:《外舅广西按察使六桐叶公改葬墓志铭》,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1页。
    2梁廷楠:《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268页。
    1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403页。
    2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续修四库全书》第1776册,第145页。
    3吴梅:《中国戏曲概论》,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4梁启超:《桃花扇著者略历及其他著作》,《小忽雷传奇》附录,第281页。
    1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243页。
    2孙克强:《雅俗之辨》,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3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之“词采第二”,《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4牛爱忠,方国根:《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5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之“科诨第五”,《李渔全集》第三卷,第57页。
    1《画中人》第十六出《摄魂》。
    2《小忽雷》第四出《梁门攀婿》。
    3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4《风流棒》第十出《春颠》。
    5《念八翻》第十五出《防露》之[绕地游]曲眉评。
    6《念八翻》第十五出《防露》之[集贤宾]曲眉评。
    7吴梅:《曲学通论》,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1《梁溪文钞》卷十九。
    2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3页。
    3《远山堂剧品》著录有邹式金作杂剧《春风吊柳七》,与《风流冢》题材相同,折数不同,傅惜华、周妙中、杜桂萍等都认为两者有一定传承,或为增饰、修改之作,或前者为后者中的一折。笔者认为后者极有可能是邹式金于清初在前者基础上改写而成,还应列为清初之作。
    1俞为民:《论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郑瑜以诸生身份列之。
    3孙源文出身于无锡孙氏家族,其父孙继皋,万历二年(1574)进士第一,除修撰,累迁少詹事,拜礼部侍郎,刚直有气节,《明史》有传;源文兄源孝官南京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就家世面言,源文虽是诸生,但亦可纳入世家子之列。
    1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
    2吴伟业《杂剧三集·序》。
    3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吴梅村全集》卷六十《辑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3页
    4唐宇量:《懒云道人自状》,《毗陵唐氏家谱·唐氏先世遗文》。
    5邹兑金:《空堂话》。
    1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2《饿方朔》第三折中仙女唱词。
    1《风流冢》第二折。
    2《风流冢》第一折。
    3《长公妹》第二出《邮晤》。
    1《滕王阁》第一折。
    2《城南寺》第一折。
    3《旗亭宴》第一折。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页。
    2《长公妹》,第四出《考婚》。
    3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4《卫花符》第二出。
    1《卫花符》第一出上之眉评。
    2李塨:《与方灵皋书》,《恕谷后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20册,第36页。
    3参见丁福保:《佛经精华录笺注》之《四谛》,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35页。
    1《中郎女》第二出《归汉》。
    2《饿方朔》第一折。
    3《旗亭宴》第一折。
    1《卫花符》第二出。
    2参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2页。
    3《空堂话》。
    4《风流冢》第三折。
    5《半臂寒》第四出《啸隐》。
    1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清人杂剧初集》,民国二十年(1931)影印本。
    2参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孔尚任:《燕台杂兴四十首》第十七首,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0页。
    2吴梅:《中国戏曲概论》,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页。
    3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27页。
    4张坚:《怀沙记自叙》,蔡毅编撰《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706页。
    1焦循:《剧说》卷五,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186页。
    2在前文之论述中曾有征引,即剧作中,“渔父:‘大夫这样一套长曲,顷刻就填完了,岂非是个才子?你做那《离骚》有几时成的?’屈原:‘我不论什么高文典册,总则倚马万言可待的。’”
    3吴梅:《顾曲塵谈》,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112页。
    4胡盍朋:《汨罗沙》传奇“例言”,《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2364页。
    1尤侗:《悔庵年谱(图诗、图赞二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4册,第27页。
    2吴梅:《顾曲塵谈》,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页。
    3梁廷楠:《曲话》卷三,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266页。
    1郑振铎:《四韵事跋》,《清人杂剧初集》。
    2参见卢见曾所作《旗亭记序》:“全椒兰皋生,矜尚风雅,假馆真州,问诗于余。分韵之余,论及唐《集异记》旗亭画壁一事,谓:“古今来贞奇侠烈,逸于正史面收之说部者,不一而足,类皆谱入传奇,双鬓信可儿,能令吾党生色,被之管弦,当不失雅奏。而惜乎元明以来,词人均未之及也。”兰皋唯唯去。经年,复游于扬,出所为《旗亭记》全本于箧中,余爱其词之清隽,而病其头绪之繁,按以宫商,亦有未尽协者。乃款之于西园,与共商略,又引梨园老教师,为点版排场,稍变易其机杼,俾兼宜于俗雅。间出醉笔,挥洒胸臆,虽素不谙工尺,而意到笔随,自然合拍,亦有不自解其故者。”《旗亭记》卷首,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刻本。
    3此外,尚有明恒居士《喝彩获名姬》杂剧,唐英《旗亭》杂剧等,俱佚。
    4裘琏:《<旗亭馆>小叙》,《清人杂剧初集》。
    5金兆燕:《旗亭记凡例》,《旗亭记》卷首,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刻本。
    1《旗亭宴》第一折。
    2《旗亭宴》第二折。
    1秦松龄:《焉文堂集序》,《苍岘山人文集》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8册,第13页。
    2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之“逸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0页。
    3《城南寺》第一折[油葫芦]曲。
    1陆勇强:《清代曲家疑年考辨》,《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
    2谢正光:《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1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陈行山:《戊子续修家乘述》,宜兴市档案馆藏《毫里陈氏家乘》卷首。
    3邓渼:《封御史陈公诔》,《毫里陈氏家乘》卷十五。
    4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孝友》。
    5储掌文:《戊子重修宗谱序》,《毫里陈氏家乘》卷首。
    6《隐樵公支十世至十七世世传》,《毫里陈氏家乘》卷六。
    1《耕隐公支十世至十七世世传》,《毫里陈氏家乘》卷三。
    2陈宗石:《迦陵词全集跋》,《续修四库全书》第1724册,第393页。
    3陈行山:《戊子续修家乘述》,《毫里陈氏家乘》卷首。
    4顾予咸:《翰林院左春坊左庶子陈公墓表》,家乘卷十一载,柳诒微《里乘》第一卷引用自家乘。作者都误为顾于咸,“于”当是“予”之笔误。
    5李天根撰,仓修良、魏得良点校:《爝火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页。
    6徐鼒:《小腆纪传》卷六十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5页。
    7程芸:《清初曲家“南山逸史”遗民身份考辨》,《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1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
    2陈行山:《桂林府别驾虞初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
    3顾炎武:《苏松二府田之重》,《日知录》卷十,清乾隆刻本。
    4钱谦益:《中大夫参政陈公墓志铭》,《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
    5吴栻:《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九,列传第二十二,《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第九册,第667页。
    6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十《列传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页。
    7李天根撰,仓修良、魏得良点校:《爝火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73页。
    1据家乘所载墓表中所提,夏庄史氏为溧阳大姓,“史翁之子南湘亦奇俊,工诗能文……屡试不偶,后袭世官,拜锦衣挥使。先生(陈于鼎)之高弟子也。”据此,查《中国地方志集成·嘉庆溧阳县志》,卷十一《武阴宦绩》中有“史继书,以父际浙江平倭功,袭锦衣卫百户,累摧指挥同知,堂上会书管事,赐飞鱼服。”“史致爵,继书子,袭百户,累擢至指挥使。”史家家世显赫,饶于赀。查国家图书馆藏《史氏宗谱》,卷三得“金吾致爵嗣子顺震,字尔长,一字南湘,号惕斋,邑库生。”字号相同、地区一致、身份无二,陈于鼎之学生当为史顺震。
    2顾予咸:《翰林院左春坊左庶子陈公墓表》。
    3徐鼒:《小腆纪传》卷六十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5页。
    4陈维崧:《太史五叔祖集唐序》,《陈迦陵俪体文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第281册。
    5陈维崧:《太史五叔祖集唐序》。
    1参严迪昌先生《阳羡词派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32页。
    2柳诒微:《里乘》卷一,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七刊,第11页。
    3戴名世:《温溁家传》,《南山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19册,第147页。
    4吴伟业:《杂剧三集·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1范良:《祝实庵陈太史六秩》,《幽草轩诗集》卷二,转引自参柯愈春先生之《(北西厢古本)校定者陈实庵》,《文献》1991年第2期。
    2康熙徐喈凤所纂《宜兴县志》以及嘉庆阮升基等补修《宜兴县志》皆未为于鼎立传。
    3参见《四库全书总目·(麟旨定)无卷数》提要,陈于鼎《麟旨定》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24册,第819页。
    4张明弼:《北西厢古本序》,《癸甲萤芝集》卷一,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5《杂剧三集》,《半臂寒》眉评。
    6《杂剧三集》,《半臂寒》第一出。
    1钱谦益:《中大夫参政陈公墓志铭》,《毫里陈氏家乘》卷十一-。
    2顾予咸:《翰林左春坊左庶子陈公墓表》,《毫里陈氏家乘》卷十一。
    3吴本泰:《松石间意为尔新陈太史》诗题下有小注,“太史自记云:周遭皆山,余有家焉之意。草草数椽,喜云山不碍而已。有老梅、乔松、修竹,涧水流于阶下。颜曰:松石间意。癸申间,乱气流邑,幸犹岿然。”《吴吏部集》,清顺治间刻本,《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第84册,参程芸《清初曲家南山逸史“遗民”身份考辨》。
    4吴伟业:《翰林院修撰陈公墓志铭》,《毫里陈氏家乘》卷十一。
    5陈子龙:《兵垣奏议》卷上《荐举人才疏》,参孙金振《陈于鼎生平事迹证补》,《文献》1992年第3期。
    6谈迁:《北游录·纪闻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37册,第396页。
    7范良:《祝实庵陈太史六秩》,《幽草轩诗集》卷二。
    1陈贞慧:《伯子文学孙谋贞贻》,《山阳录》,《丛书集成续编》第28册。
    2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3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5页
    1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2陆勇强:《清代曲家疑年考辨》,《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
    3陈维岳:《仲兄半雪传》,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宜兴陈氏家言》。
    4陈宗石:《亦山草堂遗稿序》,《宜兴陈氏家言》。
    1吴本泰:《松石间意为尔新陈太史》,《吴吏部集》之《海粟堂集》卷上,清顺治间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4册,第311页。
    2程芸:《清初曲家“南山逸史”遗民身份考辨》,《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3《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疆土·山》,《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4张明弼:《北西厢古本序》,《癸甲萤芝集》卷一。
    1见《幽草轩诗集》卷五,参《<北西厢古本>校定者陈实庵》。
    1杜桂萍:《遗民心态与遗民创作》,《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22页。
    3《京兆眉》第三出《盗憎》。
    1《京兆眉》[尾声]。
    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3《中郎女》第四出[北折桂令]曲。
    1《翠钿缘》第二出《刺偶》。
    2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3《中郎女》第四出。
    4刘振麟、周骧辑:《东山外纪》卷二,民国九年(1920)刻本。
    1侯方域:《与吴骏公书》,见《壮悔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05册,第663页。
    2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33页。、此条乃据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注。
    3杜桂萍:《遗民心态与遗民创作》,《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1《翠钿缘》,第五出。
    2本事见《东轩笔记》等。
    3脱脱:《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99页。
    4《半臂寒》第一出《史娱》。
    5赵有声等:《生死·享乐·自由一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及人生理想》,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2页。
    1《翠钿缘》上场诗[西江月]。
    2《半臂寒》第四出《啸隐》。
    3范良:《祝实庵陈太史六秩》,《幽草轩诗集》卷二。
    4《半臂寒》上场诗[临江仙]。
    1参见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356页。
    1参《嵇氏宗谱》卷二、卷七。
    2参《嵇氏宗谱》卷二。
    3邹升:《留山堂赠诗序》。
    4参见《抱犊山房集》卷五《罗舍人入直西清序》,以及《抱犊山房集》卷六王龙光《次和泪谱》。
    5《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十九《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6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7失名:《助教公传》,《嵇氏宗谱》卷七。
    8张伯行:《助教公传》,《嵇氏宗谱》卷七。
    9王龙光:《次和泪谱》,《抱犊山房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3页。
    1王龙光《次和泪谱》,《抱犊山房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2页。
    2张伯行:《助教公传》。
    3王龙光:《次和泪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2页。
    4嵇永仁:《罗舍人入直西清序》,《抱犊山房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0页。
    5王龙光:《次和泪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3页。
    1嵇永仁:《七竹轩记》,《抱犊山房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43页
    2嵇永仁:《扬州梦自题》,《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刘岩:《稽记室死难诗》,《大山诗集》,宣统二年铅印本。
    4吴梅:《瞿安读曲记》,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3页。
    1张纯明:《清代的幕制》,《岭南学报》,1949年第9卷第2期。
    2金兆燕:《严漱谷先生七十寿序》,《棕亭古文钞》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42册,第345页。
    3宏伦:《璇玑碎锦序》,万树《璇玑碎锦》,《丛书集成续编》第125册,第589页。
    4张伯行:《助教公传》,《嵇氏宗谱》卷七。
    1张伯行:《助教公传》。
    2吕洪烈:《念八翻序》。
    3失名:《助教公传》。
    1吴梅:《瞿安读曲记》,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3页。
    2卜键:《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2页。
    3《抱犊山房集》卷五《与周敷文书》,第246-247页。
    4王龙光:《次和泪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3页。
    5王龙光:《次和泪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53页。
    6嵇永仁:《(扬州梦>自题》。
    7周亮工:《(扬州梦)传奇引》。
    1徐朔方:《张凤翼年谱引论》,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2嵇永仁:《(扬州梦)自题》。
    3吴绮:《鹊桥仙·题嵇留山(抱犊图>》,《林蕙堂全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4册,第705页。
    1嵇永仁:《扬州梦自题》。
    2陈致平:《中国通史》第九卷《清史前编》,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8页。
    1嵇永仁:《扬州梦自题》。
    2《扬州梦》第十九出《乞守》。
    3《扬州梦》第二十五出《奉诏》。
    1《扬州梦》第四出《荐友》。
    2第六出《水嬉》。
    3第二十四出《判绿》。
    4第二十九出《青楼》。
    5第十二出《授计》。
    1第九出《露踪》。
    2第二十出《泣嫁》。
    3参见康弘:《古代的水嬉》,《文史知识》1995年第2期。
    1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之《后集·故都戏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2页。
    2第六出《水嬉》。
    3第十四出《病赚》。
    1第七出《聘鬟》。
    2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3第十一出《种贼》。
    1吴梅:《瞿安读曲记》,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3页。
    2周亮工:《扬州梦传奇引》。
    3贾兆凤:《义士赠国子助教嵇先生传》,《碑传集》卷一百十九《忠节》上之下,《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4页。
    1郑振铎:《续离骚跋》,《清人杂剧初集》。
    1姜垐:《嵇留山先生传》,见《抱犊山房集》卷首,第201-202页。
    2参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第292-293页。
    1嵇永仁:《休休庵同梵林暨师巢舍弟》,《抱犊山房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36页。。
    2澂道人:《<四声猿>引》,《徐渭集》第四册《附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7页。
    3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4范承谟:《书<续离骚>后》,《续离骚》,《清人杂剧初集》。
    5《抱犊山房集》卷五《与周敷文书》,246-247页。
    1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294页。
    2徐渭:《选古今南北剧序》,《徐渭集》第四册《补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6页。
    3澂道人:《(四声猿>原跋》,《徐渭集》第四册《附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8页。
    1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2李昉:《黄崇嘏》,王希斌、车承瑞等点校《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七《妖怪·人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四册,第477页。
    《徐渭集》:[明]徐渭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泾皋藏稿》:[明]顾宪成撰,《四库全书》本
    《大泌山房集》:[明]李维桢 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调象庵稿》:[明]邹迪光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隐秀轩集》:[明]钟惺撰,李先耕、崔重庆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何白集》:[明]何白撰,沈洪保点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薛案诗文稿》不分卷:[明]薛宷撰,国家图书馆藏明末稿本
    《癸甲萤芝集》:[明]张明弼撰,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常州先哲遗书》:[清]盛宣怀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锡山先哲丛刊》第一辑:[清]侯鸿鉴辑,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同人集》:[清]冒襄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宜兴陈氏家言》:[清]陈宗石等辑,清康熙刻本
    《寒松堂全集》:[清]魏象枢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吴梅村全集》:[清]吴伟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林蕙堂全集》:[清]吴绮撰,《四库全书》本
    《憺园文集》:[清]徐乾学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正谊堂文集不分卷诗集二十卷》:[清]董以宁撰,《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瓯香馆集》:[清]恽格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李渔全集》:[清]李渔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抱犊山房集》:[清]嵇永仁撰,《四库全书》本
    《秋水集》:[清]严绳孙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璇玑碎锦》:[清]万树撰,《丛书集成续编》本
    《诗观初集》:[清]邓汉仪辑,《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诗观二集》:[清]邓汉仪辑,《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毗陵六逸诗钞》:[清]孙谠编,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梁溪诗钞》:[清]顾光旭辑,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
    《江上诗钞》:[清]顾季慈辑,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印本
    《四忆堂诗集》:[清]侯方域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且朴斋诗稿》:[清]徐懋曙撰,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刻本
    《湖海楼诗集》:[清]陈维崧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经锄堂诗稿》:[清]叶奕苞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苍岘山人集》:[清]秦松龄撰,《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嵞山集》:[清]方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往深斋诗集》:[清]顾彩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留村词》:[清]吴兴祚撰,《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全书》本
    《香胆词》:[清]万树撰,《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全书》本
    《迦陵词全集》:[清]陈维崧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草堂嗣响》:[清]顾彩撰,清康熙辟疆园刻本
    《苍梧词》:[清]董元恺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文海》:[清]黄宗羲编,《四库全书》本
    《梁溪文钞》:[清]周有壬、侯学愈编,民国三年(1914)活字印本
    《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清]徐凤辉辑,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
    《清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等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学文堂文集》:[清]陈玉璂撰,《丛书集成续编》本
    《陈迦陵文集》:[清]陈维崧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在陆草堂文集》:[清]储欣撰,雍正元年(1723)刻本
    《因树屋书影》:[清]周亮工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薛谐孟先生笔记》:[清]薛案撰,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麟旨定》:[清]陈于鼎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康熙常州府志》:[清]于琨修、[清]陈玉璂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武进县志》:[清]武俊修、[清]陈玉璂纂,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光绪武阳合志》:[清]王其淦、吴康寿修,[清]汤成烈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清]裴大中、倪咸生修,[清]秦缃业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清]李先荣原本,阮升基增修、[清]宁楷增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清]施惠、钱志澄修,[清]吴景墙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光绪江阴县志》:[清]卢思诚、冯寿镜修,[清]季念贻、夏炜如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同治湖州府志》:[清]杨荣绪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民国南平县志》:吴栻等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常州府志人物志》:[明]唐鹤征编,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常郡八邑艺文志》:[清]董文骥,《续修四库全书》本
    《毗陵科第考》:[清]赵充之原编,钱人麟、庄柱增订,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毗陵科第考》:[清]赵充之原编,钱人麟、庄柱续编,史致谔、陆鼎瀚等校补,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锡金识小录》:[清]黄印撰,《中国方志丛书》本
    《毗陵唐氏家谱》:唐肯等纂、唐宗海主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嵇氏宗谱》:[清]嵇有庆等修,清同治刻本
    《邹氏家乘》:[清]邹仁溥等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和堂活字印本
    《无锡顾氏宗谱》:顾玉书 等修,民国八年(1919)刻本
    《丰义储氏分支谱》:[清]储欣等修,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印本
    《亳里陈氏家乘》:陈行山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1)开远堂藏本
    《五杂俎》:[明]谢肇淛 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广志绎》:[明]王士性 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松窗梦语》:[明]张瀚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陶庵梦忆》:[明]张岱 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撰,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锡山景物略》:[清]王永积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撰,中华书局1957年版
    《五石脂》:[清]陈去病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板桥杂记》:[清]余怀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今世说》:[清]王晫 撰,世界书局,1981年版
    《清稗类钞》:徐珂 编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等撰,中国书店,1987年版
    《国朝典汇》:[清]徐学聚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小腆纪传》:[清]徐鼐 撰,中华书局,1958年版
    《南疆逸史》:[清]温睿临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北游录》:[清]谈迁撰,中华书局1960年本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
    《爝火录》:[清]李天根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社事始末》:[清]杜登春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复社纪略》:[清]陆世仪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己未词科录》:[清]秦瀛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东山外纪》:[清]刘振麟、周骧辑,民国九年(1920)刻本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张次溪辑,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查继佐年谱》:[清]沈起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悔庵年谱(图诗、图赞二卷)》:[清]尤侗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54年
    《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55年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人杂剧初集》:郑振铎主编,民国二十年(1931)影印本
    《杂剧三集》:[清]邹式金辑,中国戏剧出版社据诵芬室刻本影印,1958年
    《玉夏斋传奇十种》:明崇祯苏州玉夏斋重刊本胶片
    《拥双艳三种曲》:[清]万树撰,清康熙粲花别墅刻本
    《小忽雷传奇》:[清]顾彩、孔尚任撰戴胜兰、徐振贵校注,齐鲁书社,1988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潘之恒曲话》:[明]潘之恒撰,汪效倚辑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撰,齐鲁书社,1989年版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戏曲志·江苏志》:《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年版
    《江苏艺文志·无锡卷》: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霈霖 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明遗民传记索引》:谢正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家谱总目》:王鹤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王利器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张慧剑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赵景深、张增元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晚明曲家年谱》:徐朔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明清传奇综录》:郭英德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昆剧大辞典》:吴新雷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全清词·顺康卷》: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俞为民、孙蓉蓉主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
    《中国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 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 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吴梅戏曲论文集》:吴梅著,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无锡史话》:王赓唐、冯炬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文学艺术精华》:刘若愚著,王镇远译,黄山书社,1989年版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江苏刻书》: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阳羡词派研究》:严迪昌著,齐鲁书社,1993年版
    《清代戏曲家丛考》:陆萼庭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江南民间社戏》:蔡丰明著,百家出版社,1995年版
    《晚明思想史论》:嵇文甫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阳湖文派研究》:曹虹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中华通史·清史前编》:陈致平著,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雅俗之辨》:孙克强著,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陈伯海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范金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李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杨知勇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陈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运河文化史》:安作璋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叶树声、余敏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明史讲义》:孟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版本·家刻本》:王桂平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代科举家族》:张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何宗美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中国戏班史》(增订本):张发颖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清初杂剧研究》:杜桂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明清家乐研究》:刘水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严迪昌论文自选集》:严迪昌著,中国书店,2005年版
    《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黄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陆林著,黄山书社,2006年版
    《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杨旭辉著,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年版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何宗美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文化概论》:吴恩培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明末清初戏剧研究》:孙书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晚明苏州剧坛研究》:刘召明著,齐鲁书社,2007年版
    《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李伯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邓长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统计》:梁方仲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
    《江苏戏曲文物研究》:束有春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明清江南消费文化与文体演变研究》:邱江宁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郑菡 撰,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晚明南京剧坛研究》:夏太娣撰,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叶舟撰,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明代南京剧坛研究》:张英撰,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明代士人游幕与文学研究》:吕靖波撰,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嵇永仁及其戏曲创作研究》:李梅撰,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清代扬州卢见曾幕府戏曲活动研究》:鲍开愷撰,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杂剧三集研究》:裴洁撰,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杂剧三集研究》:马铭明撰,黑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研究》:葛百睿撰,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吴炳戏曲研究》:吴一帆撰,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清中叶常州曲家群体研究》:胡瑜撰,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庞朴撰,《光明日报》1986年1月17日
    《<北西厢古本>校定者陈实庵》:柯愈春撰,《文献》1991年第2期
    《陈于鼎生平事迹证补》:孙金振撰,《文献》1992年第3期
    《李玉和苏州派的戏曲创作》:俞为民撰,《艺术百家》1992年第1期
    《古代的水嬉》:康弘撰,《文史知识》1995年第2期
    《南京剧坛昆曲史略》:吴新雷撰,《艺术百家》1996年第3期
    《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考述》:俞为民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范金民撰,《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论吴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徐茂明撰,《学术月刊》1997年第8期,第75页
    《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钞晓鸿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论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俞为民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清代曲家疑年考辨》:陆勇强撰,《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
    《中国戏曲刻家述略》:孙崇涛撰,《戏曲艺术》2005年第2期
    《论晚明戏曲演出的传播体系》:聂付生撰,《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
    《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陆林撰,《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郭培贵撰,《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中古门阀制度的衰落与良贱体系的瓦解》:李天石撰,《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清初曲家“南山逸史”遗民身份考辨》:程芸撰,《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大忽雷)杂剧考》:孙书磊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罗时进、陈燕妮撰,《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李天根暨<白头花烛>传奇》:黄胜江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孔庆东撰,《人民论坛》2010年8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