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武帝萧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以崇佛的面目出现的。他本人对佛学浸淫很深,一生写下了大量佛经义疏和论文。他的佛学思想与佛教实践活动对后世居士佛教及僧团体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萧衍还是一位文学家。在齐世,他的诗歌无论从题材还是从形式看,都应归入永明体作家的范畴,可以说是永明文坛的重要作家。入梁后,他更以帝王之尊广交词人,提携后进,并屡屡组织文学活动,对梁代文坛的繁荣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萧衍在这方面的价值也尚待挖掘。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萧衍的一生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要全景式的、多侧面的来观照萧衍的一生,并非笔者所能驾驭。因此,本论文也只拟从文学和佛教的角度,对萧衍其人其事作一番考察。
     本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萧梁皇室的先世及萧衍的早期经历》,详细考察了南兰陵萧氏的由来,对正史如《南齐书》、《梁书》记载的真伪作了辨析,指出了它妄攀西汉名宦萧何和萧望之作为自己祖宗的破绽所在。本文认为南兰陵萧氏渡江始祖萧整之前的世系记载不可信,萧整以后的世系记载基本可信。本章还对南兰陵萧氏“皇舅房”、“萧齐房”、“萧梁房”三房之间的关系作了说明。本文还对萧衍建梁之前的行踪作了详细的考查,对他早期经历与他性格、人生观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有所揭示。
     第二章《萧衍文学创作述论》,对萧衍诗歌创作特别是乐府诗歌创作进行重点评析,也兼及了他的体创作。本章认为萧衍的文学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同时代作家的较高水平,可以说是永明文坛的重要作家。萧衍留下了不少佛诗,往往以描绘外界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宗教体验,剔除其中的宗教概念,这些佛诗仍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仍应给予恰如其分的文学史定位,对此我们不应苛求于古人。本章在论述萧衍文学创作的同时,对其多才多艺也有所论列。
     第三章《萧衍的文学活动及其对梁代文坛的影响》,着重考察了梁代文坛兴盛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认为自身具有良好文学素质的梁代皇室的率先垂范及其大力提倡是促进梁代文学繁荣的直接原因之一。本章同时还用大量史料钩稽了萧衍建梁以后的一系列文学活动,考查了它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指出萧衍提携文学后进和组织文学集体活动等举措对梁代文坛的繁荣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萧衍的文学观念与梁代派别文学集团的形成》,具体分析了作家政治社会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当前学界将萧衍划入守旧派的理由进行逐条驳正,得出了萧衍在文学观念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复古崇质者,而是一个能够兼容并包、堂庑开阔的人物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守旧派、以萧统为代表的折衷派、以萧纲为代表的趋新派才能和谐地并存于梁代文坛上,从而造就了中古文学集团发展的最高峰时期。
     第五章《关于舍道事佛》,本章主要考察萧衍宗教信仰的演变过程,用充分的材料描述了萧衍早年的天师道信仰,并进而对形成其天师道信仰的家族背景作了考查,论证了南兰陵萧氏实际上就是一个天师道世家,虽然其崇道事迹不显,但至少存在着悠久的崇道传统和浓厚的崇道氛围。本章还对萧衍《舍道事佛诏》的真伪作了考辨,并对萧衍舍道事佛的时间进行推定,认为不在天监三年(504),而应该在天监十八年(519)。本章最后从政治统治、思想认识、自身健康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萧衍舍道事佛的动机和原因,试图揭示这次事件的真相。
     第六章《“崇佛亡国”说之检讨》,一些论者认为萧衍是中国历史上崇佛最力的封建帝王,并据此得出崇佛过甚是导致其亡国的原因的结论。本章第一节总结归纳了萧衍崇佛的种种举措及表现。第二节对“崇佛亡国”说作了历史回顾,指出了它的来龙去脉,认为“崇佛亡国”说的出台无非是东晋以来崇佛与反佛斗争的继续。面对反佛者咄咄逼人之势,崇佛者以佛教因果报应学说来解释萧衍亡国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反击,本章对此也有所揭列。第三节对“崇佛亡国”说提出质疑,并从当时的治国理念、信教人口、币值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崇佛未必亡国的观点。认为萧梁的亡国其实是萧衍晚年政治统治的昏庸和用人不当造成的。
     第七章《萧衍诗文事迹系年》,梳理了萧衍所存全部诗文,并对其作了编年考订。增补和删除了为一些总集所失收和误收的个别篇目。对萧衍的全部诗文作编年考证,前人没有做过,今人胡德怀《四萧年谱》虽然做过一点整理,可惜较为粗略,考证亦颇多舛误,本章可说填补了这一空白,其中对胡氏的《四萧年谱》驳正尤多。对各家的学术成果有所吸收也有所批驳。
The emperor of Liang dynasty , Xiao Yan ,is famous for revering Buddh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e immersed himself in Buddhism deeply. He also wrote a lot of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Buddhist Scripture and a lot of papers about Buddhism. His Buddh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ystem of the lay Buddhist and monks.
     Xiao Yan is also a writer. In Qi dynasty, in terms of subject matter or form of his poetry, i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Yongming literature. He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riter of Yongming literature. In Liang dynasty, he often made friends with a lot of writers,le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by hands, and often organized literary activities, played a direct role in the Liang literary world, promoted its prosperity. The value of Xiao Yan in this respect had yet to tap.
     As a emperor having many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Xiao Yan's life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a panoramic view ,shed light on many facets of Xiao Yan life, I can not control. Therefore, this paper can only b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investigated Xiao Yans achievements and his deed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ancestors lineage of Liang dynastys imperial family and XiaoYans early experiences" .This chapter inspected carefully the origin of Nanlanling Xiao clan .This chapter also investigated the authenticity of this history books written in biographical style such as Liangshu and Nanqishu records,pointed out the flaw of looking Xihan famous official Xiaohe and Xiaowangzhi as their ancestors. Xiaozheng is Dujiang initiate forfather of Nanlanling Xiao clan,this chapter think that the ancestors lineage piror to Xiaozheng is unreliable,but the ancestors lineage after Xiaozheng is basically reliable. Nanlanling Xiao clan had three branches,Huangjiu,Xiaoqi,Xiaoliang.This chapter also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branches. This chapter also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oyans early 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Chapter II ,"Xiao Yan Literary Creation Evaluate" .This chapter assessmented emphasisly Xiao Yans poetry, especially,Yuefu poetry. This chapter thought that Xiao Yans literary creation in terms of quantity or quality have reached a higher level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He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riter of YongngMing literature. Xiao Yan left many Buddhist poems ,often depict scenes outside to express his religious experience, removing the religious concept, it had also a literary merit, we should provide it appropriate literary history status. We should not blame the ancients. This chapter discussed Xiao Yans literature , meanwhile, his versatility has been shown.
     Chapter III, " Xiao Yan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n the Liang dynasty literary world," This chapter study the reason of Liang dynasty literature prosperity. I think Liang dynasty imperial familys advocation and setting a example is the internal element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literary prosperity. After building Liang dynasty ,XiaoYan had a series of literary activities,this chapter also spent a lot of history investigation on it. Meanwhile,also examined the role and impact of it. XiaoYans leading the younger literary generation by hands and organizing literary collective activities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 the Liang dynasty literature prosperity.
     Chapter IV "Xiao Yans literary concept and the formation of literature factions " This chapter gave a specific analysi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riter's social outlook and the literary concept .According current academic article ,Xiao Yan will be assigned to the conservative school .This chapter refuted the grounds of current academic articl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Xiao Yan in the literary concept is not a purely conservative figure but a tolerant, broad figures .Therefore,the conservative school on behalf of the Peiziye, the compromise school on behalf of Xiao Tong,the fashionable school on behalf of Xiao Gang , can coexist in harmony. At last,Liang dynasty reached the so-called peak period of the Middle Ages literary faction.
     Chapter V "Abandoning Taoism and adoring Buddhism," This chapter mainly study the evolution of Xiao Yans religious belief. This chapter used a lot of the materials which can illustrate Xiao Yans Taoism belief in unearly period,and thus examine the background of the family. This chapter proved that in fact Nanlanling Xiao clan is a Taoism belief family, although its Taoism belief deeds is not significantly.,but at least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adoring Taoism and thick atmosphere of adoring Taoism. This chapter also inspected the authenticity of Shedaoshifozhao. Meanwhile,deduced the time of abandoning Taoism and adoring Buddhism is not Tianjian 3 year, but Tianjian 18 year. At last,The chapter also analysed carefully the motive and reason of Abandoning Taoism and adoring Buddhism from the political domination, thinking, his health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ries to reveal the truth about this incident.
     Chapter VI "Reviewing the theory of adoring Buddhism leading to ruin" .Some commentators have suggested that Xiao Yan is the most positive emperor in adoring 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excessive adoring Buddhism is the reason of Liang dynasty coming to ruin. This chapter at first summed up the XiaoYans various behaves and performances in adoring Buddhism . Section II of the chapter reviewed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adoring Buddhism leading to ruin,pointed out the reason of forming the theory. This chapter think that the theory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ighting between Anti-Buddhist and Buddhist since Dongjin dynasty. Buddhist used Karma theory to explain the incident of XiaoYans ruining,in fact this is a counterattack to Anti-Buddhist. Section III of this chapter questioned the theory of adoring Buddhism leading to ruin, and from the governing philosophy , religious population, currency and many other perspectives,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adoring Buddhism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ruin. In fact, Xiao Yans stupid governing and improper system of personnel placement at his old age are the reason of leading to his ruin.
     Chapter VII , "Annals of XiaoYans poems and deeds " , This chapter combed XiaoYans all poems and articles,meanwhile,annalsed and inspected it, added and deleted some lost articles and wrong items. Annalsing and inspecting of XiaoYans all poems and articles, our predecessors did not do so. Althought Hudehuai Four Xiao Chronological Life has done little work,but it is very crude and there is numerous research errors. This chapter also absorbed and refuted these various achievements of our predecessors.Meanwhile,corrected a lot of errors of Hudehuai Four Xiao Chronological Life.
引文
① 《梁书·武帝纪上》。
    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② 《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③ 中华书局,2004。
    ① 商务印书馆,1947。
    ② 商务印书馆,1938。
    ③ 齐鲁书社,1986。
    ④ 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1986。
    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⑥ 《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⑧ 《五台山研究》1990年第4期。
    ① 北京出版社,1987,第214页。
    ①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620页。
    ② 清汪继培《潜夫论校笺》,中华书局,1979,第460页。
    ① 《急就篇颜王注》卷一,岳麓书社影印本,1983,第69。
    ②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三萧》,中华书局,1994,第556页。
    ①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7-158页。
    ② 《十三经注疏》第四册,传世藏书本,1996年,第403页。
    ③ 清汪继培《潜夫论校笺》,中华书局,1979,第460页。
    ① 《二十五别史》第六册,齐鲁书社,2000,第216页。
    ①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第7页。
    ①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五“萧氏世系”条,上海书店,1997。
    ②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第5页。
    ①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8页。
    ②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08-109页。
    ① 柳向春《梁武帝父即萧顺之考》,《文教资料》2001年第3期。
    ①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第8页。
    ②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第9页。
    ① 《宋书·萧思话传》。
    ①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第73页。
    ① 《南史·梁本纪上》。
    ①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第74页。
    ① 释僧祐《略成实论》,严可均辑《全梁文》卷七十一,传世藏书本,总集类第三册,1996,第3519页。
    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册,第459页。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3-24页。
    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册,第474页。
    ① 《南史·恩幸·刘系宗传》。
    ① 曹道衡《梁武帝与“竟陵八友”》,《齐鲁学刊》1995年第5期。
    ① 《南齐书·王融传》。
    ① 《南史·齐武帝诸子·萧子响传》。
    ② 《诸子集成》补编本第十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第77页。
    ① 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凤凰出版社,2006,第31页。
    ① 即延兴元年、建武元年,是年三改元,为历史罕见。
    ① 《南齐书·萧谌传》。
    ② 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凤凰出版社,2006,第36页。
    ① 曹道衡《论梁武帝与梁代的兴亡》,《齐鲁学刊》2001年第1期。
    ② 《梁书·武帝纪上》。
    ③ 《梁书·武帝纪上》。
    ④ 《南史·梁本纪上》。
    ⑤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
    ⑥ 《宋书·刘道产传》。
    ① 《通史》实为吴均所撰。《梁书·文学·吴均传》:“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梁书·武帝纪下》:“又造《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于此可知所谓梁武帝造《通史》,只不过是命人制作而已,其本人只撰了赞序而已。
    ② 《隋书·经籍志》著录梁武帝撰《净业》三卷,今已不全。又现存中,自“小人道长”至“各执权轴”的中间一段,系道宣所加,非萧衍原作。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九。
    ③ 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
    ① 唐欧阳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② 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98。
    ③ 四川大学藏清乾隆戊寅(1758)刊本。
    ④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第1414册,1983。
    ⑤ 丁福保编,中华书局,1959。
    ⑥ 逯钦立辑,中华书局,1983。
    ①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第14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② 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82。
    ③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⑤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册,第1408页,中华书局,1983。
    ① 萧家老二公当指萧衍。为何称萧衍为“老二公”,有些费解。考《梁书·太祖张皇后传》,萧衍为其父萧顺之第三子。长子萧懿,次子萧敷。因长兄萧懿在萧衍即帝位前已死,故萧衍亦可称次子,王夫之称其为“老二公”,或当指此。
    ②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第14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③ 于英丽《对梁武帝几首有争议诗歌的断归》,《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④ 清商以音乐性质而言,相和以演唱方式而言。
    ① 《晋书·王恭传》。
    ② 《南史·王俭传》。
    ③ 《南齐书·王敬则传》。
    ④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81页。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
    ① 对这两首诗的著作权问题,曹道衡先生认为,应当从《玉台新咏》归属萧衍所作,因为《玉台新咏》是徐陵在萧纲授意下所编的,萧纲、徐陵当不致于把民歌误作当朝皇帝甚至亲生父亲之作。见曹氏《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一书,第98页,中华书局,2004。
    ① 参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第97页,中华书局,2004。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② 周一良先生认为,萧衍信奉天师道,还可以从他的小名得到证明。萧衍小名“练儿”,“练,,可以作道教练师解,说详《论梁武帝及其时代》,载其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③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第2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④ 《高僧传》卷五《释法云传》。
    ① 关于齐竟陵王西邸文学集团的详细情况,可参见林家骊先生《沈约研究》一书附录一《竟陵王西邸学士及活动考略》一文,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② 徐青《古典诗律史》,第7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①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第96页,中华书局,2004。
    ① 《体》见于《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从文章来看,并非全文,而是节录,疑当时已失具体篇名,因其体例风格有似于,故题“体”。
    ① 《隋书·音乐志上》。
    ② 《梁书·武帝纪下》。
    ③ 《梁书·武帝纪下》。
    ④ 《梁书·儒林传序》。
    ①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第27页,中华书局,1993。
    ① 程章灿《六朝辞史》,第256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①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② 按《书评》,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晋南北朝文》失收,见于韦续《墨薮》。
    ③ 《梁书·文学·周兴嗣传》。
    ① 转引自祝嘉《书学史》,第94页,成都古籍书店,1984。
    ② 转引自祝嘉《书学史》,第95页。
    ① 转引自祝嘉《书学史》,第95页,成都古籍书店,1984。
    ① 《梁书·敬帝纪论》。
    ②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6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③ 此处论述受张明非先生《南朝诗歌成因初探》一文启发,该文载于《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6。
    ①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② 《南史·临川王刘义庆传》。
    ① 《南史·宋孝武帝纪》。
    ② 《南史·宋前废帝纪》。
    ③ 《南史·宋明帝纪》。
    ④ 《宋书·刘义庆传》。
    ⑤ 《宋书·刘义真传》。
    ⑥ 《宋书·刘景素传》。
    ① 《南史·梁本纪下·元帝纪》。
    ② 《梁书·文学上·庾肩吾传》。
    ③ 《南史·梁本纪下·元帝纪》。
    ④ 萧统《文选序》。
    ⑤ 《金楼子·立言》。
    ① 《文心雕龙·总术》。
    ① 《南史·萧确传》。
    ② 《南史·刘孝绰传》。
    ③ 《南史·刘孝绰传》。
    ④ 《梁书·文学·袁峻传》。
    ⑤ 《南史·王规传》。
    ⑥ 《梁书·褚翔传》。
    ① 《梁书·文学上·周兴嗣传》。
    ② 《梁书·陆倕传》。
    ③ 《南史·丘灵鞠传》。
    ④ 《梁书·到溉传》。
    ① 《梁书·庾於陵传》。
    ② 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23页,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
    ③ 张明非《南朝诗歌成因初探》,载于《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④ 《南齐书·刘绘传》。
    ⑤ 《梁书·刘孝绰传》。
    ⑥ 《梁书·王筠传》。
    ① 阮孝绪《七录序》,载《广弘明集》卷三。
    ① 转引自张涤华《类书流别》,商务印书馆,1958,第22页。
    ② 《南史·陆杲传附子陆罩传》。
    ③ 钟嵘《诗品中序》。
    ④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①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8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② 王夫之《薑斋诗话》,《清诗话》,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①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8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① 《梁书·武帝纪下》。又按: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一》云:“齐武帝永明二年,诏尚书令王俭制定五礼。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焉。吉礼明山宾,凶礼则严植之,军礼则陆琏,宾礼则贺璎,嘉礼则司马襞。又命沈约、周舍、徐勉、何佟之等参会其事。”从中不难发现王俭礼学思想对梁武帝的影响。
    ②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第3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③ 《隋书·音乐志上》。
    ① 《梁书·武帝纪下》。
    ① 周勋初《梁代文论三派述要》,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
    ②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第14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① 《梁书·裴子野传》。
    ① 萧纲《与湘东王书》,严可均辑《全梁文》卷十一,传世藏书本总集类第三册,第3153页。
    ① 钟嵘《诗品上序》。
    ② 《梁书·武帝纪中》。
    ③ 即《江南弄》七曲:《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上云乐》七曲:《风台曲》、《桐柏曲》、《方丈曲》、《方诸曲》、《玉龟曲》、《金丹曲》、《金陵曲》。
    ① 《隋书·礼仪志上》。
    ② 《隋书·礼仪志上》。
    ① 此处的梁武帝“心衔”之事是指“蜡鹅事件”,见《梁书·昭明太子传》。后文有详述。
    ①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第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 见日本学者兴膳宏《玉台新咏成书考》,收入其《六朝文学论稿》,彭恩华译,岳麓书社,1986。又沈玉成《宫体诗与玉台新咏》,《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傅刚《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再讨论》也持此说,《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③ 此处论述多参考骆玉明、吴士逵《宫体诗的当代批评及其政治背景》,《复旦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①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383—384页,中华书局,1996。
    ① 《梁书·明山宾传》。
    ② 《南史·周舍传》。
    ③ 《梁书·孔休源传》。
    ④ 《南史·陆襄传》。
    ⑤ 《梁书·张缅传》。
    ⑥ 《南史·王锡传》。
    ① 《梁书·简文帝纪》。
    ② 《梁书·简文帝纪》。
    ③ 《梁书·徐搞传》。
    ④ 《梁书·简文帝纪》。
    ⑤ 《南史·庾肩吾传》。
    ① 《南史·梁本纪下论》。
    ① 释玄嶷《甄正论》卷上,《大正藏》第52册,第561页。
    ②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5页。
    ③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114页。
    ① 《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五册,第507页。
    ①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第66页
    ② 周一良《论梁武帝及其时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43页。
    ③ 《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三,第十七册,中华书局,1979,第6404页。
    ④ 中华书局,1984,第404页。
    ① 《赤松子章历》卷一,《道藏》第十一册,第173页。
    ② 《道藏》第十一册,第187页。
    ① 《道藏》第十一册,第183页。
    ② 《道藏》第十八册,第25页。
    ① 叶圣陶《遗腹子》,《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叶圣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第189页。
    ①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五册,第505页。
    ②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第277页。
    ①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五册,第505页。
    ②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五册,第507页。
    ③ 洪顺隆《萧衍作品中的宗教风貌——以诗歌为中心》,载邝健行主编《中国诗歌与宗教》,中华书局,1999。
    ④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五册,第506页。
    ① 《宋书·礼志三》。
    ② 《晋书·苻坚载记下》。
    ③ 《宋书·二凶·刘劭传》。
    ④ 《宋书·礼志四》。
    ⑤ 《宋书·礼志四》。
    ①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页。
    ②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08页。
    ① 《南史·郁林王纪》。
    ① 《南齐书·明帝纪》。
    ② 《南齐书·东昏侯纪》。
    ③ 《南史·齐本纪下》。
    ④ 《南史·梁宗室上·萧猷传》。
    ⑤ 《南史·梁武帝诸子·豫章王综传》。
    ① 《南史·齐宗室·衡阳公萧谌传》。
    ② 《南史·梁武帝诸子·武陵王纪传》。
    ③ 《道藏》第5册,第634页。
    ①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十六,商务印书馆,1958,第514页。
    ② 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民国丛书》第三编四册,第350-351页。
    ③ 见镰田茂雄著,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卷三第三章《南朝的佛教(二)梁·舍道归佛文的问题点》,台湾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6,第202-204页。
    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册,第474页。
    ①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五册,第506页。
    ① 劳政光《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第249页。
    ② 据《梁书·武帝纪》、《南史·梁本纪上》,梁武帝在四月举行佛事,还有一次,即中大同元年(546)夏四月丙戌,于同泰寺解讲,设法会。但四月丙戌为四月二十三日,与四月八日无涉。另,《梁书·武帝纪下》记大同元年夏四月壬戌,幸同泰寺,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中华书局本校勘记云:“按大同元年四月丁丑朔,是月无壬戌。五月丙午朔,十七日壬戌。”据此“四月”当系“五月”之误。
    ① 赵以武已发其论。今为其补充说明。见赵氏《梁武帝及其时代》,第172页。
    ①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9页。
    ① 《三洞珠囊》卷七《敕追道士品》,《道藏》第二十五册,第321页。
    ② 《上清类事相》卷一《仙观品》,《道藏》第二十四册,第887页。
    ① 《南史·张弘策传》。
    ② 《梁书·萧子恪传》。
    ① 《弘明集》卷十一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广弘明集》卷一题为《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文字小异。
    ② 《弘明集》卷十一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
    ③ 《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下萧衍《金刚般若忏文》。
    ① 《广弘明集》卷二十九上。
    ① 《世说新语·规箴》。
    ② 《晋书·桓温传》。
    ③ 《宋书·二凶·刘劭传》。
    ① 《净业序》,《广弘明集》卷二十九上。
    ① 吉良辰《中国气功萃义》,学苑出版社,1991,第121页。
    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册,第474页。
    ①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② 《广弘明集》卷四《梁武帝舍事道法诏》道宣叙言。
    ① 《梁书·乐谒传附乐法才传》。
    ② 《梁书·到溉传》。
    ③ 《梁书·江钚传》。
    ④ 《梁书·贺瑒传》。
    ⑤ 《南史·庾域传》。
    ①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57页。
    ② 《南史·梁本纪下》只说为四部众说《涅槃经》,未提及《大般若经》。
    ③ 乙酉至乙卯、乙未至辛丑,均为七天。
    ④ 萧子显《御讲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作“二月乙未”。
    ①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②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①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② 《广弘明集》卷二十一。
    ① 《广弘明集》卷二十一。
    ②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③ 《广弘明集》卷九。
    ④ 《广弘明集》卷十。
    ⑤ 《广弘明集》卷二十。
    ⑥ 《广弘明集》卷二十六。
    ⑦ 以上二文见 《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下。
    ⑧ 以上二见 《广弘明集》卷二十九。
    ⑨ “志上”即“志和上”,“上”与“尚”通,“志和上”即“志和尚”,指宝志
    ①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
    ②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
    ① 以上五书为宝唱奉敕撰,见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
    ② 《续高僧传》卷一 《释宝唱传》。
    ③ 《续高僧传》卷三 《释慧令传》。
    ④ 《广弘明集》卷二十。
    ⑤ 《续高僧传》卷一 《释宝唱传》:“又敕建元僧朗注 《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则作僧朗,此据 《大唐内典录》卷四。
    ⑥ 转引自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22页。
    ⑦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
    ① 见 《广弘明集》卷二十萧纲 《法宝联壁序》。
    ②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
    ③ 《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释超度传》。
    ④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⑤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①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① 《广弘明集》卷十九。
    ① 《魏书·岛夷·萧衍传》。
    ① 《高僧传》卷九 《佛图澄传》。
    ② 《高僧传》卷九 《佛图澄传》。
    ① 《南齐书·高逸·顾欢传》。
    ① 《宋书·夷蛮·天竺迦毗黎国传》。
    ② 《广弘明集》卷八刘勰 《灭惑论》引文。
    ① 《梁书·儒林·范缜传》。
    ② 《续高僧传》卷十五 《义解篇》综论则说:“钟山帝里,宝刹相临。都邑名寺,七百余所。”与郭氏所言不同。
    ① 《南史·循吏·郭祖深传》。
    ② 郭祖深所上封事中有“陛下皇基兆运二十余载”一语,故知在普通年间。荀济上书后逃到东魏,则荀济上书当在东魏成立之后,故两者相去约十余年。
    ③ 《广弘明集》卷七。
    ① 参加余嘉锡 《卫元嵩事迹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
    ② 严可均辑 《全后周文》卷二十四,传世藏书本,总集类第三册,第4180页。
    ① 引文据台湾学者王国良 《颜之推冤魂志研究》一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② 杨曾文校写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38页,1993。
    ① 《全唐文》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7页,1986。
    ②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第1346页。
    ① 《破邪论》,《广弘明集》卷十一。
    ② 《广弘明集》卷十二。
    ③ 参见吴海勇、陈道贵 《梁武帝神异故事的佛经来源》一文,载陈允吉主编 《佛经文学研究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65页,2004。
    ④ 赵守俨点校 《朝野佥载》卷六,中华书局,第147页,2005。
    ① 赵守俨点校 《朝野佥载》卷六,第155页。
    ① 冯梦龙《喻世明言》,岳麓书社,1992,第315页。
    ① 天花藏主人 《梁武帝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第440页。
    ② 《简明中国佛教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第89页。
    ③ 《南史·梁本纪中》。
    ① 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260页。
    ② 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262-263页。
    ③ 《净业序》,《广弘明集》卷二十九。
    ① 《梁书·敬帝纪论》。
    ② 《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91页。
    ③ 《南齐书·王延之传》。
    ① 梁满仓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181-182页。
    ② 《梁书·萧子恪传论》。
    ① 《梁书·沈约传》。
    ② 《梁书·王亮传》。
    ③ 《梁书·武帝纪下》。
    ④ 《南史·梁宗室传上·临川靖惠王萧宏传》。
    ① 详 《颜氏家训》卷五 《归心》。
    ② 《弘明集》卷十。
    ③ 《广弘明集》卷二十六。
    ①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189—192页。
    ② 《梁书·韦粲传》。
    ③ 《梁书·江子一传》。
    ④ 《梁书·张嵊传》。
    ⑤ 《梁书·萧业传附萧藻传》。
    ⑥ 《梁书·太祖五王·萧伟传》。
    ⑦ 《梁书·太祖五王·萧儋传》。
    ① 《道藏源流考》下册,附录二“梁武帝奉道”,中华书局,1963,第278页。
    ② 《论梁武帝及其时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46页。
    ③ 《南史·循吏·郭祖深传》。
    ① 《梁书·武帝纪下论》。
    ② 此据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统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64页
    ③ 牛贵琥 《论梁武帝之亡国并非由于佞佛》,《五台山研究》,1990年第4期
    ① 《魏书·释老志》。
    ② 《魏书·任城王传》。
    ③ 《续高僧传》卷八 《释僧稠传》。
    ④ 《广弘明第》卷七。
    ⑤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下册,1980,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44页。
    ① 《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武帝太清二年七月”条。
    ② 《南史·贼臣·侯景传》。
    ③ 王通 《文中子·周公》。
    ④ 《魏书·岛夷·萧衍传》。
    ①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① 《玉台新咏》卷十作 《咏花诗》。
    ① 详见清赵翼 《陔余丛考》卷二十二,商务印书馆,1957,第438页。
    ① 康乐 《素食与中国佛教》,载 《礼俗与宗教》一书,第135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辑 传世藏书本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集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潜夫论校笺》 汪继培 中华书局
    《急就篇颜王注》 岳麓书社影印本
    《元和姓纂》 林宝 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 传世藏书本
    《二十五别史》 齐鲁书社
    《道藏》 文物出版社
    《宋书》 中华书局
    《南齐书》 中华书局
    《梁书》 中华书局
    《陈书》 中华书局
    《南史》 中华书局
    《魏书》 中华书局
    《北齐书》 中华书局
    《周书》 中华书局
    《北史》 中华书局
    《建康实录》 许嵩 中华书局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全唐诗》 中华书局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
    《太平广记》 中华书局
    《通典》 中华书局
    《宋史》 中华书局
    《朝野佥载》 张鷟 中华书局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辑 广陵书社影印本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 张溥撰、殷孟伦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高僧传合集》 释慧皎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三藏记集》 释僧祐 中华书局
    《五灯会元》 中华书局
    《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 许明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佛教》(1-5册) 中国佛教协会编 东方出版中心
    《弘明集》 释僧祐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广弘明集》 释道宣 上海古籍出版社
    (大正新修大藏经》 (日)高楠顺次郎编辑。
    《玉台新咏笺注》 徐陵编、吴兆宜注 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
    《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中华书局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 中华书局
    《清诗话》 中华书局
    《清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 王利器 中华书局
    《书学史》 祝嘉 成都古籍书店
    《二十五史补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三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 上海书店
    《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 商务印书馆
    《陔余丛考》 赵翼 商务印书馆
    《金楼子》 萧绎 《诸子集成补编》本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两晋南北朝史》 吕思勉 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史》 王仲荦 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
    《类书流别》 张涤华 商务印书馆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万绳楠整理 黄山书社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 刘汝霖 《民国丛书》第三编第9册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曹道衡、刘跃进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古文学文献学》 刘跃进 江苏古籍出版社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古文学论著三种》 刘师培 辽宁教育出版社
    《南北朝文学史》 曹道衡、沈玉成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世族与六朝文学》 程章灿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东方出版社
    《南北朝文学》 骆玉明、张宗原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年。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中古文学史论集》 曹道衡 中华书局 1986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996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 刘跃进 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齐梁诗歌研究》 阎采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中古文学集团》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南北朝隋诗文纪事》 周建江辑校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年。
    《沈约研究》 林家骊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沈约年谱》 (日)铃木虎雄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兰陵萧氏与梁代文学》 曹道衡 中华书局2004年。
    《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 胡德怀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魏晋南北朝史》 程章灿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南朝佛教与文学》 普慧 中华书局2002年。
    《佛经文学研究论集》 陈允吉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 任继愈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册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郭朋 齐鲁书社1986年
    《周叔迦佛学论著选集》 中华书局1991年
    《中国佛教通史》 (日)镰田茂雄 台湾佛光出版社1986年。
    《中国佛教琐谈》 印顺法师 《华雨集》第4册 台湾正闻出版社1993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敦煌新本坛经》 杨曾文校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颜之推冤魂志研究》 (台湾)王国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中华书局1996年
    《中国居士佛教史》 潘桂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汉唐佛寺文化史》 张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佛教戒律学》 劳政光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梁武帝传》 清天花藏主人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
    《喻世明言》 冯梦龙 岳麓书社1992年
    《江南佛教史》 严耀中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古典诗律史》 徐青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国文学理论史》 蔡钟翔等 北京出版社1987年
    《中古文学集团》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气功萃义》 吉良辰 学苑出版社1991年
    《余嘉锡论学杂著》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63年
    《管锥编》 钱钟书 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 唐长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 梁满仓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道藏源流考》 陈国符 中华书局1963年
    《论萧衍的乐府诗》 杨德才 《文史哲》1998年第6期
    《梁武帝与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的编纂》 胡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士庶关系与齐梁文学集团》 阎采平 《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 普慧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试论梁武帝一生事功的成败得失》 赵以武 《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天子出版家——萧衍》 王波 《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6期。
    《论梁武帝与梁代的兴亡》 曹道衡 《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
    《梁武帝父即萧顺之考》 《文教资料》2001年第3期。
    《对梁武帝几首有争议诗歌的断归》 于英丽 《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南朝诗歌成因初探》 张明非 《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
    《梁代文论三派述要》 周勋初 《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
    《宫体诗与玉台新咏》 沈玉成 《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再讨论》 傅刚 《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宫体诗的当代批评及其政治背景》 骆玉明、吴士逵 《复旦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论梁武帝之亡国并非由于佞佛》 牛贵琥 《五台山研究》1990年第4期。
    《梁武帝代齐之前仕历考》 林大志 《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素食与中国佛教》 康乐 载《礼俗与宗教》一书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萧衍作品中的宗教风貌—以诗歌为中心》 洪顺隆 载邝健行主编《中国诗歌与宗教》一书 香港中华书局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