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颖异致思与澄明体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熟开端,这一时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梳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所不可逾越的阶段。艾思奇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和革命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倡导者,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第一人,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流砥柱。本文对艾思奇延安时期哲学活动的梳理、反思时将艾思奇“延安时期”的时空论域定在1935年到1946年之间。
     延安时期,艾思奇以颖异的致思方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之路,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层次及可能性;从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具体实际和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通俗化、大众化和现实化的道路,使其包含了相当的中国内容、中国风格和中国成分;不断丰富、科学阐释和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到了新阶段;主持了延安新哲学会工作,推动了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育运动;激情批判了陈立夫、蒋介石及阎锡山等人的各种反动思想,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地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实践生成、社会需要、理论指导和价值愿景方面的正当性。这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之梳理、反思、体认,并用其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进行探寻破解当代新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诸多问题。
     以艾思奇同志卓越成果为镜,反思其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之路,我们对进一步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活动有了更深刻的体知和认识。在当代新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中,我们要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要根据理论进程和社会实践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范式转变基础、范式转变原则,不断开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范式;从社会实践出发,坚持人民主体原则,积极承担哲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然责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象的变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大众化;根据宣传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书写方式;要批判继承以往时代的学术资源、回应对话同一时代的理论争辩、探寻汲取现实生活的积极启示,从多维度汲取学术资源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It is mature beginning of Sinicized Marxist Philosophy in Yan'an period. This period is an insurmountable stage to study sinicized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omb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sinicized Marxist Philosophy AiSiqi is the Marxis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utstanding philosophers, theorists, educators, and revolutionaries, is an advocate of sinicized Marxist philosophy to“popular”"China" and "reality", is the first man introduc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the, Yanan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during the mainstay.In this paper, "Yan'an period" of time and space on the field set at between 1935 and 1946.When we comb and reflect AiSiqi’s philosophy activities.
     Yan'an period, Ai Siqi induced to think of way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to show the wisdom of the road, the system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evel and possibilities;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time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s revolution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masses, we must actively create a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popularization, popular and reality of the road so that it contains a considerable content of China,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ingredients; continuously enriched,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and positive publicity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latest achievement - Mao Zedong Thought,
     Marxism Philosophy in China entered a new stage; presided over the work of the new philosophy of Yan'an to promote the universal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based education campaigns; passion criticized Chen Li-fu, Chiang Kai-shek and Yen Hsi-shan and others, all kinds of reactionary ideas, maintenance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legal status,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in practice, generation, social need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vision in the value of legitimacy. This gives u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new under the comb, reflection, recognition, and uses its inherent spiritual nature to carry out search for a new crack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many problems.
     Comrade Ai outstanding results in a mirror, reflect in the Yan'an period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path of wisdom, we further expand the activiti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have a more profound body of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new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e need to better promote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is necessary to process and social practice based on theoretical need to adhere to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research paradigm shif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aradigm shift, and continuously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create a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from the social and practical, adhere to the people of the main principles,
     A positive commitment to philosophy i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tingent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times, as times chang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 changes in the new popular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requires constant innovation to realize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new ways to write; to criticize inheriting the previous era of academic resources to respond to the same era the theory of dialogue, debate and explore the lessons in real life a positive inspiration to learn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academic resources to advance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引文
[1]刘萍:《艾思奇及其大众哲学的消失》,台湾《传记文学》1988年,72卷第2期
    [2]刘少奇:《刘少奇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何启君:《毛主席礼贤下士在延安》,见《人民的哲学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一个哲学家的道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2页)
    [4]温济泽:《回忆艾思奇同志》载《一个哲学家的道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6]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81版
    [7]艾思奇:《论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文化》(创刊号), 1940年2月
    [8]艾思奇:《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的评述》,《中国文化》第3卷,第2、3期合刊,1941年8月
    [9]艾思奇:《艾思奇全书》,人民出版社,2006版
    [10]毛泽东:《反投降提纲》,《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1]叶青:《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时代精神》第8卷,第4期,1943年7月
    [12]叶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央周刊》第3卷,第43期,1941年5月
    [13]宋志明、赵德志:《现代中国哲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版
    [15]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共产党人》第五期、第六期,1940年延安)
    [17]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见闻的片段》,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1979年
    [18]董:《延安新哲学会:立意高远的思想机器》转引自《哲学原理》2008年8期
    [19]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20]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陈立夫:《唯生论》(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讲演集》1933年9月版
    [2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新哲学会缘起》原载《解放》第53期1938年9月30出版。但是这期间由于大量印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著作,导致期刊标注的出版日期较实际出版日期提前。
    [24]延安《解放日报》,《学习观念的革新》1942年5月
    [25]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期
    [27]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杨桂华《“学院化”是哲学研究的歧路》,《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期
    [30]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法]居易·波德:《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2]侯小丰:《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期
    [3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孙正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他——关于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学术界》,2005年第2期)
    [35]张立波《书写马克思的三种方式》《哲学原理》2006年12期
    [36]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3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8]张文喜:《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哲学原理》2008年第9期
    1、谢雨佟.“艾思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讨会”综述,《云南社会科学》[J].2008年第4期
    2、谢本书.《大众哲学》的历史定位,《云南民族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3、吴倬.《大众哲学》与哲学的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6年第7期(总第91期) ,
    4、李红专,郝立新.“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综述,《哲学研究》[J].2006年第10期,
    5、马汉儒.“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评介,《求是》[J].2003年第4期
    6、高山.《50年代杨献珍与艾思奇哲学思想之比较》,《理论学习》[J].1998年第6期,
    7、谢俊,陆浴晓.《艾思奇《大众哲学》历史意义及学术价值》,《湖北社会科学》[J].2007年7期,
    8、徐素华.《艾思奇、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2008年第11期,
    9、毕国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探索[J].2003年第1期,
    10、唐月民.《艾思奇的文化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齐兽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J]. 2004年第1期
    11、欧炯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创造》[J].1995年第2期,
    12、苏富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纪念艾思奇诞辰96周年》,《甘肃农业》[J].2006年第10期
    13、庄福龄.《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突出贡献》,《现代哲学》[J].2008年第6期,
    14、颜华东.《艾思奇逻辑思想述评》,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3年第4期,
    15、袁吉福.《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观述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J].2008年第3期,
    16、徐素华.《艾思奇研究在国外》,《哲学动态》[J].1996年第6期,
    17、韩树英.《艾思奇与第一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视野》[J].2008年第2期,
    18、龚先庆.《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学报》[J].2006年第5期,
    19、程伟.《艾思奇与延安整风时期的理论教育》,《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7年第2期,
    20、刘静芳.《艾思奇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2008年第12期,
    21、李朝清.《艾思奇哲学的基本方向及当代启示》,《中共乌石南省委党校学报》[J].2009年第1期,
    22、卢国英.《从艾思奇著作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学术探索》[J].2008年第3期,
    23、李淑梅.《从哲学与人民的关系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河北学刊》[J].2009年1月,
    24、欧阳小松.《对艾思奇等人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若干解读——以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的相关文章为解读文本》,《党史研究与教学》[J].2007年第6期,
    25、耿彦君.《论艾思奇<哲学讲话>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
    96周年》,《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年11月,
    26、王伟光.《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哲学研究》[J].2008年7期,
    27、李以国.《论艾思奇实现哲学创新的缘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6年第11期,
    28、张仲华,杨碧霄,李西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课堂的先驱者——艾思奇和他的大众哲学》《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2007年第3期,
    29、雍涛.《试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J].2008年第7期,
    30、张宏辉、汪涵.《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2008年第5期,
    31、石仲泉.《延安时期的艾思奇哲学与毛泽东哲学》,《理论视野》[J].2008年第6期,
    32、许全兴.《与<延安时期的艾思奇哲学与毛泽东哲学>的商榷》,《理论视野》[J].2008年第8期,
    33、郝立新.《哲学的生活气息与大众风格》,《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6年第6期,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6、《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自然辩证法》,[M].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9、《列宁全集》第5 5卷,[M].列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0、《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列宁1990年版。
    41、《毛泽东选集》第1-5卷,[M].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毛泽东文集》第8卷,[M].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
    44、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2卷[M].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5、艾思奇.《大众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46、艾思奇.《大众哲学》,[M].三联书店1979年版。
    47、艾思奇.《大众哲学》,[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8、艾思奇.《哲学与生活》,[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9、艾思奇.《思想方法论》,[M].生活书店1936年版。
    50、艾思奇.《新哲学论集》, [M].读者书房1936年版。
    51、艾思奇.《实践与理论》,[M].读书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
    52、艾思奇.《“有的放矢”及其他》, [M].三联书店1978年版。
    53、艾思奇.《哲学选辑》, [M].三联书店1950年版。
    54、艾思奇.《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M].三联书店1956年版。
    55、艾思奇.《历史唯物论一一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M].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版。
    56、艾思奇.《历史唯物论一一社会发展史》[M].三联书店1951年版。
    57、张文儒、郭建宁.《中国现代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58、《中国文化》(创刊号)[J], 1940年2月
    59、赵海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M].2007年9月
    60、刘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邹议》[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2月
    61、颜晓峰主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62、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63、刘少奇.《刘少奇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5年
    64、叶青.《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时代精神》第8卷[J].第4期,1943年7月
    65、叶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央周刊》第3卷[J].第43期,1941年5月)
    66、自宋志明、赵德志:《现代中国哲学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7、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3)
    68、《共产党人》第五期、第六期[J].延安,1940年
    69、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70、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1、陈立夫.《唯生论》(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讲演集》[J].1933年9月版,
    7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P、、9)
    73、[法]居易·波德.《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P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