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社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以农民合作社的内部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梳理并整合国内外合作社的经典理论和经验得失,及时追踪西方合作社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在中国语境下重新思考更适合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道路,最终构建起一套能更好服务于我国农民合作社内部治理和经营竞争行为的法律制度框架。其中,包括产权制度、盈余分配制度、成员权利保护制度及最为核心的法人治理制度等制度机制问题的规范与完善是提高当前农民合作社治理水平和效率的关键之所在。
     我国农民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应当是清晰的。公共积累部分的产权归属不明确,资金规模变动、资金来源单一,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是我国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的完善,应当通过修正“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制度”并建立社员入股出资与交易量相关联的内部机制,挖掘合作社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新的契合点,通过建立合作社资本维持制度并推动资金来源和产权结构多样化,促进合作社的公司化发展。
     我国农民合作社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在合作社内部机构之间合理地配置权力、明确责任,从而使合作社的运行规范化、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针对我国合作社组织运作过程中“官办”色彩浓郁、民主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章程的制定过程和程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发挥章程作为合作社“宪章”的核心作用。此外,应当重视合作社组织发展中的内部人控制和内部人制衡问题,减少大股东成员的出资比例,建立薪酬与贡献高度相关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加强农民合作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参与意识。
     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盈余分配以交易量返还作为盈余分配制度的唯一原则,不符合合作社制度的理论与现实,盈余分配的项目和顺序有待改进。应当迎合现代合作社的发展趋势,盈余分配的考量因素趋向多元化,妥善处理好公益金、公积金的提取、股金分红的顺序、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等问题;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盈余分配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程序,构建更为合理的盈余分配程序,以实现农民合作社多方利益的平衡。
     随着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外部人员的进入,带来了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当理清合作社成员权利的性质、主要内容、形式和价值追求;其次,必须认识到我国农民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特殊成因,解决好领办者与普通农户之间因经济实力、需求和利益差异而形成的“中心——外围”结构,确认和保障合作社成员各项经济权利和民主权利,构建成员权损害之救济体系,力争使农民合作社的权益和成员的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平衡和保护。
This article studies internal legal issues in farmer cooperatives, summariz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theories and experience of cooperatives, track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Western cooperatives. Moreover,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most suitabl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under the Chinese context, aiming at building a legal system framework ultimately to better serve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competition of Chinese farmers cooperatives.The key to improving governance and efficiency lies in regulating and perfecting mechanism of property-right system, the surplus distribution system, member protection system and the core system which is legal person governing.Demutualization i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is not to completely abandon, but to selectively promote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by combining, optimizing and innovating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commercial corporation systems under the premise that members voluntarily prefer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rving for other members'life.
     Unclear property ownership of public-accumulated, single fund scale change and source of funds, inefficiency i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re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To improve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e should revise the "Voluntary and open membership system", and an internal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which the members'admission and investment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rading volume. We should explore the integrating points betwee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s and market economy. Through setting up a cooperative capital maintenance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diversity of fund sources 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s, we can stimulate the companying of cooperatives.
     The core matter of a legal person governing system in the farmers cooperatives is how to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minimize the cost, and maximize the productivity by rationally allocating power resources and 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internal institutions. In view of the strong color of being "government-controlled" and the formalistic democratic system in the operation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establishment procedures and processes of regula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operatives; so the regulations, as the "constitution " of the cooperatives, will play a core role. In addition,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ntrol and balance of internal memb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we should de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fund source from big shareholders, establish a motivation system that relates salary highly with one's contribu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ory board in supervision, enhance the education in farmers'cooperative awareness, and raise farmers'sense of participation.
     Whether in terms of legal issues or practic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surplus distribution systems. The trading volume being the sole principle of surplus distribution system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theories and realities of cooperative systems, and the items and sequences of surplus return are to improve. The system designing of future surplus return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should cater to the trend of modern cooperatives:the evaluating factors of the surplus distribution system should be plural; we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e issues in the drawing of public welfare funds and accumulation funds, the sequence of trade and bonus sharing and the salary of advanced managers.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decision-making, operating and supervising process of surplus distribution. A more rational surplus distribution proced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parties in farmer cooperatives.
     Members of cooperatives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national cooperative law, which are put in a weak position. They are protected by the law on cooperativ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eterogeneity of cooperative members, members of cooperatives should first clarify the nature of the right, main content, form and value pursuit. Secondly farmers cooperatives should recognize the special causes of heterogeneity of members and solve the "center-periphery" structu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strength, needs and interests between ordinary farmers and directors.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and protect the economic and democratic rights of members of the cooperative and strive to ensure farmers cooperatives" rights and those of their members are under maximized balance and protection.
引文
1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 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 1995.
    2 管爱国、符纯华:《现代世界合作社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第6-7页。
    3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代表团:《法国农业合作社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
    4 张鼎如:《论重构农业合作社》,《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10期。
    5 Barton,D. Principles. In D. Coba(Ed). Cooperative in Agriculture.Englewood Cliffs,N:Prentice-Hal,1989:21-34.
    6 全国人人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代表团:《法国农业合作社及对我国的启示》,《农村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
    7 管爱国:《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声明“的详细说明》;符纯华:《现代合作社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8 [巴西]罗伯托·罗斯里格斯:《迎接合作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2次代表人会开幕词》,周连云译,《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0年第1期。
    9 [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美]艾伦·乔利斯:《穷人的银行家》,曾育慧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10 [英]戴维·米勒、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3页。
    12 张国平:《合作社的法人类型与经济属性》,《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13 黄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版,第19页。
    14 张仲福:《联邦德国企业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0版,第85页。
    15 廖运凤:《对合作制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16 张国平:《合作社的法人类型与经济属性》,《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17 雷兴虎、刘水林:《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8 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世界农业》,1999年第3期。
    19 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证研究》,浙江人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20 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世界农业》,1999年第3期。
    21 王武昌:《台湾百年合作事业运动史的回顾与前瞻》,《合作发展》,1998年第12期。
    22 黄俊杰:《农复会与台湾经验:1949-1979)),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06-117页。
    23 程朝云:《光复初期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2期。
    24 邱涌忠:《100岁农会的省思》,《.农政与农情》,2000年第5期。
    25 郝志东、廖坤荣:《两岸乡村治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294页。
    26 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27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28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29 Grossman.QHart,O.,1956,The CostandBenefitsofownership:ATheoryofVerticalandLateral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Vol.94.PP.691-719.
    30 Hart,Oliver,andBengt Holmstrom,1957, " The Theory of Contracts" in T. Bewley(ed),Advanced in EconomyTheory,Cambridge Univ. Press,Ch.3,71-155.
    31 Rothschild,M.and Stiglittz,J.E,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Insurance Markets:An Economie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80,November,P.629-649.
    32 Williamson,Oliver E.,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York:OxfordUniv. press.
    33 3BobTricker.:CORPORATEGOVERNANCE.UK:BlackwellPublishingLimited.1984.
    34 Shieiter, Rw 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ne journai of hnanee.1997(2).
    35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276页。
    36 林毅夫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改革》,1995年第3期。
    37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38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39 国际劳工组织编:《关于合作社的促进问题》,日内瓦国家劳工局2001年版,第40页。
    40 国际劳工组织编:《关于合作社的促进问题》,国际劳工局2002年版,第30页。
    41 周连云:《当代国际合作社运动的新背景、新优势、新特点》,《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第2期。
    42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43 [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4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0页。
    45 [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杜会的法律价值》,第76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备马科伦理学》,第91-100页。
    46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1页。
    4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第84-90页。
    48 [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第85页。
    49 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2页。
    50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51 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1页。
    52 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53 菲吕博顿、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终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54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1页。
    55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9页。
    56 杨瑞明:《农民合作社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57 欧阳仁根、陈岷:《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58 陈德军:《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特征、类型和功能》,《世界政治与经济》1997年第9期。
    59 欧阳仁根、陈岷:《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60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61 李锡勋:《合作社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93页。
    62 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63 刘丽萍:《合作社产权制度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64 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65 [德]贝·格罗斯费尔德等:《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4页。
    66 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23页。
    67 谭启平:《伦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68 刘丽萍:《合作社产权制度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69冯兴俊:《合作社基础法律问题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291页。
    70 王东光:《德国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71 冯兴俊:《合作社基础法律问题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292页。
    72 蒋大兴:《公司发的观念与解释Ⅱ》,法律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38页。
    73 王东光:《德国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74 米新丽:《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75 刘丽萍:《合作社产权制度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 郭富青:《中国非公司企业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页。
    77 郭富青:《中国非公司企业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页。
    78 张淑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研究——以宝鸡市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38页。
    79 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0 [美]亨利·汉曼斯:《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81 刘丽萍:《合作社产权制度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82 [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135页。
    83 李茂生、张泰城:《工业合作经济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162页。
    84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0页。
    85 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2页。
    86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合作社法》第39条、第47条和第63条。
    87 USA:Minnesota Statutes 1996, Chapter 308A. § 615.
    88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合作社法》第63条。
    89 Germany Cooperative Societies Act,1973, § 24.
    90 USA:Minnesota Statutes 1996, Chapter 308A, § 635.
    91 USA:Minnesota Cooperative law, Minnesota Statutes 1996,Chapter 308A.305
    92 董雅芸:《论合作社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93 李锡勋:《合作社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94 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95 Germany Cooperative Societies Act,1973, § 37. § 38.39. § 40,
    96 刘锋:《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问题研究——以泰安市为例》,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第95页。
    97 李炳秀、陈晓春:《内部人控制与非营利组织机构探讨》,《云梦学刊》2005年第2期。
    98 陈合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第73-76页。
    99 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第69-75页。
    00 中共陕西省党校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
    101 雷兴虎、刘水林:《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02 有关归纳和整理,参见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3页。
    103 苑鹏:《现代合作社理论研究发展评述》,《农村经营管理》,2005年第4期。
    04 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56页。
    105 Capper-VolateadAct.7 U.S.C,§291.
    106 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07 丁为民:《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08 [日]山田定市:《现代合作社论》,李中华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109 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61页。
    110 丁为民:《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175-177页。
    111 马跃进:《借鉴台湾地区“合作社法”,推进大陆合作社立法》,《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112 丁为民:《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175-177页。
    113 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61页。
    114 宋刚、马俊驹:《农业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15 豆景俊:《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116 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117 雷兴虎、刘水林:《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18 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119 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120 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121 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信用合作社研究中心:《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金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122 徐旭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123 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24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125 马跃进:《合作社的法律属性》,《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26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三)》,《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10期。
    127 王东光:《德国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8 米新丽:《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129 刘丽萍:《合作社产权制度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0 米新丽:《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31 王东光:《德国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2 [美]亨利·汉曼斯:《企业的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133 [美]亨利·汉曼斯:《企业的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134 石旭雯:《合作社的法律特征探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135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136 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137 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138 欧阳仁根、陈岷:《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151页。
    139 欧阳仁根、陈岷:《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140 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141 李长健:《农业补贴制度体系化建构逻辑的法理分析——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42 唐启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利益问题初探》,《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2期。
    143 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144 李长健:《农业补贴制度体系化建构逻辑的法理分析——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5期。
    145 [奥]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4页。
    146 参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有关评论参见李炜:《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147 冯巨章:《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8期。
    148 郭富青:《中国非公司企业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70页。
    149 任大鹏、郭海霞:《合作社制度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150 李长健、伍文辉:《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社区发展权理论研究》,《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51 李长健、伍文辉:《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社区发展权理论研究》,《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152 黄郡、朱国玮:《异质性成员关系下的合作均衡——基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关系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153 刘艳:《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权益保护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13-14页。
    154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报告(一)》,《农村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155 石旭斋:《合作社社员权益保障的价值取向》,《财贸研究》,2006年第4期。
    156 郭红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157 赵鲲:《关于合作社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4、25、4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美]享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美]艾伦·乔利斯:《穷人的银行家》,曾育慧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美]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美]菲吕博顿、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终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原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英]戴维·米勒、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1][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的形成与变迁》,朱岩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3][德]京特·雅布克斯:《规范·人格体·社会》,冯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6][德]贝·格罗斯费尔德等:《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奥]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8][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9][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日]富井政章:《民法原论》第1卷,陈海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江溯、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日]山田定市:《现代合作社论》,李中华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修订版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沈宗灵、黄楠森:《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王泽鉴:《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史际春:《集体所有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2]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4]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邱聪智:《民法总则》(上),三民书局2005年版。
    [46]黄风著:《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48]王保树:《中国商法年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0]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1]徐国栋:《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2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2]郑玉波:《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79年版。
    [53]黄立:《民法总则》,台北自行发行1994年版。
    [54]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三民书局1991年版。
    [55]李锡勋:《合作社法》,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56]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的基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7]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8]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9]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马俊驹:《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赵旭东:《企业法律形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62]黄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张仲福:《联邦德国企业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0版。
    [64]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证研究》,浙江人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黄俊杰:《农复会与台湾经验:1949—1979》,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66]郝志东、廖坤荣:《两岸乡村治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7]杨坚白:《合作经济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版。
    [68]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69]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70]陈永良:《外国税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出版社1994年版。
    [74]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6]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78]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9]蒋大兴:《公司发的观念与解释Ⅱ》,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80]郭富青:《中国非公司企业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81]李茂生、张泰城:《工业合作经济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
    [82]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83]徐旭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4]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5]郭红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巴西]罗伯托·罗斯里格斯:《迎接合作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2次代表人会开幕词》,周连云译,《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0年第1期。
    [2][德]托马斯·莱塞尔:《德国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张双根译,《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3]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上),《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4]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二),《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10期。
    [5]雷兴虎、刘水林:《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6]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下),《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7]应瑞瑶、何军:《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7期。
    [8]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五),《农村经营管理》,2005年第1期。
    [9]马俊驹、吴尚芝:《农村社会进步与合作社立法》,《改革》,2001年第3期。
    [10]张国平:《论合作社的法人类型和经济属性》,《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11]冯开文:《国外合作社纵横谈——几个代表性合作社的最新举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第8期。
    [12]傅晨:《合作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对供销社改革的启示》,《广东合作经济》,2006年第1期。
    [13]郭富青:《论现代合作社组织运作的法律机制——新中国合作化运动的反思与我国现代合作社的重塑》,《2006商法学年会论文集》。
    [14]应瑞瑶:《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5]姜长云:《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及其深层原因》,《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9期。
    [16]陈德军:《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特征、类型与功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9期。
    [17]谢怀栻:《论民事权利体系》,《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8]刘德良:《未经清算而解散公司的法律责任研究》,《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9]吴延兵:《企业联合理论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9期。
    [20]付建龙、王春娣:《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证调查分析及法制完善考量》,《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1]程大鹏、惠恩:《美国合作社法律事务考察》,《中国供销合作经济》,1999年第4期。
    [22]刘振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23]虞政平:《法人独立责任质疑》,《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24]谭启平:《论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25]马俊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26]董学立:《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27]任尔昕:《我国法人制度之批判——从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制度的关系角度考察》,《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28]马跃进:《合作社的法律属性》,《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29]唐冰、宋葛龙:《“蒙德拉贡模式”与现代合作经济》,《中国改革》,2006年第9期。
    [30]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代表团:《法国农业合作社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价管理》,2005年第4期。
    [31]张鼎如:《论重构农业合作社》,《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10期。
    [32]廖运凤:《对合作制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33]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世界农业》,1999年第3期。
    [34]王武昌:《台湾百年合作事业运动史的回顾与前瞻》,《合作发展》,1998年第12期。
    [35]程朝云:《光复初期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2期。
    [36]邱涌忠:《100岁农会的省思》,《.农政与农情》,2000年第5期。
    [37]米新丽:《美国农业合作社法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8]林毅夫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改革》,1995年第3期。
    [39]周连云:《当代国际合作社运动的新背景、新优势、新特点》,《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第2期。
    [40]谭启平:《伦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41]米新丽:《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42]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43]李炳秀、陈晓春:《内部人控制与非营利组织机构探讨》,《云梦学刊》,2005年第2期。
    [44]陈合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
    [45]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46]中共陕西省党校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
    [47]苑鹏:《现代合作社理论研究发展评述》,《农村经营管理》,2005年第4期。
    [48]宋刚、马俊驹:《农业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9]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信用合作社研究中心:《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金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50]陈德军:《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特征、类型和功能》,《世界政治与经济》,1997年第9期。
    [51]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52]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53]唐启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利益问题初探》,《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2期。
    [54]李长健:《农业补贴制度体系化建构逻辑的法理分析——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5]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 年第5期。
    [56]李炜:《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
    [57]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58]冯巨章:《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8期。
    [59]任大鹏、郭海霞:《合作社制度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60]李长健、伍文辉:《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社区发展权理论研究》,《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61]黄郡、朱国玮:《异质性成员关系下的合作均衡——基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关系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62]石旭斋:《合作社社员权益保障的价值取向》,《财贸研究》,2006年第4期。
    [63]赵鲲:《关于合作社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3期。
    [64]陈志武:《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能促进平衡发展吗》,《经济观察报》,2006年1月2日第6版。
    [65]张汝伦:《论中国哲学的特质》,《文汇报》,2004年7月,来源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网页(http://philosophy.fudan.edu.cn)。
    [1]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杨瑞明:《农民合作社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3]张淑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研究——以宝鸡市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刘锋:《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问题研究——以泰安市为例》,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董雅芸:《论合作社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刘艳:《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权益保护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Grossman. G, Hart,O.,1956, TheCostandBenefitsofownership:ATheoryofVer ticalandLateral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Vol.94.
    [2]Hart, Oliver, andBengt Holmstrom,1957, "The Theory of Contracts" in T. Bewley(ed), Advanced in EconomyTheory, Cambridge Univ. Press.
    [3]Rothschild, M. and Stiglittz, J. E,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An Economie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80, November.
    [4]Williamson, Oliver E.,1996, 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 NewYork: OxfordUniv. press.
    [5]BobTricker. Corporategovernance. UK:BlackwellPublishingLimited.1984.
    [6]Shleifer, RW 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ee.1997,7(2).
    [7]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 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 1995.
    [8]Barton, D. Principles. In D. Coba(Ed). Cooperative in Agriculture. Englewood Cliffs, N:Prentice-Hal,1989.
    [9]Thomas P. Schomisch, Edwing G. Nourse and the Competitive yanrdstick School of Thought, UCC Occasional Paper No.2, July 1979.
    [10]Germany Cooperative Societies Act,1973.
    [11]USA:Minnesota Cooperative law, Minnesota Statutes 1996.
    [12]Capper-VolateadAct.7 U.S. C.
    [13]The Changing Roles of the Stat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the Creation of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Ingrid Fischer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dvisor Ulaanbaatar, Mongolia, May 2002.
    [14]Successfu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odels in East& Central Europe 26-27 October 1999, Berlin (Germany).
    [15]Guidelines for Cooperative Legisl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52nd revised edition,2005. First published,1998.
    [16]Historic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ve Philosophy, by Greg Lawle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enter for Cooperatives.
    [17]COPAC Open Forum:Fair Trade and Cooperatives,21 January 2005.
    [18]Challenges before cooperatives in South Asia:Building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by Krishan K. Taimni, Management consultant, Pune, Indi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