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地域,按照“提出问题——基础理论——分析评价——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借鉴民族学、资源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热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角度分析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相关关系,从微观角度分析文化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特征以及供需均衡,从宏观角度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木桶”理论以及“协同创新”理论。认为文化经济一定程度上存在“时尚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特征,在文化需求上存在“炫富效应”和“攀比效应”,而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木桶”现象,“倾斜木桶”和“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要素瓶颈。其次,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其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乌江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并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从本土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方面分析该流域文化市场的拓展问题。分析表明乌江流域文化资源丰富而密集,但缺乏文化品牌的支撑,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落后,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市场以本土市场为主,外部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该流域发展的几种模式,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分析表明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民族文化资源,劣势是交通、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发展理念落后等,发展方式上以“低端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为主。基于此,该流域在模式选择上,首选是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文化品牌开发模式,实现“倾斜木桶”效应,在条件较好的贵阳等地区可以采用综合开发模式,集聚区域内的文化经济要素,在其他地区可以选择特色项目突破和特色资源突破模式等,而重庆渝东南的区县经济体则适合采用小狗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应从人才支撑、融资保证、科技融合、政策扶持、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弥补木桶短板,充分释放该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The thesis takes Wujiang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area, in accordance with theideas of "questions-basic theory-analysis and evaluation-suggestions ",tries to discuss theexploit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deeply.Specifically, first of all, the thesis sums up and comments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ystematically, to clarify and defin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industry. On this basis,with the help of the ethnology, resource science, economics, managementscience,thermodynamics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thesis makes a correlationanalysis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makes a analysis of the basiccharacteristics about cultural demand,cultural supply and equilibrium between them from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makes a analysis of "barrel theory"and"collaborativeinnov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macro point of view.believe there arephenomenon of the " fashion " and "attention economy "in the cultural economy,and"comparison effect"and"flaunt effect"in the cultural needs, and "bucket effect"in the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industry,"tilt the barrel"and "regional synergeticinnovation "can remedy elements bottleneck partly.Secondly, the thesis arranges the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 and sums up it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distribution,then describ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pplies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and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 test to analyze development power of cultural industry,then analyze the expansion of the cultural marke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local marketand the external market. Results show that Wujiang River Basin is rich in culturalresources, but lack of brand support, its cultural industry is backward, and the developmentimpetus came mainly from the growth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structure, its cultural market is dominated by domestic market, external market remains tobe further.Finally, the thesis summarizs the existing problem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ut forward several modes of 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alysisshows that Wujiang River Basin’s advantage is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ts disadvantage is traffic, talent,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idea,at present,it take extensivedevelopment as the main development mode,its main features are "low production, lowtechnology content and low added value".Based on this, the basin should choose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culture brand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choice of developmentmode, to achieve effcet of"tilt the barrel", some areas can choose integrated developmentmode to concentrate production factors,such as Guiyang area,some areas can choosecharacteristic items and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some areas can choosethe puppy economy mode,such as Chongqing's southeast,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atvarious levels should make up for the short barrel pl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construction, financing guarantee,technology integration, policy support and modetransformation fully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cultural industry.
引文
1周琪,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J],哲学研究,2012(6):121-123。
    1张晓明,胡惠林,张建刚在《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通过估算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数据、政府公共文化消费数据以及出口文化消费和服务三项内容,认为我国2009年文化产业的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
    2韩娜,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首超3%[N],北京晨报,2012年01月10日。
    1李文华,金陵,徐勇,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6):99-101。
    1李良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21。
    1[苏]A H阿尔诺里多夫,E A阿奴福利耶夫,C H阿尔塔诺夫斯基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M],莫斯科: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84:16。
    2[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51-62。
    3E B Tylor.(1985),The Origens of culture.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
    4[美] L A怀特,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32-33。
    1李军,五经全译(上)[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10):65-66。
    2张文勋,我国古代“文化”概念的形成和演变[A],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11)。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A],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
    4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10):4。
    1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人民出版社,1955(7):286。
    2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8):2。
    3张文勋,施惟达等,民族文化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14-15。
    1陈永龄,民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47。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M],1997(12):384-385。
    3童庆炳,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
    4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10):7。
    1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价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7。
    2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利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28。
    3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6):49。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138-139。
    5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J],求是,2006(1):44。
    6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2006(7):125。
    7姚伟钧,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9(6):219。
    8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9):797。
    1彼得·蒙德尔(Peter Maunder),胡代光等译,经济学解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56.
    2胡兆量,文化资源论[J],城市问题,2006(4):3-4。
    1程恩富,顾钰民,方家良,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
    2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价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8。
    3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6):50。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27-30。
    1吴美萍,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9。
    2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J],思想战线,2004(3):99。
    3胡兆量,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0-51。
    1张德寿,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再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4。
    2潘怿晗,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43-44。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8-10。
    1万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10):17-24。
    2王慧炯,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7。
    3叶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A],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8-23。
    4李思屈等,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36-59。
    1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5-47。
    2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A],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9):27-28。
    1韩俊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25。
    2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7-28。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5(4):83。
    2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55-357。
    3王宁,特里伊格尔顿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J],南方文坛,2001(3):7-9。
    4Jameson,F,1990.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e l 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ke univerisity press.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
    2Landry,C.2000.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16。
    2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价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
    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9)
    2来仪,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走向市场[M],民族出版社,2007(2)。
    3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1(5):81-84。
    4黎永泰,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资源开发战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2(1):114-117。
    5李忠斌,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民族研究,2002(3):31-36。
    6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J],社会科学研究,2004(3):64-68。
    7邢静,略谈我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回族研究,2006(2):111-113。
    8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J],学习与探索,2010(4):114。
    9丁培卫,新时期中国民族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4):259-262。
    1高新才,闫磊,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1(5):97-100。
    2陈莹,张树武,对经典名著文化资源开发策略的新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2。
    3万书辉,祝新艳,“全球化”视野下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J],当代文坛,2012(2):101-104。
    4齐骥,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上),学术探索,2012(2):95-103。
    1赵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新论[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
    2张胜冰,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3)。
    3袁勇麟,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
    4江蓝生等,2001-2002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1张晓明等,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2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A],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3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0[A],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
    4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A],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
    5金星华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A],民族出版社,2009(4)。
    1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7)。
    2李良品,彭福荣,乌江流域口承文学研究与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2)。
    3彭福荣李良品傅小彪,乌江流域历代碑刻选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
    4彭寿清,于海洪等,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5周忠良,2007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贵州文化产业蓝皮书[A],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2)
    6贵州省文化产业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11)。
    7李建国,2011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A],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9)。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2006(7)。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2006(7):47。
    1Baumol,Bowen在1966年所著的《文艺表演:其经济困局》中首次介绍了成本弊病的专业术语。
    1[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7。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2006(7):81。
    1郝秦玉,厅堂版《牡丹亭》:传统戏曲的市场化探索,文化产业E周刊,第一百三十三期,2012-11-20。
    1借鉴许纯祯的《西方经济学》(2008,第三版)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文化产业特征绘制而成。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6。
    2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101-103。
    1郑准,余亚军,王国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联盟网络的演化机理———基于耗散结构论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2(6):58-59。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志[A],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5):466。
    1熊正贤,吴黎围,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征分析及开发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4-36。
    1李建国,2011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9):239-241。
    3王玉环,“艺术名家工作室”助推安顺市文化产业发展[N],安顺日报,2012-10-26。
    1贵州省文化产业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编,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11。
    2周静,贵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领跑全省[N],贵州日报,2011-12-09。
    1刘正强,遵义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9(5):50
    1陈丹,共谱文化大繁荣——黔东南州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N],贵州日报,2011年10月17日。
    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6):1。
    2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9(6):88-90。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45-47。
    2彭岚嘉,黄怀璞,彭江嘉,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37。
    1贵州省文化厅编,贵州文化事业六十年[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10):321-32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王颖泰,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解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71-75。
    1张伟安娜,2012贵阳做好文化符号做大文化产业,中国新闻网,2012-02-07。
    1安宇,沈山,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114。
    2史丽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05(5):79。
    1于青,日本文化产业战略:聚合多方力量打造流行文化,人民日报[N],2012年03月21日。
    2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75-76页。
    3无名氏,韩国:政策助推文化产业腾飞[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年12月09日。
    4顾金俊,韩国调整政策瞄准未来产业,支持文化创意业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03月28日。
    1芮明杰,巫景飞,何大军,MP3技术与美国音乐产业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2):2-3。
    1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88-89页。
    2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183-185页3
    2杨群,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N],解放日报,2011-09-23。
    2周正兵,刘乐,北京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A],叶郎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241。
    1周正兵,刘乐,北京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A],叶郎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245。
    2李瑞琦等,深圳:观念引领文化文化塑造深圳[N],深圳特区报,2012年11月01日。
    3谭光电,回升深圳经济文化产业异军突起[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年11月02日。
    1刘琼,“创意+媒体”营造深圳影响力[N],深圳商报,2012年11月07日。
    1董碧水,浙江文化产业收获真金白银[N],中国青年报,2012年06月04日。
    1钟红霞,秋风万里芙蓉国湖南文化体制改革综述[N],湖南日报,2012-11-03。
    1向勇,“云南现象”的启示:文创产业并非发达地区“专利”[N],光明日报,2012-10-25。
    2袁悦,云南将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N],云南日报,2012年09月18日。
    1彭岚嘉,黄怀璞,彭江嘉,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78-186。
    1安元奎,乌江盐油古道及其对贵州土家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1(4):12-13。
    1“十二五”直指六大特色区域五大园区,贵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领跑全省[N],贵州日报,11-12-09。
    1李建国,2011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9):289。
    1根据毕节市旅游局提供的《奢香博物馆和贵州宣慰府简介》整理。
    1李凯,冉斌,刘超凡,解读贵州旅游开发的梵净山模式[N],贵州日报,2009-08-20。
    3韩毅,端午首日重庆市旅游收入近600万元,重庆晚报,2012-06-23。
    1文化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产发〔2012〕7号。
    1孟小博,祁县丹枫阁木雕: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N],山西经济日报,2012-07-07。
    1彭钥嘉,各界献计贵州动漫产业发展[N],贵阳日报,2012年08月19日。
    1政府是文化产业最佳投资人[N],证券日报,2011年07月27日。
    1晨雨,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贵州省文化产业建设[N],贵州日报,2012-2-23。
    2卢林,姜艳,银行信贷创新与文化产业融资[J],现代商贸工业,2011(5):182。
    2陈汉辞,文化企业去年融资百亿批量上市仍需时日[N],第一财经日报,2011-03-01。
    1林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4):72。
    1朱红彦,韦文杰,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1(3):42。
    1欣华,浙江一14岁少年猝死游戏厅[N],羊城晚报,2000年08月04日。
    2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13。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周琪,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J],哲学研究,2012(6):121-123。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51-62。
    [3][美] L·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32-33。
    [4]李军,五经全译(上)[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10):16-21。
    [5]张文勋,我国古代“文化”概念的形成和演变[A],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11):1-10。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A],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
    [7]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4-40。
    [8]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4。
    [9]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人民出版社,1955(7):286。
    [10]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8):2。
    [11]张文勋,施惟达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14-15。
    [12]陈永龄,民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47
    [1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M],1997(12):384-385。
    [14]童庆炳,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
    [1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7
    [16]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价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
    [17]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利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28。
    [18]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6):49。
    [19]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138-139。
    [20]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J],求是,2006(1):44。
    [2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6(7):125
    [22]姚伟钧,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9(6):219。
    [23]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9):797。
    [24]彼得·蒙德尔(Peter Maunder),经济学解说[M],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56。
    [25]胡兆量,文化资源论[J],城市问题,2006(4):3-4。
    [26]程恩富,顾钰民,方家良,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35。
    [27]吴美萍,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28]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J],思想战线,2004(3):99。
    [29]胡兆量,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0-51。
    [30]张德寿,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再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4。
    [31]潘怿晗,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43-44。
    [32]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8-10。
    [33]万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10):17-24。
    [34]王慧炯,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7。
    [35]叶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A],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8-23。
    [36]李思屈等,文化产业概论[M],江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36-59。
    [37]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5-47。
    [38]韩俊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25。
    [39](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146。
    [40]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4):83。
    [41]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55-357。
    [42]王宁,特里·伊格尔顿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J],南方文坛,2001(3):7-9。
    [43]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1-5。
    [44]来仪,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走向市场[M],民族出版社,2007(2):2-6。
    [45]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1(5):81-84。
    [46]黎永泰,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资源开发战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2(1):114-117。
    [47]李忠斌,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民族研究,2002(3):31-36。
    [48]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J],社会科学研究,2004(3):64-68。
    [49]邢静,略谈我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回族研究,2006(2):111-113。
    [50]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J],学习与探索,2010(4):114。
    [51]丁培卫,新时期中国民族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4):259-262。
    [52]丁培卫,新时期中国民族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4):259-262。
    [53]高新才,闫磊,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1(5):97-100。
    [54]陈莹,张树武,对经典名著文化资源开发策略的新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2。
    [55]万书辉,祝新艳,“全球化”视野下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J],当代文坛,2012(2):101-104。
    [56]齐骥,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上),学术探索,2012(2):95-103。
    [57]江蓝生等,2001-2002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8。
    [58]张晓明等,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2-7。
    [59]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A],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10。
    [60]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0[A],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
    [61]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A],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
    [62]金星华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A],民族出版社,2009(4):1-20。
    [63]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7):1-4。
    [64]李良品,彭福荣,乌江流域口承文学研究与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2):8-12。
    [65]彭福荣李良品傅小彪,乌江流域历代碑刻选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1-5。
    [66]彭寿清,于海洪等,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5。
    [67]周忠良,2007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贵州文化产业蓝皮书[A],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2):41-59。
    [68]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志[A],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5):47-56。
    [69]贵州省文化产业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11):35-40。
    [70]李建国,2011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A],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9):41-62。
    [71]贵州省文化厅,贵州文化事业六十年[A],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10):335-348。
    [72][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8-70。
    [73]熊正贤,吴黎围,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征分析及开发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4-36。
    [74]李伟,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J],重庆社会科学,2006(9):119。
    [75]安元奎,乌江盐油古道及其对贵州土家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1(4):12-13。
    [76]安宇,沈山,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114。
    [77]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57-60。
    [78]芮明杰,巫景飞,何大军,MP3技术与美国音乐产业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2):2-3。
    [79]杨群,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N],解放日报,2011-09-23。
    [80]周正兵,刘乐,北京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A],叶郎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241。
    [81]李瑞琦等,深圳:观念引领文化文化塑造深圳[N],深圳特区报,2012-11-01。
    [82]谭光电,回升深圳经济文化产业异军突起[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11-02。
    [83]刘琼,“创意+媒体”营造深圳影响力[N],深圳商报,2012-11-07。
    [84]董碧水,浙江文化产业收获真金白银[N],中国青年报,2012-06-04。
    [85]钟红霞,秋风万里芙蓉国湖南文化体制改革综述[N],湖南日报,2012-11-03。
    [86]向勇,“云南现象”的启示:文创产业并非发达地区“专利”[N],光明日报,2012-10-25。
    [87]袁悦,云南将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N],云南日报,2012-09-18。
    [88]杨理锐,云南文化产业已具“支柱”相[N],都市时报,2011-10-16。
    [89]颜春龙,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A],2012年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产业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9):30。
    [90]彭岚嘉,黄怀璞,彭江嘉,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78-186。
    [91]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1):28。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2)。
    [93]王颖泰,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解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71-75。
    [94]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13。
    [9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30-50。
    [96]彭钥嘉,各界献计贵州动漫产业发展[N],贵阳日报,2012-08-19。
    [97]孟小博,祁县丹枫阁木雕: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N],山西经济日报,2012-07-07。
    [98]晨雨,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贵州省文化产业建设[N],贵州日报,2012-2-23。
    [99]卢林,姜艳,银行信贷创新与文化产业融资[J],现代商贸工业,2011(5):182。
    [100]陈汉辞,文化企业去年融资百亿批量上市仍需时日[N],第一财经日报,2011-03-01。
    [101]林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4):72。
    [102]朱红彦,韦文杰,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1(3):42。
    [103]李文华,金陵,徐勇,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6):99-101。
    [104]李良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21。
    [105]石潮江,贵州特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57-60。
    [106]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88-90。
    [107]覃萍,走向和谐:民族文化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6):48-60。
    [108]文化部计划财务司,1996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09]文化部计划财务司,1997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10]文化部计划财务司,1998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11]文化部计划财务司,1999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12]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113]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1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14]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2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5]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3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16]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4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17]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5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18]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6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19]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7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20]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8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121]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9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22]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23]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24]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7年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125]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8年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126]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9年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127]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10年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12)。
    [128]陈忱:《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
    [129]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中国(昆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文集[A],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30]赵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新论[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
    [131]张胜冰,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3。
    [132]袁勇麟,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
    [1] Williams,R,1963.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E·B·Tylor,1985.The Origens of culture.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
    [3]Smith,V,1989.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4] Jameson,F,1990.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e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ke univerisity press.
    [5]Garnham,N,1990.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Information.London:sage.
    [6]Adorno,T.W,1991.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Rouledge.
    [7]Throsby,D,1999. Cultural Capital.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8] Landry,C,2000.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9]Throsby,D,2001.Economics and Culture,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Howkins,J,2001.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AllenLane/Penguin Press.
    [11]Caves,R,2002.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2]Florida,R,2002.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New York:Basic Books.
    [13]Richard,F.&Irene,T,2004.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Demos.
    [14]Eisenberg,Christiane,Gerlach&Handke,2005.Cultural Industries:The BritishExperience i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outledge.
    [15]Yue,A,2006.The Regional Culture of New Asia: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Singapo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6]Rogerson,Christian M,2006.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Tourism: South African Perspectives.Urban Forum.
    [17]Swain Bob,2007.Careful Builder:HIT Entertainment,Animation Magazine,The Year book of WorldEconomy:2006-2007,IWEP.
    [18]Christopherson,S,2008. Beyond the Self-expressive Creative Worker: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onEntertainment Media.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
    [19]DCMS,2008.Creative Britain: New Talents for the New Economy.London: 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
    [20]Mommaas,H,2009. Spaces of Culture and Economy: Mapping the Cultural-creative ClusterLandscape.In Kong and O’Connor.
    [21]Flew,Terry,2010.Toward a Cultural Economic Geography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Information Society.
    [22]Banks Mark,2010.Craft Labour and Creative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