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意境研究长期处于薄弱态势,主要表现为研究者缺少关注,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较少,因而一直未能实现全面深入的研究建构。本文旨在从自己对于意境理论的理解出发,以具有意境特征的中国古典小说文本为观照对象,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意境质素形成、意境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表现、意境创设生成与表现型态的研究,对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进行综合观照与深度阐释。
     本文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
     《绪论》,介绍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说明本选题确立的要义与研究方案。
     第一章《意境论》,从意境的语义界定、意的源起与意境的本质、意境的生成过程与触发形式、意境的特征与判定标准、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界说五个方面对意境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进行基本界定与深度阐释。
     首先通过对意、境语义流变的探究,结合意、境二字的组合关系,实现对意境内涵的初步界定:即意境是指在人类生存时空中,人的主观心灵世界与外在客体世界在双向生发运动过程中有机交融而形成的审美心理图式。其次,从先秦诸子学说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阐释出发,探究意的源起,进而完成对意境内涵的哲学阐释:即意境是一个产生于人类残酷现实存在状态与理想生存状态的对比张力、形成于人“道”之间的双向运动、以“人道合一”为终极追求因而具有哲学色彩的美学范畴。在此基础上,从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实际出发,对意境生成过程及其触发形式进行阐释。再次,结合各类艺术形式的现实存在及其意境的实际表现,完成对意境特征及判定标准的客观观照。最后,通过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比较,对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进行区别性阐释。
     第二章《中国古典小说意境成因论》,立足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发展实际,从小说形成方式演进与作者之意的浓郁、小说意蕴的日益丰厚、诗性质素的融入与日益完善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发生动因进行深度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非一种纯文学样式,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学范畴。就主体角度而言,早期由采录编撰方式形成的小说,由于采录编撰者主观之意的稀薄与编撰的实用目的,其文学性大多较弱,后世亦如此。而在采录编撰方式基础上后来出现的有为而作式创作,由于小说家的主观之意日益浓厚,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就小说客体表现而论,早期小说多为“说之小者”,大多不具备深刻的人生体验与道理蕴含。随着小说创作方式与小说观念的转变,小说的创作目的与内容表现也开始出现变化:远实用而日益趋于赏心,其中的人生体验与深刻道理亦趋于浓厚。这为中国古代小说意境的形成培育了又一必要前提条件。在上述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性质素也渐趋浓郁。其表现有三:第一,诗性思维的渗入与成熟;第二,诗性表现技巧由单一趋于多样;第三,诗性语言运用趋于成熟。这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小说在宽泛的文化学范畴之内,由于上述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逐渐开辟出一条纯文学表现的发展道路,并且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形成提供了充要条件。
     第三章《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发展论》,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实际表现出发,阐述了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与特征。
     先秦时期的小说存世文本较少,且大多缺乏鲜明的文学性。但是,个别小说中开始出现了初具诗意的环境描写、奇幻的空间方位描写、韵文与情感意蕴成分。虽然尚未形成意境,但是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发生孕育了质素。秦汉小说几无有意境者,亦未出现较为充分的意境质素,然其为后世小说意境的萌发提供了相应的前期门类发展准备。魏晋南北朝时期,受“远实用而近娱乐”、“都为赏心而作”思维的影响,小说的文学质性渐趋明显。然而,这一时期真正具有意境的小说数之寥寥,仍处于偶发状态。就其表现而言,由于篇幅的简短,大多采用点型与单线型表现形式,使得小说意境表现出简单性与潜隐性特征。白唐开始,小说意境正式走向发展的征途。由于诗性思维的充分发展,唐宋文言小说意境创设意识开始走向自觉,诗性思维趋于明确,意境质素趋于浓郁,意境构设手法趋于繁复,开始出现复线型与圆周放射式意境表现形式。而宋元话本小说则能够在平凡的故事中寄寓深刻的人生经验体悟,另外由于在叙事、写人以及语言体式方面的探索与进展,为日后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深度进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明清时期,由于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与意境理论拓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说家的意境创设意识充分自觉,意境构设思维亦充分成熟,小说意境因而进入高度繁荣期。小说家熟练使用“寄兴于象”、高度繁富的诗性语言、圆环型表现形式等多样化意境构设手法,实现了小说意境形态、层级与风格的多样化,使得明清小说意境呈现出高度发育的鲜明特征。
     第四章《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创设生成论》,立足中国古典小说的实际表现,从创生方式、创生理念与终极追求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创设生成进行深度阐释。
     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一元化生、二极共构、三而一成、多维共生四种方式实现了简单与繁富相结合的意境创生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数理特征。结合小说文本的实际表现与作家的创设思维进行观照,可以凸显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创生理念,即圆形思维与动态平衡、神话素与象征思维、悲剧意识与母题书写三种创生理念。在三种创生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小说意境通过四种创生方式得以实现。不止如此,小说家在小说中还通过对人与自然之天相合、人与义理之天相合、人与主宰之天相合的诉求构设意境,表现出鲜明的追求“天人合一”的终极精神指向。
     第五章《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表现型态论》,立足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实际表现,对其层级、形式与类型作了客观分析。
     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层级,首先表现为文本描绘的逼真生动的世界人生图景;读者经由阅读形成气韵生动的审美心理图式,是为第二层级;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进入深邃无际的哲性思维空间,是为第三层级。与小说文本结构相对应,中国古典小说有局部意境与整体意境两种表现形式。局部意境分为孤立存在的局部意境与互相关联的局部意境两种形式,其中后者又可分为非整体意境中的局部意境与整体意境中的局部意境两种。局部意境通过叠加深化与逆向生发两种方式形成整体意境。整体意境可以分为内隐外显双向生发型、内隐外朴单向生发型两种类型。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其表现形式也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过程。结合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要素进行考察,其意境类型可以分为叙事意境、艺术形象意境与环境意境三种类型。
     本文立足中国古典小说的实际表现,采用从文化原点出发、文本研究与理论观照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文学、哲学、美学多维融合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进行了整体与深度阐释。客观而言,不但实现了多处局部创新,而且有益于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研究的深入发展。
In the scope of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the research about Yijing always shows a weak trend, mainly reflect in which researchers lack of attention, single object of study and less research. So, it was unable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construc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departure from my understanding about Yijing, reflect many classical novels with Yijing features, by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ormation reason of Yijing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Yijing creation of the gener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and depth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Yijing, explain the essence of the topics which is established and research programs.
     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Yijing and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conduct basic definition and depth interpretation about Yijing theory and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from five respects:semantic definition of Yijing, the source of meaning and the essence of Yijing, generation process and trigger in the form of Yij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riteria of Yijing and definition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First, this article achieve the initial definition about the Yijing's connotation by the research of the Meaning and Border's semantics rheology and combining the combination of reflection of relation of the Meaning and Border that is the Yijing is 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chema which generate from the organic blend of the two-way germinal movement process of the subjective inner world of people and the external object world in the human existence time and space. In the second place, this article explore the Meaning's origin and achieve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about Yijing starting from the doctrine of the pre-Qin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hunman existence:that is the Yijing is a psychological schema which ultimate pursuit is "humanitarian one" which is generate from the contrast tension of the really cruel existing state and the ideal existing state and their two-way movement. On this basis, article achieves the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build process and trigger form of Yijing startingfrom the life pratice and art pratice. Again, article achieves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riteria of Yijing combining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various art forms and Yijing. Finally, article conduct the distinctive interpretation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by the compa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m and Chinese classical prose.
     Chapter II "On the contuibuting factors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execute depth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occurance motivative reas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 novels'Yijing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from the evolution way of novel formation and the rich of the author's meaning, the increasingly lucrative of novel's complication and from the intergration and steadily improvement of poem natur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stylistic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the novel was not a pure literary style but a complex cultural learning areas. For the subjective angle, early novels which generate via the collect and record ways most did not have the literary because of the editors'thin subjective meaning and practical purpose. It is the same reflection later. But, the promising creative ways which generated later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record way provided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occurrence of novel conception because of increasing subjective meaning of the novelist. For the objective performance of novel, most early novels had not prefound meaning. With the change of creation style and conception of novel, the creative purpose and content performance began to change:far from practical aims and increasingly tended to delightful, life experience and profound truth tended to strong. It provided another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forman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poetry nature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 became increasingly richer. It had three performance: first, the intervetion and grow of the poetic thinking;secondly, the poetic expression skills from single to diversity;thirdly, the use and mature of poetic language. It provided full condition for the Yijing quality's form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 So, Chinese ancient classical novel opended up a purely literary expression development path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se three facto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broader cultural studies and provided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ChaperⅢ"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describ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and their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times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novel writing and the actual performance.
     Novels of pre-Qin survived in the world less, and most of them lack a distinctive literary. But, individual novel had begun to appear preliminary poetic description of environment, rich fantasy space position description, verse and emotinal inplications of composition. Although the Yijing had not yet formed, it breed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for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Yijing.Most novels of Qin and Han had not Yijing feature, failed to appeare more fully Yijing quality, but, they were prepared early categories development for later novel Yijing's gerimination.In Weijin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r from practical use and near to entertaintment" and "in order to delightful", the novel's literary quality became apparent. Its performance was concerned, novel's Yijing demonstrated the simplicity and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the short length and the use of point type and single-line-type form of expression. From Tang Dynasty, novel Yijing officially entered the development. Sinc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poetic thinking, classical novel's Yijng of Tang and Song begun to consciously in create awareness, poetic thinking tended to clear, Yijing quality tended to be rich, Yijing structure techniques tended to more complicated and appeard of the double-track-type, circumference radiation Yijing manifestations. Talking novels of Song and Yuan could be ignited the profound life experience in the extraordinary language style. So, they provided many art experience for the full progress of the futur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prosperity of novel creation and the Yijing structure thinking also fully mature, so novel Yijing begun into highly prosperous period. Novelist skilled used "Send xing yu xiang", highly complex poetic language, expression of Ring-type form, paint, sound, etc diversification ways, achieved mangy diversification such as novel Yijing form, level and style. So, novel Yijing fe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showed 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degree development.
     ChapterⅣ"On the creation and generation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execute the depth explain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creating style, creating idea and ultimate pursuit in the horizontal level based on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Yijing achieved the combination of simple and shigetomi create way and showed a strong mathematical characteristic by four ways such as "Generate from one pole", "Diode co-construction", "Form by three", "Multidimensional symbiotic". Combined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novel and writer's creation thinking, we can highlight the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conception of creation, that is circular thinking and dynamic balance, the myth of prime and symbolic thinking, tragic consciousness and motif wri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 creation concep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Yijing could be achieved by four creation style. More than that, writers also constructed Yijing by the pursuit to the fusion of human with nature, henry, dominate of ultimate. So, they showed the distinctive pursuit of "Human fuse with heaven".
     Chapter V "On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execute an objective analysis about the level, form and type based on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Yijing.
     The level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Yijing firstly express as the realistic life and world picture which depicted in the text;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vivid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chema though reader's reading;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wo, readers come into the deep and boundless philosophy thinking space, that is the third level. Corresponding to the novel structure of tex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have local and overall Yijing style. The-local Yijing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ralated local Yijing and isolated local Yijng, the latter can be divided into local Yijing in the overall Yijing and non-overall Yijing. The local Yijing can composite overall Yijing by two ways such as superposition deepening and adverse growth. The overall Yijing has two style, that is implicit and explicit two-way hair, implicit outside the Parking hair. Consistent with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its manifestations also appear dynamic process which from simple to complex. Combined with the stylist ele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to inspect, its typ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narrative Yijing, artistic image Yijing and enviroment Yijing.
     This article execute a overall deep interpretation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based on its actual performance and by using three ways such as depart from the culture origion, combined text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combined method of history and logic and by multidimension intergration perspective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Objectively to say, this article not only achieve many local innovation, but contribute to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research.
引文
1 粱·萧绮.拾遗记,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 唐·沈即济.任氏传.//袁闾琨、薛洪勣主编.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2 宋·洪迈.容斋随笔.//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长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3 宋·洪迈.容斋随笔.//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长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4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1页.
    5 宋·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1 明·祝允明.送蔡子华还关中序.//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从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7页.
    2 明·施耐庵.水浒传(汇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
    4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孟昭连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27页.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孟昭连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20页.
    2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3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3—84页.
    4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5页.
    5 清·陈朗.雪月梅传.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88页.
    6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孟昭连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16页.
    7 明·周清源.西湖二集,周楞伽整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7页.
    8 清·脂砚斋.红楼梦评.//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
    1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4页.
    2 明·施耐庵.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3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4 清·周克达.唐人说荟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5页.
    5 新民丛报第二十号.1902年.
    6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四.
    7 冷血.世界奇谈叙言.谈者记.新新小说第一号.1904年.
    1 解弢.小说话.//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长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2页.
    2 眷秋.小说杂评.雅言:1913,第三期.
    3 郑振铎.中国小说史料·序.//孔令境.中国小说史料.是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陈金涤.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54页,
    2 萧乾.小说艺术的止境.大公报·星期文艺.第十五期,1947年1月19日.
    3 李彤.红楼梦的意境表现浅探.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1辑,第135—154页.
    1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1页.
    2 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红楼梦学刊,二零零八年第六辑,第181页
    3 金艳霞.试论《红楼梦》意境营造的辩证艺术.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60—66页.
    4 姜耕玉.别构一种灵寄——《红楼梦》的意境创造.红楼梦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辑,第165—184页.
    5 刘世剑.小说意境与诗歌意境之区别----兼论小说诗化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6期,第65—69页
    1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7页.
    2 周先慎.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蒲松龄研究·纪念专号,1995年Z1期,第237—251页.
    3 周书文.小说的美学建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4 周书文.小说的美学建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5 裘新江.庭院深深深几许——红楼三境.红楼梦学刊,二零零一年第二辑,第136—153页.
    6 裘新江.谁解其中味——诗味传统下的意境理论和《红楼梦》.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第32—34页,
    1 姜耕玉.别构一种灵寄——《红楼梦》的意境创造.红楼梦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辑,第165-184页.
    2 齐海英、于海滨.古典小说批评与意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页.
    3 辛晓玲.中国古典小说意境三部曲——《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与人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 林纾.春觉斋论文·意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5页.
    1 苏恒.意境漫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第20页.
    2 宋文坚.逻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3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4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5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1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4页.
    2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3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4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45页.
    孔令河.五经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9页.
    6 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7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8 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9 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1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2 洪成玉.古今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3 洪不谟.书论选读.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4 梁·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29页.
    5 梁·顾野王.宋本下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76页.
    6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7页.
    7 林世田.净土宗经典精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8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40页.
    9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10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11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1 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6—207页.
    2 邵增桦.韩非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21页.
    3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8页.
    1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8页.
    2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75页.
    3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8页.
    4 邵增桦.韩非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20页.
    5 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1页.
    6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5页.
    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5页.
    8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5页.
    9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59页.
    2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3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4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5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6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7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4页.
    8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9页.
    9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页.
    10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4页.
    11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9页.
    12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1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2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3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4 孔令河.五经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9页.
    5 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6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7页.
    1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2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76页.
    3 孔令河.五经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9页.
    4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76页.
    1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4页.
    2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3 晋·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4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0页.
    5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58页.
    6 胡经之.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页.
    7 金元浦.文学解释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8 [波兰]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英译本,柯拉包维茨译,伊凡斯顿,1973年版,第251页.
    9 清·恽格.殴香馆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卷十二《画跋》.
    1 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6—207页.
    2 清·陈廷敬.康熙字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4页.
    3 汉·郑玄.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6页.
    4 汉·郑玄.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516页.
    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6页.
    6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6页.
    7 周进芳.“意格”与“意境”考辨.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第136页.
    1 [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29页.
    2 唐·皎然.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175页.
    3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2页.
    4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2页.
    1 唐·刘禹锡.刘禹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3页.
    2 唐·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3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北京大学学报,2007第3期,第12—25页.
    4 毛宣国.“意境”阐释何为——与蒋寅先生商榷.湖南大学学报,2009第5期,第75—80页.
    1 张建.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2 唐·王昌龄.诗格.//陈应行.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8页.
    3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
    4 唐·白居易.文苑诗格.//陈应行.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1页.
    5 唐·白居易.文苑诗格.//陈应行.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1页.
    6 唐·白居易.文苑诗格.//陈应行.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1页.
    7 梁·刘勰.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8页.
    8 [英1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8页.
    9 [美]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下),周先庚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10 [美]爱因斯坦.//王克俭.小说创作的隐性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11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
    1 明·江盈科.雪涛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2 唐·皎然诗式.//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页.
    3 晋·陆机.文赋.//白寿彝等主编.文史英华.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1 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2 张桃洲.试论郑敏诗思与诗学言路的共通性.诗探索,1999第1期,第75页.
    3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
    4 范玑.过云庐画论.//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5 黄苗子.师造化,法前贤.文艺研究,1982第6期,第129页.
    1 唐·杜甫.杜甫全集,仇兆鳌注,秦亮点校.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1页.
    2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98页.
    3 宋·沈括.梦溪笔谈.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4 唐·杜牧.杜牧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 明·杨慎.升庵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0页.
    2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3 宋·郭熙.林泉高致.//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245页.
    4 宋·郭熙.林泉高致.//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5 宋·苏轼.苏轼诗集合注·郭熙画秋山平远,冯应榴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7页.
    6 清·乾隆.题早春诗.//中国绘画全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1 李白.李白诗集.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2 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49页.
    3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98页.
    4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5 明·王世贞.艺苑卮苦.//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6—1017页.
    6 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
    7 高等教育基础教材编委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8 赫拉克利特.//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页.
    1 宋·朱敦儒.樵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第20页.
    2 宋·朱敦儒.樵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第70页.
    3 宋·朱敦儒.樵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第5页.
    4 宋·朱敦儒.樵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第4—5页.
    5 明·沈雄.古今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1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2 黄帝内经.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1 白居易.白居易诗集.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2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台湾:大通书局,2007年版,第1583页.
    1 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集,叶葱奇疏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 周汝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3 周汝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4 周汝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9页.
    5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884页.
    1 王之涣.出塞.//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李炳勋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2 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9页.
    1 晋·张华.博物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页.
    2 晋·干宝.搜神记.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页.
    1 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47页.
    2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1页.
    3 唐·刘知几.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4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9页.
    5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6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1 山海经,刘歆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3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4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汉魏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1 晋·王嘉.拾遗记.//汉魏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2 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3 宋·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9页.
    4 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5 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5页.
    1 唐·沈即济.任氏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2 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3 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5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2 明·周清源.西湖二集,周楞伽整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7页.
    3 宋·洪迈.容斋随笔.//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长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4 盛于斯.休庵影语.//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50页.
    1 此处引用导师杜贵晨先生的授课观点.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1页.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4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69页.
    5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1页.
    6 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页.
    2 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3 王根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7—1018页.
    4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页.
    5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
    6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页.
    1 王根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8—609页.
    2 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2页.
    1 宋·王谠.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2 宋·王谠.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页.
    3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4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常振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页.
    5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375页.
    6 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七号,1903年.
    1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0页.
    2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3—84页.
    3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0—1081页.
    4 康建强.论“意境”的源起、生成及判定标准.青海社会科学,2010第6期,第159页.
    5 清·潇湘馆侍者.浇愁集自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6 唐·刘知几.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374页.
    2 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至第八期,1914年.
    3 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至第八期,1914年.
    4 陶祜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1907年.
    5 陶祜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1907年.
    6 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五期,1908年.
    7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7页.
    2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0页.
    3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4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5 程毅中.文备众体的唐代传奇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1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5—1796页.
    2 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卷首.
    3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3—84页.
    1 清·蒲立德.聊斋志异跋.//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2 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1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3 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2003年版,第307页.
    4 康建强.卧龙意境论.名作欣赏:2011年第11期,第24页.
    5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5页.
    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2页.
    2 明·袁宏道.虞初志.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2页.
    3 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
    1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15页.
    2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15页.
    3 康建强.论“意境”的源起、生成及判定标准.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62页.
    1 宋·朱熹.诗集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37页.
    4 晋·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9页.
    5 晋·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页.
    1 晋·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12页.
    2 晋·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23页.
    3 晋·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39—240页.
    1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1页.
    2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1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5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49页.
    1 晋·王嘉.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0—211页.
    2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5页.
    3 王根林.汉魏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4 王根林.汉魏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1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8页.
    2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7页.
    1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2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4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1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2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6页.
    3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4 程毅中.文备众体的唐代传奇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5 程毅中.文备众体的唐代传奇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6 程毅中.文备众体的唐代传奇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7 孟昭连.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艺术机制.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第62—68页.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10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2页.
    1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2页.
    12 [法]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1 唐·沈即济.任氏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2 唐·李朝威.柳毅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3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4 胡适.白话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5 佚名.虬髯客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7页.
    6 佚名.虬髯客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7—918页.
    1 唐·张文成.游仙窟.//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 清·黄宗羲.南雷文案·景州诗集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73页.
    3 唐·沈即济.任氏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4 佚名.补江总白猿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1 唐·蒋防.霍小玉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2 唐·沈即济.枕中记.//袁间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3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读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46页.
    4 宋·刘放.中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7页.
    5 莲塘居士.唐人说荟·凡例引.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宣统三年.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5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9—400页.
    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9页.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2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1 明·祝允明.枝山文集·送蔡子华还关中序.∥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7页.
    2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3页.
    3 明·李贽.水浒传眉批./施耐庵.水浒传(汇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4 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5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4页.
    6 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
    1 陶家鹤.绿野仙踪序.//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7页.
    2 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1 清·雁荡山樵.水浒后传序.//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2页.
    2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3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6页.
    1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页.
    1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2 清·郑燮.郑板桥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38页.
    3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1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2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3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3页.
    4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95页.
    5 [法]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1 张宜泉.题芹溪居士.//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2 张宜泉.伤芹溪居士.//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3 张宜泉.题芹溪居士.//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4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616页.
    5 [美]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6 张士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1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575页.
    1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簏书社,1995年版,第167页.
    1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79页,
    2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360页.
    3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
    4 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毛宗岗批评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40页.
    5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1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2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
    2 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29页.
    3 导师杜贵晨先生首倡数理批评,本节对其《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一书多有借鉴.
    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2页
    5 辞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26页.
    6 辞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28页.
    7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8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2 陈鼓应.老了注译及评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8页.
    3 陈鼓应.老了注译及评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8页.
    4 康建强.论意境的源起、生成及判定标准.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63页.
    1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2 汉·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348页.
    3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1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8页.
    2 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
    3 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4 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页.
    1 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1 清·惺园退士.儒林外史序.//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285页.
    2 清·涨潮.幽梦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1 明·施耐庵.绣像本水浒传.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2 明·施耐庵.绣像本水浒传.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3 明·施耐庵.贯华堂第五才了书水浒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80页.
    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28页.
    2 清·曹雪芹.红楼梦,名家汇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3 冯其庸.八家批评红楼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页.
    4 冯其庸.八家评批红楼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页.
    5 清·曹雪芹.红楼梦,名家汇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909页.
    1 清·曹雪芹.红楼梦,名家汇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909页.
    2 清·曹雪芹.红楼梦,名家汇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909页.
    1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5—476页.
    3 清·郝懿行等.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2页.
    4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5 梁·顾野王.玉篇.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页.
    6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3页.
    7 唐·孔颖达.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页.
    1 赵荣波.古代哲学的圆形思维与中医学的治未病.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464页.
    2 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5页.
    3 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5页.
    4 晋·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5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5页.
    6 晋·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7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8 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9 清·张英.聪训斋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1 明·施耐庵.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2 明·施耐庵.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1 金圣叹.水浒传回评.//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2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3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4 阿英.晚清文学丝钞.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0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1 吴·徐整.三五历记.//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
    2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页.
    3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5页.
    4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页.
    5 [意大利]维柯.新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4页.
    6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冯川、舒克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4—55页.
    7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页.
    8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29页.
    9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页.
    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2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3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4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页
    1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3—84页.
    1 冒广生.射阳先生文存跋.//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2 杨们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4页.
    3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74页.
    1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末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2 熊公哲.荀子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8页.
    3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8页.
    4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5页.
    5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5页.
    6 杨伯峻.需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5页.
    7 明·卓人月.新西厢序.//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105页.
    8 王国维.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9 王国维.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10 [英]罗杰·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薛洲堂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11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7页·
    1 A·F·斯科特.当代文学术语.//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2 [俄罗斯].普罗普.民间故事的型态学.//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240版.
    3 马利安·韦伯斯有限公司.新大学生辞典.斯浦林菲尔德出版社,1984年版,第744页.
    4 [俄国].维谢洛夫斯基.//佛马克.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页.
    5 曹顺庆.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6 清·曹雪芹.红楼梦,百家汇评本.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3 王国维.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1 清·马驌.绎史,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2 唐·孔颖达.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3 陈戍国.尚书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33页.
    4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5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6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7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1 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5页.
    2 季羡林.禅与文化.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3 季羡林.禅与文化.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4 徐朝华.尔雅今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7页.
    5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4页.
    2 明·邱睿.南溟奇甸赋,见古今图书集成·琼州府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441页.
    3 明·邱睿.题山水图,见古今图书集成·琼州府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4 姜涛.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60页.
    5 姜涛.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91页.
    6 明·邱睿.冲和堂记,见古今图书集成·琼州府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页.
    7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页.
    8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8页.
    9 唐·孔颖达.周易注疏.上海:L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10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页.
    11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1 新世界小说报社发刊辞.《新世界小说》报社.第四期,1906.
    2 天僇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1907年.
    3 伯耀.小说之支配于世界上纯以情理之真趣为观感.《中外小说林》第一年十五期,1907年.
    1 清·吴沃尭.历史小说总序.//魏绍昌.吴研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6页.
    2 明·谢肇淛.金瓶梅跋.//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3 明·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
    1 清·鸳湖紫髯狂客.豆棚闲话评.//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
    2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3 清·郝懿行等.尔雅·广雅·释名·方言清释四种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页.
    4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5 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6 李渔叔.墨了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8—189页.
    1 清·邓之诚.骨董琐记.//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2 清·敦诚.赠曹芹圃.//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3 清·敦敏.赠芹圃.//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2 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3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4 林衡勋.论意境内涵的层次结构.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5—18页.
    1 侠人.《新小说》第十三号.1905.
    2 《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1906.
    3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人间词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四).台湾:大通书局,2007年版,第1583页.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32—333页.
    1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5页.
    2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5页.
    3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美术丛书(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24页.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2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3 诗纬·含神雾.//刘熙载.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4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3页.
    5 清·方士庶.天慵庵随笔.//杨大年.书画论丛·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6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7 唐·皎然.诗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8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杨大年.书画论丛·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9 清·孔衍拭.石村画诀.//陈洙龙.中国历代画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0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3页.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6页.
    1 黄宾虹.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2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5页.
    1 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2 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3 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4 冒广生.射阳先生文存跋.//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5 王国维.王国维.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6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7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1 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2 唐·裴棨.赵合.//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页.
    1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5—98页
    1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1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页.
    2 姜耕玉.别构一种灵寄——《红楼梦》的意境创造.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四辑,第184页.
    1 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2 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3 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4 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5 清·王希廉.红楼梦回评.//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8页.
    6 清·姚燮.红楼梦回评.//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3页.
    7 张新之.红楼梦:百家汇评本.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0页.
    1 明·兰陵笑笑生.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2 明·谢肇淛.金瓶梅跋.//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1 明·兰陵笑笑生.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3页.
    2 明·廿公.金瓶梅跋.//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3 清·鸳湖紫髯狂客.豆棚闲话评.//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
    4 明·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5 清·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5 明·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6 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材编委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1 陆俨少.陆俨少全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2 宋·李成.山水诀.//李明明.李成:北宋山水画的宗师.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79年版,第70页.
    3 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8页.
    1 清·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顾翰.拜石山房词钞.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2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7页.
    3 孔衍拭.画诀.//陈洙龙.山水画语录类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4 黄苗子.师造化,法前贤.文艺研究,1982年第6期,第129页.
    1 明·吴承恩.西游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50页.
    2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四).台湾:大通书局,2007年版,第1583页.
    1 清·王希廉.红楼梦回评.//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8页.
    2 明·李贽.水浒传眉批.//施耐庵.水浒传(汇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 明·祝允明.枝山文集·送蔡子华还关中序.//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7页.
    4 周先慎.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蒲松龄研究,1995·纪念专号,第240页.
    5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16页.
    1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06页.
    2 周书文.小说的美学建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3 明·李贽.水浒传回评.//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1 清·毛宗岗.三国志读法.//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2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读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44页.
    3 明·李贽.水浒传回评.//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4 周先慎.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蒲松龄研究,1995·纪念专号,第239—240页.
    1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9页.
    2 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百家汇评本辑评.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39页.
    1 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8曹雪芹.红楼梦,百家汇评本辑评.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页.
    2 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百家汇评本辑评.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页.
    3 陆环.中西小说异同管见.//北京大学《国外文学》编辑部.国外文学,1986年第3期,第68页.
    4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9页.
    [1]周书文.“更有情痴抱恨长”——红楼梦经营哲理意蕴的艺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2]李彤.《红楼梦》的意境表现浅探[J].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一辑.
    [3]辛晓玲、赵建新.《红楼梦》意境论[J].社科纵横,2002年第1期.
    [4]辛晓玲、赵建新.《红楼梦》意境论(续)[J].社科纵横,2002年第3期.
    [5]钱淑芳.《红楼梦》脂评的意境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静轩.《红楼梦》中的传统绘画与书法[J].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四辑.
    [7]曹金钟.《红楼梦》中的空白及其审美意蕴[J].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8]吕启祥.《红楼梦》中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的融合[J].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二辑.
    [9]张稔穰.“假象寄兴”与《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J].齐鲁学刊,1984年第四期.
    [10]辛晓玲.《聊斋》意境:诗歌意境的拓展与升华[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1]张华娟.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续)[J].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1期.
    [12]张华娟.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续)[J].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3期.
    [13]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4]闵永军.《聊斋志异》花精系列小说的意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5]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J].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六辑.
    [16]周书文.“无为有处有还无”——论《红楼梦》的模糊化艺术[J].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二辑.
    [17]姜耕玉.别构一种灵寄——《红楼梦》的意境创造[J].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四辑.
    [18]许程明.惨淡经营的音响之维——《红楼梦》写声艺术探微[J].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四辑.
    [19]陈洁、李朝阳.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的意境创造[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0]刘晓枫、崔荣荣.从《红楼梦》人物服饰看“意境美”的传达[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1]齐海英、于海滨.古典小说批评与意境[J].渤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2]闵虹.化虚为实 以实求虚——浅谈古典小说的造境艺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3]孙芳芳.六朝志怪小说与诗歌[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4]周书文.论《红楼梦》的意境创造[J].南都学刊,1994年第4期.
    [25]钟云星.论《红楼梦》中薛宝钗诗词的意境美与性格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6]杨海波.论《聊斋志异》的感伤美质[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7]周先慎.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J].蒲松龄研究,1995年Z1期.
    [28]周伟铭.论唐传奇的诗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9]闵虹.妙处不传:中国古典小说的造境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0]李振明.浅论叙事本文的情境[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1]刘德重、魏宏远.浅议唐传奇之“诗笔”手法[J].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2]金敏.试论《红楼梦》的画家笔意[J].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四辑.
    [33]金艳霞.试论《红楼梦》意境营造的辩证艺术[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4]单梅森.唐传奇中的诗笔及其表现形式[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5]裘新江.庭院深深深几许——红楼三境[J].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二辑.
    [36]王全力.文境之妙 天下奇观——论《聊斋志异》的意境美之一[J].蒲松龄研究,1992年第4期.
    [37]吴士余.小说意境的开拓与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化[J].文艺评论,1985年第4期.
    [38]刘世剑.小说意境与诗歌意境之区别——兼论小说诗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39]钟竞达.意境说和《红楼梦》的艺术风格[J].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四辑.
    [40]周进芳.“意格”与“意境”考辨[J].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
    [41]毛宣国.“意境”阐释何为——与蒋寅先生商榷[J].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2]叶纪彬.“意境理论”与“典型理论”述评[J].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3]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答王振复兼与叶郎、王文生商榷[J].复旦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4]张毅.建国以来“意境”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45]周德思.理在意境内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6]施议对.论“意+境=意境”[J].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47]陈池瑜.论“意境”的内部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48]李盛龙.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9]林衡勋.论意境内涵的层次结构[J].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0]赵铭善.评意境研究中的两种倾向[J].文艺研究,1993年第6期.
    [51]陈伯海.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52]裘新江.谁解其中味——诗味传统下的意境理论与《红楼梦》[J].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53]田军亭.意境:审美经验的高度凝练及其沟通与融合[J].文艺研究,1993年第6期.
    [54]金道行.意境的心理生成[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55]苏恒.意境漫谈[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56]谭德晶.意境新论[J].文艺研究,1993年第6期.
    [57]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8]崔大江.中国宇宙意识与艺术意境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9]董英哲.东方智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J].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0]李宗桂.论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61]陈望衡.“中和”与中国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62]易小斌、孙丽娟.道家美学中“和”范畴的审美生成[J].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6期.
    [63]周来祥.和·中和·中[J].文史哲,2006年第2期.
    [64]周书文.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构架[J].抚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65]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6]李洁非.小说母题刍议[J].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67]叶明辉.艺术母题新解[J].美术,1990年第9期.
    [68]王立.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J].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69]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J].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0]孙世军、陆在东.意境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论纲[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1]宋建林.中国神话悲剧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72]余小沅.神话发生、思维刍论[J].浙江学刊,1992年第2期.
    [73]康纲联、戴世俊.唐传奇情节安排的结构艺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74]周仲贤.“和”的字源及涵义辨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75]温世明、苏俊安.天的语义认知浅析[J].大众文艺,2011年第6期.
    [76]刘伟.“天”义探源[J].寻根,2008年第2期.
    [77]徐春根.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几重意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8]方光华.试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关系[J].求索,1997年第6期.
    [79]金小方.天——中国伦理道德的形上根源及其现代命运[J].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80]黄朴民.“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J].文史哲,1988年第4期.
    [81]李英华、李淑贤.“天人合一”思想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82]杜贵晨.“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J].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
    [83]潘世东、邱紫华.“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终极理想设定[J].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秋之卷.
    [84]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85]郑明璋.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J].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86]杨陨生.论天人合一观的文化特性[J].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
    [87]任继愈.试论“天人合一”[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
    [88]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89]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杂志,2007年第7期.
    [90]夏咸淳.居住环境中的天人融合——明初人居环境思想探微[J].学术月刊,2009年8月号.
    [91]王永祥.人与自然合一是“天人合一”必蕴之要义——与李申先生商榷[J].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2]段庸生.采:小说发生与古小说民族特征的文化成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93]敬文东.从本体论角度看小说[J].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4]刘湘兰.从古代目录学看中国文言小说观念的演变[J].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95]段庸生.发生学语义下中国古小说特征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9·11(下)
    [96]薛洪勣、王汝梅.两种小说观念和对唐前小说作品的再思考[J].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97]段庸生.文言小说的观念:采[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其.
    [98]李建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J].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99]刘上生.《红楼梦》的诗性情境结构及其话语特征[J].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1辑.
    [100]林骅.《聊斋志异》中的诗笔与诗意[J].蒲松林研究,1995年第Z1期.
    [101]傅潮.古典诗歌传统对小说创作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3期.
    [102]王动.借诗歌艺术手法增说部文采情韵——唐人小说诗化倾向初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3]林衍.略论中国小说的诗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04]丘昌员、郭荣也.论诗与唐代小说抒情特性的形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05]孟昭连.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J].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106]陈峭燕.论唐传奇的诗意叙事境界[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107]阳建雄.论唐代小说的诗化现象[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108]陈节.论唐人小说的“诗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09]董国炎.论小说韵文的价值与类别[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
    [110]杨子坚.明清小说的绘画美[J].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Z1期.
    [111]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J].求是学科,2001年第1期.
    [112]庄克华.诗化的小说——《红楼梦》艺术初探[J].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2辑.
    [113]傅明善.试论唐传奇的诗化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14]闫月珍.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美学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15]赵荣波.古代哲学的圆形思维与中医学的治未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16]韩海泉.太极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圆”美[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17]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18]金元浦.论文学的空白与未定性的功能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119]陆环.中西小说异同管见[J].北京大学《国外文学》编辑部.国外文学,1986(3):68.
    [120]张睿.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J].南都学刊,2010年第6期.
    [121]吴家才.诗性的还原与隐喻思维[J].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122]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J].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123]王诺.原始思维与神话的隐喻[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124]郭艳.重建平衡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审美追求[J].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125]张桃洲.试论郑敏诗思与诗学言路的共通性[J].诗探索,1999(01):75.
    [126]黄苗子.师造化,法前贤[J].文艺研究,1982(6):129.
    [127]侠民.中国兴亡梦自叙[N].新新小说第一号.1904年.
    [128]冷血.世界奇谈叙言.谈者记[N].新新小说第一号.1904年.
    [129]眷秋.小说杂评[N].雅言:1913,第三期.
    [130]萧乾.小说艺术的止境[N].大公报·星期文艺.第十五期,1947年1月19日.
    [131]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N].《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
    [132]新世界小说报社发刊辞[N].《新世界小说》报社.第四期,1906.
    [133]天僇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N].《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1907年.
    [134]伯耀.小说之支配于世界上纯以情理之真趣为观感[N].《中外小说林》第一年十五期,1907年.
    [135]侠人.《新小说》第十三号[N].1905.
    [136]《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N].《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1906.
    [137]新民丛报第二十号[N].1902年.
    [138]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N].《新小说》第七号,1903年.
    [139]成之.小说丛话[N].《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至第八期,1914年.
    [140]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N].《游戏世界》第十期,1907年.
    [141]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N].《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五期,1908年.
    [1]山海经,刘歆注.[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年.
    [2]穆天子传,郭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3]干宝.搜神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4]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刘义庆.世说新语,徐震堮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张华.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王根林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9]袁闾琨、薛洪勣主编.唐宋传奇总集[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1]傅惜华选注.宋元话本集[G].上海:上海四联出版社,1955年.
    [12]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3]元好问.续夷坚志,常振国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4]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毛宗岗批评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
    [15]施耐庵.水浒传(汇评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施耐庵.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17]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18]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香港:梦梅馆,1993年.
    [19]瞿祐.剪灯新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0]冯梦龙.三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21]凌濛初.二拍[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22]江盈科.雪涛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3]袁宏道.虞初志[M].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24]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5]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6]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27]曹雪芹.红楼梦,名家汇评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28]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9]曹雪芹.红楼梦,百家汇评本辑评[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30]张新之.红楼梦:百家汇评本[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31]冯其庸.八家评批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32]陈朗.雪月梅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33]涨潮.幽梦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34]李百川.绿野仙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35]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36]董说.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7]莲塘居士.唐人说荟[M].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宣统三年.
    [38]周清源.西湖二集,周楞伽整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39]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0]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41]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42]李宝嘉.官场现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43]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44]曾朴.孽海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5]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46]袁珂主编.中国神话[M].成都: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47]黄帝内经[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
    [48]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49]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50]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52]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3]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54]郑玄.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5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56]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
    [57]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58]张守节.史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59]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刘知几.史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61]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2]孔颖达.周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63]李白.李白诗集[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
    [64]杜甫.杜甫诗集[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
    [65]杜甫.杜甫全集,仇兆鳌注,秦亮点校[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
    [66]皎然.诗式[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7]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68]白居易.白居易诗集[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
    [69]李商隐.李商隐诗集,叶葱奇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70]杜牧.杜牧诗集[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
    [71]陈应行.吟窗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72]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
    [73]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74]苏轼.苏轼诗集合注,冯应榴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5]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6]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7]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78]朱敦儒.樵歌[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
    [79]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0]罗烨.醉翁谈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81]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82]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3]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85]刘熙载.艺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86]谢肇浙.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87]陈廷敬.康熙字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88]沈雄.古今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8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90]黄宗羲.南雷文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91]王夫之.唐诗评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92]郝懿行等.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3]况周颐.蕙风词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94]刘廷玑.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95]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96]马骗.绎史,王利器整理[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97]张英.聪训斋语[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98]顾翰.拜石山房词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9]邹一桂.小山画谱,美术丛书(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
    [100]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M].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
    [101]何文焕.历代诗话[G].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02]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0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04]章学诚.文史通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6]恽格.殴香馆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年.
    [107]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08]蒲松龄.蒲松龄全集,盛伟编[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09]陆俨少.陆俨少全集[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10]林纾.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11]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112]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M].台湾:大通书局,2007年.
    [113]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115]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四)[M].台湾:大通书局,2007年.
    [116]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7]阿英.晚清文学丛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18]胡适.白话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9]孔令境.中国小说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2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12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22]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23]白寿彝.文史英华[G].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12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2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7]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28]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
    [129]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130]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13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3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33]黄宾虹.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13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35]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6]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137]洪丕谟.书论选读[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
    [138]林世田.净土宗经典精华[G].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39]邵增桦.韩非子今注今译[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0]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
    [141]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43]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4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45]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46]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47]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8]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149]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0]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1]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2]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3]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G].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154]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5]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56]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G].长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7]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8]陈金涤.胡适研究资料[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59]魏绍昌.吴研人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60]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61]贾文昭.中国近代文论类编[G].黄山:黄山出版社,1991年.
    [162]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
    [163]孔令河.五经译注[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164]张建.元代诗法校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5]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6]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67]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
    [16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69]胡经之.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70]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7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2]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173]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174]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75]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6]姜涛.管子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177]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178]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G].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179]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0]中国绘画全集[G].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81]陈洙龙.中国历代画论[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82]陈洙龙.山水画语录类选[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83]李明明.李成:北宋山水画的宗师[M].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79年
    [184]杜贵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185]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86]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
    [187]居阅时.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8]周来祥.论美是和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9]周来祥.文艺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190]周来祥.论中国古典美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191]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192]程梦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93]武士珍.神话学论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
    [1941]潜明兹.中国神话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5]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196]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97]林兴宅.象征文艺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198]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9]魏绍昌.吴研人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00]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0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02]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03]周书文.小说的美学建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204]辛晓玲.中国古典小说意境三部曲——《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与人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05]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206]王克俭.小说创作的隐性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7]程毅中.文备众体的唐代传奇文[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208]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209]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M].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210]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211]张士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12]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3]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21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15]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6]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17]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18]宋文坚.逻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9]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20]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材编委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2]高等教育基础教材编委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224]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7]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28]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M].英译本,柯拉包维茨译,伊凡斯顿,1973年.
    [229]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下),周先庚译[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230]荣格.心理学与文学·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冯川、舒克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231]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232]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233]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34]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末风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3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236]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37]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
    [238]罗杰·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薛洲堂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239]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240]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41]马利安·韦伯斯有限公司.新大学生辞典[M].斯浦林菲尔德出版社,1984年.
    [242]佛马克.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