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与文学自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赋是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亦韵亦散的文辞特点加之铺张扬厉的文风,使得赋文洋洋洒洒易于吟诵,汉赋便是在诗经、楚辞及先秦诸子等文学养料的滋养下,孕育发芽,在汉代吐露芬芳,最终成为一代文学。而关于“文学自觉”的问题,目前为止学术界仍未有统一的定论,自鲁迅先生起,文学自觉就同“魏晋”纠缠在一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坛中,“魏晋说”似乎已成定论,并无任何质疑之音,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龚克昌先生率先举起了“汉代说”之大旗,更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学自觉的真正时代,诸多观点竞相迸发,犹如百家争鸣之势,但就目前的主流观点而言,中国的文学自觉起源时期仍在“魏晋说”与“汉代说”之间争论不休。本文亦先归纳总结文学自觉判定的依据,再将相关评判准则代入汉代文学之中加以论证,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汉代学者不仅主观上对文学有了独特的认识,将文学同其他学科独立出来,并且还掌握汉代文学之宗—赋的艺术特色,更能娴熟的将赋的所特有艺术形式运用到实际的创作当中,从史料上来看,汉代的赋作与传统的诗经相比,已由民间文学转向了宫廷文学,不仅如此,作家也由之前的业余作家转变成了专业群体,“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足已见赋作之大盛,当然,赋在汉代的兴盛又与其社会原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就是借助文学自觉的研判标准视图证明—“汉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Fu is a wonderful work,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style rhyme also scattereddiction characteristics Phi Shop publicity vigorous style of writing, Fu Man eloquenteasy to recite, Hanfu is the Book of Songs, Songs of the South, and pre-Qinliterarynutrients nourish, nurture germination, a sweet fragrance in the Han dynasty, andeventually become a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On the literary consciousness of theproblem, so far academia has yet to have a unified conclusion, since Mr. Lu Xun, theliterary consciousness with the Wei, Jin and intertwined in the half-century literaryscene,"Wei and Jin said,"seems a foregone conclusion, without any doubt sound sincethe late1980s, Mr. Gong Kechang the first to lift the Han Dynasty" banner, the morescholars began to re-examine the true era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consciousness. manyperspectives to unleash the trend is like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but on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Chinese literary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origin is stillWei, Jin said,"Han said," squabbled. This article also summarized the first summary ofthe literature and consciously determine the basis, again related evaluation criteria intothe Han literature to be demonstrated, in which we can easily find Han scholars not onlysubjective literature have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with other disciplinesindependent and master cases of Han literature-Fu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moreskilled will be assigned unique art form applied to the actual creation of them, from the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Han Dynasty conferred fo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Book of Songs, has been folk literature has turned to the court of literature, not only that,the writer from amateur writers transformed into professional groups, Sheng, of course,"day and night on the Si Sun and Moon Dedication enough to see Fu's Fu flourished inthe Han Dynasty and its social reasons closely linked. This article is to make use ofliterary consciousness judged the standard view that-Han conscious era of ChineseLiterature ".
引文
①陶秋英《汉赋研究·郭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王洪泉《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一版第8页
    ①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②冯良方《汉赋、经学与文学自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2011年11月
    ③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京)2005年02期,第155~167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⑤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康金声、陈泳涛《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3期
    ④汪祚民《文学独立自觉的理论风标—汉代辞赋品评透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⑤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04期
    ①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杨树增《“史化”文学与文学“自觉”—论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8卷
    ③万全志《论“文学的自觉”理论探讨始自扬雄的“丽”》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7年第1期
    ④张少康《论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①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章第二节
    ①张少康《论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①冯良方《汉赋、经学与文学自觉》楚雄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
    ②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中华书局1984年6月
    ③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日第2版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
    ①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日第2版
    ②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①王洪泉《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②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8月1日第一版
    ③班固《典引序》见《文选》卷四十八
    ④班固《汉书王褒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1日第一版
    ⑤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中华书局2008年1月
    ①班固《典引序》
    ②王洪泉《论汉赋作家群体的生成》唐都学刊2006年7月第22卷第4期
    ①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卷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①郭预衡《中华名赋集成·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06月
    ②萧统《全梁文·卷二十》
    ①《诗大序》
    ②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万卷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③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2009年2月1日第1版
    ①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①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①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万卷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②班固著,张传玺等译《汉书》三秦出版社2004年1月1日版
    ③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万卷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①张勇《先秦和汉代诔文的发展》大众文艺2011年06期
    ②蒋文燕《汉颂:汉代颂扬主题的另一种表现—兼谈汉颂与汉赋的关系》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月第23卷第1期
    ①蒋文燕《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期
    ②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万卷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③韩高年《颂为仪式叙述说》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④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日第2版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97年11月1日
    ①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①朝暾康建强《试论汉赋的文学自觉》新闻出版交流2002年第6期
    ②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1980年8月
    ①李泽需《论汉赋的虚构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6月第6卷第6期
    ②包才华《汉赋的神话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94增刊
    ①窦丽梅《汉赋中的夸张》修辞学习2000年第4期
    ①李贵《汉赋浅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①刘慧晏《汉赋文化特质简论》文史哲2010年第2期
    ②冯殿元《论“夸饰”——汉赋及时代风尚》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2月第1卷第2期
    ③王洪泉《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4月
    ①窦丽梅《汉赋中的夸张》修辞学习2000年第4期
    ②胡晓薇汉字与汉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鲁迅,《汉文史纲要·自文学至文章》,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4.页
    ①万光治《汉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译.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M].北京:万卷出版社,2008.
    [5](清)龚自珍撰,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万光治.汉赋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M].北京:文中华书局2009.
    [10]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1]郭预衡.中华名赋集成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12]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8]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1]陶秋英.汉赋研究郭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2]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C].上海:三联书店,2003.
    [2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1]王洪泉.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4.
    [2]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4.
    [3]冯良方.汉赋、经学与文学自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4]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京),2005.2.
    [5]康金声,陈泳涛.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3.
    [6]汪祚民.文学独立自觉的理论风标—汉代辞赋品评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5.
    [7]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J].河北学刊,1998.4.
    [8]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9]杨树增.“史化”文学与文学“自觉”—论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2009.9.
    [10]万全志.论“文学的自觉”理论探讨始自扬雄的“丽”[J].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7.1.
    [11]张少康.论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J].北京大学学报,1996.2.
    [12]冯良方.汉赋、经学与文学自觉[J].楚雄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13]王洪泉.论汉赋作家群体的生成[J].唐都学刊,2006.7.
    [14]张勇.先秦和汉代诔文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6.
    [15]蒋文燕.汉颂:汉代颂扬主题的另一种表现—兼谈汉颂与汉赋的关系[J].南都学坛,2003.1.
    [16]韩高年.颂为仪式叙述说[J].甘肃社会科学,2002.5.
    [17]朝暾,康建强.试论汉赋的文学自觉[J].新闻出版交流,2002.6.
    [18]李泽需.论汉赋的虚构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19]包才华.汉赋的神话世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2.
    [20]窦丽梅.汉赋中的夸张[J].修辞学习,2000.4.
    [21]李贵.汉赋浅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22]刘慧晏.汉赋文化特质简论[J].文史哲,2010.2.
    [23]冯殿元.论“夸饰”——汉赋及时代风尚[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胡晓薇.汉字与汉赋[J].复旦学报,200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