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搜查与公民隐私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政府越来越要求公开透明,个人越来越注重隐私的保护,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隐私权作为一项与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并列的独立的人格权,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并逐渐为各国法律明文加以保护。搜查作为刑事侦查中最常见的法定侦查行为之一,在实现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的价值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侵犯公民隐私的负面效应。如何在二者之间求得适当的平衡,已经成为各国刑事诉讼法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借鉴国外有关搜查与公民隐私保护的经验,立足我国的国情与现状,提出加强我国搜查中公民隐私保护的一些建议。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隐私与隐私权的概念、性质、特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进而分析搜查与公民隐私权的关系。第二章主要以美国为例,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搜查与公民隐私保护的制度进行考察。通过对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及其后三个典型案例的介绍,详细分析了美国第四修正案解释的衍变过程以及宪法规制下隐私权的具体范围。并且对规制搜查的令状主义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了简要介绍。第三章立足我国的国情与现状,分析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加强我国搜查中公民隐私保护的一些初步构想。
引文
1 一些学者对隐私权和隐私未作严格的区分,时常出现二者通用的现象。
    2 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 年第 4 期。
    3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 2004 年,第 7 页。
    4 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 年第 4 期。
    5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 页。
    6 张新宝:《隐私权研究》,载《法学研究》1990 年第 3 期。
    7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10 页。
    8 董金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探析》,载《理论探索》2004 年第 6 期。
    9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10 页。
    10 董金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探析》,载《理论探索》2004 年第 6 期。
     11 张新宝:《隐私权研究》,载《法学研究》1990 年第 3 期。
    
    12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 2004 年,第 13 页。
    13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15 页。
    14 [瑞士]托马斯·弗莱纳著,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0 页。
    15 东小明:《隐私权保护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4 月,第 5 页。
    16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7 页。
    17 参见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1 页。
    18 [美]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著,吴懿婷译:《隐私的权利》,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 页。
    19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 页。
    20 1029 (1762).
    21 [美]威廉·C·赫费南著,刘方权译:《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译文:上)》,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581。
    22 同上。
    23 同上。
    24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5 页。
    25 [美]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著,吴懿婷译:《隐私的权利》,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 页。
    26 96 U.S. 727 (1877).
    27 16 U.S. 616 (1886).
    28 [美]威廉·C·赫费南著,刘方权译:《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581。
    29 277 U.S. 438 (1928).
    30 [美]威廉·C·赫费南著,刘方权译:《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581。
    31 同上。
    32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6 页。
    33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5 页。
    34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7 页。
    35 267 U.S. 132 (1925).
    36 316 U.S. 129 (1942).
    37 343 U.S. 747 (1952).
    38 365 U.S. 505 (1961).
    39 389 U.S. 347 (1967).
    40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8 页。
    41 [美]威廉·C·赫费南著,刘方权译:《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581。
    42 [美]乔恩·R·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58 页。
    43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2 页。
    44 401 U.S. 745 (1967).
    45 425 U.S. 435 (1976).
    46 442 U.S. 735 (1979).
    47 433 U.S. 1(1977).
    48 362 U.S. 257 (1960).
    49 439 U.S. 128 (1978).
    50 [美]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著,吴懿婷译:《隐私的权利》,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 页。
    51 480 U.S. 294 (1987).
    52 张春霞:《论隐私权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诉求》,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第 101 页。
    53 447 U.S. 649 (1980).
    54 267 U.S. 132 (1925).
    55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2 页。
    56 俞亮、孙景仙:《简析美国搜查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57 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7 页。
    58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9 页。
    59 陈珊珊:《论搜查的令状》,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0 卷第 4 期。
    60 限于篇幅及本文之重点,对无证搜查之各种情况不展开讨论,仅作简单列举。
    61 俞亮、孙景仙:《简析美国搜查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62 [美]乔恩·R·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6 页。
    63 232 U.S. 383 (1914).
    64 338 U.S. 25 (1949).
    65 367 U.S. 643 (1961).
    66 [美]乔恩·R·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8 页。
    67 374 U.S. 23(1963).
    
    68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 页。
    69 限于篇幅与本文之重点,对各项例外的确立过程及具体适用要求不做详细研究,仅仅作一个大体上的介绍。
    70 仅有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了“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1 刘方权:《人身搜查和场所搜查的比较》,载《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6 期。
    72 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3 页。
    73 林钰雄:《搜索扣押注释书》,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1 年版,第 29 页。
    74 参见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6 页。
    75 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5 页。
    76 彭勃:《论监听作为侦查手段的法律问题》,载《法商研究》2002 年第 6 期。
    77 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7 页。
    78 参见朱立恒、吴昊昕:《论禁止夜间搜查原则》,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3 期。
    
    79 沙丽金:《搜查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1 月,第 137 页。
    80 黄柳、田强:《对我国刑事搜查若干问题的思考》,载《长沙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81 刘方权:《论搜查的正当程序》,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6 期。
     82 参见王思懿:《我国搜查措施的程序构建与完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4 月,第 37 页。
     83 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 页。
    1.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
    2.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年版。
    3.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 2004 年版。
    4.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 杨开湘:《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6. 林钰雄:《搜索扣押注释书》,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1 年版。
    7. 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 总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8. 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9. 王兆鹏:《搜索扣押与刑事被告的宪法权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3 年版。
    10.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1. [美]艾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著,吴懿婷译:《隐私的权利》,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
    12. [瑞士]托马斯·弗莱纳著,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3. [日]田口守一著,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4. [美]乔恩·R·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 刘方权:《人身搜查和场所搜查的比较》,载《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6 期。
    2. 彭勃:《论监听作为侦查手段的法律问题》,载《法商研究》2002 年第 6 期。
    3. 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 年第 4期。
    4. 王思懿:《我国搜查措施的程序构建与完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 月。
    5. 陈珊珊:《论搜查的令状》,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0 卷第4 期。
    6.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载《比较法研究》2003 年第 3 期。
    7. 张春霞著:《论隐私权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诉求》,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8. 黄柳、田强:《对我国刑事搜查若干问题的思考》,载《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第 3 期
    9. 刘方权:《论搜查的正当程序》,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6 期。
    10. 李元华:《隐私权基本问题探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2 期。
    11. 董金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探析》,载《理论探索》2004 年第 6 期。
    12. [美]威廉·C·赫费南著,刘方权译:《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581。
    13. 朱立恒、吴昊昕:《论禁止夜间搜查原则》,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 3 期。
    14. 张新宝:《隐私权研究》,载《法学研究》1990 年第 3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