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的意义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国后”十七年”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期,这一阶段所产生的一大批“革命历史叙事”创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沉淀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革命历史叙事”文本的改编,也是与之相伴随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半个世纪里有关“革命历史叙事”文本的两次改编高潮,不仅使这一类型的创作得以更为深入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革命历史叙事”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改编中发生着变化——我们注意到,每一次文本的改编及其意义的变迁,都与时代文化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敌后武工队》的“改编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个案。
     本文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关于《敌后武工队》所有改编形式的分析与讨论,以对这一文本的改编历史的纵向梳理为基本线索,分别从战争叙事、爱情叙事以及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重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对《敌后武工队》改编和意义建构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而揭示“审美文本”意义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venteen Years" is a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themes" creative boom, this period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narrative" creation. After nearly half a century, precipit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Narrative," an adaptation of the text is also accompanied by a corresponding need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Half-century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revolution," the text of the two adapted climax, not only makes this type of creativity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more in-depth, more importantly,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revolution" and is changing during continually adapted- we note that each adaptation of the text and its meaning changes with time, and changes and cultural trends are closely related. "Adaptation of history" of "Behind Enemy Lines" is a typical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50's, from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21st century nearly all forms of adaptation about "Behind Enemy Lin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make the history of vertical comb the adaptation of this text as the basic clue. Separately from the war narrative, love narrative as well as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haracters, specific to start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 Behind Enemy Lines " adap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generated by the complex. Thus, they reveals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ocial chang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text" between ideas.
引文
1 郭冰如.《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M].第一版.湖北:岳麓书社.2004:附录(二)
    2 附录(二)
    3 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29
    4 农村版图书编选小组.《农村美术手册》[M]第一版.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73
    5 转引自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第一版.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8
    6 彭婵.《文革连环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7 雷献禾导演的电影版本和马树超导演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8 贾瑞军.《军事题材片也应多样化--致八一厂厂长王晓棠》[J],电影评介,1995(2):2
    9 金均海.《九十年代新武侠电影漫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9):56-59
    10 方纪达.《武打热”降温了吗?》[J],电影评介.1994(10):25
    11 康宪.《<敌后武工队>正不压邪》[J].大众电影.1996(6):16-17
    13 戴锦华.《<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J].当代电影.1990(3):26-33
    14 以下统称新编
    15 陈剑飞:武工队队员现在活着的有1000多人,我们组织编剧去河北采风,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原著的故事在电视剧中占不到百分之十。但“敌后武工队”的名字是因小说而为大家所熟知的,我们保留了角色的名字,因此打出“取材”等字样向老作家致敬。http://ent.sina.com.cn/x/2005-09-30/0821855198.html
    16 戴锦华.《电影批评》[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17 武工队人数并不多,四十六七个人,可是从人员到武器,真是棒得出奇。讲武器,除了有机关枪,掷弹筒等自动火器,每个人还有一支日造马步枪,绝大部分人腰间还插支驳壳枪;论人员,那真是好样的:二小队长蒋天祥是魏强抗大二分校的同学,来前在通信连任连长:武工队的队员们,都是九分区部队的会疙瘩,富有战斗经验的班、排干部。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5
    18 廖晓珊.《从“经典崇拜”走向“消费怀旧”--解析红色经典的传播和改编热潮》.北京帅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 《南方周末》,1999年5月7日
    20 “文化市场”始出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市场”成立的突出成果是大众文化的崛兴,所谓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都市化为社会条件,以商业化为运行方式,以世俗化为价值尺度的文化。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M].第一版.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1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M].第一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60
    22 席扬.《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94
    28 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401
    31 《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看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1):86-90
    32 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的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6):36-39
    33 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69
    34 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朱栋霖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页
    3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55-368
    36 于允科.《柳树临渊婆娑生姿--记八一青年演员柳渊》[J].大众电影.2005(1):32-33
    37 普实克.《鲁迅》.载《鲁迅研究年刊》.1979年.转引自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M].第一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8 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6
    39 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的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6):36-39
    40 95版电影《敌后武工队》
    41 99版20集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
    42 99版20集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
    43 05版26集电视连续剧《新版敌后武工队》
    44 史航.《再现历史求真出新--关于〈敌后武工队〉(新版)再创作的启示》[M].当代电视.2005(8):8-9
    45 史航.《再现历史求真出新--关于(敌后武工队)(新版)再创作的启示》[M].当代电视.2005(8):8-9
    46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序言》[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
    47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第一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3
    48 同上
    49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第一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42
    50 刘立伟.《我演梁邦》[J].大舞台.2005(5):74
    51 99版《敌后武工队》剧情简介
    52 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23
    53 徐林正.《林永健故事--人和戏一样扎实》[J].大众电影.2006(23):24-27
    54 康宪.《敌后武工队:正不压邪》[J].大众电影.1996(7):16-17
    55 史航.《再现历史求真出新--关于〈敌后武工队〉(新版)再创作的启示》[J].当代电视.2005(8):8-9
    1.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
    2.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二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5
    3.李天心绘.《敌后武工队连环画》[M].第一版.天津.天津人民艺术出版社.1973年
    4.雷献禾导演.《敌后武工队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1995年
    5.马树超导演.《敌后武工队》(二十集电视剧).北京电影制片厂.1999年
    6.陈剑飞导演.《敌后武工队》(二十六集电视剧).八一电影制片厂.2005年
    7.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第一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9.陈犀禾选编.《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
    10.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M].第一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2.《人民文学》[J].1958-1964
    13.冯志.《保定外围神八路》[M].第一版.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
    14.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 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第一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5.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16.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第一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8.吴强.《红日》[M].第一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19.《敌后武工队连环画》[M].第一版.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3年
    20.FENG Chih.《BEHIND ENEMY LINES))[M].第一版.北京:外文出版社.1979年
    21.冯志.《敌后武工队》[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梁斌.《红旗谱》[M].第一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
    23.曲波.《林海雪原》[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24.杨沫.《青春之歌》[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5.雪克.《战斗的青春》[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
    26.刘流.《烈火金刚》[M].第一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27.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M].第一版.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28.冯德英.《苦菜花》[M].第一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
    29.柳青.《创业史》第一部[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0.孙犁.《风云初记》[M].第一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
    31.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M].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32.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M].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精校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8.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第一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39.知侠.《铁道游击队》[M].第一版.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
    40.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王小波.《王小波经典作品》(小说卷)[M].第一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
    42.戴锦华.《电影批评》[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子》[M].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第一版.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5.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M].第一版.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
    46.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M].第一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第一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48.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49.曹文轩.《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0.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M].第一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1.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M].第一版.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凝甘.《可喜的成就--〈敌后武工队〉读后感》[J].读书.1958年20期
    2.宁干.《评〈敌后武工队〉》[J].文艺报.1959年3期
    3.方明.《生活和斗争是丰富多彩的--读“敌后武工队”》[J].文艺书籍评论丛刊.1959年2期
    4.路葵.《“敌后武工队”的成就和缺点》[J].解放军文艺.1959年2期
    5.路葵.《谈《敌后武工队》的几个惊险情节》[J].文学知识.1959年3期
    6.冯志.《我写的〈敌后武工队〉里的人物和故事》[J].文学知识.1959年3期
    7.杜维沫.《英雄的力量来自哪里?-谈“敌后武工队”的军民和干群关系的描写》.文艺书籍评论丛刊.1959年2期
    8.肖航.《再现历史 求真出新--关于〈敌后武工队〉(新版)再创作的启示》[J].当代电视.05年8期
    9.谢婉若.《后现代语境下审视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求索.2007年8期
    10.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警惕走入另一个误区》[J].阅读与写作.2007年6期
    11.裴艳.《禁止戏说红色经典》[J].当代电视.2004年6期
    12.陆高峰.《不要糟蹋红色经典》[J].今传媒.2004年2期
    13.焦垣生,胡友笋.《新时期以来红色经典“冷”“热”原因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5年2期
    14.陈荣真.《“红色”原创不容忽视》[J].声屏世界.2005年1期
    15.齐殿斌.《红色经典重拍:让“婚外情”、“三角恋”走开》[J].中国电视.2004年12期
    16.《经典改编四人谈》[J].中国电视.2004年9期
    17.初晓.《荧屏呼唤英雄》[J].当代电视.2004年11期
    18.赵勇.《把红色经典打造成什么--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思考》[J].艺术广角.2004年4月
    19.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4期
    20.侯洪.《“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年6期
    21.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年1期
    22.杨立元.《谈红色经典的改编》[J].大舞台.2006年2期
    23.皇甫一川.《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新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J].当代电影.1999年6期
    24.蔡小平.《谁之错“从汪霞形象”谈〈敌后武工队〉不足》[J].电影评介.1996年3期
    25.刘立伟.《我演“梁邦》[J].大舞台.2005年6期
    26.童建军.《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及其批评》[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6期
    27.杨青芝.《红色经典的“红色”要素--兼论红色经典改编与新创的一些基本尺度》[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28.张立兵.《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J].电影评介.2007年11期
    29.李旭红.《浅论政治化语境对红色经典改编者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年16期
    30.意达.《50年红色经典影视:变化中推进》[J].新天地.2007年7期
    31.韩特.《红色经典刍议》[J].电影评介.2007年8期
    32.蒲洪花.《论红色经典改编过程中反面人物形象的转变》[J].电影文学.2006年5期
    33.梁峰.《也谈“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J].新闻前哨.2006年11期
    34.王青.《消费时代经典的解构与重构》[J].电影评介.2006年22期
    35.杨锦鸿.《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二三感想》[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期
    36.郭剑敏.《后革命时代对“红色经典”的解码式阅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37.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1期
    38.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39.白忠德.《“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静思考》[J].陕西广播大学学报.2005年4期
    40.赵勇.《谁在维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年6期
    41.刘艳.《红色经典改编刍议》[J].中国电视.2005年10期
    42.田承良.《“红色经典”市场化的文化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4期
    43.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意义与原则》[J].电影文学.2004年10期
    44.戴清.《“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年6期
    45.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年6期
    46.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年4期
    47.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1期
    48.赵学勇.《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年5期
    49.宝宝.《“红色经典”再度走红的内在机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极表演版).2000年2期
    50.柳渊.《我的N个第一次》[J].电影.2005年11期
    51.《长影导演雷献禾告诉你怎样成功》[J].电影文学.2001年12期
    52.《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看法--导演防谈录》[J].当代电影.2007年1期
    53.彭文祥.《〈小兵张嘎〉: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及叙事特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11期
    54.谢青春.《慷慨燕赵 威武壮士--〈敌后武工队〉》[M].中华爱国文学名著赏析.第60页
    55.王立平.《保定外围神八路》[M].燕赵文艺史话文学卷.第487页
    56.张树坡.《冯志小说论》[M].河北小说论.第97页
    58.李希凡.《革命英雄的传奇和革命英雄的形象》[M].《李希凡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60.原小平.《政治化语境中的名著改编--以〈林海雪原〉的改编为个案》[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61.廖晓珊.《从“经典崇拜”走向“消费怀旧”--解析红色经典的传播和改编热潮》[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2.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63.贺瀚.《文革美术中的女青年形象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1月
    64.彭婵.《“文革”连环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65.戴锦华翻译.《〈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7年4期
    66.戴锦华.《〈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J].当代电影.1990年3期
    67.朔光.《气薄云天的英雄赞歌--评影片〈敌后武工队〉》[J].求是.1996年2期
    68.寒江雪.《敌后武工队--取材于冯志同名小说》[J].电影文学.1995年8期
    69.谭学纯.《文革文学修辞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
    70.孙德喜.《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
    71.张东.《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军事电影态势随想》[J].当代电影.2002年1期
    72.贾瑞军.《军事题材片也应多样化--致八一厂厂长王晓棠》[J].电影评介.1995年2期
    73.李俊.《军事影视研讨会纪要》[J].电影艺术.2002年6月
    74.蔡小平.《改”扁”了汪霞》[J].电影评介.1996年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