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变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江户时代实行“锁国”政策,但从未懈怠对海外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政治、军事及社会动态的关注,注意搜集各种情报。每当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商船驶达长崎港,便有唐通事登船询问并记录商船主及其它人员的“风说”,并将其译写成日文上报江户幕府。这类文书被称为“唐船风说书”,后经当时参与风说书解析的幕府儒官林春胜、林信笃父子编集成册,遂成《华夷变态》及《崎港商说》。作为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口述史料——唐船风说书在清初中日关系史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对《华夷变态》所存录1644-1728年间2300多件“风说书”,进行文献学的梳理,并初步尝试运用其史料对清初历史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序论”部分主要对学术史进行评述,并指出《华夷变态》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正文分四章:
     第2章对《华夷变态》和《崎港商说》的编纂者林春胜和林信笃进行考述,着重探讨他们参与幕府海外情报解析的工作情况,并进一步阐述林氏父子辑录风说书的过程。在浦廉一对《华夷变态》所作的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风说书的传世辑本及其存佚作了探讨。
     第3章考察了风说书采录者“唐通事”的制度化过程,并从风说书与“唐船”的关系入手,认为“唐船风说书”的缘起在于明清鼎革之际剧烈变动的时局带给日本幕府的冲击,明确了风说书作为国际时事报道的属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贸易文献。通过对风说书内容结构演变及制作方式的分析,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风说书与唐船的数量、出发港、唐船的成分及船客的身份等进行考察。
     第4章围绕欧洲商船在中国沿海的活动、风说书中的郑成功一族、三藩之乱及其对外关系等问题,考察了《华夷变态》所反映的时代。通过对英国商船活动情况的考察,对早期中英贸易关系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华夷变态》存录的“阿兰陀风说书”,考察了荷兰与东南割据势力及清朝政府的关系。
     第5章风说书虽然不是贸易史的文献,但毕竟是在中日贸易活动中产生的。本章通过对其内容的考察,从清日贸易的角度,对《华夷变态》中所反映的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不同时期商船的活动情况作了初步的梳理。
     “结论”部分主要对进行简单归纳概括,明确本文取得的成果。
In Edo Era, Japan implemented a closed-door policy, but never slacked the efforts to concern the overseas affairs, especially to the politics, military and social dynamics of Mainland China, and paid attention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various kinds. Whenever the merchant ships from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riving at Nagasaki, a Chinese translator would get on board, asking and recording the ship-owner's and other crew members' "fusetsu," which were th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reported to Edo Bakufu. Such kind of documents are called "Tosen fusetsugaki," and later, Lin Chun-sheng and his son Lin Xin-du, who were both Confucious Schoolars in Bakufu and joined the others in interpreting the fusetsu, edited them into Kaihentai, and later on, its sequel Kikosyosetsu. As material of oral history based upon the background of Sino-Japanese trade, Tosen fusetsugaki has a great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of more than 2,300 pieces of "fusetsu" in Kaihentai recorded between 1644-1728, which is an initial attempt to use historical data to discuss sever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4 (Ⅱ-Ⅴ) chapters.
     ChapterⅡ
     In this chapter, the editors of the Kaihentai and Kikosyosetsu Lin Chun-sheng and Lin Xin-du are examined and reviewed, focusing o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analytical work of information in Bakufu, and further explaining the Lins editing process of fusetsu.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collection passed down and lost, in light of Urarenitsu's literature study of Kaihentai.
     ChapterⅢ
     In this chapter,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Translator as fusetsu recorder is inspected,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usetsu and Tose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osen fusetsu was caused by the impact on the Japanese Bakufu brought by the turbulent situation from the change of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It makes clear that the fusetsu is the report of international current affairs, rather than trade literature in general sen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fusetsu-gaki, the numbers and components of Tosen, the departure ports and the status of the passengers are inspect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ChapterⅣ
     In this chapter, the situation in Southeast Asia reflected in Kaihentai are inspecte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European merchant ships on the coast of China, Zheng Cheng-gong and his family members mentioned in fusetsu, the rebel of Wu San-gui, Geng Jing-zhong and Shang Ke-xi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the foreign relations and other issues. By way of the examin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British merchant ships, some meaningful data of the early Sino-British trade relations are provided. Through Oranda Fusetsugaki recorded in Kaihenta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herlands and Southeast separatism for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herlands and Qing Government are inspected.
     ChapterⅤ
     Fusetsu, though not the literature of history, after all, appeared in the activities of Sino-Japanese trade. This chapter, through the inspection of its cont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Japan, offer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merchant ships in Shandong, Jiangsu and Zhejiang in different period, reflected in Kaihentai.
引文
[1]私人奔赴海外进行贸易活动,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流,乃是明中晚期以来中外贸易的新趋势.林仁川撰有《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一书,专论此问题,请参看.
    [2]江户时代的锁国是通过幕府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法令逐步实现的.1633年颁布最初的锁国令,随后于1634、1635、1636、1639年又相继颁布一系列的锁国令,旨在禁止日本人出航海外、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和限制外国商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船)的贸易.请参看[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一册,页19-20.
    [3][日]大庭脩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21.
    [4]谢国桢《增订晚明史考》,页994.
    [1]浦廉一博士于1957年12月27日病逝,未能看到《华夷变态》的出版.
    [2]东方书店的再版本补充了新发現的资料,堪称完备,但因其主体沿用了东洋文库初版本的内容.因此本文在行文中称引这个版本时.在无特别必要的情况下,使用“东洋文库本”或“整理本”的省称。
    [3]浦廉一《華夷変態解题-唐(?)船凰說書の研究》(以下简称《解題》)一文,载东洋文库本《華夷変態》上册卷前。与风说书正文自起页码。凡本文称引、参考浦糜一之观点或词句,若行文已标明出自,则于引文后以角标标示其页码;若行文未标明出自,则以脚注标明所自及页码。
    [1]谢国桢《增订晚明史考》,页994.
    [2]谢国桢《增订晚明史考》,页995.
    [3]事实上,谢国桢所谓“各地消息,海外风说,传闻之辞”的论断,既不是他考察了五卷本《华夷变态》之后得出的--因为,这与五卷本的内容不相符合.也不是他对现存所有风说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得出的,而是借用了林春胜《华夷变态·序》中的表述.
    [4]例如,卷十四载“六十七番宁波船口述”提到浙江山阴县有金氏妻,一胎生五子,“三男二女,与寻常人异,色殊黑,成奇态,”还说此事乃“古今之稀有事”,因此惊动官府云云。类似风说虽属荒诞无稽,然关涉中国社会的民风土俗,自应受到重视.诚如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中所云:这些历史中的“个别事件或者种种杂事……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有时候,几桩传闻轶事足以使某盏信号灯点亮,为我们展示某些生活方式。”
    [5]周一良《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页321.
    [6]参见郑彭年《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第六章“中国文化第三次大摄取”一节的论述。
    [1]#12
    [2]是书成于1822年,以编年体记载台湾史事,尤详于郑氏家族三代之事迹,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抄本一册,今较易获得者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种)排印标点本.
    [3]通行本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五种)排印标点本.文按,本书所述起自日本庆长十七年(明万历四十年)郑芝龙初谒日本幕府,迄于元禄十三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清帝诏令郑成功父子归葬南安,用编年体记八十九年間郑氏四世之事.行文皆注明资料出处,并附有考异武的注释。
    [1]原题《支那日本通商史》。
    [2]原题《日支交通史》,最早由金刺芳流堂刊于昭和二年(1927)。该书1931年被译成中文,题作《日华交通史》(陈捷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出。后来作者继续对该著进行修订,增补史料,广泛吸收当时最新研究成果,于1955年更名为《日華文化交流史》再次出版,该书经胡锡年翻译,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刊行中译本。
    [3]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闋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雜誌》第62編第11号,昭和28年(1953年)11月,1-40页.
    [4]例如,由于唐船风说书采录的目的不在贸易方面.而是为了获得关于海外时局的消息,因此,很少涉及船载货物的内容及其数量等贸易史研究所需的数据,从贸易史研究的需要审视唐船风说书时,就会发现我们无法将其当作纯粹的贸易史料看待.
    [1]《解题》,页2。
    [2]详见《解题》,页24、44。
    [3]《解题》,页44。
    [1]原题《江戶時代にぉける中国文化受容の研究》(《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文化之研究》),该书中文通行版书名是《江户时代中国典流播日本之研究》,本文行文使用中文通行译本的名称.
    [2]原题《德川古宗と康熙帝--销国下での日中交流》。
    [3]原題《漠輸入の文化史--聖德太子から吉宗へ》。
    [4]原题(江戶時代にぉ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
    [1]原题《近世長崎貿易史の研究》。
    [2]原惠《近世日本七日中貿易》。
    [3]原题《長崎の唐人貿易》。
    [4]原题《日本近世と東ァジァ世界》.
    [5]关于松浦章的评论请参看杨国桢撰《松浦章与中国海洋史研究》一文.《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3期,21-26页.
    [6]原題《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
    [7]黄启臣.张穗佶《一部揭示贸易全球化的佳作--读松浦章<清代海外贸易史的研究>》,《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102-103页;段桦《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104-106页.
    [8]详见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页524-542.
    [1]张维华著《明代海外贸易简论》,页53.
    [2]张维华著《明代海外贸易简论》,页92-93.
    [1]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页414.
    [2]李金明著《明代海外贸易史》.页173.
    [3]载《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第1期,页53-61.
    [4]载《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第3期,页86-92.
    [5]载《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第3期,1-8.25页。文按,李金明的这篇论文多处引用《华夷变态》记述.
    [6]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44-49页.
    [1]谢国桢《增订晚明史考》,页994.
    [2]《解题》,页62.
    [3]《解题》,页63-64。
    [4]关于这个“汉译本华夷变态”佚文的发现和考述,笔者另有专文待刊.
    [5]见《增订晚明史考》卷二十二“杂记”下,页992-995.
    [1]载新加坡南洋学会刊《南洋学报》,第13卷第1辑.1957年6月.
    [2]载《紫禁城》1987年第1期,45页.
    [3]载《日本研究》1987年第3期,51-55页.
    [4]在《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2期,25-37页.
    [5]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1期,3-10页.
    [6]载《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97-106页.
    [7]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47-52页.
    [8]载《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38-40页.
    [1]见吕洪年、吕顺长主编《中日关系史上的浙江》,页73-75.
    [2]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167-172页。
    [3]载中央研究院三民研究所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二辑.
    [4]载张炎宪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
    [5]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页93-144。
    [6]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页187-244.
    [7]题作:the Junk Trade from Southeast Asia:Translations of Tosen Fusetsugaki.1674-1723,据吴伟明《17世纪的在日华人与南洋贸易》,见《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1期,57页注文[23]。
    [8]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请参看:汤熙勇《清代台湾的外船难与救助》,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下册,页547-583;汤熙勇《清顺治至乾隆时期中国救助朝鲜海难船及漂流民的方法》,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辑,页105-172;刘序枫《清代环中国海域的海难事件研究--以清日两国间对外国难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为中心(1644-1861)》,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辑,页173-238.
    [1]本节的主要论点请参看笔者与王勇教授的合作研究,参见王勇、孙文《<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一文,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41-147页.
    [2][法]玛丽-西比尔·德·维也纳《十七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页216-227.
    [1]详参《華夷変態》,页1481-1482.
    [1]参见王勇《“丝绸之路”与“书之路”--试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5-12页.
    [2]从林春胜《华夷变态·序》撰成的“延宝二年”,即1674年算起。
    [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页73.
    [1]见《通航一覽》,页225上.该书又引《日本釈名》云:“又称morokosi者,(?)因唐代诸物传入日本,故有此名.复如前后汉而后之数千年,虽国号变革頻仍,今犹称汉,此与唐代同盛为治世.上古之博士,专学《史记》,《汉书》纪传之道,仿此曰汉文,曰汉语,对本邦面称和汉。”见同页.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页1.
    [3]清·王世桢《池北偶谈》,页506。
    [4]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17。
    [5]《中国历史大辞典》“唐船”条云:“明代往来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商船。多运载中国商货赴日本出卖.如景穗镇之瓷器.湖州之丝绵,松江之棉布,漳州之纱绢,杭州之席、扇、脂粉、金银箔等,皆为该国所需,贩卖者可获厚利。”这个释义显然需要作某些补充才可。
    [1]为确认中文中该词的使用情况,曾利用Info Digger软件工作室开发的《汉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进行检索,确认《春明梦录》、《满清外史》、《梅兰佳话》等作品中始见”风说'一词.如《春明梦录》卷上:“余出京后,渐有招权纳贿之风说,而余终不深信.”又如《回天绮谈》第八回:“却说亚疏沉海的风说传播起来,亚疏领地的勃里他尼的人民一面愤约翰王的无道,一面悲亚疏的惨死.”据此可见汉语中“风说”一词起源甚晚,然意义与日语全同。
    [2]諸橋辙次、鎌田正、米山寅太郎著《広漢和辞典》(下卷),页1237,大修館書店,昭和57年(1982)刊行.
    [3]長澤規矩也編著《漢和辞典》,页135下,三省堂1991年第四版.
    [4]见《汉语大词典》“风说”一词的释义,第12卷,页624.
    [5]见《中文大辞典》第10册,页123,中国文化大学1990年第8版.
    [6]见《汉语大词典》“风传”一词的释义,第12卷,页622.
    [7]这里所论仅限于风说书文前标题,至于卷前标题和文前标题的差异,请见本文第二章的论述.
    [1]俵,日本度量单位,一俵约等于日本的四升左右,一升等于公制1.8升。
    [2]后来五代将军纲吉为振兴儒学,在汤岛(今东京都文京区)建立祭祀孔子的圣堂,并于1690年将林家书院迁移至此.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于1797年(宽玫九年)成为幕府的官学,改称“昌平坂学问所”.又称“昌平黉”。
    [1]《德川実紀》第三篇,页390。
    [2]关于林罗山的事迹主要参考[日]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辞典》(汉译本) “林罗山”条。
    [3]《德川実紀》第三篇,页378。
    [4]《德川実紀》第三篇,页451.
    [1]《剿闯小说》,全称《新编剿闖通俗小说》又名《剿闯小史》.《剿闯孤忠小说》、《喊闯小说》、《忠孝传》等.存本最早为明弘光元年(1645)兴文馆刊十回本,惠“西吴懒遭人口授”,未详作者为何人.浦注:“《剿闯小说》,西吴懒道人,明版二册,日本写本二册。”上海古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影印刊行。文按,东洋文库本《华夷变态》正文页眉部分常有整理者的注释.本文引用时,均简称“浦注”,并标示其页码。以下仿此.
    [2]浦注:“《中兴伟略》,冯梦龙,明版二册,日本正保三年刊一册。”文按,《中兴伟略》通行本有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冯梦龙丛书》(第四集)本.
    [3]浦注:“《明季遗闻》,清邹漪,四册,日本宽文二年刊,四册。”文按,据《中国丛书综录》“史部.杂史类”载,邹漪撰《明季遗闻》有四卷(收入《明季野史汇编》)本和一卷(收入《昭代丛书》壬集补编)本传世.又,《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一二册有《明季遗闻》四卷.卷前作者邹漪自序日期为.“順治丁酉孟夏”.
    [1]《解题》,页22-23.
    [2]从风说书可知,直到清朝已经取得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绝对统治权之后,到达长崎的商人也仍以“鞑靼”称呼满族及其政权.如庚申“二号普陀上船之唐人口述”中所见.又,“庚申”乃1680年,在清朝为康熙十九年,在日本为延宝八年,这一年五月,《华夷变态》的创编者林春胜辞世.
    [1]江户时代在幕府负责文书的官吏.分“奥右筆”和“表右筆”。这条史料也表明风说书的机密性质和林春胜所参与工作的重要性。
    [2]《華夷变態》,页75。
    [3]《華夷变態》,页138。
    [4]江户幕府的职官,直接领导长崎代官以下诸官,管理长崎事物,负责中国,荷兰贸易,监察外国动向。1714年以后为二人,轮流赴任,每人一年.多从将军直属家臣(旗本)中任命.
    [5]浦廉一对这两件“和解”(“改定吴檄和解'和“改定郑檄和解”)做了注释,云:“该吴郑二者的檄文的‘改定和解',《通航一覽》的编者认为 ‘此应为林道春所作和解',与前面的两件(成为唐通事所译)相比,确实要出色。”然而,上述檄文原件所署日期为“永历二十八年四月初一日”.甲1674年(康熙十三年,日本延宝二年),此时距林道春(林罗山)故去的1657年已经十数年之久。因此,这两件“改定和解”应该是林春胜所为。
    [1]《華夷変態》,页58.
    [2]这篇说明收录在《華夷変態》卷六,时间为“戊午七月”,即1678年7月。见《華夷変態》,页264-265.
    [3]松平家本《華夷变態》卷一存录1678年一番船的风说书,题名是“一番福州船头薛八官船之唐人口述”。见《華夷変態》下册,页2997-299s.
    [1]系刘国轩向郑经汇报战况的书简。
    [2]附录于《華夷変態》下册之后,页码自行起讫.
    [1]浦廉一《解题》,页46.
    [1]此件没有日期,从所涉内容来看,应该是甲申岁事,印崇楨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日本为正保元年.卷前目录中无“抄录”二字,此据卷前题名改.文按:浦糜一云:“三十五卷本第一卷目次之首,有‘李贼覆史军门书',然正文未收载。”据此,知东洋文库本的此条系浦廉一据它本补之.
    [2]此件排在“抄录贼覆史军门书”后,前无题目.此处据卷前目录标注.
    [3]原目录中此件与下一件合称“兵乱传闻二件”,标题中亦无“大明”二字.兹从文前标题加标.又因两件分属不同年份--前者为1644年,后者为1645年,故分别立项。
    [4]正文前无标题,此据卷前目录.此卷录郑芝龙书信两封.日期同为“隆武元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后有林春胜的说明。还附有两份文件,一是江户的马场三郎左卫门、井上筑后守写给在长崎的山崎权八邮的信,内容是对崔芝书筒的答复(日文原文并附有汉译).另一件题为“答长崎王谈”,原文汉文,并附有日文说明。据其知是林高对上述答复的回复。又所附录两件日期均为“正保三年春”,即1646年春.
    [5]正文前无标题,此据卷前目录所加,时间是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这个标题下包含相关文件数件.其一乃对马、丰后、伊豆三守写给马场三郎左卫门.山崎权八郎的信函,述李白成攻入北京、崇楨自杀、大顺立国,明福王南京即位等重要历史事件.详见《華夷変態》,页15-16.
    [1]该文无记录日期,此处年代的拟测乃据文中有“三十年以前”云云。
    [2]这是《華夷変態》所见最早的一条“阿兰陀风说书”,即荷兰商船提供的风说书。
    [1]《華夷变態》,页104。
    [2]原文为“对馬注進”。
    [3]原文为“朝鲜国二而風說之党書”。
    [4]原文为“(?)官而使申聞候觉書”。
    [5]见《華夷変態》,页101页眉注.
    [1]《解题》,页56.
    [1]详见浦廉一《解题》,页57。
    [2]详见浦廉一《解题》,页57。
    [3]《解題》,页57。
    [4]见[日]中村質为《岛原市本光寺所藏古文書調查報告書》撰写的序言“島原松平氏七本光寺史料につ いて》”。来自http://www.bekkoame.ne.jp/-hirokata/koushiki/staff/staff.html,2008年2月18日查阅.
    [1]《解題》,页57-58。
    [2]《華夷変態》,页1671.
    [3]《華夷変態》,页3012.
    [4]这里的“行”并不是风说书原稿的行数,而是东洋文库刊行本中的行数.
    [1]《解题》,页62.
    [1]详见浦廉一《解题》,页46-66。
    [1]《華夷変態》,页143。
    [2]《華夷変態》,页167。
    [3]《華夷変態》,页327-328。
    [4]《華夷変態》,页328。
    [5]《華夷変態》,页350。
    [6]《華夷変態》,页353。
    [7]《華夷変態》,页436。
    [8]《華夷変態》,页157。
    [1]《華夷変態》.页133。
    [2]《華夷変態》,页138。
    [3]《華夷変態》,页318。
    [4]《華夷変態》,页322。
    [5]原文如此,当为“炊”字之误,下同.
    [1]《華夷変態》,页828
    [2]《華夷変態》,页835。
    [3]《華夷変態》,页1600-1606.
    [4]《華夷変態》,页1677。
    [5]原題《延宝三年乙卯鄭祚爺預け銀之始末觉書》,见《華夷変態》,页228.
    [6]原题《大清国ょり琉球へ書翰三通の趣》,见《華夷変態》,页264。
    [1]《華夷変態》.页1055-1056.
    [2]《華夷変態》,页1058-1060.
    [3]《華夷変態》,页1056.
    [4]《華夷変態》,页1059.
    [5]浦廉一《解题》,页46.
    [1]参见[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页19。
    [2]张荫桐选译《1600-1914年的日本》,页10。
    [3][日]水野明《德川锁国政策时期的长崎唐通事》,见林天蔚编《亚太地方文献研究论文集》,页373.
    [1]转引自林韑編《通航一覽》四,页167.
    [2]请参阅孙文《走近阿伊努:一个曾经被歧视的民族的学术史》,载《日本学刊》,2008年第1期。
    [3]#12
    [1]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载:“冯六,庆长九年(1604年)开始任唐通事,是林长右卫门的祖先.”
    [2]冯六到达日本的时间,林韑曾加按语云“来日本年月不详”.见林韑編《通航一覽》四,页167.
    [3]林韑編《通航一覽》四,页168.
    [4]林韑編《通航一覽》四,页168.
    [5]《華夷変態》,页60-62。
    [1]《華夷変態》,页53-56。
    [1]林韑編《通航一覽》四,页167。
    [1]见《華夷変態》,页35页眉注释.
    [2]《華夷変態》,页244-245.
    [3]《華夷変態》,页60-62.
    [1]《華夷変態》.页413-415.
    [2]见华立《“唐船风说书”与流传在日本的乾隆南巡史料》,《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97页.
    [1]汪鹏《袖海编》,页271.
    [2]大庭修《浙江与日本:1684至1728年宁波船的动向》,见王勇主编《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页162.
    [3]在风说书中,大致同时出发的(同行)船称“類(?)”,后继之船则称“跡(?)”,文按,“跡”在日语中与“后来',“后面”义的“後”发音同为ato。故“跡(?)”者.“后船”之谓也.据此也可以推断“類(?)”、“跡(?)”的表述是唐通事据日文习惯使用的词汇.本文引述史料分别译作“同行船”、“后续船”。
    [1]日本静冈县立图书馆藏有一幅保永堂版的版画,为初代广重所作,题名是《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内 平塚 「繩手道」》,东海道印江户时代从京都到江户的官道,“五十三次”表示五十三个驿站.以今天的距离言之,江户到京都为492公里,据说“飞脚”们只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据http://www.ktr.mlit.go.jp/yokohmna/tokaido/02_tokaido/04_qa/index4/answer7.htm.2008年2月15日查阅。文按.以四天计算,则每天要跑123公里。
    [2]转引自浦廉一《解题》,页2.
    [3]关于后者的时间究竟是到达江户幕府的时间,还是老中等幕府阁僚将处理过的风说书送给林氏父子的时间,尚不敢断官.不过笔者颇倾向于后者,即是将处理完毕的风说书交给林氏父子的时间,当然只有对幕府情报处理制度有更多了解之后,才能断定孰是孰非.
    [1]该风说书后注明.五月十五日,自殿中拿来抄写之”字样,据此推测,这个日期应当不是到达江户幕府的时间。
    [2]该风说书后注明“右寅之正月十五日,户田山城守于殿中递呈之”字样,这件风说书可能在到达江户后因故滞留在户田山城守手中达三个月之久.
    [3]笔者在“序论”(研究史的回顾)中曾援引土井康弘的论文,指出风说书对幕府施政所发生的影响。但是,我们对此还缺乏更多的认识,也期待更深入的研究。
    [1]《華夷変態》,页193。
    [2]《華夷変態》,页219。
    [1]分别见《華夷变態》,页133-135、138-139.
    [2]《華夷変態》,页291-293。
    [3]《華夷変態》,页390-392。
    [4]《華夷変態》,页747。
    [5]《華夷変態》,页861。
    [1]附录于《華夷変態》下册之后。页码自行起讫。
    [2]《華夷変態》第二卷集中收录了延宝二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风说书若干件。内客极具史料价值,但是对于确定到达长崎的商船数量并无帮助。要对该年度到达长崎的中国商船数量进行推测,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按照其进港顺序登录,并接受问讯的商船所留下的风说书。
    [1]见大庭脩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19。
    [1]龐新平《<華夷変態>から清初の海禁と長崎貿易》,《大阪柽大論集》第55卷第1号,2004年5月,227-242页.
    [1]风说书见《華夷変態》,页387-388。
    [2]大庭脩认为“1681年前后只有十艘”,见《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19.
    [1]《華夷変態》,页330-332.
    [2]《華夷変態》,页318-322.
    [3]《華夷変態》,页322-324。
    [4]《華夷変態》,页330.
    [1]《華夷変態》.页332.
    [2]据风说书云,此船拟秘密渡日,但被“守护知悉,船遭捣毁,未能渡海。”
    [3]彭公尹曾作为延宝四年(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番南京船船头来过日本并留下了风说书,见《華夷変態》,页148.
    [4]大庭修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19.
    [1]见《華夷変態》,页310.
    [2]原文为“広東之代り守護”,权且译作“广东之新任守护”.
    [1]清制各省巡抚多兼兵部侍郎和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习称为“部院”.据《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姚启圣列传”载:康熙十七年“诏擢启圣福建总督”,此处称“部院”者,或因总督、巡抚二者之执掌略同而平民不详其异,故致风说混淆之.
    [2]关于恶劣气候及其他自然灾害对海外贸易的影响,请参看徐心希《清代台湾海峡的自然灾害与闽台贸易》,《海交史研究》2005年第1期,73-84页。
    [1]清·江日升《台湾外志》,页229。
    [1]《華夷変態》,页408.
    [2]《中国通史》第九册云:“日本政府为了限制白银外流,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颁布‘贞享令',对中国商船的数量与商品额进行限制,因而此后略有减少。”文按:《中国通史》的这段文字所述事实大致不差,但须纠正的是“贞享令”的颁布是贞享二年,即1685年,而非1689年.1689年是“元禄二年”,而非“贞享”。
    [1]本文统计1685年至1714年间到达日本的商船总数为2387艘.
    [2]木宫泰彦在所著《日中文化交流史》中云:“从天和三年(1683年)台湾的郑克(?)降清以后,康熙帝听他说到对日贸易如何有利,使命福州和厦门的官员,于贞享二年(1685)七月.派官船十三艘,装载台湾产的砂糖,并命福州武官江君开和厦门文官粱尔寿等搭乘监督,开往日本.因此,该年开到日本的清朝船实达七十三艘之多。”
    [1]上述各船的风说书分别见《華夷変態》,页422-423、425-428、443-444.
    [2]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页36。
    [1]此处所谓“三里、五里”者乃是日本传统的计量单位,1里约等于3.9公里.
    [2]王安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浙江总督改福建总督.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第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1366-1368.
    [1]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译本),页17.
    [2]因規定的贸易额而无法进行贸易的船只,要原船返回,这样的船在日语中称为“積返(?)”,本文译为“载返船”。
    [3]对于“正德新令”后不同时期商船数量与贸易额的变化,大庭修提供了一组数据:1717年船数40艘 定额8000贯目 1720年船数30艘 定额4000贯目1736年船数25艘 定额4000贯目 1749年船数15艘 定額4400贯目见所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20.木官泰彦也对清代各个时期赴日商船的数量有较详细统计,并提供了一个“来日清朝船只一览表”,据之可以看到日本方面相关政策的调整对于商船数量的影响,见所著《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本),页639-347。
    [1]参见大庭脩著《漢輸入の文化史-聖德太子から吉宗へ》,页118-119。
    [2]见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页647-648.浦廉一《解題》,页2-3。
    [3]“口船”,“中奥船”,“奥船”,分别指中国江浙-带出发之船、闽粤一带出发之船和东南亚地区出发之船.
    [1]见《華夷変態》,页489。
    [2]《圣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三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浙江巡抚张鹏翻上疏云:“出洋贸易船只.地方官印烙,给以票照,许带军墨出洋乃有内地商人,在外国打造船只,带有军嚣,出入关口.既无印烙可据.又无票照可凭,地方官难以稽查,请一概禁止,其暗带外国之人,偷买犯禁之物者,并严加治罪。”则类似在海外造船经营贸易的活动可能多有发生.
    [1]见《華夷変態》,页548、549、550、552.
    [1]分别见《華夷変態》,页118、119、202。
    [2]贞享以前,先述“私船之儀”的风说书例也是有的,如延宝六年(1678年)“十一番东宁船之唐人口述”,但是这样的风说书基本内容比较简单,信息不多。
    [3]大庭修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19。
    [4]1690年二十七番宁波船没有提供乘员数据。
    [1]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錫年中译本),页640。
    [2]据粟田元次云:西川如见所撰《华夷通商考》,其稿本被坊问书肆修改,于元禄八年(1695年)刊行二册本,是为最早之刊本,然误谬颇多.西川复对稿本内容多所增益,并附世界图及外国船舶人物图若干,于宝永五年(1708年)刊行五册本.见所著《江戶時代史》上卷.页898。
    [3]见木官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中译本),页648;大庭修《江户时代中国典流播日本之研究》,页493.
    [4]西川如见在“唐船役者”条后小字注云“记漳州之词”.意即此处所录“唐船役者”,称谓乃据漳州方言.
    [1]见《華夷変態》,页111-112。
    [2]见《華夷変態》,页112-114。
    [1]见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中译本),页684-692。
    [1]《華夷変態》,页2687。
    [2]《華夷変態》,页2633-2634.
    [1]林春胜语,见《華夷変態》,页1.
    [2]参见[苏]加尔别林主编《日本近代史》,页20-22。
    [1]见张荫桐选译《1600-1914年的日本》,页10-12。
    [2][法]莫里斯·布罗尔《荷兰史》,页77.
    [3]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页435.
    [4]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一卷,页106。
    [1][法]莫里斯·布罗尔《荷兰史》,页87.
    [2]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一卷,页122.
    [3][法]莫里斯·布罗尔《荷兰史》,页92、94、97、又,请参看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一卷,页163.
    [4]见《華夷変態》,页315-316.
    [5]见《華夷変態》,页309-310。
    [1]见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二部第二编第一章的论述.
    [2]参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一卷,页86、92、115-116、119、145、147.
    [3]见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页526。
    [1]#12
    [2]见《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页161.
    [3]《華夷変態》,页116.
    [4]《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页173-174.
    [1]见陈自强《就<华夷变态>淡康熙年间海外交通贸易的若干情况》,载《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2期,25-37页.
    [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页25.
    [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页25;又见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上册,页23。
    [1]《德川実記》第四篇,页382.
    [2]《解题》,页67。
    [1]#12
    [2]其中1678、1698、1712、1713、1714、1715、1716、1719、1721、1724年的十年来见存录,因此未纳入统计之有效年份.
    [1]引自《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页127.
    [2]请见本文“4.4风说书与 '三藩'”的论述.
    [1]参见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九册,页168.
    [1][日]中村久四郎《明末の日本乞師及び乞资》.载《史学雜誌》,第26号第8卷,1915年。关于乞师问题。历来中日学界不乏研究.专著有日本石原道博著《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の研究》.富山房1945年版;早期的研究论文有日本後藤肃堂的《明末乞師孤忠張非文》,栽《史学雜志》第26号第0卷,1915年.中国学者梁启超亦有《黄黎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载《东方杂志》第20卷第号.1923年.近二十年来也不断有学者参与讨论,如吴光《黄梨洲“乞师日本”史实考》,载《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陈祖武《黄宗羲东渡日本史事考》,载《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张如安《黄宗羲东渡日本史实新考》,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1期;祝求是《南明冯京第一次日本乞师考》,截《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关于崔芝之生平及其乞兵之事,国内学者南炳文撰有专文考述:《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载《明史研究》第七辑,页177-189;《南明首次乞师日本将领之姓名考》,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47-52页.
    [1]据清人江日升撰《台湾外志》卷三载,郑成功于崇祯三年(1630年)离开日本回国。见页35.
    [1]有关清军与南明势力之进退请参见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册,页331-368.
    [1]参见顾诚《南明史》.页305-306。
    [2]浦廉一注引 《通航一覽》编者所云,认为“这应该是对来使传达的上使的诘难之词'.
    [3]《華夷変態》,页22-24.
    [4]据《華夷変態》:“(正保三年)十月十七日,收到长崎十月十四日书函.其内容是:八月下旬鞑靼人进攻闽中.攻破山贺关,大明人不及战而迎降。鞑靼人攻入廷平,唐王出奔江西 之甘中,其后自杀,或曰为鞑所捕.八月二十八日.郑芝龙避离福州。乘舟自福州退却三里于海上。王孙,文武官员并芝龙妻子,皆乘舟奔泉州。……据后来的传说,郑芝龙为鞑靼人骗降.自日本进去的芝龙妻自杀.与芝龙事先约定的钡地亦未施与,反被送往北京监禁之.唐王亦被生擒.芝龙之子郑彩聚余兵,夺回福州,迎明帝一族之鲁王使监国,改元永历.”
    [5]《華夷変態》,页23-24页眉注释.
    [1]据《闽海纪要》卷之上载:“七月,郑经以思明州蔡政为协理刑官,使日本.”
    [1]这封信与另一写给长崎唐通事的信内容基本相同,而且均未暑明日期,见《華夷変態》,页218.
    [2]《華夷変態》,页219.
    [1]《華夷変態》,页219-222。
    [2]《華夷変態》,页46-47。文按:宋体加粗者为笔者汉译的题名,()内为日文原文表记,下皆仿此。
    [3]《華夷変態》.页217-218.
    [4]《華夷変態》,页219.
    [1]《華夷変態》,页219-222.
    [2]《華夷変態》,页222-225。
    [3]《華夷変態》,页225-226。
    [4]《華夷変態》,页226-227.
    [5]误。应为“丙午十一月七日”。
    [1]《華夷変態》.页228-229。
    [2]《華夷変態》,页229-239.
    [3]《華夷変態》,页240-243。
    [4]《華夷変態》,页243。
    [5]《華夷変態》,页244-246.
    [1]《華夷変態》,页246.
    [2]《華夷変態》,页247.
    [3]《華夷変態》,页248.
    [4]《華夷変熊》,页251-254.
    [5]载《台湾风物》,1961年第3号,25-150页.
    [6]参见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页590.
    [1]《華夷変態》卷一载“大明朱成功献日本書”(原文汉文,正文前并无标题,此标题据卷前目录).文后附有林氏(林罗山或林春胜)的说明,引文即出于此.
    [2]当为“东都”之误,“东都”之改称“东宁',乃郑经时代事.
    [3]详见大庭修在所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页18-19。
    [1]实际留下风说书的只有两艘,即八番、九番。
    [1]#12
    [1]见《華夷変態》,页1。
    [2]原件文前无标题,卷前亦无录.此处文件名称系据文后落款“東莱府使”及林春斋附注“右は朝鲜東莱之人、対馬にて談ずる趣也”,由笔者拟定.
    [3]见日本歴史研究会編《戰争と平和の中近世史》,页116.
    [1]见《華夷変態》.页55-50.
    [2]见《華夷変態》,页62-68.浦廉一据《通航一覽》所载认为是“此乃林道春(罗山)所作之和解”,见《華夷変態》,页62页眉注释。
    [1]见前引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贸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
    [1]据《清史稿·邦交志》载:“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致书干长崎奉行,请通商舶.”(见中华书局标点本页4617.)则《摹夷变缘》系此书简于廷宝六年当误.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第7辑,页863.
    [2]见《清实录》第四册,页305.
    [1]原文为(薩摩野閘に而破損仕申候南京船之唐人共申口》.
    [1]对于中国及亚洲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的评价,笔者服膺[德]贡德·弗兰克在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原名作ReOrient:The Global Ecomomy in The Asian Age)一书中的理论表述,唐船贸易史研究将为该理论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
    [2][日]速水融、宫本又朗编《日本经济史1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页20.21.
    [1]《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寶曆三年八丈島漂着南京船资料》(江戶時代漂着唐船資料集一,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资料集刊十三へ一),[日]大庭脩编著,吹田:闋西大学出版部,昭和六十年(1985)凳行。
    [3]《長崎の唐人貿易》,[日]山脇悌二郎著,東京:吉川弘文館,平成七年(1995)発行.
    [4]《長崎唐人屋敷》,[日]山本紀綱著,東京:謙光社,昭和五十八年(1983)発行.
    [5]《長崎夜話草》,[日]西川如見,東京:求林堂,明治三十一年(1898)発 行。
    [6]《池北偶谈》,清.王世祯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7]《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德川吉宗と康熙帝--鎖国下での日中交流》,[日]大庭脩著,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年発行.
    [9]《德川禁令考》第六帙,東京:司法省庶務課,明治二十八年(1895)発 行.
    [10]《德川实紀》第一篇,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発 行《新訂增補国史大系》本。
    [11]《德川実紀》第三篇,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五十一年(1976)発行《新訂增補国史大系》本。
    [12]《德川実紀》第四篇,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発 行《新訂增補国史大系》本.
    [13]《东西洋考》,明.张燮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东南纪事》(外十二种),清.邵廷窠等著,北京:北京古出版社2002年版《明代野史丛书》本。
    [15]《东倭考》,金安清撰,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编印《笔记小说大观》第十编本。
    [16]《东亚海域一千年》,陈国栋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17]《福建海外交通史》,廖大珂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古文書解読事典》,[日]大石学監修,東京:東京堂出版2000年発行。
    [20]《广东十三行考》,梁嘉彬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漠輸入の文化史--聖德太子か(?)吉宗へ》,[日]大庭脩著,東京:研文出版1997年発行.
    [22]《荷兰史》,[法]莫里斯·布罗尔,郑克鲁、金志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23]《徽州与粤海论稿》,叶显恩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简明日本古代史》,王金林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江户时代日中秘话》,[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6]《江户时代中国典流播日本之研究》,[日]大庭修著,戚印子、王勇、王宝平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江戶漂流記(?)集》第三卷,[日]山下恒夫再編,東京:日本評論社刊1992年凳行。
    [28]《江戶時代にぉ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闋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研究叢刊一),[日]大庭脩著,吹田:闋西大学出版部,昭和四十二年(1967)凳行.
    [29]《江戶時代史》上卷,[日]栗田元次著,東京:近藤出版社,昭和五十一年(1976)凳行.
    [30]《江戶時代史》下卷,[日]龍居松之助著,東京:近藤出版社,昭和五十一年(1976)凳行。
    [31]《近代旅日华侨与东亚沿海地区交易圈--长崎华商“泰益号”文书研究》,[日]市川信爱,[中]戴一峰 主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近世長崎貿易史の研究》,[日]中村質著,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六十三年(1988)凳行.
    [34]《近世对外闋係史論》(增補版),[日]中田易直編,東京:有信堂高文社1982年凳行。
    [35]《近世日本と日中貿易》,任鴻章著,東京:六興出版1988年発行。
    [36]《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日]山脇悌二郎著,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六十三年(1988)発行。
    [37]《近藤正(?)全集》,東京:国書刊行会,明治三十八年(1905)発行.
    [38]《经济通史》,[德]马克斯.韦伯著,姚曾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9]《靖海纪略》,明.曹履泰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40]《寬政元年土佐漂着安利(?)資料》(江戶時代漂着唐船资料集三,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资料集刊十三-三),[日]大庭脩編著,伊吹:関西大学出版部,平成元年(1989)発行。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2]《闽部疏》,明.王世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43]《闽海纪要》,夏琳撰,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编印《台湾文献丛刊》第十一种本.
    [44]《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晁中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明代海外贸易简论》,张维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6]《明代海外贸易史》,李金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7]《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戴裔煊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8]《明代中日关系研究--以明史日本传所见几个问题为中心》,郑樑生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
    [49]《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50]《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の研究》,[日]石原道博著,東京:富山房,昭和二十年(1945)凳行.
    [51]《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林仁川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2]《明末清初台湾与马尼拉的帆船贸易1664-1684)),方真真著,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
    [53]《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傅衣凌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4]《明清时代中国与朝鲜交流的研究》,[日]松浦章编著,台北:乐学书局2002年版.
    [55]《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6]《明清史料 庚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7]《明清史料 辛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8]《明清易代史独见》(增订本),陈生玺著,上海:上海古出版社2006年版。
    [59]《明实录》,(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60]《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61]《南明史》,顾诚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62]《南明史1644-1662》,[美]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上海:上海古出版社1992年版.
    [63]《平(?)しゐべ》,[日]加藤三吾著,畏崎:舆凰会,明治四十五年(1912)凳行。
    [6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5]《清朝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杭州:浙江古出版社1999年重印《万有文库》本。
    [66]《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日]松浦章著,東京:朋友書店2002年凳行。
    [67]《清代台湾海运发展史》,[日]松浦章著,卞凤奎译,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68]《清代西人见闻录》,杜文凯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9]《清代中国琉球贸易史の研究》,[日]松浦章著,東京:榕树書店2003年凳行。
    [70]《清代中日学術交流の研究》,王寶平著,柬京:汲古謇院,平成十七年(2005)凳行。
    [71]《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2]《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3]《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4]《清史》上册,李治亭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5]《清史稿》,赵尔巽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76]《清俗纪闻》,[日]中川忠英编著,方克、孙玄龄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77]#12
    [78]《日本的中国移民》(中日关系史论文集 第二辑),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79]《日本海事史の諸問題 对外關系編》,[日]石井謙治編,東京:(株)文献出版,平成七年(1995)凳行。
    [80]《日本华侨史》,罗晃潮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1]《日本近代史》,[苏]加尔别林主编,伊文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
    [82]《日本近世と東(?)ァ世界》,[日]川腾守著,柬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凳行。
    [83]《日本经济史1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日]速水融、官本又郎编,厉以平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4]《日本历史》中册,[日]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5]《日本历史辞典》,[日]竹内理三等编,沈仁安、马斌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6]《日本外交史》上册,[日]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7]《日本文化》,王勇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日本政治史》第一卷,[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89]《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郑彭年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0]《日中交流二千年》,[日]藤家禮之助著,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1988年凳行.
    [91]《日中文化交流史》,[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2]《上海沙船》,辛元欧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93]《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94]《史学方法论》,杜维云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
    [96]《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97]《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98]《台湾割据志》,[日]川口长孺撰,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文献丛刊》第一种本.
    [99]《台湾外志》,清.江日升撰,刘文泰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100]《台湾郑氏纪事》,[日]川口长孺撰,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文献丛刊》第五种本.
    [101]《唐(?)輸出入品数量一覽1637-1833》,[日]永積洋子編,東京:創文社,昭和62年(1987)凳行。
    [102]《唐蛮貨物帳》,東京:内閣文庫,昭和四十五年(1970)凳行.
    [103]《通航一覽》第四册,[日]林(?)编,東京:鳳文書館,平成三年(1991)復刻版。
    [104]《通航一覽》第五册,[日]林(?)编,東京:鳳文書館,平成三年(1991)復刻版。
    [105]《晚明史(1573-1644年)》,樊树志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106]《万里丝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林士民、沈建国著,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
    [107]《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王勇著,东京:有限会社国际文化工房2001年版.
    [108]《厦门志》,清·周凯修,凌翰等纂,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中国方志丛书》本(据道光十九年本影印).
    [109]《新訂日宋贸易の研究》,[日]森克己著,柬京:国喜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凳行。
    [110]《袖海编》,清·汪鹏撰,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第十帙。
    [111]《学术集林》卷一,王元化主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12]《亚太地方文献研究论文集》,林天蔚编,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1年版.
    [113]《塩尻》,[日]天野信景著,室松岩雄校,柬京:帝国害院,明治四十年(1907)凳行(原本为内阁文库藏百卷本).
    [114]《1600-1914年的日本》(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张荫桐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15]《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苏]纳罗奇尼茨基、古贝尔等著,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6]《远东国际关系史》上册,[美]马士、宓亨利著,姚曾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17]《增楠荤夷通商考》[日]西川如見著,柬京:求林堂 明治三十二年(1899)凳行.
    [118]《增訂近代日本外国阴保史》,[日]田保橘(?)著,東京:刀江害院,昭和十八年(1943)凳行.
    [119]《增订晚明史考》,谢国桢编著,上海:上海古出版社1981年版。
    [120]#12
    [121]《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林正秋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122]《支那日本通商史》,[日]浅井虎夫著,東京:金港堂,明治三十九年(1906)凳行。
    [123]《中国典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陆坚、王勇主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4]《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著,郝藩封等译,北京:财经出版社1956年版。
    [125]《中国对外贸易》,[美]西·甫·里默著,卿汉楫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126]《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夏秀瑞、孙玉琴编著,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7]《中国对外贸易史简论》,李康华、夏秀瑞、顾若增编著,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81年版。
    [128]《中国帆船扬帆四海》,王冠倬、王嘉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9]《中国古船图谱》,王冠倬编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30]《中国古代航海史》,孙光圻著,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131]《中国国际贸易史》,商务印书馆编审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32]《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研究所1984年版。
    [133]《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二辑,中央研究院三民研究所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研究所1986年版。
    [134]《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张炎宪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研究所1988年版。
    [135]《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张彬村、刘石吉主编,台北:中央 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4年再版。
    [136]《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汤熙勇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年版。
    [137]《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辑,朱德兰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2年版.
    [138]《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中国航海学会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
    [139]《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王勇主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40]《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1840-1895)》,姚贤镐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41]《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142]《中国通史》(九),蔡美彪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3]《中国造船史》,席龙飞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4]《中日关系史考》,王勇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145]《中日关系史上的浙江》,吕洪年、吕顺长主编,东京:有限会社国际文化工房2001年版.
    [146]《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周一良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7]《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卷》,王勇、大庭惰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8]《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9]《中世日支通行贸易史の研究》,[日]小菜田淳著,柬京:刀江害院,昭和十六年(1941)凳行.
    [150]《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51]《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一卷,刘鉴唐、张力主编,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2]《朱批谕旨》,清.鄂尔泰,张廷玉编次,清光绪丁亥(1887)上海点石斋缩印本.
    [153]《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新版),[日]岩生成一著,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六十年(1985)凳行.
    [154]《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美]史景迁著,黄纯艳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