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详细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从依附、借鉴、自我封闭到努力探索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史实案例论述了中国油画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本书邀请了数位留苏学生的优秀代表,以撰写回忆录的方式弥补文献资料所遗漏的细节,对史料采用了归纳整理和科学的比较分析法以及图像例举的方式,系统论证了苏联美术教育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和中国油画自身的发展道路。
"Dependency exploration—the impact of Soviet art on Chinese oil painting education (1949—1976) " int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from dependence, reference, self-isolation to struggl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book discusses the complicated and tough process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through a great de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cases. The author invites several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s who studied overseas in Soviets to compose memoirs to make up the details that the documents leave out. The author adopts inductive arrangements, scientific comparisons and image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systematically argue the impact of Soviet art education on Chinese oil painting and self-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引文
[1]张婷:《大众传媒与50年代苏联美术的全面输入》,职大学报,2008年3月。
    [2]李丹慧:《最后的努力:中苏在1960年代初的斗争与调和——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一》,社会科学,2006年6月。
    [3]佟景韩:《建国初期的中苏美术交流》,美术观察,2009年3月。
    [4]蒋大可张莹莹:《留苏学习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装饰,2006年6月。
    [5]邵大箴:《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浅见——兼谈俄苏美术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美术,1998年9月。
    [6]奚静之:《苏联的美术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艺术报,2008年11月。
    [7]钱为:《对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再认识》,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4月。
    [8]薛以平:《俄罗斯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张华清、徐明华教授访谈录》,艺苑(美术版),1999年8月。
    [9]曹庆晖:《“学到手再变”——油画民族化思潮中的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教学研究》,文艺研究,2007年12月。
    [10]李振才:契斯恰柯夫与苏派素描教学——重读《素描教学》,美术,2003年12月。
    [11]靳尚谊、汪诚一:《怀念我们的老师——K·M·马克西莫夫》,美术,1994年7月。
    [12]京云、彭薇、李人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油画道路——中央美院油研班40年回顾研讨纪要》,美术,2003年2月。
    [13]靳尚谊、殷双喜,《中国油画的引进与发展——靳尚谊访谈录》,美术研究,2000年5月。
    [14]于安东:《俄罗斯美术与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15]孙其明:《评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月。
    [16]恩.姆雅柯甫列夫等著倪焕之编译:《苏联美术家传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6年。
    [17]奚静之:《俄罗斯苏联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
    [18]邵大箴,奚静之:《欧洲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
    [19]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20]潘公凯等编著:《中国美术60年》,人民出版社,2009。
    [21]全山石:《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苏美术文献系列丛书——全山石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年。
    [22]肖峰:《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苏美术文献系列丛书——肖峰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年。
    [23]单刚、王英辉:《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
    [24]蓝建:《二十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历程》,《教育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5][澳]W·F·康内尔著,张法琨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6][葡]胡安·卡洛斯·特德斯科:《国际教育大会1934—1996年通过的建议书和宣言》,转引自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著,杨衍永等译:《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美]菲利普·阿尔托巴赫著,马越彻译:《比较高等教育论》(日文版),玉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袁本涛:《依附发展——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6期。
    [30]杨东平:《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年第2期。
    [31][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田正平、张彬:《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两点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3]胡建华:《关于大学“模式移植”的若干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2期。
    [34][美]理查德·麦基翁:《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研究论文集》,纽约1941年。
    [35]陈桂生:《现代中国的教育魂——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6]葛因子:《俄罗斯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1期。
    [37]韩亚辉:《教育部“俄罗斯问题”高级研讨班综合述》,《俄罗斯研究》,2000年第1期。
    [38]李铁映:《研究苏联兴衰的历史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2期。
    [39]陈兼、徐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0]陈章仕:《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41]于增富:《试论中国的对外教育交流》,《教育史研究》,1999年第2期。
    [42][苏]奥·鲍·鲍里索夫著,肖东川、谭实译:《苏中关系》,三联书店,上海书店,1982年版。
    [4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研究丛书》,《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4]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角度》,《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5期。
    [45]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46]黄利群:《建国初期留苏教育的历史评价》,《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47]陈桂生:《略论教育学“中国化”现象》,《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48]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9]朱九思:《历史的回顾》,《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50]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王久长:《50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52]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党的文献》,2002年第6期。
    [53]任一明、熊明安:《新中国成立50年间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4]李利:《如何评价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真理的追求》,1997年第8期。
    [55]姚启和:《艰难的选择:突破苏联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56]李玉非:《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回顾与反思》,《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4期。
    [57]卓晴君、毕诚:《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58]何东昌:《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硬座会上的讲话》,《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59]邹时炎:《对教育领域学习苏联经验的认识》,《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60]程方平:《对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几点看法——兼谈新中国教育史的编写问题》,《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61]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2]刘德喜:《两个伟人和两个大国》,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63]王学珍、王效廷:《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何坚韧:《新疆锡伯族教育研究概述》,《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
    [65][苏]兹维特科:《苏中文化联系》(莫斯科·1924年),转引自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1917—1949》,济南出版社,1999年版。
    [66][美]哈里什·卡普尔著,彭致斌译:《觉醒的巨人——外国人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67][苏]杜宾基著,吴能节译:《抗日战争期间苏联驻华军事顾问的活动》,《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7年第1期。
    [68]李随安:《时代出版社在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转引自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社会文献出版社,1997年。
    [69]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0][苏]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著,赵敏善、段永龙译:《赫鲁晓夫和他的时代》,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71]黄利群:《中国人留学苏(俄)百年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72]曹仲彬、戴茂林:《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3][俄]米罗维茨卡娅著,路远译:《苏中关系对中共的军事援助问题》(1927—1929),《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
    [74]于洪君:《关于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者和青年学生赴苏学习的几个问题》,《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8年第6期。
    [75]丁晓禾:《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76]杜魏华:《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年版。
    [77]毛新宇:《我的伯父毛岸英》,长城出版社2001年版。
    [78]孙耀文:《风雨五载——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79]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0]王义高:《苏联教育70年成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1]张孝亮:《陕甘宁边区教育基本经验初探》,转引自中国教育大系编纂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2]强海燕、田建荣:《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及其影响》,《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83]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4]向青、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85]卓晴君、毕诚:《“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86][美]约琴夫·埃谢里克著,罗清、赵仲强译:《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8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9]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90]西明:《回顾与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8期。
    [91]袁宝华:《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0期。
    [92]卢培青:《“一边倒”战略之是非观》,《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增刊。
    [93]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4]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6]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49年12月23日),转引自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97]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8]陈章仕:《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99]沈志华:《历史考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对中苏经济关系的初步研究》(1948—1953),《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100]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1]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102]陈曾固:《赴苏访问的经过和收获——2月8日在教育部40次部务会议上报告》,《人民教育》1956年第3期。
    [103]李欧良:《苏联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转引自[加]许美德、[法]巴斯蒂等著:《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
    [104]李长安:《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105][苏]扎多延柯、鲁勉斋:《谈谈对俄罗斯学生的汉语教学法》《中国语文》,1958年第7期。
    [106][苏]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查温京:《苏联学校里的中文课》,《苏中友好》,1960年第15期。
    [107]李明滨:《中国与苏联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8]张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典》,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9]周文淇:《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编年史》(19191991),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0][美]莫恩斯·迈斯纳著,杜蒲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1]方华·史册:《参考的启示》(国事卷),陕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112]刘少奇:《1949年10月25日与苏驻华大史罗申谈话备忘录》,转引自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与政策变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13]郭沫若:《1949年10月28日与罗申会谈记录》,转引自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14]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5]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
    [116]黄利群:《中国人留苏(俄)百年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17]朱训:《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18]江平:《杂忆苏联时期的法律和法学教育》,《法学家茶》(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9]苏联基辅大学中国留学生钱清冰:《生活在朋友中间》,《浙江日报》,1956年11月6日4版。
    [120]王崇杰:《赴苏留学诗抄》,转引自田汉等:《歌中苏拥抱》,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
    [121]胡礼忠、金光耀、沈济时:《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30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2]丁三青:《中国留学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神州学人》,1994年第7期。
    [123]黄利群:《中国留学苏(俄)百年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年版。
    [124]刘金田:《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会人名词典》,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125]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6]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学》,2002年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7]李晶侠、周朝虹:《建国初期留苏学子们的风采》,《神州学人》,2004年第7期。
    [128]耿志国:《和苏联学生在一起》,《苏中友好》,1953年第10期。
    [129]田正平、肖朗:《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130]罗时叙:《由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131]王定烈:《当代中国的空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2]刘少奇:《致约·斯·斯大林的信》(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案卷328),转引自[俄]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33]斯大林:《与中共代表团会谈纪要》(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案卷329),转引自[俄]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34]罗申:《1951年7月24日与周恩来谈话备忘录》,转引自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5]周恩来:《1952年9月21日致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信》,转引自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2期。
    [136]李懋之:《陈赓将军受命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回忆史料(1953—1988)》,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7]龚士其主编:《杨献珍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138]蔡定剑:《关于前苏联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建国以来法学界 重大事件研究》,《法学》,1999年第3期。
    [139]蔡秋云:《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学习苏联经验历史回顾》,《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40]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41]吴贻谷主编:《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2]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第82辑),中央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143][苏]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著,肖东川、谭实译:《苏中关系》,三联书店,1982年版。
    [144]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145]斯大林:《1949年6月27日与中共代表团会谈纪要》(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全宗45,目录1,卷329),转引自[俄]安多列夫斯基著,丁明译:《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对莫斯科的访问》(1949年6-8月),《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46]王亚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德怀、聂荣臻》,《军事史林》,1994年第1期。
    [147]杨放之、吴凡吾:《对外国专家要团结、合作和学习——回忆周恩来总理对外国专家工作的关怀和教导》,《人民日报》,1981年1月9日3版。
    [148][俄]阿·麦·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译:《1952年8-9月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经过》(本文译自俄罗斯《近代史》杂志1997年第2期,原题为《1952年8—9月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记录》),《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5期。
    [149]杨秀峰:《在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50]丁浩川:《从苏联教育专家身上得到的启示》,《人民日报》,1953年12月1日第3版。
    [151]杨东平:《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 整》,《东方》,1995年第2期。
    [152]顾明远:《战后苏联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3]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基本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54]黄福涛: 《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考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55]张健:《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156]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版。
    [158]刘茗:《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59][苏]费拉托夫:《苏联专家哲学博士费拉托夫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教育》,1955年第3期。
    [160]何戎双:《中国人民大学“系”的工作》,《人民教育》,1952年第2期。
    [161]马序伦:《五年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南》(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62]王功安:《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的历史回顾》,《教育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
    [163]杨秀峰:《在1956年暑期高等学校校院长和教务长座谈会上的发言》,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64]卓晴君、毕诚:《“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65]葛兆光:《走近清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6]杨东平:《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67]张宏生、丁帆:《走近南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9]杨东平:《大学之道、精神重建与制度创新》,《东方》,1995年第1期。
    [170]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171]何东昌:《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72]李建永、董孟怀:《教育百年回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73]钱俟瑞:《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人民教育》,1953年第2期。
    [174]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75][苏]梅里维里:《实用主义——帝国主义的反动哲学》,《人民教育》,1951年第2期。
    [176]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7][苏]麦尔尼科夫:《访问中国的观感及对工作的意见》,《人民教育》,1955年第1期。
    [178]毕荣宁:《是聚合还是翻版——中国和苏联》,转引自[加]许美德、[法]巴斯蒂等著:《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9]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0]何东昌:《当代中国教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81]陈友松:《凯洛夫新编<教育学)简介》,《人民教育》,1956年第12期。
    [182]青士: 《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后的一些体会》,《人民教育》,1951年第3卷第4、6期,第4卷第1期。
    [183]武庆元:《八万多人参观苏联国民教育展览会》,《教师报》,1957年10月8日1版。
    [184]叶苍岑:《从(红领巾)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人民教 育》,1953年第7期。
    [185]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6]周作宇:《论“中国教育学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87]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8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9]吴洪成:《五十年代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的历史反思》,《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90]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91]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莫斯科,1953年版。
    [192][苏]康斯坦丁诺夫著,吴式颖、周蕖、朱宏译:《苏联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3]陈桂生:《重评凯洛夫<教育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
    [194]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转引自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史》(第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95][苏]凯洛夫:《关于苏维埃学校和教育科学问题的几个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196][苏]凯洛夫:《苏联建立教育科学院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经验》,《人民教育》,1957年第2期。
    [197]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198]郑谦:《被革命的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99]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0]郭德宏:《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中央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201]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中共党史 研究》,1996年第2期。
    [20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04]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05]毛泽东:《1958年6月23日在军委扩大会议各小组组长座谈会上的批示》,福建省档案馆,全宗101,目录12,卷宗223。
    [206]王鲁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转引自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7]陆定一:《在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08]陆定一:《关于学习苏联在今后宣传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0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10]孙喜亭:《毛泽东论中国的教育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化的道路》,《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6期。
    [211]杨凤城:《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12]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3][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4]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15]特约评论员:《略论教育科学中的百家争鸣》,《人民教育》1956年7月号。
    [216]曹孚:《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57年6月号。
    [217]陆定一:《在中央宣传部长座谈会上讲话》,转引自何东昌:《中 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18]许崇实:《冒牌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人民教育》,1965年第2期。
    [219]敢峰:《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人民教育》,1965年第10期。
    [220]陆定一:《在农业中学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21]葛叔华:《论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兼评几本教育学教材中的论点》,《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4期。
    [222]程方平:《对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几点看法》,《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23]杨连立:《论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4]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25]任一明、熊明安:《新中国成立50年间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226]黄济:《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27]潘懋元、刘海峰:《高教历史与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22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9]文辉杭、叶健君:《新中国第一代部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0]冷德熙:《我们这一个世纪——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31]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232]虞和平:《中国现代人历程》(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3]冯英、杨力:《回忆杨秀峰》,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34]刘文渊:《蒋南翔的教育思想评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235]谭晓玉:《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十七年》,《教育研究》,1996年第10期。
    [236][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3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38]宋银桂:《中苏交恶与“文化大革命”》,《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239]方华、史册:《参考的启示》(第7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0][美]戴维·米尔顿:《树欲静而风不止,革命的中国岁月》(1946—1969),纽约,1976年版。
    [241]王海光:《从革命到改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2][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3][俄]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44][苏]加·拉什尼科可著,徐馨青译:《三十年的苏联教育》,北京中外出版社,1950年版。
    [245][德]迪特、海菌茨希著,张文武、李丹琳译:《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46][苏]葛岁米柯、波诺马廖夫著,韩正文等译:《苏联对外政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7][美]约翰、柯茉威利著,张昌柱等译:《中国学校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48][苏]卡比察著,赵承先、忻鼎明译:《中苏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①郭德启:《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中央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页。
    ①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1979年,人民出版社。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页。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的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270页。
    ①杨东平:《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第28页。
    ①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②参考《中苏交恶与“文化大革命”》,宋银桂,《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73页。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02页。
    ①引自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①参考《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梁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赵思有,《苏州大学学报》,2004。
    ①参考《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略》,陈章仕,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
    ①参考《建国初期留苏教育的历史评价》,黄利群,《教育评论》,2001。
    ①参考《试论中国的对外教育交流》,于增富,《教育史研究》,1999。
    ②美国学者西奥多、陈世恩在《自1949年以来的教育:学术模式和革命模式》一书中进一步阐述,认为当时中国存在的两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是学术教育模式与革命教育模式之争。
    ③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①[美]约瑟夫·埃谢里克著,罗清,赵仲强译:《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谢纬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6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3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①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转引自张健之编:《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4页。
    ①王炳照、阎国华: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②参考《对教育领域学习苏联经验的认识》,邹时炎,《教育史研究》,1998。
    注释:①引自《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李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②引自《苏联的美术教育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奚静之,2008。
    注释:①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2页。
    注释:①沈志华: 《历史考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对中苏经济关系的初步研究》,《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第58页。
    注释:①引自《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李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②引自《大众传媒与50年代苏联美术的全面输入》,张婷。③沈志华:《历史考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对中苏经济关系的初步研究》(1948—1953),《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第59页。④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61页。
    注释:①《人民日报》、新华社:《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人民日报》,1953年2月6日第2版。②特约评论员:《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社论),《人民教育》,1952年第11期第43页。
    注释:①引自《50年代的中国美术与苏联影响》,佚名,艺术中国网。
    注释:①引自《中国美术大事记》,中国美术馆网站。
    注释:①张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典》,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页。②③均引自《中国美术大事记》,中国美术馆网站。
    注释:①引自《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单刚、王英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注释:①[苏]奥·鲍·鲍里索夫、鲍·特·科洛斯科夫著,肖东川、谭实译:《苏中关系》,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324页。②新华社:《最强烈抗议苏联政府迫害反美游行学生》、《人民日报》1965年3月15日第1版。③[美]莫恩斯·迈斯纳著,杜蒲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3页。
    注释:①美联社:《苏联无理要求我全部留学生在限期内离苏》、《参考消息》,1966年10月9日3版。
    ①丁晓禾:《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0页。
    ①高等教育部:《有关出国留学人员的经费规定》,转引自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55-258页。
    ②引自《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张久春,《百年潮》,2008-11。
    ①引自《肖峰回忆录》,肖峰,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2。
    ①引自《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宋珊琳,《科学文汇》,2007(24)。
    ①引自《契斯恰柯夫素描再认识》,杜宝昌,《艺术研究》,2002(2)。
    ①参考《从创造性思维的测试看契斯恰柯夫教学评价体系》,赵永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①参考《重看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陈静,《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01)。
    ①参考《苏联教育史》,[苏]康斯坦丁诺夫著,吴式颖、周蕖、朱宏译,商务印书馆,1996。
    ①引自《肖峰回忆录》,肖峰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2。
    ①引自《陈尊三回忆录》,陈尊三,《美术大观》,2009.4。
    ①参考《肖峰回忆录》,肖峰,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①参考《全山石回忆录》,全山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2。
    ①引自《中苏关系》,[苏]卡比察著,赵承先、忻鼎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②[德]迪特·海茵茨希著,张文武、李丹琳译:《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97页。
    ③引自《中苏关系》,[苏]卡比察著,赵承先、忻鼎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④引自《中苏关系》,[苏]卡比察著,赵承先、忻鼎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⑤[俄]阿·麦·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泽:《1952年8月至9月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经过》,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⑥引自《中苏关系》,[苏]卡比察著,赵承先、忻鼎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①周恩来:《1952年9月21日致苏联外交部长莫洛夫的信》,转引自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2期,第51页。
    ②引自《中苏关系》,[苏]卡比察著,赵承先、忻鼎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①特约评论员:《进一步加强向苏联专家学习》、《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3日1版。
    ①苏联驻华大使馆:《1960年7月18日致中国外交部的照会》,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会,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82辑),中央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②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①参考《苏联专家在中国》,沈志华著,新华出版社,2009。
    ②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①大连市政府:《1951年5月20日关于苏联专家工资标准的协定》,大连市档案馆,2.目录2.卷宗309,第43、46、53、58页。引自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第140页。
    ①参考《油画教育正规划重建中的“马训班”教学》,曹庆晖,文艺研究,2007-10。
    ①引自《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参考资料》,谭蕴玉手抄本,1955。
    ②参考《靳尚谊全记录》,靳尚谊全记录编委会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①引自《侯一民、邓澍作品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①引自《秦征的艺术追求》,《美术》,1993年07期。
    ①参考《何孔德人物写生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①引自《欧洲绘画史》,邵大箴,奚静之,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①引自《欧洲绘画史》,邵大箴,奚静之,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①引自《欧洲绘画史》,邵大箴,奚静之,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②引自《欧洲绘画史》,邵大箴,奚静之,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①引自《欧洲绘画史》,邵大箴,奚静之,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①[美]卡扎米亚斯、马亚拉斯合著,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译:《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②马序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转引自何东著《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③张崇麟:《关于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几个问题的商讨》,《人民日报》,1956年9月4日,7版。
    ④陈黎:《论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53页。
    ⑤参考《50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王久长,《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2。
    ①刘守斌:《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3页。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61页。
    ①引自《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50年)》,来自人民网。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63页。
    ②陆侃如:《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开展改造运动》,《人民日报》,1952年2月4日,2版。
    ①参考《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李琦,《党的文献》,2002.6。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69页。
    ①参考《60年不变的宗旨——建国60年美术发展的回顾》,李树声,雅昌艺术网专稿,2009。
    ①参考《借鉴与发展中苏教育交流(1949—1976)》,李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2006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80页。
    ②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①参考《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杨东平,2007.9。
    ①参考《美术教育主导的中国油画“全盘苏化”》,董可木,2009。
    ①任一明、熊明安:《新中国成立50年间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22页。
    ①李建永、董孟怀: 《教育百年回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152页。
    ①参考《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徐东,2006。
    ②参考《关于建国以来中苏教育交流史研究状况的综合评述》,李涛,2005。
    ①参考[前苏联]索洛维叶夫、斯米尔·诺夫、河列克塞那娃、石树仁译,《素描教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①引自《契斯恰柯夫、克拉姆斯科依素描》,契斯恰柯夫,克拉姆斯科依、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①参考《俄罗斯苏联美术史》,奚静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②参考《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潘耀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①参考《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的影响(1949—1965)》,朱沙,2008。
    ①参考《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的影响(1949—1965)》,朱沙,2008。
    ①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页。
    ①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7页.
    ②郭德宏:《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中央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页。
    ①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79页。
    ②参考《20世纪中国油画纪年》,水中天。
    ①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指示》,转引自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58页。
    ②李涛:《中苏教育美术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①引自张小涛:《艺术空间——约尔格·伊门多夫》
    ②参考《近代中国绘画》,鹤田武良,角川书店,1974。
    ①参考《冷战年代中苏教育交流的启示》,顾宁。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①参考《浅谈中国油画艺术之民族化问题》,苏素芬,《大众文艺》,2008.11。
    ①参考《油画杂谈》,罗工柳,《美术》,1962.2。参考《教学的回顾》,罗工柳,《美术研究》,1985.1。
    ①引自《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刘骁纯整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①参考《论“文革”中虚假的创作模式对油画作品的影响》钟华,文教资料,2006(34)。参考《俄罗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研究》,金妹,《艺术百家》,2005.2。
    ①李涛:《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①王海光:《从革命到改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②[美]戴维·米文顿:《树欲静而风不止,革命的中国岁月》(1946—1969),纽约出版机构,1976年版,第330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页。
    ①参考《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梁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佚名。参考《徐悲鸿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隋岩,《文艺评论》,2007.1。
    ①引自《刘海粟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公共领域的构建》,王欣。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3)。
    ①参考《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梁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佚名。
    ①参考《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梁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佚名。
    ①参考《论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其作品特点》,赵思有,2005。
    ①参考《刘海粟研究》,刘海粟美术馆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参考《徐悲鸿讲艺术》,徐悲鸿著,九州出版社,2005。
    ②参考《色彩琐谈》,颜文梁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①参考《罗工柳的油画艺术》,巫俊《文艺研究》,2006。
    ①参考《“学到手再变”——油画民族化思潮中的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教学研究》,曹庆晖,文艺研究,2007.12。
    ①参考《“学到手再变”——油画民族化思潮中的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教学研究》,曹庆晖,文艺研究,2007.12。
    ①参考《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刘骁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①参考《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邹跃进,文艺研究,2005,9。
    ①引自《延安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蒋文博,船山学刊,2008.1。
    ①参考《毛泽东时代美术》,邹跃进,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①引自《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
    ①参考《论“文革”中虚假的创作模式对油画作品的影响》,钟华,《文教资料》,2006(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