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武汉市群众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了重新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构建新社会,1949年刚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将其纳入到自己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本文在占有一定档案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展现1949到1966年武汉市群众文化的发展演变,认真反思了建国17年里群众文化建设的得失。
     群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群众的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和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1949—1966年武汉市的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也就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群众文化网络建设方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在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下,建国17年里武汉市的各级群众文化组织与设施逐步完善起来,广大群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阵地。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是,武汉市的各级群众文化管理机构与机制被建立起来,群众文化被置于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建国17年中,武汉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新的社会、新的领导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走出了小文化、俗文化的狭小圈子,开创出大文化、雅文化的广阔天地;但是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是配合中心运动,把社会效益强调到极端的地位,尤其是只讲政治效益和思想效益的倾向非常明显。在群众文化管理方面,为了加强党对群众文化的领导,加速全社会的文化整合,武汉市的各级党委和文化部门在政治空气愈来愈浓烈的17年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以单一的政治标准为考量的准绳,使得全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又逐渐陷入到了僵化死板的教条之中。
     在建国17年那个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社会里,武汉市群众文化受到了政治的重大影响。本文则对17年间武汉市群众文化与政治的特殊互动关系作了深刻反思:群众文化要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存在,但绝不是政治的附属品。只有将两者关系辩证统一地处理好,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群众文化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mass culture is enormous to Chinese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For integrating cultural resource and reconstructing new socie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at gained the ruling status just now in 1949, initially attached a great importance to mass culture, which was introduced to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in Wuhan city from 1949 to 1966, and introspects the success and the fault of mass culture at that time in the basis of given archives.
     Mass culture is a complex system which comprises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institution and facility as well as adaptive adminis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in Wuhan city during 1949-1966, is mostly embodied at these aspects. On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mass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under the promoting of social movement, the institution of mass culture in Wuhan city gradually perfected. And the crowd possessed their own cultural fiel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nagement of mass culture in Wuhan city was built, and was belong to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n the activities of mass culture, the flourishing situation was generally presented from content to form in Wuhan city. The activities of mass culture went out of minor and vulgar culture, and initiated great and elegant culture; but many activities of mass culture coordinated central movement and was extremely inclined to social effect, especially the aptitude of emphasis on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ffect was very evident.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mass culture, for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leadership to mass culture and completely integrating social culture, all the level Party committee and cultural department frequently regarded politics as single standard of value,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was lost in rigid doctrine in that seventeen years of political atmosphere more and more intense.
     In the society that had a great of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1949 to 1966, mass culture in Wuhan city was affected by politics. The article makes deep introspection to special inter-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mass culture in Wuhan city: mass culture must exist in certain political environment, but it is never the accessory of the politics. So only if we dialectically conduct their relationship and conform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times, mass culture gives play to active action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 转引自郑永富:《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3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改横排版,第8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2页。
    ① 转引自郑永富:《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31页。
    ① 武汉刚解放时的文艺队伍多为专业文工团体,具体包括中南文联、美术、音乐、戏剧等专业协会,中大文艺学院、公安总队等专业文工团。
    ② 1950年秋改名为武汉市人民文化馆,1953年因各区已建立文化馆而撤销。
    ③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④ 1954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5月24日合原汉口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城区为武汉市,辖26个区。1952年7月,全市又调整为9个区,其中城区5个,分别是武昌区、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汉阳区;郊区4个,分别是东湖区、南湖区、惠济区、福城区。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13—1—705。
    ②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③ 该队在54年改为市工人文化服务队,55年合并于市属各文化馆。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②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340页。
    ① 公园和体育场于1953年脱离文教系统,分别划归园林系统和体委。
    ②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① 《群众文化工作文件资料选编(一)》,文化部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局1984年3月编印,第6页。
    ②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337、338页。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资料汇编aG2—5—4。
    ②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五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5年6月编,第83页。
    ①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五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5年6月编,第75页。《武汉市志·文化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② 武汉市档案馆藏资料汇编aG2—5—4。
    ①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五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5年6月编,第75页。
    ②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五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5年6月编,第75页。
    ③ 武汉市档案馆藏资料汇编aG2—5—4。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② “三史”是指家史、村史和公社史,有的地方加上写工厂史,称之为“四史”
    ③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五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5年6月编,第76页。
    ①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78、279页。
    ②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66。
    ①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226页。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49—1—570。
    ②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232、233页。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49—3—121。
    ②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20、221页。
    ①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17页。
    ② 具体包括《电影业登记暂行办法》、《电影新片颁发上映执照暂行办法》、《电影输出与输入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等。
    ③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18页。
    ①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20页。
    ② 这一段所提及的外国电影分别整理自《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242、247、249页。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改横排版,第817页。
    ③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365页。
    ① 《群众文化史(当代部分)》,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71、72页。
    ② 武汶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① 《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1982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编印,第273、274页。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改横排版,第819页。
    ① 《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316页。
    ②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①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335页。
    ② 表中的数字经整理来自于《武汉市志·文化志》第347页。
    ① 转引自《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337页。
    ① 转引自《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339页。
    ②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66页。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45。
    ② 《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1987年1月编,第67、68页。
    ③ 按照当时的收换办法,一股谈情说爱的书;虽有一些色情描写,但以暴露旧社会黑暗为主的书;一般侦探小说、神话、童话的连环画,都不属于查禁的图书。
    ①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05。
    ② 1950年1月发行五千元和一万元两种票券,1954年又发行五万元券。1955年3月发行新人民币,旧人民币一万元等于新币一元。参见《武汉市志·金融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③ 武汉市档案馆藏69—1—1005,表格题目为后来所加。
    ①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7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 毛亦青:《肃清殖民地教育给我的影响》,《中国青年》第61期。
    1.武汉市档案馆档案等
    2.《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市志(金融志)》
    3.《中国青年》
    1.文化部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局编:《群众文化工作文件资料选编(一)》,1983年印。
    2.文化部办公厅编:《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1982年印。
    3.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市文化史料》(第五辑),1985年印。
    4.武汉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市文化史料》(第六辑),1987年印。
    5.武汉市统计局[编]:《武汉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6.武汉市情编辑部,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大典:1949-1976第一卷》,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7.李岩等主编:《武汉1949-1989》,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8.中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编:《武汉市第一纱厂工人文艺活动典型报告》,办公室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资料》,湖北省文化局1958年印。
    1.吴一平主编:《群众文化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黎少岑:《武汉今昔谈》,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皮明庥:《武汉近百年史:1840-1949》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4.李权时,皮明庥:《武汉通览》,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5.冯天瑜、陈锋编著:《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陈午晴:《当代中国的单位变革与家庭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何玉长:《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王煜等:《中国社会变迁启示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11.杨蒲林,张述传主编:《武汉市情研究:1949-1992》,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2.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梁泽楚:《群众文化史(当代部分)》,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14.陆汉文:《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闵学勤:《城市人的理性化与现代化——一项关于城市人行为观念变迁的实证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阿里克斯·英格尔斯:《人地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滓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麦克法考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2.郑永富主编:《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
    23.朱琪、王明凯著:《城市群众文化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横排版。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邹宁译:《群众文化工作》,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
    27.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湖北省群众艺术馆1984年印。
    28.吴一平,刘永禄主编:《群众文化论文选》(第一辑)武汉市群众文化学会、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印。
    29.吴一平主编:《群众文化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杨奋生主编:《群众文化学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年印。
    31.孙渊、汤友权主编:《群众文化概论》,新华出版社1988年9月版。
    32.赵桓榉主编:《群众文化管理学》,新华出版社1989年2月版。
    1.刘盛佳:《武汉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条件研究》,《大武汉战略》2000年第6期。
    2.沈康荣:《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探略》,《社会》2000年第9期。
    3.杨凤城:《1956~1966年党的文化政策及其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7期。
    4.吴继平:《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述评》,《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
    5.罗平、刘海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再认识——兼谈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王先俊:《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当代中国史研究》第3期。
    7.张旭东:《建国初期的先进文化建设及其现实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刘浩:《解放初期的群众文化》,《江淮文史》2006年第1期。
    9.胡安全:《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0.曹廷华:《论群众文化与城市形象》,《探索》1998年第4期。
    11.曹廷华:《论雅文化的俗化与俗文化的雅化——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现象性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12.江平:《浅谈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安徽新戏》2000年第5期。
    13.王承就、范碧鸿:《试论“文革”前我党的“文化革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1期
    14.李天恩:《文艺要面向人民群众——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5.周永生、罗昭义:《新中国50年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5期。
    16.白海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之比较》,《理论月刊》2001年第10期。
    17.支克坚:《欲进复退——评周扬1962年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8.刘继同:《组织性动员于政治经济运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工作模式》,《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9.张洪敏:《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应该具有的思维与手段》,《青年文学家》2007年第3期。
    20.吴家柱:《毛泽东的群众文化理论及实践》,《理论月刊》1992年第6期。
    21.王荣:《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剧影月报》2005年第5期。
    22.杜敬:《关于群众文化社会化的思考》,《戏剧文学》2004年第9期。
    23.洪轩:《文化是一种凝聚社区群众的力量》,《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第11期。
    24.杨燕卿:《浅议消遣娱乐与群众文化》,《开放时代》1986年第1期。
    25.王惟恭:《论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性》,《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5期。
    26.李燕:《群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引导》,《剧影月报》2005年第5期。
    27.吉初学:《略论群众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区展望》1995年第5期。
    28.娄黎明:《试探群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文化时空》2003年第12期。
    29.李伟:《群众文化建设的重整与拓建》,《青年文学家》2005年第4期。
    30.郁金宝:《群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推动力》,《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31.金京玉:《群众文化如何走社会化的方向》,《戏文》2006年第3期。
    32.姚为民:《论群众文化的群众化原则》,《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6期。
    33.李锦坤:《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34.李延平:《刍议群众的文化接受心理》,《学术交流》2004年第7期。
    35.严玉琼:《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四川戏剧》2003年第2期。
    36.李姗:《简论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7.高随民:《参与和表现——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趋向》,《瞭望》1989年第49期。
    38.李振连:《“群众文化与爱国主义”座谈会述要》,《现代哲学》1995年第4期。
    39.李雪来:《试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兼谈文化馆(站)加强自身建设的意义》,《青年文学家》2006年第6期。
    40.王其森:《浅述苏区的群众文化》,《福建党史月刊》1992年第3期。
    41.苏桂玲:《群众文化散论》,《戏剧文学》2004年第6期。
    42.胡泉有:《列宁:群众文化水平状况和政权建设》,《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3.蒋忠敏:《群众文化的战略意义》,《剧作家》2006年第3期。
    44.白志功:《在群众文化战线上的40年》,《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6期。
    45.朱彩梅:《群众文化面面观》,《青年文学家》2005年第10期。
    46.任丽:《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关注发达地区群众文化边缘群体》,《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
    47.梁蒙:《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改革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48.石兆年:《浅谈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第11期。
    49.王明泉:《“人民性”、“大众文化”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0.解金龙:《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群众》2005年第6期。
    51.段钢:《上海群众文化发展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2.刘浩:《解放初期的合肥群众文化》,《江淮文史》200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