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重视通识教育精神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但是到建国后,由于苏联模式的引进,通识教育彻底退出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专业教育扮演着一枝独秀的角色。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也必须由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这是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换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要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得以实现,不仅需要研究通识教育理念问题,还必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探讨。本文就以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为案例,管中窥豹,以求能对中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有所把握。
     事物是处在整体联系之中,要想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还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从纵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横向(不同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两个层面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找到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借鉴外国大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提出一点思考。
General education has always had great importance to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this tradition has extended to the Republic, but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s a result of the Soviet Model introduc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mpletely removed from the stag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as acting the role which outshined other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a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brings to people's attention day by day.
     Gener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deal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implement of education depends 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is not an exception. This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deal to reality. So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really to be achieve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gene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also need to explore education cours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Donghua university as cases, has a limited view of, in order to be able to knows the gene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in the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a better way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ings. From vertical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horizontal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paper compares two levels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carried out by the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Through such comparisons, the author discovers some problems when the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Then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gives some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how to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引文
[1] 丁东等编.大学沉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180.
    [2] 龚放主编.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P47.
    [3] 舒炜.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J].读书.2006,(4).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3]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5]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6.
    [6]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舒定志.对通识教育构造的一种认识[J].江苏高教,2003,(1).
    [1] 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1] 张家勇.新世纪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1] 吴建芳等.大学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2] 张晓鹏.日本高教:超越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J].上海教育,2001,(9).
    [3]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18
    [4] 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P61
    [1] 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以北京大学为例[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P4
    [1] 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4
    [2] 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7
    [3]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
    [1]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
    [1]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154
    [1]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P338
    [2] 参考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53
    [3]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P342
    [4] 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P49
    [1] 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P159
    [2] 同上,P149
    [3]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106
    [4] 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P153
    [5] 同上,P157
    [6]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211
    [1] 转引自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212
    [2] 转引自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P157
    [3]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P637
    [1]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P684
    [2] 转引自李国钧等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P97
    [3]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P645
    [4] 转引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P78
    [1]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77-78
    [1] 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P196
    [2] 转引自李国钧等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P85
    [3] 周远清.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1] 龚放主编.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P46
    [1] 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日本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模式[D].[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 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大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重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附录
    [2] 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 转引自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77
    [1] 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大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重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附录
    [1]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P5-6
    [2] 董俊敏.成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 阳仁宇等.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1]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59
    [1] 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175
    [1] 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以北京大学为例[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龚放主编.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丁东等编.大学沉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黄进主编.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9、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0、胡显章主编.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三联书店,2001
    14、[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主编.新世纪的教育挑战与各国因应策略.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16、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 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9、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2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2、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3、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24、李国钧等.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5、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大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重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6、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7、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8、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陈小红.试论通识教育与大学改革.复旦教育论坛,2006(1)
    2、舒炜.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读书,2006(4)
    3、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读书,2006(4)
    4、符碧真.美国与台湾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6(4)
    5、谢长青等.以学术讲座为视角探讨大学通识教育.北方经贸,2006(1)
    6、李克安.“元培计划”与通识教育.复旦教育论坛,2006(1)
    7、朱晓刚.以人为本——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解读.民办教育研究,2005(5)
    8、朱曼.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会通创新方式.高等农业教育,2005(11)
    9、闫亚林.另一种大学竞争力:中国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两次评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
    10、陈小红.论21世纪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工高教研究,2005(5)
    11、谷建春.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机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12、林娜·沃尔斯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13、朱晓刚.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解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14、陈小红.汕头大学学生通识教育的调查及分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15、张寿松,徐辉.试论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以香港中文大学下属学院为例.高教发展评估,2005(5)
    16、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7、梁美仪.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18、林娜·沃尔斯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19、孙昌立.本科教育何以仍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石——兼述浙江大学的举措和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4(1)
    20、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2004(2)
    21、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22、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4(6)
    23、郑旺全等.哈佛大学改革本科教学起波澜.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24、张晓鹏.哈佛教改.上海教育,2004(8)
    25、黄进.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26、李曼丽.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研究,2004(2)
    27、李冲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给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4(5)
    28、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比较教育研究,2004(4)
    29、张晓鹏.日本高教:超越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上海教育,2004(9)
    30、郭德红.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教育与职业,2004(3)
    31、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现代教育科学,2004(4)
    32、彭蜀晋.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教师教育研究,2004(4)
    33、冯增俊.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4(8)
    34、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8)
    35、刘拓等.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36、张凤娟.“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发展历程.教育发展研究,2003(9)
    37、舒定志.对通识教育构造的一种认识.江苏高教,2003(1)
    38、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39、冯惠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2003(4)
    40、冯增俊.中国台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3(12)
    41、罗云等.哈佛经验与北京大学本科通选课设置的比较.江苏高教,2002(6)
    42、李曼丽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43、吴迎新.台湾大学、中原大学通识教育及考试方法简介.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
    44、李曼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45、熊贤君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教育评论,2000(4)
    46、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
    47、周远清.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48、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49、阳仁宇等.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高等理科教育,2003(2)
    1、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以北京大学为例.[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2004
    2、石美平: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4
    4、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的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7、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日本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模式.[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8、董俊敏.成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006》
    3、《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方向)修读指导计划2006》
    4、南京师范大学菁林园网站
    5、东华大学教务处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