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山之纹理 绘路之新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山地城市道路是山地城市的公共展廊,它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而必要的园林化街景设计是提高城市形象的手段。然而,当前以几何设计和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对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的设计,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而更多的街景设计未被普遍重视。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的解读,利用历史回顾,确定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设计的必要性,在分析和总结当前山地城市道路环境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的基本原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运用生态学理论、视觉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结合山地城市与山地城市道路的特性,研究总结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设计的理论基础。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设计理论的研究上,总结出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设计方法的三个要点:多视角设计、多制约应变和多向度构设。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根据前文所研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针对典型的山地城市道路及场地,研究其园林化街景设计的要点,是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补充。
    文章最后是通过三个不同类型:交通性、生活性、主题性道路的园林化街景设计实践,来验证所研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在设计中涵盖了不同类型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的设计要点。
    本文通过研究力图探求出具有可操作性、普遍适用性、适于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期对目前山地城市道路的科学美化提供参考。
That Mountainous City road is the Public exhibition of a Mountainous Country city ,affecting the whole image of the city, but the necessery gardenlization streets sight design is a means to increase city image.However, city that front with several design how to beautify the sport for the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estheticism, to Mountainous City, the road's gardenlization streets sight design results in ecology problem, and more roads are not widespread thought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reads about Mountainous City gardenlization streets sight,and confirms the necessity of gardenlization streets sight in Mountainous City by making use of the history, and on th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velopment of current Mountainous City road environment and the foundation for concrete problems for exsitting, brings up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desig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ecology theories, sense of vision theories and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y theories, joining together the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the Mountainous City and Mountainous City road, tallys up the science theories to guide the desig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analysis, tallys up the method's three important points of the design: multi-points of view to design, multi-ristricts adapt to changes, multi-directions to establish .
    The fouth part of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vestigates the design points aiming at the typical style,and complements design methods.
    The finally Article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Mountainous City road, verifys the feasibi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methods. It also explains the points of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the Mountainous City roads.
    This thesis wants to investigate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methods that exercisable and universal fit to the Mountainous City road gardenlization streets sight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rence to beautify the Mountainous City road..
引文
* 中文书目:
    [1] 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10
    [2] 黄光宇 黄天其 黄耀志著,《97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一版,1997
    [3] 黄光宇著,《山地生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9
    [4] 赵万民著,《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9.6
    [5] 俞孔坚编,《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 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
    [6] J·麦克卢斯基著,张仲一 卢昭曾译,《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2.9
    [7] 刘滨谊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8]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9] 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和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0.8
    [10] 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9.5
    [11] 吴家骅编著,《环境设计史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6
    [12] [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倪文彦校,《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2.9
    [13] 王洪成 吕晨著,《城市园林街景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3.1
    [14]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5] 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6] 中国建筑学会主编,《城市环境艺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2.2
    [17] G·卡伦著,刘杰 周相津等编译,《城市景观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
    [18] 王浩等编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第一版,2000.3
    [19] Richard k·Untermann著,刘可泰编译,《坡地规划与设计概论》,台北市:茂荣图书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十月四版
    [20] 李敏著,《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9
    [21] [德]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德奥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
    [22] 鲍世行 顾孟潮编著,《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9
    
    
    [23] 凯文·林奇著,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24] [美]N.J.格林伍德、J.M.B.爱德华兹著. 刘之光等译.《人类环境和自然系统》.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5] 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第二版,1984.10
    [26]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4.6
    [27] 仇保兴著,《追求繁荣与舒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5
    [28] 张斌 杨北帆编著,《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4
    [29] [美]E·D培根等著,黄富厢 朱琪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89.2
    [30]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89.8
    [31] 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8
    [32] 王祥荣著,《生态与环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4
    [33] 沈玉麟主编,《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
    [34] [美]凯文·林奇著,黄富厢 朱琪 吴小亚译,《总体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9.11
    [35] 周武忠著.《园林美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6] 周岚等编著,《城市空间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1.1
    [37] 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8.12
    [38]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 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0
    [39] 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版,1990.9
    [40] 《城市设计论文集》,《城市规划》编辑部,1998.8
    [41] 夏祖华 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2.8
    [4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 孙鹏 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10
    [43] 艾定增 金笠铭 王安民著,《景观园林新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1995
    [44] 徐磊青 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
    [45] 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2
    [46] 刘琦译评,《论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一版,1999.3
    
    * 中文期刊
    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中国园林,2001年
    
    [1] 第6期
    [2] 杜春兰 毛华松著,永川永铜公路环北段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规划师,20年第6期
    [3] 李泽新,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4] 蔡云楠 郭红雨,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中国园林,2000年第1期
    [5] 蔡云楠 郭红雨,山地城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 王浩 赵岩 谷康,视觉特性与道路绿地设计,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 杨炎炎,山地城市街道设计及景观探析,四川建筑,2001年第2期
    [8] 赵岩 谷康,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文化底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9] 蔡云楠,山水城市景观内涵探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第12期
    [10] 徐思淑,山地城镇街路析,云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4期
    [11] 邵永权,怎样绿化悬崖峭壁,绿化与生活,1997年第3期
    [12] 陈明 吴叶青 陈继平,浅议城市垂直绿化,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9期
    [13] 朱培国,山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长江建设,2000年第5期
    [14] 和呸壮,道路绿化工程德景观设计,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7期
    [15] 豆俊峰,重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16] 薛志成,城市绿化设计不能全盘西化,北京规划建设,2000年第4期
    [17] 张俊云 周德培 李绍才,岩石边坡生态种植基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第3期
    [18] 姚亦锋,源于大自然理想德景观设计,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6期
    [19] 张燕,山阴道上 宛然镜游--论《园冶》的设计艺术思想,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底2期
    [20] 卢伟民,山水·人情·城市--再创东方气质城市,北京规划建设,1999年第4期
    [21] 鲍世行,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再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华中建筑,2000年第4期
    [22] 杜玉玲,浅谈垂直绿化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当代建设,1998年第6期
    [23] 蔡顺田 全英杰,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必由之路,山西林业,1997年第6期
    [24] 庆会春,城市立体绿化的形式与生态效应,鲁行经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5] 李松,浅谈道路景观设计,国外公路,1997年第6期
    [26] 陈学似,景观设计的误区,中国园林,2000年第3期
    [27] 刘宁 吴左宾,城市道路绿地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28] 谢怀建 雷亨顺,重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生态原则,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 学位论文
    [1] 吴天谋,城市细部: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导师:黄天其 雷翔,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王纪武,现代山地都市人居环境建设 重庆--香港比较研究,导师:赵万民,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姜莉,坡地建筑形态构成与空间风貌研究,导师:雷春浓,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 外文书目
    [1] John A.Jakle,《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Amherst,1987
    [2] I·L·Mcharg,《Design with Nature》, Nature Press
    [3] K·Messier ,《Tomorrow of Our City》,England University Press,1990.
    [4] K·L · Streather, 《Urban Planning analysis: Methods of Threshold Theory》, Margaret Press,1994.
    [5] Law of U.S.A,《Harvard Press》, 1995.
    [6] C.Hague,《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Thought》, 1984.
    [7]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69.
    [8] Krier Rob, 《Urban Space》,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Inc., New York, 1979;
    [9] Kevin Lynch,《A Theory of the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1.
    [10] Peter Hall,《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First Published b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 相关网站
    [1] 人民网(http://www.peoplie.com.cn)
    [2] 城市研究(http://www.urbanstudy.com)
    [3] 中国城市规划论坛(http://bj2.netsh.com/bbs)
    [4] 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http://www.china-up.com)
    [5] 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
    [6] 中国建筑建设网(http://www.abcd.com.cn)
    [7] 成言艺术(http://www.be-word-art.com.cn)
    [8]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http://www.arch.cuhk.adu.hk)
    [9] e时代图书馆(http://www.myelib.com)
    超星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
    1(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倪文彦校,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2.9,第14页
    2 重庆的绿色长廊工程北起机场高速,途径210国道、海关、上清寺、两路口、鹅岭、大坪、渝州宾馆,全长近30公里。
    3 转引自王浩等编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第一版,2000.3,第2页
    4 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2,第136页
    5 所谓“绿核”,是指除决定城市总体山水格局、区域性生态体系之外的小的块状生态单元。在自然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山体和水域两方面,山体方面有山岗、山谷、陡坡、陡崖、坪、坝、坡、坎、垭、沟、岭上的原始植被;水域方面有河、岸、湾、岬、峡、等附近的自然绿化;人工形态上,主要有公园、游园、单位绿化等。蔡云楠 郭红雨,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中国园林,2000年第1期
    6 所谓“绿廊”,是指自然的河道、溪谷、山脊以及人工的铁路、公路、步道、水渠等而建立起来的绿色开放空间。蔡云楠 郭红雨,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中国园林,2000年第1期
    7 所谓“绿网”,是指通过绿廊将公园、游园河风景区等一系列绿核连接而成的绿化整体网络。蔡云楠 郭红雨,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中国园林,2000年第1期
    8 参考王浩等编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第一版,2000.3
    9 季富政著,巴蜀城镇与民居,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4,第116页
    10 见第7页解释
    11 见第7页解释
    12 见第7页解释
    13参考杨炎炎,山地城市街道设计及景观探析,四川建筑,2001年第2期
    14 引自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10,第225页
    15 即为生态环境:土层、生物、水体、气象、建筑与人类活动。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2
    16 即为视觉意象、空间意象和情感意象。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2
    17 引自[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第37页
    18 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2,第41页
    19 摘自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和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0.8
    20 L.J.Ban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十几米至一百米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气候。
    21 数据参考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版,1990.9,第76页
    22 参考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中国园林,2001年第6期
    23 引自王浩 赵岩 谷康,视觉特性与道路绿地设计,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三期
    24 引自刘滨谊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第7页
    25引自徐磊青 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第3页
    26引自赵岩 谷康,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文化底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六期
    27 参考Richarde k·Untermann著,刘可泰编译,《坡地规划与设计概论》,台北市:茂荣图书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十月四版
    28 引自王浩等编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第18页
    29 J·麦克卢斯基著,张仲一 卢昭曾译,《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第一版,1992.9,第201页
    30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第94页。
    31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第二版,1984.10,第241页
    32 引自徐磊青 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第20页
    33 J·麦克卢斯基著,张仲一 卢昭曾译,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第一版,1992.9,第170页
    34 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和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0.8,第248页
    35赵世伟主编,园林工程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9,第272页
    36 摘自张斌 杨北帆编著,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4,第141页
    37赵万民著,《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9.6,第193页
    38 作者关于该方案的设计述评在《规划师》2002年第12期刊载,题为“创造城镇特色街区景观——重庆市歌乐山镇藏族风情街规划方案述评”
    39 刘琦译评,论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一版,1999.3,第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