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型软件园空间形态活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摘要
     随着IT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软件园建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论文通过对近郊型软件园建设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软件园实际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物质环境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软件产业的特点,致使软件园的建设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活性这一概念的阐述与外延,总结得出自组织性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特征。以活性为视角,重新阐释近郊型软件园开发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方法策略,提取出近郊型软件园在开发、运作、发展中的活性特征与规律。进而试探性地得出对于近郊型软件园开发中活性化的设计方法及原则。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研究题目,通过科学与类比方法相结合的归纳手段,建立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近郊型软件园城市设计手法,试图以开放性的、过程性的观点看待空间,探索近郊型软件园活性化设计与实践,最终实现近郊型软件园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software industry, our country has begun to construct large-scale software park. In this soci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of suburban type software park situation, we find that the current software park in actual construction exsists a lot of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people do not fully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leave the software park which can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organized and human-oriented design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expounding the concept of active, summarizes and extension. With the active angle of view, it re-explai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method strategy of suburban type software park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extracts 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 and discipline of the suburban type software park exploitation,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n we tentatively conclude the design methods and operation principle of suburban type software park for developing activeness, and get the further correction through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opic which is through combining science and analogy method, constructing a more suburban type software park city design gimmick with inductive method, trying to regard space with openness and process, exploring thinking and design practice of the activeness suburban type software park, ultimately establishing dynamic balance of the guidance of harmonious park life and people,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space.
引文
①[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①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②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杨沛儒著。生态城市主义:尺度、流动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杨沛儒著。生态城市主义:尺度、流动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①[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②[美]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①[英]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编译。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美]卡尔索普、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辉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丹麦]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美]哈米德·胥瓦尼著,谢庆达译。都市设计程序。台湾:创兴出版社,1979
    1. [美]卡尔索普、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辉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杨沛儒著。生态城市主义:尺度、流动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敏,刘蓉著。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俞孔坚著。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英]罗伯茨,格里德著;马航,陈馨如译。走向城市设计—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丹麦]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比]伊·普里戈金 著;沈小峰等译。从存在到演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 [德]M·艾根P·舒斯特尔著;曾国屏译。超循环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9.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2.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3. [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4.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5. [加]简·雅各布斯著 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6. [美]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7. [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编译。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8. [美]哈米德·胥瓦尼著,谢庆达译。都市设计程序。(台)创兴出版社,1979
    19. [日]北尾靖雅著,胡昊译。城市协作设计方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20. [英]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单燕华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1. [西]布斯盖兹著;张悦,王宇婧,王钰译。多元路线化城市。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2. [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著;仲德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3. [美]崔悦君著。创新建筑——崔悦君和他的进化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24. 出版社,2002
    25. 庄惟敏著。建筑策划导论第一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6.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马丘比丘宪章,1977
    27. [英]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8. 彭一刚 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9. 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30. 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1. [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著;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2. [英]占克斯,丹普西著;韩林飞,王一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3. 王振著。绿色城市街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设计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4. [德]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5. 沙永杰著。中国城市的新天地—瑞安天地项目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6. [美]I·L·麦克哈格 著;芮经纬 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7. 沈克宁著。建筑现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8. [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
    39. 曹亮功。融入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中关村软件园规划中标方案。建筑学报,2000
    40. 陈玮。规划师与建设项目策划。规划师.2001
    41. 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城市发展研究,2001
    42. 李仁伟。大学科技园功能布局和空间模式探讨—以清华大学科技园为例。规划师,2005
    43. 赵博领。从硅谷的成功看产学研合作中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长春大学学报,2005
    44. 吴晨、王蔚等。高新技术园区规划设计模式探讨:以杭州浙大网新产业研发基地为例。建筑师,2005
    45. 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9
    46. 徐娅,蔺宝钢。建筑与气候的共生—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物气候学设计。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47. 何子张,段进。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城市设计方法—以青岛小港及周边地区规
    48. 划为例。规划师,2005
    49. 丁灵鸽,陈天,李磊。弹性理念主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实践探索—以天津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为例。实例研究,2010
    50. 侯敏,张有坤。多目标突变论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决策中的应用—以抚顺市为例。特区经济,2008
    51. 张程。关于营造和谐的邻里空间框架体系的研究。山西建筑,2009
    52. 沈英甲。机体组织再生能否让生命延续?(上)。科技日报,2007
    53.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9
    54. 白志强,土斌,刘志军,李玲,土海涛,钱冬萌,门志勇,赵巍,宋旭霞,丁守怡。人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蛋白IE2在Tet on系统调控下的表达及其抗凋亡作用。病毒学报,2009
    55. 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规划师杂志,2006
    56. 陈媛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概念性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57. 段瑞兰。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及预测——以济南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
    58. 董慰。城市设计框架及其模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9. 马鹏。城市规划对大城市近郊社区空间影响的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县)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60. 中珊珊。步行商业街区活力营造研究:[硕十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9
    61. 高珊。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嘉兴科技城空间形态策划:[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7
    资料网站www.abbs.com www.baidu.com www.google.com www.zhulong.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