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文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纳西东巴文是我国纳西族民间宗教人士东巴使用的一种书写符号,主要用于书写宗教祭辞和仪式。东巴文保留了丰富的早期文字现象,是目前仍在使用着的一种活态文字,且东巴文的发展演变没有经过人为干扰,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文字在记录语言过程中缓慢发展的历时状态。这对研究人类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以文献原典所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的角度,去探寻东巴文字符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本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为理论准备章,第四至七章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第八章为结论。
     第一章“绪论”。首先交代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其次对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然后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最后对研究材料以及相关引文格式作了说明。
     第二章“东巴文文字单位及其演变序列的考察”。首先,梳理并评述东巴文文字单位已有研究状况,分析了东巴文文字单位研究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的设想;其次,在以往对文献断代的尝试性研究基础上,探索了考察东巴文字符演变序列的方法;然后,通过总结考察字符演变序列的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恰当的选择,并整理出本文所涉及到的主要文献材料的基本信息。
     第三章“东巴文文字单位与所对应语言单位关系概述”。该章分别举例阐述了单字、准合文、合文这三种文字单位与所对应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各章论述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演变作好铺垫。
     第四章“东巴文文字单位由对应语段向对应语词的发展变化”。首先,论述了东巴文文字单位所使用的表意符号由对应语段向对应语词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整合以进行自我调整;其次,重新探讨了语境异体字的实质,推论出这一结论:语境异体字实际上是部分东巴文由对应语段向对应语词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对应语段表意符号进化不彻底的结果;然后,阐述了假借在东巴文文字单位由对应语段向对应语词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第五章“东巴文合文的形成及发展趋势”。尤其对合文的形成原因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论证了合文是因文字内部记录语言单位发展的需要和文字外部语篇书写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
     第六章“东巴文单字的定型”。东巴文表示语词的单字符号要实现定型,不仅要定量,而且要定形。单字定型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单字符号的类化,二是形近字混用,三是产生同形字,四是假借符号的定型,五是单字定型的外化标志。
     第七章“东巴文表音化的发展趋势”。该章从附加音补的普遍性、假借的大量使用和特殊记音方式的使用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东巴文表音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东巴文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表示语词,还要追求对语音记录的准确性。
     第八章“结束语”。首先归纳并阐释了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学术语,并且对文字单位与文字符号、准合文与会意字,意音结构与形声字这三组重要术语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归纳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
     附录为“东巴文用例分域整理表”。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面大量地使用第一手文献材料,改变了以往习惯于大量使用字词典等二手材料的做法。2.突破了从结构去分析东巴文的传统,选取从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变化的研究视角,对东巴文发展演变进行历时考察。3.尝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从文献的绝对时间先后和相对时间先后去考察东巴文字符演变序列的判定方法。4.重新分析了几组文字学术语,尤其区分了文字单位与文字符号、准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与意音结构等三组术语,对东巴文合文提出了新的判定标准。5.对东巴文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文字现象进行了比以往研究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如语境异体字、双声符、音补、形近字混用、同形字等理论问题。6.尝试系统论证了各文字单位之间的联系性。如东巴文在表意方式下对应语段的包蕴式文字单位(包括包蕴式单字和准合文)通过整合的方式发展为对应语词的单字、准合文发展为合文、合文发展为单字。7.实现了首次对东巴文表音化的发展趋势的系统认知。从音补和纯假借符号的普遍使用,到过度表音的双声符和对表音方式加以灵活运用而产生的反切现象,它们都体现出东巴文表音化的倾向渐趋明显。
Naxi Dongba script is a writing symbol system that is used by religious Naxi folk for writing religious ritual. So far now, Dongba script keeps rather rich early stage writing phenomena, which is still an active script in use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Dongba script is naturally free without any man-made interference, and it can more clearly and objectively embody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recording language,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the early writing'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full use of first-h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ing traces and evolving ru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units and linguistic unit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sisted of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and Three are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this study. The focal part is from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Seven. Chapter Eight is a conclusion.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Firstly, it presents the causes of topic selection,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Secondly,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levant studies is given. Thirdly, it introduces this study's methods and steps. Finally, it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relevant materials and quotation's formats.
     Chapter Two studies the writing units of Dongba script and its evolving sequence. Firstly, it sorts out the writing units of Dongba script and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While it analyzes some shortcoming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then presents this study's tentative plan.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evolving sequence of Dongba characters with the basis of previous tentativ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dating. Thirdly, based on the examining methods of the sequence of the characters'development, makes a prope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then sorts out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main literature's materials.
     Chapter Three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units and its corresponding linguistic units of Dongba script. Then, it elaborates the single character, quasi-compound graph, and compound graph respectively, and its corresponding linguistic units, which lay a ba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units and its linguistic units.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ded writing unit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egments to words. Firstly, it elaborates that when using the mode of ideograph, the logographic sign in the writing units of Dongba script needs to integrate for auto regulation during the corresponding segments to words. Secondly,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contextual variant graphs, and then concludes that the contextual variant graphs is production of some Dongba script's development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egments to corresponding words and is the outcome of the incomplete evolution of segments'signs. Thirdly, it fully elaborat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phonetic borrowing in the process of Dongba writing units evolution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egments to the corresponding words.
     Chapter Five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graphs of Dongba script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with the deeper and fuller understanding for its formation causes.
     Chapter Six gives an analysis of finalizing single charact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words in Dongba script. If single characters expressing words in Dongba script need to finalize, it requires both definite quantity and fixed shapes. The development of single characters'finaliz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the first is generalization of single characters; the second is the mixed use of these characters whose forms are very close; the third is generation of homographs; the fourth is finalization of phonetic-loan characters; the fifth is exteriorization marks of single characters'finalization.
     Chapter Seven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phonemization of Dongba script. Dongba script not only expresses the words but also pursues the accuracy of the pronunciation recording.
     Chapter Eight draw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Firstly, it gathers and explains the writing terms u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summarizes and explain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writing units and writing signs, quasi-compound graph and semasiography,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an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Finally, it concludes the main viewpoi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Appendix:A Table of Areal Sorting of Dongba Script's Examples.
     In short,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lies in the following:
     1. This research almost employs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in a large number to study Dongba script, which can avoid the inconvenience of using the second-hand materials, like dictionaries.
     2. It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studying the Dongba script from the structure and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ing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units and linguistic units to give a diachronic study of Dongba script's evolution.
     3. It summarizes the judging methods of the evolution on sequence of Dongba Character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solute time order and relative time order of the documents.
     4. It re-analyzes several groups of philology terms and distinguishes writing units and writing signs, quasi-compound graph and semasiography,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and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And it proposes new judging criterion of compound graph of Dongba script.
     5. It deeply analyzes the theories of the writing phenomen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ngba script, such as the contextual variant graphs, double-phonetic signs, phonetic complement signs, the mixing of similar Dongba characters, homographs and so on.
     6. It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 of the writing units. For example, the included writing units (including the included single character and quasi-compound graph) in the corresponding segments, developed into the single characters by integration. quasi-compound graphs developed into compound graphs, and compound graphs developed into single characters.
     7.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ngba script phonemization. As for the general use of phonetic complement and complete phonetic-loan sign, the double-phonetic sign which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over-recording the phonetic, and Fanqie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flexible use of the way of recording the phone, all of them embodies the increasing tendency of phonemization of Dongba script.
引文
① 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03页。
    ① 刘又辛、方有国著:《汉字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53-154页。
    ②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文献学纲要》,《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①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① 邓章应:《东巴文的科学定名》,《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4期。
    ② 和志武、郭大烈:《东巴教的派系和现状》,《东巴文化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 戈阿干主编:《祭天古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294-305页。
    ④ 郭大烈主编:《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76-683页。
    ⑤ 和志武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长编·纳西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13-422页。
    ⑥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91-244页。
    ① 李国文:《东巴文化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62-72页。
    ② 杨正文:《白地的东巴经师》,《杨正文纳西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293-318页。
    ③ 郭大烈主编:《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97-609页。
    ④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⑤ 木丽春:《东巴传人史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⑥ 舒勉:《市场转型中的当代东巴群体分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⑦ 杨杰宏、张玉琴:《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现状调查与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
    ⑧ 冯莉:《东巴舞蹈传人——习阿牛、阿明东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① 杨亦花:《和世俊、和文质东巴研究》,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纳西学研究新视野论坛”研讨论文,2009年。
    ② 李莹、徐人平、张剑:《纳西族小东巴——阿恒东塔》,《今日民族》,2009年第1期:39-41页。
    ③ 喻遂生:《东巴生年校订四则》,《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44-354页。
    ④ 郑长丽:《和乌尤东巴研究》,《华西语文学刊》(第五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165-174页。
    ① [英]杰克逊:《纳西族宗教经书》,《东巴文化论》,云南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 和自兴、郭大烈、白庚胜、李锡主编:《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596-597页。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年:252-282页。
    ② 和丽峰:《宝山吾木村东巴文地契约译释》,《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386-403页。
    ③ 周寅:《纳西东巴历法研究初探》,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①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经<延寿经>释文示例》,《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② 喻遂生:《纳西东巴经“字释”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经典文献诠释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③ 张毅:《纳西东巴经<黑白战争>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 刘汭雪:《纳西东巴经<大祭凤·超度男女殉情者·制作木身>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 孔明玉:《纳西东巴经<给死者换寿岁>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⑥ 莫俊:《纳西东巴经<超度什罗仪式·刀子的出处来历>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⑦ 陈霞:《纳西东巴经<除秽·恩恒尼汝、高勒高趣的故事>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⑧ 张扬:《舞蹈的出处和来历(之二)》,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⑨ 何宝芝:《<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婚俗经典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 转引自杨福泉:《东巴教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458页。Rock, J.F, The Life and Culture of the Na-khi Tribe of the China-Tibet Borderland, Wiesbaden,1963.
    ②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76页。
    ③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88页。
    ④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02页。
    ⑤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25页。
    ⑥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45页。
    ⑦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龄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43页。
    ⑧ 和继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藏东巴经跋语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25页。
    ⑨ 和继全:《李霖灿“当今最早的么些经典版本”商榷——美国国会图书馆“康熙七年”东巴经成书时间考》,《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① 邓章应:《从东巴经跋语看东巴教经典的传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6期。
    ② 李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祝福语用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④ 李晓亮:《说东巴文“鼻”字》,《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91-200页。
    ⑤ 郑长丽:《东巴经中的“写”字用字分析》,《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
    ①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61-84页。
    ② 和志武:《纳西族古文字概论》,《和志武纳西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56-159页。
    ③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兼论这一研究对文字史与普通文字学研究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④ 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22-29页。
    ① 史燕君:《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过程初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2-35页。
    ②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④ 刘悦:《纳西东巴文异体字关系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① 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哈佛燕京学社合编:《哈佛燕京学社藏纳西东巴经书》(1-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12年。
    ③ 李霖灿、张琨、和才:《么些经典译注九种》,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
    ④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 李霖灿、张琨、和才:《么些象形标音文字字典》,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⑥ J.F.洛克编著,和匠宇译,郭大烈、和力民校:《纳西语英语汉语词汇》(第一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⑦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上、下),日本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1981年、1984年。
    ⑧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
    ⑨ 木琛:《纳西象形文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⑩ 习煜华:《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汇编》,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①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页。
    ②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103页。
    ①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
    ③ 傅懋勣:《关于纳西族图画文字和音节的几个写本中—处正文的校订问题》,《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①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民族语文》,1982年第1期:1-9页。
    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页。
    ③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页。
    ④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4页。
    ⑤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07页。
    ①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188-189页。
    ②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195-198页。
    ③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东巴文化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22-34页。
    ②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62-71页。
    ③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上)》,日本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81年:4-7页。
    ④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42-144页。
    ①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30-137页。非字构件有两种:一种是符号构件,另一种是图画构件。符号构件是指不独立表意,依附于其他构件表意的符号。图画构件是指不独立成字的图画形式的符号。准字构件是指准文字,处于图画与文字中间阶段性质的构件。依附于其他构件表意时的字符形态与独立成字时的形态略有不同,且独立成字时表意也略有区别。
    ②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6页。
    ③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96页。
    ④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32页。
    ① 喻遂生:《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98-103页。
    ②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4-96页。
    ③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201-208页。
    ④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7页。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③ 秦桂芳:《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情境异体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④ 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 此种“文字画”与“类似于文字的图画”有所不同,“类似于文字的图画”基本不能分解出单字。
    ② 邓章应:《东巴文音补初探》,《华西语文学刊》(第四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③ 邓章应:《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西南学刊》(第二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①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96页。
    ② 此处秉承喻遂生先生关于“字组”的定义。
    ① 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3页。
    ① 李霖灿:《么些经典的版本》,《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110页。
    ② 李霖灿:《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么些经典》,《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138页。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年。
    ② 邓章应:《东巴文用字的相对先后的判定一法》,《丽江民族研究》(第五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①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12页。
    ② 张春凤:《哈佛所藏东知东巴经书的分类与断代》,《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③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88-343页。
    ①李霖灿:《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么些经典》,《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127-160页。
    ② 据喻遂生先生考证该篇经文为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或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写本。参考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从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20-321页。
    ③ 据喻遂生先生考证该篇经文为同治五年(1866年)抄本。参考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94页。
    ④ 据喻遂生先生整理的年号纪年经典,该篇经文跋语为“皇朝光绪十三年”,书写的绝对年代当为1887年。参考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90页。
    ① 根据和世俊的出生年月可推测出经书书写的时间。和世俊生于1860年,在他52岁(虚岁)那年所写,经书书写时间即为1911年。参考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龄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36-338页。
    ① 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0-51页。
    ②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61-84页。
    ③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12页。
    ①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70-171页。
    ① 邓章应:《东巴文字符形态个性化风格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33-139页。
    ② 和积贵经书中的字符(?)仅出现一次。
    ③ 杨亦花:《和世俊东巴研究》,《丽江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邓章应:《文字比较研究中同质材料的选择——以东巴文研究为例》,《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
    ① 喻遂生:《东巴文白地卖拉舍地契约译释》,《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154-169页。
    ② 喻遂生:《东巴文白地买古达阔地契约译释》,《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170-187页。
    ③ 喻遂生:《和志本东巴借条译释》,《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04-206页。
    ④ 喻遂生:《东巴文光绪三十年卖格罗地契约译释》,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10年。
    ⑤ 喻遂生:《和才东巴文题词译释》,《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207-224页。
    ①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36页。
    ②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37页。
    ③ 郑兴东巴,法名《全集》译为“东喜”。据笔者推测,《全集》中译为“郑兴”的东巴可能为音译大东东巴和占兴造成的偏差。参考笔者:《<全集)大东乡温泉村郑兴东巴经书判定》,2013年,未刊稿。
    ④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79页。
    ⑤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88页。“属狗,1990年81岁。”
    ⑥ 本卷经书无跋语信息,据字迹推断应为大东经书。
    ⑦ 本卷经书无跋语信息,据字迹推断应为大东经书。
    ⑧ 李国文:《入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225页。
    ① 邓章应:《纳西东巴经分域断代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22页。
    ② 和继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藏东巴经跋语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③ 此处《哈(一)》所藏经书判定为东知东巴经书,参见邓章应、张春凤:《哈佛藏带双红圈标记东巴经初考》,《文献》,2013年第3期。
    ④ 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320-321页。
    ① 杨亦花:《和世俊东巴研究》,《丽江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② 杨亦花:《和文质东巴研究》,《丽江师专学报》,2009年第4期。
    ③ 杨尚志,东巴法名休梭休端,《全集》译为“肖松肖端”。和力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东巴文化现状调查》,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主办《丽江文化》.2007年第3期。
    ① 和力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东巴文化现状调查》,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主办《丽江文化》,2007年第3期。
    ② 和自兴、郭大烈、白庚胜等主编:《近代东巴名录》,《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601页。
    ③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85页。
    ④ 按:该卷经文《祭署·给署许愿·给署施药·偿署债》,跋语(9-43)为:“这是好地方盘温旭特若旁的东巴多扬的书。”即为鲁甸和乌尤东巴的经书,其法名有的又译为“东尤”。虽然跋语信息确显示为他的经书,只能说明他是所有者,不一定是经书的书写者。从字迹上看与《全集》中他写的其他经文的书写风格完全不同,据笔者推测,这可能是鲁甸与和乌尤有承继关系的其他东巴所为,由于无从判定该字迹确切的书写者,只能暂且按跋语信息来处理,暂视为和乌尤东巴的经书。笔者也就此问题向云南丽江市纳西东巴文化传承协会的和旭辉东巴作了调查,他说:“有的经书可能是别人写的,最后到他手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可能是师兄弟和朋友写的。”
    ⑤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87页。
    ①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48页。
    ② 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名录》,《东巴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79页。
    ③ 经书跋语:“此书是民国二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写的。写的这天属蛇,轮到套构星当值。是东巴构土罗涛五十七岁的那一年写的。祝愿长命百岁。”(《全集》1-117),由于纳西族东巴一般是说虚岁,所以1939年他实岁应为56岁。故可推测出其生年为1883年。
    ④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55-156页。
    ①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63页。
    ②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70页。
    ①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88-190页。
    ①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
    ②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87页。
    ③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页。
    ④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4页。
    ⑤ 转引自赵世开编:《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13页。鲍阿斯(F.Boas), Introduction.In Handboo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1911年:21页。
    ① 和即仁:《谈谈纳西族东巴经起首语的翻译》,《民族语文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383-387页。
    ① 杨福泉:《东巴教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7-69页。
    ② 杨福泉:《东巴教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31-232页。
    ③ 杨福泉:《东巴教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146页。
    ① 李静生:《纳西东巴文字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139页。
    ① 杨亦花:《和志本东巴家祭祖经典》,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7页。
    ①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98页。
    ①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5页。
    ① 原注: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初版,本文所用为中华书局,1988年:106页。
    ② 原注:杨五铭:《西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39页。
    ③ 原注: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3页。
    ④ 原注: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65页。
    ⑤ 原注:曹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445页。
    ① 原注:同上。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原文89页注释19。
    ② 原注:林素清:《论先秦文字中的“=”符》,《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4分,1985年;又见《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292-298页。
    ③ 原注: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23页。
    ④ 原注: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228-229页。
    ⑤ 原注:刘钊:《古文字的合文、借笔、借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397页。
    ⑥ 原注:李静:《(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79页。
    ⑦ 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庄东地甲骨“合文”为例》,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2007年。
    ⑧ 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汉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2页。
    ①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6-39页。
    ② 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庄东地甲骨“合文”为例》,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2007年。
    ① 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汉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2-5页。
    ② 李静:《东巴文合文研究》,《兰州学刊》,2008年12期。
    ①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109页。
    ① 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76页。
    ① 李霖灿:《么些经典译注九种·么些族的洪水的故事》,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33页。
    ①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3页。
    ① [俄]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4页。
    ① 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62-364页。
    ② 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①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卷),东方学会印,1927年:27页。
    ② 杨树达:《释追逐》,《积微居甲文说》,中国科学院,1954年。
    ③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④ 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裘锡圭学术文集》(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387-390页。
    ⑤ 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裘锡圭学术文集》(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416-421页。
    ⑥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27页。
    ⑦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4页。
    ⑧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①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23页。
    ②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6页。
    ③ 喻遂生:《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④ 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① 秦桂芳:《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情境异体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② 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 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2-86页。
    ② 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2-86页。
    ① 和即仁、姜竹仪编:《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19页。
    ①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6页。
    ②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33页。
    ③ 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④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98-99页。
    ⑤ [俄]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3页。
    ① 郑长丽:《(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跋语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90页。
    ① 杨亦花:《和志本东巴家祭祖经典》,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7页。
    ① 和芳讲述,周汝成翻译:《崇搬图》,丽江:丽江县文化馆石印,1963年:77、79页。
    ① 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607页。
    ① 邓章应:《李霖灿收藏刘家驹所获东巴经略考》,《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① 杨亦花:《和志本东巴家祭祖经典》,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7页。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文献学纲要》,《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②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文献学纲要》,《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① 周寅:《俄亚大村木瓜林青东巴“兔年历日书”译释》,《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① 李静生:《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②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质疑》,《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③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0页。
    ④ 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⑤ 喻遂生:《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⑥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45-151页。
    ① 参见《康熙字典》(殿刻铜版)(巳集上·水部),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11页。
    ② 参见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三卷),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1623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245页。
    ① 方国瑜编、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 杨福泉:《论纳西族巫师“桑尼”》,《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① 刘悦:《纳西东巴文异体字关系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204页。
    ①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3页。
    ① 李霖灿:《么些经典的艺术论》,《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432页。
    ①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39页。
    ② 初造字:指没有参照文字系统中任何字符所造的字:新造字:是指文字系统中在已有字符(即参照基字)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造字原理而形成的新字符,且这些字符用来表示一个不同于参照基字的意义:参照基字:创造新造字时文字系统中被参照的已有字符。参考白小丽《殷商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造字机制比较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8页、42页。
    ①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51-152页。
    ②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形近字、同形字释例》,《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50-56页。
    ③ 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弁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3页。
    ①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4-116页。
    ① 刘悦:《东巴文同形字初探》,《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127-130页。
    ①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形近字、同形字释例》,《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50-56页。
    ① 王朝忠、王文学著:《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92页。
    ① 邓章应:《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西南学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236-245页。
    ①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51-154页。
    ① 李静生:《纳西东巴文字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109页。
    ①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5页。
    ① 江荻、龙从军:《藏文字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66页。
    ① 杜学知《六书之新研究》:“物有聚少成多以见形者,文字象形,自不能尽象其多数,故列二三以象之:许书又字下所谓:‘三之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是故三者,表数之多也。然则,凡象形字,二三其体以成一字者,是为聚体象形,盖聚多数单体以为字,即所谓物有聚少成多以见形者矣。”杜学知:《六书之新研究》,《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中研院史语所,1989年。
    ② 白小丽:《殷商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造字机制比较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25页。
    ① 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20页。
    ① 木琛:《纳西象形文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46页。
    ①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243页。
    ②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2页。
    ③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3页。
    ①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2页。
    ① 唐均:《楔形文字和契丹女真文字中音补结构比较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2009年。该文后载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另有论文《女真文中的音补结构》,发表于韩国《汉字研究》,2010年。
    ② 邓章应先后发表两篇关于东巴文“音补”的论文:《东巴文音补初探》(华西语文学刊(第四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和《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西南学刊(第二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另外还有,张春凤《玛雅文与纳西东巴文音补比较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① 邓章应:《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西南学刊》(第二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①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5页。
    ①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93页。
    ① 李霖灿:《论么些经典之版本》,《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107页。
    ① 林语堂:《汉字中之拼音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册第四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387页。
    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08页。
    ③ 袁家鳞:《汉字纯双声符字例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85-89页。
    ④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275-279页。
    ①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89页。
    ②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02页。
    ③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3-74页。
    ④ 喻遂生:《汉古文字、纳西东巴字注音式形声字比较研究》,《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⑤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244页。
    ① 李霖灿、张琨、和才:《么些象形文字标音文字字典》,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111页。
    ① 李霖灿:《论么些经典之版本》,《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109-110页。
    ① 邓章应:《东巴文音补初探》,《华西语文学刊》(第四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① 李霖灿:《论么些经典之版本》,《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109-110页。
    ②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29-34页。
    ③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57页
    ④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02页。
    ① 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35页。
    ①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3-74页。
    ① 和继全:《藏传佛教东巴文经典<皈依文)述略》,西南大学“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年。
    ①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4页。
    ② 李霖灿:《么些族文字的发生和演变》,《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73
    ① 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8页。
    ① 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8页。
    1.J.F.洛克编著,和匠宇译,郭大烈、和力民校:《纳西语英语汉语词汇》(两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李霖灿、和才、张琨:《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台北:“国立中央博物院”,1944年。
    4.李霖灿、和才、张琨:《么些标音文字字典》,台北:“国立中央博物院”,1945年。
    5.李霖灿、和才、张琨:《么些象形文字标音文字字典》,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6.李霖灿、和才、张琨:《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7.木琛:《纳西象形文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习煜华:《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汇编》,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9.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10.和宝林:《纳西象形文字实用注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12.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1.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出版社,1948年。
    2.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上、下),日本东京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81、1984年。
    3.和芳讲述,周汝成翻译:《崇搬图》,丽江:丽江县文化馆石印,1963年。
    4.李霖灿、张琨、和才:《么些经典译注九种》,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
    5.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译注、编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一百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哈佛燕京学社合编:《哈佛燕京学社藏纳西东巴经书》(1-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12年。
    1.Denise Schmandt-Besserat. Before Writing.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2.
    2.Michael Oppitz & Ellisabeth Hsu.Naxi and Moso Ethnography:Kin, Rites, Pictographs. Zurich:Volkerkundemuseum Zurich,1998.
    3.[澳]罗伯特·迪克森著,朱晓农、严至诚、焦磊、张偲偲、洪英译:《语言兴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5.[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许,刘永青、骆洪等译:《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6.[俄]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法]雅克·德里达,汪堂家译:《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8.[法]雅克·德里达,张宁译:《书写与差异》(上、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9.[美]约瑟夫·洛克,刘宗岳等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0.[美]乔纳森卡勒,陆扬译:《论解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英]伯纳德·科姆里,沈家煊、罗天华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英]爱德华·B.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4.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5.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16.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18.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9.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跋语及跋语用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0.邓章应:《纳西东巴文分域断代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1.方国瑜:《方国瑜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冯莉:《东巴舞蹈传人——习阿牛、阿明东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3.傅懋勣:《傅懋勣先生民族语文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4.盖兴之:《民族语言文化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盖山林:《中国岩画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26.甘雪春:《走向世界的纳西文化—20世纪纳西文化研究述评》,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戈阿干:《东巴骨卜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9.戈阿干主编:《祭天古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30.葛本仪、曹正义:《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
    32.郭大烈:《纳西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
    33.郭大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34.郭大烈主编:《东巴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6.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37.和即仁:《民族语文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38.和匠宁、和铹宇:《孤独之旅——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和他在云南的探险之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和力民:《和力民纳西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40.和志武:《祭风仪式及木牌画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1.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42.和志武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长编·纳西族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和自兴、郭大烈、白庚胜、李锡:《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4.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45.黄德宽:《汉字理论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46.黄建明、顾松洁:《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47.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48.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49.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0.黄亚平、白瑞斯、王霄冰:《广义文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
    51.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2.江荻、龙从军:《藏文字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3.蒋善国:《汉字的组成和性质》,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
    54.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55.李国文:《东巴文化辞典》,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56.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7.李静生:《纳西东巴文字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58.李霖灿:《么些研究论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84年。
    59.李运富:《汉字学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0.李万福、杨海明:《图说文字起源》,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
    61.李学勤:《缀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2.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63.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64.刘悦:《纳西东巴文异体字关系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65.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66.刘志基:《汉字体态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67.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8.刘志基:《铁砚斋学字杂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9.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卷),东方学会印,1927年。
    70.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71.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
    72.孟华:《符号表达原理》,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73.孟华:《文字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74.木丽春:《东巴传人史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75.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
    76.聂鸿音、孙伯君:《中国多文字时代的历史文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0年。
    77.彭泽润:《词和词式书写研究——中国语言规划新前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8.彭泽润:《词和字研究——中国语言规划中的语言共性和汉语个性》,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79.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8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81.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82.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83.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84.宋兆麟:《寻根之路——一种神秘巫图的发现》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8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86.孙钧锡:《中国汉字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年。
    8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81年。
    88.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9.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90.汪宁生:《民族考古学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91.王初庆:《汉字结构析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92.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93.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94.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95.王元鹿、邓章应、朱建军等:《中国文字家族》,大象出版社,2008年。
    96.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97.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98.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99.王元鹿:《王元鹿普通文字学与比较文字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2年。
    100.徐通锵:《语言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1.许进雄:《简明中国文字学》(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02.许进雄:《许进雄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03.杨福泉:《东巴教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104.杨福泉:《绿雪歌者——李霖灿与东巴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5.杨福泉:《纳西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6.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7.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08.杨福泉:《走进图画象形文的灵境》,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
    109.杨焕典:《纳西语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
    110.杨堃:《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11.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2.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3.杨正文:《杨正文纳西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114.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5.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116.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117.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118.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概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19.詹鄞鑫:《汉字说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20.张公瑾、黄建明:《中国民族古籍研究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1.赵世开编:《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及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3.郑飞洲:《纳西东巴文文字字素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24.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
    125.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6.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
    1.[英]杰克逊:《纳西族宗教经书》,《东巴文化论》,云南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曹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的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邓章应:《从东巴经跋语看东巴教经典的传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6期。
    5.邓章应:《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西南学刊》(第二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邓章应:《东巴文的科学定名》,《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4期。
    7.邓章应:《东巴文音补初探》,《华西语文学刊》(第四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
    8.邓章应:《东巴文用字的相对先后的判定一法》,《丽江民族研究》(第五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9.邓章应:《东巴文字符形态个性化风格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0.邓章应:《李霖灿收藏刘家驹所获东巴经略考》,《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11.邓章应:《文字比较研究中同质材料的选择——以东巴文研究为例》,《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
    12.邓章应、张春凤:《哈佛藏带双红圈标记东巴经初考》,《文献》,2013年第3期。
    13.范长喜:《从汉字看纳西东巴文中的超前发展现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4.符淮青:《表动作行为的词的意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15.傅懋勣:《关于纳西族图画文字和音节的几个写本中—处正文的校订问题》,《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16.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民族语文》,1982年第1期。
    17.和继全:《藏传佛教东巴文经典<皈依文>述略》,西南大学“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年。
    18.和继全:《李霖灿“当今最早的么些经典版本”商榷——美国国会图书馆“康熙七年”东巴经成书时间考》,《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19.和继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藏东巴经跋语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0.和丽峰:《宝山吾木村东巴文地契约译释》,《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和力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东巴文化现状调查》,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主办《丽江文化》,2007年第3期。
    22.和志武、郭大烈:《东巴教的派系和现状》,《东巴文化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和志武:《纳西族古文字概论》,《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24.和志武:《试论纳西象形文字的特点——兼论原始图画字、象形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东巴文化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5.李静:《东巴文合文研究》,《兰州学刊》,2008年第12期。
    26.李静生:《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27.李万福:《论文字系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8.李晓亮:《说东巴文“鼻”字》,《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李莹、徐人平、张剑:《纳西族小东巴——阿恒东塔》,《今日民族》,2009年第1期。
    30.林素清:《论先秦文字中的“=”符》,《甲骨文献集成》,成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2001年。
    31.林向萧:《关于“东巴文”是什么文字的再探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2.林语堂:《汉字中之拼音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册第四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3.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庄东地甲骨“合文”为例》,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2007年。
    34.刘扬武:《景颇族的以物代信》,《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
    35.刘悦:《东巴文同形字初探》,《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
    36.刘钊:《古文字的合文、借笔、借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7.齐元涛:《汉字发展中的跨结构变化》,《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38.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39.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裘锡圭学术文集》(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40.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裘锡圭学术文集》(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41.孙常叙:《从图画文字的性质和发展试论汉字体系的起源和建立——兼评唐兰、梁东汉、高本汉三先生的“图画文字”》,《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4期。
    42.唐均:《楔形文字和契丹女真文字中音补结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3.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4.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兼与姚孝遂先生商榷》,《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
    45.王晖:《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看前汉字时代“文字画”的遗迹》,《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
    46.王元鹿、朱建军:《“坡芽歌书”的性质及其在文字学领域中的认识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7.王元鹿:《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字不同源流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48.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49.吴振武:《战国文字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构形方式》,《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先生纪念文集》,(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编:《汉语史学报专辑》第三辑),9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0.杨福泉:《论纳西族巫师“桑尼”》,《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51.杨杰宏、张玉琴:《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现状调查与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
    52.杨树达:《释追逐》,《积微居甲文说》,中国科学院,1954年。
    53.杨五铭:《西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4.杨亦花:《和世俊、和文质东巴研究》,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纳西学研究新视野论坛”研讨论文,2009年。
    55.杨亦花:《和世俊东巴研究》,《丽江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56.杨亦花:《和文质东巴研究》,《丽江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57.杨正文:《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演变》,《思想战线》,1999年第5期。
    58.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
    59.喻遂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年。
    60.喻遂生:《东巴文光绪三十年卖格罗地契约译释》,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10年。
    61.喻遂生:《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2.喻遂生:《纳西东巴经“字释”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经典文献诠释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3.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文献学纲要》,《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华东 师大出版社,2009年。
    64.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65.袁家麟:《汉字纯双声符字例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66.张春凤:《哈佛所藏东知东巴经书的分类与断代》,《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7.郑长丽:《东巴经中的“写”字用字分析》,《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
    68.郑长丽:《和乌尤东巴研究》,《华西语文学刊》(第五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
    69.周寅:《俄亚大村木瓜林青东巴“兔年历日书”译释》,《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70.朱宝田:《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帐本》,《民族学报》,1981年第1期。
    1.白小丽:《殷商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造字机制比较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汉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陈抗:《金文假借字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1年。
    4.陈霞:《纳西东巴经<除秽·恩恒尼汝、高勒高趣的故事>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陈永生:《古汉字与古埃及圣书字表词方式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7.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8.何宝芝:《(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婚俗经典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9.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0.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10年。
    11.孔明玉:《纳西东巴经(给死者换寿岁)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李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祝福语用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李静:《<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李杉:《纳西东巴文造字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李小希:《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意符类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7.李晓亮:《洛克<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8.刘汭雪:《纳西东巴经(大祭风·超度男女殉情者·制作木身)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9.莫俊:《纳西东巴经<超度什罗仪式·刀子的出处来历)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秦桂芳:《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情境异体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21.冉启坤:《纳西东巴文字结构研究史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2.史燕君:《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3.舒勉:《市场转型中的当代东巴群体分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4.田玲:《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杨亦花:《白地和志本东巴家祭祖仪式和祭祖经典研究》,西南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年。
    26.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7.袁胜红:《纳西象形文字指事字研究及其对汉字研究的启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28.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9.张春凤:《玛雅文与纳西东巴文音补比较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0.张琼文:《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结构比较研究》,台湾“国立”中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1.张艳花:《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省略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2.张扬:《舞蹈的出处和来历(之二)》,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3.张毅:《纳西东巴经<黑白战争)字释及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4.郑长丽:《(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跋语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5.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6.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7.周寅:《纳西东巴历法研究初探》,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