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消费对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消费率却出现了下降趋势。1978年到199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最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消费率始终维持在60%到70%之间。但1992年之后我国消费率呈现持续波动下降的形势:1993年到1998年期间,消费率下降至50%到60%之间;1999年到2001年三年间,消费率虽小幅提高,但始终维持在61%到62%之间;2002年到2010年消费率则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59.6%下降到48.2%;2011年以来消费率虽小幅提升,但也没有超过50%,2011年的消费率是49.1%,2012年的消费率是49.5%。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强。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症结。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扩大消费需求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扩大消费需求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是当今世界两大并存的理论体系,西方消费理论应用数理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对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被国外学术界公认为消费理论的主流理论。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双重转型期,消费需求不足受到更多的是转型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但是,西方消费理论就消费而论消费,并不考虑社会转型和制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因此,西方消费理论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需要,我国经济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指导。
     但是从国内外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来看,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还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针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产生与发展过程、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的研究更是稀缺。国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很少涉及消费理论,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的框架内探寻与消费有关的问题。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很好地处理了马克思消费理论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经济危机理论的关系,从而使得马克思消费理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出现。但是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具体内容的解读,缺乏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系统梳理,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的研究明显不足。
     论文应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数理分析法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同时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及建议。论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消费理论在19世纪40年代萌芽、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最终形成。
     第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及消费结构理论、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消费力理论、消费信贷理论、消费观理论。
     第三,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消费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1)将个人消费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确立了宏观消费理论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3)科学界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4)提出了科学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5)深入研究了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6)为消费差距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方法论有助于对消费形成科学而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消费理论。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原理说明:(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要整体推进,不可偏颇;(2)投资、消费、出口要协调增长,不可顾此失彼;(3)生产力和消费力必须协调发展,不能片面重视生产力而忽视消费力;(4)消费信贷对消费有一定影响;(5)正确的消费观同样非常重要;(6)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差距对消费有重要影响。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第五,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应从正确处理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推动正确消费观形成等几方面着手。
Consump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especially as the ultimate demand, consump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imulatingeconomic growth. More than30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maintained rapid growth, but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on a downward trend. Consumptionrate is the highes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1978to1992, with consumption ratemaintained from60percent to70percent. But after1992, China's consumption ratedecline. From1993to1998, the consumption rate decreased from50percent to60percent. From1999to2001,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slightly increased but stillmaintained from61percetn to62percent.From2002to2010, the consumption rate hasappeared to glide substantially, from59.6percent down to48.2percent, since2011theconsumption rate is slightly increased but also no more than50percent, with49.1percent in2011,49.5percent in2012.
     Investment, consumption, exports are three carriages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but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not strong. Especially after2008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especially theimportance of expanding consumption demand highlights. Currently our country is in thekey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lacking ofconsumption demand is the main reason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adjust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expand consumption demandis related to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anding consumption demand needs theory.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 are the two coexisting theoretical system, westernconsumption theory appli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research on consumption, and is recognized as the mainstream consumption theory byforeign academia.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special dual transition period from dualeconomy to unified economy,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so lacking ofconsumption demand has been most affected by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However,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 does not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consumption, therefore, western consumptiontheory can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expanding consumption demand in china. China'seconomic practice urgently needs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But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themain contents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has not been clearly demonstrated, research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 consumption theory is more scarce. Research on Marx’seconomy theory of foreign scholars rarely involve consumption theory, some studiesexploring consumption is related only in the framework of Marx’s social reproductionand economic crisis theory. Th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researches on Marx’sconsumption theory, and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consumption theory and Marx’s reproduction and economic crisis theory, which makes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can appear as an independent theory. But domestic scholars’study 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focused mor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ecificcontent of the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lacking of the system research on Marx’sconsumption theory, which makes the content system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cannot be clearly shown. Domestic scholars’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sconsumption theory,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consumption theory is lacking.
     Applying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mathematical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the maincontents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contemporaryvalue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we put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expand our country’s consumption demand.The main research of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germination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is in the1940s, the initialformation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is from1950s to1960s, the final formation of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is from1970s to1980s.
     Second,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mainly includes the consumption and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ory,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in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ratio theory,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theory, theconsumption credit theory,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theory.
     Third,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the consumption theory. First, introducing personal consumption into economic researchscope.Second,establishing the basic categories and main contents for macro consumptiontheory.Third,defining scientificall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distribution, 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Fourth, putting forward 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 ratio theory. Fifth, studying deeply the impac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onconsumption. Sixth,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nsumption gap.
     Fourth, methodology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haveimportant contemporary value.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s methodology contributes tothe formation of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n consumption, and is helpful to the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theor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sconsump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value. First it shows production,distribution, exchange, consump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ogether, cannot be biased.Second, investment, consumption, export should be coordinated growing, may not getthis and lose that. Third, productivity and consumption capacity must be coordinated, cannot be one-sided emphasis on productivity and ignore consumption capacity. Fourth,consumption credit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consumption. Fifth, and consumptionconcept is very important. Sixth,reasonabl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gap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consumption.
     Fifth, base 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currently expanding consumptiondemand in China should adjust the ratio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correctly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ratio, keep the benign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form the incomedistribution system, developing circulation industr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consumption credi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consumption concept.
引文
①国外文献综述借鉴了:(1)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2)程恩富主编.李新等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苏联俄罗斯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3)程恩富主编.张忠任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英]克拉克著.杨健生译.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105
    ③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107
    ①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68
    ②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0
    ③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88
    ④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
    ⑤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35-37
    ⑥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92-395
    ①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57
    ②Corey L.The Decline of American Capitalism[M].New York:Covici Friede Publishers,1934:117
    ③Corey L.The Decline of American Capitalism[M].New York:Covici Friede Publishers,1934:188
    ④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62-63
    ①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69
    ②Robinson J.Marx on Unemployment[J].Economic Journal,1941(51)
    ③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107
    ④程恩富主编.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271
    ⑤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95
    ①唐小彬.论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1):12-18
    ②尹世杰.学习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的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1-6转18
    ③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45
    ④朱晓.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0(33):44-46
    ⑤洪银兴,葛扬.《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59-466
    ⑥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1-6
    ⑦赵萍.消费经济学理论溯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9-212
    ⑧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1:21-29
    ①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2):124-127
    ②柯利.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低碳生活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2):47-49
    ③吴易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07-511
    ④赵振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1(1):18-21
    ⑤陈承明,李巍.消费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8-23
    ⑥隋牧蓉.马克思消费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和谐消费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3:34-41
    ①李长春,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新论,2013(1):48-54
    ②董辅礽.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的若干方法论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1959(11):38-46
    ①董辅礽.论价值——货币形态与使用价值——实物形态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平衡关系[J].经济研究,1961(8):37-51转30
    ②杨坚白.试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和消费积累比例之间的内在关系(上)[J].经济研究,1961(12):13-23
    ③杨坚白.试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和消费积累比例之间的内在关系(下)[J].经济研究,1962(1):12-23
    ④刘国光.论积累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对积累的制约[J].中国经济问题,1962(1):1-9转23
    ⑤尹世杰.生产与消费[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53-58转80
    ⑥董辅礽.我国经济发展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10-22
    ⑦刘平量.马克思的消费计划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经济,1991(4):35-40
    ⑧张朝尊,曹新.马克思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理论[J].经济学家,1994(4):110-116
    ①宋则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索——兼与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1995(1):1-12
    ②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11-17转48
    ③叶茂,袁仲君.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35-139
    ④徐敏.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模型及其拓展性研究——基于研发模型及拉姆齐模型的分析[J].求索,2010(12):65-67
    ⑤杨天宇.城乡收入差距与有效需求: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模型[J].经济学家,2001(3):15-19
    ⑥宋冬林,汤吉军.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角[J].北方论丛,2006(4):129-135
    ①白暴力,张建强.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传递效应[J].当代财经,2011(2):14-19
    ②刘方棫.论消费力的内部矛盾与合理组织[J].社会科学辑刊,1984(1):25-31
    ③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消费理论探析[J].探索,2010(2):154-158
    ④尹世杰.论精神消费力[J].经济研究,1994(10):71-76
    ⑤尹世杰.关于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家,2010(9):5-12
    ⑥尹世杰.生态消费力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1-3-18:第011版
    ⑦尹世杰.提高生态消费力的意义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2-4-12:第007版
    ①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09(3):10-13
    ②王非,戴蕾.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J].经济问题探索,2010(5):141-143
    ③尹世杰.关于农村消费信贷问题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1983(2):45-49
    ④尹世杰.关于消费信贷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0(4):23-27
    ⑤孙耀武.马克思消费信贷思想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经济,2010(6):9-13
    ①刘明合.马克思的消费和谐思想初探[J].泰山学院学报,2011(2):87-93
    ②胡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6):68-73
    ③兰波.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之我见[N].山西日报,2014-1-28:第C02版
    ④孙伟平,崔唯航.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N].光明日报,2014-2-28:第007版
    ⑤张美君.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13(26):25-26
    ⑥马伯鈞.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也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J].社会科学,2013(2):34-45
    ①王成祖.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探讨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1985(3):38-40
    ②谭顺,程东杰.工具、价值及本质:马克思消费观的逻辑层次[J].商业研究,2013(1):32-36
    ③朱胜文.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体会[J].商业研究,1979(2):7-11
    ④刘方棫.生产者“物化”和生产物“人化”要统筹兼顾——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生产与消费“同一性”原理札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20-28
    ⑤彭劲松.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J].社会科学动态,1999(5):22-24
    ⑥蔡德容.马克思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学术论坛,1984(2):1-4转8
    ⑦杨欢进,王毅武.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吗?[J].学术论坛,1985(2):62-64
    ①李新家.关于消费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J].消费经济,1989(6):30-35
    ②陈爱华,沈明.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伦理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12
    ③邹广文,王纵横.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33-37
    ④杨楠.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与消费异化——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11-14
    ①孙国志,丁长青.论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实践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2(1):50-54
    ②鲍金.马克思“消费生产着生产”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2(4):50-53
    ③安顺,张明之.论主体的消费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兼论马克思的主体消费理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2(11):56-58
    ④廖小琴.马克思个人消费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北方论丛,2013(4):155-160
    ⑤朱晓.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0(33):44-46
    ⑥徐永平.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1(5):20-22
    ①杨烈翰.试论我国农产品消费率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经济论述的一点体会[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59-63转70
    ②吴锦华.扩大内需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28-32
    ③马桂云,乌云格日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阴山学刊,2001(3):70-72
    ④邹升平.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看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J].消费导刊,2007(9):16-17
    ⑤赵东安,杨春.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7):34-37
    ⑥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是学刊,2010(6):47-51
    ⑦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1-6
    ①尹世杰.促进消费和谐弘扬消费文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2):1-7
    ②卢一宣.略论马克思和谐消费思想及现实意义[J].经济问题,2009(10):16-18转25
    ③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索,2011(10):12-15
    ④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及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89-95
    ⑤轲利.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低碳生活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2):47-49
    ⑥郭敏哲.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思考[J].商业时代,2013(32):28-29
    ①陈羲.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4):88-92
    ②吴易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07-511
    ①刘永进,瞿商﹒从凯恩斯和马克思需求不足理论的比较谈当前扩大内需的新思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3-16
    ②陈祥,靳卫萍﹒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J]﹒南开经济研究,2004(2):51-56转102
    ③王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探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38-44
    ④何爱萍,张志敏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第二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255-268
    ⑤在论文中许斗斗将鲍德里亚翻译成波德里亚,见许斗斗.消费现象的社会批判——对马克思与波德里亚之消费理论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71-77
    ①陈宇宙.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后现代变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02-908
    ②邹广文,宁全荣.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境遇[J].河北学刊,2013(4):22-26
    ③宁军明.马克思与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3):26-30
    ①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比较与综合[J].经济评论,2007(6):17-24
    ①[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6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2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259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37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1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59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第8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9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第8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0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8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1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3-714
    ④[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4
    ⑤[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34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
    ⑥[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89
    ④[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8-339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1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3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8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5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108.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8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3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第8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4-275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恩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8-159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④[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2-505
    ⑤[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78-679
    ⑥[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3-494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9-170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4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4
    ④[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5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1-162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0-121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0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0-131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57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6
    ④[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0
    ①对当代主流消费理论和当代非主流消费理论的划分方法借鉴了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①[英]威廉·配第著.邱霞,原磊译.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9-140
    ②[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16
    ③[英]大卫·李嘉图著.丰俊功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73
    ④[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64-65
    ⑤[英]大卫·李嘉图著.丰俊功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12
    ⑥[英]大卫·李嘉图著.丰俊功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75
    ①[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86
    ②[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93
    ③[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01
    ④[英]大卫·李嘉图著.丰俊功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33
    ①[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95
    ②[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56
    ③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10
    ④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界定,萨伊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但是萨伊的消费理论在“边际革命”与“凯恩斯革命”之间的这一消费理论发展阶段中并不是主流消费理论,且萨伊的消费理论在基本观点上与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没有太大不同,只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色彩更浓。因此本文没有对萨伊的消费理论进行具体介绍。
    ①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9
    ①西方非主流消费理论的理论范畴和具体内容借鉴了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6-75
    ②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6-58
    ③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8-60
    ①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1-62
    ②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3-64
    ③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6-69
    ④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4-65
    ⑤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73-74
    ①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74
    ②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74
    ③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74-75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8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恩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9-210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恩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85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2-683
    ②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4-47
    ①[美]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思·赛尔昆著.黑兹尔·埃尔金顿协助.李新华,徐公理和迟建平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80
    ①[美]W.W.罗斯托著.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11
    ②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33-49
    ①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33-49
    ②于凤秦.调整产业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216-227
    ①纪玉山,关丽洁.浅析“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及跨越对策[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31-43
    ②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3-11
    ①刘佐.中国“十二五”税制改革初步展望[J].山东经济,2011(3):5-12
    ②祝遵宏,张九如.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思考[J].财经科学,2011(4):101-109
    ③张斌.扩大消费需求与税制结构调整[J].涉外税务,2011(6):22-25
    ①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进”的结构转型——国际经验教训与中国挑战[J].农村经济,2011(4):3-10
    ②刘方棫,李振明.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消费经济,2010(6):3-5
    ①席卫群.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12(9):25-33
    ①周学.经济大循环理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和内需不足的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3):48-57
    ①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1
    ①易醇,张爱民.“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4):18-21
    ①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3
    ①纪玉山,关丽洁.浅析“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及跨越对策[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31-43
    ②纪玉山,关丽洁.浅析“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及跨越对策[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31-43
    ①蔡昉.发展阶段判断与发展战略选择——中国又到了重化工业阶段吗?[J].经济学动态,2009(5):15-19
    ②宋冬林,王林辉和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J].中国社会科学,2011(2):91-106
    ①许正松,万青.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滞缓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22-28
    ①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2(5):12-17
    ①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13
    ①卢现祥,罗小芳.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基于利益集团理论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3(7):71-79
    ②蔡昉.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8
    ①郝爱民.消费升级与我国流通体系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1(2):14-18
    ②赵娴.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35-37
    ③戴蕾,王非.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马克思消费和流通理论的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16-20
    ①赵萍.扩大消费与中国流通体制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7-8-7:第005版
    ②丁俊发.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2(2):9-14
    ③亢舒.物流成本为何居高不下[N].经济日报,2013-12-9:第014版
    ④郑建玲.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亟待改善[N].中国贸易报,2014-1-21:第004版
    ①亢舒.物流成本为何居高不下[N].经济日报,2013-12-9:第014版
    ②车晓蕙,周立民和陈钢等.“非物流”因素致物流成本畸高[N].经济参考报,2013-9-10:第005版
    ③索沪生.中美物流成本比较分析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4(1):85-87
    ①龚晓菊.大国模式——扩大内需的消费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23-124
    ②李红军.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消费信贷效应检验与分析[J].消费经济,2013(4):14-17
    [1] Attfield CLF, Cannon E.The impact of age distribution variables on the long runconsumption function. University of Bristol, Discussion paper,2003,(3)
    [2] Barro, R.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
    [3] Barro, Robert J.,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Study.MIT Press.1997
    [4] Bennett,James T.The Impact of the Composition of Govemment Spending on Private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Some Empirieal Evidence.Joumal of Economics&Business;1983,35(2)
    [5] Bhattarai.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a Ramsey model.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es Letters,2005(l)
    [6] Bosworth,Barry. Capital mobility:The impact on 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growth. Joum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5,33(4)
    [7] Bourguignon, Francois,1990,Growth and Inequity in the Dual Model ofDevelopment:The Role of Demand Factor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ides, Vol.57,No.2
    [8] Clemente,Jesus;Montanes,Antonio.Are the consumption/output and investmen/output ratios stationary?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999,6(10)
    [9] Corey L.The Decline of American Capitalism.New York:Covici Friede Publishers,1934
    [10]Della Valley, Philip A., Noriysoshi Oguchi,1976, Distribution, the AggregateConsumption Function,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ome Cross-Country Result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4,No.6
    [11]Garegnani,Pierangelo.Notes on 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 effeetive demand:areply to Joan Robinson,Cambridge Journal of Eeonomics,1979,3(2)
    [12]Keating, John W.,John V. Nye. The Dynamic Effects of Aggregate Demand andSupply Disturbances in the G7Countries,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9,21(2)
    [13]Lewis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School,1954(22)
    [14]Mankiw, N. Grego;Romer,David and Weil,David.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esof Economic Growth.”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
    [15]Podrecca, E. and Carmeci, C. 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resultson causality, Applied Economics,2001(33)
    [16]Ramsey,F.p.“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Economic Journal,1928,38(12)
    [17]Weber Maxe.Economic and Society.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Vol.1,1968
    [18][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9][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恩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恩全集(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8,2001等
    [21][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3][德]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1、2、3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4][德]马克思著.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1、2、3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5][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6][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7][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8][俄]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9][法]布阿吉尔贝尔著.伍纯武,梁守铿译.布阿吉尔贝尔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0][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1][法]让·鲍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2][法]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3][加]本·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4][美]H·钱纳里,S·鲁宾逊和M·赛尔奎因著.吴奇,王松宝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5][美]W.W.罗斯托著.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6][美]埃利希·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公司,1988
    [37][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9][美]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思·赛尔昆著.黑兹尔·埃尔金顿协助.李新华,徐公理和迟建平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0][美]斯蒂芬·雷斯尼克,理查德·沃尔夫著.孙来斌,申海龙译.经济危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兼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比较[J].国外理论动态,2010(10)
    [41][美]托斯丹·凡勃伦著.任海音译.炫耀性消费[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42][美]西蒙·库兹涅茨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3][瑞士]西斯蒙第著,何钦译.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4][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和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5][英]大卫·李嘉图著,丰俊功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6][英]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7][英]M.C.霍华德,J.E.金著.顾海良,常庆欣和刘和旺等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8][英]克拉克著.杨健生译.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9][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0][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1][英]约翰·穆勒.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2]安顺,张明之.论主体的消费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兼论马克思的主体消费理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2(11)
    [53]白暴力,张建强.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传递效应[J].当代财经,2011(2)
    [54]白雪秋,谭祖开和董珊.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矫正[J].海派经济学,2009(5)
    [55]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
    [56]白重恩,钱振杰.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7]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58]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59]包亚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探究[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
    [60]鲍金.马克思“消费生产着生产”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2(4)
    [6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2010-2020[J].改革,2010(1)
    [62]蔡畅元.“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新论——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札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
    [63]蔡德容.马克思的消费服务理论——学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札记[J].消费经济,1986(1)
    [64]蔡德容.马克思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学术论坛,1984(2)
    [65]蔡德容.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是马克思的观点吗[J].学术论坛,1986(3)
    [66]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
    [67]蔡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探寻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源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8]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9]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
    [70]蔡昉.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71]车晓蕙,周立民和陈钢等.“非物流”因素致物流成本畸高[N].经济参考报,2013-9-10:第005版
    [72]陈爱华,沈明.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伦理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3]陈昌兵.城市化与投资率和消费率之间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9)
    [74]陈承明,李巍主编.消费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75]陈惠如.学习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的论述[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76]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7]陈亮.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开放创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
    [78]陈羲.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4)
    [79]陈祥,靳卫萍.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J].南开经济研究,2004(2)
    [80]陈新夏.科学发展视域下的消费观变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81]陈宇宙.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后现代变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82]陈宗胜.关于收入差距倒U曲线及两级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83]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84]程恩富主编.程恩富,周肇光和陶友之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典作家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85]程恩富主编.李新等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苏联俄罗斯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86]程恩富主编.张忠任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87]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88]迟福林.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9]戴蕾,王非.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马克思消费和流通理论的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
    [90]戴丽娜.中国消费者研究:理论演进与方法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1]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11)
    [92]董辅礽.论价值——货币形态与使用价值——实物形态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平衡关系[J].经济研究,1961(8)
    [93]董辅礽.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的若干方法论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1959(11)
    [94]董辅礽.我国经济发展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95]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6]高培勇.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J].财贸经济,2008(11)
    [97]高培勇.理性看待个人所得税改革[N].光明日报,2011-5-24:第011版
    [98]龚晓菊.大国模式——扩大内需的消费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99]谷书堂,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J].经济学家,1989(2)
    [100]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2]顾宁,谭通.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兼论马克思消费理论[J].中国城市经济,2010(8)
    [103]顾钰民.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09(6)
    [104]郭克莎.我国投资消费关系失衡的原因和“十二五”调整思路[J].开放导报,2009(6)
    [105]郭丽娜.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1
    [106]郭敏哲.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思考[J].商业时代,2013(32)
    [107]郭明哲,吴珊珊.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思考[J].商业时代,2013(32)
    [108]郭亚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09]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2(5)
    [110]郝爱民.消费升级与我国流通体系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1(2)
    [111]何爱萍,宋宇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12]何爱萍,张志敏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第二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13]何爱萍,张志敏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第三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14]王尔德,郭一信和刘倩玲.贺铿:分税制事权与财权不对等是伪命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8-3:第006版
    [115]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116]洪银兴,葛扬.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17]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0(3)
    [118]胡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6)
    [119]胡乃武,项镜泉.论适度积累率[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1(2)
    [120]胡乃武,项镜泉.论我国积累结构的合理调整[J].中国经济问题,1981(3)
    [121]黄达.积累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J].财贸经济,1980(4)
    [122]黄立.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5)
    [123]黄少安.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J].经济评论,1999(4)
    [124]纪玉山,关丽洁.浅析“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及跨越对策[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
    [125]纪玉山.正确认识凯恩斯消费理论确立与生态文明相和谐的消费观[J].税务与经济,2008(1)
    [126]亢舒.物流成本为何居高不下[N].经济日报,2013-12-9:第014版
    [127]柯利.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低碳生活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2)
    [128]兰波.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之我见[N].山西日报,2014-1-28:第C02版
    [129]李长春,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论坛,2013(1)
    [130]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31]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132]李红军.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消费信贷效应检验与分析[J].消费经济,2013(4)
    [133]李新家.关于消费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J].消费经济,1989(6)
    [134]李新家.学习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的论述[J].消费经济,1990(3)
    [135]李杨,殷剑峰和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1)
    [136]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索,2011(10)
    [137]梁东黎.我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现象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38]廖小琴.马克思个人消费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北方论丛,2013(4)
    [139]林木西,曾祥炎.扩大内需的产权制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9):81-84.
    [140]林木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41]林细细,龚六堂.资本收入税与社会福利[J].经济科学,2006(1)
    [142]林毅夫,巫和懋和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
    [143]林毅夫著.张建华译.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4]刘方棫.论消费力的内部矛盾与合理组织[J].社会科学辑刊,1984(1)
    [145]刘方棫.生产者“物化”和生产物“人化”要统筹兼顾——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生产与消费“同一性”原理札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146]刘凤良,李彬.消费理论的行为化趋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47]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J].财贸经济,2002(5)
    [148]刘国光.论积累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对积累的制约[J].中国经济问题,1962(1)
    [149]刘厚莲.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3(6)
    [150]刘建军.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7)
    [151]刘平量.马克思的消费计划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经济,1991(4):35-40
    [152]刘伟,蔡志洲.国内总需求结构矛盾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J].经济学动态,2010(7)
    [153]刘伟,蔡志洲.中国GDP成本结构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J].求是学刊,2008(2)
    [154]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55]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比较与综合[J].经济评论,2007(6)
    [156]刘小怡.试论马克思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J].经济评论,1996(2)
    [157]刘亚琼.生产与消费中的异化现象剖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1)
    [158]刘英英,刘丁瑶.论马克思主义和谐消费思想[J].邢台学院学报,2012(2)
    [159]刘迎秋.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中国(1952-1990年)经验的理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60]刘永进,瞿商.从凯恩斯和马克思需求不足理论的比较谈当前扩大内需的新思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61]刘源.浅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马克思的消费思想[J].改革开放,2011(8)
    [162]刘佐.中国“十二五”税制改革初步展望[J].山东经济,2011(3)
    [163]柳欣,靳卫萍.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学[J].当代经济研究,2005(45)
    [164]柳欣,赵雷和吕元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失衡探源——基于存量—流量均衡的分析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2(7)
    [165]卢涛.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
    [166]卢现祥,罗小芳.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基于利益集团理论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3(7)
    [167]卢一宣.略论马克思和谐消费思想及现实意义[J].经济问题,2009(10)
    [168]吕计跃.基于马克思商品交换模型的生产和消费矛盾求解[J].统计与决策,2013(9)
    [169]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6)
    [170]马伯鈞.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也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J].社会科学,2013(2)
    [171]马桂云,乌云格日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阴山学刊,2001(3)
    [172]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进”的结构转型——国际经验教训与中国挑战[J].农村经济,2011(4)
    [173]马岩.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74]梅洪常,王田和胡宝娣.消费增长与结构优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75]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176]那艺.行为消费理论的拓展与应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
    [177]宁军明.马克思与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3)
    [178]彭劲松.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J].社会科学动态,1999(5)
    [179]乔为国.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80]任保平.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3)
    [181]任保平.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商贸流通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1(2)
    [182]沈月,赵海月.学习马克思物质交换理论营造绿色消费环境[J].消费经济,2013(6)
    [183]石文典,丁乃姝.国内外消费观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
    [184]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
    [185]宋冬林,汤吉军.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角[J].北方论丛,2006(4)
    [186]宋冬林,王林辉和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187]宋则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索——兼与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1995(1)
    [188]隋牧蓉.马克思消费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和谐消费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3
    [189]孙国志,丁长青.论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实践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190]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及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
    [191]孙伟平,崔唯航.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N].光明日报,2014-2-28:第007版
    [192]孙耀武.马克思消费信贷思想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经济,2010(6)
    [193]孙玉栋.收入分配差距与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94]索沪生.中美物流成本比较分析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4(1)
    [195]谭顺,程东杰.工具、价值及本质:马克思消费观的逻辑层次[J].商业研究,2013(1)
    [196]唐小彬.论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1)
    [197]田学斌,闫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0(3)
    [198]王成祖.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探讨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1985(3)
    [199]王非,戴蕾.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200]王洪涛.浅议马克思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01]王璐,李亚.从社会再生产到有效需求:马克思宏观体系新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202]王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探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03]王璐.消费与节约:马克思节约思想的新视角[J].当代财经,2006(5)
    [204]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05]卫兴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J].理论视野,2006(3)
    [206]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2)
    [207]吴斐丹,张草纫选译.魁奈经济著作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08]吴锦华.扩大内需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
    [209]吴薇.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7(11)
    [210]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增长模型[J].当代经济研究,2000(8)
    [211]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
    [212]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2、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13]吴易风.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3)
    [214]吴易风.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经济学——写于马克思诞辰190周年[J].经济学动态,2008(1)
    [215]吴易风.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
    [216]席卫群.论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效应——税收对居民消费作用的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11(6)
    [217]夏杰长,李文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05:第B02版
    [218]向益红.从“虚假需求”到“异化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消费观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
    [219]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8(9)
    [220]谢地,谢斯儒.以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破解产能过剩[N].光明日报,2013-12-06:第011版
    [221]谢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化解自身基本矛盾的历史轨迹及启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
    [222]谢地.马克思、恩格斯土地与住宅思想的现代解读——兼及中国土地与住宅问题反思[J].经济学家,2012(10)
    [223]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是学刊,2010(6)
    [224]熊进.消费异化观的批判与重构——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10)
    [225]徐敏.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宏观经济均衡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3)
    [226]徐敏.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模型及其拓展性研究——基于研发模型及拉姆齐模型的分析[J].求索,2010(12)
    [227]徐永平.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1(5)
    [228]许斗斗﹒消费现象的社会批判——对马克思与波德里亚之消费理论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
    [229]许进杰.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研究述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
    [230]严思屏.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消费率变动特征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47)
    [231]杨成林,何自力.重树马克思科学抽象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11)
    [232]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1
    [233]杨欢进,王毅武.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吗?[J].学术论坛,1985(2)
    [234]杨坚白.试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和消费积累比例之间的内在关系(上)[J].经济研究,1961(12)
    [235]杨坚白.试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和消费积累比例之间的内在关系(下)[J].经济研究,1962(1)
    [236]杨烈翰.试论我国农产品消费率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经济论述的一点体会[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237]杨楠.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与消费异化——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
    [238]杨天宇.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239]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40]杨玉生.马克思、瓦尔拉斯和新霍布斯主义生产过程模型比较——萨缪尔·鲍尔斯经济理论观点评介[J].当代经济研究,2006(11)
    [241]杨玉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制度——兼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42]杨玉生.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两种根本不同思路——马克思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经济发展观点的比较[J].经济纵横,2008(8)
    [243]叶茂,袁仲君.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44]衣俊卿等.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45]易醇,张爱民.“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4)
    [246]尹世杰.促进消费和谐弘扬消费文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2)
    [247]尹世杰.关于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家,2010(9)
    [248]尹世杰.关于劳务消费的几个问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2)
    [249]尹世杰.关于农村消费信贷问题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1983(2)
    [250]尹世杰.关于消费信贷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0(4)
    [251]尹世杰.略论优化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消费经济,2011(1)
    [252]尹世杰.论精神消费力[J].经济研究,1994(10)
    [253]尹世杰.论消费服务[J].求索,1982(4)
    [254]尹世杰.生产与消费[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255]尹世杰.消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6]尹世杰.学习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的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257]于凤秦.调整产业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
    [258]于光远.介绍马克思有关消费的两段精辟论述[J].学习与探索,1995(5)
    [259]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及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260]袁志刚.消费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1999(6)
    [261]臧旭恒,李燕娇.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基于2004-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2)
    [262]臧旭恒,刘国亮等著.新经济增长路径——消费需求扩张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63]曾铮.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6)
    [264]张艾莲,刘柏.日本消费信贷及其对中国消费经济发展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3(5)
    [265]张朝尊,曹新.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J].经济学家,1994(4)
    [266]张桂文,徐敏和孙亚南.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运行[J].经济研究参考,2013(33)
    [267]张桂文,袁晖光.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
    [268]张桂文,周健.非均衡制度变迁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69]张桂文.“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我们忽略了什么[J].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1)
    [270]张桂文.二元转型及其动态演进下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J].中国人口科学,2012(4)
    [271]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及其对城市化影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
    [272]张美君.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13(26)
    [273]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消费理论探析[J].探索,2010(2)
    [274]赵东安,杨春.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275]赵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2)
    [276]赵珣.论马克思消费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6)
    [277]赵振华.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1(1)
    [278]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279]郑建玲.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亟待改善[N].中国贸易报,2014-1-21:第004版
    [280]周文,孙懿.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解构:本质、挑战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2(7)
    [281]周学.经济大循环理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和内需不足的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5)
    [282]朱春燕,臧旭恒.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J].2001(1)
    [283]朱国林.消费理论最新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2(4)
    [284]朱胜文.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体会[J].商业研究,1979(2)
    [285]朱晓.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0(33)
    [286]邹广文,宁全荣.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境遇[J].河北学刊,201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