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制关系视域中的制度伦理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改革选择了市场经济,在很大意义上加深了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效率机制,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虽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但中国依靠30余年的努力,毕竟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社会主义舞台。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运用市场方式发展,哪种制度更为合理,很难简单地从观念形态出发做出判断;仅以生产效率为尺度,则忽视了人才是最终目的。从逻辑上分析,制度合理与否,其标准只能立足于生产和人的一致性角度予以判断,而生产社会化能够体现二者的结合。
     在本质意义上,生产力水平取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就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而言,是人的智力。社会关系是劳动能力发展的载体,其总和构成了人的现实性本质。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生产社会化的历史:既是生产方式社会化的历史,也是劳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
     生产社会化本质上是信息社会化,其载体一为客体,一为主体;其发展呈现为从客体不断向主体转移的趋势,并逐步体现出社会发展的伦理指向。人类科技革命表明,生产社会化过程既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利用制度优势和文化传统优势减少市场自发性的负面作用,从生产社会化要求出发,在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这个目的,其制度伦理建设的主要原则应包括:1、推动教育平等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3、健全信用体系一一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
Selecting market economy, China's reforms,to a large degree, de epened the sense of the great socialist understanding of capitalism:not onl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but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defects of capitalism. Although the final comple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till needs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the Chinese, relying on the efforts of more than 30 years, creat a dynamic arena of modern socialism after all.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are in the way of using market development.lt is difficult simply starting from ideology to judge which system is more reasonable.Merely consider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cale, while ignoring the talent is the ultimate goal. Logically analysis, the system is reasonable or not, the standard can only be based on consistency of production and people's point of view to judge, but the sociallization of production can refle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in essence,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ability, which 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ities in human intellig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is the ability to work carrier, constituting the sum of the reality of human nature, In this sense, human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either the prod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or a social approach to history.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s essentially theinformation society, and its carrier one as the object, one as the subject; its development shows continuously trend from the object transfer to the subject, and gradually embodies the ethical poi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Hum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at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dvantages, from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and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and value of target premise, using cultural traditional advantag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market initiative, and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of the main principles are:1, promoting the equ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o becom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2,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to become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3,strength hening credit system-to become a socialist market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condition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20、22、23、25、26、42、46(上、下)、48卷,人民出版社,1956、1957、1960、1958、1971、1965、1972、1974、1974、1979、1979、1985年。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5.《列宁全集》第2、2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89年。
    6.《毛泽东选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
    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10.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三联书店,2005年。
    11.余金成:《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荣长海、董四代:《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3.荣长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4.董四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杜鸿林:《解析几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李锦坤、王建伟:《战略思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7.陈晏清、阎孟伟:《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8.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9.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0.贺来:《边界意识与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22.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4.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6.武经伟、方盛举:《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一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8.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9.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苏东斌、袁易明:《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1.刘永估:《劳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2.邵腾:《资本的历史界限与社会主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
    3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35.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6.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
    37.王晓升:《价值的冲突》,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
    39.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窦炎国:《社会转型与现代伦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41.万俊人:《比照与透视——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2.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43.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44.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5.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4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7.杨高男:《原始儒家伦理政治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8.《荀子·礼论》
    49.《孟子·离娄上》
    5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51.晏智杰:《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2.晏智杰:《古典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3.张雄:《经济哲学——从历史哲学向经济哲学的跨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汪丁丁:《在经济学和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6.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
    57.宋希仁:《伦理与人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8.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9.王锐生、程广云:《经济伦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
    61.叶蓬、李权时:《经济伦理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6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
    63.《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64.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
    65.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6.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三联书店,2007年。
    67.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8.张之沧:《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9.王岳川、尚水编: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0.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7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
    72.吴宇晖:《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7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74.林毅夫:《财产权利与制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75.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7.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
    78.宋清华:《经验、理性与制度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9.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0.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0.陈泽亚:《经济人与经济制度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8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8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8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4.辛鸣: 《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
    85.陈燕:《公平与效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6.石俊田、徐佳:《科技革命与经济体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87.宿景祥:《美国经济统计手册》,时事出版社,1992年。
    88.王海传:《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9.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90.贺卫、吴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91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2.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
    94.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95.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96.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
    97.卫兴华、魏杰:《中国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98.郭士征:《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99.厉以宁: 《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0.钱焕琦,刘云林.《中国教育伦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2.[德]康德:《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刘克苏等译,1997年。
    103.[德]马克思·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丁晓、陈维刚译,三联书店,1987年。
    104.[美]A·麦金太尔著: 《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0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0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7.[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年。
    108.[美]托尔斯坦·B·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
    109.[美]约翰·罗杰斯.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
    110.[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111.[日]青末昌彦:《比较制度分析》,远东出版社,2001年。
    11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
    11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4.[英]季德和李斯特:《经济学说史》(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5馆,2003年.
    11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7.[美]吉尔伯特·L·菲特.:《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8.[美]福克纳:《美国经济史》,王锟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119[美]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0.[匈牙利]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重庆出版社,1993年。
    121.[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
    122.[美]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
    123.[美]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
    124.[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
    125.[美]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6.[美]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27.[波兰]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28.[美]弗雷德里克·普赖尔:《美国资本主义的未来》,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9.[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30.[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出版社,1997年。
    132.[美]伯特尔·奥尔曼:《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段忠桥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
    13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4.[英]F·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
    135.[美]阿马蒂亚·森:《经济学与伦理学》,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36.[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137.[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8.[美]詹姆斯·N·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139.[美]丹尼尔·豪斯曼、迈克尔·麦克弗森:《经济分析、道德哲学与公共政策》,纪如曼、高红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40.[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
    141.[瑞士]瓦尔瓦拉:《纯粹经济学要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
    142.[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4年。
    143.[英]琼·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
    144.《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下),剑桥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1978年。
    1.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4期。
    2.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转移》,《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4.陈筠泉:《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6期。
    5.吴秀莲:《制度伦理的界定》,《实事求是》,2007年第1期。
    6.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7.龚天平:《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8.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9.宋希仁:《论伦理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0.周燕军:《制度伦理评价系统的原则和构建》,《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10期。
    11.何建华:《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及其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12.龚超:《制度伦理评价的基本内容》,《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3周中之:《经济伦理学学科的构建》,《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4.颜卫青:《制度伦理的边界、功能涵涉及其意义》,《求实》,2004年第9期。
    16靳继东:《转型正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7.韩东屏:《有效制度安排:市场经济走向道德经济之关键》,《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
    18.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9.黄明理:《道德的层次性:辩证维度中的道德》,《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段治乾:《制度伦理与个体道德》,《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7期。
    21.于建星:《亚当·斯密制度伦理思想初探》,《学术论坛》,2005年第3期。
    22.王文贵:《“经济人”、制度和制度伦理探微》,《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3.聂文军:《亚当·斯密的个人自利及其道德》,《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4.白刚:《制度伦理与共产主义精神》,《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
    25.陈辉:《论人的发展的制度中介》,《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6.晏辉:《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27.梁禹祥、南敬伟:《诠释制度伦理》,《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
    28.倪傣襄:《制度的伦理价值:公正与正义》,《福建论坛》,2005年第5期。
    29.王海明:《经济制度伦理新探》,《华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0.陆晓禾:《西方经济伦理学研究述评》,《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
    31.袁祖社:《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下), 《唐都学刊》,2007年到5、6期。
    32.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33.王恒来:《浅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演变及理论价值》,《社科纵横》,2006年第8期。
    34.王泽应:《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35.罗国杰:《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道德思考》,《求是》,2002年第1期。
    36.程选民、龙游宇、李晓洪:《经济学视闽中的社会资本——经济学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述评》,《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37.王覃刚、冀红梅:《利他行为、社会资本和制度演化》,《财贸研究》,2007年第1期。
    38.李华明:《社会资本投资及制度变迁绩效》,《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39王卫,宁少林:《90年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述评》,《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40.倪傣襄:《制度伦理思想的传统溯源》,《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9期。
    41.王志红:《人性假设与制度伦理的正义诉求》,《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42.王露璐、张宵:《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43.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视角与现实研究意义》,《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8期。
    44.顾智明:《论伦理本体——对马克思伦理视角的解读》,《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5.叶蓬:《道德义务的他律性与自律性论纲》,《齐鲁学刊》,1995年第5期。
    46肖群忠:《道德究竟是什么》,《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47.林岗、刘元春、张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8.张晨、何华玲:《现代国家制度构建的路径依赖:变革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及其转型》,《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9.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0.董志强:《制度及演化的一般理论》,《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51.高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
    52.齐世荣:《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
    53.马国海、何建华:《制度变迁与信用制度创新》,《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54.郅庭瑾:《教育制度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5期。
    55.糜海波:《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57.岳昌君:《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预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
    58.陆安:《试述高考改革难以突破的宏观原因》,《湖北招生考试》,2008年第4期。
    59.李惠兰:《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现状》,《黄河论坛》,2007年第9期。
    60.潘莉:《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
    61.[英]S·塞耶斯:《伦理价值与进步》,《哲学译丛》,1994年第6期。
    62.[英]弗兰·汤克斯:《信任、社会资本与经济》,李熠煜译,《马克思与现实》2002年第5期。
    63.[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1. W. Brus & K. Laski, From Marx to Market:Socialism in Search of an Economic Syste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2. Lawrence Wilde(ed), Marxism's Ethics Thinkers, Introduc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2001.
    3. Kurt. W. Pothschild, Ethics and Economic Theor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3.
    4. Wlliam. N. Nelson, Morality, What's in it for me?:A Historical Itroduction to Ethics, Westview Press, Inc.1991.
    5.Daniel. M. Hausman & Michael. S. Mcpherson, Ecomomic Analysis and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 Lux, Kenneth, Adam Smith's Mistake:How A Moral Philosopher Invested Economics and Ended Morality. Shambhala Publication,Inc.1990.
    7.Rober.Parloff, Self-interest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American Psychologist,Vol,42 January,1987.
    8.Lin.N,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tical,Connections,22,1999.
    1[美]A·麦金太尔著: 《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页。
    1王岳川,尚水编: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1吴秀莲:《制度伦理的界定》,《实事求是》,2007年第1期。
    2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转移》,《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1陈筠泉:《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6期。
    2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3龚天平:《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1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周燕军:《制度伦理评价系统的原则和构建》,《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10期。
    3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转移》,《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4龚超:《制度伦理评价的基本内容》,《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6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3[美]麦金太尔:《德行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1页。
    1[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2林毅夫:《财产权利与制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5[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4页。
    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26页。
    1[美]托尔斯坦·B·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8页。
    2[美]约翰·罗杰斯.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87页。
    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12页。
    4[日]青末昌彦:《比较制度分析》,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1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2宋希仁:《论伦理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3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4页。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年2000年,第58页。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8-109页。
    2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8-1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1影响道德的因素很多,出于论文研究的需要,这里只从本源角度来认识道德的成因和运动过程。
    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3《荀子·礼论》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3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
    1王泽应:《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第31页。.
    1在《国富论》中斯密没有明确“经济人”这个概念,但对经济人的系统论述是始于斯密,这是一致公认的。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6-80页。
    1季德和利斯特:《经济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2页。
    1[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出版社,1994年,第7页。
    2[美]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0页。
    1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soci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z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y John G Richardson, 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1986.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页。
    1[英]弗兰·汤克斯:《信任、社会资本与经济》,李熠煜译,《马克思与现实》,1995年第9期,第52页。
    2王覃刚、冀红梅:《利他行为、社会资本和制度演化》,《财贸研究》,2007年第1期,第18页。
    1[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2[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3李华明:《社会资本投资及制度变迁绩效》,《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1石俊田、徐佳:《科技革命与经济体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3页。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0页。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7页。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0页。
    1吉尔伯特·L·菲特.:《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97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48页。
    2石俊田、徐佳:《科技革命与经济体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7页。
    2石俊田、徐佳:《科技革命与经济体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页。
    4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1995年,第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6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14、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0、3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4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7-25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6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3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1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19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87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出版社,2000年,第3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第304-—3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30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2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5—306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5页。
    1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1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619页。
    2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666页。
    3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812页。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65页。
    1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49页。
    2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8页。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134页。
    2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154页。
    3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93页。
    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09页。
    1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18页。
    1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6页。
    1吴宇晖:《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13页。
    2王卫,宁少林:《90年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述评》,《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第64页。
    1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1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2伯特尔·奥尔曼:《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段忠桥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1吴宇晖:《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年版,第3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年版,第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8-31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8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0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4页。
    1 W. Brus & K. Laski, From Marx to Market:Socialism in Search of an Economic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1, pp.5.
    1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1叶蓬《经济伦理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2王覃刚、冀红梅:《利他行为、社会资本和制度演化》,《财贸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页。
    3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8-39页。
    4倪傃襄:《制度伦理思想的传统溯源》,《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82页。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1王志红:《人性假设与制度伦理的正义诉求》,《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第80页。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4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451页。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72页。
    1《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2齐世荣:《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第7页。
    3郅庭瑾:《教育制度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5期,第51页。
    1糜海波:《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29页。
    1中国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2《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下),剑桥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44页。
    3岳昌君:《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预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第160页。
    1陆安:《试述高考改革难以宏观突破的原因》,《湖北招生考试》,2008年第4期,第4-7页。
    2潘莉:《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第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6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