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项关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研究的目的旨在为陷入发展“瓶颈”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共分8章,各章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与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的若干基本问题,重点论述失业保险制度的再就业效应。
     第二章是分析了西方国家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从中提炼出改革的经验和局限性。
     第三章是在分析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细致梳理。
     第四章是从制度的适应性、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估,认为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是一个基本有效的制度,但制度的就业促进功能需要加强,制度的公平性有待改进,尤其是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第五章是从整体上规划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全覆盖-分类保障”的失业保障体系。
     第六章是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失业保险有效制度供给的缺失,专门设计了“养老-失业两合社会保险”模式。
     第七章是针对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功能的不足,在费率机制和给付方式等方面予以改进。
     第八章是对我国再就业政策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The dissertation is a policy research on Chin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is to offer policy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ull out Chin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from development bottleneck.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chapter one briefly introduces several basic problems about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emphases on discussing the re-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The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newly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Wester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form, and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s and limitations from the re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form.
     The chapter four evaluates Chin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form, including the adaptability, impartiality, valid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result is that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s a basically effective system with strong rationality and adaptability, but it needs to make better in validity, imparti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especially in sustainability.
     The chapter five mark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and advances a new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Full-covered and Classified-insurance System.
     Due to the short of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for informal employment, the chapter six constructs a new pattern ---the United Aged-Unemployment Insurance ----- specially aimed at informal employment.
     Due to the deficiency in employment-promoting of the curren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chapter seven designs new ratio-systems--Industrial–Difference-Ratio- System Based on Unemployment Risk-rate and Ratio-Beneficial-system Based on Density of Employment, and new providing-modes--Regressive-Rate-Providing-Mode and Imitated-Negative-Income-Tax-Providing-Mode,
     The chapter eight analyzes the evolu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employment policies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to perfect the re-employment policy system.
引文
①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 页。
    ②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2003 年第 5 期。
    ①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2003 年第 5 期。
    ②虽然早在 1905 年法国就曾以政府的立法资助工会办理失业保险,并通过了向失业者提供救济的立法,但本质上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障。
     ① D.N.Ashton.Unemployment under Capitalist. Harvester Press, 1986.
    ② 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4 页。
    ③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①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7 页。
    ① Artkison and Micklewright.Unemployment Benefit and Unemployment Duration.STICERD Occasional Paper No.5,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nomics,1985。
    ②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5) .July 1995。
    ③ 事实上,采取收入关联型给付的国家一般都既设立下限,也设立上限。对于下限的设立几乎没有争议,但对于设立上限却难以达成一致:太高的上限会引起公众的批评,因为可能危及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也会导致失业者的惰性求职;太低的上限,将使太多的申领者不能获得一个合理的工资替代收入。
    ① Christopher J .O’ Leary and Murray A.Rubin.Adequacy of the Weekly Benefit Amount.I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Policy Issues, Edited by Christopher J .O’ Leary and Stephen A.Wandner,Kalamazoo,Michigan:W.E.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1997,pp.163-205。
    ①假定失业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就业者,那么从就业者和雇主那儿征收失业保险费,把这部分收入转移支付给失业者,就能产生比就业者自己消费更高的消费水平,如果这个经济处于经济资源利用不足的失业状态,消费支出的提高就可以刺激总需求。
    ② 杨伟民主编:《失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2 页。
    ③ 袁红:《试论布莱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① Ronald G. Ehrenberg, Robert S. Smith:《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53 页。
    ①搜寻强度是指失业者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一般以接触空缺岗位的频率来衡量。由于搜寻强度越大,为工作提供接触的机会就越多,因而搜寻强度与再就业率成正比。
    ②杜凤莲,刘文忻:《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经济科学》,2005 年第 4 期。
    ③同②。
     ①李实、[日]佐藤 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0 页。
    ① Ronald G. Ehrenberg, Robert S. Smith:《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54 页。
    ②杜凤莲、刘文忻:《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经济科学》,2005 年第 4 期。
    ③ Knight.J and Li Shi(2001).Unemployment Duration and Earnings of Re-Employed Workers in Urban China.Working Paper, Oxford University.
    ④同②。
    ⑤同②。
     ①杜凤莲、刘文忻:《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经济科学》,2005 年第 4 期。
    ② 李实、[日]佐藤 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9~136 页。
    ① Patricia Weinert 著,郭瑞清译:《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9页。
    ② Blair,T.(1999) .The Third Way: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Fabian Pamphlet,No.588.
    ③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7 页。
    ④ Roland Sigg 等编,华迎放等译:《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6 页。
    ① Neil Gilbert 等编,王金龙等译:《激活失业者――工作导向型政策跨国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1 页。
    ② Roland Sigg 等编,华迎放等译:《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7 页。
    ③ 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66 页。
    ①Roland Sigg 等编,华迎放等译:《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9 页。
    ② 同①。
    ③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8 页。
    ④ Brown,G.(1999) .Budget Speech.http://www.Hm-treasury.gov.uk/budget99/speech.
    ⑤英国的法定最低工资制度是在撒切尔政府激进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被废除的。恢复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是在1999 年 4 月,布莱尔政府把当时大多数成年人的最低小时工资定为 3.60 英镑。
    ⑥ Neil Gilbert 等编,王金龙等译:《激活失业者――工作导向型政策跨国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3 页。
     ① 郭小聪、李业兴:《地方政府与失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0 页。
    ①《欧洲就业服务的基本情况》,http://www.lm.gov.cn。
    ② 该计划于 1993~1994 年推出,在 1994~1995 年就已为失业者提供了 2 万个职位。
    ③ 在英国的工作尝试计划中,职介中心推荐失业者参加该计划是有一整套审核指标体系的,其主要标准包括:登记失业至少已经 6 个月,且工作经历可核查;符合工作尝试计划提供的工作所要求的条件或者有相关工作经历,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且已准备好参加工作,也就是说已经掌握了职业培训中心所教授的相关技能。可见,职介中心向雇主推荐的是已经经过筛选的失业者。
    ④美国和澳大利亚于 1994 年、荷兰于 1999 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新注册的失业人员及福利申请人员进行了失业概况分析。德国于 2000 年初在三个就业机构启动了一项失业概况分析的控制试验。
    ⑤对机遇分值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是否荷兰籍等。
     ①Neil Gilbert 等编,王金龙等译:《激活失业者――工作导向型跨国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版,第 32~34 页。
    ①从 1998 年 7 月起,这项选择还包括了一个特例,即参加者可以选择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自雇工作。
    ②《澳大利亚、新西兰社区就业考察报告》,http://www.molss.gov.cn。
    ③ “指南针计划”在 1994 年 3 月~1995 年 3 月的试点阶段就成效显著,1997 年 6 月开始在新西兰全国范围内推行。目前,该计划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资助”体系的一个永久组成部分。
     ① New Zealand Employment Service.(1998) .Job plus maori asset.Wellington:Work and Income New Zealand.
    ② Wilson,M.The duration of benefit receipt:New findings from the benefit dynamics dataset.
     ①虽然在政策设计上,各国基本上都规定了如果不接受政府的就业指导,将受到削减甚至取消失业保险金的惩罚,但在实际中惩罚措施尤其是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是较少动用的。例如在法国,1988 年国家立法机关的革新计划――RMI 计划的一项主要内容便是插入式合同,即受益人与当地政府之间需要签署一项协议(特别是涉及到与工作和培训相关性活动,受益人必须要参加)。然而,RMI 计划出台之后,有将近 50%的 RMI 受益人没有与地方政府签署这项协议,而仅有 5~6%的受益人因为不予以配合而受到处罚。
    ②例如看护公共建筑、打扫城市街道,清理公共交通工具等。
     ① Neil Gilbert 等编,王金龙等译:《激活失业者――工作导向型政策跨国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2 页。
    ② Wilson,James Q.(1996) .Beginning with our Children.Policy Review 76(March-April) .
     ①郝忠胜、王庆东:《未来十年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3 年第 6 期。
    ① 蔡眆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3~186 页。
    ② Rawski, Thomas G., 2001,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2, December, pp.298~302.
    ③ 《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症结在于“新三碰头”》,《中国经济时报》,2003 年 3 月 18 日。
    ④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白皮书》,第 12 页。
    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2002 年,第 3 页。 http://www.molss.gov.cn。
    ② 周天勇:《制度逆向安排:劳力剩余、失业严重和分配不公的深层症结》,《中华工商时报》,2006 年 3 月 12日。
    ③ 《2004 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报告》,http://www.molss.gov.cn。
    ④ 包括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副司长王亚栋、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杨宜勇等就 2004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出现首次下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我国失业率持续上升的“拐点”并没有出现。
    ⑤因为在 2004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有所扩大,也就是说计算公式中的分母扩大了。
    ① 曾湘泉:《青年就业:我国就业战略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劳动》2005 年第 10 期。
    ②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
    ③蔡眆、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
    ④ 劳动经济学理论中的“收入效应”表明,更高的收入使人们具有更强的购买力消费闲暇,从而有减少劳动供给的动机而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雅各布·明塞尔(Jacob Mincer,1984)的研究表明,从长期看,许多国家都经历过劳动参与率趋向于降低的过程。
    ① 虽然不否认存在个别现象的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并没有慷慨到“养懒汉”的程度,详见本文第四章的分析。
    ② 雅各布·明塞尔:《劳动供给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6 页 。
    ③ 这里的“市”是指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
    ④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全国农村固定观察办公室:《2003 年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
    ⑤ 蔡眆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 页。
     ① 阎友华:《破解“民工荒”背后的不等式》,《中国经济导报》,http://www.lm.gov.cn。
    ①李沛瑶:《有必要加强失业保险理论研究》,《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李沛瑶:《有必要加强失业保险理论研究》,《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王东进:《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管理世界》,1997 年第 2 期。
    ②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8 页。
     ①毛健:《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北京 2001 年。
    ①客观地说,再就业功能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金的压力,因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只能勉强保证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以 2002 年为例,该年再就业服务中心基金支出额为 177.6 亿元,其中用于支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部分占 62.2%,用于为下岗职工代缴养老保险占 28.9%,代缴医疗保险占 5.1%,代缴失业保险占 3.7%。
    ② 课题组:《制度与实践: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学海》,2005 年第 5 期。
    ①ILO: World Labour Report 2000,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① 王延中、张车伟:《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目标与路径》,《经济参考报》,2005 年 6 月 20 日。
    ② 万鸽:《失业保障:制度模式该调整了》,《社会科学报》,2005 年 1 月 20 日,第一版。
    ① 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7~158 页。
    ② 70 年代末较高的失业率是由于知青返城所致。
     ① 国外通常为 6~18 个月。
    ① 王延中、张车伟:《当前失业保险制度需要重新定位》,http://www.people.com.cn。
    
    ①王延中、张车伟:《当前失业保险制度需要重新定位》,http://www.people.com.cn。
    ②因为《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覆盖范围是全体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2001 年上半年形势分析》,北京,2001 年 7 月。
    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苏州、盐城、南通三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调查报告》,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北京,2001。
     ① 成功:《我国“新失业群体”浮出水面》,《南方周末》,2005 年 1 月 6 日 A5 版。
    ② 虽然没有统计数据支持,但“新失业群体”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差,或是父母亲就属于“老失业群体”,或是在教育、住房、医疗等市场化改革中支出巨增,家庭经济少有积累。
    ①新华社 1 月 27 日通讯。
    ②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农民工中只有不到 10%的人是在正规部门正规就业。
    ③ 杨宜勇将“灵活就业”定义为“相对于传统的、典型的、正规的全日制工作形式而言的一系列形式的总称,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灵活用工形式及自取雇佣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其内涵与本文的非正规就业是一致的。
    ①国际劳工组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评论与建议》,《社会保障制度》,2001 年第 2 期。
    ②毛健:《全国失业保险形势分析》,2001 年全国失业保险工作座谈会材料。
    ③ “五保”是指我国现阶段强制实行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④ 几乎所有的社会保险项目和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都面临支付压力,其中尤以养老保险基金和低保基金最为严峻。养老保险基金巨额的转制成本(隐性债务)需要化解,国家难辞其责;而低保制度属于社会救济制度,又是“最后一道安全网”,国家更是责无旁贷。
     ① 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7 页。
    ② “边缘化”是指随着就业能力较强的下岗职工陆续实现再就业,遗留下来的都是就业异常艰难的下岗职工。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的连年下降正说明了这一点。1998 年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比例为 50%;2001 年为30%,2002 年只有 15%。
     ① 杨团:《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路》,《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4 期。
    ① 所谓社会保障泛政治化,是指政党通过强调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控制的政治性功能,运用公共权利、动员公共资源实现社会保障为政党竞选、执政提供服务的目的和倾向。
    ②陈良瑾:《社会保障教程》,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14 页。
    ③ 这一段中由于引文的原因,出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概念交错使用的现象。一般来讲,人们普遍将社会福利理解为最宽的概念,社会保障仅仅是其组成部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强调的是基本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作为一系列政策体系,则是强调再分配的手段。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可能是部分通过再分配来实现的,但再分配所带来的福利往往更宽,有的已经超出基本需求。
    
    ①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2005 年就业压力仍不能缓解》,《中国经济信息》,2005 年第 5 期。
    ②郭晋晖:《新就业政策对一代人负责到底》,http://www.people.com.cn。
    ①目前我国失业保险领域的行业统筹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大型垄断行业实行行业统筹,而未按规定实行失业保险属地化管理;二是违反失业保险征缴比例,实行部分行业统筹,部分社会统筹。如在 2005年审计中发现某铁路系统以职工流动性大为由,按 1%实行社会统筹缴纳给地方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 2%实行行业统筹。
    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 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年版,第98 页。
    ③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① 美国社会保障署主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华夏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6 页。
    ②一般来说,经过再就业中心 3 年(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只 3 年)的再就业淘汰,最后剩下的是已经被边缘化的难以就业群体,通常都将按最长期限领取失业保险金。不否认这其中包括部分因家庭条件尚可而缺乏就业意愿的人,但这些人一般“伪装”成难以就业的人,很难鉴别出来,或是鉴别成本很高。
    ③ 在实践中,似乎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业大规模减员的高峰期已过,部分曾经冗员严重企业已无人可减;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在政府和社会压力下,不敢贸然裁员。同时也不排除人为操纵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可能。
    ④ 这里的“全覆盖”是指对城镇从业人员(包括具有城镇户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全面覆盖。
    ① 这里的“农民工”概念其实泛指“外来务工人员”。鉴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异质性很强,所以选取其中的绝对主体――农民工来进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
    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在经济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办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加大经济活动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国人民福利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活动的生产率;而另外一种相反的办法则是,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人为地压低他们的工资、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这其实是一种“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即所谓打到底线的竞争。
    ③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
    ① 黄瑞芹,张广科:《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经济学评价》,《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0期。
    ②SA8000 是 Social Accountability 的简称,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环境为目的的标准。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因为 SA8000 认证不合格而导致其出口受阻。但仍有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劳工保护”等要求作为订单的附件条件。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一直都针对中国,威胁要强制推行 SA8000 认证,这被一些学者称为“劳工壁垒”。
    ③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保障能力,而且包括制度对是否享受失业保险的鉴别能力等。
    ④ 国际上对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一般是指非正规部门就业,即那些没有进行工商登记,不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也不规范的就业形式。在我国,非正规就业还包括在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这是因为虽然有的用人单位具有规范的法人地位,也雇佣正规就业的职工,但同时还以非正规的方式使用临时性劳动力。
    ① 基于《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 2000 年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该调查旨在广泛了解专家学者对社会保障一些关键问题的看法。
    ② 景天魁主编:《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2 页。
    ①“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是依附于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样本进行的。虽然人口变动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有联系,但毕竟不能等同。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人口增长和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而劳动力调查主要是为了掌握就业情况,两项调查抽样的总体和样本的分布比例是应该有区别的。例如,选取样本的最后一段抽样是以“住宅小区”为抽样单位,有的被抽中的小区的规模还相当大,因而使得样本的分布过于集中。这对于人口变动情况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人口就业状况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②杨宜勇:《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失业统计与失业控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①1998 年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与世界银行联合对沈阳和武汉两城市的抽样调查表明,下岗失业人员中的隐性就业人员比重为 46.8%;2001 中国社科院在杭州的调查表明,约有 45.1%的失业人员处于隐性就业状态;2001年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的 10 城市抽样调查表明,约 80%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过有收入的工作。同时据专家(杨宜勇等)估计,我国的不充分就业率也在 31%左右。
     ①例如,参照一些非官方的专项调查;采取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宏观经济推算的方法, 如“国民账户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提出来的,即一国或地区的 GDP 既可以从收入方核算,也可以从支出方核算,而且通常情况是从收入方核算得到的GDP或多或少地低于从支出方核算得到的GDP。英国学者麦考菲在1980年提出,可以用这个差额作为非正规部门经济规模的估计数。
    ② 在实际中,有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被减免失业保险费等情况,不予考虑。
    ① 《当前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 年 11 月 21 日。
    ① 非正规就业是近两三年提出的概念,所以从各地的政策看,并没有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规定,多以外来务工人员,或是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以及自由职业者为政策对象,可以近似看作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因而非正规就业基本上可以涵盖这几类就业群体(外来务工人员中也有极少数的正规就业者)。当然随着“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正式提出,有望同时也建议在今后出台的政策中正式冠以“非正规就业××政策”的名称。
    ② 由于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强制性工伤保险,如果按参保率计算,应该是工伤保险排在第一位。
     ① 这主要是因为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政策运转基本上都尚未达到 15 年。
    ② 据悉,广东省农民工的退保率长期高达 95%。东莞市劳动保障部门反映,有 60%的精力在应付农民工退保。
    ③ 据《工人日报》2006 年 1 月 6 日的报道,在农民工集中的广东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 95%以上。深圳市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工总数大概在 50 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的人数则高达 12 万以上,深圳宝安区沙井社保站曾出现过一天有 600 多名农民工排队退保的场面。
     ① 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承担了巨额转制成本,所以 24%左右的养老保险费率(企业 16%+个人 8%)包含了对“老人”和“中人”的部分转移支付。这也是我国目前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负担沉重但保障水平并不高的深层次原因――本应由财政消化的隐性债务大部分被转嫁给改革后的“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① 假设退休后的平均余寿为 10 年,养老金平均发放 120 个月。
    
    ① 这里的企业泛指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覆盖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所有用人单位。
    ② 参见《失业保险条例》第二章第六条。
     ① 明显的,失业水平越高,效率工资(We)与市场均衡工资之间(W*)的差距就越小。因为在失业水平高的时候,“偷懒”的人要冒长时间失业的风险,因此就不需要很大的诱因来使他们有效率地工作。
     ① 杨体仁等:《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财经问题研究》1998 年第 6 期。
    ②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又产生了新的“老”问题,即对于那些临时解雇经历处于 lmin 以下或 lmax 以上的企业而言,临时解雇率的变化不会对企业的失业保险税税率产生任何影响。但相较于统一费率而言,无疑大大弱化了这个负面作用。
     ①Ronald G. Ehrenberg, Robert S. Smith:《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66 页。
    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 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年版,第94 页。
     ① 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所特有的一种强制性的、完全积累的、综合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① 即每获得 1 元的工资收入,失业保险金相应减发 r 元。
    ① 因为目前我国失业长期化现象依然普遍,在全部登记失业人口中,失业 2 年以上的占 55%左右,失业 1 年以上的占近 75%。
     ① 《劳动保障事业取得全面进展》,《人民日报》,2005 年 6 月 25 日。
    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再就业政策效果的评价与建议》,《经济学动态》,2004 年第 8 期。
     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再就业政策效果的评价与建议》,《经济学动态》,2004 年第 8 期。
     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共发布再就业政策 732 个,其中中央政策 43 个,地方配套政策 689 个。 而从 2002~2004 年,为进一步开展再就业工作,中央共出台了 24 个政策文件,分别从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资助创业、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和规范,同时各省市也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
    ②莫荣:《增加下岗职工就业机会》,《管理世界》,2001 年第 2 期。
    ① 既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
    ②小额担保贷款计划是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贴息贷款。由市、区政府建立下岗失业人员贷款担保基金,所需资金主要由市、区财政筹建,担保业务由区政府指定具体机构承担,市政府按各区所承担的任务划拨部分资金帮助建立担保基金,并由市担保公司为各区承担担保机构提供再就业专项再担保。贷款额度一般在 2 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 2 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 1 年。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息确定。对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再就业资金据实贴息,展期不贴息。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 5 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
     ① 2003 年全国各大商业银行一共对下岗失业人员贷款金额仅为 8 亿多元。
    ① 王奋宇:《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北京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9 页。
    ②赵延东:《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人口科学》,2003 年第 5 期。
    ③ 蔡眆等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3 页。
    ①赵延东:《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人口科学》,2003 年第 5 期。
    ②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 号)第(十六)款。
    ③蔡眆等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7 页。
    ④本节内容主要参阅郑秉文、孙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政策工具:目标定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8 期。
    ① 福利扣减制是指政府或福利当局规定一个标准,受益人的收入在这个标准以下福利给付就不变,如果收入在这个标准以上就以一个累进的比例对福利给付进行扣减。
    ②事实上,这两种改进措施已付诸于实践。例如,1996 年 7 月以前,新西兰的福利扣减制导致产生负激励效应,削弱了受益人的工作积极性。1996 年 7 月以后,新西兰采取了两种改革方法:一是增加低收入者的工作报酬;二是改革福利扣减制,降低对低收入者的扣减。
    ③ 这种“不支持”既有主观的原因,例如不愿接受低收入的工作;也有客观的原因,例如不具备必要的素质。
    ④即因经济结构调整或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等引起的企业亏损、破产、倒闭而引起的下岗失业。
     ① 赵延东:《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人口科学》,2003 年第 5 期。
     ①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年版。
    ②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报告》,2002 年。
    ③孙祖芳:《就业与失业问题理论研究政策》,http//www.macrochina.com.cn。
     ①莫荣:《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http//www.cef.org.cn。
    ②同①。
    ①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阅游钧主编《2005 年:中国就业报告――统筹城乡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版,第 190~194 页。
     ①即“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的创业培训计划。
    [1] A.M.Sharp,C.A.Register,P.W.Grimes.社会问题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Frank S.Bloch.重新就业――关于“丧失劳动能力和重新就业”问题的跨国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 ILO.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评论和建议[J].社会保障制度,2001,(2).
    [4] ILO.中国就业议程[R].中国就业论坛背景材料.
    [5] Neil Gilbert.激活失业者[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6] Patricia Weinert.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 Roland Sigg.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8] 毕向阳.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制度与实践: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10-30.
    [9]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再就业和三条保障线文件资料选编[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0] 蔡眆,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11] 蔡眆.2002 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 蔡眆.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与农民工培训的迫切性――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判断[J] .http://www.macrochina.com.cn.
    [13] 蔡眆.中国城镇有没有就业增长?[J] .http://www.macrochina.com.cn.
    [14] 蔡眆.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实施和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15] 蔡眆.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16] 常进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J].财经研究,2003,(12).
    [17] 成功.我国“新失业群体”付出水面[N].南方周末,2005-1-6.
    [18] 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95~200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 丛树海.社会保障经济理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0] 杜凤莲,.刘文忻.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实践[J].经济科学,2005,(4).
    [21] 樊茂勇.对改进中国失业统计方法的探讨[J] .统计研究,2001,(6).
    [22] 顾东辉.支持与回应――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下岗职工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3] 郭晋辉.新就业政策对一代人负责到底[J] .http://www.people.com.cn.
    [24] 郭小聪,李业兴.地方政府与失业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再就业政策效果的评价与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4,(8).
    [26] 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3.
    [2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城镇失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 .管理世界,2001,(1).
    [28] 郝忠胜,王庆东.未来十年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研究[J] .财政问题研究,2003,(6).
    [29]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
    [30] 胡鞍钢等.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 年).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年.
    [31] 黄瑞芹,张广科.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经济学评价[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0)
    [32] 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 景天魁.基础-整合的失业保障方案[M].华夏出版社,2001.
    [34] 课题组.制度与实践: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海,2005,(5).
    [35] 课题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R].2005.
    [36] 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 澳 大 利 亚 、 新 西 兰 社 区 就 业 考 察 报 告[R] .http://www.lm.gov.cn.
    [3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赴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考察报告[R] .http://www.lm.gov.cn.
    [3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失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4 年).
    [39] 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 全 球 就 业 、 就 业 服 务 、 培 训 的 发 展 趋 势[R] .http://www.lm.gov.cn.
    [4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 年:中国就业报告[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R].2002-10-10.
    [4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课题组.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险研究[R] .2002-5-20.
    [43] 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制定《促进就业法》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劳动,2005,(3).
    [44] 乐章,陈璇.并轨过程中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2,(5).
    [45] 李培林.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6] 李沛瑶.有必要加强失业保险理论研究[C].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47] 李强等.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8] 李实,[日]佐藤 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C]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9] 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4)
    [50] 刘继同.社区就业与社区福利――劣势妇女需要观念与生活状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1] 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2] 刘云龙.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推进我国再就业工程[J].外向经济,1998,(12).
    [53]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4] 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5] 马庆钰.欧洲福利国家公共服务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6] 毛健.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P].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北京 2001.
    [57] 美国社会保障署.全球社会保障(1995)[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58] 莫荣.2003-2004 年:中国就业报告[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9] 莫荣.增加下岗职工就业机会[J].管理世界,2001,(2).
    [60] 欧洲就业服务的基本情况[R] .http://www.lm.gov.cn.
    [61] 彭壁玉.论我国失业保险的费率制度创新[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62] 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63] 史清华,卓建伟,郑龙真.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64] 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5] 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6] 万鸽.失业保障:制度模式该调整了[N].社会科学报,2005-1-20.
    [67] 王诚.中国的就业形势与新就业政策[J].财经科学,2003,(1).
    [68] 王延中,张车伟.当前失业保险制度需要新定位[J].http://www.people.com.cn.
    [69] 王延中,张车伟.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目标与路径[N],经济参考报,2005-6-20.
    [70] 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1] 吴小欢等.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人口研究,2005,(4).
    [72] 夏杰长.反失业的财政政策[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3] 熊祖辕.试论健全失业统计调查制度[J] .统计研究,2003,(5).
    [74] 雅各布·明塞尔.劳动供给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5] 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6] 杨体仁.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1998,(6).
    [77] 杨伟民.失业保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8] 杨艳琳,兰荣蓉.我国就业结构变化与失业保险制度创新[J] .社会保障制度,2003,(6).
    [79] 杨燕绥.规范劳动力市场与灵活就业[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80] 杨宜勇.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失业统计与失业控制[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81] 杨宜勇.就业理论和失业治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2] 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弓箭[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83] 杨宜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84] 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5] 游钧.2005 年:中国就业报告[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86] 袁红.试论布莱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1).
    [87] 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8] 曾湘泉,李丽林.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政策支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89] 曾湘泉.青年就业:我国就业战略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J].中国劳动,2005,(10).
    [90] 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5).
    [91] 张时飞.隐性就业的普遍性、工作性质与个人特征[J] .河海大学学报,2003,(3).
    [92] 赵秋成.当前劳动就业的几个认识误区[J] .经济学家,2004,(5).
    [93] 赵延东.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3,(5).
    [94] 郑秉文,孙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政策工具:目标定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8).
    [95]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6]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J] .社会学研究,2002,(6).
    [97] 周天勇.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J].http://www.macrochina.com.cn.
    [98] Artkison and Micklewright.Unemployment Benefit and Unemployment Duration.STICERD Occasional Paper No.5,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nomics,1985。
    [99] Blair,T.(1999) .The Third Way: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Fabian Pamphlet,No.588.
    [100] Brown,G.(1999) .Budget Speech.http://www.Hm-treasury.gov.uk/budget99/speech.
    [101] Christopher J .O’ Leary and Murray A.Rubin.Adequacy of the Weekly Benefit Amount.I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Policy Issues, Edited by Christopher J .O’ Leary and Stephen A.Wandner,Kalamazoo,Michigan:W.E.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1997.
    [102] D.N.Ashton.Unemployment under Capitalist[M]. Harvester Press, 1986.
    [103] Joseph Stiglitz.Integration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with Retirement Insurance.NBER Working Paper No.9199, September 2002.
    [104] Knight.J and Li Shi(2001).Unemployment Duration and Earnings of Re-Employed Workers in Urban China. Working Paper, Oxford University.
    [105] New Zealand Employment Service.(1998) .Job plus maori asset.Wellington:Work and Income New Zealand.
    [106] Rawski, Thomas G.(2001).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2, December.
    [107]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5) .July 1995.
    [108] Wilson,James Q.(1996).Beginning with our Children.Policy Review 76(March-April) .
    [109] Wilson,M.The duration of benefit receipt:New findings from the benefit dynamics datas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